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9张PPT)
单元综合提升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
概念梳理 构建网络
返回
教考衔接 明确考向
(2023·广东高考)铯原子喷泉钟是定标“秒”的装置。在喷泉钟的真空系统中,可视为质点的铯原子团在激光的推动下,获得一定的初速度。随后激光关闭,铯原子团仅在重力的作用下做竖直上抛运动,到达最高点后再做一段自由落体运动。取竖直向上为正方向。下列可能表示激光关闭后铯原子团速度v或加速度a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是
真题
1
铯原子团仅受重力的作用,加速度g竖直向下,大小恒定,故为负值;在v-t图像中,斜率为加速度,故斜率不变,所以图像应该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故选D。
√
衔接教材 粤教版必修第一册P38“讨论与交流T2”
如图所示是某质点运动的v-t图像。试描述该图像与物体运动实际情况的对应关系。
衔接分析 2023·广东高考真题依托竖直上抛模型考查速度—时间图像和加速度—时间图像,与粤教版必修第一册P38的“讨论与交流”中描述的部分运动情境类似。
本题主要考查了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公式、图像。在竖直上抛运动中,速度方向发生变化,加速度大小及方向均不变,在v-t图像为一条倾斜直线,a-t图像为一条水平直线。
针对练1.如图是某质点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则
A.0~1 s内的平均速度是2 m/s
B.0~1 s内的位移大小是3 m
C.0~1 s内的加速度大于2~4 s内的加速度
D.0~1 s内的运动方向与2~4 s内的运动方向相反
由v-t图像的面积可求得0~1 s的位移s=1 m,平均速度 =1 m/s,故A、B错误;利用图像斜率求出0~1 s的加速度大小a1=2 m/s2,2~4 s的加速度大小a2=1 m/s2,a1>a2,故C正确;由题图可知0~1 s、2~4 s两个时间段内速度均为正,运动方向相同,故D错误。
√
针对练2.如图是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t图像,由图可知,该物体
A.第1 s内和第3 s内的运动方向相反
B.第3 s内和第4 s内的加速度相同
C.第1 s内和第4 s内的位移大小不相等
D.0~2 s和0~4 s内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
由v-t图像可知0~1 s向正方向做加速度为1 m/s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1~2 s向正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2~3 s向正方向做加速度为1 m/s2的匀减速直线运动,3~4 s以1 m/s2的加速度向相反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A错误,B正确;据速度—时间图像中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大小表示位移大小可知,第1 s内和第4 s内的位移大小均为0.5 m,C错误;0~2 s内与0~4 s内位移大小相等,但时间不同,故平均速度大小不相等,D错误。故选B。
√
(多选)(2021·广东高考)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传统活动。下列v-t和s-t图像描述了五条相同的龙舟从同一起点线同时出发、沿长直河道划向同一终点线的运动全过程,其中能反映龙舟甲与其它龙舟在途中出现船头并齐的有
真题
2
√
√
题图A是速度—时间图像,可知甲的速度一直大于乙的速度,所以中途不可能出现甲、乙船头并齐,故A错误;题图B是速度—时间图像,可知开始丙的速度大,后来甲的速度大,速度—时间图像中图像与横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由题图可以判断在中途甲、丙位移会相同,所以在中途甲、丙船头会并齐,故B正确;题图C是位移—时间图像,可知丁一直运动在甲的前面,所以中途不可能出现甲、丁船头并齐,故C错误;题图D是位移—时间图像,交点表示相遇,所以甲、戊在中途船头会齐,故D正确。故选BD。
衔接教材 人教版必修第一册P34T1
小李讲了龟兔沿直线赛道赛跑的故事,故事情节中兔子和乌龟运动的x-t图像如图所示。请你依照图像中的坐标,并结合物理学的术语来讲述这个故事。在讲故事之前,先回答下列问题:
(1)故事中的兔子和乌龟是否在同一地点
同时出发?
(2)乌龟做的是什么运动?
(3)兔子和乌龟在比赛途中相遇过几次?
(4)哪一个先通过预定位移到达终点?
衔接分析 两题均以本土文化为背景,根据s-t图像和v-t图像考查相遇问题。
s-t图像和v-t图像中图线都不代表物体的运动轨迹。s-t图像中图线的交点代表相遇,v-t图像中图线与两坐标轴围成的图形的面积代表位移。
针对练1.(多选)(2024·深圳市高一期中)甲、乙两个质点沿着同一直线运动,其中质点甲做匀速直线运动,质点乙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它们的位移s随时间t的变化规律如图所示。已知t0时刻,甲的位置为s0,且此时两图线的斜率相同,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乙的加速度大小为
B.t0时刻,两质点之间的距离为
C.3t0时刻,甲在乙的前面
D.两质点在s=2s0处相遇
√
√
针对练2.甲、乙两物体从同一点开始沿同一直线运动,甲的s-t图像和乙的v-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2 s内甲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B.第2.5 s和第3.5 s时甲物体速度方向不同
C.第2.5 s和第3.5 s时乙物体加速度方向不同
D.0~6 s内甲、乙的位移都为0
√
0~2 s内甲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第2.5 s和第3.5 s时甲物体速度方向相同,故B错误。第2.5 s和第3.5 s时乙物体加速度方向相同,故C错误。由题图甲可知,甲从原点出发,又回到原点,位移为0;题图乙所示图线与t轴所围的面积表示位移,t轴上、下面积相等,说明总位移为0,故0~6 s内甲、乙的位移都为0,故D正确。
返回
易错辨析 强化落实
汽车刹车时的初速度为v0=36 km/h=10 m/s,汽车从刹车到停下所用时间为t0= = =2.5 s,则刹车后第3 s内,只有前0.5 s在运动,根据逆向思维可得位移大小为s= = ×4×0.52 m=0.5 m,故选A。
1.(刹车问题)(2024·广州市高一校考期中)以36 km/h 的速度沿平直公路行驶的汽车,遇障碍物刹车后获得大小为a=4 m/s2的加速度,刹车后第3 s内,汽车走过的路程为
A.0.5 m B.2 m
C.10 m D.12.5 m
√
甲、乙的初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A错误;v-t图像斜率表示加速度,在0~t1时间内,甲、乙的加速度方向相同,故B正确;v-t图像面积表示位移,在t1~t2时间内,甲的位移大于乙的位移,所以甲的平均速度大于乙的平均速度,故C错误;在t2时刻,甲、乙速度相同,由于不知道初始位置,所以无法判断是否相遇,故D错误。故选B。
2.(速度—时间图像)(2024·广州市高一期中)甲、乙两个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它们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的初速度相同
B.在0~t1时间内,甲、乙的加速度方向相同
C.在t1~t2时间内,甲的平均速度小于乙的平均速度
D.在t2时刻,甲、乙相遇
√
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如图所示,冰壶以某一速度沿虚线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垂直进入四个完全相同的矩形区域,离开第四个矩形区域边缘的E点时速度恰好为零。则
A.冰壶在B点和D点的速度之比为3∶1
B.冰壶在C点速度等于AE过程的平均速度
C.冰壶在D点的时刻是AE过程的时间中点
D.冰壶在AC和CE过程的时间之比为1∶2
√
4.(自由落体和竖直上抛)(2024·广州市高一期中)如图所示,某同学进行原地纵跳摸高训练。若静止站立(不起跳)摸高为1.80 m,训练过程中,若下蹲使重心下降0.50 m,发力跳起可摸到2.60 m的高度。假设离地前重心视为匀加速运动,离地后做匀减速运动,忽略空气阻力,g取10 m/s2,则
A.从起跳到脚离地,位移随时间均匀变化
B.从起跳到最高点,重心位移为1.80 m
C.在最高点时速度为零,则加速度为零
D.从开始起跳到达最高点的时间为0.65 s
√
杰瑞减速到0时所用的时间
杰瑞减速到0时所用的位移大小
5.(追及相遇问题)(2024·东莞市高一校考)快到家啦!奔跑中的杰瑞决定“刹车”回家。就在杰瑞开始减速的同时,身后与它相距10 m的汤姆立即蹑手蹑脚地由静止开始加速,想趁其不备地“偷袭”杰瑞。已知杰瑞的初速度为8 m/s,加速度大小为2 m/s2,汤姆的加速度大小也为2 m/s2,那么
(1)求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杰瑞减速到0时所用的时间及位移的大小;
答案:4 s 16 m
当汤姆和杰瑞速度相等时,距离最大,有v0-at=at
解得t=2 s
杰瑞的位移s1=v0t-
汤姆的位移s2=
最大距离smax=s1-s2+Δs
代入数据解得smax=18 m。
(2)求在追逐的过程中汤姆与杰瑞间的最大距离;
答案:18 m
根据位移—时间关系有s3=v0t3-
解得杰瑞开始减速到鼠洞的时间t3=3 s(t3=5舍去)
此过程汤姆的位移s4= =9 m
由于s4所以汤姆不能在杰瑞回到鼠洞前捉住它。
(3)若杰瑞开始减速时,刚好距离前方鼠洞15 m,请通过计算判断汤姆能否在杰瑞回到鼠洞前捉住它。(注:三者在同一直线上)
答案:不能
返回
单 元 检 测 卷
1.对变速直线运动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多少的物理量
B.加速度与速度同向时,物体的加速度减小,速度仍然增大
C.加速度恒定时,物体的速度可能先增大后减小,但位移一直增大
D.加速度不为零,加速度变化率也不为零时,物体的直线运动可能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
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故A错误。加速度与速度同向时,物体的加速度减小,但速度仍然增大,故B正确。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恒定时,当加速度与速度同向时,速度一直增大,位移一直增大。若加速度与速度反向时,速度先减小后增大,位移先增大,后减小,然后一直增大,故C错误。根据a= 可知,只有加速度恒定,即速度的变化率恒定时,物体的直线运动才可能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变化率不为零时,加速度一定变化,这样的直线运动一定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故D错误。
2.在一次交通事故中,警察测量出肇事车辆的刹车痕迹是16.0 m,该车辆的刹车加速度大小是8.0 m/s2,该路段的限速为60 km/h。则该车
A.刹车所用的时间为4 s
B.该肇事车没有超速
C.刹车过程的平均速度为30 km/h
D.第一秒内通过的位移为8.0 m
√
3.(2024·深圳市高三校考)A、B两个物体v-t图像分别如图中a、b所示,图线a是抛物线,图线b是直线,抛物线顶点的横坐标为t1,0~t3时间内图线a、b与横轴围成的面积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2时刻A、B间距离一定最小
B.t2~t3时间内A的加速度一直小于B的加速度
C.0~t3时间内A的平均速度大于B的平均速度
D.t1~t3时间内A、B的位移大小之比为2∶3
√
根据题意,由于不知道物体A、B初始的位置关系,则无法判断A、B间的距离变化情况,故A错误;由题图和v-t图像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可知,t2~t3时间内A的加速度不是一直小于B的加速度,故B错误;由题意可知,0~t3时间内A、B的位移相等,则0~t3时间内A的平均速度等于B的平均速度,故C错误;根据题意,由题图可知,由于A的图像关于t1对称,则有t3=2t1,则t1~t3时间内A的位移大小为A总位移的一半,B的位移大小为B总位移的 ,由于A、B在0~t3时间内的位移相等,则t1~t3时间内A、B的位移大小之比为2∶3,故D正确。故选D。
4.(2024·珠海市高一校考)物体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第3 s内与第1 s内的位移之差是8 m,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8 m/s2
B.第1 s内的位移为2 m
C.第1 s末的速度为2 m/s
D.物体在0~2 s内的平均速度为6 m/s
√
由逐差相等公式有s3-s1=(3-1)aT2可得,a= = m/s2=4 m/s2,故A错误;结合上述,根据位移公式,第1 s内的位移为s1=
=2 m,故B正确;结合上述,根据速度公式,第1 s末的速度为v1=aT=4 m/s,故C错误;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全程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则物体在0~2 s内的平均速度等于第1 s末的速度,为4 m/s,故D错误。故选B。
5.(2024·广州市高一校考期中)如图,某同学以墙面为背景,使用手机频闪照相功能拍摄小球从静止匀加速下落过程,他测得图中部分墙的高度h=0.72 m,手机曝光时间间隔为0.1 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照片中位置1是小球下落的初始位置
B.无法确定小球的初始位置
C.小球下落的加速度为4.8 m/s2
D.小球到达位置2的速度大小为1.44 m/s
√
6.(2024·东莞市高一校考)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先后经过A、B两点的速度分别是v和7v,经历的时间为T,则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A.经过AB中点时的速度是4v
B.经过AB中间时刻的速度是5v
C.前半程的速度增加了4v
D.前 时间的位移与后 时间的位移之比为1∶3
√
7.(2024·广州市高一校考)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关于中间时刻瞬时速度的大小 和中间位置瞬时速度的大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论物体是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还是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总有
B.只有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有
C.只有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时有
D.以上说法都不对
√
当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速度图像如图甲所示
物体经过中点位置时,前、后两段过程的位移相等,速度图像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相等,由图甲看出 ;
当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时,速度图像如图乙所示
由图乙看出 ,所以不论物体是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还是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总有 ,故选A。
8.甲、乙两物体从同一点开始沿一直线运动,甲和乙的运动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做曲线运动,乙做直线运动
B.6 s内甲的路程为16 m,乙的路程为12 m
C.0~2 s内甲、乙的平均速度不相同
D.甲在3 s末回到出发点,乙在6 s末回到出发点
√
√
由题可知,甲、乙均在一条直线上
运动,都做直线运动,故A错误;
由题图甲可得6 s内甲的路程为s甲
=4×4 m=16 m,由题图乙可得
6 s内乙的路程为s乙=2× ×3×4 m=12 m,故B正确;由题图甲可知,0~2 s内,甲的位移为4 m,甲的平均速度为2 m/s;0~2 s内,乙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 ,可得乙的平均速度为
=2 m/s,所以,二者在0~2 s内的平均速度相同,故C错误;由s-t图像可知甲在3 s末回到出发点,根据v-t图像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可知乙在6 s内的位移为零,即乙在6 s末回到出发点,故D正确。故选BD。
9.(2024·东莞市高一校考)从某时刻起(此时刻规定为0时刻)物体以某一初速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已知第1 s内的位移s1=5.5 m,第4 s内的位移s4=8.5 m,则下面判断正确的有
A.初速度为5.5 m/s B.加速度为1 m/s2
C.t=1 s末的速度为6 m/s D.t=4 s末的速度为8.5 m/s
√
√
10.如图是用周期为Δt的频闪相机拍摄的一张真空中羽毛与苹果自由下落的局部频闪照片。关于提供的信息及相关数据处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苹果下落的加速度大小为
B.一定满足关系s1∶s2∶s3=1∶4∶9
C.一定满足关系s1∶s2∶s3=1∶3∶5
D.一段时间后苹果会在羽毛下方
√
√
√
苹果下落的加速度大小为a= ,A正确;在A位置的
速度不一定等于零,所以不一定满足关系s1∶s2∶s3=1∶
4∶9,也不一定满足关系s1∶s2∶s3=1∶3∶5,B、C错
误;苹果和羽毛均在真空中做自由落体运动,二者总是
在同一水平线上,一段时间后苹果不会在羽毛下方,D
错误。故选BCD。
11.(6分)(2024·深圳市高一校考期中)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不同的实验方案,做“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实验。甲同学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1)①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
A.在释放小车前,将接好纸带的小车停在靠近滑轮处
B.在释放小车前,将接好纸带的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
C.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打点稳定后再释放小车
D.当纸带完全通过打点计时器后,应及时关闭电源
√
√
√
本实验在释放小车前,应将接好纸带的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A错误,B正确;打点计时器的使用方法是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打点稳定后再释放小车,C正确;当纸带完全通过打点计时器后,应及时关闭电源,然后再取下纸带,D正确。故选BCD。
②甲同学实验中获得一条纸带,如图2所示,其中两相邻计数点间有四个计时点未画出。已知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 Hz,则打A点时小车运动的速度大小vA=_____ m/s,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a=______ m/s2。(结果均保留2位有效数字)
0.34
0.39
由题可知,两相邻计数点间时间间隔为T=0.1 s,打A点时小车运动的速度大小为
小车运动的加速度为
根据光电门测速度原理,可知vA=
(2)乙同学利用图3所示的实验装置测定导轨上滑块运动的加速度,滑块上安装了宽度为d的挡光片,滑块在牵引力作用下先后通过两个光电门A、B,配套的数字毫秒计(图中未画出)记录了挡光片通过光电门A、B的时间分别为ΔtA、ΔtB,若两个光电门A、B间距离为L,则滑块通过第一个光电门的
速度表达式为vA=_____(用题中符号表示)。
将实验步骤正确排序是②①④③⑤。
12.(8分)某实验小组想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实验操作步骤有:
①纸带一端拴上重物,另一端穿过打点计时器,用手捏住纸带上端,重物尽量靠近打点计时器。
②将打点计时器固定,使其限位孔沿竖直方向。
③释放纸带。
④启动打点计时器。
⑤完成纸带打点后,关闭打点计时器。
(1)将实验步骤正确排序是_____________。
②①④③⑤
(2)如图为实验打出的一条纸带,纸带上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1个打出的点未画出,打点计时器使用的是50 Hz的交变电流,则两个相邻的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t=_____ s;打计数点4时,重物的速度大小为v4=_____ m/s,算出的当地重力加速度g=_____ m/s2。(后两个空保留3位有效数字)
0.04
1.76
9.76
两个相邻的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
t=2×0.02 s=0.04 s
打计数点4时,重物的速度大小为
v4= ×10-2 m/s≈1.76 m/s
由逐差法可得当地重力加速度为
g= ×10-2 m/s2≈9.76 m/s2。
由逐差法得到的加速度大于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则计算所用时间间隔t偏小,计算所用频率偏大,即实验时打点的真实频率小于50 Hz。
(3)由于交变电流频率不稳定,导致实验测得的加速度总是大于当地的重力加速度,那么实验时打点的真实频率______(选填“小于”或“大于”)50 Hz。
小于
汽车的初速度为v0=36 km/h=10 m/s
则汽车10 s末的速度大小为v1=v0+a1t1=10 m/s+1.4×10 m/s=24 m/s。
13.(12分)(2024·深圳市高一校考期中)一辆汽车以36 km/h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从某时刻起,汽车开始做匀加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1.4 m/s2,10 s末因故突然紧急刹车,随后汽车逐渐停了下来。刹车时汽车做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6 m/s2。
(1)求汽车10 s末的速度大小;
答案:24 m/s
刹车后2 s汽车的速度大小为v2=v1-a2t2=24 m/s-6×2 m/s=12 m/s。
(2)求刹车后2 s汽车的速度大小;
答案:12 m/s
(3)汽车刹车后停下来所用时间。
答案:4 s
汽车刹车后停下来所用时间为t3= = =4 s。
对雨滴,根据自由落体运动有H=
14.(14分)(2024·深圳市高一校考期中)如图所示,一滴雨滴从离地面H=20 m高的楼房屋檐自由下落,下落h1=5 m时,到窗口上沿,再经Δt=0.2 s通过窗口,忽略空气阻力,g取10 m/s2,求:
(1)雨滴从屋檐到地面的时间t;
答案:2 s
对雨滴到窗口上沿,有h1=
解得t1= = s=1 s
则窗口高度为h= =2.2 m。
(2)窗口的高度h。
答案:2.2 m
甲车的速度减小到零的时间为t2= =8 s
此时乙的速度大小为v2′=v2+a2t2=12 m/s。
15.(14分)(2023·广东广州高一校考期中)甲、乙两车相距18 m,同时沿平直公路做直线运动并开始计时,甲车在前,以初速度大小v1=16 m/s、加速度大小a1=2 m/s2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乙车在后,以初速度大小v2=4 m/s、加速度大小a2=1 m/s2,与甲同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求:
(1)从开始计时经多长时间甲车的速度减小到零?此时乙车的速度是多大?
答案:8 s 12 m/s
设经过时间t1,甲、乙两车相遇前的距离达到最大,此时甲、 乙两车速度相同,则
v1-a1t1=v2+a2t1
解得t1=4 s
在t1时间内,甲、乙两车的位移大小分别为
s1=v1t1- =48 m
s2=v2t1+ =24 m
所以最大距离为sm=s1+s0-s2=42 m。
(2)经过多长时间甲、乙两车相遇前的距离达到最大?最大距离为多少?
答案:4 s 42 m
假设甲、乙两车同时速度减为零,乙车加速时间为t4,则v2+a3t4-a4(t2-t4)=0
解得t4=
甲车的总位移大小为s1′= =64 m
乙车的总位移大小为
s2′=v2t4+ + = >s1′+s0
(3)若乙车加速时加速度大小为a3=6 m/s2,但是燃油有限,用尽后将做加速度大小为a4=6 m/s2的匀减速运动,其他条件不变,若要乙能够追上甲车,燃油至少要能坚持多长时间?
答案:3 s
由此可推知乙追上甲一定发生在甲、乙速度都减为零之前,当乙车在减速过程中刚好能够追上甲车时,加速时间最短,燃油坚持的时间最短,设为t5,再设乙车减速时间为t6时恰好追上甲车,此时甲、乙两车速度相等,根据位移关系有v2t5+ +(v2+a3t5)t6- =s0+v1(t5+t6)-
根据速度关系有v2+a3t5-a4t6=v1-a1(t5+t6)
解得t5=3 s。
返回单元综合提升
(2023·广东高考)铯原子喷泉钟是定标“秒”的装置。在喷泉钟的真空系统中,可视为质点的铯原子团在激光的推动下,获得一定的初速度。随后激光关闭,铯原子团仅在重力的作用下做竖直上抛运动,到达最高点后再做一段自由落体运动。取竖直向上为正方向。下列可能表示激光关闭后铯原子团速度v或加速度a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是( )
答案:D
解析:铯原子团仅受重力的作用,加速度为g竖直向下,大小恒定,故为负值;在v t图像中,斜率为加速度,故斜率不变,所以图像应该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故选D。
[衔接教材] 粤教版教材必修第一册P38“讨论与交流T2”
如图所示是某质点运动的v t图像。试描述该图像与物体运动实际情况的对应关系。
[衔接分析] 2023·广东高考真题依托竖直上抛模型考查速度—时间图像和加速度—时间图像,与粤教版必修第一册P38的“讨论与交流”中描述的部分运动情境类似。
本题主要考查了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公式、图像。在竖直上抛运动中,速度方向发生变化,加速度大小及方向均不变,在v t图像为一条倾斜直线,a t图像为一条水平直线。
针对练1.如图是某质点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则( )
A.0~1 s内的平均速度是2 m/s
B.0~1 s内的位移大小是3 m
C.0~1 s内的加速度大于2~4 s内的加速度
D.0~1 s内的运动方向与2~4 s内的运动方向相反
答案:C
解析:由v t图像的面积可求得0~1 s的位移s=1 m,平均速度==1 m/s,故A、B错误;利用图像斜率求出0~1 s的加速度大小a1=2 m/s2,2~4 s的加速度大小a2=1 m/s2,a1>a2,故C正确;由题图可知0~1 s、2~4 s两个时间段内速度均为正,运动方向相同,故D错误。
针对练2.如图是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 t图像,由图可知,该物体( )
A.第1 s内和第3 s内的运动方向相反
B.第3 s内和第4 s内的加速度相同
C.第1 s内和第4 s内的位移大小不相等
D.0~2 s和0~4 s内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
答案:B
解析:由v t图像可知0~1 s向正方向做加速度为1 m/s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1~2 s向正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2~3 s向正方向做加速度为1 m/s2的匀减速直线运动,3~4 s以1 m/s2的加速度向相反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A错误,B正确;据速度—时间图像中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大小表示位移大小可知,第1 s内和第4 s内的位移大小均为0.5 m,C错误;0~2 s内与0~4 s内位移大小相等,但时间不同,故平均速度大小不相等,D错误。故选B。
(多选)(2021·广东高考)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传统活动。下列v t和s t图像描述了五条相同的龙舟从同一起点线同时出发、沿长直河道划向同一终点线的运动全过程,其中能反映龙舟甲与其它龙舟在途中出现船头并齐的有( )
答案:BD
解析:题图A是速度—时间图像,可知甲的速度一直大于乙的速度,所以中途不可能出现甲、乙船头并齐,故A错误;题图B是速度—时间图像,可知开始丙的速度大,后来甲的速度大,速度—时间图像中图像与横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由题图可以判断在中途甲、丙位移会相同,所以在中途甲、丙船头会并齐,故B正确;题图C是位移—时间图像,可知丁一直运动在甲的前面,所以中途不可能出现甲、丁船头并齐,故C错误;题图D是位移—时间图像,交点表示相遇,所以甲、戊在中途船头会齐,故D正确。故选BD。
[衔接教材] 人教版教材必修第一册P34T1
小李讲了龟兔沿直线赛道赛跑的故事,故事情节中兔子和乌龟运动的x t图像如图所示。请你依照图像中的坐标,并结合物理学的术语来讲述这个故事。在讲故事之前,先回答下列问题:
(1)故事中的兔子和乌龟是否在同一地点同时出发?
(2)乌龟做的是什么运动?
(3)兔子和乌龟在比赛途中相遇过几次?
(4)哪一个先通过预定位移到达终点?
[衔接分析] 两题均以本土文化为背景,根据s t图像和v t图像考查相遇问题。
s t图像和v t图像中图线都不代表物体的运动轨迹。s t图像中图线的交点代表相遇,v t图像中图线与两坐标轴围成的图形的面积代表位移。
针对练1.(多选)
(2024·深圳市高一期中)甲、乙两个质点沿着同一直线运动,其中质点甲做匀速直线运动,质点乙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它们的位移s随时间t的变化规律如图所示。已知t0时刻,甲的位置为s0,且此时两图线的斜率相同,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乙的加速度大小为
B.t0时刻,两质点之间的距离为s0
C.3t0时刻,甲在乙的前面
D.两质点在s=2s0处相遇
答案:AB
解析:s t图像的斜率表示速度,甲的位移为s0时,此时两图线的斜率相同,则此时甲、乙的速度相等,为v乙=v甲=,乙的加速度大小为a==,故A正确;0~t0时间内,乙的位移为s乙=at02=,t0时刻,两质点之间的距离为Δs=s0+s0-s乙=,故B正确;0~3t0时间内,甲的位移为s甲=v甲·3t0=3s0,乙的位移为s乙=a(3t0)2=s0,由于s乙-s甲=s0>s0,故3t0时刻,乙在甲的前面,故C错误;设两质点t时刻相遇,有v甲t=at2-s0,解得t=(1+)t0,t′=(1-)t0(舍),两质点相遇时的位移s=v甲t=(1+)s0,故D错误。故选AB。
针对练2.甲、乙两物体从同一点开始沿同一直线运动,甲的s t图像和乙的v 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2 s内甲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B.第2.5 s和第3.5 s时甲物体速度方向不同
C.第2.5 s和第3.5 s时乙物体加速度方向不同
D.0~6 s内甲、乙的位移都为0
答案:D
解析:0~2 s内甲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第2.5 s和第3.5 s时甲物体速度方向相同,故B错误。第2.5 s和第3.5 s时乙物体加速度方向相同,故C错误。由题图甲可知,甲从原点出发,又回到原点,位移为0;题图乙所示图线与t轴所围的面积表示位移,t轴上、下面积相等,说明总位移为0,故0~6 s内甲、乙的位移都为0,故D正确。
1.(刹车问题)(2024·广州市高一校考期中)以36 km/h 的速度沿平直公路行驶的汽车,遇障碍物刹车后获得大小为a=4 m/s2的加速度,刹车后第3 s内,汽车走过的路程为( )
A.0.5 m B.2 m C.10 m D.12.5 m
答案:A
解析:汽车刹车时的初速度为v0=36 km/h=10 m/s,汽车从刹车到停下所用时间为t0== s=2.5 s,则刹车后第3 s内,只有前0.5 s在运动,根据逆向思维可得位移大小为s=at2=×4×0.52 m=0.5 m,故选A。
2.(速度—时间图像)(2024·广州市高一期中)甲、乙两个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它们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的初速度相同
B.在0~t1时间内,甲、乙的加速度方向相同
C.在t1~t2时间内,甲的平均速度小于乙的平均速度
D.在t2时刻,甲、乙相遇
答案:B
解析:甲、乙的初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A错误;v t图像斜率表示加速度,在0~t1时间内,甲、乙的加速度方向相同,故B正确;v t图像面积表示位移,在t1~t2时间内,甲的位移大于乙的位移,所以甲的平均速度大于乙的平均速度,故C错误;在t2时刻,甲、乙速度相同,由于不知道初始位置,所以无法判断是否相遇,故D错误。故选B。
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如图所示,冰壶以某一速度沿虚线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垂直进入四个完全相同的矩形区域,离开第四个矩形区域边缘的E点时速度恰好为零。则( )
A.冰壶在B点和D点的速度之比为3∶1
B.冰壶在C点速度等于AE过程的平均速度
C.冰壶在D点的时刻是AE过程的时间中点
D.冰壶在AC和CE过程的时间之比为1∶2
答案:C
解析:设矩形区域宽为d,而E点速度为0,则由逆向思维法,有vB2-0=2a·3d,vD2-0=2a·d,解得=,故A错误;由逆向思维法,根据初速度为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在连续相同时间内的位移之比为1∶3∶5∶7∶…,则冰壶在D点的时刻是AE过程的时间中点,即D点的速度等于AE过程的平均速度,而冰壶在C点的速度为中间位移处的速度,不等于AE过程的平均速度,故B错误,C正确;由逆向思维法,根据初速度为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通过连续相同位移的时间之比为1∶(-1)∶(-)∶(2-)∶…,可知冰壶在AC和CE过程的时间之比为(-1)∶1,故D错误。故选C。
4.(自由落体和竖直上抛)(2024·广州市高一期中)如图所示,某同学进行原地纵跳摸高训练。若静止站立(不起跳)摸高为1.80 m,训练过程中,若下蹲使重心下降0.50 m,发力跳起可摸到2.60 m的高度。假设离地前重心视为匀加速运动,离地后做匀减速运动,忽略空气阻力,g取10 m/s2,则( )
A.从起跳到脚离地,位移随时间均匀变化
B.从起跳到最高点,重心位移为1.80 m
C.在最高点时速度为零,则加速度为零
D.从开始起跳到达最高点的时间为0.65 s
答案:D
解析:从起跳到脚离地,重心视为匀加速运动,则有s=at2,位移不随时间均匀变化,故A错误;在起跳点,下蹲重心比静止站立重心低h1=0.50 m,在最高点,重心比静止站立重心高h2=2.60 m-1.80 m=0.80 m,则从起跳到最高点,重心位移为1.30 m,故B错误;在最高点时速度为零,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故C错误;脚离开地面时的速度v== m/s=4 m/s,离地前上升的时间t1== s=0.25 s,离地后上升的时间t2== s=0.4 s,从开始起跳到达最高点的时间t=t1+t2=0.65 s,故D正确。故选D。
5.(追及相遇问题)(2024·东莞市高一校考)快到家啦!奔跑中的杰瑞决定“刹车”回家。就在杰瑞开始减速的同时,身后与它相距10 m的汤姆立即蹑手蹑脚地由静止开始加速,想趁其不备地“偷袭”杰瑞。已知杰瑞的初速度为8 m/s,加速度大小为2 m/s2,汤姆的加速度大小也为2 m/s2,那么
(1)求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杰瑞减速到0时所用的时间及位移的大小;
(2)求在追逐的过程中汤姆与杰瑞间的最大距离;
(3)若杰瑞开始减速时,刚好距离前方鼠洞15 m,请通过计算判断汤姆能否在杰瑞回到鼠洞前捉住它。(注:三者在同一直线上)
答案:(1)4 s 16 m (2)18 m (3)不能
解析:(1)杰瑞减速到0时所用的时间t0== s=4 s
杰瑞减速到0时所用的位移大小s0== m=16 m。
(2)当汤姆和杰瑞速度相等时,距离最大,有v0-at=at
解得t=2 s
杰瑞的位移s1=v0t-at2
汤姆的位移s2=at2
最大距离smax=s1-s2+Δs
代入数据解得smax=18 m。
(3)根据位移—时间关系有s3=v0t3-at32
解得杰瑞开始减速到鼠洞的时间t3=3 s(t3=5舍去)
此过程汤姆的位移s4=at32=9 m
由于s4所以汤姆不能在杰瑞回到鼠洞前捉住它。
单元检测卷(二) 匀变速直线运动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对变速直线运动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多少的物理量
B.加速度与速度同向时,物体的加速度减小,速度仍然增大
C.加速度恒定时,物体的速度可能先增大后减小,但位移一直增大
D.加速度不为零,加速度变化率也不为零时,物体的直线运动可能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答案:B
解析: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故A错误。加速度与速度同向时,物体的加速度减小,但速度仍然增大,故B正确。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恒定时,当加速度与速度同向时,速度一直增大,位移一直增大。若加速度与速度反向时,速度先减小后增大,位移先增大,后减小,然后一直增大,故C错误。根据a=可知,只有加速度恒定,即速度的变化率恒定时,物体的直线运动才可能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变化率不为零时,加速度一定变化,这样的直线运动一定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故D错误。
2.在一次交通事故中,警察测量出肇事车辆的刹车痕迹是16.0 m,该车辆的刹车加速度大小是8.0 m/s2,该路段的限速为60 km/h。则该车( )
A.刹车所用的时间为4 s
B.该肇事车没有超速
C.刹车过程的平均速度为30 km/h
D.第一秒内通过的位移为8.0 m
答案:B
解析: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得,刹车时由s=at2,可得刹车所用的时间为t= = s=2 s,故A错误;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vt2=2as,得初速度vt==16 m/s=57.6 km/h<60 km/h,所以该肇事车没有超速,故B正确;刹车过程的平均速度为== m/s=8 m/s=28.8 km/h,故C错误;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s=v0t+at2,可得第一秒通过的位移为s1=16×1 m-×8×12 m=12 m,故D错误。
3.(2024·深圳市高三校考)A、B两个物体v t图像分别如图中a、b所示,图线a是抛物线,图线b是直线,抛物线顶点的横坐标为t1,0~t3时间内图线a、b与横轴围成的面积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2时刻A、B间距离一定最小
B.t2~t3时间内A的加速度一直小于B的加速度
C.0~t3时间内A的平均速度大于B的平均速度
D.t1~t3时间内A、B的位移大小之比为2∶3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由于不知道物体A、B初始的位置关系,则无法判断A、B间的距离变化情况,故A错误;由题图和v t图像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可知,t2~t3时间内A的加速度不是一直小于B的加速度,故B错误;由题意可知,0~t3时间内A、B的位移相等,则0~t3时间内A的平均速度等于B的平均速度,故C错误;根据题意,由题图可知,由于A的图像关于t1对称,则有t3=2t1,则t1~t3时间内A的位移大小为A总位移的一半,B的位移大小为B总位移的,由于A、B在0~t3时间内的位移相等,则t1~t3时间内A、B的位移大小之比为2∶3,故D正确。故选D。
4.(2024·珠海市高一校考)物体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第3 s内与第1 s内的位移之差是8 m,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8 m/s2
B.第1 s内的位移为2 m
C.第1 s末的速度为2 m/s
D.物体在0~2 s内的平均速度为6 m/s
答案:B
解析:由逐差相等公式有s3-s1=(3-1)aT2可得,a== m/s2=4 m/s2,故A错误;结合上述,根据位移公式,第1 s内的位移为s1=aT2=2 m,故B正确;结合上述,根据速度公式,第1 s末的速度为v1=aT=4 m/s,故C错误;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全程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则物体在0~2 s内的平均速度等于第1 s末的速度,为4 m/s,故D错误。故选B。
5.(2024·广州市高一校考期中)如图,某同学以墙面为背景,使用手机频闪照相功能拍摄小球从静止匀加速下落过程,他测得图中部分墙的高度h=0.72 m,手机曝光时间间隔为0.1 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照片中位置1是小球下落的初始位置
B.无法确定小球的初始位置
C.小球下落的加速度为4.8 m/s2
D.小球到达位置2的速度大小为1.44 m/s
答案:C
解析:4个小球间竖直距离之比为3∶4∶5,故照片中位置1不是小球自由下落的初始位置,故A错误;由题可得每块砖的厚度为h′== m=0.048 m,则a== m/s2=4.8 m/s2,故C正确;小球到达位置2的速度v2== m/s=1.68 m/s,故D错误;根据v22=2ah02,解得h02=0.294 m,可知初始位置在位置2上方0.294 m处,故B错误。故选C。
6.(2024·东莞市高一校考)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先后经过A、B两点的速度分别是v和7v,经历的时间为T,则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
A.经过AB中点时的速度是4v
B.经过AB中间时刻的速度是5v
C.前半程的速度增加了4v
D.前时间的位移与后时间的位移之比为1∶3
答案:C
解析:经过AB中点的速度为v= =5v,A错误;经过AB中间时刻的速度为v==4v,B错误;前半程的速度增加量为Δv=5v-v=4v,故C正确;前时间通过的位移为s1=·=vT,后时间通过的位移为s2=·=vT,可得前时间通过的位移与后间通过的位移之比为s1∶s2=5∶11,D错误。故选C。
7.(2024·广州市高一校考)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关于中间时刻瞬时速度的大小v和中间位置瞬时速度的大小v,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不论物体是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还是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总有v>v
B.只有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有v>v
C.只有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时有v>v
D.以上说法都不对
答案:A
解析:当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速度图像如图甲所示
物体经过中点位置时,前、后两段过程的位移相等,速度图像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相等,由图甲看出v>v;
当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时,速度图像如图乙所示
由图乙看出v>v,所以不论物体是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还是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总有v>v,故选A。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每小题有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8.甲、乙两物体从同一点开始沿一直线运动,甲和乙的运动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做曲线运动,乙做直线运动
B.6 s内甲的路程为16 m,乙的路程为12 m
C.0~2 s内甲、乙的平均速度不相同
D.甲在3 s末回到出发点,乙在6 s末回到出发点
答案:BD
解析:由题可知,甲、乙均在一条直线上运动,都做直线运动,故A错误;由题图甲可得6 s内甲的路程为s甲=4×4 m=16 m,由题图乙可得6 s内乙的路程为s乙=2××3×4 m=12 m,故B正确;由题图甲可知,0~2 s内,甲的位移为4 m,甲的平均速度为2 m/s;0~2 s内,乙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可得乙的平均速度为= m/s=2 m/s,所以,二者在0~2 s内的平均速度相同,故C错误;由s t图像可知甲在3 s末回到出发点,根据v t图像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可知乙在6 s内的位移为零,即乙在6 s末回到出发点,故D正确。故选BD。
9.(2024·东莞市高一校考)从某时刻起(此时刻规定为0时刻)物体以某一初速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已知第1 s内的位移s1=5.5 m,第4 s内的位移s4=8.5 m,则下面判断正确的有( )
A.初速度为5.5 m/s
B.加速度为1 m/s2
C.t=1 s末的速度为6 m/s
D.t=4 s末的速度为8.5 m/s
答案:BC
解析:设物体的初速度为v0,加速度为a,根据s=v0t+at2,可得s1=v0×1 s+a×(1 s)2,s4=v0×4 s+a×(4 s)2-,联立解得v0=5 m/s,a=1 m/s2,故A错误,B正确;根据vt=v0+at,可得物体1 s末的速度和4 s末的速度分别为v1=5 m/s+1 m/s2×1 s=6 m/s,v4=5 m/s+1 m/s2×4 s=9 m/s,故C正确,D错误。故选BC。
10.如图是用周期为Δt的频闪相机拍摄的一张真空中羽毛与苹果自由下落的局部频闪照片。关于提供的信息及相关数据处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苹果下落的加速度大小为
B.一定满足关系s1∶s2∶s3=1∶4∶9
C.一定满足关系s1∶s2∶s3=1∶3∶5
D.一段时间后苹果会在羽毛下方
答案:BCD
解析:苹果下落的加速度大小为a=,A正确;在A位置的速度不一定等于零,所以不一定满足关系s1∶s2∶s3=1∶4∶9,也不一定满足关系s1∶s2∶s3=1∶3∶5,B、C错误;苹果和羽毛均在真空中做自由落体运动,二者总是在同一水平线上,一段时间后苹果不会在羽毛下方,D错误。故选BCD。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4分)
11.(6分)(2024·深圳市高一校考期中)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不同的实验方案,做“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实验。甲同学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1)①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在释放小车前,将接好纸带的小车停在靠近滑轮处
B.在释放小车前,将接好纸带的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
C.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打点稳定后再释放小车
D.当纸带完全通过打点计时器后,应及时关闭电源
②甲同学实验中获得一条纸带,如图2所示,其中两相邻计数点间有四个计时点未画出。已知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 Hz,则打A点时小车运动的速度大小vA=________ m/s,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a=________ m/s2。(结果均保留2位有效数字)
(2)乙同学利用图3所示的实验装置测定导轨上滑块运动的加速度,滑块上安装了宽度为d的挡光片,滑块在牵引力作用下先后通过两个光电门A、B,配套的数字毫秒计(图中未画出)记录了挡光片通过光电门A、B的时间分别为ΔtA、ΔtB,若两个光电门A、B间距离为L,则滑块通过第一个光电门的速度表达式为vA=________(用题中符号表示)。
答案:(1)①BCD ②0.34 0.39 (2)
解析:(1)①本实验在释放小车前,应将接好纸带的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A错误,B正确;打点计时器的使用方法是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打点稳定后再释放小车,C正确;当纸带完全通过打点计时器后,应及时关闭电源,然后再取下纸带,D正确。故选BCD。
②由题可知,两相邻计数点间时间间隔为T=0.1 s,打A点时小车运动的速度大小为
vA== m/s≈0.34 m/s
小车运动的加速度为
a= m/s2≈0.39 m/s2。
(2)根据光电门测速度原理,可知vA=。
12.(8分)某实验小组想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实验操作步骤有:
①纸带一端拴上重物,另一端穿过打点计时器,用手捏住纸带上端,重物尽量靠近打点计时器。
②将打点计时器固定,使其限位孔沿竖直方向。
③释放纸带。
④启动打点计时器。
⑤完成纸带打点后,关闭打点计时器。
(1)将实验步骤正确排序是______________。
(2)如图为实验打出的一条纸带,纸带上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1个打出的点未画出,打点计时器使用的是50 Hz的交变电流,则两个相邻的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t=________ s;打计数点4时,重物的速度大小为v4=________ m/s,算出的当地重力加速度g=________ m/s2。(后两个空保留3位有效数字)
(3)由于交变电流频率不稳定,导致实验测得的加速度总是大于当地的重力加速度,那么实验时打点的真实频率________(选填“小于”或“大于”)50 Hz。
答案:(1)②①④③⑤ (2)0.04 1.76 9.76 (3)小于
解析:(1)将实验步骤正确排序是②①④③⑤。
(2)两个相邻的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
t=2×0.02 s=0.04 s
打计数点4时,重物的速度大小为
v4=×10-2 m/s≈1.76 m/s
由逐差法可得当地重力加速度为
g=×10-2 m/s2≈9.76 m/s2。
(3)由逐差法得到的加速度大于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则计算所用时间间隔t偏小,计算所用频率偏大,即实验时打点的真实频率小于50 Hz。
13.(12分)(2024·深圳市高一校考期中)一辆汽车以36 km/h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从某时刻起,汽车开始做匀加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1.4 m/s2,10 s末因故突然紧急刹车,随后汽车逐渐停了下来。刹车时汽车做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6 m/s2。
(1)求汽车10 s末的速度大小;
(2)求刹车后2 s汽车的速度大小;
(3)汽车刹车后停下来所用时间。
答案:(1)24 m/s (2)12 m/s (3)4 s
解析:(1)汽车的初速度为v0=36 km/h=10 m/s
则汽车10 s末的速度大小为v1=v0+a1t1=10 m/s+1.4×10 m/s=24 m/s。
(2)刹车后2 s汽车的速度大小为v2=v1-a2t2=24 m/s-6×2 m/s=12 m/s。
(3)汽车刹车后停下来所用时间为t3== s=4 s。
14.(14分)(2024·深圳市高一校考期中)如图所示,一滴雨滴从离地面H=20 m高的楼房屋檐自由下落,下落h1=5 m时,到窗口上沿,再经Δt=0.2 s通过窗口,忽略空气阻力,g取10 m/s2,求:
(1)雨滴从屋檐到地面的时间t;
(2)窗口的高度h。
答案:(1)2 s (2)2.2 m
解析:(1)对雨滴,根据自由落体运动有H=gt2
解得t== s=2 s。
(2)对雨滴到窗口上沿,有h1=gt12
解得t1= = s=1 s
则窗口高度为h=g(t1+Δt)2-h1=2.2 m。
15.(14分)(2024·广州市高一校考期中)甲、乙两车相距18 m,同时沿平直公路做直线运动并开始计时,甲车在前,以初速度大小v1=16 m/s、加速度大小a1=2 m/s2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乙车在后,以初速度大小v2=4 m/s、加速度大小a2=1 m/s2,与甲同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求:
(1)从开始计时经多长时间甲车的速度减小到零?此时乙车的速度是多大?
(2)经过多长时间甲、乙两车相遇前的距离达到最大?最大距离为多少?
(3)若乙车加速时加速度大小为a3=6 m/s2,但是燃油有限,用尽后将做加速度大小为a4=6 m/s2的匀减速运动,其他条件不变,若要乙能够追上甲车,燃油至少要能坚持多长时间?
答案:(1)8 s 12 m/s (2)4 s 42 m (3)3 s
解析:(1)甲车的速度减小到零的时间为t2==8 s
此时乙的速度大小为v2′=v2+a2t2=12 m/s。
(2)设经过时间t1,甲、乙两车相遇前的距离达到最大,此时甲、 乙两车速度相同,则
v1-a1t1=v2+a2t1
解得t1=4 s
在t1时间内,甲、乙两车的位移大小分别为
s1=v1t1-a1t12=48 m
s2=v2t1+a2t12=24 m
所以最大距离为sm=s1+s0-s2=42 m。
(3)假设甲、乙两车同时速度减为零,乙车加速时间为t4,则v2+a3t4-a4(t2-t4)=0
解得t4= s
甲车的总位移大小为s1′==64 m
乙车的总位移大小为
s2′=v2t4+a3t42+= m>s1′+s0
由此可推知乙追上甲一定发生在甲、乙速度都减为零之前,当乙车在减速过程中刚好能够追上甲车时,加速时间最短,燃油坚持的时间最短,设为t5,再设乙车减速时间为t6时恰好追上甲车,此时甲、乙两车速度相等,根据位移关系有v2t5+a3t52+(v2+a3t5)t6-a4t62=s0+v1(t5+t6)-a1(t5+t6)2
根据速度关系有v2+a3t5-a4t6=v1-a1(t5+t6)
解得t5=3 s。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