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内能 章末综合检测试题 2025-2026学年
上学期初中物理人教版(2024)九年级全一册
一、单选题
1.实验小组对冰持续加热,根据测得的数据画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从图像中分析可知段比段温度变化快,由此可知( )
A.冰的比热容比水小 B.冰的比热容比水大
C.冰的密度比水的小 D.冰的密度比水的大
2.请你想象一下,假如“水的比热容变为原来的1/10”,则可能会出现( )
A.夏天到海边,海水烫脚,而沙子却不热
B.提起同体积的水比原来更轻一些
C.沿海地区的夏季比内陆地区凉爽
D.水在零摄氏度不能结冰
3.关于分子动理论的几种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小新路过食堂闻到饭菜香味,是因为分子在永不停歇的做无规则运动
B.一根木材很难被拉断,是因为分子间存在斥力
C.生活中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歇的做无规则运动
D.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
4.泸州先后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迪拜奖)、全国集邮文化先进城市,今年又添一金“全国文明城市”。被誉为 “酒城”的泸州真是“风过泸州带酒香”,其中蕴含的物理知识是( )
A.分子间存在引力 B.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C.分子间有间隙 D.分子间存在斥力
5.关于空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一定形状和体积 B.没有固定形状,有一定体积
C.有固定形状,没有一定体积 D.没有固定形状,也没有一定体积
6.“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冬至时节,小明从冰箱中取出冷冻的饺子放入锅中煮熟,小明发现其中蕴含了很多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冷冻饺子的内能为0
B.煮熟的饺子香气四溢是扩散现象
C.饺子吸热是因为其内能比锅中热水的少
D.煮熟的饺子很烫是因为其含有的热量多
7.如图所示是一种常见的家用熏香,可以通过释放香气营造出怡人的香气氛围,下列现象中与该现象原理相同的是( )
A.图甲中,抽掉玻璃板后,两个瓶子内的气体会混合在一起
B.图乙中,两个紧压在一起的铅块下面可以吊起一个重物
C.图丙中,橡皮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不容易被压缩和拉伸
D.图丁中,没有确定形状的水从高处流下
8.如图所示是陕西的一道传统名菜——烧三鲜。下列对“烧三鲜”制作过程中所含的物理知识,解释正确的是( )
A.选用铁锅炒制是因为铁的比热容较大
B.向热锅里加入所需食材,食材温度升高,内能不变
C.菜放凉后香味变淡,说明温度越低,分子热运动越缓慢
D.炒制过程中锅铲和食材变热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了物体的内能
9.庐山云雾茶是汉族传统名茶,是中国名茶系列之一,属于绿茶中的一种。最早是一种野生茶,后东林寺名僧慧远将野生茶改造为家生茶。云雾茶风味独特,由于受庐山凉爽多雾的气候及日光直射时间短等条件影响,形成其叶厚,毫多,醇甘耐泡的特点,其中五老峰与汉阳峰之间终日云雾不散,出产的云雾茶品质也最好。如图所示为一杯开水冲泡的庐山云雾茶,茶水翠绿,茶香袭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茶水翠绿与分子运动无关
B.茶香袭人是因为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C.热茶暖手是通过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
D.开水泡茶后,茶水温度慢慢降低,内能慢慢增大
10.一杯热水放在桌上,一段时间后它的温度降低了,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热水具有的内能减小了 B.热水具有的热量减小了
C.热水将部分内能转移给了空气 D.热水放出了热量
二、填空题
11.如图甲所示,把质量和初温均相同的A、B两种液体同时放在同一个烧杯(装有一定量的水)中加热,吸热后它们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加热5min,A、B两种液体升高的温度之比 。
12.如图所示,是五彩祝福鸡蛋。在鸡蛋着色的过程中,火龙果、橙子、紫甘蓝等果蔬中的天然食用色素进入鸡蛋内部的现象,在物理学中叫做 ,温度越 ,色素进入越快。
13.2月20日,中国商飞的一架C919飞机抵达新加坡,参加在新加坡举行的2024年新加坡航空展。这是国产大飞机C919第一次在国外亮相。飞机起飞时,以地面为参照物,飞机上的乘客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截至2024年2月24日,日本核电站的核污染水排放入海已满半年。排放后,周边海域很快都受到了污染,这一现象表明污水分子在 。
14.2020年12月17日我国的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安全返回。嫦娥五号一路走来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尤其是嫦娥五号以接近于11km/s的速度冲入地球大气层,使其表面温度高于2000℃,这是通过 的方式改变了它的内能。返回舱落回地面后,工作人员给它全身贴满暖宝宝如图,这是通过 的方式改变返回舱的内能,给它暂时保暖防止内部剩余的推进剂冻住后不好排出(均选填“做功”或“热传递”)。
15.(1)“哈气”和“搓手”都能让手变暖和,前者是利用 的方式改变手的内能。后者是利用 的方式改变手的内能,它们在改变手的内能上是 的。
(2)用水做汽油机的冷却液利用了水的 大的特点。航天技术上采用氢做燃料是因为氢的 大。
三、实验题
16.烈日炎炎,沙子滚烫,海水却是凉的。小文决定探究出该现象的本质原因。
(1)排除干扰:根据烧水多少以及烧开或者烧成温水的经验,可确定同种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 和 有关;
(2)确定课题:“不同的物质,其他条件相同,那么吸热是否相同呢 ”小文用规格相同的白炽灯模拟太阳,对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加热(如图甲所示),箱子规格一致。记录的证据绘制表格(如图乙所示),都升高10℃,依据 ,可判断水比沙子吸收的热量 ,基于物质关于“热”的角度,有这样的特性,科学家把这个特性抽象概括为比热容;
(3)解释交流:两箱子开口,用透明细管AB连通,点燃一支香放在细管中(如图丙所示),白炽灯工作一段时间后,烟将会从B管口冒出,本质原因是水比沙子的比热容 。这个实验模拟的是 (填选项前字母:A.海陆风;B.陆海风)。
17.小明在学习分子动理论时,做了水和酒精混合的实验。
(1)实验时最好应先注入 (选填“水”或“酒精”)至一半位置,再注入另一种液体直至充满,封闭管口,并将试管反复翻转,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观察液面位置,发现混合后与混合前相比,总体积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说明分子间有 ;
(2)如图2甲和乙玻璃管长度相同、粗细均匀,甲粗乙细,重复上面实验,则实验现象(即液面下降的高度) (选填“甲”、“乙”或“甲和乙”)明显。
四、计算题
18.如图是一定质量的冰升温熔化的过程,从开始加热到冰开始熔化,冰温度升高了10℃,吸收了4.2×103J的热。若不计热量损失(c冰=2.1×103J/(kg·℃)求:
(1)冰的质量。
(2)冰全部熔化成水后,升温过程中吸收多少热量。
(3)若用同一稳定热源加热,整个过程(12min内)冰的内能增加多少?
19.寒冷的冬天,我们都用热水洗脸,当我们打来一瓶4kg,温度为85℃热水时,为了节约时间,向热水中加入初温为10℃的冷水,当温度稳定后,水的温度变为40℃, 水的比热容[],不计热量损失。
(1)热水放出的热量?
(2)加入冷水的质量为多少千克?
五、科普阅读题
20.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
天宫上的“毛细”
2022年10月12日,“天宫课堂”第三课开讲。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问天实验舱内进行授课,在微重力环境下的毛细效应实验,我们看到,将不同粗细的上下开口的直管插入液体,不论管子粗细,液体都能上升直至填满整个管子。
当把一根与液体“浸润”的管子插入液面时,由于与管壁接触的一圈液体分子受到了被管壁向上拉的力,管中的液体会出现上升。在地球上,液面与器壁接触的位置就会向上弯曲,如图所示。当向上的力量与液柱受到的向下的重力匹敌时液面就不再上升,在微重力环境的空间中,由于没有重力的影响,液面会上升得更高。
反之如果把“不浸润”的管子放进液体里,液面会由于毛细效应而下降,在空间站这样微重力的环境中,无论管子插多深,液体都很难进入管内。
毛细效应是生活中十分常见的现象,医院里采指尖血用的那根细细的玻璃管就是利用毛细效应把血液吸进管中的。把纸巾的一角放入水中,稍后会发现整张纸巾都会变湿,土壤中的缝隙把深处的地下水吸到浅表处都是源于毛细效应,植物根系吸收的水分通过微管输送到高处也和毛细效应有关。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A.“浸润”现象中,液面上升的高度与重力有关
B.在天宫,将“不浸润”的管子插入液体越深,液体越容易进入管内
C.医院里采指尖血用细玻璃管把血液吸进管中利用了毛细效应
D.航天器上的热管中利用毛细效应将工作介质从冷凝端移动到蒸发端
(2)用玻璃量筒测量水的体积,视线要与水面的 齐平(选填“向下凹的底”或“向上凸的顶”),这是 现象(选填“浸润”或“不浸润”)。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B B D B A C B B
1.A
【详解】冰熔化前后,质量不变,即AB段与CD段质量相同,AB段比CD段温度变化快,则说明加热相同时间,AB段比CD段温度变化多,采用相同热源加热,则AB段与CD段吸热相同,由得,冰的比热容比水小,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A
【详解】水的比热容变为原来的1/10时,水的比热容小于沙子的比热容,吸收同样热量后升高的温度会高于沙子.故A符合题意.
3.B
【详解】A.小新路过食堂闻到饭菜香味,因为分子在永不停歇的做无规则运动,属于扩散现象,是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一根木材很难被拉断,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故B错误,符合题意;
C.生活中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歇的做无规则运动,也可以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根据分子动理论可知,物质是由大量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B
【详解】“风过泸州带酒香”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这是分子的扩散现象,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5.D
【详解】气体分子间距很大,分子间的作用力很小,所以气体没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易被压缩,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6.B
【详解】A.一切物体均有内能,故A错误;
B.煮熟的饺子香气四溢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B正确;
C.饺子吸热是因为温度比锅中热水低,故C错误;
D.热量是过程量,不能说含有热量的多少,故D错误。
故选B。
7.A
【详解】家用熏香可以通过释放香气营造出怡人的香气氛围,这是扩散现象,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A.图甲中,抽掉玻璃板后,两个瓶子内的气体会混合在一起,这是气体之间的扩散现象,说明空气分子和二氧化氮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A符合题意;
B.图乙中,两个紧压在一起的铅块下面可以吊起一个重物,说明分子间有引力,故B不符合题意;
C.图丙中,橡皮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不容易被压缩和拉伸,这是因为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和引力,故C不符合题意;
D.图丁中,水没有确定形状,是因为水分子之间作用力较小,从高处流下,是因为受到重力的作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C
【详解】A.选用铁锅炒制是因为铁锅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可以将热量较快地传递给食物,故A错误;
B.向热锅里加入所需食材,食材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故B错误;
C.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温度越低,分子运动越缓慢。菜放凉后香味变淡,说明温度越低,分子热运动越缓慢,故C正确;
D.炒制过程中锅铲和食材变热是通过吸收热量使温度升高,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了物体的内能,故D错误。
故选C 。
9.B
【详解】A.茶水翠绿是扩散现象,是茶叶中绿色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造成的,故A错误;
B.茶香袭人是扩散现象,是香味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形成的,故B正确;
C.热茶暖手是热茶放出热量,手吸收热量,所以是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故C错误;
D.开水泡茶后,茶水向周围放出热量,所以茶水的温度慢慢降低,内能慢慢减小,故D错误。
故选B。
10.B
【详解】ACD.一杯热水放在桌上,一段时间后它的温度降低了,热水放出热量,空气吸收了热量,热水的内能减小,空气的内能增加,故ACD正确,不符合题意;
B.热量是过程量,不能用含有、具有等词修饰,故B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B。
11.
【详解】由图乙可知,A、B两种液体加热时间与温度变化成一次函数关系,由于A加热10min由20℃升高到80℃,则加热5min升高的温度为
B加热20min由20℃升高到80℃,则加热5min升高的温度为
所以。
12. 扩散 高
【详解】[1][2]在鸡蛋着色的过程中,火龙果、橙子、紫甘蓝等果蔬中的天然食用色素进入鸡蛋内部,是一种扩散现象,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所以温度越高,色素进入越快。
13. 运动 永不停歇地做无规则运动
【详解】[1]飞机相对于地面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因此飞机里的乘客相对地面的位置也是发生变化的,所以乘客也是运动的。
[2]污水分子在永不停歇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日本核电站的核污染水排放入海后周边海域很快都受到了污染。
14. 做功 热传递
【详解】[1]嫦娥五号以接近于11km/s的速度冲入地球大气层,克服摩擦做功,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这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了它的内能。
[2]返回舱落回地面后,工作人员给它全身贴满暖宝宝,这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返回舱的内能,给它暂时保暖防止内部剩余的推进剂冻住后不好排出。
15. 热传递 做功 等效 比热容 热值
【详解】(1)[1][2][3]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哈气”是口中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搓手”则是克服摩擦力做功,前者是利用热传递的方式改变手的内能,后者是利用做功的方式改变手的内能,它们在改变手的内能上是等效的。
(2)[4][5]水的比热容大,质量相同的水和其它液体相比,升高相同的温度,水吸热多,冷却效果好,故用水做汽油机的冷却液利用了水的比热容大的特点。热值在数值上等于1千克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在质量相同的条件下,热值越大,燃料放出的热量越多,故航天技术上采用氢做燃料是因为氢的热值大。
16.(1) 质量大小 升高的温度
(2) 水的加热时间比沙子长 多
(3) 大 A
【详解】(1)[1][2]烧开一壶水比烧开半壶水吸收的热量多,把一壶水烧开比烧成温水吸收的热量多,说明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质量大小和升高的温度有关。
(2)[1][2]用规格相同的白炽灯对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加热,相同时间白炽灯放出的热量相同。由图乙可知,都升高10℃,水的加热时间比沙子长,可判断水比沙子吸收的热量多,这里应用了转换法。
(3)[1][2]白炽灯工作一段时间后,水和沙子吸收相同的热量,由于水比沙子的比热容大,水的温度比沙子低,沙子上方空气温度较高,密度较小,热空气上升,气压减小,水面上方的空气流向沙子这方补充,所以烟将会从B管口冒出,这个实验模拟的是海陆风。
17. 水 变小 间隙 乙
【详解】(1)[1] [2] [3] 因为水的密度比酒精的密度大,故应该先向试管中注入水至一半位置,再注入酒精直至充满,封闭管口,并将试管反复翻转,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因为分子间有间隙,所以混合后的液体与混合前的液体相比,总体积变小。
(2)[4] 已知玻璃管甲粗乙细,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变小,乙图中容器的横截面小,所以乙容器里面液体体积的变化更明显,即乙容器液面下降的高度更明显。
18.(1)0.2kg;(2)4.2×103J;(3)1.26×104J
【详解】解:(1)冰的质量
m=
(2)冰全部熔化成水后,升温过程中吸收热量
Q吸=
(3)由题可知,热源4min放出的热量为4.2×103J,所以12min放热为
Q=4.2×103J×=1.26×104J
不计热量损失,整个过程(12min内)冰的内能增加1.26×104J。
答:(1)冰的质量为0.2kg;
(2)冰全部熔化成水后,升温过程中吸收热量为4.2×103J;
(3)整个过程(12min内)冰的内能增加1.26×104J。
19.(1);(2)6kg
【详解】解:(1)热水放出的热量
(2)不计热量损失,冷水吸收的热量等于热水放出的热量
冷水的质量
答:(1)热水放出的热量为;
(2)加入冷水的质量为6kg。
20. B 向下凹的底 浸润
【详解】(1)[1]A.由题意可知,当把一根与液体“浸润”的管子插入液面时,由于与管壁接触的一圈液体分子受到了被管壁向上拉的力,管中的液体会出现上升,直到向上的力量与液柱受到的向下的重力匹敌时液面就不再上升,所以“浸润”现象中,液面上升的高度与重力有关,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题意可知,如果把“不浸润”的管子放进液体里,液面会由于毛细效应而下降,在空间站这样微重力的环境中,无论管子插多深,液体都很难进入管内,故B错误,符合题意;
C.由题意可知,医院里采指尖血用的那根细细的玻璃管就是利用毛细效应把血液吸进管中的,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航天器上的热管中,将工作介质从冷凝端移动到蒸发端,与植物根系吸收的水分通过微管输送到高处类似,利用的是毛细效应,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2][3]由题意可知,当把一根与液体“浸润”的管子插入液面时,由于与管壁接触的一圈液体分子受到了被管壁向上拉的力,管中的液体会出现上升,在地球上,液面与器壁接触的位置就会向上弯曲,所以用玻璃量筒测量水的体积,视线要与水面的向下凹的底齐平,这属于浸润现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