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1张PPT)
第三部分 素养提升
素养1 区域认知
区域认知既是地理学科的基础,也是地理学科应具备的一种能力,更是地理学科的魅力所在。不论是用各种不同类型的地图展示区域的位置、轮廓和景观,还是用写实的文字描述区域的特征、差异和演变,无不体现出区域认知在地理学科中的素养价值甚至学科艺术。提升区域认知应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2023·湖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上,广东省是我国多次大规模南下移民的重要目的地。移民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不同的方言区。下图示意广东省方言区分布。
1.怎么考区域,区域有哪些内容
(1)描述广东省方言区分布的主要特点。(6分)
(2)客家语方言区内的许多中心城镇形成粤语岛,请推测其原因。(6分)
【参考答案】 (1)方言类型复杂多样,空间差异大;以粤语、客家语、闽语为主,粤语主要分布在广州以西,客家语主要分布在广东东北部、东部,闽语主要分布在粤东沿海、雷州半岛;非粤语区存在诸多“粤语岛”。
(2)省会城市广州地处粤语区,省会城市和省内中心城镇之间长期存在密切的人员来往、文化交流,省会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力;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香港和澳门也以粤语为主,与其他地区的中心城镇联系较多;与乡村地区相比,中心城镇人口来源复杂,受周边方言影响小。
(一)“五看”命题规律
1.从命题背景看
大致有三种:①区域简图为主体,配有文字描述;②借助景观图和文字信息间接呈现典型区域特征;③无图考图,典型区域或热点区域的直接呈现。
2.从区域选择看
多是小尺度、非热点区域,但都具有典型特征,或者具有亟须关注问题的区域,以在“人地协调观”指导下的视角选择为主要趋势。
3.从问题设置看
尽管不同地区的考卷在难易程度上有所不同,但是都体现出小切口、浅思维的特点,不是“简单不困难”,而是“直接不复杂”。
4.从思维考查看
都是遵循“特征—区域—特征”的思维过程,即由“已有区域特征”,推知所考查区域,进而考查区域其他特征或问题。
5.从学科素养看
以有形的“区域认知”考查无形的“综合思维”,通过对区域问题的研究和考查,展示考生思维的高度、深度和广度。
(二)考查的五个区域能力
1.区域空间定位
对地理事物空间性的研究,是地理学的一个根本特征。因此对区域空间位置的考查和复习是基础和关键。
区域空间位置一般包含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等。
2.认识区域特征
基于区域空间定位,综合分析区域特征。自然地理特征包括气候、地形、河流、土壤、植被、资源等,人文地理特征包括农业(农业类型、区位条件等)、工业(工业类型、区位条件等)、城市、交通、环境问题等。
3.比较区域差异
一般是基于两个不同区域的比较,主要有三个角度:一是比较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二是比较区域发展条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三是比较区域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
4.厘清区域演变
区域演变包括时间演变和空间演变两方面。时间演变指区域随着时间推移和生产力发展表现出来的区域特点变化,区域发展一般可分为初期阶段、成长阶段、转型阶段和再生阶段。空间演变是区域在地域空间上的形态变化,包括聚落形态变化、交通线变化、土地类型及其进退变化等。
5.展望区域未来
包括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产业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策略等。
(2023·湖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森林茂密,但多为结构相似的低龄次生林。该地区林冠层主要由松树组成,光线可穿透到地面,促进了林下植物生长,这些植物富含油脂,野火风险很高。研究人员在该地区开展了一项火灾应对试验项目,图1示意试验区位置,图2示意项目技术方案。
2.怎样判断区域,怎样进行区域定位
(1)说明该地野火高发的原因。(3分)
(2)据图描述该项目技术方案,并分析这些策略对林下自然环境的影响。(8分)
(3)列举该方案的推广条件。(6分)
【参考答案】 (1)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高温干燥;森林茂密,枯落物积累多;植物富含油脂,易燃。
(2)方案:冬季采用机械有选择性采伐部分林木,春季用机械移除地表枯枝落叶等可燃物,通过放牧牲畜食草,减少地表枯落物的数量。影响:减少地表枯落物数量,降低野火发生频率;利于减轻人为干扰,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林下光照增加,利于幼苗萌发与群落更新;不利于枯落物归还土壤,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
(3)林下光照要充足;落叶具有季节性,相对集中;旱季和雨季分明,雨季降水充足;森林群落结构复杂;资金充裕。
(一)提升区域认知能力的方法
1.放眼看“世界”,心中有“祖国”,关注“小区域”
即便到了复习的冲刺阶段,也要多翻阅地图册,多看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多看热点区域图,包括长期关注区域和时事热点事件发生区域等。
2.重视区域空间定位,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的信息支撑和具体方式,强化对区域的认知
要学会用地理语言归纳分析各种图像信息,识记、理解、运用地理知识,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具体化、规律化落实在地图上。
3.立足总体性,掌握区域的综合特征
建立一个知识结构的模型,包括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四个方面。
4.从区域差异入手,分析区域间自然和人文要素的不同
一方面可以加深对区域特征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有助于理解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发展的不均衡性。训练过程中,要注意比较的全面性和表达的完整性。
(二)区域地图的判读技巧
判读区域地图时,关键是对图中的信息进行准确的定位,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先读图名
图名是一幅地图的“眼睛”,它常常概要地表明地图所示的区域和主题内容。
2.细辨图例
当地图上出现多项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时,首先可从图例中找出各项地理事物的名称,然后分门别类地辨识它们的分布特点。
例如:2023年山东高考T14~15,看图例的类型及所示信息,结合文字信息“生肖鼠位于正北方”即可概括出日出和北京时间9:20太阳的方位信息,从而为解答相应问题做好准备。
3.重视主要地理分界线
地理分界线是判断地理事物分布的重要依据。如我国地势阶梯分界线、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我国外流区域与内流区域分界线、我国东部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等。另外,还有一些重要的分界线、国界线等也不可忽视。
例如:2022年浙江1月选考T27,以大兴安岭为地理界线考查山脉两侧自然与经济特征差异。
4.抓住位置或轮廓特征
可通过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形象特征来认识其分布。如大连位于辽东半岛的南端,深圳位于珠江口东岸,珠海位于珠江口西岸;法国的轮廓近似“六边形”,意大利、新西兰的轮廓形似“靴子”,智利的轮廓形似“长剑”等。
例如:2023年浙江1月选考T11~12,根据图中区域轮廓和河流、经纬度等信息,确定①属于内蒙古、②属于甘肃、③属于青海,从而判断三地共同的主要清洁能源类型。
5.跟踪空间轨迹
寻找一个比较熟悉的,或有一定意义的地理事物,如城市、铁路、公路、河道、边界线等,再沿某一顺序去阅读。
例如:2022年浙江6月选考T11~12,根据图中亚洲、北冰洋、北美洲、太平洋等可判定阿留申海沟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交界处。
6.注意辅图
有些地图配有辅图,如地图册和教材中的地理概况图有的就由主图和辅图两部分组成,阅读时就要注意主图与辅图的关系及相对位置。
例如:2023年山东高考T16,辅图(图2)是对主图(图1)的补充和解释,通过辅图可知柴河水系状况及明清时期聚落的分布。
汉江流域是朝鲜半岛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区。读汉江流域水系示意图,完成1~2题。
素养1 区域认知专项训练
1.从图中水系特征可以看出,流域内( )
A.地势特征大致是东高西低
B.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
C.半岛东侧地势较缓
D.河流流向以自南向北为主
√
2.下列关于汉江的综合开发措施中,最合理的是( )
A.航运价值大,应大力发展水运
B.水能丰富,应大力开发水电
C.流域降水少,应重点发展灌溉
D.支流众多,不适合综合开发
√
1.A 2.B [第1题,通过图中河流流向可知,地势整体上东高西低,A正确;图示区域为朝鲜半岛,地形以山地为主,B错误;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靠近朝鲜半岛的东部,半岛西侧地势起伏较小,东侧地势起伏较大,C错误;河流流向以自东北向西南为主,D错误。第2题,朝鲜半岛面积狭小,河流短促,水流湍急,航运价值小,不适宜发展水运,A错误;图示区域多山地,地势起伏较大且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河流流量丰富且落差较大,水能丰富,应大力开发水电,B正确,C错误;图示区域支流众多,适合综合开发,D错误。]
(2024·双鸭山模拟)咸海位于亚欧大陆中心区,是阿姆河和锡尔河的尾闾湖,其萎缩造成了举世瞩目的生态灾难。下图示意1992~2018年咸海地区标准化的水面面积、土地利用面积、气温变化。据此完成3~5题。
3.咸海主要的直接补给水源是( )
A.大气降水 B.冰雪融水
C.河流水 D.地下水
4.2010年以来,咸海地区( )
A.水面萎缩速率呈加快趋势
B.气温呈现持续升高趋势
C.耕地面积呈持续减少趋势
D.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
√
√
5.导致2015~2018年咸海水面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上游径流量减少 B.人为取水量减少
C.湖面蒸发量增大 D.地下水水位下降
√
3.C 4.D 5.B [第3题,由材料可知,咸海是阿姆河和锡尔河的尾闾湖,故其主要的直接补给水源为河流水,C正确;咸海位于亚欧大陆中心区,远离海洋,气候干旱,降水稀少,A错误;冰雪融水需经河流汇入咸海,不是咸海的直接补给水源,B错误;该区域气候干旱,地下水水位低,地下水不是咸海主要的直接补给水源,D错误。第4题,由图可以看出,2012年以后,标准化的咸海水面面积波动较小,且2015年以后有微小增加趋势,说明2010年以后咸海萎缩速率呈减缓趋势,A错误;2010年以后,气温和耕地面积
都呈现波动变化趋势,B、C错误;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D正确。第5题,由图可以看出,2015年以后咸海水面面积有微小增加趋势,这可能与温度升高造成冰川积雪加速消融、山区降水增多导致上游流出山口的径流量增加、沿途和湖区人为取水量减少等有关,A错误,B正确;湖面蒸发量增大易导致湖泊水量减少,水面面积减小,C错误;地下水水位下降会加剧咸海萎缩,咸海水面面积会减小,D错误。]
(2024·牡丹江模拟)气候学上通常以候平均温度(每5日的平均气温)作为季节的划分标准:候温高于22 ℃的时期为夏季,低于10 ℃的时期为冬季,介于二者之间的为春季和秋季。这样,各地的春夏秋冬四季,都有共同的温度标准。可见,同一地点,四季必然长短不一;不同地点,同一季节并非同时始终。而且,并非到处都有四季。读我国部分区域平均入春日期等值线图,完成6~8题。
6.图中显示的省级行政中心城市中入春日期最接近的是( )
A.兰州与西安 B.呼和浩特与银川
C.济南与太原 D.天津与石家庄
7.甲区域入春日期早于同纬度东部地区,主要是因为甲区域( )
A.距海远,海拔低,风力小
B.地势平坦,空气质量优良
C.地形封闭,云量小,日照强
D.植被覆盖度低,昼夜温差小
√
√
8.乙区域在7月的候温应( )
A.低于10 ℃ B.为12 ℃左右
C.接近15 ℃ D.为16~22 ℃
√
6.D 7.C 8.A [第6题,读图可知,兰州入春日期为4月15日到5月15日之间,西安入春日期为3月15日到4月1日之间,A错误;呼和浩特入春日期为4月15日到5月1日之间,银川入春日期为4月1日到4月15日之间,B错误;济南入春日期为3月15日到4月1日之间,太原的入春日期为4月1日到4月15日之间,C错误;天津与石家庄入春日期都是4月1日到4月15日之间,D正确。第7题,读图可知,甲区域为塔里木盆地,入春日期为3月15日以前。由所学知识可知,塔里木盆地距海远,晴天多,地形较封闭,云量小,日照强,北部
有天山山脉阻挡冷空气,所以气温较高,入春日期较早,C正确;该地邻近亚洲高压,风力大,植被覆盖度低,多风沙,空气质量差,晴天多,昼夜温差大,A、B、D错误。第8题,读图可知,乙区域位于全年皆冬区。由材料可知,候温高于22 ℃的时期为夏季,低于10 ℃的时期为冬季,所以该地7月的候温应低于10 ℃,A正确。]
(2024·辽宁一模)耕地资源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其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变化必将影响到粮食生产的波动,从而影响到粮食安全。位于东北地区腹地的典型黑土区,具有高产、稳产的特性,是东北地区成为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关键。2000年之后,东北黑土区是全国为数不多耕地面积仍有增加的区域。右图示意东北典型黑土区1986~2020年的耕地重心迁移。据此完成9~10题。
9.东北地区种植业发展的优势条件是( )
A.土壤矿物质含量高 B.雨热同期,生长期长
C.地势平坦广阔 D.劳动力丰富
10.东北典型黑土区1986~2020年的耕地重心迁移,反映了东北地区( )
A.耕地开垦地区不断向更温暖的地区扩展
B.耕地开垦地区不断向更干燥的地区扩展
C.黑土区耕地资源动态变化的不均衡性
D.哈尔滨市黑土区耕地面积增加最多
√
√
9.C 10.C [第9题,东北地区冬季漫长,气候寒冷,有机质分解慢,积累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而不是土壤矿物质含量高,A错误;东北地区位于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但是东北地区纬度高,热量条件差,生长期短,B错误;东北地区以平原为主,地势平缓,利于种植业发展,C正确;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机械化水平高,劳动力不丰富,D错误。第10题,耕地重心不断向北、向东移动,说明耕地开垦地区不断向更寒冷、更湿润的地区扩展,A、B错误;耕地重心的持续变化说明黑土区耕地资源动态变化的不均衡性,C正确;黑土区耕地重心始终位于哈尔滨市市辖区范围内,但不等于哈尔滨市黑土区耕地面积增加最多,D错误。]
(2024·重庆一模)破火山口是指火山爆发形成的火山口由于后期受自然或人为因素破坏而形成的不完整的火山口,多数破火山口都是火山喷发之后火山锥下方空虚陷落而形成的。下图示意阿留申群岛部分破火山口区面积,该区域由成列环状海底火山喷发而成,其喷发多属小型爆炸,产生的火山灰可以到达4 500~9 000米的高空。据此完成11~12题。
11.图中火山带的直接成因是( )
A.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挤压
B.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张裂拉伸
C.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
D.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张裂拉伸
12.与通常的火山口相比,破火山口( )
A.形状规则 B.面积更大
C.锥体更高 D.坡度更陡
√
√
11.A 12.B [第11题,该火山带位于阿留申群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处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板块的碰撞挤压导致地壳活动频繁,A正确。第12题,由材料可知,多数破火山口都是火山喷发之后火山锥下方空虚陷落而形成的,因此破火山口的海拔较低,锥体应该更低,C错误;其火山口的直径应该更大,且火山口陷落坍塌破坏,火山物质滑落,使火山口面积增大,B正确;由于破火山口是火山锥下方空虚陷落而形成的,一般形成时间较短,具有突发性,故形状不规则,A错误;一般而言,海拔越低,其坡度越缓,D错误。]
13.(2024·安徽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我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是首个面向太平洋扇区的南极考察站。主站体采用集中式形态、使用特制钢材、安装智慧火眼消防系统,分上下层,下层大部分为立柱结构。科考发现,受海冰扩张的影响,末次冰盛期南极海洋表层生产力明显下降。海洋表层生产力是指在海洋表层水体中,通过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和沉降作用,将碳转移到深海的过程,受营养盐、海冰范围、气温、光照、水动力等多种环境因素的制约。下图为秦岭站位置示意图及景观图。
(1)简述我国建设秦岭站的意义。(6分)
(2)说明秦岭站建筑设计的地理背景。(6分)
(3)分析末次冰盛期南极海洋表层生产力明显下降的原因。(6分)
[解析] 第(1)题,建站的意义可从科考区域、科考价值、国际合作三方面作答。根据秦岭站位置,结合材料“是首个面向太平洋扇区的南极考察站”可知,秦岭站临近罗斯海,是我国首个面向太平洋扇区的考察站,填补了我国在该区域的科考空白;秦岭站的科考价值大,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挥重要作用;秦岭站的建设,有利于加强南极考察的国际合作。第(2)题,据材料可知,秦岭站的主站体采用集中式形态、使用特制钢材、安装智慧火眼消防系统,分上下层,下层大部分为立柱结构。南极纬度高,温度低,海岸环境有
很强的腐蚀性,特制钢材可以抵抗超低温和海岸环境的强腐蚀;南极地区降水少,气候干燥,建筑物容易燃烧发生火灾,使用智慧火眼消防系统,利于及时发现火情;集中式形态便于考察队员集中工作、生活,减少冬季能耗;南极地区风力较大,立柱结构利于通风,利于抵御极地的强风。第(3)题,由材料可知,受海冰扩张的影响,末次冰盛期南极海洋表层生产力明显下降。末次冰盛期,南极地区温度低,海冰面积扩大,其密度和厚度增加,不利于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减弱,浮游植物生长期明显缩短;海冰的覆盖隔绝了风对海洋的作用,表层海水动力减弱,抑制了深层海水的上涌,表层海水的营养物质相对匮乏,不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
[答案] (1)秦岭站临近罗斯海,是我国首个面向太平洋扇区的考察站,填补了我国在该区域的科考空白(或是对其他考察站的有效补充);可以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加强南极考察的国际合作。
(2)特制钢材可以抵抗超低温和海岸环境的强腐蚀;南极干燥易燃,使用智慧火眼消防系统,利于及时发现火情;集中式形态便于考察队员集中工作、生活,减少冬季能耗;立柱结构利于通风,可以抵御极地的强风。
(3)末次冰盛期,南极地区温度低,海冰面积扩大,其密度和厚度增加,从而限制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浮游植物生长期明显缩短;海冰的覆盖隔绝了风对海洋的作用,表层海水动力减弱,抑制了深层海水的上涌,表层海水的营养物质相对匮乏,不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
14.(2024·湖南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雷暴是暖湿空气强烈上升形成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它往往伴随着阵雨、狂风或冰雹,其形成与气温、空气湿度、地形等要素密切相关。下图示意美国本土年均雷暴天数的空间分布(单位:天)。
(1)以110°W为界,简述美国本土年均雷暴天数的空间分布规律。(4分)
(2)图中虚线区域内年均雷暴天数较少,试分析原因。(6分)
(3)雷暴天气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请从个人角度说出防御措施。(4分)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110°W以东,雷暴天数大致从南向北减少(或从北向南增加);110°W以西,雷暴天数大致从东向西减少(或从西向东增加或从内陆向沿海减少或从沿海向内陆增加)。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影响雷暴天气的要素有气温、空气湿度、地形等。读图可知,虚线区域位于大陆西岸近海,地形相差不大,从西向东抬升(受地形抬升影响,雷暴天气应较多),而该地实际雷暴天气较少,因此地形暂不考虑,主要考虑因素为气温、空气湿度。将虚线区域分为北部和南部逐一分析。虚线区域北部:纬度较高,为
温带海洋性气候,气温较低,对流弱。虚线区域南部:寒流降温减湿;南部纬度较低,为地中海气候,夏季气候干旱,空气湿度小。第(3)题,根据题意,从“个人角度”考虑,防御措施为:雷暴天不要站在空旷处、高处和大树下;雷暴天不用手机、上网、看电视等;雷暴天减少外出;提高防雷电意识。
[答案] (1)110°W以东,大致从南向北减少(或从北向南增加);110°W以西,大致从东向西减少(或从西向东增加或从内陆向沿海减少或从沿海向内陆增加)。
(2)虚线区域北部:纬度较高,气温较低,对流弱。虚线区域南部:寒流降温减湿;夏季气候干旱,空气湿度小。
(3)雷暴天不要站在空旷处、高处和大树下;雷暴天不用手机、上网、看电视等;雷暴天减少外出;提高防雷电意识等。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