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如何突出中心
1.学会围绕中心选择合适材料,并对材料进行剪裁、加工与排序,能设置线索突出中心。
2.掌握根据中心安排内容主次与详略的方法,强化中心的内容详写,关系较远的略写。
3.熟练运用开门见山、篇末点题、铺垫呼应等具体方法技巧突出文章中心。
学习目标
文章如房屋,中心似梁柱,无之则如散沙。回顾学过课文,各有明确中心。写作时怎样突出中心?从书包话题探讨起,让我们开启探寻突出中心写作方法的旅程。
课堂导入
中心的重要性:中心是文章传达的基本观点、态度等,文章需有相对集中明确的中心,否则会如散沙。
写作要求:根据中心选合适材料,舍弃无关内容,剪裁加工并安排好次序。可设置线索,如《济南的冬天》借线索写山景水色突出特点。
安排技巧:注意内容主次与详略,强化中心的详写,关系远的略写。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不同内容详略处理。
具体方法:可开门见山表明中心,或在篇末点明题旨,还能运用铺垫、呼应、对比等技巧突出中心。
写作手法——突出中心
本次写作围绕“如何突出中心”展开,强调文章必须有明确的中心思想,并围绕中心组织材料、安排结构。写作时应根据中心选择合适的材料,舍弃无关内容,合理安排详略主次。可以通过设置线索、开门见山、结尾点题、铺垫呼应等方式突出中心。写作类型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和抒情文,需根据不同文体灵活运用技法,确保文章条理清晰、主题鲜明。
写作导航
技法1 设置线索 贯穿全文
提问:为什么有些文章内容很多,却依然条理清晰?
回答:因为这些文章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使内容不散乱。
提问:线索可以有哪些形式?
回答:线索可以是人、物、事件、情感变化、时间顺序、空间转换等。
技法指导
设置线索是突出中心的重要方法。线索如同一条主线,将看似零散的材料串联起来,使文章结构紧凑、主题集中。线索可以是某个物品(如“书包”),也可以是某种情感(如“思念”),还可以是时间或地点的变化。线索贯穿全文,不仅有助于组织材料,还能引导读者理解文章的主旨。例如《济南的冬天》以“温暖”为情感线索,依次描写山景、水色,使文章内容丰富而不杂乱。
技法指导
技法2 主次分明 详略得当
提问:为什么有些文章读起来重点突出,而有些文章却让人抓不住重点?
回答:因为前者懂得安排主次、详略得当,后者则平均用力,没有突出中心。
提问:如何判断哪些内容该详写,哪些该略写?
回答:与中心关系密切、能体现主题的内容应详写;与中心关系不大或只是铺垫的内容应略写。
技法指导
在写作中,合理安排详略是突出中心的关键。详写部分要细致描写、深入刻画,略写部分则点到为止。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作者详写“入学时向先生发问”的情节,略写“读书、对课”的过程,这样既突出了童年求知的天真与困惑,又避免了内容冗杂。详略安排得当,能使文章主次分明,中心突出。
技法指导
技法3 开门见山 或 篇末点题
提问:文章开头或结尾点明中心有什么好处?
回答:可以让读者迅速抓住文章主旨,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提问:哪些文章适合开门见山?哪些适合篇末点题?
回答:议论文、说明文适合开门见山;抒情文、记叙文适合篇末点题。
技法指导
开门见山是指在文章开头直接点明中心,使读者一目了然。如《雨的四季》开篇即说:“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这种写法简洁有力,直奔主题。篇末点题则是在结尾处揭示中心,增强情感的升华。如《荷叶·母亲》结尾写道:“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这种写法往往更具感染力,使主题更加鲜明。
技法指导
【范例】
《荷叶·母亲》节选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这段文字通过比喻将母爱具象化,结尾点题,情感真挚,使整篇文章的主题——母爱的庇护——得到了升华。这种篇末点题的方式,使文章结构完整,情感饱满,中心突出。
技法指导
技法4 铺垫呼应 突出主题
提问:为什么有些文章读完后让人印象深刻?
回答:因为文章前后呼应,层层铺垫,主题鲜明。
提问:铺垫和呼应的作用是什么?
回答:铺垫可以为后文埋下伏笔,呼应则能强化主题,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技法指导
铺垫是指在文章前段为后文内容做准备,通过细节描写、环境渲染等方式暗示主题;呼应则是前后内容相互照应,强化中心。例如《再塑生命的人》中,作者多次描写沙莉文老师温柔的引导和耐心的陪伴,为后文“再塑生命”的主题做铺垫,结尾呼应开头,使主题更加鲜明。铺垫与呼应的结合,使文章更具层次感和感染力。
技法指导
【范例】
《再塑生命的人》节选
我静静地站着,两眼望着她那双温柔的手。她把我的手放在水龙头下,一股清凉的水流冲过我的手指。她在我掌心写下“water”这个词,我立刻明白了这个词所代表的含义。那一刻,我仿佛看见了世界的光亮,听见了生命的回响。
这段文字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和情感变化,为后文“再塑生命”的主题做了铺垫。作者通过“手”“水”“光亮”等意象,层层递进,最终揭示出沙莉文老师对自己人生的重大影响,呼应全文主题,使文章情感真挚、中心突出。
技法指导
写作实践一
小活动。书包是我们每个人都必备的学习用品,上学和放学的路上,它与我们形影不离。假如要以“书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想一想:可以有哪些确立中心的角度?试将你想到的填写在下图中。
写作实践
技法点拨
本题要求围绕“书包”这一话题展开写作,重点在于确立中心的角度。写作时可以从三个方向切入:一是将书包作为客观事物,介绍其功能、外观、结构等;二是以书包为第一人称,通过拟人化的方式表达情感,如对主人的忠诚、委屈或期待;三是从“我”与书包的关系出发,讲述与书包之间的故事,体现成长、亲情或友情。无论选择哪种角度,都要紧扣中心,围绕一个明确的主题展开,避免内容散乱。同时,要注意详略得当,主次分明,通过细节描写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写作实践
范文示例
《书包里的秘密》
我的书包很旧了,边角已经磨出了毛边,拉链也时常卡住。可它依旧沉甸甸地背着,像一个沉默的老朋友,装着我所有的秘密。
每天清晨,它都安静地躺在我的肩上,陪我穿过晨雾未散的街道。我总以为它只是个工具,直到那天,我翻出夹层里一张泛黄的纸条——那是小学时妈妈写给我的早餐提醒:“记得吃鸡蛋,别只喝牛奶。”字迹已经模糊,可我却清晰地记起那个冬天,我赖床不起,妈妈悄悄把纸条塞进我书包的情景。
后来,我开始留意书包里的每一样东西。语文课本的扉页上,有我第一次写下的“我要当作家”的誓言;数学练习册的夹缝里,藏着一张同学偷偷塞给我的纸条:“你今天讲的笑话真好笑。”还有那支摔裂了笔帽的钢笔,是去年运动会我摔倒时,同桌帮我捡起来修好的。
书包越来越重,不只是因为课本,更因为它承载着太多看不见的记忆。它知道我偷偷在课桌下看小说,知道我曾在考试前紧张得手心冒汗,也知道我偷偷在课间抄下喜欢的歌词。
有一次,我把它放在阳光下晒,忽然发现拉链上挂着一枚小小的铃铛,是我去年生日时奶奶送的平安铃。我几乎忘了它的存在,可它却一直叮叮当当地陪着我,走过每一个清晨和黄昏。
现在,我舍不得换新书包。它不只是一个装书的袋子,而是我成长的见证者,是我青春里最忠实的听众。
写作实践
教师点评
本文以“我和书包”的关系为切入点,通过回忆的方式,将书包拟人化,赋予其情感与记忆,使文章充满温情与真实感。作者善于捕捉细节,如纸条、钢笔、铃铛等物品,串联起成长中的点滴,突出“书包承载记忆”的中心。语言细腻,情感真挚,结构清晰,层层递进,展现了初中生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感知与表达能力。
写作实践
写作实践二
亲爱的同学,你一定有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的经历:或参观,或访问,或考察,或旅游,或做志愿者……其间的一幕场景、一个细节、一件物品,一段对话或一首民谣都可能触动过你的内心,引发过你的思考。请以“走出校园”为话题,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作文。
写作实践
技法点拨
本题要求围绕“走出校园”的社会实践经历展开写作,强调“触动内心”和“引发思考”。写作时应避免泛泛而谈,而要聚焦于一个具体的场景、人物或事件,通过细节描写引发情感共鸣。可以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从一个微小的切入点展开,如一张老照片、一段对话、一件纪念品等,进而引出深层思考。同时,注意安排好文章结构,开头可设置悬念或情感基调,中间展开描写与叙述,结尾升华主题,点明中心。写作时要注重语言的文学性,适当运用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写作实践
范文示例
《老巷里的琴声》
那是一个周末的清晨,我随社区志愿者队伍走进了老城区的一条旧巷。巷子不宽,青石板早已被岁月磨得发亮,墙角的苔藓在晨光中泛着湿润的绿。我们此行是为一位独居老人送去生活用品,顺便帮他打扫卫生。
老人住在巷尾的一间老屋,木门吱呀一声打开,映入眼帘的是满墙的黑白照片和一架斑驳的旧钢琴。老人姓林,七十多岁,曾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他接过我们送来的米面油,却对那架钢琴更感兴趣。他轻轻拂去琴盖上的灰尘,坐下,弹了一段《月光》。
琴声在老屋里回荡,像一缕月光洒在旧时光里。那一刻,我仿佛看见了他年轻时的模样——西装革履,站在讲台上,身后是整齐的琴房。而如今,他的手指虽不如从前灵活,却依旧坚定地在琴键上跳跃。
“以前每天都要练琴,现在……”他停顿了一下,笑了笑,“琴还在,人老了。”他说这话时,眼神落在墙上一张泛黄的照片上,那是他与学生们在琴房前的合影。
我们走时,他送我们每人一本手写的乐谱,说:“音乐不会老,它只是换了地方。”我捧着那本乐谱,心里沉甸甸的。那不是一张纸,而是一段被岁月珍藏的时光。
走出老巷,阳光正好。我回头望了一眼那扇木门,琴声仿佛还在耳边回响。那一刻,我忽然明白:走出校园,不只是换个地方,更是走进另一种人生。
写作实践
教师点评
本文以“走出校园”为题,通过一次志愿服务的经历,描绘了一位老音乐家的生活片段,展现了岁月与艺术的交织。文章以琴声为线索,贯穿全文,情感真挚,语言细腻,富有画面感。结尾升华主题,表达了对生命与艺术的深刻理解,体现了初中生对社会与人生的初步思考,立意新颖,结构完整,是一篇具有文学性与思想性的佳作。
写作实践
写作实践三
回想一下,家里人一起吃饭时,大家在餐桌前都会谈论些什么?也许是当天发生的事,也许是正在看的电视节目……以《餐桌前的谈话》为题,自定立意,写一篇作文。
写作实践
技法点拨
本题要求以“餐桌前的谈话”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写作时应聚焦于一次具体的谈话场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展现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与情感。可以围绕一个具体话题展开,如学习、工作、家庭琐事、社会热点等,通过谈话内容反映人物性格与家庭氛围。要注意安排好文章结构,开头可设置场景,中间展开对话与描写,结尾点明中心,表达感悟。写作时要避免平铺直叙,多用细节描写和情感渲染,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写作实践
范文示例
《餐桌前的谈话》
晚饭时间,妈妈照例端上一锅热腾腾的排骨汤,香气扑鼻。爸爸放下报纸,我放下手机,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难得地没有谁先开口刷视频。
“今天单位里有个新来的实习生,才二十出头,做事却特别认真。”妈妈一边夹菜一边说,“她让我想起你小时候,写作业也是一丝不苟。”
“是吗?”我有些惊讶,“我小时候这么乖?”
“你小时候可调皮了。”爸爸插话,“不过你妈说得对,你写作业那股认真劲儿,现在倒是少见了。”
我低头扒饭,心里却有些不是滋味。确实,自从上了初中,作业越来越多,我却越来越浮躁,常常草草应付,甚至有时直接抄答案。
“其实,认真不是为了别人,是为了自己。”妈妈放下筷子,语气认真,“你爸当年在厂里当技术员,就是靠这份认真,一步步升上来的。”
爸爸点点头:“那时候,别人下班就走,我总要多留一会儿,把当天的图纸再检查一遍。后来厂里出问题,都是我第一个发现的。”
我听着,心里像被什么轻轻敲了一下。原来,认真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日复一日的坚持。
“你们说的,我记住了。”我抬起头,看着他们,“从明天开始,我重新调整学习计划,不再应付。”
妈妈笑了,爸爸也笑了。那一刻,餐桌不再只是吃饭的地方,而成了我成长的见证。
写作实践
教师点评
本文以一次家庭晚餐为背景,通过父母与“我”的对话,展现了家庭教育的力量。文章语言朴实,情感真挚,细节描写生动,如“放下手机”“扒饭”“敲了一下”等,增强了真实感与代入感。结尾点明主题,将餐桌谈话升华为成长的契机,体现了初中生对家庭与自我成长的思考,立意积极,结构完整,是一篇贴近生活、富有教育意义的优秀作文。
写作实践
写作要突出中心,首先要明确中心思想,做到有主心骨。其次要围绕中心选择合适材料,舍弃无关内容,安排好详略主次。再次可采用开门见山、篇末点题或铺垫、呼应、对比等技巧,使中心更鲜明突出。写作时还应注意设置线索,使结构清晰,条理分明。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应掌握这些基本方法,提升写作能力。
课堂总结
谢谢观看!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