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初中记叙文写作课
——如何记事
1.让学生知道记事的方法。
2.让学生学会使用记事的方法,学以致用。
学习目标
目录
壹
围绕中心,详略得当
贰
关注细节,以小见大
叁
肆
伍
善用悬念,吸引读者
模仿课文,汲取灵感
添加环境,事半功倍
围绕中心,详略得当
01
例A:《学骑车》
生日那天,爸爸把旧自行车擦得锃亮。我扶着车把刚蹬两步就晃得厉害,摔在草坪上,膝盖火辣辣地疼。爸爸没扶我,只说:“眼睛看前方,身体放松。”
第二次上车时,车把像调皮的蛇左右扭动。我死死攥着车座的爸爸突然松开手,我惊呼着歪歪扭扭骑出两米远。风拂过耳边,我居然没摔!回头时,爸爸正笑着朝我竖大拇指。
后来又摔了三次,但我不再害怕。当夕阳把我的影子拉得很长,我终于能稳稳地骑过整个操场。车铃清脆的响声里,我知道自己不仅学会了骑车,更学会了勇敢面对摔倒的勇气。
思考判断:张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以“成长”为主题的写作任务,以下哪个文段做到了“围绕中心,详略得当”?
例B:《学骑车 》
邻居家哥哥有辆蓝色山地车,我很羡慕。我生日那天,爸爸也送了我一辆旧自行车。那天阳光很好,院子里的月季开得正艳。
爸爸教我骑车,他穿着灰色 T 恤,鞋子上沾着泥土。我上车时总踩不准脚踏板,旁边的小狗一直汪汪叫。试了几次后,我摔在花丛边,压坏了两朵月季。
休息时,我看到天上的云像棉花糖。爸爸给我讲他小时候学骑车的事,说那时的车是大杠自行车。后来妈妈喊我们回家吃西瓜,西瓜真甜。下午我又练了会儿,虽然还不稳,但爸爸说我有进步。
材料是为表现中心服务的, 所以选材要紧扣中心。“中心就像靶子的红心,材料就像射向靶心的箭。箭再多,如果偏离红心,都是徒劳;只有瞄准红心,才能得分。
因此,能突出主题的材料详写;与主题有关的材料略写; 与主题无关的材料舍弃不写。
请你以“成长中的温暖”为话题,选择一件事来记述,要做到围绕中心,详略得当。300字以内。
完成后,小组之间交换阅读,讨论优缺。每个小组评选出一个最佳文段,投影展示。
实践练习
关注细节,以小见大
02
例A:
那天放学回家,我不小心摔了一跤,手受了伤,校服也磕破了。回到家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很心疼,嘱咐我以后走路要小心。
张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以“亲情”为主题的写作任务。以下是两位同学的创作,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例B:
放学铃响过三分钟,我攥着数学卷子往家跑。急着回去改错题,在下最后三阶楼梯时,被松开的鞋带绊得飞了出去。书包撞在栏杆上 “哐当” 响,手掌先着地。粗糙的水泥地磨破了皮,血珠混着灰粒渗出。站起来才发现,校服裤膝盖处裂了道口子,露出的皮肤青一块紫一块。
推开家门,奶奶从厨房出来,看到我的样子后盘子差点落地:“哎哟我的乖孙!” 爷爷拐杖敲得地板 “笃笃” 响。 妈妈从阳台跑过来,手指碰了下我流血的手掌,眼圈红了:“怎么弄的!” 爸爸看到没说话,转身去拿碘酒,说道:“今后走路要小心”。
夕阳照在我们一家人身上。掌心还疼,但那些摔倒的疼好像被满屋子的慌张酿成了暖蜜。
1.运用 “五种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 让场景活起来:
比如朱自清的《春》在写春风时是这样描写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触觉)。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嗅觉)。鸟儿将窠巢 安在繁花嫩叶当中(视觉) ,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听觉)。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听觉) 。
如何做到“关注细节,以小见大”?
2.运用“五种描写”(语言、外貌、动作、神态、心理)让人物活起来:
比如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寿镜吾老先生是这样描写的:
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 !”(语言)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神态+语言)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语言)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动作)
如何做到“关注细节,以小见大”?
题目:藏在____里的温暖
要求:
1.在横线上补充一个具体的事物(如:旧书包、老相册、热牛奶等),将题目补充完整。
2.写一篇记叙文,通过描写与这个事物相关的一件小事,展现亲情、友情或成长中的温暖感悟。
3.必须运用 “关注细节,以小见大” 的方法:聚焦一个具体场景,用语言、外貌、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让读者从这件小事中感受到背后的情感或道理,避免直白抒情和空洞议论。
4.字数不少于 600 字。
实践练习
善用悬念,吸引读者
03
例A:
今天我和妈妈去公园,看到一只流浪猫,它很可怜,我们把它带回了家。
例B:
妈妈今天反常地买了火腿肠,走到公园角落时突然停住。这时,我听到灌木丛里传来‘呜呜’的低鸣。
以下哪一段让你更想要继续读下去?为什么?
悬念是一种通过 “设置疑问、隐藏关键信息” 来引发读者或观众好奇心、促使其持续关注内容的叙事技巧。简单来说,悬念就是 “让你想知道答案,却暂时不告诉你” 的设计。
悬念像一根无形的 “钩子”,勾住住读者的好奇心,让人忍不住追问“是什么”“为什么”。—— 它能让读者想读、爱读、记住你的故事,还能让你的描写更细腻、情感更动人。
学会用悬念,你的作文会从‘别人勉强读完’变成‘别人忍不住想读完’!”
驿路梨花
全文围绕 “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层层设悬:
第一层悬念:“我们” 在深山发现无人小茅屋,产生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 的疑问。
第二层悬念:误以为瑶族老人是主人,却被告知他也是借住者,真正的主人仍未揭晓。
第三层悬念:哈尼小姑娘出现后,又引出 “解放军为何盖茅屋” 的新疑问。
这种层层递进的悬念使情节跌宕起伏,最终揭示 “梨花” 象征雷锋精神的传承,深化了主题。
教材示范
人物评价悬念:于勒从 “全家的恐怖” 变为 “唯一的希望”,这种反差引发 “他经历了什么” 的好奇。
情节发展悬念:全家在哲尔赛岛偶遇于勒时,父亲的惊慌、母亲的防范,以及最终 “改乘圣玛洛船” 的逃离,层层递进地揭示人性的虚伪。
结尾悬念:“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暗示于勒的命运仍未明朗,留下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我的叔叔于勒
教材示范
翻看自己的作文本,从中选择一篇“平铺直叙”的作文。然后运用“设置悬念”的方法进行改写。改完后与同学们分享,看看大家是如何评价的。
实践练习
添加环境,事半功倍
04
夏日傍晚,窗外只有橘色的晚霞和一树蝉鸣。风云开阁,夕阳渐渐没入地平线,光影在木桌上舞动消逝。我颓唐地瘫坐在地上,面前是散落一地的乐谱和一把冰冷的琵琶。从上月起,为了一 尽场完美的表演,老师不断催促我练琴,可我早就厌倦了这枯燥的练习。昔日的梦想,如今化为一堆堆杂乱的音符、一节节复杂的变奏、一个个多变的指法。
墨色的浓云挤压着天空,吞噬着绚丽的晚霞,压抑得仿佛整个世界都静悄悄的。(此处环境描写,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烦躁以及在“坚持”与“放弃”之间的挣扎与苦闷。)
范例
在记叙文写作中,适当添加环境描写,不仅可以起到“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还能够起到“交代天气、时令、时间、地点、时代背景等信息、写出景物特征、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因此,在记叙中,适时添加环境描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题目:在挫折中成长
要求:
1.必须在叙述中添加环境描写,并且要与自己的心路历程相契合。
2.600字左右。
实践练习
模仿课文,汲取灵感
05
被选入教材的文章大多都是名家名篇。它们不仅具有很强教育意义,还有很强的示范意义。因此,我们在写作过程中不妨多多借鉴教材中的文章。可以借鉴语言,也可以借鉴写法。这样将“写作”与“阅读”联系起来,不仅能充分发挥课文的价值,更能助力写作水平的提升。一箭双雕!
语言借鉴:结尾抒情议论
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往事依依》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阿长与<山海经>》
朋友!你是这么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你一定会深深地爱我们的战士——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谁是最可爱的人》
《散步》写一家四口散步的小事,却体现亲情、责任、生命传承。小事折射大主题。
《台阶》写父亲耗尽半生心血建造的九级台阶这一小事物,却体现尊严、坚韧、底层生命的价值追求。小物承载深内涵。
《背影》写父亲在车站为 “我” 买橘子、蹒跚送别时的背影小事,却体现父爱、亲情的厚重。小事折射大主题。
写法借鉴:以小见大
请你从初中阶段已学过的课文中选取一篇感兴趣的文章,然后进行仿写。期待你的成果!
实践练习
实践出真知!
动笔开始使用这些方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