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人口迁移
同步练习
(2014·德州联考)读2000~2008年我国东部某市人口增长率变动图,回答1~2题。
1.该市人口总量最大的年份是( )
A.2003年
B.2005年
C.2007年
D.2008年
2.2004年后人口机械增长率开始明显下降的原因是该市( )
A.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
B.出现逆城市化
C.产业转移和升级
D.城市居住用地紧张
答案:1.D 2.C
解析:第1题,据图分析该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的和值一直大于零,因此,该城市人口数量一直在增加,2008年人口总量最大。第2题,该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一直小于零,处于负增长状态,人口机械增长率下降主要表现为迁入人口数量减少,由此判断,该城市吸引人口迁入的因素在减弱,最有可能是产业转移和升级。
读我国某地农村劳动力不同年龄段的迁移率(迁移率是指一定地区一定时期迁入迁出人口之和占该时期平均人口的百分比)柱状图,回答3~4题。
3.图中数据显示1990~2010年间该地( )
A.农村劳动力的迁移率先下降后上升
B.农村劳动力迁移人口以30~39岁年龄段为主
C.农村女性劳动力迁移率高于农村男性劳动力
D.农村劳动力各年龄段人口迁移率均呈上升趋势
4.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迁移率变化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
A.收入
B.交通
C.宗教
D.通信
答案:3.D 4.C
解析:第3题,图中数据显示1990~2010年间该地农村劳动力各年龄段人口迁移率均呈上升趋势,且以20~29岁年龄段为最多,10~19岁年龄段次之。第4题,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迁移的主要因素是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交通、通信、文化背景、国家政策、两地之间的距离等因素都可以影响人口迁移。
(2014·广州一模)读北京市人口密度和就业密度变化图,回答5~6题。
5.1990~2010年北京市人口迁移的特点是( )
A.从远郊、近郊向城市中心迁移
B.从城市中心向近郊、远郊迁移
C.从城市中心、远郊向近郊迁移
D.从远郊向近郊、城市中心迁移
6.从北京市人口密度和就业密度变化状况来看,其城市化存在的问题是
( )
A.城市经济发展缓慢,就业压力大
B.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大量企业迁往远郊,造成上下班交通堵塞
C.传统工业发展迅猛,人均绿地面积不断减小
D.人口密度与就业密度的变化不一致,造成上下班交通严重拥挤
答案:5.C 6.D
解析:第5题,从北京市1990~2010年人口密度的变化图上看,城市中心和远郊的人口密度都在减小,而近郊的人口密度在上升。第6题,从北京市1990~2010年人口密度的变化图上看,北京市近郊的人口密度在快速增大;从北京市就业密度变化图上看,城市中心就业密度最大。这表明居住地与上班地分离,容易造成上下班交通堵塞。
(2014·淮南二模)
在地理研究中,可用重心移动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分布变化。下图为我国1990~2009年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变化轨迹示意图(我国几何中心位于36.20°N,104.90°E)。读图,回答7~8题。
7.1990~2009年( )
A.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一直在几何中心的东北方向
B.人口重心不断向东南方向移动
C.人口重心移动幅度小于经济重心移动幅度
D.经济重心一直向东南方向移动
8.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20世纪90年代经济重心一直偏向东部和南部,说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B.人口重心南移主要是因为南方经济发展迅速,吸引大量人口迁入
C.2004年后,经济重心西移是因为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
D.2007年后,人口重心西移是因为中西部经济发展较快、人口自然增长率增大
答案:7.C 8.D
解析:第7题,由图可直观看出,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一直在几何中心的东南方向;1990~2009年人口重心大体是先向西南后向东南方向移动的;1990~1991年经济重心是向西南方向移动的。第8题,2007年后,人口重心西移,西部人口数量相对增大,这并不是因为人口自然增长率增大,而是因为西部经济发展较快,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
下图为某年我国和美国人口迁移率年龄分布图。人口迁移率是一定时期、一定地区人口迁入、迁出的绝对量与该时期、该地区平均人口数之比。读图,回答9~10题。
9.下列有关美国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影响美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政治因素
B.美国老年人口迁移方向主要是自北向南
C.中美两国20岁人口迁移的数量大致相同
D.除1~10岁外,中美两国的人口迁移率大致相同
10.下列关于我国人口迁移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与美国相比,我国中老年人的迁移较活跃
B.20~30岁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就业
C.1~20岁人口迁移与城市化无关
D.产业转移导致人口平均迁移距离增大
答案:9.B 10.B
解析:第9题,影响美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我国20岁人口的迁移率约为5%,美国约为10%,但我国人口数量是美国人口数量的4倍多,所以人口迁移率不同,迁移的数量也不同;美国北部气候阴冷,所以许多老年人退休后移居南方。第10题,读图可知,与美国相比,我国中老年人的迁移率较低,因此不可能比美国中老年人的迁移活跃;20~30岁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就业;1~20岁人口迁移主要是随父母进城或者求学,与城市化关系密切;目前我国产业转移的方向是由经济发达地区转向欠发达地区,农民工可以在当地就业,所以产业转移导致人口平均迁移距离减小。
2012年春节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仍出现“民工荒”现象,下表为我国2005~2010年部分产业工资年均增长率(%)表。据此回答11~12题。
农业雇工日工资年均增长率(%)
非农产业雇工月工资年均增长率(%)
粮食种植
15.1
制造业
10.5
棉花种植
11.7
建筑业
9.8
规模养猪
21.4
服务业
10.2
11.下列关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民工荒”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农民工工资增长慢,农民收入增长快
②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
③中西部经济发展,部分农民工就近打工
④流出地就业机会减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民工荒”的行业主要集中在( )
A.重工业
B.高新技术企业
C.医疗、卫生行业
D.劳动密集型企业
答案:11.B 12.D
解析:第11题,由表格可知,民工迁入地——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民工工资增长慢,而民工迁出地——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增长快,随着经济发展,就业机会增多。第12题,现阶段民工主要从业于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
读浙江省人口流动柱状图,回答13~14题。
13.由图可知( )
A.2000年浙江由人口净迁出省变为人口净迁入省
B.流入浙江的人口数量大增主要是由于浙江生态环境的改善
C.流入的人口可能主要来自于福建、江西和安徽
D.流出的人口可能是为了求学或经商
14.关于浙江省省际人口流动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促进了浙江省旅游业的发展
B.造成当地青年男女婚配困难
C.为浙江省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D.给浙江省交通带来一定的压力
答案:13.D 14.B
解析:第13题,浙江省1990年为人口净迁出省,2000年为人口净迁入省,但何时变为人口净迁入省不能确定;流入浙江的人口数量大增主要是由于浙江经济水平的提高;浙江流入人口一般来自中西部地区,福建经济较发达,同样为人口流入省区,不是浙江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地;流出的人口可能是为了求学或经商。第14题,省际人口的流动会带动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浙江省旅游业的发展;人口迁入为浙江省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但也给交通带来一定的压力;省际人口流动与当地青年婚配问题关系不大。
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0年,我国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达1亿多人,外出务工收入增加额占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额的25.9%。据不完全统计,其中来自东部、中部、西部的农民工分别为3
484万人、4
251万人和2
833万人,而在这三个地区就业的农民工则分别为7
404万人、1
569万人和1
572万人。
材料二 东中西部地区人均GDP表(单位:元)。
年份地区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东部
11
334
12
811
14
159
16
207
18
217
23
768
中部
5
982
6
395
6
691
7
757
9
481
10
608
西部
4
687
5
007
5
473
6
187
7
219
9
338
(1)据材料一,指出农民工流向的特征。
(2)据材料二,简要分析形成这种特征的经济原因。
(3)结合材料,试分析目前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产生的影响。
(4)请为解决民工流动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农民工大多从农村流向城市,从中、西部流向东部。(2)原因在于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经济较中、西部发达,且东、中、西部的差距呈现逐渐拉大的趋势;东部较中、西部有更强的吸纳农民工就业的能力。(3)对于流入区:有利于弥补劳动力不足,提高城市化水平,但造成交通拥挤、就业困难等问题。对于流出区:可缓解人地矛盾,获取大量资金,加强与外界联系,但同时造成劳动力流失。(4)①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及农村第三产业,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②合理、有序引导和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③加强对农民工的培养与技能培训教育等。
16.(2014·山东滨州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与第五次相比,各年龄段人口增长百分比。
0~14岁
15~64岁
65岁及其以上
-6.29%
4.38%
1.91%
材料二 2010年富士康科技集团在深圳的厂房停止招工,而富士康成都项目总投资将达50亿美元,建成后将吸纳10万人就业,是四川省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2010年5月26日,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已与四川省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许多类似的公司也已经或准备在四川建厂。
(1)根据表中信息,分析各年龄段人口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2)据材料二回答,四川省人口流动的趋势有什么变化。
(3)分析富士康公司从深圳向四川转移的主要原因。
答案:(1)后备劳动力资源不足;目前就业压力大;养老负担重。(2)向省外流动减少,省内流动增加。(3)深圳劳动力价格上升;四川劳动力充足,价格低。
解析:(1)0~14岁人口是后备劳动力资源、15~64岁人口是现在的劳动力资源、65岁及其以上人口是需要赡养的人口,则这些人口的比重变化会带来相关问题。(2)四川是人口大省,由于省内经济不发达、就业机会少,大量劳动力需外出打工;现在省内建设加快,会减少人口外出,促进省内就业。(3)劳动密集型工厂的转移主要是考虑劳动力价格和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