/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美术学科
湘美版(2024)●八年级美术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题属于“设计·应用”领域,是在学生已掌握基础图形绘制、色彩搭配等知识后的综合应用课程。教材通过“旅行”这一贴近生活的主题,将海报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呼应了学生对生活场景的观察与体验。此前学生已学面构成的基本原理(如对比、和谐、重复),本课题在此基础上聚焦“创意手法”(同构、正负形等),是对构成知识的深化与应用。通过经典案例(如城市主题海报、文化主题海报)的分析,引导学生从“看设计”到“懂设计”再到“做设计”,层层递进的内容编排,为学生搭建了从理论理解到创意实践的桥梁。
学情分析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图像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初步分析画面的构成要素,但对“创意手法”的深层原理(如正负形的相互依存关系)理解不足;动手能力较强,能熟练使用绘画工具,但在“主题与元素的匹配”“文化内涵的视觉转化”等方面缺乏经验。
教学目标
图像识读:能识别海报的构成要素(图形、文字、色彩),分析不同海报的创意手法(同构、正负形、置换等) 美术表现:运用图形创意、文字设计和色彩搭配,创作推荐旅行地的海报。 审美判断:能评价海报的视觉冲击力与创意表达,理解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创意实践:通过联想与想象,将旅行元素创意重组,运用至少一种创意手法设计海报。 文化理解:体会海报中的文化内涵(如地域文化、家国情怀),理解设计与文化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海报的构成要素与创意手法,设计有创意的旅行海报。
教学难点
图形创意的运用与文化内涵的表达。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示范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同学们,假期里大家有没有去旅行?有没有特别想推荐给朋友的地方?如果用一张海报来介绍这个地方,你会怎么设计呢?” 结合生活经验引发兴趣,导入课题《旅程的灵感——海报设计》。 新知探究·海报的构成与创意 环节目标:通过分析经典海报,理解构成要素与创意手法,培养图像识读与文化理解能力。 了解海报的概念和构成要素 概念:海报又称“招贴画”“招贴”“宣传画”,既是绘画的一种体裁,又是一种现代 艺术设计。海报的主要特征是:大尺寸的画面、重视设计的创意和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构成要素:图形、色彩、文字。 作品分析——色彩、图形、文字 色彩:色彩可以增强海报的艺术美感和视觉冲击力,其运用应符合主题思想并尽可能使主体形象突出,在瞬间快速传递给广大观众,并使之留下深刻印象。 分析《城市的形状·上海、香港》海报 尤尼·费尔特 和新北京新奥运(海报) 2001 陈幼坚 提问引导: 这两张海报运用了海报的哪个要素?(提示: 色彩、建筑形状的色彩与形态重组) 不同颜色的建筑给你什么感受?(提示:活力、现代感、地域特色) 这样《新北京新奥运》将“中国红”色的天坛与富有动感的五环概念化、韵律化,五环像电波一样扩 散开、使视觉效果充满了新意,既体现出运动的感觉,又突出了北京的地城特色。 的设计如何吸引观众?(提示:大尺寸、色彩对比、视觉冲击力) 图形:图形在海报中设计中十分重要,它是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关键元素之一。图形的创意手法,如同构、置换、正负形、异影、矛盾空间等。 通过分析教材作品。引导学生了解同构、置换、正负形、异影、矛盾空间等创意手法。 画面中埃菲尔铁塔与下方图形有什么关系?(提示:正负形——相互依存的图形) 正负形手法如何增强创意?(提示:打破常规、趣味性、记忆点) 文字:文字在海报中是交流思想、表情达意的工具,包括标题、标语、文案及其他说明文字等,有些海报甚至直接以文字作为主要的设计表达手段。 分析《“家”文化海报》《九九归一——澳门回归》 提问引导: 《“家”文化海报》的文字设计有何特点?(提示:书法变形、“家”的多元写法、文化传承) 《九九归一》中“回”字与水墨笔触如何体现“澳门回归”主题?(提示:“归”字360°旋转象征团圆,水墨晕染体现中国文化 (三)技法讲解——海报设计方法 环节目标:掌握设计步骤,为创意实践做准备。 示范设计步骤: 1. 确定主题(如“家乡的老街”); 2. 选择元素(老街建筑、特色小吃); 3. 创意重组(建筑与小吃图形同构,文字用艺术字体写“老街的味道”,暖色调突出烟火气); 4. 调整完善(色彩对比、文字排版)。 5. 课堂练习(20分钟) 任务:设计一张推荐“旅行中去过的地方”或“自己生活的城市/乡镇”的海报。 要求: 运用至少一种创意手法(同构、正负形等); 包含图形、文字、色彩三要素; 体现地方特色或文化内涵。 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关注创意手法的运用与文化表达)。 (四)课堂试题 设计意图:通过试题巩固知识,考查核心素养。 基础题 海报的构成要素主要有____、____、____,其中图形的创意手法包括同构、____、____、正负形等。 (答案:图形、文字、色彩;置换、异影、矛盾空间等) (五)课堂总结 1.回顾知识重点:海报特征(大尺寸、创意、视觉冲击)、构成要素(图形、文字、色彩)、创意手法(同构、正负形等)。 2.通过这节课我们分析了优秀海报,也设计了自己的作品,体会设计魅力,更在感受到海报传递的情感(如家国情怀、地域文化)。希望大家未来能多观察生活,用设计传递美好!
教学反思
(1)情境导入贴近学生生活,有效激发了学习兴趣,多数学生能结合自身旅行经历参与讨论,为后续创作奠定了情感基础。 (2)案例分析环节通过“提问引导+视觉提示”的方式,降低了“创意手法”的理解难度,学生能准确识别正负形、同构等手法,并初步分析其作用。 通过本次教学,更清晰地认识到八年级学生对“创意”的渴望与对“意义”的探索需求,未来将进一步平衡技法传授与思维引导,让设计课既“有技巧”又“有温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