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 ( http: / / www.21cnjy.com )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张;
(2)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3)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联系必修①②的有关内容,讨论近代中国人思想解放的时代背景。
(2)运用制表或列举的方式,将学西方、寻变革的思想历程梳理清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激发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认识到中华民族的觉醒是一个渐进的过程。21cnjy.com
【教材分析】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是人教版高中历 ( http: / / www.21cnjy.com )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专题《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第一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中国的进步思想主张,探究进步思想主张形成的原因与进步思想的评价,体会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变化。21·cn·jy·com
【重点难点】
1、重点: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www.21-cn-jy.com
2、难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从宏观上: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五个阶段入手,导入新课。
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
(1)晚清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
(2)西方资本主义崛起:侵略扩张
(3)鸦片战争:惊醒志士
2、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
(1)林则徐的成就
①、虎门销烟,并积极抗英;
②设立译馆,将“所得夷书,就地翻译”,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等;
③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引进并仿制西方先进军事武器;
(2)魏源:编纂《海国图志》(重点讲解)
3、含义
4、意义
①为抵抗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林则徐开了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先河;
②林、魏开眼看世界的思想逐渐形成一股社会思潮;
二、“中体西用”
1、背景
① 太平天国运动危及清政府统治(内忧)
② 二鸦后列强加紧经济侵略(外患)
2、含义:
“中学为体”——以中国的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
“西学为用”——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通过洋务运动仿效西方国家在军事、实业、教育等具体措施。
3、宗旨: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4、意义
(1)在不危机“中体”的前提下侧重强调采纳西学,这既是洋务派的文化教育观,也是洋务派应对守旧派的策略。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早期对于冲破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引进西 ( http: / / www.21cnjy.com )方自然科学,促进中国工业、军事的近代化和新式教育的产生发挥过积极作用。后期成为清统治者对抗资产阶级维新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21教育网
(3)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三、维新变法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
(1)背景:
①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经济、阶级基础)
②洋务运动的展开,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的结局(政治)
③西方文化的不断传入(思想)
(2)代表人物——转化中的资产阶级的新型知识分子:王韬、郑观应
(3)主张:
经济 —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商战
政治—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文化—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4)评价:
积极: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更没有付诸行动。
2、康梁维新思想
(1)原因
①经济:19世纪末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②政治:甲午战争的失败,一方面民族危机加重,一方面也证明了“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的失败;
③文化:西学的不断传入
(2)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托古改制【重点】
3、维新思想的高潮:戊戌变法
4、影响
(1)救亡图存:民族危亡关头,积极救亡;
(2)思想启蒙:抨击封建制度,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35张PPT)
一、师夷长技以制夷——开眼看世界(19世纪40、50年代)
二、中体西用——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三、维新变法——戊戌变法(19世纪90年代——19世纪末)
四、民主共和——辛亥革命(19世纪末——1912年)
五、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1915年--)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就是一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交汇的历史,就是传统文化在西方近代文化冲击和影响下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
课标: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
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开眼看世界(19世纪40年代前后)
第一次鸦片战争
1、 背景
A 、 晚清封建社会晚期
——危机四伏
B 、西方资本主义崛起
——侵略扩张
C、鸦片战争
——惊醒志士
2、主要代表:林则徐、魏源
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设立译馆,将“所得夷书,就地翻译”,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等;
虎门销烟,并积极抗英;
2、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引进并仿制西方先进军事武器
林则徐(1785--1850)
雅克萨战争中最先进的“红衣大炮”
雅克萨战争中最先进的“红衣大炮”
仿制的“鸦片战争第一炮”8000斤炮车四轮磨盘炮车—“炮车可360度旋转,炮口能高能低”,“虽重至万斤,以一人之力即可推拉轻捷”
魏源(1794-1857)
1、魏源的著名作品是什么?
2、该著作与《四洲志》的关系怎样?
3、该著作是一部怎样的著作?
4、在该著作中,魏源提出了怎样的核心思想?
《海国图志》
继承与发展
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专著
“师夷长技以制夷”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魏源《海国图志·序》
问1、从《海国图志·序》中可以得知,魏源编写此书的目的何在?
问3、在书中,魏源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了吗?为什么这样?
问2、为实现目的,魏源提出的手段是什么?
抵御外来侵略
学习西方先进科技
没有,魏源的地主阶级立场决定了他当时不可能学习资本主义
3、开眼看世界的含义
材料一 1559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达北京,官员在《会典》书籍上查不出有意大利这个地方,就坚决否认世界上有意大利。幸而《会典》上有大西洋国,于是利玛窦只好自封为大西洋国民。
材料二 因为许多洋人不肯向中国官员下跪,于是许多中国人便认定洋人的腿弯不了,倒下就站不起来。
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鸦片战争前,中国政府官员盲目自大,
愚昧落后
3、开眼看世界的定义
林则徐、魏源等清朝爱国官员开始突破封建社会传统的自大、无知的自闭状态,正确了解世界大势,积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基于当时反侵略的现实需要,主要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等知识;
4、开眼看世界的影响
①为抵抗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林则徐开了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先河;
②林、魏开眼看世界的思想逐渐形成一股社会思潮;
二、“中体西用”(19世纪60——90年代)
第二次鸦片战争
1、背景
① 太平天国运动危及清政府统治
(内忧)
② 二鸦后列强加紧经济侵略
(外患)
二、“中体西用”(19世纪60——90年代)
2、 含义:
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张之洞1898年《劝学篇》
“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 —张之洞1898年《劝学篇》
内篇(内篇论中学)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外篇论西学)务通,以开风气。—张之洞1898年《劝学篇》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中“变”与“不变”的有哪些?
变:法制、器械、工艺,即可以学习西方先进科技;
不变:伦纪、圣道、心术等,即封建伦理纲常
2、含义: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为体”——以中国的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
“西学为用”——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通过洋务运动仿效西方国家在军事、实业、教育等具体措施。
军事工业
(军器)
设立学堂
出国留学
(人才)
民用工业
(交通\资金
\燃料)
创办新式海军
军事近代化
经济领域
思想领域
2、含义:
3、 宗旨:
二、“中体西用”(19世纪60——90年代)
1、背景
p69学思之窗:有人说“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的继承者。”这种意见是否有道理?
“购(外洋器物)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
有道理,洋务派继承并长达30年地实践了林则徐、魏源的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的思想
2、含义:
3、 宗旨:
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二、“中体西用”(19世纪60——90年代)
1、背景
二、“中体西用”(19世纪60——90年代)
4、
意
义
(1)在不危机“中体”的前提下侧重强调采纳西学,这既是洋务派的文化教育观,也是洋务派应对守旧派的策略。
(2)早期对于冲破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引进西方自然科学,促进中国工业、军事的近代化和新式教育的产生发挥过积极作用。后期成为清统治者对抗资产阶级维新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3)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师夷长技以制夷”与“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要区别在:①根本目的完全不同 ②思想向实践转化的程度不同 ③提出的阶级立场完全不同 ④影响不同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B
1、维新思想的产生——早期维新思想
2、维新思想的发展——康梁维新思想
三、维新变法思想
3、维新思想的高潮——戊戌变法
1、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
①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经济、阶级基础)
②洋务运动的展开,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的结局(政治)
③西方文化的不断传入(思想)
(1)背景:
1、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
(2)代表人物——转化中的资产阶级的新型知识分子
(1)背景:
王韬(1828 -1897)
郑观应(1842 -1922 )
经济 —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商战
政治—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文化—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3)主张:
积极: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4)评价:
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更没有付诸行动。
甲午
三、维新变法思想
甲午中日战争
①经济:19世纪末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②政治:甲午战争的失败,一方面民族危机加重,一方面也证明了“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的失败;
③文化:西学的不断传入
(1)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2、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初)
(2)代表人物
康有为1858--1927
梁启超1873--1929
谭嗣同1865--1898
1854--1921
思考:维新派从不同的角度宣传维新思想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找出其思想特点。
2.康梁维新思想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宪法,开国会,行三足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
康 有为(1858——1927)
《新学伪经考》初刊于1891年,着重从经学方面对“古文”经学展开猛烈攻击。康认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尊崇的“古文”经典,如《周礼》、《古文尚书》等都是西汉末年刘歆伪造的,因此都是“伪经”,其目的是帮助王莽篡夺政权、建立国号为“新”的朝代。所以古文经学是新莽一朝之学,只能称之“新学”。
《新学伪经考》在广州出版后,各省纷纷翻印,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震动。1894年夏历七月,御史安维峻弹劾康有为“非圣无法,圣世不容,请焚《新学伪经考》,而禁粤士从学”,两广总督李瀚章令康有为将此书自行焚毁。戊戌政变后,又曾两度被禁,由此可见《新学伪经考》在政治上所起的巨大作用了。
《孔子改制考》集中体现了康有为的政治思想。
首先,书中体现了康有为的大同思想:人类社会是循着“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规律发展,最终达到“政府皆由民造”,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
为了宣扬大同思想,康有为对当时统治地位的朱熹思想进行大胆的讥讽--“多言义而寡言人,知省身寡过而少极民患 ”,用大同社会代替封建专制统治,向封建社会提出了挑战,振聋发聩。
其次,在书中,康有为猛烈抨击了封建专制主义,表现了民主自立的思想。康有为认为,人类大同理想要到遥远的太平盛世才能实现,“方今为‘据乱之世’,只能言小康,不能言大同。”
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他们的名字、口号、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
特点: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与中国
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托古改制
3、维新思想的高潮:戊戌变法
思考: 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起了什么作用?
救亡图存:民族危亡关头,积极救亡;
思想启蒙:抨击封建制度,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
甲午中日战争后——资产阶级
——器物学习
——制度模仿
民族危机加深
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入
学习西方
与
探索救亡道路
相结合
小结: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5单元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带解析)
一、选择题(共10个小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
1. 文人士大夫是中国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阶层,也肩负着重要社会责任。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士大夫阶层作出的反应有 ( )
①陈启源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②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
③荣氏兄弟创办保兴面粉厂 ④张謇创办大生纱厂 【来源:21cnj*y.co*m】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夷”的思想意义包括
①冲破了“贵华夏,贱夷狄”的旧观念
②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
③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④使“睁眼看世界”发展成为社会思潮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 早期维新思想家郑观应认为,根据《 ( http: / / www.21cnjy.com )万国公法》,“各国之权利,无论为君主、为民主、为君民共主,皆其所自有,决无可以夺人与甘夺于人之理”。这说明 ( )
A、郑观应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B、先进知识分子关注近代外交常识
C、早期维新派还带有自大的思想
D、挽救民族危亡成为时代的主旋律2·1·c·n·j·y
4. “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个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提出这一观点最有可能的是 ( )
A、李鸿章
B、康有为
C、孙中山
D、陈独秀
5. 某历史学家说:“那时候,天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该学着评价历史事物的标准是 ( )
A、科学技术决定论
B、传统的夷夏之辩的观点
C、把历史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
D、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6. 1898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 ( http: / / www.21cnjy.com )记序》中说,“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自法肇之也”,“近世万国”目睹其祸,纷纷“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亦可鉴也”。康有为的用意在于 ( )
A、论证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
B、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
C、促使光绪帝效法法国大革命
D、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
7. 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来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 )
A、提倡维新变法
B、提倡国人虚心向两方学习
C、主张世界各国和平相处
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8. 梁启超在评价清代学术时说,清初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1821—1861年)以后之学“新”。这里的“新”指的是 ( )
A、反对君主制度
B、介绍研究西学
C、宣传民主政治
D、传播社会主义
9. 19世纪末,严复翻译《天 ( http: / / www.21cnjy.com )演论》,将进化论引入中国,在当时的知识界广为流传,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冲击波。这是由于进化论的思想是适应了哪些社会思潮 ( )
①中体西用 ②维新变法 ③救亡图存 ④民主与科学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0.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高明”之处在于 ( )
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B、通过著书立说表达思想
C、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D、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
二、非选择题
1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 ( http: / / www.21cnjy.com )纪40年代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最早着墨于西方的议会制度,宪法思想的传入却略晚。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识宪法,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法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据考,在1895年之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1898年,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引自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概括1895年前后中国人对宪法态度的变化及原因。(10分)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行宪政的意义。(8分)21教育网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5单元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解析)
1.【答案】 B
【解析】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材料的要求“士大夫阶层作出的反映”可以排除①③,因为这二者都是民间资本,不属于士大夫阶层的投资;李鸿章和张骞都是来自官僚队伍,属于士大夫阶层。故选B。
【点评】近代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各个阶层都投入到救亡图存的斗争中来。中国的农民阶级在近代的斗争有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封建统治阶级则是进行了洋务运动。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最终都是以失败告终,但是现实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21cnjy.com
2.【答案】 D
【解析】 结合近代思 ( http: / / www.21cnjy.com )想解放的潮流进行分析可知,①冲破了“贵华夏,贱夷狄”的旧观念②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③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④使“睁眼看世界”发展成为社会思潮,以上都属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意义。故此题应选D项。
【点评】怎样评价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开眼看世界”?
(1)进步性:①开创了向西方学习的先河;②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准备。这促使人们开阔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了解世界,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从此,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2)局限性:①局限于著书立说,尚未付诸实践;②停留在军事技术层面上,未涉及到变革封建制度。www.21-cn-jy.com
3.【答案】 B
【解析】 材料提到,“各国之权利,无论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君主、为民主、为君民共主,皆其所自有,决无可以夺人与甘夺于人之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郑观应有初步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思想,反映了先进知识分子关注近代外交常识,故B项正确。君主立宪制度,材料无法体现,故A项排除。自大的思想,材料未涉及,故C项排除。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挽救民族危亡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属于19世纪末的特点,故D项排除。
【点评】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早期维新思想。
4.【答案】 B
【解析】 “人主尊为神 ( http: / / www.21cnjy.com )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个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说明作者主张君主立宪、君民共主,这与近代维新派的主张一致;而A项主张学习西方科技,C、D两项主张民主共和;因此本题选B。【来源:21·世纪·教育·网】
5.【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能够看出史学家从当时中国实际所处社会环境出发肯定了“中体西用”思想的合理性,所以答案选C,A B D三项说法明显与此不符。
【点评】新课标高考中较原有的高考模式增加了基础历史理论知识的考查,较常见的有①不同历史观的辨析,例如:整体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阶级斗争史观和社会史观等史观的考查;②史料与史学观点之间的关系;③不同史料的价值比较,如文字史料,实物史料以及考古发现等;④以及对史料的解读等信息,今后的高考还将进一步强化基本史学知识的考查。21·世纪*教育网
6.【答案】 B
【解析】 题中材料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要表明,用君主立宪(和平改良)可以避免民主共和(暴力革命),目的是坚定了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ACD三项都不是康有为的用意(主要目的)。故选B。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维新变法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实行议会政治。一方面希望通过改良可以实现富强,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革命保留清朝统治。维新变法的影响也需要掌握。www-2-1-cnjy-com
7.【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材 ( http: / / www.21cnjy.com )料解读能力。题干材料“中国并不在中央”就是要劝导中国人摒弃“天朝上国”观念,故选D项。A项无法体现维新派的主要的主张;BC项材料也无法体现。
【点评】近代随着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对世界的认识也不断的加深。中国原来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央,是天朝上国,从材料可以看出此时已经认识到比较正确的地理知识,这对妄自尊大的心态也是一个调整。2-1-c-n-j-y
8.【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新”是指鸦片战争前后西方文化开始快速进入中国,即所谓“西学东渐”现象发生了,所以答案选B,A项出现在辛亥革命时期, C项发生在维新变法时期及以后,D项出现在新文化运动时期。
9.【答案】 B
【解析】 注意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的时间是“19世纪末”,人物是严复,他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故与之相关的社会思潮应该是维新变法、救亡图存。故选B。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因此①④错误。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内容。维新派主张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引进民主制度。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维新变法的背景和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10.【答案】 D
【解析】 文艺复 ( http: / / www.21cnjy.com )兴时期,进步的文学家和艺术家打着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帜来传播资产阶级思想; 维新变法时期,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借助孔子的外衣传播维新思想。故答案为D项。 A项不符合维新变法运动;B项不符合文艺复兴;C项不符合文艺复兴运动。
【点评】文艺复兴是借助于古希腊罗马文化而进行的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它是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作为经济基础的借助于古希腊罗马文化而进行的运动。14世纪兴起于意大利,15世纪达到高潮,16世纪传播到欧洲各地。以人文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在维新变法中,康有为著有《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借孔子的权威宣传新法,儒学成为了宣传新法的工具。21·cn·jy·com
11.【答案】
(1)变化:1895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前很少有人了解;1895年后明确提出立宪。(4分)
原因:宪法较抽象;宪法约束君权;1895年后维新变法的需要。(6分)
(2)康有为提出君主立宪主张,为维新变法提供政治理论,促进思想解放。(4分)
民国立法反对袁世凯专制,促进民主共和思想传播。(4分)
【解析】 本题考查君主立宪制度。
第(1)问,从材料信息“在1 ( http: / / www.21cnjy.com )895年之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1898年,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可知对宪法态度的变化;从材料信息“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法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信息可知变化的主客观原因。 21*cnjy*com
第(2)问结合维新变法的思想启蒙作用和临时约法的反封建意义来回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5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