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
1.学生思维特点:
初三学生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对自主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渴望充分展示自己,获得成功的体验。
2.学生知识情况: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位似的定义和有关性质后的课,学生对平面直角坐标系、位似的知识已经比较熟悉,所以新知识接受较容易。可以采用以旧引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的交流、小组合作探索完成本节课的内容。
课堂学习效果分析
1、 学生能通过位似作图总结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坐标原点为位似中心的图形中点的坐 标变换规律。
2、 学生在对位似概念理解和作图的基础上,能用坐标描述位似变换,合情解释用坐标描述位似变换的基本原理。
3、 立足学生能力发展,开展教学活动。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分析、动手、创新能力。如:在活动一和二中充分展示学生的动手能力,依据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进行抽象概括。
教学反思
1.本节教学需要以第一课时的位似的相关内容作基础,通过位似作图总结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坐标原点为位似中心的图形中点的坐标变换规律。因此学生对上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本节有直接的影响,学生有时只画一种情况。
2.本节课是在对位似概念理解和作图的基础上,用坐标描述位似变换,理解本课的关键是掌握位似作图原理。可在增设一些练习题。
3.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分析、动手、创新能力。
4.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本节课图形较多,坐标变换也比较抽象。采用投影及课件展示变换,这样既能让学生直观体会到位似图形的变换,找到点的坐标变换的规律,又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7.3位似(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巩固位似图形及其有关概念。
2、掌握把一个图形按一定比例放大或缩小后,点的坐标变化规律。并能应用这一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了解四种变换的异同,并能在复杂图形中找出这些变换。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探究位似变换中对应点的坐标的变化规律,了解轴对称、平移、旋转、位似都是图形的基本变换方式,能总结四种变换的异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位似图形性质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交流能力,以及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用图形坐标的变化来表示图形的位似变换。
教学难点 把一个图形按一定大小比例放大或缩小后,点的坐标变化的规律。
教学设想
从动手操作忆旧知出发引出本节课的位似坐标变换。先让学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线段、三角形的位似图形,进而研究点的位似特点,从而总结规律。然后利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学案、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忆旧知:
如何画位似图形
以O为位似中心把三角形ABC放大2倍后得到△DEF?
B
O.
(二)创设情境引新知: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要对一个比较复杂而有意义的图案,以某个点为位似中心进行缩放。如:
如果我们用刚才的作图方法去完成显然很繁琐,这时我们怎么来完成呢?
(三)实践观察探新知:
活动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两点A(6,3),B(6,0),以原点O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 1:3 ,把线段AB缩小.
(观察对应点之间坐标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这种变化规律的位似中心在哪里?
活动2:如图,△AOC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4,4),O(0,0),C(5,0)。以点O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2,将△AOC放大。观察对应顶点坐标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合作交流:平面直角坐标系下位似图形的点的变化规律
(四)应用新知:
例 : 如图,△ABO的坐标分别为A(-2,4), B(-2,0),C(0,0),以原点O为位似中心,画出一个三角形,使它与△AB0相似比为3:2 .
(五)中考在线:
1.如图所示,某学习小组在讨论 “变化的鱼” 时,知道大鱼与小鱼是位似图形,则小鱼上的点(a,b)对应大鱼上的点( )
A.(-2a,-2b) B.(-a,-2b)
C.(-2b,-2a) D.(-2a,-b)
如图表示△AOB和把它缩小后得到的△COD,求它们的相似比.
3、(2015?宜宾)如图,△OAB与△OCD是以点O为位似中心的位似图形,相似比为1:2,∠OCD=90°,CO=CD.若B(1,0),则点C的坐标为( )
拓展延伸:
至此,我们己经学习了四种变换;平移、轴对称、旋转(中心对称)和位似。在图所示的图案中,你能找到这些变换吗?你能说出它们之间的异同吗?
归纳:组合图形中的图形变换
(六)畅所欲言:谈谈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课下作业:必做题:同步学习课堂过关2、3题
选做题:同步学习拓展提高5题
(八)板书设计: 27.3位似(2)
1、平面直角坐标系下位似图形的点的坐标变化 3、图形的变换
规律: 平移
轴对称 全等变换
2、应用 旋转
位似 相似变换
课件17张PPT。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
27.3位似2汶上县郭楼镇中学 李双DEFAOBC以O为位似中心把三角形ABC放大2倍后得到△DEF?DEFAOBC如何画位似图形小结:以一点为位似中心画已知图形的位似图形,既可画在位似中心同侧,也可画在位似中心两侧。
动手操作 忆旧知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要对一个比较复杂而有意义的图案,以某个点为位似中心进行缩放。如:如果我们用刚才的作图方法去完成显然很繁琐,这时我们怎么来完成呢?创设情境 引新知B1A1xyBAo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两点A(6,3),B(6,0),以 原点O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 ,把线段AB缩小。A1(2,1), B1(2,0)....246-22-2画出图形并写出对应点的坐标
实践观察 探新知
活动1:B2B1A1xyBAo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两点A(6,3),B(6,0),以原点O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 ,把线段AB缩小。A1(2,1),B1(2,0)A2A2(-2,-1),B2(-2,0)?观察对应点之间坐标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4622-2-2?这种变化规律的位似中心在哪里? 如图,△AOC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4,4),O(0,0),C(5,0)。以点O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2,将△AOC放大。观察对应顶点坐标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AC.C1.A1.C2.A2A1(8,8)
O1(0,0)
C1(10,0)A2(-8,-8)
O2(0,0)
C2(-10,0)
实践观察 探新知
活动2:平面直角坐标系下位似图形的点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合作交流一般的,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以原点为位似中心,画出一个与原图形位似的图形,使它与原图形的相似比为k,那么位似图形对应点的坐标的比等于k或-k.
即:原图形上的点(x,y) 对应的
位似图形上的点的坐标为(kx,ky)或(-kx,-ky)。平面直角坐标系下位似图形的点的变化规律例 :如图,△ABO的坐标分别为A(-2,4), B(-2,0),C(0,0),以原点O为位似中心,画出一个三角形,使它与△AB0相似比为 .··ABOA’B’解:如图,利用位似中对应点的坐标的变化规律,
分别取A'(-3,6),B'(-3,0),O(0.0).
顺次连接点A',B',O,所得△A'B'O就是要画的图形。..应用新知1. 如图所示,某学习小组在讨论 “变化的鱼”
时,知道大鱼与小鱼是位似图形,则小鱼上的
点(a,b)对应大鱼上的点( )
A.(-2a,-2b) B.(-a,-2b)
C.(-2b,-2a) D.(-2a,-b) A中考在线2、 如图表示△AOB和把它缩小后得到的△COD,求它们的相似比.ABCD3、(2015?宜宾)如图,△OAB与△OCD是以点O为位似中心的位似图形,相似比为1:2,∠OCD=90°,CO=CD.若B(1,0),则点C的坐标为( ) B 至此,我们己经学习了四种变换;平移、轴对称、旋转(中心对称)和位似。在下图所示的图案中,你能找到这些变换吗?你能说出它们之间的异同吗?拓展延伸组合图形中的图形变换(1)平移: 横纵坐标分别加上或减去平移的单位。(2)轴对称:以x轴为对称轴,则对应点的横坐标相等,纵坐标
互为相反数。以y轴为对称轴则反之。(3)旋转: 以原点为旋转中心旋转180°,则对应点的横纵坐标
都互为相反数。(4)位似: 以原点为位似中心,横纵坐标乘以相似比。位似变换是相似变换,而平移、轴对称、旋转是全等变换。谈谈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畅所欲言必做题:同步学习课堂过关2、3题
选做题:同步学习拓展提高5题课下作业再见! 教材内容分析
《位似(2)》这一课时重点研究了平面直角坐标系下的位似变换。由于一般的位似变换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描述比较复杂,教材重点研究了以原点为位似中心这一特殊情况。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下的位似变换,教材重点研究了两个方面:一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下位似图形的点的坐标的变化规律,二是利用这一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表
听课人 张平
评价项目
评价指标
符合程度
A
B
C
D
教学目标
10分
①符合“课程标准”的规定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目标明确,要求具体、切合实际。
√
②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维”目标有机统一: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参与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注重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
教学内容
25分
①准确反映“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正确理解和把握教科书的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
√
②注意从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生活中科学合理地选取教育资源,充分体现数学课应有的教育价值;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数学课的时代特点。
√
③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主线,不违背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有机结合,遵循问题解决式的思路安排教学内容层次。
√
教学活动
40分
①贯彻“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以生活为基础,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教学情境,触动学生的心灵,启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主动性。
√
②坚持启发式教学,教学方式、方法、手段灵活多样;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促使学生经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和实践应用的过程,领会数学课程目标的意义。
√
③教学互动性强,学生参与有广度和深度。
√
④课堂开放性强,且收放有度。学生能够发现和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
√
⑤合理应用反馈、评价机制,使学生得到及时的鼓励或纠正
√
⑥充分发挥教科书引领教学的功能,课堂结构合理,教学环节紧凑,教学活动进展有序、自然、流畅。
√
教学效果
15分
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有积极的情感反应,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能力明显提高;探寻到相应的知识,圆满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
②尊重学生个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具有主动探求知识的热情和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
③教师能够从教学活动中获得有益的启示,自身教学能力能够可持续发展。
√
教学特色
10分
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或能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标准”,或能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或能创造性地开发和运用教学资源,或在教学策略、方法、手段上有独到之处等,能形成较为鲜明的教师个性和教学风格。
√
等级与
赋分
A:90%
及其以上
B:80%
及其以上
C:70%
及其以上
D:60%
及其以下
总计
得分:A
主要优缺点分析:
本节课符合“课程标准”的规定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创造性的整合教材,目标明确,要求具体,坚持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的评价,使每个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学生有积极的情感反应,课堂氛围良好,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2016年 4 月 25 日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表
听课人 刘红云
评价项目
评价指标
符合程度
A
B
C
D
教学目标
10分
①符合“课程标准”的规定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目标明确,要求具体、切合实际。
√
②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维”目标有机统一: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参与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注重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
教学内容
25分
①准确反映“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正确理解和把握教科书的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
√
②注意从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生活中科学合理地选取教育资源,充分体现数学课应有的教育价值;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数学课的时代特点。
√
③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主线,不违背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有机结合,遵循问题解决式的思路安排教学内容层次。
√
教学活动
40分
①贯彻“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以生活为基础,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教学情境,触动学生的心灵,启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主动性。
√
②坚持启发式教学,教学方式、方法、手段灵活多样;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促使学生经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和实践应用的过程,领会数学课程目标的意义。
√
③教学互动性强,学生参与有广度和深度。
√
④课堂开放性强,且收放有度。学生能够发现和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
√
⑤合理应用反馈、评价机制,使学生得到及时的鼓励或纠正
√
⑥充分发挥教科书引领教学的功能,课堂结构合理,教学环节紧凑,教学活动进展有序、自然、流畅。
√
教学效果
15分
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有积极的情感反应,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能力明显提高;探寻到相应的知识,圆满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
②尊重学生个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具有主动探求知识的热情和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
③教师能够从教学活动中获得有益的启示,自身教学能力能够可持续发展。
√
教学特色
10分
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或能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标准”,或能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或能创造性地开发和运用教学资源,或在教学策略、方法、手段上有独到之处等,能形成较为鲜明的教师个性和教学风格。
√
等级与
赋分
A:90%
及其以上
B:80%
及其以上
C:70%
及其以上
D:60%
及其以下
总计
得分:A
主要优缺点分析:
优点: 课上利用有效、实用的教学手段,增强了课堂的感染力,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教学设计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有感而发,突出所学知识的鲜活性;恰当地创设情境,充分体现本节课的教育作用;板书设计简明扼要,让学生对本节课重要知识点一目了然。
不足:对问题的设定的层次性如果更有梯度,教学效果会更好。
2016年4月 25 日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表
听课人 张兴广
评价项目
评价指标
符合程度
A
B
C
D
教学目标
10分
①符合“课程标准”的规定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目标明确,要求具体、切合实际。
√
②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维”目标有机统一: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参与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注重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
教学内容
25分
①准确反映“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正确理解和把握教科书的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
√
②注意从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生活中科学合理地选取教育资源,充分体现数学课应有的教育价值;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数学课的时代特点。
√
③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主线,不违背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有机结合,遵循问题解决式的思路安排教学内容层次。
√
教学活动
40分
①贯彻“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以生活为基础,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教学情境,触动学生的心灵,启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主动性。
√
②坚持启发式教学,教学方式、方法、手段灵活多样;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促使学生经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和实践应用的过程,领会数学课程目标的意义。
√
③教学互动性强,学生参与有广度和深度。
√
④课堂开放性强,且收放有度。学生能够发现和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
√
⑤合理应用反馈、评价机制,使学生得到及时的鼓励或纠正
√
⑥充分发挥教科书引领教学的功能,课堂结构合理,教学环节紧凑,教学活动进展有序、自然、流畅。
√
教学效果
15分
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有积极的情感反应,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能力明显提高;探寻到相应的知识,圆满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
②尊重学生个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具有主动探求知识的热情和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
③教师能够从教学活动中获得有益的启示,自身教学能力能够可持续发展。
√
教学特色
10分
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或能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标准”,或能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或能创造性地开发和运用教学资源,或在教学策略、方法、手段上有独到之处等,能形成较为鲜明的教师个性和教学风格。
√
等级与
赋分
A:90%
及其以上
B:80%
及其以上
C:70%
及其以上
D:60%
及其以下
总计
得分:A
主要优缺点分析:
教师能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有积极的情感反应,有不同程度的收获,注意从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生活中科学合理地选取教育资源,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充分数学课的时代特点。能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在教学策略、方法、手段上有独到之处,有较为鲜明的教师个性和教学风格。
教师的语言表达再抑扬顿挫些、再充满激情一点,定能使整堂课更有感染力和亲和力,教学目标达成度会更高。 2016 年 4 月 25 日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表
听课人 王庆方
评价项目
评价指标
符合程度
A
B
C
D
教学目标
10分
①符合“课程标准”的规定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目标明确,要求具体、切合实际。
√
②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维”目标有机统一: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参与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注重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
教学内容
25分
①准确反映“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正确理解和把握教科书的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
√
②注意从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生活中科学合理地选取教育资源,充分体现数学课应有的教育价值;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数学课的时代特点。
√
③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主线,不违背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有机结合,遵循问题解决式的思路安排教学内容层次。
√
教学活动
40分
①贯彻“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以生活为基础,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教学情境,触动学生的心灵,启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主动性。
√
②坚持启发式教学,教学方式、方法、手段灵活多样;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促使学生经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和实践应用的过程,领会数学课程目标的意义。
√
③教学互动性强,学生参与有广度和深度。
√
④课堂开放性强,且收放有度。学生能够发现和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
√
⑤合理应用反馈、评价机制,使学生得到及时的鼓励或纠正
√
⑥充分发挥教科书引领教学的功能,课堂结构合理,教学环节紧凑,教学活动进展有序、自然、流畅。
√
教学效果
15分
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有积极的情感反应,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能力明显提高;探寻到相应的知识,圆满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
②尊重学生个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具有主动探求知识的热情和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
③教师能够从教学活动中获得有益的启示,自身教学能力能够可持续发展。
√
教学特色
10分
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或能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标准”,或能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或能创造性地开发和运用教学资源,或在教学策略、方法、手段上有独到之处等,能形成较为鲜明的教师个性和教学风格。
√
等级与
赋分
A:90%
及其以上
B:80%
及其以上
C:70%
及其以上
D:60%
及其以下
总计
得分:A
主要优缺点分析:
课堂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坚持启发式教学,教学手段灵活多样,课堂辩论环节开放性强,收放有度,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点评准确到位。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学目标达成度高。建议采取更为灵活有效的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016年 4月 25日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表
听课人 高中梅
评价项目
评价指标
符合程度
A
B
C
D
教学目标
10分
①符合“课程标准”的规定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目标明确,要求具体、切合实际。
√
②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维”目标有机统一: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参与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注重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
教学内容
25分
①准确反映“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正确理解和把握教科书的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
√
②注意从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生活中科学合理地选取教育资源,充分体现数学课应有的教育价值;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数学课的时代特点。
√
③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主线,不违背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有机结合,遵循问题解决式的思路安排教学内容层次。
√
教学活动
40分
①贯彻“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以生活为基础,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教学情境,触动学生的心灵,启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主动性。
√
②坚持启发式教学,教学方式、方法、手段灵活多样;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促使学生经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和实践应用的过程,领会数学课程目标的意义。
√
③教学互动性强,学生参与有广度和深度。
√
④课堂开放性强,且收放有度。学生能够发现和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
√
⑤合理应用反馈、评价机制,使学生得到及时的鼓励或纠正
√
⑥充分发挥教科书引领教学的功能,课堂结构合理,教学环节紧凑,教学活动进展有序、自然、流畅。
√
教学效果
15分
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有积极的情感反应,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能力明显提高;探寻到相应的知识,圆满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
②尊重学生个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具有主动探求知识的热情和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
③教师能够从教学活动中获得有益的启示,自身教学能力能够可持续发展。
√
教学特色
10分
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或能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标准”,或能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或能创造性地开发和运用教学资源,或在教学策略、方法、手段上有独到之处等,能形成较为鲜明的教师个性和教学风格。
√
等级与
赋分
A:90%
及其以上
B:80%
及其以上
C:70%
及其以上
D:60%
及其以下
总计
得分:A
主要优缺点分析:
能大胆地整合教材,创造性开发和运用联系学生生活的教学资源,以学生活动引领课堂,注重对学生的及时点评和引导;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教学情境,能触动学生的心灵;设计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教师的情绪再饱满些,更好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课堂气氛会更热烈,教学效果会更好。
2016年4月 25 日
测评练习
1.如图所示,某学习小组在讨论 “变化的鱼” 时,知道大鱼与小鱼是位似图形,则小鱼上的点(a,b)对应大鱼上的点( )
A.(-2a,-2b) B.(-a,-2b)
C.(-2b,-2a) D.(-2a,-b)
2、如图表示△AOB和把它缩小后得到的△COD,求它们的相似比.
3、(2015?宜宾)如图,△OAB与△OCD是以点O为位似中心的位似图形,相似比为1:2,∠OCD=90°,CO=CD.若B(1,0),则点C的坐标为( )
拓展延伸:
至此,我们己经学习了四种变换;平移、轴对称、旋转(中心对称)和位似。在图所示的图案中,你能找到这些变换吗?你能说出它们之间的异同吗?
课程标准分析
新课标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积极倡导他们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在教育方式上,也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本课从动手操作忆旧知入手,充分展示“操作-猜想-探索-说理”的认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