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人口迁移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4)

文档属性

名称 1.3人口迁移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7-29 21:51: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人口迁移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图中甲、乙、丙是我国三个不同地区,有关甲、乙、丙三地区当今人口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属国际人口迁移
B.迁移方向主要是由城市到农村
C.人口主要由乙、丙迁往甲地
D.人口主要由甲地迁往乙、丙两地
解析 读图可知,甲地位于四川盆地,乙地位于长江三角洲,丙地位于珠江三角洲,人口主要由甲地迁往乙、丙两地。
答案 D
2000年“五普”时上海常住人口为1
640.77万人,2010年“六普”时已达到2
301.91万人,10年间增加661.14万人。2011年达到2
347.46万人,比2010年增加45.55万人。与常住人口总量快速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海户籍人口的生育水平长期处于过低水平。2011年全市户籍人口出生率为7.17‰、死亡率为7.85‰。自然增长率为-0.68‰。据此回答2~3题。
2.目前上海市户籍人口呈负增长的原因有
(  )
①生育高峰期的结束 ②人口老龄化水平的提高 ③生活质量下降,出生率下降 ④医疗卫生水平下降,死亡率上升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3.目前上海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数;但常住人口却呈逐年增长态势,主要原因是
(  )
A.人口迁移      
B.人口出生率较高
C.人口死亡率较低
D.原有人口基数较小
解析 第2题,上海市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数,其原因主要是生育高峰期的结束和人口老龄化水平的提高;上海市目前生活质量和医疗卫生水平都在不断提高。第3题,由于人口大量迁入,上海市常住人口数量增大。
答案 2.A 3.A
下图为某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图。读图回答4~6题。
4.由图中数据可知该国
(  )。
A.男女比例不平衡
B.外来移民人口超过本国人口
C.老年人口超过青年人口
D.移民缓解了人口老龄化问题
5.影响该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
A.人口老龄化 
B.婚姻家庭
C.政治因素 
D.经济因素
6.该国可能是
(  )。
A.中国 
B.巴西  
C.德国 
D.泰国
解析 第4题,从总人口年龄结构看该国人口老龄化严重,外来移民以青壮年为主,因此移民缓解该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第5题,该国人口老龄化严重,为发达国家,经济因素是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因素。第6题,选项中只有德国为发达国家。
答案 4.D 5.D 6.C
读我国珠江三角洲某市人口增长示意图,回答7~8题。
7.有关该市人口数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从总体上看,该市人口数量的变化以机械增长为主
B.该市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
C.影响该市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政治因素
D.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整体呈上升趋势
8.近年来该市人口机械增长率呈下降趋势,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  )。
A.该市因经济发展速度减缓而出现民工荒
B.该市生态环境恶化,人口迁入量逐年减小
C.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
D.农村生存环境已优于城市
解析 第7题,近年来该市的人口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但自然增长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人口数量的增长以机械增长为主,导致人口大量迁入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第8题,由图分析可知,近年来该市的人口机械增长率有所下降,和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民工待遇相对较差,农民工对物质文化要求提高有关。
答案 7.A 8.C
下图为某年中国农村劳动力产业与空间转移的流向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9.该年中国农村劳动力
(  )。
A.主要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B.主要向服务业转移
C.以县外、省外转移为主
D.主要向沿海省区转移
10.图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
(  )。
A.缓解流出区人口压力,加强地区间联系
B.弥补流入区劳动力不足,提高城市化水平
C.易出现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社会问题
D.加快乡镇企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解析 第9题,注意根据图示信息判断,该年中国农村劳动力主要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以乡镇内转移为主。第10题,农村劳动力在乡镇内转移有利于加快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答案 9.A 10.D
人类迁移行为决策的产生,是由于迁移者认为在目前自己居住区位以外的某一区位能够更好地满足自己的意愿。下图示意某区域境内的移民迁移情况。据图完成11~12题。
11.在不同迁移类型中,受距离远近影响最小的是
(  )。
A.移民 
B.农业或家务职业
C.非农业职业 
D.政府或管理职业
12.有关移民迁移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主要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
B.只能逐级流向高一等级城市
C.只能就近流向较高等级城市
D.受特殊因素影响出现偏移现象
解析 第11题,从图中看出随着距离的变化,政府或管理职业迁移所占比重波动最小。第12题,受经济因素的影响,移民主要迁移方向为从中小城市流向大城市,但并不全是逐级流动、就近流动,受某些特殊因素(如婚姻、家庭等)影响,移民可能向中小城市迁移。
答案 11.D 12.D
根据国家农调总队的抽样调查,中国每3个产业工人中就有2个来自农村地区。2007年到乡镇企业就业和外出务工的农民有2.26亿。读图完成13~14题。
甲 各省人口迁出数
乙 各省人口迁入数
13.我国人口净迁入最多的省区是
(  )。
A.新疆、山东、北京 
B.湖南、福建、海南
C.上海、新疆、云南 
D.广东、浙江、上海
14.我国目前的这种人口流动将
(  )。
A.严重阻碍沿海地区经济发展
B.加重沿海地区的环境压力
C.加快北方地区的农业发展
D.加速中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解析 依据图示,我国当前的人口主要由内地省、自治区迁往沿海经济发达省区。这种人口流动可促进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但也加大了沿海地区的环境压力。大量人口流出不利于中部地区的城市化推进。该人口流动主要在南方省区进行,对北方农业发展影响不明显。
答案 13.D 14.B
15.下表为2000年中国人口迁移流向统计表。2000年中国人口迁移流向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
 迁入地迁出地  
东部(%)
中部(%)
西部(%)
合计(%)
东部
14.46
3.69
3.09
21.24
中部
34.36
3.30
3.53
41.19
西部
27.60
2.62
7.35
37.57
合计(%)
76.42
9.61
13.97
100.00
A.东部是人口的最大迁出区 人多地少
B.中部是人口的最大迁入区 矿产资源的开发
C.人口迁移量最大的方向是由中部迁往东部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D.人口迁移量最大的方向是由西部迁往东部 自然条件的差异
解析 从表中可以看出,由中部迁出的人口占总数的41.19%,其中有34.36%迁到了东部地区,这是我国数量最大的人口迁移。这样的人口迁移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就业机会较多、工作条件较好、待遇较高,有较强的吸引力。
答案 C
二、综合题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春运被西方人称为“全球最大的时段性人口迁移”,2012年春运从1月8日起至2月17日,为期40天。
材料二 我国人口流动数量饼状图。
材料三 
(1)春节前后人口流动主要的方向分别为
(  )。
A.城市→农村,农村→城市
B.农村→城市,城市→农村
C.城市→城市,农村→农村
D.农村→农村,城市→城市
(2)根据材料二分析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
(3)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原因和影响。
(4)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迁入数量比较多的省级行政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目前我国的国内人口流动和迁移以务工和经商为主要形式,这对我国乡村有何影响?
解析 第(1)题,我国人口分布的主体在农村,所以春节前出现大量的返乡人流,从城市向农村流动,而春节后恰好相反。第(2)题,从材料二可以看出,近些年,我国人口流动的数量增长较快。第(3)题,由图可知,我国目前跨省流动人口的方向主要是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较发达地区,其主要原因是这二者在经济收入、就业机会和生活环境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人口这种流动影响可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分析。第(4)题,从图中可知,人口迁入数量较多的省级行政区是广东、上海、北京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就业机会较多的省市。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和矿产资源的开发、边境贸易的发展有关。第(5)题,由于人口流动和迁移,造成原居住地劳动力减少,但同时会加强与外部联系,缓解当地人地矛盾。
答案 (1)A
(2)人口流动的数量增大。
(3)主要原因;人口流入地区的经济收入要高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入地区的就业机会要多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入地区的生活环境要优于人口流出地区。影响:有利:弥补了人口流入地区劳动力的不足;提高了人口流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缓解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与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不利:造成交通、环境压力及带来一些城市化问题。
(4)广东 上海 北京 开发资源,边境贸易发展
(5)①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缓解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③更好地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④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
1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小红随妈妈参加了表哥的婚礼,婚礼主持人发言时祝贺新人“……早生贵子,多子多福”,单位上的证婚人发言时却说“……要注意计划生育”。
材料二 小红在上网时发现了两组有关我国婚姻状况的数据:
甲:2008年上海人均结婚年龄再次推迟,男性平均结婚年龄为32岁,女性平均结婚年龄为29.6岁。比2007年推迟约0.6岁。
乙:香港统计年刊载:1991~2007年香港的离婚判令数与粗离婚率统计图(粗离婚率指一年内每1
000名15~64岁的离婚人数所占比重)。
(1)材料一中婚礼主持人与单位证婚人的发言反映了我国生育文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双选)
(  )。
A.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
B.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C.从家长包办到自由恋爱
D.从封建礼教到新社会风尚
(2)试分析近年来上海市人均结婚年龄推迟对人口的影响。
(3)由材料二图可知,1991~2007年香港离婚率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分析这种变化使香港产生的人口问题有哪些?
解析 第(1)题,婚礼主持人的发言体现了传统文化中早婚早育、多子多福的思想,而单位证婚人强调计划生育,反映了我国提倡晚婚晚育、只生一个的计划生育政策。第(2)题,人口结婚年龄推迟,会延长亲子年龄差距,降低生育率,其原因在于人们生育观念的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第(3)题,离婚人口增加会导致人口出生率下降,同时产生家庭与社会问题。
答案 (1)AB
(2)会使人口亲子年龄差距变大,降低人口的出生率。
(3)波动上升 离婚率增加会降低人口出生率,同时会使单亲家庭增多,对家庭尤其是儿童产生不利影响,并影响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