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
适用版本:沪教版
注意事项:
1、考试范围: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2、考试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阅卷人 一、选择题
得分
1.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体现了物质的性质,下列物质的用途体现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
A.氢气可用作火箭发射的燃料
B.液氮可用作制冷剂
C.活性炭用于除去冰箱异味
D.稀有气体用于多种用途的电光源
2.根据日常经验和你所学的化学知识,判断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瓷器破碎 B.煤炭燃烧 C.酿造美酒 D.铁生锈
3.流沙河的现代诗《理想》中写道:“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下列成语中包含的变化本质与这句诗相同的是( )
A.破竹之势 B.凿隧入井 C.钻木取火 D.木已成舟
4.下列词句中蕴含化学变化的是( )
A.木已成舟
B.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C.百炼成钢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5.生活中处处蕴含着化学知识。下列物质的用途由其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
A.镁在空气中燃烧可制造照明弹
B.小苏打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
C.食品包装袋中充氮气用于防腐
D.用稀有气体制多种用途的电光源
6.(2023九上·牡丹期末)写好中国字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汉字书写要求“横平竖直”,下列化学实验操作中的“横平竖直”不符合操作规范的是( )
A. 横 B. 平
C. 竖 D. 直
7.(2023九上·惠城月考)某学生用量筒量液体,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30mL,将液体倒出一部分后,俯视读数为20mL,该同学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为
A.大于10mL B.小于10mL C.等于10mL D.无法确定
8.(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教材(鲁教版)1.2 体验化学探究( 第2课时))小明发现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他的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
C.查找蜡烛成分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
D.向老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9.化学的研究成果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下面的发明或发现不能归为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
A.公元前50万年人类征服了火
B.公元800年中国发明火药
C.公元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
D.公元前6500年远东制瓷技术
10.(2022九上·长春月考)下列图示中关于酒精灯的操作或用法正确的是( )
A. B.
C. D.
阅卷人 二、填空题
得分
11.(2024九上·宽甸期末)根据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下列描述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填序号,下同);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用小刀切下一小块石蜡
B.石蜡的密度比水小
C.烛芯周围的石蜡熔化
D.点燃蜡烛,石蜡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E.石蜡具有可燃性
F.石蜡难溶于水
12.(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同步练习题)给物质加热时,应用酒精灯灯焰的 部分,因为这部分温度 ;用托盘天平称量时,应把砝码放在 盘;加砝码时,应先加质量 的砝码,砝码要用 夹取;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里的液体体积一般不要超过试管容积的 ;在实验室里如不小心碰倒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 扑盖.
13.(2021九上·安阳月考)下列玻璃仪器能直接加热的是 (填仪器名称),仪器⑥的名称是 。
14.(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1章第3节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同步检测)用“ 、 ,45°”等数字填空:
①向酒精灯内添加酒精时,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 ;
②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试管夹应夹持在距管口 处;
③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应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给试管加热时,使试管倾斜一定角度约 .
15.小亮和小东一起把蓝色块状胆矾放在研钵中研磨,发现蓝色块状胆矾变成了蓝色粉末。小亮问:“胆矾研碎时发生了什么变化呀 ”
小东想了一下,提出了两种假设:
假设①:胆矾研碎时发生了物理变化。
假设②:胆矾研碎时发生了化学变化。
你认为假设 是合理的,理由是 。
小东和小亮用块状的蓝色胆矾和得到的蓝色粉末继续做下面的实验。
查阅资料:胆矾是一种蓝色固体,溶于水可得到蓝色的硫酸铜溶液;硫酸铜可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氢氧化铜为蓝色固体,不易溶于水。
他们将一小块胆矾和少量蓝色粉末分别放入两支试管中,各加入2 mL水后振荡,结果均观察到 ,再在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又观察到 。
小东问:“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入氢氧化钠溶液时发生了什么变化 ”
小亮想了想说:“因为物质的颜色没变,因此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你认为小亮的说法 (填“正确”或“错误”),理由是 ;根据以上讨论,你得到的启示是 。
根据以上实验过程,你能总结出胆矾的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各答一条即可)
第Ⅱ卷 主观题
第Ⅱ卷的注释
阅卷人 三、综合题
得分
16.根据化学知识回答:
(1)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西博格博士认为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但也认为化学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你 (填“同意”或“不同意”)他的观点,请写出一个实例证明: 。
(2)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常用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汽化后燃烧(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①根据以上叙述,可归纳出酒精的物理性质是 ;化学性质是 ;酒精的用途是 。
②写出酒精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
③下列仪器不能用酒精灯加热的是 (填字母)。
A.燃烧匙 B.试管 C.量筒 D.蒸发皿
阅卷人 四、实验探究题
得分
17.(2020九上·威远期中)下图为实验室常用化学实验仪器,按要求回答:
(1)写出下列仪器G的名称: 。
(2)除去天然水中的泥沙等不溶性杂质的操作是 ,该操作中用到的仪器除A、B、E外,还需用到上图中的 ,该操作中,仪器E的作用是 。
(3)小明同学在实验室中制取氢气时,需要取用25mL稀盐酸,他先用仪器D准确量取了50mL稀盐酸,将所需的稀盐酸倒入制取氢气的装置后仰视量筒内剩余稀盐酸凹面最低处为25mL,他倒进制氢装置中的稀盐酸的体积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25mL。
(4)若要将50mL水加热煮沸,应选择上图中的 (填序号)作为容器,实验中除了上图提供的仪器以外,还需要补充的一种仪器是 。
18.(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教材(鲁教版)1.2 体验化学探究(第1课时))发光、放热是化学变化的现象之一,许多物质在氧气中燃烧都伴随发光、放热的现象,那么凡是伴随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一定是化学变化吗?为了研究这一问题,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肖明同学找来蜡烛与白炽灯做了下列对比实验,请你帮助他完成下表中有关内容。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结论
⑴点燃蜡烛,分别用干冷的烧杯和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观察现象,约1~2min后,再吹灭蜡烛 ①干冷烧杯内壁出现 ,用手触摸烧杯壁,有 的感觉; ②澄清石灰水变 ; ③蜡烛逐渐变 ①蜡烛燃烧时有 和 放出; ②蜡烛燃烧时有 和 生成,因此发生的是 变化
⑵观察白炽灯内钨丝的颜色和状态,然后通电,观察现象,约1~2min后,停止通电,比较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是否发生变化 ①钨丝是 色的 体; ②通电后灯泡发出 光,用手靠近灯泡,有 的感觉; ③停止通电后,钨丝颜色和状态 (填“有”或“没有”)变化 ①钨丝通电时也有 和 放出; ②通电前后,钨丝本身 (填“有”或“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发生的是 变化
综上所述,你对有关探究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A、氢气作燃料,体现可燃性,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B、液氮用作制冷剂,是因为液氮易汽化,汽化吸热,体现的是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C、活性炭用于除去冰箱异味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体现的是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D、稀有气体用于多种用途的电光源,是利用稀有气体通电发不同颜色的光,体现的是物理性质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根据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定义分析,物理性质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2.【答案】A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瓷器破碎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 ,符合题意;
B、 煤炭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C、 酿造美酒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 铁生锈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3.【答案】C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 破竹之势 、凿隧入井 、木已成舟都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钻木取火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化学变化,与另三种本质不同。
故选C。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4.【答案】C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 木已成舟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 ,不符合题意;
B、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 ,不符合题意;
C、 百炼成钢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化学变化 ,符合题意;
D、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只是物质状态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5.【答案】D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A、 镁在空气中燃烧可制造照明弹,是利用镁燃烧发出耀眼白光,属于化学性质 ,不符合题意;
B、 小苏打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 ,是利用碳酸氢钠与盐酸发生反应,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C、 食品包装袋中充氮气用于防腐,是利用氮气化学性质稳定 ,不符合题意;
D、 用稀有气体制多种用途的电光源 ,是利用稀有气体通电发不同颜色的光,属于物理性质,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根据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定义分析,物理性质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6.【答案】C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
【解析】【解答】A、取用块状固体药品时,试管横放,用镊子把药品送到试管口,然后试管慢慢竖起使药品缓缓滑入试管底部,图中所示操作不符合题意;
B、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不符合题意;
C、给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试管与桌面成45度角,图中所示操作符合题意;
D、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尖端要悬空在容器口的正上方,不能伸入试管内部更不能接触试管内壁,图中所示操作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取用固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
B、根据量筒读数的方法进行分析;
C、根据给试管中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
D、根据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
7.【答案】A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
【解析】【解答】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正确的读数方法是将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来读数。该同学开始时的读数30mL,倒出一部分液体后俯视读数为20mL,俯视读数会偏大,则量筒内剩余液体的体积小于20mL,因此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大于10mL。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量筒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平行读数来解答。
8.【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意义
【解析】【解答】A、利用反复实验,根据不同的现象来探究烧杯被熏黑的原因,就是进行对比实验,该做法不符合题意.
B、认为与本次试验无关,不予理睬,没有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探究,不符合探究的学习精神,该做法符合题意.
C、查找蜡烛成分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也是探究学习的过程,符合科学探究的过程,该做法不符合题意.
D、向老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就是通过咨询老师、积极探讨,来解决问题,该做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化学以实验为基础,在实验过程中要随时发现问题随时分析解决,保证实验的严谨性。
9.【答案】C
【知识点】化学的研究领域和用途
【解析】【解答】A、公元前50万年人类征服了火,为燃烧现象,属于化学研究范畴 ,不符合题意;
B、 公元800年中国发明火药为物质制取,属于化学研究范畴 ,不符合题意;
C、 公元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与化学内容无关,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 ,符合题意;
D、 公元前6500年远东制瓷技术为物质制取,属于化学研究范畴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根据化学研究物质变化与性质、组成与结构、制取及用途等内容分析。
10.【答案】B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
【解析】【解答】A、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熄灭,切不可用嘴吹灭,以免引发火灾,选项不符合题意;
B、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熄灭,选项符合题意;
C、严禁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盏酒精灯,以免引发火灾,应用火柴点燃,选项不符合题意;
D、给液体加热时,酒精灯外焰温度最高,应用外焰加热,不能接触焰心,以免因受热不均而导致试管炸裂,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酒精灯的使用要求及给试管中液体加热药品用量分析,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用火柴点燃。
11.【答案】AC;D;BF;E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物质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化学性质,不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A、用小刀切下一小块石蜡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B、石蜡的密度比水小属于物理性质;
C、烛芯周围的石蜡熔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D、点燃蜡烛,石蜡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产生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E、石蜡具有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
F、石蜡难溶于水属于物理性质。
故描述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C;属于化学变化的是D;属于物理性质的是BF;属于化学性质的是E。
【分析】根据物质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化学性质,不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分析。
12.【答案】外焰;最高;右;大;镊子;;湿抹布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
【解析】【解答】酒精灯外焰燃烧充分,温度最高;砝码用镊子夹取,用手会腐蚀砝码;液体太多,会沸腾溅出;酒精不能用水灭火,用湿抹布扑盖,以隔绝空气.
【分析】本题考查托盘天平的使用和酒精灯,会处理常见的意外事故;掌握液体加热的方法.
13.【答案】试管;量筒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
【解析】【解答】③试管是能直接加热的玻璃仪器。
⑥是量筒。
【分析】根据常见仪器的用途,进行分析。
14.【答案】;;;45°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
【解析】【解答】①向酒精灯内添加酒精时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 ;
②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试管夹应夹持在距管口 处;
③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应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给试管加热时,使试管倾斜一定角度约45°;
【分析】①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
②根据给试管内液体加热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③根据实验室给试管内液体药品加热的正确操作方法进行分析.
15.【答案】①;胆矾研碎的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固体溶解,形成蓝色溶液;均出现蓝色沉淀;错误;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生成了蓝色沉淀物,发生了化学变化;判断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有无新物质生成(合理即可);蓝色固体(合理即可);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合理即可)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假设①:胆矾研碎时发生了物理变化,胆矾研碎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硫酸铜溶于水溶液呈蓝色,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产生了新的物质是化学变化,判断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产生新的物质;胆矾的物理性质有:蓝色固体,易溶于水,化学性质有: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分析】根据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分析。
16.【答案】(1)同意;化学肥料的使用,提高了粮食产量,同时也带来了污染(合理即可)
(2)无色、透明、有特殊气味、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可燃;常用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酒精+氧气 二氧化碳+水;C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1)西博格博士认为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但也认为化学给人类带来了灾难。同意他的观点,例如化学肥料的使用,提高了粮食产量,同时也带来了污染。
(2) ①根据以上叙述,可归纳出酒精的物理性质是无色、透明、有特殊气味、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化学性质是可燃性 ;酒精的用途是常用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 。
②写出酒精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酒精+氧气 二氧化碳+水 ;
③下列仪器不能用酒精灯加热的是 C.量筒 。
【分析】(1)根据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 但化学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例如: 化学肥料的使用虽然提高了粮食产量,同时也带来了污染;工厂生产大量的塑料、冶炼金属等给人类带来了方便同时也污染了环境。
(2)根据题意的表述知道酒精的物理性质是无色、透明、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化学性质是具有可燃性以及用途是常用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酒精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量筒不能用于受热来解答。
17.【答案】(1)托盘天平
(2)过滤;F;引流
(3)小于
(4)B;石棉网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
【解析】【解答】(1)仪器G的名称是托盘天平;(2)除去天然水中的泥沙等不溶性杂质的操作是过滤,需要用到的仪器有烧杯、漏斗、玻璃棒、铁架台,故除A、B、E外,还需用到上图中的F,该操作中E(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3)仰视量筒内剩余稀盐酸凹面最低处为25mL,则实际体积大于读数,即剩余稀盐酸的体积大于25mL,所以倒进制氢装置中的稀盐酸的体积会小于25mL;(4)若要将50mL水加热煮沸,较多量液体的加热,应选择烧杯作为容器,
故答案为:B作为容器,实验中需要的仪器有烧杯、石棉网、铁架台、酒精灯,还需要补充的一种仪器是石棉网。
【分析】(1)根据常用仪器的名称分析
(2)根据固液分离的操作是过滤,及过滤的注意事项分析
(3)根据量筒的读数方法分析
(4)根据常见仪器的作用分析
18.【答案】水;发热;浑浊;短;光;热;水;二氧化碳;化学;灰黑色;固;黄;发热;没有;光;热;没有;物理;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1)实验现象:①干冷烧杯内壁出现水珠,用手触摸烧杯壁,有发热感觉;②石灰水变浑浊;③蜡烛逐渐短;实验结论:①蜡烛燃烧时有光和热放出;②蜡烛燃烧时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因此发生的是化学变化;(2)实验现象:①钨丝是灰黑色的固体;②通电后灯泡炮发出黄光.用手靠近灯泡,有发热的感觉;③停止通电后,钨丝颜色和状态没有变化;实验结论: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分析】根据蜡烛燃烧的现象分析;根据灯泡通电发光放热的本质进行分析;根据化学变化要有新物质生成,而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分析。
1 / 1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
适用版本:沪教版
注意事项:
1、考试范围: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2、考试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阅卷人 一、选择题
得分
1.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体现了物质的性质,下列物质的用途体现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
A.氢气可用作火箭发射的燃料
B.液氮可用作制冷剂
C.活性炭用于除去冰箱异味
D.稀有气体用于多种用途的电光源
【答案】A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A、氢气作燃料,体现可燃性,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B、液氮用作制冷剂,是因为液氮易汽化,汽化吸热,体现的是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C、活性炭用于除去冰箱异味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体现的是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D、稀有气体用于多种用途的电光源,是利用稀有气体通电发不同颜色的光,体现的是物理性质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根据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定义分析,物理性质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2.根据日常经验和你所学的化学知识,判断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瓷器破碎 B.煤炭燃烧 C.酿造美酒 D.铁生锈
【答案】A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瓷器破碎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 ,符合题意;
B、 煤炭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C、 酿造美酒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 铁生锈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3.流沙河的现代诗《理想》中写道:“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下列成语中包含的变化本质与这句诗相同的是( )
A.破竹之势 B.凿隧入井 C.钻木取火 D.木已成舟
【答案】C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 破竹之势 、凿隧入井 、木已成舟都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钻木取火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化学变化,与另三种本质不同。
故选C。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4.下列词句中蕴含化学变化的是( )
A.木已成舟
B.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C.百炼成钢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答案】C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 木已成舟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 ,不符合题意;
B、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 ,不符合题意;
C、 百炼成钢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化学变化 ,符合题意;
D、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只是物质状态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5.生活中处处蕴含着化学知识。下列物质的用途由其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
A.镁在空气中燃烧可制造照明弹
B.小苏打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
C.食品包装袋中充氮气用于防腐
D.用稀有气体制多种用途的电光源
【答案】D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A、 镁在空气中燃烧可制造照明弹,是利用镁燃烧发出耀眼白光,属于化学性质 ,不符合题意;
B、 小苏打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 ,是利用碳酸氢钠与盐酸发生反应,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C、 食品包装袋中充氮气用于防腐,是利用氮气化学性质稳定 ,不符合题意;
D、 用稀有气体制多种用途的电光源 ,是利用稀有气体通电发不同颜色的光,属于物理性质,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根据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定义分析,物理性质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6.(2023九上·牡丹期末)写好中国字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汉字书写要求“横平竖直”,下列化学实验操作中的“横平竖直”不符合操作规范的是( )
A. 横 B. 平
C. 竖 D. 直
【答案】C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
【解析】【解答】A、取用块状固体药品时,试管横放,用镊子把药品送到试管口,然后试管慢慢竖起使药品缓缓滑入试管底部,图中所示操作不符合题意;
B、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不符合题意;
C、给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试管与桌面成45度角,图中所示操作符合题意;
D、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尖端要悬空在容器口的正上方,不能伸入试管内部更不能接触试管内壁,图中所示操作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取用固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
B、根据量筒读数的方法进行分析;
C、根据给试管中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
D、根据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
7.(2023九上·惠城月考)某学生用量筒量液体,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30mL,将液体倒出一部分后,俯视读数为20mL,该同学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为
A.大于10mL B.小于10mL C.等于10mL D.无法确定
【答案】A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
【解析】【解答】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正确的读数方法是将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来读数。该同学开始时的读数30mL,倒出一部分液体后俯视读数为20mL,俯视读数会偏大,则量筒内剩余液体的体积小于20mL,因此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大于10mL。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量筒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平行读数来解答。
8.(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教材(鲁教版)1.2 体验化学探究( 第2课时))小明发现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他的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
C.查找蜡烛成分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
D.向老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意义
【解析】【解答】A、利用反复实验,根据不同的现象来探究烧杯被熏黑的原因,就是进行对比实验,该做法不符合题意.
B、认为与本次试验无关,不予理睬,没有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探究,不符合探究的学习精神,该做法符合题意.
C、查找蜡烛成分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也是探究学习的过程,符合科学探究的过程,该做法不符合题意.
D、向老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就是通过咨询老师、积极探讨,来解决问题,该做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化学以实验为基础,在实验过程中要随时发现问题随时分析解决,保证实验的严谨性。
9.化学的研究成果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下面的发明或发现不能归为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
A.公元前50万年人类征服了火
B.公元800年中国发明火药
C.公元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
D.公元前6500年远东制瓷技术
【答案】C
【知识点】化学的研究领域和用途
【解析】【解答】A、公元前50万年人类征服了火,为燃烧现象,属于化学研究范畴 ,不符合题意;
B、 公元800年中国发明火药为物质制取,属于化学研究范畴 ,不符合题意;
C、 公元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与化学内容无关,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 ,符合题意;
D、 公元前6500年远东制瓷技术为物质制取,属于化学研究范畴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根据化学研究物质变化与性质、组成与结构、制取及用途等内容分析。
10.(2022九上·长春月考)下列图示中关于酒精灯的操作或用法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
【解析】【解答】A、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熄灭,切不可用嘴吹灭,以免引发火灾,选项不符合题意;
B、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熄灭,选项符合题意;
C、严禁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盏酒精灯,以免引发火灾,应用火柴点燃,选项不符合题意;
D、给液体加热时,酒精灯外焰温度最高,应用外焰加热,不能接触焰心,以免因受热不均而导致试管炸裂,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酒精灯的使用要求及给试管中液体加热药品用量分析,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用火柴点燃。
阅卷人 二、填空题
得分
11.(2024九上·宽甸期末)根据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下列描述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填序号,下同);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用小刀切下一小块石蜡
B.石蜡的密度比水小
C.烛芯周围的石蜡熔化
D.点燃蜡烛,石蜡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E.石蜡具有可燃性
F.石蜡难溶于水
【答案】AC;D;BF;E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物质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化学性质,不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A、用小刀切下一小块石蜡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B、石蜡的密度比水小属于物理性质;
C、烛芯周围的石蜡熔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D、点燃蜡烛,石蜡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产生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E、石蜡具有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
F、石蜡难溶于水属于物理性质。
故描述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C;属于化学变化的是D;属于物理性质的是BF;属于化学性质的是E。
【分析】根据物质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化学性质,不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分析。
12.(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同步练习题)给物质加热时,应用酒精灯灯焰的 部分,因为这部分温度 ;用托盘天平称量时,应把砝码放在 盘;加砝码时,应先加质量 的砝码,砝码要用 夹取;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里的液体体积一般不要超过试管容积的 ;在实验室里如不小心碰倒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 扑盖.
【答案】外焰;最高;右;大;镊子;;湿抹布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
【解析】【解答】酒精灯外焰燃烧充分,温度最高;砝码用镊子夹取,用手会腐蚀砝码;液体太多,会沸腾溅出;酒精不能用水灭火,用湿抹布扑盖,以隔绝空气.
【分析】本题考查托盘天平的使用和酒精灯,会处理常见的意外事故;掌握液体加热的方法.
13.(2021九上·安阳月考)下列玻璃仪器能直接加热的是 (填仪器名称),仪器⑥的名称是 。
【答案】试管;量筒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
【解析】【解答】③试管是能直接加热的玻璃仪器。
⑥是量筒。
【分析】根据常见仪器的用途,进行分析。
14.(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1章第3节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同步检测)用“ 、 ,45°”等数字填空:
①向酒精灯内添加酒精时,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 ;
②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试管夹应夹持在距管口 处;
③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应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给试管加热时,使试管倾斜一定角度约 .
【答案】;;;45°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
【解析】【解答】①向酒精灯内添加酒精时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 ;
②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试管夹应夹持在距管口 处;
③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应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给试管加热时,使试管倾斜一定角度约45°;
【分析】①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
②根据给试管内液体加热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③根据实验室给试管内液体药品加热的正确操作方法进行分析.
15.小亮和小东一起把蓝色块状胆矾放在研钵中研磨,发现蓝色块状胆矾变成了蓝色粉末。小亮问:“胆矾研碎时发生了什么变化呀 ”
小东想了一下,提出了两种假设:
假设①:胆矾研碎时发生了物理变化。
假设②:胆矾研碎时发生了化学变化。
你认为假设 是合理的,理由是 。
小东和小亮用块状的蓝色胆矾和得到的蓝色粉末继续做下面的实验。
查阅资料:胆矾是一种蓝色固体,溶于水可得到蓝色的硫酸铜溶液;硫酸铜可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氢氧化铜为蓝色固体,不易溶于水。
他们将一小块胆矾和少量蓝色粉末分别放入两支试管中,各加入2 mL水后振荡,结果均观察到 ,再在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又观察到 。
小东问:“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入氢氧化钠溶液时发生了什么变化 ”
小亮想了想说:“因为物质的颜色没变,因此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你认为小亮的说法 (填“正确”或“错误”),理由是 ;根据以上讨论,你得到的启示是 。
根据以上实验过程,你能总结出胆矾的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各答一条即可)
【答案】①;胆矾研碎的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固体溶解,形成蓝色溶液;均出现蓝色沉淀;错误;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生成了蓝色沉淀物,发生了化学变化;判断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有无新物质生成(合理即可);蓝色固体(合理即可);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合理即可)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假设①:胆矾研碎时发生了物理变化,胆矾研碎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硫酸铜溶于水溶液呈蓝色,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产生了新的物质是化学变化,判断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产生新的物质;胆矾的物理性质有:蓝色固体,易溶于水,化学性质有: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分析】根据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分析。
第Ⅱ卷 主观题
第Ⅱ卷的注释
阅卷人 三、综合题
得分
16.根据化学知识回答:
(1)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西博格博士认为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但也认为化学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你 (填“同意”或“不同意”)他的观点,请写出一个实例证明: 。
(2)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常用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汽化后燃烧(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①根据以上叙述,可归纳出酒精的物理性质是 ;化学性质是 ;酒精的用途是 。
②写出酒精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
③下列仪器不能用酒精灯加热的是 (填字母)。
A.燃烧匙 B.试管 C.量筒 D.蒸发皿
【答案】(1)同意;化学肥料的使用,提高了粮食产量,同时也带来了污染(合理即可)
(2)无色、透明、有特殊气味、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可燃;常用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酒精+氧气 二氧化碳+水;C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1)西博格博士认为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但也认为化学给人类带来了灾难。同意他的观点,例如化学肥料的使用,提高了粮食产量,同时也带来了污染。
(2) ①根据以上叙述,可归纳出酒精的物理性质是无色、透明、有特殊气味、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化学性质是可燃性 ;酒精的用途是常用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 。
②写出酒精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酒精+氧气 二氧化碳+水 ;
③下列仪器不能用酒精灯加热的是 C.量筒 。
【分析】(1)根据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 但化学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例如: 化学肥料的使用虽然提高了粮食产量,同时也带来了污染;工厂生产大量的塑料、冶炼金属等给人类带来了方便同时也污染了环境。
(2)根据题意的表述知道酒精的物理性质是无色、透明、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化学性质是具有可燃性以及用途是常用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酒精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量筒不能用于受热来解答。
阅卷人 四、实验探究题
得分
17.(2020九上·威远期中)下图为实验室常用化学实验仪器,按要求回答:
(1)写出下列仪器G的名称: 。
(2)除去天然水中的泥沙等不溶性杂质的操作是 ,该操作中用到的仪器除A、B、E外,还需用到上图中的 ,该操作中,仪器E的作用是 。
(3)小明同学在实验室中制取氢气时,需要取用25mL稀盐酸,他先用仪器D准确量取了50mL稀盐酸,将所需的稀盐酸倒入制取氢气的装置后仰视量筒内剩余稀盐酸凹面最低处为25mL,他倒进制氢装置中的稀盐酸的体积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25mL。
(4)若要将50mL水加热煮沸,应选择上图中的 (填序号)作为容器,实验中除了上图提供的仪器以外,还需要补充的一种仪器是 。
【答案】(1)托盘天平
(2)过滤;F;引流
(3)小于
(4)B;石棉网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
【解析】【解答】(1)仪器G的名称是托盘天平;(2)除去天然水中的泥沙等不溶性杂质的操作是过滤,需要用到的仪器有烧杯、漏斗、玻璃棒、铁架台,故除A、B、E外,还需用到上图中的F,该操作中E(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3)仰视量筒内剩余稀盐酸凹面最低处为25mL,则实际体积大于读数,即剩余稀盐酸的体积大于25mL,所以倒进制氢装置中的稀盐酸的体积会小于25mL;(4)若要将50mL水加热煮沸,较多量液体的加热,应选择烧杯作为容器,
故答案为:B作为容器,实验中需要的仪器有烧杯、石棉网、铁架台、酒精灯,还需要补充的一种仪器是石棉网。
【分析】(1)根据常用仪器的名称分析
(2)根据固液分离的操作是过滤,及过滤的注意事项分析
(3)根据量筒的读数方法分析
(4)根据常见仪器的作用分析
18.(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教材(鲁教版)1.2 体验化学探究(第1课时))发光、放热是化学变化的现象之一,许多物质在氧气中燃烧都伴随发光、放热的现象,那么凡是伴随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一定是化学变化吗?为了研究这一问题,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肖明同学找来蜡烛与白炽灯做了下列对比实验,请你帮助他完成下表中有关内容。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结论
⑴点燃蜡烛,分别用干冷的烧杯和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观察现象,约1~2min后,再吹灭蜡烛 ①干冷烧杯内壁出现 ,用手触摸烧杯壁,有 的感觉; ②澄清石灰水变 ; ③蜡烛逐渐变 ①蜡烛燃烧时有 和 放出; ②蜡烛燃烧时有 和 生成,因此发生的是 变化
⑵观察白炽灯内钨丝的颜色和状态,然后通电,观察现象,约1~2min后,停止通电,比较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是否发生变化 ①钨丝是 色的 体; ②通电后灯泡发出 光,用手靠近灯泡,有 的感觉; ③停止通电后,钨丝颜色和状态 (填“有”或“没有”)变化 ①钨丝通电时也有 和 放出; ②通电前后,钨丝本身 (填“有”或“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发生的是 变化
综上所述,你对有关探究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水;发热;浑浊;短;光;热;水;二氧化碳;化学;灰黑色;固;黄;发热;没有;光;热;没有;物理;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1)实验现象:①干冷烧杯内壁出现水珠,用手触摸烧杯壁,有发热感觉;②石灰水变浑浊;③蜡烛逐渐短;实验结论:①蜡烛燃烧时有光和热放出;②蜡烛燃烧时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因此发生的是化学变化;(2)实验现象:①钨丝是灰黑色的固体;②通电后灯泡炮发出黄光.用手靠近灯泡,有发热的感觉;③停止通电后,钨丝颜色和状态没有变化;实验结论: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分析】根据蜡烛燃烧的现象分析;根据灯泡通电发光放热的本质进行分析;根据化学变化要有新物质生成,而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分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