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机 械 效 率
第1课时 机 械 效 率
建议用时:25+5分钟
1. 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 理解机械效率的计算及公式.
知识点1 总功 有用功 额外功
1. 有用功——W有用:使用机械时,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在提升物体时,W有用=Gh.
2. 额外功——W额外
1) 使用机械时,对人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额外功.
(2) 额外功的主要来源:
①提升物体时,克服机械自重、容器重、绳重等所做的功.②克服机械的摩擦所做的功.
3. 总功——W总
(1) 人们在使用机械做功的过程中实际所做的功叫总功,它等于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和.即W总=W有用+W额外.
(2) 若人对机械的动力为F,则W总=Fs.
例1 甲从货架上拿起茶杯观赏,乙从桌面上端起盛茶水的茶杯喝茶,甲对茶杯做的是 功,乙对茶杯做的是 功.(均填“有用”“额外”或“总”)
知识点2 机械效率
1. 定义: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机械效率总是小于100%.
2. 公式:η=×100%.
例2 (2024扬州期末)关于功、功率、机械效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功率大的机械,机械效率一定高
B. 机械效率越高,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越大
C. 功率大的机器比功率小的机器做功多
D. 机械做功时,做的有用功越多,机械效率越大
例3 (2024南京)如图所示,工人用500 N的拉力,通过滑轮将重为450 N的重物匀速提升2 m,用时10 s.此过程中有用功为 J,重物上升的速度为 m/s,工人做功的功率为 W,滑轮的机械效率为 %.
1 利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手拉绳所做的功和滑轮拉物体所做的功 (填“相等”或“不相等”),这是由于我们在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除需克服 做功外,还要克服 做功.
2 起重机在20 s内把重物匀速提到楼顶,起重机所做的总功是4×104 J,额外功是1.6×104 J,则起重机所做的有用功是 J,机械效率是 .
3 (2024徐州)如图所示,工人用动滑轮提起木箱,使用动滑轮可以 .如果木箱重600 N,工人用400 N的力,将木箱匀速提高3 m,则有用功为 J,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为 .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额外功跟总功的比值越小,机械效率越大
B. 总功越小,机械效率就越大
C. 有用功越大,机械效率越大
D. 机械越省力,机械效率就越大
5 用剪刀剪纸时的机械效率为80%,这表示( )
A. 若作用在剪刀的动力是1 N,则阻力是0.8 N
B. 若作用在剪刀的阻力是1 N,则动力是0.8 N
C. 若作用在剪刀的动力做功1 J,则有0.2 J的功用于剪纸
D. 若作用在剪刀的动力做功1 J,则有0.8 J的功用于剪纸
6 一种机械改进构造后,提高了机械效率,用它匀速提升同一重物升高同样的高度,改进后与改进前相比( )
A. 做的总功没变,有用功也没变
B. 做的总功没变,有用功比以前增多了
C. 做的总功没变,额外功比以前减少了
D. 做的有用功不变,总功比以前减少了
7 (2023 常州期末)利用如图所示的杠杆将重为6 N的物体缓慢匀速提高10 cm,手竖直向上施加于杠杆右端的拉力F为4 N,手竖直向上移动的距离s为30 cm.则杠杆的机械效率为( )
A. 22% B. 33%
C. 50% D. 67%
8 两个完全相同的滑轮,分别以图示两种方式,将重为G的物体在相同时间内提至相同高度,不计绳重和摩擦,甲、乙的机械效率分别为η1、η2,拉力F1、F2做的功分别为W1、W2,功率分别为P1、P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甲 乙
A. F1=2F2 B. η1>η2 C. W1>W2 D. P1=P2
9 (2025苏州吴江模拟)如图所示,小华用一滑轮组匀速拉起较重的小明.小华手中绳子向下移动4 m,小明上升0.5 m,左右两测力计示数分别为125 N和800 N,求:
(1) 小明的体重G;
(2) 小华做的功W;
(3) 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
10 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匀速吊起1 000 N的物体上升2 m用时10 s,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80%,求此过程中:
(1) 有用功;
(2) 总功;
(3) 拉力的功率.
11 (2024常州钟楼月考)如图所示,斜面长3 m,高1 m,搬运工用400 N沿斜面向上的推力,在10 s内将重为900 N的箱子匀速推到车上,关于此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搬运工沿斜面向上推箱子的过程,既省力又省功
B. 搬运工做的有用功为1 200 J
C. 斜面机械效率为75%
D. 推力做功的功率为90 W
第2课时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建议用时:25+5分钟
会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知道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
知识点1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 实验原理:η=×100%=×100%
2. 实验器材:刻度尺、钩码、弹簧测力计、滑轮、细绳、铁架台等.
3. 结论:
(1) 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重力不同的物体时,被提升的物体越重,机械效率越高.
(2) 使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同一物体时,动滑轮越重,机械效率越低.
例1 (2023 宿迁泗阳期中)小华用如图装置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数据记录如表所示:
次数
物重G/N
物体上升高度h/m
拉力F/N
机械效率η
1
1.0
0.1
0.5
66.7%
2
1.5
0.1
0.7
71.4%
3
2.0
0.1
0.8
(1) 实验中应竖直向上 拉动弹簧测力计.
(2) 第3次实验的机械效率为 %.
(3) 分析数据可知,提高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可以采用的措施是 (填“增大”或“减小”)物重.
(4) 在一次测量中,小华将同一重物提升到更高的位置,其他条件不变,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知识点2 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
1. 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1) 物重;(2) 动滑轮重;(3) 绳重及摩擦.
2. 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1) 增大物重;(2) 减小动滑轮重;(3) 减小绳重及摩擦.
例2 将规格完全相同的滑轮,用绳子绕成甲、乙两个滑轮组,如图所示.使用甲、乙两个装置分别将两个相同的物体提升相同的高度,绳自由端施加的拉力分别为F1和F2,甲、乙的机械效率分别为η甲和η乙,不计摩擦和绳重,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F1=F2 B. F1>F2
C. η甲=η乙 D. η甲>η乙
1 (2025苏州模拟)如图所示,测动滑轮机械效率时,应 拉动弹簧测力计,此时其机械效率是η1;若再增加一个重物,其机械效率变为η2,则η1 η2;若某小组为便于读数,在弹簧测力计静止时读取拉力F,所测机械效率将偏 .
2 (2023 南通)如图所示,在“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中,小明匀速向下拉动绳子,2 s内物体上升20 cm,G物=10 N,F=6 N,不计绳重和摩擦.
(1) 重物上升的速度v物= m/s.
(2) 动滑轮的重G动= N,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 %.
(3) 小明想更省力,他只改变了滑轮组的绕线方法,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将 W.
3 用如图所示的方法匀速提升同一重物,若不计绳重及摩擦,每个滑轮的重力相同,其中机械效率最大的是( )
A B C D
4 在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活动中,装置如图所示,欲使所测机械效率提高,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 转轴加润滑油
B. 增加提升高度
C. 增大提升速度
D. 减小物体质量
5 在“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用同一滑轮组进行了两次实验,得出的数据如下表,分析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次数
钩码重/N
钩码上升高度/cm
弹簧测力计示数/N
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cm
1
2
10
1.2
20
2
5
10
2.7
20
A. 此实验中至少需要2个动滑轮
B. 第1次实验过程中机械所做有用功为20 J
C. 第2次实验过程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约为83.3%
D. 比较两次实验说明同一机械提升货物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
6 小明同学做“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实验后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三次实验中动滑轮重相同,提起的钩码重相同,绕线方法和测量器材都相同,但自由端的拉力却不同,从而造成滑轮机械效率不同.请分析自由端拉力不同的原因不可能是( )
A. 滑轮和绳之间、轮与轴间的摩擦力大小不同
B. 测拉力时没有使测力计匀速上升
C. 测拉力时拉力的方向没有竖直向上
D. 钩码被提升的高度不同
7 用图甲滑轮组做“探究动滑轮的重对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影响”实验.实验中把不同的磁铁吸附在动滑轮边框上来改变滑轮的重,每次实验都匀速拉动绳端使物体上升10 cm.不计绳重,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序号
G物/ N
G动/ N
F/ N
η/%
1
6.0
0.3
2.2
90.9
2
6.0
1.0
3
6.0
1.9
2.9
69.0
4
6.0
3.2
3.4
58.8
甲 乙
(1) 每次实验绳端移动距离为 cm.
(2) 第2次实验中拉力F的示数如图乙所示,读数为 N,第2次实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分析数据可知:在物重不变的情况下,动滑轮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 .
(3) 实验中若仅增大绳端移动的距离,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 本实验中,在物重不变的情况下,动滑轮变重时,由摩擦引起的额外功占总额外功的比例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8 为了研究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小明同学提出两个猜想:猜想一:机械效率是否与G物有关;猜想二:机械效率是否与G动有关.为了验证猜想,小明先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不断改变G物,竖直向上匀速缓慢拉动弹簧测力计,计算并绘出η与G物关系如图乙中a所示;然后换另一个不同重量的动滑轮,不断改变G物,计算并绘出η与G物关系如图乙中b所示.根据图像他( )
甲 乙
A. 只能验证猜想一
B. 只能验证猜想二
C. 既不能验证猜想一,也不能验证猜想二
D. 既能验证猜想一,也能验证猜想二
五、 机械效率
第1课时 机械效率
【基础过关】
例1 有用 额外 例2 B
例3 900 0.2 100 90
【能力提优】
1. 不相等 摩擦力 动滑轮的重力
2. 2.4×104 60% 3. 省力 1 800 75%
4. A 5. D 6. D 7. C 8. B
9. (1) 右边测力计的示数F示2=800 N,小华是用一滑轮组匀速拉起较重的小明,小明的重力G=F示2=800 N.
(2) 左边测力计的示数F示1=125 N,小华的拉力F=F示1=125 N,
小华做的功W=Fs=125 N×4 m=500 J.
(3) 使用滑轮组做的有用功,即克服小明重力做的功W有用=Gh=800 N×0.5 m=400 J,
W总=W=500 J,
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η=×100%=×100%=80%.
10. (1) 有用功W有=Gh=1 000 N×2 m=2 000 J.
(2) 根据机械效率的公式η=×100%可得,
总功W总===2 500 J.
(3) 拉力的功率P===250 W.
【思维拓展】
11. C
第2课时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基础过关】
例1 (1) 匀速缓慢 (2) 83.3 (3) 增大 (4) 不变
例2 C
【能力提优】
1. 竖直向上匀速缓慢 < 大
2. (1) 0.1 (2) 2 83.3 (3) 不变 3. C 4. A 5. D 6. D
7. (1) 30 (2) 2.5 80 小 (3) 不变 (4) 变小
【思维拓展】
8.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