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4)

文档属性

名称 4.2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7-29 21:59: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2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关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阶段划分正确的是(  )
A.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经历了地理环境决定论——和谐论——天人相关论和因地制宜
B.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经历了人定胜天——地理环境决定论——天人相关论和因地制宜
C.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经历了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和谐论——可持续发展论
D.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经历了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适应论、生态论——可能论——可持续发展论
【解析】 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经历了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天人相关论和因地制宜,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经历了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和谐论——可持续发展论。
【答案】 C
2.产生于下图所示阶段的人地关系思想有(  )
①天命决定一切 ②自然主宰人类 ③人定胜天
④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A.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解析】 图中所示阶段为工业社会时期。工业社会早期,人类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不惜一切代价改变自然面貌,开始提出“征服自然”的口号,企图成为自然的主宰。这一时期,人地关系全面呈现出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人们逐渐认识到必须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与自然和谐相处。
【答案】 B
3.促使现代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动因是(  )
A.工业社会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福利
B.人类思想文化的不断飞跃
C.人类较高的生产能力
D.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愈演愈烈
【解析】 随着生产活动的不断深入,产生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多,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从而推动了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
【答案】 D
森林被大片砍伐,随之而来的是土地荒漠化威胁人类。于是“植树造林”活动蓬勃发展起来了,各地的“防护林”建起来了,“绿色长城”筑起来了。我们给大自然一份礼,大自然便赋予了人类一方乐土。据此回答4~5
题。
4.上述材料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主要是(  )
A.人定胜天论的思想
B.人地协调论的思想
C.适应论的思想
D.环境决定论的思想
5.下列活动对材料反映的人地关系有利的是(  )
A.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B.围湖造田,扩大耕地
C.取缔小煤窑,关闭小火电厂
D.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解析】 第4题,解答本题要深刻理解材料的含义。判断人地关系思想要根据最后一句话“我们给大自然一份礼物”,这份“礼物”就是保护好自然环境,“大自然便赋予了人类一方乐土”,也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第5题,取缔小煤窑、关闭小火电厂可以减轻环境污染,对环境起到保护作用。
【答案】 4.B 5.C
阅读分析下面三幅图,回答6~8题。
先民拜虎为神

上世纪人们猎杀老虎

保护老虎 我们在行动

6.甲图中“先民拜虎为神”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
A.崇拜自然
B.改造自然
C.征服自然
D.谋求人地协调
7.乙图中人们的行为所导致的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
A.森林遭到破坏
B.自然资源面临枯竭
C.环境污染
D.生物多样性受损
8.丙图中人们的行为目的与下列人们的行为目的一致的是(  )
A.进行垃圾分类
B.进行伏季休渔
C.建设水土保持林
D.设立自然保护区
【解析】 第6题,远古时期,人们对老虎产生崇拜,说明敬畏自然,崇拜自然。第7题,人们大规模射杀老虎,反映了人类中心论的思想,其所导致的主要问题是老虎这一物种的濒临灭绝。第8题,保护老虎,就是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与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一致;进行垃圾分类,目的是为了减轻环境污染;进行伏季休渔,目的是为了资源的持续利用;建设水土保持林,目的是为了防止水土流失。
【答案】 6.A 7.D 8.D
(2013·盐城高一检测)下图是东汉时期“狩猎生产图”,图中上半部是戈射图,两个猎手正在向疾飞的群鸟弯弓瞄射。下半部是收获图,描写农夫们收割、采实、挑运的劳动场面。据此完成9~10题。
9.“狩猎生产图”反映出的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的技术手段是(  )
A.采集与渔猎
B.耕作与灌溉
C.采矿与冶炼
D.建坝与筑路
10.关于这一时期人地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
A.征服自然,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
B.崇拜自然,对自然既恐惧又依赖
C.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
D.寻求人地协调
【解析】 第9题,我国东汉时期是典型的农业文明时期,人们从事农业活动,因此主要是通过耕作、灌溉、施肥等农业技术手段,获取稳定可靠的食物。第10题,在这一时期,人类已能够通过一定的手段和生产活动改造自然。
【答案】 9.B 10.C
下图是某区域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图中字母含义表述正确的是(  )
A.a表示污水处理,b表示污水收集
B.a表示污水排放,b表示污水处理
C.a表示水的利用,b表示水的污染
D.a表示水的污染,b表示污水处理
12.图示该区域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体现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
①环境决定论 ②人定胜天 ③和谐论 ④可持续发展论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 第11题,供水系统提供可利用水源,产出有用产品及通过b转化为废水,故b为污水收集;废水通过a可返回区内水体及供水系统,遵循水资源循环利用原则,a为污水处理。第12题,水资源的该利用模式是人类主动谋求与自然地理环境和谐的表现,也是人类社会对人地关系认识深化的体现。
【答案】 11.A 12.B
二、综合题
13.阅读下面两幅漫画,回答问题。
苦难的母亲
大难临头
(1)在当今世界共同关心的人口、资源、能源、粮食、环境五大问题中,漫画“苦难的母亲”主要反映的是__________问题;“大难临头”主要反映的是__________问题。
(2)“大难临头”画面的具体内容是:人类对________资源的________行为,导致土地________问题。
(3)这两幅漫画告诉我们,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必须保护自己的居住环境。为此,在资源方面要__________,在人类自身生产方面要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两图重点展示人口问题和环境问题,特别是“大难临头”图,说明人类对森林乱砍滥伐导致环境恶化,出现荒漠化现象。
【答案】 (1)人口 环境
(2)森林 破坏 荒漠化
(3)合理利用和保护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14.读玛雅社会的农业生产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空白框内填上序号:①建筑材料 ②燃料 ③农田 ④水土流失 ⑤文明衰落
(2)从图中可以看出,玛雅文明的农业用地是采用__________的方式形成的,而这种方式在土地生产力下降后至少需要20年,地力才能重新恢复使用。
(3)从图中还得到另一信息,在热带雨林地区,一旦植被遭到破坏,__________就不可避免,这说明在热带雨林__________(填一种外力作用)非常严重。
(4)从中可以看出玛雅文明消失的很重要原因之一是__________的恶化。
【解析】 玛雅文明是中美洲古代文明中心,它的农业用地大多是通过焚烧森林植被来获取的,但由于气候炎热,降水较多,水土流失特别严重,因此新开垦的土地用不了几年,就变得不能耕种了。它们就到另一地方开荒,久而久之,造成大面积的水土流失,玛雅文明随之消失。
【答案】 (1)上:①②
(可以互换) 中:③ 下:自左向右⑤④
(2)砍伐和焚烧森林植被
(3)水土流失 流水侵蚀
(4)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