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美版(2024)八上 第一单元第2课《多彩的假期》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湘美版(2024)八上 第一单元第2课《多彩的假期》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9.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5-08-20 16:10: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美术学科
湘美版(2024)●八年级美术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题《多彩的假期》选自湘美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材“第一单元“假期印象”,是造型表现领域的核心内容。教材通过整合版画、油画、摄影等不同门类的作品,引导学生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联,侧重培养“从生活中提取创作素材、用多元手法表达情感”的能力。主要是学习和了解“概括、解构、重组”等创意表现方法,为后续学习抽象艺术、综合材料创作奠定基础。同时,教材以“假期”为主题,贴近学生生活经验,便于激发创作兴趣,符合“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课程理念。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掌握具象绘画的基本技巧,对“写实”有较深理解,但对“概括、抽象”的艺术表现方式接触较少,容易陷入“画得像才是好”的思维定式。具备丰富的个人体验(如旅行、研学、家庭活动等),但缺乏用美术语言梳理和表达情感的意识。绘画基础存在差异,部分学生擅长精细刻画,部分学生对色彩搭配、构图重组的能力较弱,需要分层引导。
教学目标
图像识读: 能辨别写实、概括提炼、解构重组等不同艺术表现手法,理解作品中视觉元素(形状、色彩、构图)与情感表达的关联。学会从照片、生活场景中提取关键视觉信息,分析其艺术化转化的可能性。 美术表现:掌握“简化形状、提取色彩、重组构图”的基本技法,能运用绘画或拼贴等方式,将假期场景转化为具有个人风格的作品。尝试突破写实局限,用概括、变形的手法表现假期中的核心元素(如人物、景物、活动)。 审美判断:能评价不同风格作品的艺术价值,理解“个性化表达”在美术创作中的意义,不局限于“逼真”的单一标准。 创意实践:能结合个人假期记忆,对提取的视觉元素进行个性化重组(如打破常规构图、夸张色彩对比),形成独特的画面效果。 文化理解:感受艺术记录生活的传统,理解美术作为“情感载体”的社会功能,认识不同文化背景下艺术家对“生活场景”的表现差异,尊重多元艺术形式。
教学重点
理解不同艺术风格的表现手法,运用“简化、概括”进行创作。
教学难点
个性化地重组视觉元素,表达独特的假期体验与情感。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欣赏法、实践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情境导入·唤醒假期记忆 1. 视频激趣:播放1分钟“假期生活混剪”视频(包含海边日落、山间徒步、城市街巷等场景),提问:“视频中哪个画面让你想起自己的假期?用一个词形容你的假期感受。” 2. 话题引导:学生分享后,教师过渡:“假期生活丰富多彩,艺术家们也用画笔、镜头记录美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多彩的假期》,探索如何用美术语言‘留住’假期!” (二)新知探究·解码艺术语言 1. 欣赏教材作品,分析表现风格 展示《和谐时代》(版画)、《都市之态》(油画)、《黄河石林》(摄影),分组讨论: 这些作品分别用了什么方法表现假期?(写实、概括提炼、自然写实) 哪种风格最打动你?为什么? 教师总结:艺术表现没有“标准答案”,写实、概括、抽象都是记录生活的方式。 2. 解构重组案例:从“真实”到“创意” 对比展示埃菲尔铁塔(照片→素描→油画): 照片:真实还原建筑细节; 素描:简化结构,突出线条; 油画(罗伯特·德劳内作品):解构形状,重组色彩,形成几何化、装饰性的新形式。 引导思考:“艺术家如何把‘真实场景’变成‘艺术创作’?”(提取元素→简化变形→重组构图)教师总结:艺术家们通过对生活中的事物视觉印象进行简化、概括、提炼或变形、解构,然后重新组合,并结合色彩的语言,创造出有意味的形式。比如从埃菲尔铁塔的照片到素描再到油画,从吉他的照片到素描再到拼贴画,每一次变化都是对原有形象的重新诠释。 (三)作品分析·探究艺术“个性化” 赏析大卫·霍克尼《大水花》(具象表现) 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分析 1.画面里有哪些‘假期感’的元素?(游泳池、跳水者、阳光、建筑)” 2蓝色池水和白色水花的色彩对比,让你联想到假期的什么感受?(清凉、自由) 3.跳水瞬间的动态,和周围静止的建筑、天空形成了什么关系?(动静对比,突出‘瞬间的快乐’)” 教师总结:写实风格并非“照搬生活”,而是通过色彩强化、动静对比,把平凡瞬间变成“有情绪的艺术”。 赏析刘可《假期夏日幻想》(抽象表现) 通过问题链引导: 猜一猜这幅作品描绘的是什么场景? 和照片比,这幅画的‘简化’让画面更突出什么?(色彩的碰撞、情绪的涌动) 色块的重叠、交错,像不像假期里‘碎片式的记忆’?这种抽象处理有什 如果用一个词形容这幅画的氛围,你会选什么?(热烈、梦幻、松弛)它如何呼应‘假期’主题? 教师总结:抽象风格是“提炼生活的灵魂”,通过色彩归纳、形状重组,把模糊的感受变成“看得见的情绪”。 画家将夏日傍晚海边的景色进行了归纳和概括,省略了次要的细节,突出了色彩和形状的表现力。 画家通过对色彩和形状的重新组合,表现出了夏日色彩的丰富和强烈,以及假期里轻松愉悦的气氛。这种处理方式让画面更具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四)创作实践·我的假期“艺术翻译” 以假期里看到的景物或画面为原型,提炼形状、色彩,概括或重构 一 幅表现其特点的作品。 教师示范讲解方法步骤 1.选择一张假期照片 2. 提取色彩、归纳形状 省略次要的东西后进行归纳,形体一般趋于平面化;或夸张主要部分,形体往往表现出几何化、装饰化等效果。 3.组合重构 变化物体位置,打破原有的构图,处理色彩比例及关系。 (五)课堂试题 1. 选择题:在《和谐时代》《都市之态》《黄河石林》这三幅作品中,采用概括提炼手法进行创作的是( ) A. 《和谐时代》 B. 《都市之态》 C. 《黄河石林》 答案:B 解析:《都市之态》是用概括提炼的方法进行创作的,而《和谐时代》是版画,《黄河石林》是摄影,分别采用了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 2. 简答题:简述艺术家将“真实场景”变成“艺术创作”的一般步骤。 答案:艺术家将“真实场景”变成“艺术创作”一般会经过提取元素、简化变形、重组构图这几个步骤。首先从真实场景中提取关键的视觉元素,然后对这些元素进行简化和变形处理,最后打破原有的构图方式,重新组合这些元素,形成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六)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如何用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方法来表现多彩的假期。通过欣赏和分析艺术家的作品,我们了解到艺术创作可以从具象到抽象,通过简化、概括、提炼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用艺术的眼光去观察和感受身边的美好,用画笔记录下更多精彩的瞬间。
教学反思
通过“问题链+分层任务”,学生能从“看作品”到“学方法”再到“用方法”,逐步突破“不知如何创作”的难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