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4张PPT)
第二部分 专题突破
专题四 地表形态的塑造
必备知识·整体勾联
构建网络体系·提炼关键线索·提高综合能力
关键能力·主题突破
构造地貌与地质灾害
(2023·全国甲卷)下图显示地中海北岸某地水系分布,①②③④为湖泊,其中①②③分别与入湖河流构成独立水系。研究者在野外考察中发现,①②③南侧高地上均存在谷地,谷底卵石堆积。研究表明该地曾发生过水系重组。据此完成1~2题。
角度一
构造运动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1.判断①②③南侧谷地是( )
A.狭长湖盆 B.断流河道
C.古冰川槽谷 D.泥石流通道
2.据水系变化推测,MN一线( )
A.南部抬升,北部沉降
B.南部沉降,北部抬升
C.褶皱隆起
D.褶皱凹陷
√
√
思路点拨
命题立意 本题组通过对某地水系重组后的水系特点进行分析,综合考查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等内容
解题关键 ①明确图中目前的水系特点,厘清水系重组前后的变化。
②抓住南侧谷地底部卵石堆积信息,推知河流侵蚀堆积过程
1.B 2.A [第1题,结合④湖及其所属水系可推测,原先①②③湖泊及其水系为南部河流的上游河段,由于南部地区形成新的分水岭,湖泊南部河道流向改变,后因无水流汇入,造成断流,形成断流河道,B正确;如果是狭长湖盆,堆积物应该比较细小,而①②③湖泊南侧高地谷底有卵石堆积,A错误;如果是古冰川槽谷或泥石流通道,则堆积物应该大小不一,杂乱无章,C、D错误。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MN一线形成新的分水岭,造成①②③湖泊南部河流断流,故该处应为断裂带,且MN一线南部相对抬升,北部相对沉降,造成湖泊南部河流断流,形成干谷,A正确,B错误。如果发生褶皱,原有水系形态不会保持完整,C、D错误。]
(2023·全国乙卷)新西兰南岛上的南阿尔卑斯山脉(约42°S~45°S)位于板块边界附近,呈东北—西南走向,其形态受板块运动和以流水为主的外力作用共同影响。某科研团队对该山脉东西向剖面形态进行研究,观测到目前该山脉仍在升高并向西扩展;模拟研究表明未来该山脉升高速度逐渐放缓,高度将趋于稳定。据此完成3~5题。
角度二
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推测目前该山脉仍在升高并向西扩展是由于( )
A.板块挤压 B.火山不断喷发
C.板块张裂 D.岩浆持续侵入
4.假设不受内力作用,在外力作用下,该山脉( )
A.西坡侵蚀强烈,山脊线东移
B.西坡侵蚀强烈,山脊线稳定
C.东坡侵蚀强烈,山脊线西移
D.东坡侵蚀强烈,山脊线稳定
√
√
5.未来该山脉高度将趋于稳定,是由于随山体升高( )
A.板块运动逐渐加强
B.板块运动逐渐减弱
C.外力作用逐渐加强
D.外力作用逐渐减弱
√
3.A 4.A 5.C [第3题,由所学知识可知,新西兰岛上的南阿尔卑斯山脉地处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由于太平洋板块不断地挤压印度洋板块,导致南阿尔卑斯山脉不断升高并向西扩展,A正确,C错误。火山不断喷发以及岩浆持续侵入只会让局部地区的海拔变高,无法使山脉整体变高,B、D错误。第4题,根据材料可知,影响该山脉高度和形态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作用,当高度达到一定程度后还会受到冰川的作用。南阿尔卑斯山脉地处中纬西风带,山脉西坡是西风的迎风坡,东坡属于背风坡,
受地形影响,西坡降水量大于东坡。在流水侵蚀作用下,西坡侵蚀更为强烈,山脊线会向东侧移动。故选A。第5题,板块挤压持续进行,山体受内力作用影响海拔会继续升高,但是随着海拔的升高,对西侧水汽阻挡的作用越来越强,西侧的降水量会增大,流水侵蚀作用会逐渐加强,且高海拔地区还存在冰川侵蚀与风力侵蚀。在各种外力的综合作用下,内力作用抬升的部分会被外力作用侵蚀掉,最终使山体高度趋于稳定,C正确。板块运动减弱,山体高度还是在抬升,只是抬升的幅度减小,速度变缓,但不会使山体高度趋于稳定,B错误。板块运动逐渐加强和外力作用逐渐减弱只会使山体变得更高,而不是趋于稳定,A、D错误。]
(2023·浙江1月卷)下图为某地地质图。据此完成6~7题。
角度三
地质作用过程
6.图中岩浆岩( )
①沿断层F侵入 ②切穿背斜轴部 ③切穿向斜轴部 ④早于寒武纪形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该地区经历的地质过程是( )
A.褶皱隆升—固结成岩—断层错位
B.固结成岩—断层错位—褶皱隆升
C.固结成岩—褶皱隆升—断层错位
D.褶皱隆升—断层错位—固结成岩
√
√
思路点拨
命题立意 本题组结合地质剖面图的分析,综合考查地质构造以及地质作用过程等相关内容
解题关键 ①抓住岩层的分布及新老关系特征,判断地质构造为背斜。
②抓住图中断层构造走向与岩浆岩分布的关系
6.A 7.C [第6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岩浆岩位于断层F中,说明岩浆沿断层F侵入,形成岩浆岩,①正确;图中岩层两翼新中间老,为背斜,岩浆岩切穿背斜轴部,②正确,③错误;岩浆岩将寒武纪岩层切断,说明岩浆岩形成晚于寒武纪,④错误。第7题,该地先是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各种岩石,然后水平岩层受到挤压,弯曲变形,在进一步受到挤压作用的情况下,岩层断裂形成断层,发生岩浆活动,所以该地区经历的地质过程是固结成岩—褶皱隆升—断层错位。]
8.(2024·广东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气温下降,湿度增大时,硫酸钠易发生水合反应形成芒硝(Na2SO4·10H2O),其体积会强烈膨胀;在气温上升、湿度减小时,芒硝又可脱水生成无水硫酸钠(Na2SO4)。上述可逆反应过程可表示为:
Na2SO4+10H2O Na2SO4·10H2O
角度四
地质作用及其影响
四川省仁寿县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调查发现,在该县牛角寨山区紫红色砂岩表面及现存唐代石刻雕像表层的裂隙中,存在含有硫酸钠成分的硫酸盐物质。图1示意牛角寨山区及附近区域地质剖面和石刻雕像位置;图2反映2021年8月牛角寨山区气温和相对湿度的日变化。
分析图1中甲、乙两区域地质构造和地层年代特征,并据此判断哪个区域遭受的地表剥蚀作用更强烈。(5分)
[解析] 本题考查地质构造、地质年代特征。由图可知,甲区域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岩层受挤压,较致密,不易受侵蚀,且该处位于断层的下盘,为构造沉降区,外力作用以沉积为主;地层年代从上至下为第四纪和白垩纪,年代较新,说明该处地层受侵蚀弱。乙区域位于断层上盘,为构造抬升区,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顶部受张力影响,岩层多裂隙,易受侵蚀,外力作用以侵蚀为主;该处仅有年代较老的侏罗纪地层,缺失年代较新的地层,说明该处受侵蚀强烈。综上所述,乙区域遭受地表剥蚀作用更强烈。
[答案] 甲区域为构造沉降区,易受沉积;主要为第四纪和白垩纪地层,年代较新;乙区域为构造抬升区,背斜顶部,易受剥蚀;仅有侏罗纪地层,缺失侏罗纪之后的地层,年代较老。乙区域遭受的地表剥蚀作用更强烈。
(2024·揭阳二模)我国西南地区某区域由古近纪时期的陆地湖相多种岩石构成,且赤壁丹崖广泛发育,还形成了许多不同造型的微小地貌。下图示意该区域的地质剖面。据此完成1~3题。
主题训练11
1.岩浆岩侵入的地质年代范围为( )
A.寒武纪之后,三叠纪之前
B.泥盆纪之后,侏罗纪之前
C.三叠纪之后,古近纪之前
D.古近纪之后,三叠纪之前
2.图中侵入体的岩石类型为( )
A.花岗岩 B.沉积岩
C.大理岩 D.玄武岩
√
√
3.影响该区域沟谷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势起伏 B.海拔
C.岩层破碎 D.热量条件
√
1.C 2.A 3.C [第1题,由图可知,岩浆侵入三叠纪地层中,因此侵入活动发生于三叠纪之后,A、D错误;古近纪地层覆盖于侵入岩之上,并且底部形态完整,因此侵入活动产生于古近纪之前,C正确;图中没有显示泥盆纪地层,无法判断,B错误。第2题,图中侵入体自下而上侵入岩体,不具备分层结构,应为岩浆岩,而非沉积岩,B错误;侵入体侵入三叠纪地层中,留存部分没有出露地表,应为侵入岩,而非喷出岩,花岗岩为侵入岩,玄武岩为喷出岩,
A正确,D错误;大理岩为变质岩,一般形成于岩浆活动与岩层接触地带,不会构成侵入体的本体,C错误。第3题,由图可知,沟谷多分布于断裂带(断层、裂隙),因为断裂带岩层破碎, 易受流水侵蚀,形成沟谷,C正确;该区域沟谷形成地区与周边地势落差、海拔、热量条件相差不大,A、B、D错误。]
(2024·长沙一模)绝大多数地震是由地壳深处断层的运动引起的,如果运动足够强烈,地表就会产生裂缝。随着岁月的流逝,沉积物会慢慢将地表的裂缝覆盖,下一次地震又
在地表形成新的裂缝,然后再堆积新的沉积物。
经调查,右图所示地区的地层无层序颠倒和缺
失现象。读图,完成4~5题。
4.该地区地质历史上至少发生过三次地震,这三次地震发生从早到晚的顺序是( )
A.A-B-C B.B-C-A
C.C-B-A D.C-A-B
5.该地区的地面上,难以找到古地震留下的痕迹。其地质作用最可能是( )
A.人为破坏 B.气候变化
C.构造抬升 D.外力沉积
√
√
4.C 5.D [第4题,地震从该地区地壳深处发生,之后造成的裂缝会随着岁月流逝慢慢被沉积物覆盖,使裂缝上面形成新的沉积岩层,然后当下一次地震发生时,新的裂缝穿过的沉积岩层将比前一次更多,再之后裂缝又被上面更新的沉积物覆盖形成更新的沉积岩层,以此类推可判断出这三次地震的先后顺序是C-B-A,C正确。第5题,该区域处于沉积环境之中,强烈的地震会使岩层产生裂缝,当裂缝产生后,该地区接受了新的沉积,沉积物会慢慢地将地表裂缝覆盖,所以在地面上难以找到古地震留下的痕迹,D正确;与人为破坏、气候变化、构造抬升的关系不大,A、B、C错误。]
(2024·顺义二模)如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6.图中( )
A.甲地与乙地间为向斜构造
B.丙地第四纪沉积物厚300 m
C.丁地岩石中可能含有煤层
D.断层形成早于第四纪沉积物
√
7.甲地所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 )
A.固结成岩—挤压褶皱—抬升侵蚀—下沉沉积
B.挤压褶皱—抬升侵蚀—下沉沉积—固结成岩
C.岩浆侵入—固结成岩—抬升侵蚀—挤压褶皱
D.抬升侵蚀—挤压褶皱—岩浆侵入—下沉沉积
√
6.D 7.A [第6题,读图可知,甲地与乙地间中生代沉积岩向上弯曲,为背斜构造,A错误;丙地第四纪沉积物厚度不足200 m,B错误;丁地岩石为花岗岩,属于岩浆岩,煤层存在于沉积岩中,C错误;第四纪沉积物覆盖了断层,因此断层形成早于第四纪沉积物,D正确。第7题,读图可知,该地先经历沉积物堆积形成中生代沉积岩,后经历水平挤压形成褶皱,褶皱上部有明显的侵蚀面,说明经历地壳抬升接受外力作用的侵蚀,最后又下沉重新接受第四纪沉积物的堆积,但堆积物没有固结成岩。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024·台州二模)下图为某区域地质构造平面图。据此完成8~9题。
8.图示区域岩层由老到新排序正确的是( )
A.石英岩、白云岩、片岩、千枚岩
B.千枚岩、片岩、白云岩、石英岩
C.片岩、千枚岩、石英岩、白云岩
D.白云岩、石英岩、千枚岩、片岩
9.该地铜矿脉( )
A.形成时间早于千枚岩 B.由沉积作用形成
C.形成时间晚于大理岩 D.主要呈东西走向
√
√
8.B 9.C [第8题,结合图文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该地出现背斜构造,而背斜构造呈现中间岩层老,两翼岩层新的特征,图示背斜轴中部为千枚岩,向外依次为片岩、白云岩、石英岩,所以图示区域岩层由老到新排序为千枚岩、片岩、白云岩、石英岩,B正确。第9题,结合图文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该地铜矿脉部分侵入大理岩,所以其形成应该晚于大理岩,C正确;该地铜矿脉形成于千枚岩的内部,其形成时间应该晚于千枚岩,A错误;该地铜矿脉由内力作用形成,B错误;据图右上角指向标可知,该地铜矿脉主要呈南北走向,D错误。故选C。]
(2024·泉州三模)中国科研团队根据古高度和地球深部动力学等证据,恢复了青藏高原不同地体(山脉、板块等)约7 000万年以来的隆升历史(图1),图2示意青藏高原隆升某阶段。据此完成10~12题。
10.近7 000万年以来青藏高原地区( )
A.同时隆升 B.水平隆升
C.差异隆升 D.波动隆升
11.现代的青藏高原基本形成的时间大约距今( )
A.4 000万年 B.3 000万年
C.2 000万年 D.1 000万年
√
√
12.分水岭所在区域隆升前曾经沙漠广布,推测该区域当时( )
A.深居内陆,水汽难以到达
B.山脉阻挡水汽,气候干旱
C.海拔高,形成高寒的气候
D.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
√
10.C 11.C 12.D [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冈底斯山、中央谷地、喜马拉雅山海拔有明显升高,但升高的高度和时间点并不相同,说明青藏地区虽以隆升为主,但隆升差异较大,各地并不相同,C正确。第11题,青藏高原是由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形成,其板块边缘附近形成喜马拉雅山,其现代的青藏高原基本形成的时间与喜马拉雅山隆起时间有关。从青藏高原不同地体约7 000万年以来的隆升历史图中可以看到,受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挤压影响,喜马拉雅山隆起,其隆起最快的时间发生在距
今2 000万年,在大约距今2 000万年后,其隆起速度明显减慢,故现代的青藏高原基本形成的时间大约距今2 000万年,C正确。第1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在青藏高原未隆起之前,分水岭距离海洋(印度洋)较近,并非深居内陆,A错误;结合7 000万年以来的隆升历史分析,分水岭至沿海地区之间并未有较高山脉阻挡,B错误;高寒并不一定形成沙漠景观,C错误;分水岭所在纬度大致位于30°N附近,在青藏高原未隆起前,该地季风还未形成,仍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导致此纬度附近多沙漠分布,D正确。]
(2024·岳阳三模)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积石山县(震中35.70°N,102.79°E)发生6.2级逆冲型地震,震源深度10 km,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可能为拉脊山北缘东段,为挤压逆冲型断层(为上盘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主要由水平挤压与重力作用而成)。断裂带东侧的官亭盆地,位于距震中北方约10 km,黄河自西向东穿过,两岸发育河流阶地或新老洪积扇,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宜于发展农业。地震中官亭盆地发生地震—滑坡—泥石流,属于此次地震Ⅷ(8度)烈度区。据此完成13~14题。
13.下图中表示挤压逆冲型断层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
14.官亭盆地地震烈度为8级,原因可能是( )
①地震震级高且发生在凌晨 ②距震中近且震源浅 ③人口稠密,房屋建筑质量较差 ④地震导致黄河泛滥形成水灾 ⑤地震诱发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②⑤
√
13.C 14.C [第13题,材料提及,挤压逆冲型断层为上盘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主要由水平挤压与重力作用而成,四幅图片中,只有丙图符合,C符合题意;甲图岩层只是断裂,没有相对错动,不是断层,排除A;乙图中上盘下降,排除B;丁图中上盘、下盘水平错动,不符合挤压逆冲型断层定义,排除D。第14题,地震中,烈度衡量的是被破坏程度,官亭盆地地震烈度级别高,震源浅(10 km),距离震中近(10 km),②符合题意;甘肃省积石山县“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宜于发展农业”,人口稠密,经济水平落后,房
屋抗震能力差,③符合题意;“地震中官亭盆地发生地震—滑坡—泥石流”,⑤符合题意;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发生的地震,当时为午夜,而不是凌晨(午夜以后,天亮以前)排除①;材料未提及地震导致水灾,排除④。综上所述,②③⑤正确,故选C。]
15.(2024·惠州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雅鲁藏布大拐弯地区是世界上地壳隆升和地貌演化最快的区域之一,其中加拉—金珠藏布口段多断裂带分布,在内外动力作用下,滑坡灾害多发。下图为雅鲁藏布江干流纵剖面及滑坡密度分布示意图。
(1)分析雅鲁藏布江加拉—金珠藏布口段滑坡多发的自然原因。(6分)
(2)推测加拉—金珠藏布口段隆升导致其上游河谷形态的变化,并说明理由。(4分)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加拉—金珠藏布口段多断裂带分布,断裂带周边岩体结构疏松,裂隙发育,易破碎、风化,为滑坡发生提供物质条件;是世界上地壳隆升最快的区域之一,河床坡降大,流速快,河流下切作用强,河床深而窄,谷地两侧坡陡,坡体稳定性差;岩体断裂的强烈活动易诱发地震,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加之降水、冻融等气候条件影响,风化和侵蚀作用强,岩体更破碎,区域滑坡多发。第(2)题,雅鲁藏布大拐弯地区是世界上地壳隆升和地貌演化最快的区域之一,该河段区域地壳隆升,与上游落差减小,上游流速减慢,河流侵蚀减弱,具体表现为下蚀减弱,侧蚀增强,河谷展宽;挟带泥沙能力下降,堆积增强,岸坡变缓。因此上游河谷形态的变化为河谷展宽,岸坡变缓。
[答案] (1)多断裂带分布,断裂带周边岩体易破碎、风化,为滑坡发生提供物质条件;河床坡降大,流速快,河流下切作用强,谷地两侧坡陡,坡体稳定性差;岩体断裂的强烈活动易诱发地震,加之降水、冻融等气候条件影响,区域滑坡多发。
(2)上游河谷展宽,岸坡变缓。理由:该河段区域地壳隆升,与上游落差减小,上游流速减慢,河流侵蚀减弱(或下蚀减弱,侧蚀增强)、堆积增强,导致河谷展宽,岸坡变缓。
主题2 外力作用与地貌
(2024·广东卷)发育于云南省临沧市某处半山腰的硝洞是一个石灰岩溶洞,洞内有较厚的夹杂石灰岩砾石块的粉砂质黏土沉积物,其表层有约2 m厚的文化层(含有古人类活动遗留物的沉积层)。图1为硝洞剖面示意图,图2为自洞内望向洞口方向的景观照片。据此完成1~2题。
角度一
喀斯特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1.参与该溶洞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包括( )
①化学溶蚀 ②重力崩塌 ③冰川刨蚀 ④风力吹蚀 ⑤流水侵蚀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①④⑤ D.③④⑤
2.可推断,该溶洞内的粉砂质黏土沉积物主要源自( )
A.洞顶的滴水化学淀积物
B.人类活动遗留的堆填物
C.洞内石灰岩崩塌堆积物
D.地质时期的流水搬运物
√
√
思路点拨
命题立意 本题通过对某地区的石灰岩溶洞的考古发现的分析,综合考查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貌形成的影响,体现了对综合思维学科能力的素养要求
解题关键 ①抓景观特征→石灰岩溶洞宽大→有流水的冲蚀、溶蚀作用,有重力坍塌作用。
②抓洞内物质组成特征→粉砂质黏土沉积物→与流水的搬运沉积有关
1.B 2.D [第1题,化学溶蚀是形成溶洞的关键过程。在石灰岩广布的地区,地下水会溶蚀岩层,形成溶洞。随着溶洞内部岩层不断被溶蚀,上部岩层逐渐失去支撑,可能会因重力发生崩塌。重力崩塌有助于扩大溶洞的空间,是溶洞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流水侵蚀也可以进一步扩大溶洞,尤其是在溶洞形成初期,水流可以带走被溶蚀的物质,加速溶洞的形成,①②⑤正确。冰川刨蚀主要通过冰川的移动和磨蚀等作用来塑造地表,与溶洞的形成无关,③错误。风力吹蚀在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对地貌形成的影响较为显著,该
地位于湿润区,风力作用较弱,④错误。故选B。第2题,石灰岩溶洞内常见的滴水现象会使水中的碳酸氢钙产生反应,析出碳酸钙,形成石钟乳和石笋等,与粉砂质黏土沉积物不同,A错误。由材料可知,溶洞内有文化层,这表明古人类曾在洞内活动过;然而,文化层通常是多种物质的混合,不只是粉砂质黏土,且文化层位于沉积物表层,故人类活动遗留的堆填物不是整个溶洞内粉砂质黏土沉积物的主要来源,B错误。溶洞内的岩石由于长期受到溶蚀作用,
可能会发生崩塌,但其堆积物应以较大的石块为主,与细颗粒的粉砂质黏土沉积物不同,C错误。该地位于云南省,降水丰富,流水作用会对地貌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可推断该溶洞内的粉砂质黏土沉积物主要源自地质时期的流水搬运物,D正确。]
(2023·海南卷)冰川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一种重要外力作用,常形成不同类型的冰川地貌。科研人员通过对典型冰川地貌的研究,可判断冰川的规模、运动方向及古气候环境。如图中的羊背石是典型的冰川侵蚀地貌景观,由于冰川侵蚀作用方式不同,迎冰面和背冰面坡度不同。据此完成3~4题。
角度二
冰川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3.依据所学地理知识,判断该地貌景观目前在我国主要分布于
( )
A.青藏高原 B.黄土高原
C.云贵高原 D.内蒙古高原
4.通过对羊背石的观察,可以直接判断( )
A.古冰川发育的厚度 B.古冰川运动的方向
C.古冰川作用的规模 D.古冰川形成的时间
√
√
3.A 4.B [第3题,羊背石是典型的冰川侵蚀地貌景观,冰川地貌主要分布于有冰川分布的地区,我国青藏高原海拔高,有大量冰川分布,而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均基本没有冰川分布。因此该地貌景观目前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A正确。第4题,羊背石由于冰川侵蚀作用方式不同,迎冰面和背冰面坡度不同,因此可以根据羊背石坡度判断哪一侧是迎冰面,哪一侧是背冰面,从而判断古冰川运动的方向,B正确;羊背石并不能反映古冰川发育的厚度、古冰川作用的规模和古冰川形成的时间,A、C、D错误。]
(2023·浙江1月卷)新疆东部某雅丹地貌区,环境恶劣,被视为“畏途”。某同学随科考人员在该地研学旅行时,拍摄了布满“小蘑菇”的残丘岩壁照片(如图所示)。
据此完成5~6题。
角度三
风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5.岩壁上“小蘑菇”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为( )
A.沉积搬运 B.搬运风化
C.风化侵蚀 D.侵蚀沉积
6.该雅丹地貌区被视为“畏途”的主要原因是( )
①空气稀薄 ②风沙强劲 ③气候极度干旱 ④滑坡分布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
思路点拨
命题立意 本题组借助区域景观图片的展示,通过区域定位分析,综合考查地貌景观的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体现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解题关键 ①抓区域→新疆东部雅丹地貌区→气候干旱,风力作用显著。
②抓景观特征→布满“小蘑菇”的残丘岩壁→地形突兀→考虑风力的侵蚀
5.C 6.B [第5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布满“小蘑菇”的残丘岩壁位于新疆东部的雅丹地貌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较少,气候干旱,昼夜温差较大,风化作用强烈,风力较大,风蚀作用显著,岩壁上“小蘑菇”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化侵蚀,C正确;沉积、搬运不是导致该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A、B、D错误。第6题,该雅丹地貌区位于新疆东部,海拔不是特别高,大气不是很稀薄,①错误;该地地表以沙质沉积物为主,风力较大,风沙强劲,②正确;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较少,气候极度干旱,③正确;区域降水较少,滑坡等地质灾害较少,④错误。故选B。]
(2023·重庆卷)下图为在我国西北地区拍摄的某山坡砂岩凹凸不平的景观照片和局部放大图,研究表明,该景观是地质历史时期河流边滩沉积物埋藏固结成岩后, 抬升出露地表,经风化、 侵蚀、 搬运等作用形成。据此完成7~8题。
角度四
不同外力作用的共同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7.引起图中砂岩表面凹凸不平的关键因素是( )
A.植被覆盖 B.岩石物质组成
C.气温变化 D.大气水分含量
√
8.推测形成该砂岩原始沉积物的沉积部位是( )
A B
C D
√
思路点拨
命题立意 本题组通过对某区域的地貌景观图示特征的分析,综合考查区域的地质环境对地貌的影响等内容,体现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解题关键 ①抓区域景观位置→西北地区山坡砂岩地带→考虑风力作用的影响。
②抓景观特征→砂岩表面凹凸不平→考虑风化侵蚀的差异作用。
③抓岩石类型→砂岩→形成与流水沉积有关→考虑河流边滩的形成特点
7.B 8.C [第7题,读图可知,该山坡砂岩裸露,没有土壤和植被分布,A错误;山坡不同部位岩石的矿物组成、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不同,抵抗外力风化、侵蚀的能力也不同。松软的岩石易被风化侵蚀形成凹面,而坚硬的岩石往往保留形成凸面,从而导致坡面凹凸不平,B正确;图示山坡面积较小,坡向相同,山坡不同部位气温和大气水分含量差异很小,不是导致砂岩表面凹凸不平的关键因素,C、D错误。第8题,由材料可知,构成该景观的砂岩是地质
历史时期河流边滩沉积物埋藏固结形成的,联系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一般规律可知,形成砂岩的河流边滩沉积物应位于凸岸,C正确;河流边滩沉积物堆积的一侧河床坡度较缓,且沉积物应位于河岸边,而不是河底,A、B错误;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平直河道右岸多受侵蚀,不利于沉积物堆积,D错误。]
(2023·广东卷)某中学学生在山西省太行山青龙峡景区研学活动中发现,这里是典型高山峡谷地貌,两岸岩壁直立,软硬岩层交互,陡壁下常有崩塌物堆积,崩塌物主要来自硬岩层。下图是同学们绘制的岩体崩塌过程示意图。
据此完成9~10题。
9.崩塌物主要来自硬岩层,是因为( )
A.软岩受风化剥蚀更快 B.硬岩的重力作用更大
C.软岩抗侵蚀能力更强 D.硬岩水土流失更严重
10.同学们提出的以下预防崩塌危害措施中,不能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完成的是( )
A.岩土变形预警 B.危险岩体清除
C.气象水文预报 D.游客行为监管
√
√
9.A 10.B [第9题,软岩层岩性软,更容易被侵蚀,使得软岩层上部坚硬的岩层失去支撑,在重力作用下崩塌,A正确;重力作用受岩层所处高度的影响,与岩性没有关系,B错误;同等外力条件下,坚硬的岩层抗侵蚀的能力更强,水土流失较软岩层更轻,C、D错误。第10题,岩土变形预警可以运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完成,A不符合题意;危险岩体清除需要用工程机械,用地理信息系统不能完成,B符合题意;气象水文预报可以运用遥感系统完成,C不符合题意;游客行为监管可以运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监控网络完成,D不符合题意。]
(2024·大庆三模)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所记述的“有石若丸,自然珠圆,状弹丸矣”是关于穴珠最早的记载。穴珠是含有饱和盐类物质的水体受到细微而持续的扰动时,水中的过饱和盐类析出,附着沉积在砂粒、盐粒等介质周围,并层层增长形成的球状体(如图)。据此完成1~2题。
主题训练12
1.穴珠形成的地理环境是( )
A.地壳抬升 B.开阔浅水
C.暖干气候 D.河流沉积
2.下列景观与穴珠成因类似的是( )
A.石笋 B.溶洞
C.石林 D.石芽
√
√
1.B 2.A [第1题,结合材料“穴珠是含有饱和盐类物质的水体受到细微而持续的扰动时”可知,形成穴珠需要相对平坦的浅层水,B正确;地质环境要稳定,A错误;由材料可知,穴珠是在含有饱和盐类物质的水体中形成的,说明其形成时气候湿润,C错误;穴珠是水中的过饱和盐类物质析出,附着沉积在砂粒、盐粒等介质周围,并层层增长,属于化学淀积,不是河流沉积,D错误。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形成穴珠的主要外力作用是化学淀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石林、石芽、溶洞均属于喀斯特溶蚀地貌,而石笋属于化学淀积地貌,故A正确,B、C、D错误。]
(2024·沈阳二模)日本西海岸鸟取县有典型的海岸沙丘地貌分布,各沙丘形成于距今7万年间不同的时期。下图示意日本鸟取县沙丘模式剖面。据此完成3~5题。
3.图中沙丘形成年代由新到老的顺序为( )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②①③④ D.④③①②
4.图中沙丘④主要构成物质来源于( )
A.火山灰岩 B.其他沙丘
C.砾石黏土 D.古代沙滩
5.根据剖面可推测此地区距今7万年间( )
A.海面高度持续下降 B.风积作用一直较强
C.经历气候干湿变化 D.经历多次火山活动
√
√
√
3.A 4.D 5.C [第3题,由所学知识可知,沙丘为沉积地貌,沉积岩层的新老关系一般是下层岩层老,上层岩层新,读图可知,④岩层位于最底端,其次为③②,①岩层为最顶层,故图中沙丘形成年代由新到老的顺序为①②③④,故选A。第4题,由材料可知,日本西海岸鸟取县有典型的海岸沙丘地貌分布,各沙丘形成于距今7万年间不同的时期,故图中沙丘④主要构成物质来源于海水堆积的古代沙滩,故选D。第5题,读图可知,沙丘呈现高低起伏,说明海面高度有升有降,A错误;单一沙丘形成期间风积作用较强,但相邻两个沙丘形成之间的时期风积作用较弱,B错误;因沙丘高低起伏,说明海平面发生起伏变化,经历了气候干湿变化,C正确;图中只有一次火山灰岩的出现,故该地区只经历过一次火山活动,D错误。]
(2024·南充二模)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天山西段某大型山谷冰川。考察中发现,该冰川中下部冰面表碛密布,不同厚度表碛对冰面消融起着截然不同的作用;冰川末端冰面湖发育规模较小;湖岸四周冰川被表碛覆盖,对冰面湖保持稳定有积极作用。右图为该山谷冰川示意图。据此完成6~8题。
6.该山谷冰川表碛厚度随海拔升高的变化为( )
A.不断减少 B.先减后增
C.不断增加 D.先增后减
7.表碛覆盖湖岸四周冰川对冰面湖保持稳定的积极作用体现在表碛( )
A.增加湖岸重量,湖泊不易被风浪侵蚀
B.吸收热量多,湖岸冰川升温快,消融量大
C.增大湖面与湖岸间温差,湖陆风显著
D.阻碍地—气热量交换,使湖岸冰川保持低温
√
√
8.8月,该山谷冰川消融量最大的部位是( )
A.表碛区下部 B.表碛区中部
C.表碛区上部 D.裸冰区
√
6.A 7.D 8.C [第6题,表碛是指覆盖在冰川表面的岩石碎屑物。冰川融化使一部分内碛暴露于冰川表面而形成覆盖冰体的表碛,由于海拔越低,气温越高,自上而下冰川消融增多,冰内物质出露增多;加上风化物在重力作用下不断向低海拔处堆积,故表碛厚度随海拔升高不断减少,A正确。第7题,冰面湖位于冰川的末梢,四周的表碛物厚度较厚,阻碍地—气热量交换,使湖岸冰川保持低温,融化量较少,故冰面湖面积稳定,D正确;湖岸重量增加,更容易在风浪侵蚀下崩塌,导致湖面增大,A错误;由于表碛反射率
低,吸收热量多,湖岸冰川升温快,消融量大,会使湖面增大,B错误;湖陆风显著,湖水对湖岸侵蚀加剧,湖面会扩大,C错误。第8题,当表碛较薄时,表碛因反射率低,吸收更多太阳辐射而升温,加快下覆冰川消融;当表碛覆盖超过一定厚度,会起到阻热效应(热量向下传递少),进而抑制冰川消融。上部的表碛较薄,吸收的热量较多,冰川融化量最大,C正确,A、B错误;裸冰区海拔较高,气温较低,且冰面的反射率高,吸收太阳辐射少,融化量少,D错误。]
(2024·福州三模)底辟构造是一种地质现象,主要由地下较深处的高塑性岩石(如盐岩、石膏、黏土等)在地应力的作用下向上拱起,刺穿上覆岩层而形成。奥奇克盐岩底辟构造分布在新疆温宿县,当地存在多个深度达数百米、底部与地下河连通的竖直方向洞穴。据此完成9~10题。
9.奥奇克盐岩底辟构造的演化过程是( )
①盐岩沉积 ②盐岩背斜构造发育 ③底辟构造发展 ④底辟刺穿扩张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④①② D.②①④③
10.当地竖直方向洞穴的成因最可能是( )
A.岩浆侵入 B.岩层断裂
C.流水溶蚀 D.人工开凿
√
√
9.A 10.C [第9题,根据材料可知,奥奇克盐岩底辟构造的演化过程是盐岩沉积、盐岩背斜构造发育、底辟构造发展、底辟刺穿扩张,所以其演化过程是①②③④,A正确,B、C、D错误。第10题,根据材料可知,奥奇克盐岩底辟构造分布在新疆温宿县,当地存在多个深度达数百米、底部与地下河连通的竖直方向洞穴,洞穴的成因最可能是流水溶蚀,C正确;岩浆侵入、岩层断裂均难以形成竖直方向洞穴,A、B错误;人工开凿不是地质现象,D错误。]
(2024·鹰潭二模)毛乌素沙漠东南边缘的无定河流域某段(下图)地处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过渡带,河流两岸均有沙漠分布,风水交互作用对沙漠、河流特征的影响季节差异显著。据此完成11~12题。
11.与北岸沙漠相比,推测南岸沙漠( )
A.厚度大,粒径细 B.厚度大,粒径粗
C.厚度小,粒径细 D.厚度小,粒径粗
12.在风水交互作用下,图示河段弯曲程度季节变化明显,下列时间段河道弯曲程度变化及其原因正确的是( )
A.12~2月河道弯曲程度大,风力堆积
B.6~9月河道弯曲程度变小,流水堆积
C.12~2月河道弯曲程度小,风力侵蚀
D.6~9月河道弯曲程度变大,流水侵蚀
√
√
11.C 12.A [第11题,河流阻隔来自西北的沙源,在风沙跨越河流时,粗沙较重,坠落河道,被河水带走,细沙在南岸沉积,故与北岸沙漠相比,南岸沙漠厚度小,粒径细,C对。第12题,在风水交互作用下,图示河段弯曲程度季节变化明显,冬春季节风力大,西北风搬运沙粒在河岸(特别是北岸)堆积,阻挡枯水期水流,使河流改道,河道变弯曲。该地为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过渡带,夏季河流水量较大,流水侵蚀并搬运冬春季节在河岸堆积的沙粒,使图示河段河道由曲变直,弯曲程度变小。综上所述,A对。]
(2024·潍坊二模)地质时期,随着大青山、蛮汉山的隆起,呼和浩特断陷盆地广泛接受湖相淤泥质黏土沉积。当山脉隆起到一定高度后,湖水外泄,淤泥质黏土层停止发育,且基本不受破坏。下图示意现代呼和浩特盆地地形地貌及淤泥质黏土层厚度分布。据此完成13~14题。
13.推测湖相沉积时期湖盆的地势( )
A.东南高、西北低 B.东北高、西南低
C.西南高、东北低 D.西北高、东南低
14.与乙地相比,甲地沉积物( )
A.颗粒大、分选性好 B.颗粒大、分选性差
C.颗粒小、分选性好 D.颗粒小、分选性差
√
√
13.B 14.B [第13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与山体距离的增大,地势会越来越平缓,水流速度减慢,流水侵蚀作用减弱,搬运能力减弱,沉积作用增强,淤泥质黏土层的颗粒越来越细,黏土层厚度越来越厚,故黏土层越厚,地势越低。读图中的淤泥层厚度等值线数值分布可知,数值大致由东北向西南增大,故可推测湖盆淤泥层区域地势特点是东北高、西南低,B正确。第14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区域地势为东北高、西南低,甲地位于东北部,且是河流出山口,河流流速快,搬运能力强,沉积物粒径较大,分选性差;乙地位于西南部,地势较低平,河流流速慢,搬运能力较弱,粒径较小,分选性较好,B正确。]
15.(2024·玉林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地理研学小组到涠洲岛鳄鱼嘴进行研学,他们提前查阅资料得知,鳄鱼嘴位于涠洲岛最南端,火山地质遗迹和海蚀地貌丰富。研学过程中,同学们被鳄鱼嘴海岸的海蚀地貌深深吸引,他们发现在陡峭的海蚀崖不同高度上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海蚀穴,最靠近海平面的一级海蚀穴在涨潮和风浪大时还会被海水淹没,仔细观察发现海蚀穴里还有一些磨圆度较好的黑色砾石。下图为研学小组绘制的涠洲岛位置和鳄鱼嘴古海蚀穴示意图。
(1)推测鳄鱼嘴海蚀崖上三级古海蚀穴形成的先后次序并简述其原因。(4分)
(2)分析海蚀穴①里磨圆度较好的黑色砾石的形成过程。(6分)
(3)研学小组结合当地特征认为未来鳄鱼嘴海岸可能会发育较多海蚀拱桥,请对此做出合理解释。(8分)
[解析] 第(1)题,海水的波浪、潮汐等机械作用不断冲击岩石,使得岩石逐渐被侵蚀形成海蚀穴。当海平面下降或者地壳抬升时,原有的海蚀穴会被抬升到更高的位置,位置越高的海蚀穴形成的年代越早,所以图示海蚀穴形成最早的是③,其次是②,最后是①。第(2)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黑色砾石来自岩浆活动,应是火山喷发形成的黑色玄武岩;玄武岩遭受外力作用风化侵蚀,形成碎屑物质;碎屑物质被外力作用带到海蚀穴中,在海蚀穴中沉积下来;受到海水的冲击,砾石之间以及砾石与海蚀穴壁不断碰撞摩擦,边角
被碰撞掉,形成磨圆度较好的砾石。第(3)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涠洲岛夏季盛行西南季风,鳄鱼嘴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风力较大,对海岸的侵蚀作用较强;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鳄鱼嘴靠近火山口遗址,历史上的岩浆活动导致周围的岩石变得破碎,易被侵蚀;根据材料和图示信息可知,鳄鱼嘴海蚀崖上已经形成了多级海蚀穴;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鳄鱼嘴向海洋方向凸起,容易遭受两个方向的海浪作用,导致两侧海蚀穴不断遭受侵蚀,使得海蚀穴被蚀穿连通,形成海蚀拱桥。
[答案] (1)先后次序:③②①。原因:海平面多次下降或地壳多次间歇性抬升。
(2)火山喷发形成黑色的玄武岩;玄武岩被风化、侵蚀掉落海洋并被海浪或潮汐搬运到海蚀穴;在海浪的长期拍击下,砾石之间以及砾石与海蚀穴壁不断摩擦,形成磨圆度较好的砾石。
(3)鳄鱼嘴处于夏季西南风的迎风坡,风浪大,对海岸的侵蚀作用强;靠近火山口遗址,历史上岩浆活动导致周围岩石破碎,易被侵蚀;现今海蚀崖上已发育多级海蚀穴;鳄鱼嘴向海突出,容易同时遭受两个方向的海浪作用,可使两侧海蚀穴被蚀穿连通,形成海蚀拱桥。
主题3 冲淤平衡
1.冲淤原理
(1)当上游来沙量大于本河段的水流挟沙能力时,产生淤积,河床升高。
(2)当上游来沙量小于本河段的水流挟沙能力时,产生冲刷,河床下降。
(3)同一河段:河流的侵蚀与堆积往往是“你强我弱”,交替进行;流量大时(汛期),以侵蚀为主;流量小时(枯水期),以堆积为主。
(4)河口区域:河流和潮汐(海浪)的共同影响,二者的强弱“此消彼长”;流水沉积+海浪侵蚀、流水侵蚀+海浪堆积,同时会引起海岸线进退变化。
2.冲淤平衡的影响因素
3.河流冲淤平衡的影响
(1)冲淤关系的空间变化影响不同河段的地貌发育
河段 冲淤关系 流水作用 地貌
上游 淤积量<冲刷量 冲刷、侵蚀为主 下切侵蚀加强,河床加深,形成峡谷等侵蚀地貌;侧蚀加强,河床加宽;溯源侵蚀加强,河流加长
中游 淤积量=冲刷量 侧蚀、搬运为主 河道摆动、游荡,形成广阔的冲积平原
河段 冲淤关系 流水作用 地貌
下游 淤积量>冲刷量 淤积为主 河床抬高、变浅、改道;河口形成三角洲、沙洲、沙坝等堆积地貌
(2)冲淤关系的时间变化影响河床形态变化
同一河段可能在洪水期与枯水期之间存在冲淤交替。
时间段 冲淤关系 流水作用 地貌
洪水期 淤积量<冲刷量 冲刷、侵蚀 (下侵)为主 河床加深、展宽
枯水期 淤积量>冲刷量 淤积为主 河床抬高、变浅、变窄
(2022·广东卷)河床纵剖面是指由河源至河口的河床最低点的连线剖面。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帕隆藏布江某段河床纵剖面呈阶梯状形态;近几十年来,在该河段有湖泊发育。右图示
意该段河床纵剖面形态。据此完成1~2题。
角度一
河流冲淤变化对河床形态的影响
1.第Ⅰ段河床纵剖面阶梯状形态形成的自然原因是( )
A.地质构造差异抬升 B.河流的阶段性下切
C.原始河床地形差异 D.滑坡、泥石流作用
2.在第Ⅱ段河床,纵剖面①→②→③的发育过程反映该段河床
( )
A.淤积大于侵蚀 B.侵蚀大于淤积
C.侵蚀—淤积平衡 D.持续不断侵蚀
√
√
思路点拨
命题立意 本题组借助对某河床纵剖面形态的分析,结合区域地形及气候的相关特点,综合考查河床形态变化的原因,体现对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的考查
解题关键 ①抓住目前该河段阶梯状的特点,对比原始纵剖面找出差异。
②抓住区域的环境特征分析该地地质灾害发生对河床形态的影响
1.D 2.A [第1题,该河段的地质构造情况应该相差不大,A错误;河流的阶段性下切会加深河床,但不会使河床抬升,B错误;由图可知,推测的原始河床纵剖面变化较为均匀,地形差异不大,C错误;由材料可知,该河段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势落差大,且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较为丰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多发,该河段近几十年来,有湖泊发育,推断应当为滑坡、泥石流搬运的物质堵塞河道形成的多个堰塞湖,堰塞湖的存在导致不同河段河床泥沙淤积变多,河床抬升,形成阶梯状形态,D正确。第2题,由图可
知,在第Ⅱ段河床,纵剖面①→②→③河床的海拔不断升高,河床不断变浅,说明从2007年到现在再到未来,河床泥沙淤积的速度大于河床被侵蚀的速度,导致河床堆积物变多,河床变浅,A正确;侵蚀大于淤积,会导致河床加深,B错误;侵蚀—淤积平衡会使河床的深度保持不变,C错误;持续不断侵蚀会导致河床加深,D错误。]
(2021·广东卷)边滩是由于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与河岸相连的泥沙质堆积体。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中游边滩整体呈萎缩态势。研究表明,长江中游某段河道河床泥沙起动流速在0.25~0.50 m/s。图1示意该段河道某断面在不同流量时的流速与水深情况。图2示意该段河道流量超过15 000 m3/s的持续天数与边滩面积关系。据此完成3~4题。
角度二
冲淤变化对河流冲积地貌的影响
3.由图1可知,当流量从14 278 m3/s降至6 888 m3/s时,该河段( )
A.侵蚀主要发生在深槽区,边滩体扩大
B.侵蚀主要发生在边滩体,深槽区缩小
C.侵蚀主要发生在边滩体,深槽区扩大
D.侵蚀主要发生在深槽区,边滩体缩小
4.根据图2,近年来长江中游边滩整体萎缩的原因除侵蚀作用外,还可能是( )
A.河道来沙量减少 B.河道的水位升高
C.河岸护坡工程建设 D.河道洪峰流量增加
√
√
3.A 4.A [第3题,据图1可知,当流量从14 278 m3/s降至6 888 m3/s后,边滩体处的流速大幅度减小,低于河床泥沙起动流速,此处河流沉积作用强,而深槽区流速减幅较小,高于河床泥沙起动流速,流水侵蚀作用强,说明此时的侵蚀作用主要发生在深槽区,而边滩体处主要以沉积作用为主,边滩体会扩大,A正确,B、C、D错误。第4题,由材料可知,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中游边滩整体呈萎缩态势,说明泥沙沉积减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水库可以蓄水拦沙,三峡水库的运行使长江中游河道的来沙量大幅减少,导致长江中游边滩整体萎缩,A正确,B、C、D错误。]
(2024·洛阳一模)黄河以高输沙量著称,但20世纪50年代以来,特别是1999年小浪底水库建成后,黄河入海沙量显著降低。2002年后黄河实施调水调沙,通过人造洪峰的形式冲刷下游河道,减轻河道淤积,同时将小浪底水库前期淤积的泥沙排出。下图示意1999~2017年黄河入海口附近实测水沙通量。据此完成1~2题。
主题训练13
1.据图判断,以下年份未实施调水调沙的是( )
A.2003年 B.2009年
C.2013年 D.2016年
2.若调水调沙中断后,对黄河下游带来的影响是( )
A.下游河道冲淤平衡
B.陆上三角洲面积萎缩
C.下游河道变宽变浅
D.陆上三角洲向海淤进
√
√
1.D 2.B [第1题,由材料分析可知,1999年小浪底水库建成后,黄河入海沙量显著降低,而调水调沙为通过人造洪峰的形式冲刷下游河道,将水库的泥沙和河床的淤沙送入大海,冲刷的同时河流入海口输沙量会变大。读图可知,2016年基本没有输沙,推断未实施调水调沙,D正确。第2题,调水调沙是利用工程设施和调度手段,通过水流的冲击,将水库的泥沙和河床的淤沙送入大海,从而能够减少泥沙在下游河床的沉积,从而使下游河床降低,增加河流的泄洪能力,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若调水调沙中断后,河流的冲刷能
力降低,泥沙易在下游河段淤积,A错误;调水调沙中断后,输沙量变少,造陆功能减弱,陆上三角洲面积萎缩,B正确,D错误;调水调沙就是利用水库调节库容,人为制造洪水冲刷河道,以减少下游河道淤积甚至达到冲淤平衡,阻止河床上涨。如果调水调沙中断,则下游河道以冲刷为主,河道会变深,C错误。]
(2024·新余二模)下图示意美国圣胡安河某处河床在一次暴雨洪水泛滥过程中的河床变化。该地气候干燥,上游植被覆盖率较低,流量季节变化较大,河床有深厚的沉积物层。P为此次暴雨洪水泛滥过程中河床最大深度。据此完成3~5题。
3.对于图中洪水时先后三个时段河床的变化过程描述正确的是( )
A.Ⅰ时段,河水流量变大,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
B.Ⅱ时段,河水流量变大,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
C.Ⅲ时段,河水流量变小,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
D.由Ⅰ至Ⅲ时段河床经历了冲刷—淤积的过程
4.与P值呈正相关的是( )
A.洪水期降水强度 B.河床沉积物硬度
C.上游植被覆盖率 D.下游河流含沙量
√
√
5.关于Ⅲ时段河床a、b两侧不对称说法正确的是( )
A.a侧可能为凹岸,流速较慢,以沉积为主
B.a侧沉积物硬度可能较大,不易被侵蚀
C.b侧可能为凸岸,流速较快,以侵蚀为主
D.b侧可能为左岸,流速较快,以侵蚀为主
√
3.C 4.A 5.B [第3题,Ⅰ时段,河流水位升高,河流径流量变大,带来大量泥沙,在该河段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泥沙大量堆积,河床抬升,A错误;Ⅱ时段,河流径流量进一步增大,河流流速加快,流水侵蚀搬运能力增强,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河床加深,B错误;Ⅲ时段,河流水位下降,河流径流量变小,流速减慢,泥沙在该河段堆积,河床再一次抬升,C正确。综上可知,由Ⅰ至Ⅲ时段河床经历了淤积—冲刷—淤积的过程,D错误。第4题,洪水时期降水强度越大,河水最大深度越大,故与P值呈正相关的是洪
水期降水强度,A正确;河床沉积物的硬度与洪水泛滥时河水最大深度呈负相关,B错误;上游植被覆盖率越低,涵养水源的能力越弱,河流流量峰值越大,水位越高,故上游植被覆盖率与P值呈负相关,C错误;下游河流含沙量不会影响该处河流洪水泛滥时河水最大深度,D错误。第5题,Ⅲ时段a侧沉积物较多,可能的原因有a侧为河流凸岸,流速较慢,沉积物沉积较多,或者a侧为河流左岸(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左岸为堆积岸),以沉积为主,沉积物较多,也可能是a侧沉积物硬度较大,不容易被侵蚀,剩余较多。综上所述,B正确,排除A、C、D。故选B。]
(2024·哈尔滨一模)我国浙江省沿海某河口沙滩外侧海域为淤泥质海床,海床与沙滩之间泥沙掺混的过渡带存在泥化分界点,其位置季节变化明显。近年来,该泥化分界点有向岸移动趋势。下图为浙江沿海某河口沙滩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6~7题。
6.关于泥化分界点位置的季节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夏季向海下移、冬季向岸上溯
B.夏季与冬季均向岸上溯
C.冬季向海下移、夏季向岸上溯
D.夏季与冬季均向海下移
7.导致近年该河口沙滩泥化分界点向岸移动的原因可能是( )
A.河流沿岸植被破坏
B.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C.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D.河流中上游修建水库
√
√
6.A 7.D [第6题,沙滩组成的颗粒大于淤泥质海床的颗粒粒径,随着河流入海,流速减慢,搬运能力下降,沙粒沉积到沙滩和海床的过渡地带,泥化分界点是河流能把沙粒搬运到的最远的位置。该河流位于我国浙江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河流流量大,冬季流量小。夏季河流流量大,流速加快,沙粒能被河流搬运到更远的位置,泥化分界点向海洋移动,即向海下移;冬季情况则相反,泥化分界点向岸上溯,A对。第7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河口沙滩泥
化分界点向岸移动表示河流的流量减少,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农业灌溉面积减少都会使河流的流量增加,与该情况描述相反,B、C错;河流沿岸植被破坏,河水含沙量增大,可能使入海口泥沙沉积增加,泥化分界点向海下移,A错;河流中上游修建水库,调节河流水资源季节分配,也会使河流挟带的泥沙在库区沉积,丰水期水量减少,泥沙减少,使该河口沙滩泥化分界点向岸移动,D对。]
钱塘江位于长江干流以南,含沙量小,仅为长江的35%。近
5 000年来,钱塘江河口(下图)在径流、潮流和洋流的共同作用下,岸线不断向海延伸。1950年以来,人们在钱塘江河口围垦滩涂。据此完成8~9题。
8.下列月份中,钱塘江河口径流与潮流冲淤平衡点向海洋方向偏移最明显的是( )
A.3月 B.6月
C.9月 D.12月
9.钱塘江河口围垦滩涂规模的扩大,将( )
A.降低河口水体盐度
B.增强径流对南岸的破坏
C.减缓岸线向外推移
D.改善河口航道水深条件
√
√
8.B 9.D [第8题,当河流作用大于海流作用时,冲淤平衡点会向海洋方向偏移,且河流作用越强,偏移方向越明显。根据我国雨带移动的规律可知,6月份大致位于长江流域,此时降水量最多,河流的径流量最大,河流的作用最强,冲淤平衡点向海洋方向偏移最明显,B正确。第9题,大规模围垦滩涂,会导致河口地区湿地面积减少,淡水注入减少,导致河口水体盐度增加,A错误;将会减少径流对南岸的破坏,加速岸线向外推移,B、C错误;挖掘河口泥沙围垦滩涂,有利于改善河口航道水深条件,D正确。]
(2024·唐山二模)河流浊度能够反映水体中悬浮颗粒物的数量和大小,数值越大,水体的浊度越高。如图为我国某河流源头附近的水文站在6月14日观测到的河流浊度和气温日变化曲线。据此完成10~11题。
10.推断图示时段导致该水文站水体浊度升高的碎屑物主要源于
( )
A.降雨侵蚀 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 D.流水溶蚀
11.该水文站可能位于( )
A.青海省 B.台湾省
C.河北省 D.吉林省
√
√
10.C 11.A [第10题,根据材料可知,河流浊度能够反映水体中悬浮颗粒物的数量和大小,数值越大,水体的浊度越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流量越大,流速越快,水体中悬浮颗粒物数量越多,水体浊度越高。图中是我国某河流源头附近的水文站在6月14日观测到的河流浊度和气温日变化曲线。读图可知,一天内河流浊度变化与气温变化呈正相关,说明河流补给主要来自冰雪融水,因此图示时段导致该水文站水体浊度升高的碎屑物主要源于冰川侵蚀,降雨侵蚀、风力侵蚀、流水溶蚀日变化均不与气温日变化呈正相关,
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11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水文站碎屑物主要源于冰川侵蚀,结合气温日变化可知,北京时间17时左右,该地气温最高,此时该地地方时为14时左右,据此可推断该水文站位于75° E附近,因此最可能位于青海省,青海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多高山冰川,A正确;台湾省、河北省、吉林省位于我国东部地区,且没有冰川,B、C、D错误。故选A。]
(2024·泰州一模)三角洲的海岸线变化是判断流域环境变化的重要依据,下图为2002年、2022年某河口三角洲等深线分布图,①②③④分别为四个观测点。据此完成12~14题。
12.图中丁字坝修建的目的是( )
A.阻挡泥沙北移 B.减弱海浪侵蚀
C.增强沿岸堆积 D.打造人工海港
13.关于图中四个观测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22年①点水下坡度最大
B.2002年之后②点侵蚀显著
C.2022年③点海面流速最快
D.2002年④点海水深度最浅
√
√
14.关于该区域方框内两段海岸线变迁差异的成因,下列说法最为准确的是( )
A.上游筑坝拦沙,泥沙来源少
B.北侧流速较快,沉积作用弱
C.河口河道摆动,沉积差异大
D.南侧风小浪低,侵蚀强度弱
√
12.A 13.A 14.C [第12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图中丁字坝大致垂直于海岸分布,位于河流入海口的北侧,能够阻挡河流带来的泥沙北移,减少丁字坝北侧的泥沙淤积,A正确;丁字坝垂直于海岸分布,对于减弱海浪侵蚀的作用较小,B错误;丁字坝可以增强沿岸堆积,但不是其主要作用,C错误;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海水深度较浅,不适宜打造人工海港,D错误。第13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2022年图中四个观测点中①点等深线最密集,故水下坡度最大,A正确;海岸线形态变化是海浪侵蚀和堆积作用共同
作用的结果,与2002年的等深线数据相比,2022年②点海水深度变化不大,侵蚀作用并不显著,B错误;2022年③点变为陆地,没有海面流,C错误;2002年④点海水深度深于②点,D错误。第14题,上游地区筑坝拦沙对于两段海岸线变迁的影响相同,不是影响两地海岸线变迁差异的主要因素,A错误;北段海岸线由于有丁字坝垂直于海岸分布,海水流速较慢,B错误;河口河道摆动,导致两侧泥沙物质来源差异较大,南侧以淤积为主,北侧以侵蚀为主,故两段海岸线变迁差异较大,C正确;侵蚀强度不是影响两段海岸线差异的主要因素,D错误。]
15.(2024·岳阳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的河口段是河流与潮流相互作用、相互消长的区域。受河口形状等因素影响,钱塘江河口是世界上著名的冲淤性强潮河口,大冲大淤,潮高流急,涌潮汹涌,潮汐年内变化非常显著,汛后潮汐最大,汛前潮汐最小。径流年内分配呈单峰型,3~6月为丰水期,径流量占全年的70%左右。钱塘江河口河床宽浅,主要由粉砂组成,泥沙主要来自外海,受河流和潮流共同作用,水动力条件变化大,河床冲淤多变。钱塘江河口大致以盐官为界,划分为上游和下游河段,上游河段河床呈现丰水期冲、枯水期淤、“大冲大淤”的水文特征。下图为钱塘江河口段示意图。
(1)分析钱塘江河口河床“冲淤多变”的原因。(6分)
(2)阐述钱塘江河口上游河段河床丰水期、枯水期泥沙冲淤过程。(4分)
(3)指出钱塘江河口下游淤积最严重的月份,并说明原因。(6分)
[解析] 第(1)题,河口河床“冲淤多变”是指河床冲刷与淤积交替变化次数多。可以从河床条件和动力条件两方面来分析。“钱塘江河口河床宽浅”,容易受到河流和潮流的共同作用,河流流速在此处减慢,潮流容易流入河口,所以冲淤明显;河床主要“由粉砂组成”,粉砂颗粒细,水流速度减慢时易被沉积,水流速度快易被侵蚀,钱塘江处水动力条件变化大,因此冲淤明显;钱塘江流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内和年际降水变化较大,河流径流量受此影
响变化也较大,河流水量大时冲刷明显,水量小时淤积明显;而潮水运动受潮汐影响,涨潮时,大量海水涌入,会侵蚀河道,主要是侧蚀和下蚀作用明显,使河道展宽加深,落潮时水流速度减缓,泥沙淤积,会使河床变浅。潮位呈规律性变化,从而导致钱塘江河口河床冲淤交替多变。第(2)题,主要从丰水期水量大冲刷严重,枯水期潮水涌入造成淤积和河床在冲刷后加宽加深造成枯水期淤积加重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丰水期时,钱塘江上游来水多,流水冲刷作用强,潮水的顶托作用此时不明显,河流流速快,河水侵蚀作用强,
河床泥沙会被冲刷至下游;枯水期时,钱塘江上游来水少,潮水的顶托作用大过向下的水流力量,河流流速减缓,河水沉积作用明显,河床就会产生泥沙淤积;枯水期时,河口涨潮时进入河口的潮量大,挟带的泥沙多,退潮时会造成大量的泥沙淤积;由于钱塘江河口上游河段河床丰水期对河床进行冲刷,导致河槽变深变宽,枯水期潮流上涌,在较低河槽以及河口形状的影响下,会造成大量泥沙的淤积。第(3)题,钱塘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流补给以降水补给为主,6月份为河流丰水期,流量大,上游冲刷带来的泥沙多,河流
流至下游,地势变缓,流速下降,造成大量泥沙淤积;再加上钱塘江口是“口大肚小”的喇叭口状,河口展宽,河流流速下降,带来的泥沙在河口淤积;入海口处海水顶托作用强,河流流速减缓,淤积作用强;6月份还未到达大潮期,潮汐作用较弱,海水对河口的侵蚀作用弱,淤积作用明显,所以泥沙淤积增强。
[答案] (1)(河床条件)河床宽浅,冲淤幅度大;(物质组成)河床主要由粉砂组成,泥沙易冲易淤;(动力因素)潮汐和河流流速变化大,泥沙冲刷和淤积现象显著。涨潮时潮水涌入,流速快,侵蚀严重,河道变宽、加深,落潮时水流分散(流速变缓),泥沙大量淤积,河床变浅。
(2)丰水期,钱塘江水量大,河口段上游流速较下游快,泥沙被洪水带向下游,河床泥沙冲刷严重;枯水期,河口涨潮期进潮量大,涨潮输沙量大,导致向上游的输沙量多,泥沙淤积量大,丰水期的“大冲”容易导致上游河床变宽变深,使得枯水期河床过潮能力增强,“大淤”显著。
(3)6月份为河流丰水期,水量大流速快,河口段上游冲刷严重,泥沙被挟带至下游,钱塘江“口大肚小”呈喇叭状,下游段河口展宽,流速放缓;入海口处海水顶托作用强,流速减缓,以淤积作用为主;6月份潮汐作用较弱,泥沙淤积增强。
主题4 河流地貌景观的发育
1.主要的河流侵蚀地貌及形成过程
(1)河流袭夺
河流袭夺是指分水岭一侧的河流夺取了分水岭另一侧河流上游段的现象。从成因上有两种主要类型:
类型 形成过程
主动式袭夺 主要由外力作用(溯源侵蚀)造成。不对称的分水岭两坡分别发育有河流,低位河溯源侵蚀一般较强,一旦切穿分水岭,就可能夺取另一坡河流上游段的河水,完成河流的袭夺
被动式袭夺 由内力作用(局部构造隆起)造成。通常是河流流经谷地的某一段,由于构造隆起,当河流下切侵蚀量小于抬升量时,河流被迫改道或倒流,注入另一河流
(2)V形谷(峡谷):地壳上升、流水下切侵蚀而成。
(3)曲流(河曲)
①分布:一般见于地形平坦的草原地区。
②形成过程:a.地势平缓、河床在由松散沉积物构成的平原上。b.流速缓慢,凹岸侵蚀,凸岸堆积。c.草场茂盛,草根固土作用较强。
(4)曲峡:在早期的古平原上,地势平坦,流速缓慢,侧蚀作用强,形成曲流;后来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时保留了原来的曲流形态。
2.常见河流堆积地貌及形成过程
(1)三角洲地貌
①形成:位于河流入海口(湖口)处,河水自中上游挟带大量泥沙,因地形平坦或沙洲分流、海水(湖水)顶托,流速降低,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
②变化
a.无三角洲形成——考虑泥沙少、沿海地形陡峻、沉积环境(沉积空间及海水运动或地壳沉降)等因素的影响。
b.三角洲面积增大或减小——考虑泥沙来源的变化;海平面变化(海平面下降→面积增大)、海岸线变迁(三角洲面积增大→海岸线向海洋方向前进→陆地面积增大;三角洲面积减小,海岸线向陆地方向后退,海水倒灌,陆地面积减小)等。
c.三角洲延伸方向——考虑海水(洋流)流向。
(2)冲积扇地貌
①形成:河流上游山区,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挟带大量砾石和泥沙,河流流出山口时,地势变缓,河道变宽,水流速度减慢,挟带的砾石、泥沙在山麓地带沉积下来形成冲积扇。
②结构特点:a.从扇顶到扇缘——地势逐渐降低;颗粒逐渐减小;土壤逐渐肥沃。b.河流补给地下水,地下水埋藏越来越浅,边缘常有泉水出没,地下水资源丰富;不易发生土地盐碱化。c.水系呈分散状,水流不稳,河道较浅;农业发达,人口、农业主要分布在边缘地区。
(3)沙洲——河流中的岛屿
①形成:流水的堆积作用;河口处的沙洲还受海水的顶托作用。
②消失:沙洲与泥沙堆积的河岸相连,沙洲消失。
(4)河漫滩
①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一般位于凸岸,堆积。
②洪水期流水挟带泥沙堆积,河漫滩被淹没;枯水期裸露。
(5)冲积平原——中下游地区(包括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主要由河流挟带的大量泥沙冲积而成,如华北平原。
3.游荡型河道与辫状水系——与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密切相关
(1)游荡型河道——指主流位置迁徙不定的河道
①特点:河道的弯曲系数较小,整体形态较顺直。横断面十分宽浅,水流散乱,主槽摆动幅度和摆动速度均很大,汛期河势变化剧烈。游荡型河道大都处于强烈淤积状态,故河床不断抬高。
②游荡型河道的成因
两岸土质疏松,易于冲刷展宽;水流含沙量大,河床堆积抬高;洪水暴涨暴落,流量变幅大。此外,在山区河流出山口处,河道突然变宽,流速急剧减小,泥沙大量落淤,也会形成游荡型河道。
(2)辫状水系
①定义:又称辫流,多发育在冰川末端、河口三角洲、冲(洪)积扇、山前倾斜平原上,由许多汊流构成的水流交错、形似发辫的水系。
②形成条件
a.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暴涨暴落,水流不稳定。
b.河流含沙量大,粒度粗而不均一。
c.河床平坦宽阔(河道宽而浅),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泥沙易沉积。
4.河流阶地
(1)概念:河流阶地属于常见的流水侵蚀地貌。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河谷底部相对抬升到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简称阶地。
(2)形成过程
第一阶段:地壳平稳,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为主,形成了河漫滩。
第二阶段:地壳抬升,河流以下蚀为主,原来的河漫滩抬升不再受河流影响,便形成了第一级阶地。
第三阶段:地壳再次平稳,河流开始新一轮的侧蚀和堆积形成新的河漫滩。
(2024·浙江1月卷)河流阶地是发育在河谷两侧高水位之上的阶梯状台地。右图为某河流阶地剖面
示意图,图中标注的时间为阶地形
成的距今时间。据此完成1~2题。
角度一
河流阶地的形成与特点
1.各级阶地形成过程中( )
A.T1抬升速率最大 B.T2抬升幅度最大
C.T3下沉速率最小 D.T4下沉幅度最小
2.与其他阶地相比,T2具有不同结构,可能是( )
A.形成时位于曲流的凸岸处
B.形成时河流侧蚀河床展宽
C.形成后风力侵蚀向上搬运
D.形成后遭遇特大洪水事件
√
√
思路点拨
命题立意 本题组通过对河流阶地剖面示意图的分析,综合考查河流阶地的形成及特点等知识,体现了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要求
解题关键 ①抓住图中不同阶地形成的时间及对应的海拔,估算阶地的抬升速率与幅度。
②抓住图中阶地上的沉积物覆盖状况,推知阶地形成前的冲淤特点
1.A 2.D [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T1阶地1.1万年抬升了30米,T2阶地2.4万年抬升了35米,T3阶地5.5万年抬升了50米,T4阶地40万年抬升了50米,T1阶地抬升速率最大,A正确;T4、T3阶地抬升幅度最大,B、C、D错误。第2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T2阶地没有沉积物,可能是其形成之后遭遇特大洪水事件,沉积物被侵蚀掉,D正确;曲流凸岸以堆积作用为主,应形成沉积物,A错误;阶地形成时河流侧蚀河床展宽,这是每一个阶地形成共同具有的现象,不是T2具有不同结构的原因,B错误;风力侵蚀搬运能力较弱,不会侵蚀搬运砂砾层,C错误。]
(2019·全国Ⅰ卷)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全长132.5千米。该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为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道。右图为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
角度二
游荡型河道的形成与影响
3.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段河流( )
A.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小
B.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大
C.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小
D.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
4.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
①河水流量 ②支流汇入 ③沿岸地貌 ④两岸岩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
5.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较大。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黄河小北干流( )
A.含沙量剧增,摆幅增大
B.水量增大,流速加快
C.水位上升,淤积增强
D.侵蚀加强,河床加深
√
3.D 4.C 5.C [第3题,由材料可知,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主要是河道不同部位冲淤状况存在差异,导致河槽中的水流散乱,从而形成堆积性游荡河道。与黄河下游河段相比,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的水量并不大;黄河小北干流流经黄土高原地区,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导致该河段河流含沙量大,加上该地区地势落差较小,河流以堆积作用为主;黄河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受大气降水季节变化的影响,该河段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第4题,由上题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在顺直、宽浅、落差较小的河道中,
易形成堆积性游荡河道;河流水量的大小与堆积性游荡河道形成的关系较小,但河流水量的季节变化与堆积性游荡河道的形成有关,①错误;有支流汇入的河段,受干流顶托作用的影响,支流挟带的泥沙容易在干支流交汇处淤积,易使河道摆动,但黄河小北干流中段与南、北两段相比,无主要支流汇入,②错误;受沿岸地形地貌及岩石抗侵蚀能力的影响,黄河小北干流中段河道较窄,从而导致该河段河道摆动范围较小,③④正确。第5题,渭河位于黄河小北干流南端,主汛期渭河洪水挟带的大量泥沙会顺黄河水向下游流去,对黄河小北干流河水含沙量没有太大影响;渭河洪水汇入黄河会阻塞黄河小北干流南流的河水,使黄河小北干流水位上升,流速降低,泥沙淤积增强。]
6.(2023·湖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甲河与乙河发源于某山地两侧(右图)。某科研小组调研发现,甲河流经地区的岩石节理发育,压实和成岩作用相对较弱。下表示意两条河流河源段测量点的水位高程。
角度三
河流的侵蚀与河流袭夺
距河源的距离/km 测量点水位高程/m
甲河 乙河
0.0 192 190
0.5 180 179
1.0 172 172
1.5 171 169
2.0 167 167
距河源的距离/km 测量点水位高程/m
甲河 乙河
2.5 164 166
3.0 163 162
3.5 161 155
4.0 157 154
4.5 151 153
5.0 142 152
(1)请补充两条河流河源段的水位高程变化曲线和图例。(4分)
(2)科研小组预测两条河流会发生袭夺。请判断袭夺关系,并说明理由。(5分)
(3)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本次调研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请说明可以应用在哪些具体方面。(5分)
[解析] 第(1)题,由表格数据可知,甲河源头海拔高,故实线代表的图例是甲河,虚线代表的图例是乙河。按照距河源的距离确定高程,再用平滑曲线连接即可。第(2)题,由“甲河流经地区的岩石节理发育,压实和成岩作用相对较弱”可知,甲河流经地区岩石抗侵蚀能力较弱。目前从河源至距河源5 km范围内,甲河落差为50 m,乙河落差为38 m,甲河落差更大,流速更快,溯源侵蚀能力更强,在河水的溯源侵蚀作用下,甲河河源逐渐向分水岭伸展,当两河之间的分水岭被甲河切穿后,甲河袭夺乙河。第(3)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有授时、定位、导航以及海拔测量的功能,本次活动需要用到路径设定、位置定位、时间应用以及高程的测量,从而发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作用。
[答案] (1)
(甲河源段为实线,乙河源段为虚线)。
(2)甲河袭夺乙河。甲河流经地区的岩石节理发育,成岩作用弱,抗侵蚀能力弱;甲河落差大,流速快,溯源侵蚀能力更强,河源逐渐向分水岭伸展,最终切穿分水岭袭夺乙河。
(3)可对该活动路径进行导航;对观测点进行实时定位;对河流各测量点进行准确海拔测量;具有授时功能。
7.(2021·湖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关洲河段位于长江中游,上距三峡坝址约100 km,属于弯曲双分汊河型。关洲岛把关洲河段分为南、北河道。某地理科研团队研究发现,1万年以来关洲岛地层沉积物颗粒从下部到上部呈现细—粗—细的分布,分别对应了该河段河道变迁的三个阶段。目前,关洲河段南、北岸分别为石质和土质河岸。图1示意关洲河段河道变迁和地貌演化。图2示意关洲河段南、北河道年内流量分流比。
角度四
河流的洲滩变化与河流的冲淤
图2
图1
(1)根据关洲岛地层沉积物颗粒分布特征,指出关洲河段三个阶段的流速变化并分析该河段由单一型河道演变为双分汊型河道的过程。(6分)
(2)研究发现,关洲河段年内流量常出现南、北河道主次变更现象。据此推测关洲河段南、北河道的特征。(4分)
(3)有人认为未来关洲岛会向北相对移动,你是否赞同?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6分)
[解析] 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流流速与沉积物颗粒大小呈正相关关系。由材料可知,1万年以来关洲岛地层沉积物颗粒从下部到上部呈现细—粗—细的分布,由此推断关洲河段三个阶段的流速变化为慢—快—慢(或先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关洲河段由单一型河道演变为双分汊型河道的过程实际上是关洲岛的形成过程。早期,该河流关洲岛位置原为河漫滩,此时无岛,河道为单一型河道,由于长江南岸河漫滩地处河湾凹岸,随着流速变快,河水侵蚀南岸河漫滩,车阳河与长江之间的河漫滩逐渐消失,长江夺车阳河
下游河道东流,原河漫滩水下残余部分形成水下浅滩,流水侵蚀使得南岸南迁,河道变宽,水下浅滩处的流速减慢,泥沙大量沉积在水下浅滩处,逐渐淤高,从而出露水面形成江心洲,江心洲把长江该河段分隔为南、北两个河道,使河道演变为双分汊型。第(2)题,由图2可知,随着长江流量增加,南河道分流比下降,北河道分流比上升,表明随着长江水位提高,进入北河道的水流增长更快,其原因与南、北河道的形态密切相关。由于北河道相对宽而浅,河岸较缓,水位上升时,河面过水宽度增长迅速,流量大,易于洪水期
过水;南河道相对窄而深,河岸较陡,枯水期因较深河水容易经该河道向下游流动,而洪水期随着水位上升,河面过水宽度增长较慢,通过洪水量增长不大。第(3)题,本试题为开放性试题,因此必须先表明观点,然后针对表明的观点说出相应的理由。如果赞同未来关洲岛会向北相对移动,则应从关洲岛本身向北移动、南岸向南移动和北岸向南移动三个方面进行阐述。长江北岸(凸岸)继续淤积,向南扩展,关洲岛相对向北移动;由材料可知,上距三峡坝址约100千米,三峡等水库蓄水减少了洪水对北河道冲刷,北河道淤积大于
侵蚀,关洲岛与北岸相隔变近,关洲岛相对北移;上游水库蓄水拦沙,南河道侵蚀大于淤积,使南河道冲刷严重,岸滩崩塌后退,关洲岛距离长江南岸越来越远,使得关洲岛相对北移。如果不赞同未来关洲岛会向北相对移动,则应从关洲岛本身不移动或向南移动、南岸不移动、北岸不移动等方面进行阐述。由材料可知,关洲河段南岸为石质河岸,抗侵蚀能力较强,南岸向南移动缓慢,关洲岛南岸为凸岸,沉积明显,不断淤进,使得关洲岛与南岸距离变近,则关洲岛相对南移;人们为了保护南岸,可能实施大量护岸工程建设,
稳固长江南岸,南岸很难向南移动,使得关洲岛相对北移不明显;上游水库蓄水拦沙,有可能使该河段处于冲淤平衡状态,使得关洲岛位置相对稳定,不会向北移动;由图可知,关洲岛北岸为凹岸,不断被侵蚀,向南移动,关洲岛距离长江北岸可能变远,使得关洲岛不会向北相对移动,甚至可能向南相对移动。
[答案] (1)流速变化:慢—快—慢(先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变化过程:(早期,河漫滩地处河湾凹岸,与陆地相连)随着流速变快,河水侵蚀南岸河漫滩,夺车阳河下游河道东流,原河漫滩残余部分形成水下浅滩,随着南岸继续南迁,流速减慢,水下浅滩因泥沙沉积出露水面形成江心洲,河道演变为双分汊型。
(2)北河道相对宽而浅,河岸较缓,易于洪水期过水;南河道相对窄而深,河岸较陡,对枯水期进流更有利。
(3)赞同。理由:长江北岸(凸岸)继续淤积,向南扩展;上游水库蓄水减少洪水对北河道冲刷,北河道淤积大于侵蚀;上游水库蓄水拦沙使南河道冲刷严重,南河道侵蚀大于淤积,岸滩崩塌后退,关洲岛距离长江南岸越来越远。
或不赞同。理由:长江南岸为石质河岸,抗侵蚀能力较强;护岸工程建设,稳固长江南岸;上游水库蓄水拦沙,该河段冲淤平衡,关洲岛位置相对稳定;关洲岛南岸为凸岸不断淤进,北岸为凹岸不断蚀退,关洲岛距离长江南岸越来越近。
(2024·太原二模)嘉陵江支流涪江某河段(自北向南流)枯水期时右侧河床基岩裸露,在厚度不足1米的砂岩表层分布有数量众多、形态各异的凹坑、石洞,宛如一幅石版浮雕长卷沿江徐徐展开(下图)。浮雕长卷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南侧砂岩下的泥岩出露明显。据此完成1~2题。
主题训练14
1.石版浮雕长卷形成的外部条件主要是( )
①河谷狭窄幽深 ②河谷宽阔平缓 ③流水下切强烈 ④流水下切较缓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石版浮雕长卷南侧泥岩出露的原因是( )
A.泥岩遭受侵蚀 B.地壳缓慢下降
C.砂岩遭受剥蚀 D.泥岩不断发育
√
√
1.D 2.C [第1题,石版浮雕长卷面积大,形成这种地貌首先需要大面积海拔相当的砂岩,宽阔平缓的河谷,①错,②对;宽阔平缓的河床水流缓慢,流水下切缓慢,可以在砂岩表层形成众多形态各异的凹坑、石洞等,③错,④对。综上所述,②④正确,故选D。第2题,该河段河床基岩为硬度不高的砂岩,该河段自北向南流,流水侵蚀砂岩形成的浮雕长卷。石版浮雕长卷的南侧泥岩出露,最大的可能是表层砂岩已被剥蚀掉,露出了下面的泥岩层,即泥岩在砂岩层的下部,沉积时间更早,C符合题意;泥岩遭受侵蚀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泥岩上面的岩层被剥蚀,才能使泥岩出露,排除A;地壳缓慢下降会使表层基岩更不容易被侵蚀,泥岩更不易出露地表,排除B;泥岩发育需要特殊环境,目前不满足,排除D。故选C。]
(2024·合肥三模)某研学小组对黄河某河段(下图)进行了航拍考察,发现该河段流经区域以高原山地为主,嵌入型曲流发育,并形成了离堆山(指被废弃河曲所环绕的孤立山丘)。通过查阅该地区的资料,发现该河段近年来径流量不断减少,植被覆盖度不断提升,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河岸崩滑减少。据此完成3~5题。
3.该河段受到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下切
C.风力堆积 D.流水侧蚀
4.该河段离堆山形成的基本过程是( )
A.河流下蚀—地壳抬升—河流侧蚀—裁弯取直
B.河流侧蚀—地壳抬升—风力侵蚀—河流下蚀
C.河流侧蚀—地壳抬升—河流下蚀—裁弯取直
D.地壳抬升—河流下蚀—风力堆积—河流侧蚀
√
√
5.有专家认为该区很难形成新的离堆山,其原因可能有( )
①河流落差小 ②曲流间多山脉 ③径流量减少 ④植被覆盖度提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
3.B 4.C 5.D [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该河段流经区域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落差大,流水下切侵蚀作用较强,形成嵌入型曲流。故该河段主要的外力作用是流水下切侵蚀,B正确;与风力作用无关,侧蚀是河流早期受到的外力作用,A、C、D错误。第4题,根据材料可知,该河曲流发育,而曲流形成于地势平坦的地区,说明地质历史上,该河段地势平坦,河流侧蚀明显,曲流不断发育;该河段目前形成嵌入型曲流,说明该地形成曲流以后,地壳抬升,地势落差加大,河流下切作用增强,演化成曲峡地貌;在河流下切
的同时也侧向侵蚀,河曲不断弯曲并被裁弯取直,废弃的河曲凸岸保留着基岩残丘,形成离堆山,因此该河段离堆山形成的基本过程是河流侧蚀—地壳抬升—河流下蚀—裁弯取直,C正确。第5题,根据材料可知,该河段位于高原山地,地势落差大,以下切侵蚀为主,侧蚀较弱,难以再形成堆积,①错误;曲流间多山脉,两岸岩性坚硬,凹岸后退慢,②正确;根据材料可知,该河段径流量不断减少,河流侧蚀能力减弱,③正确;随着植被覆盖度的提高,水土保持能力增强,河流侵蚀作用减弱,植被固土作用使河岸崩塌减少,因而侧蚀作用难以继续,因此该区很难形成新的离堆山,④正确。]
(2024·北京二模)读图,完成6~7题。
6.对该地进行冲积扇地貌野外考察时,可( )
A.在①地测量断层的错动距离
B.在②地采集颗粒较细沉积物
C.在③地寻找古河流水文信息
D.在④地进行整体的形态观察
√
7.图中冲积扇和断层形成的先后顺序为( )
A.冲积扇Ⅰ—冲积扇Ⅱ—冲积扇Ⅲ—断层
B.冲积扇Ⅰ—冲积扇Ⅱ—断层—冲积扇Ⅲ
C.冲积扇Ⅲ—冲积扇Ⅱ—断层—冲积扇Ⅰ
D.冲积扇Ⅲ—断层—冲积扇Ⅱ—冲积扇Ⅰ
√
6.D 7.B [第6题,读图可知,①地附近无断层,A错误。②地位于冲积扇扇顶位置,多为颗粒较粗沉积物,B错误。③地靠近现代河道所在地,并无古河道,C错误。④地地势较高,视野开阔,可以进行整体的形态观察,D正确。第7题,结合古河道与现代河道位置信息可知,冲积扇Ⅲ的形成较冲积扇Ⅰ、Ⅱ更晚,排除C、D。冲积扇Ⅲ的规模较冲积扇Ⅰ、Ⅱ更大,推测是由于冲积扇Ⅰ、Ⅱ形成后,区域发生断层,岩石破坏程度加大,冲积扇的物质来源增多,加之断层导致地势起伏加大,河流侵蚀能力增强,继续形成规模更大的冲积扇Ⅲ。所以其形成的先后顺序为冲积扇Ⅰ—冲积扇Ⅱ—断层—冲积扇Ⅲ,A错误,B正确。]
(2024·宁波二模)河流阶地形成与地壳间歇性抬升相关。下图为流向曾发生过改向的某河流某一河段阶地标高示意图,T1~T6表示阶地年龄从新到老,阶地标高与水面高程呈正相关。据此完成8~9题。
8.水面高程决定河流的流向,该河段流向发生改向的时期是( )
A.T1~T2 B.T3~T4
C.T4~T5 D.T5~T6
9.造成该河流改向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抬升 B.流水沉积
C.流水侵蚀 D.水位变化
√
√
8.B 9.C [第8题,根据材料“阶地标高与水面高程呈正相关”及题干“水面高程决定河流的流向”可知,河流流向为自河流阶地标高较高处向河流阶地标高较低处流。据图可知,在T5~T6时期,河流阶地标高为巫山>奉节>故陵镇,故河水流向为自巫山向故陵镇流,至T4时期,河流阶地标高变为奉节>故陵镇>巫山,故此时河水为自奉节向故陵镇和巫山流。至T3时期,河流阶地标高变为故陵镇>奉节>巫山,故此时河水流向为自故陵镇向巫山流。所以河流流向发生改变的时期是T3~T4时期。B正确。第9题,地壳抬升会使河
流的下切作用增强,可能导致河流的流向发生改变。但是,地壳抬升通常会导致河流整体下切,而不是单一改向,A错误;流水沉积会在河流的下游形成沉积物堆积,可能导致河流的河床抬高,但这更多的是影响河流的流速和流量,而非直接导致河流改向,B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河流阶地的形成与地壳间歇性抬升有关。当地壳抬升时,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增强。据图可知,在T5~T6时期,河流阶地标高为巫山>奉节>故陵镇,但由于同一时期不同地点地壳抬升幅度不同,T3~T4时期,与故陵镇和巫山相比,奉节阶地标高变化
幅度最大,即该地地壳的抬升幅度最大,流水下切侵蚀强度最大,导致至T3时期河流阶地标高变为故陵镇>奉节>巫山,从而造成该河流改向,故造成该河流改向的主要原因是流水侵蚀,C正确;水位变化通常是由季节、降雨或其他气象因素引起的,它可能影响河流的流速和流量,但通常不足以直接导致河流改向,D错误。]
(2024·台州二模)淤积、侵蚀中心是指海岸线演变过程中淤积或侵蚀作用在三角洲面积变化空间上的中心点,其位置变化情况会对海岸线的地貌形态、水文环境等产生影响。下图为黄河三角洲(局部)淤积、侵蚀中心变迁示意图。据此完成10~11题。
10.监测三角洲海岸线变化可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GPS B.GIS
C.BDS D.RS
11.据图可推断黄河三角洲( )
A.淤积、侵蚀中心随时间变化方向一致
B.1976~1996年东南海岸线向内陆退缩
C.2002年入海口已由东南改道东北方向
D.2006年后淤积中心变幅大于侵蚀中心
√
√
10.D 11.C [第10题,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领域主要表现为: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可对农作物进行估产、有助于防灾减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主要用于位置方面的定位和导航);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用于城市的信息管理与服务、交通道路管理、环境管理以及城市规划、防灾减灾等);黄河三角洲的面积变化资料来源于RS技术,连续拍摄多张遥感影像对比可分析面积的变化。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第11题,
由图可知,淤积和侵蚀中心随时间变化方向迥异,A错误;1976~1996年东南海岸线向海洋扩张,B错误;1996年东南入海口的河道废弃,2002年淤积中心转移到东北方向,2002年入海口已由东南改道东北方向,C正确;2006年后淤积中心变幅小于侵蚀中心,D错误。故选C。]
(2024·太原一模)马鞍山河段是长江下游典型的顺直分汊河段,河段内洲滩众多,消长频繁。2012~2016年马鞍山河段内洲滩此消彼长,洲滩的面积和形状发生了很大变化。下图示意2012~2016年某时段马鞍山河段的洲滩分布。据此完成12~14题。
12.马鞍山河段内洲滩的主要形成原因是( )
A.风力堆积 B.地壳抬升
C.侧向侵蚀 D.泥沙沉积
13.推测2012~2016年江心洲左缘的变化情况是( )
A.向东生长 B.向东崩退
C.向西崩退 D.向西生长
√
√
14.2012~2016年心滩可能( )
A.头冲(刷)尾淤(积),与下何家洲连为一体
B.头淤(积)尾冲(刷),与下何家洲连为一体
C.头冲(刷)尾淤(积),与牛屯河边滩连为一体
D.头淤(积)尾冲(刷),与牛屯河边滩连为一体
√
12.D 13.B 14.A [第12题,洲滩位于河道内,其形成与风力作用关系小,A错误;地壳抬升,河流下切,容易形成河流阶地,而不是洲滩,B错误;侧向侵蚀会使河流展宽,但不是形成洲滩的原因,C错误;洲滩是河流挟带的泥沙因流速减慢,堆积而形成的,D正确。第13题,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江心洲左缘因受流水侵蚀作用而崩退,A、D错误;结合图示指向标可知,应是向东崩退,B正确,C错误。第14题,心滩头部迎着水流,受到流水冲刷,而尾部由于心滩的阻挡作用,流速减慢,泥沙淤积,随着淤积的泥沙增多,其可能与下游的下何家洲连为一体,A正确。]
15.(2024·萍乡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鄱阳湖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承接流域内多条河流来水,经调蓄后由湖口注入长江。长期以来由于鄱阳湖及周边河道泥沙沉积作用,形成了丰富的沙石资源。由此产生的采沙行为对鄱阳湖及河道的水文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图1示意鄱阳湖①②两个采沙点位置,图2示意采沙点①处河道的变化(深色示意水域)。
(1)比较图中①②两处河道泥沙淤积严重的时间早晚,从我国雨带移动的角度分析其原因。(6分)
(2)结合材料,说明采沙对河道形态的影响。(2分)
(3)分析①处河道形态的改变对枯水期鄱阳湖湖区水文、生态环境的影响。(4分)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①的位置偏北,位于长江与鄱阳湖的交汇处。②的位置偏南,位于赣江入湖口。我国雨带从南向北移,赣江流域先进入汛期,水量增大,带来大量的泥沙,因地形平缓,受湖水顶托作用,在②河道处淤积,长江干流位置偏北,进入汛期时间较晚,长江水补给湖泊,入湖泥沙在①河道处淤积,故②早于①。第(2)题,由材料可知,鄱阳湖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承接流域内多条河流来水,经调蓄后由湖口注入长江。长期以来由于鄱阳湖及周边河道泥沙沉积作用,形成了丰富的沙石资源,采沙会使得河
岸崩塌,边界不平滑,出现锯齿状河岸线,河岸线更曲折,采沙会减少河道沙子,使得河道加宽,河床变深。第(3)题,读图可知,采沙使得①河道变宽变深,枯水期河流水位低,采沙使得落差增大,湖水流出的速度加快,导致鄱阳湖秋冬季节枯水期提前,水位下降,水域面积减少,易形成湖滨沙丘,沙质物质增多,加剧风沙危害;水域面积减小,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湿地生态系统。
[答案] (1)②早于①。我国雨带从南向北移,赣江流域先进入汛期,水量增大,带来大量的泥沙,因地形平缓,(受湖水顶托作用)在②河道处淤积;长江干流进入汛期较晚,长江水补给湖泊,入湖泥沙在①河道处淤积,故②早于①。
(2)河岸崩塌,(边界不平滑,出现锯齿状河岸线)河岸线更曲折,河道加宽,河床变深。
(3)采沙使得河道变宽变深,枯水期湖水流出的速度加快,导致鄱阳湖秋冬季节枯水期提前,水位下降,水域面积减少,易形成湖滨沙丘,加剧风沙危害;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湿地生态系统。
一、选择题
(2024·扬州一模)高能洪水是大量水体短时间内急剧释放且水流能量高的超常规洪水。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流域易发生高能洪水,导致河谷两侧巨型边滩分布较多。据此完成1~2题。
1.雅鲁藏布江流域易发生高能洪水的直接原因是( )
A.流域面积广 B.堰塞湖溃决
C.滑坡体堵江 D.泥石流入江
综合能力提升(四) 地表形态的塑造
√
2.区别一般河漫滩与巨型边滩的主要依据是( )
A.面积大小 B.土层厚度
C.沉积结构 D.物质来源
√
1.B 2.C [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雅鲁藏布江流域易发生高能洪水的原因是滑坡体堵江,滑坡体堵江后,上游水位上涨,堰塞湖形成,堰塞湖溃决后,大量洪水倾泻而下,形成高能洪水,B正确。第2题,巨型边滩是短时间内急剧释放且水流能量高的超常规洪水挟带泥沙堆积形成的,因此其分选性比较差,而一般河漫滩是由河流在凸岸堆积形成的,流速慢,具有一定分选性,因此两者沉积结构不同,C正确;面积大小与土层厚度可以直接通过观察分辨出来,但无法从本质上区分一般河漫滩与巨型边滩,A、B错误;两者物质来源相同,都是河流从上游搬运而来,D错误。故选C。]
(2024·辽阳二模)云台山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