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语境,理解文言实词 课件-2026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破解语境,理解文言实词 课件-2026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98.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0 11:57: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破解语境
理解文言实词
目录
01.
盯“词性功能”:从语法角色锁定含义
02.
抓“对称句式”:从对应位置猜词义
03.
理“逻辑链条”:从因果关系找线索
04.
联“上下文意”:从情节背景定意思
05.
防“古今陷阱”:从语境差异避错解
06.
专项练习
文言文阅读里,实词释义堪称同学们的“头号难题”。实际上,90%的实词含义都藏在上下文之中。古人创作讲究“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只要我们学会从语境里找线索,再生僻的字词也能轻松破解。
一、盯“词性功能”:从语法角色锁定含义
一个词在句子里充当主语、谓语还是宾语,与名词、动词如何搭配,这些都直接决定了它的含义。通过分析语法功能,我们能够迅速排除那些不合理的解释。
动词通常作谓语,后面可以接宾语;名词常作主语或宾语;形容词多用来修饰名词(作定语),或者描述状态(作谓语)。
一、盯“词性功能”:从语法角色锁定含义
例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斗”和“蛇”在此处修饰动词“折”与“行”,作状语,所以应解释为“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描绘出小溪曲折蜿蜒的形态,而不能理解为名词“北斗星”和“蛇”。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会直接修饰动词,而在文言文中,名词作状语是较为常见的语法现象 ,比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也是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用来形容狼坐的姿态。
盯“词性功能”:从语法角色锁定含义
例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美”后面接宾语“我”,在这里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应解释为“认为……美”,即“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 ,而不是“美丽”的意思。
“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中,“绿”本是形容词,在此处带了宾语“江南岸”,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变绿”,这种词类活用现象在文言文中需要我们借助语法功能来准确判断。
二、抓“对称句式”:从对应位置猜词义
文言文常常运用对称句,像排比、对偶等句式中,上下句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存在同义、近义或反义关系。只要找到这种对应关系,就能借助已知词义推导出未知词义。
在对称句里,A与B位置对应,如果A的词义已知,那么B的词义就可以通过“同义/反义”的逻辑来推导。
二、抓“对称句式”:从对应位置猜词义
例1:“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岳阳楼记》)。“翔”与“游”对应,“集”与“泳”对应。已知“翔”是“飞翔”,那么与之对应的“集”就应解释为“停息” ,描绘出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的画面;“泳”是“游泳”,“游”也表示在水中游动。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岳阳楼记》),“朝”与“夕”对应,是“早晨”和“傍晚”的意思 ,通过这种对应关系,我们能更准确地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抓“对称句式”:从对应位置猜词义
例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与朱元思书》)。“竞上”与“轩邈”相对,“竞上”表示“争着向上”,“轩邈”则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向高处和远处伸展”,通过这种对称结构,生动地展现出山势的高峻和动态感。
在“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中,“甚箭”与“若奔”对称,“甚箭”指比箭还快,由此可推出“若奔”是像飞奔的马一样快,“奔”在这里指飞奔的马,也是利用对称结构推断词义的典型例子。
三、理“逻辑链条”:从因果关系找线索
文言文无论是叙事还是说理,都十分注重逻辑的连贯性。“因为……所以……”“如果……就……”这类因果、假设关系的语句中,往往藏着实词释义的关键线索。只要梳理清楚逻辑链条,词义自然就明晰了。
前因后果或者假设与结果之间,实词的词义必须使整个逻辑关系通顺合理。
三、理“逻辑链条”:从因果关系找线索
例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以”表示“因为”,“其境过清”是原因,“不可久居”是结果。所以“清”在这里应解释为“凄清”,因为环境过于凄清,所以不能长时间停留,符合因果逻辑。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以”同样是“因为”的意思,“中有足乐者”是原因,“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是结果,通过这种因果关系,我们能准确理解“以”和整句话的含义。
理“逻辑链条”:从因果关系找线索
例2:“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唐雎不辱使命》)。“若”表示假设“如果”,“士必怒”是假设前提,“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是结果。由此可推出“士”指有胆识有能力的人,“缟素”名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穿白色丧服” ,意思是如果有胆识的人发怒,就会有两人死亡,血流五步,天下人都要穿白色丧服,展现出唐雎的强硬态度和无畏精神。
在“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中,“若”表示假设“如果”,“为佣耕”是假设的情况,“何富贵也”是基于此发出的疑问,通过假设关系来理解“若”的含义。
四、联“上下文意”:从情节背景定意思
实词的含义与文章的整体情节和背景紧密相连,人物的行为、事件的发展等都是理解词义的重要依据。结合上下文来判断,词义就不会出现偏差。
实词的词义必须符合人物的身份、行为目的以及事件的发展趋势。
四、联“上下文意”:从情节背景定意思
例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湖心亭看雪》)。结合前文作者在湖心亭偶遇金陵人,对方拉着作者一同饮酒的情节,这里的“强”就不能简单理解为“勉强”,而是“尽力”的意思,更能体现出作者在这特殊情境下的豪爽与畅快。前文提到“独往湖心亭看雪”,可见作者的特立独行,在遇到知己时,“强饮”更能表现出他的情感。
例2:“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从上下文诸葛亮向刘禅陈述当前局势来看,“秋”在这里不是指季节,而是“时候、时期” ,强调当前蜀汉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是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联系后文诸葛亮对刘禅的劝谏以及对北伐的规划,“秋”解释为“时候、时期”更符合文章的整体氛围和表达意图。
五、防“古今陷阱”:从语境差异避错解
很多文言实词的古今意思大不相同,切不可直接套用现代汉语的含义。我们要结合语境,分析词语在文中的具体指向,才能避开“以今释古”的误区。
文言文中实词的古义要符合古代的生活场景、礼仪规范或者表达习惯。
五、防“古今陷阱”:从语境差异避错解
例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在现代汉语中,“妻子”仅指配偶,但在这句话里,结合后文“邑人”(同乡人)和“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妻子”应解释为“妻子和儿女” ,描绘出桃花源中人们举家迁徙、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古代社会以家庭为单位,人口构成相对复杂,“妻子”涵盖妻子和儿女更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例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牺牲”在现代是指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而在古代,它是指祭祀或祭拜用品,这里指猪、牛、羊等祭品,符合古代祭祀的语境。在古代,祭祀是非常重要的活动,“牺牲”作为祭品是常见的用法,和现代意义有着很大的区别。
专项练习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并说明运用了哪种推断方法。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奔”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间”
专项练习
“奔”指“飞奔的马”,运用了词性功能推断法。“乘”是动词,后面接宾语,“奔”在这里作宾语,由动词“奔跑”活用为名词,指“飞奔的马”,表示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水流快,突出水流湍急。
“间”指“参与”,运用了逻辑关系推断法。前句说“肉食者谋之”(当权者谋划这件事) ,后面“又何间焉”表示反问,结合语境,应是平民曹刿询问自己为何要参与,所以“间”解释为“参与” ,符合逻辑。
专项练习
2. 下列对“谢”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长跪而谢之曰”(《唐雎不辱使命》)
A. 感谢 B. 道歉 C. 辞别
专项练习
B。
运用上下文意推断法。在文中,秦王之前盛气凌人,唐雎以“士之怒”进行反击,使秦王屈服,此时秦王“长跪而谢之” ,结合前文情节,“谢”应是“道歉”的意思,秦王向唐雎道歉,而不是“感谢”或“辞别”。
文言文实词释义的关键不在于死记硬背,而在于掌握“语境解码”的技巧。语法功能、对称结构、逻辑关系、上下文意、古今差异,这5把“钥匙”能帮你轻松打开任何生僻实词的大门。平时练习时,遇到陌生实词先别急着查字典,试着运用这5招进行推导,然后通过专项练习巩固提升。只要勤加练习,你会发现,即使是从未见过的实词,也能精准把握其含义,文言文阅读再也不会成为你的障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