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人口合理容量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6)

文档属性

名称 1.2 人口合理容量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6)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7-29 21:49: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
人口合理容量
同步练习
时间:45分钟 满分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2014·湖南联考4月)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1850年,清朝的人口为4.3亿。当时的学者汪士铎惊呼:“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而今天的中国,不但养活了13亿人,人们的生活水平比那个时代还提高了许多。回答1~2题。
1.材料表明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是(  )
A.地区对外开放程度
B.人口的生活与文化消费水平
C.科技发展水平
D.蕴藏的资源数量
解析:根据汪士铎的惊呼,可以判断出清朝时期资源开发已近极限,且如今消费水平提高了(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那么导致环境人口容量增大的重要因素只能是科技的发展了。
答案:C
2.随着人口不断增加,我国必须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其主要意义在于(  )
A.限制高消费现象的产生
B.规划农业生产的发展规模
C.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
D.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解析:我国进行人口合理容量估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以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
答案:C
下图为“世界总人口推算图”。读图回答3~5题。
3.按图推算,预计2050年的世界人口数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数分别将达到(  )
A.100亿、99亿     
B.100亿、90亿
C.110亿、99亿
D.110亿、90亿
解析:读图可直接推知2050年的世界人口数约100亿,再减去发达国家人口数约9亿,即发展中国家人口数约为90亿。
答案:B
4.21世纪末中国的人口数量(用a表示)、中国的人口合理容量(用b表示)、环境人口容量(用c表示)三者的关系正确的是(  )
A.aB.cC.c>a>b
D.a≈c解析:人口合理容量一般小于环境人口容量,中国的人口合理容量为7亿左右,环境人口容量为16亿,图中a大约等于16亿。
答案:C
5.有关影响环境人口容量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越多,环境人口容量必定越小
B.科技越发达,人们利用的资源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C.消费水平越低,人均所需资源越少,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D.地区的开放程度,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也有影响
解析:资源越丰富,科技发展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消费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答案:D
有这样一个国家,它以不足2%的世界人口和0.25%的世界面积创造了17%的世界财富。这个国家就是日本。结合所学知识,完成6~7题。
6.日本的环境人口容量远高于中国,主要得益于(  )
①资源丰富 ②科技发展水平高 ③对外开放程度高 ④生活消费水平高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日本资源匮乏;生活消费水平高将减少环境人口容量。
答案:D
7.下图为“适度人口曲线图”,当日本处于第Ⅲ阶段时,制约其适度人口数继续增加的关键因素是(  )
A.生产力水平
B.社会体制
C.资源(土地、水等)
D.科技水平
解析:当适度人口增加到一定程度,随着积极因素增速变缓,消极因素凸现,特别是资源的有限性成为制约适度人口进一步增长的瓶颈;在Ⅲ阶段,人口增速变缓并趋于稳定。
答案:C
下表是“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合理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读表,回答8~9题。
气候区
合理人口容量/亿人
合理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热带雨林气候区
28.00
200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9.30
100
地中海气候区
2.25
90
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及温带季风气候区
7.35
30
8.表中所列合理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测算主要考虑的是(  )
A.社会因素
B.自然因素
C.经济因素
D.历史因素
解析:该表反映了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合理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说明这种测算主要考虑的是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因素。
答案:B
9.从表中数据可知热带雨林气候区远没有达到合理人口容量与合理人口密度,导致该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势低平
B.水资源贫乏
C.气候湿热
D.常年战乱
解析:因热带雨林气候区湿热的气候特点会限制人类的某些活动所致。
答案:C
下表为“我国环境与人口信息表”。读表,完成10~11题。
最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①约16亿
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温饱型消费水平
②10亿之内
小康型消费水平
③8~9亿
富裕型消费水平
④7亿之内
10.表中代表我国人口容量的数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人口容量是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我国的人口容量——按土地资源承载量估计为16亿左右。
答案:A
11.表中②③④数据的差异,说明人口合理容量(  )
A.只受人口消费水平影响
B.与人口消费水平呈正相关
C.与人口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D.与人口消费水平无关
解析:人口容量受多种因素制约,其中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对人口容量的影响最大。从表中可以看出,人口合理容量与消费水平呈负相关,消费水平越高,人口合理容量越小,反之越大。
答案:C
下图为“区域(流域)量化水资源承载力的系统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有利于提高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合理措施是(  )
A.跨流域调水
B.关闭水资源消耗量大的企业
C.减少森林的数量
D.人规模开采利用深层地下水
解析:减少森林的数量会降低流域水资源承载力。人类目前开采的地下水主要是浅层地下水,大规模开采利用深层地下水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不现实。对于水资源消耗量大的企业宜采取节水技术,循环用水,不宜关闭。跨流域调水能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增大流域水资源总量。
答案:A
13.我国区域水资源压力最大的区域是(  )
A.珠江三角洲
B.华北平原
C.东北平原
D.塔里木盆地
解析:华北平原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生产、生活需水量大,但降水总量少且季节分配不均,水资源供需矛盾最突出。
答案:B
盛水的木桶是由许多块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的。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这块短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若要使此木桶盛水量增加,只有换掉短板或将短板加长才成。人们把这一规律总结为“木桶原理”。据此回答14~15题。
14.下列关于“木桶”的说法最正确的是(  )
A.根据“木桶原理”,地球的环境承载力可以无限制扩大,因此不必担心人口过多的问题
B.如果木桶代表环境人口容量,则在一定历史阶段内人口容量具有相对确定性
C.如果桶板代表资源,则长板决定了环境人口容量
D.如果桶板代表资源,则各板平均长度共同决定了环境人口容量
解析:地球的环境承载力是有限的,它受制于多个因素。根据短板效应可知决定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应该是最缺乏的那个。
答案:B
15.从资源利用方面看,日本、荷兰等国土地、矿产资源都不足,但人口合理容量较高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气候适宜
B.本国自然资源丰富
C.大量地利用了其他国家的资源
D.人口素质较高
解析:本题考查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日本、荷兰等国人口合理容量较高,是因为它们大量使用了其他国家的资源。
答案:C
二、综合题(共20分)
16.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人口、耕地、草地和森林四个因子构成一个理论上以人为中心的全球人地关系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口总量的变动势必引起耕地、草地和森林面积的相互转化和数量增减。例如,人口增长导致粮食需求量增加,从而引起粮食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的相应变化,直到达到如下平衡:P×G=C×Y[式中,P为人口总量;G为人均粮食年需求量;C为粮食播种面积;Y为土地生产率(单位面积年粮食产量)]。
材料二 全球人均粮食、耕地生产率、化肥投入和灌溉面积指数图。
(1)在人口增长条件下,满足粮食需求的两种途径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2)现实中,材料一显示的人地关系是难以达到平衡的(P×G≠C×Y),下面三种情况中,最易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是________(填序号),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P×G-C×Y>0 ②P×G-C×Y=0
③P×G-C×Y<0
(3)材料二显示,人们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两种措施来提高土地生产率,但由此可能带来的问题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提高粮食产量的途径:一是扩大耕地面积,以提高粮食总产量;另一方面通过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提高现有耕地的生产力水平(单位面积年粮食产量)。第(2)题,生态环境恶化,人地关系比较紧张,粮食生产和现有耕地不能满足需要,即P×G-C×Y>0。第(3)题,据材料可得出结论,但带来的问题要综合分析,特别是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答案:(1)扩大耕地面积 提高耕地生产率(提高单位面积年粮食产量) (2)① 人口所需粮食总量大于目前耕地面积所能生产的粮食总量,人们被迫毁林毁草扩大耕地面积,草地和森林面积减少 (3)扩大灌溉面积 增施化肥 水资源更为紧张 土壤肥力下降(或土壤酸化、水体污染)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资源贫乏,却拥有1.2亿人口,资源贫乏的日本环境承载力却很大。
材料二 我国黑河腾冲一线形象地反映了我国东多西少的人口宏观分布格局,被地理学界称为“胡焕庸线”。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国人口分布宏观格局不仅没有变化,而且东多西少的现象更加突出。
材料三 2010年“两会”期间,许多代表提出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总体上较低,难以适应西部大开发的需要,可以把相当多散居在生态脆弱区的人口转移到城镇来,实行城镇化。
(1)日本人口容量较大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人口分布具有“东南多,西北少”的特点,人口容量东南部、西北部也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其自然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西部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我们要防止哪些可能影响人口容量的环境问题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除资源外还有科技水平、消费水平、开放程度等。第(2)题,结合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①我国东南部人口密度大于西北部,人口东南多、西北少。②东南部自然条件(气候、地形、水源、土壤)优于西北部。第(3)题,西部地区生态脆弱,开发不当易引发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环境问题。
答案:(1)日本科技发达,人口文化素质高,资源利用率高,且充分利用岛国多优良港湾的优势,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工业,成为经济发达的加工贸易国。(2)东南部地区气候温和湿润,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西北部地区气候干旱,水源缺乏,多高原、山地。(3)主要防止由开发而导致或加剧的水土流失或土地荒漠化等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