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第四部分 热点1 生态文明建设

文档属性

名称 17 第四部分 热点1 生态文明建设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19 18:03: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第四部分 热点扫描
热点1 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人地协调观的主要表现之一,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因此也成为高考命题的重要切入点。
把农业引入城市,使农业生产与城市空间相融合,能够有效改善当前城市发展中产生的问题,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有学者提出了将农业与城市中的社区相融合的“有农社区”的构想(系统)。据此完成1~2题。
1.“有农社区”最主要的意义是(  )
A.提供便捷的食物供应  B.改变居民的生产方式
C.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 D.美化社区的生活环境
2.若推广“有农社区”,对城市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
A.控制城市用地规模 B.完善社区商业布局
C.增加城市能源消耗 D.缓解城市内涝灾害


1.C 2.D [第1题,由材料及图示信息可知,“有农社区”是指将农业引入城市,使农业生产与城市空间相融合,减少水分、食物、能量输入以及无机废物输出,在其内部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C正确;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给城市提供便捷的食物供应,这不是发展“有农社区”最主要的意义,A错误;“有农社区”对居民的生产方式改变较小,且不是其最主要的意义,B错误;美化社区的生活环境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实现,如增加绿地等,这不是“有农社区”最主要的意义,D错误。第2题,推广“有农社区”,将农业引入城
市,会增大城市用地规模,A错误;农业与商业关系不大,B错误;由图可知,“有农社区”会减少水分、食物、能量输入以及无机废物输出,因此会减少城市能源消耗,C错误;推广“有农社区”,将农业引入城市,会减小城市内部硬化率,缓解城市内涝灾害,D正确。]
广西龙胜龙脊梯田分布在海拔300~1 100米处,坡度大多在26°~35°。核心区面积5 000多亩,水稻种植一年一熟。2018年,广西龙脊梯田农业系统作为中国南方山地梯田的子项目,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据此完成3~4题。
3.图片景观拍摄的月份最可能接近(  )
A.5月 B.8月
C.10月 D.1月

4.龙脊梯田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意义是(  )
①鼓励山区大力开发梯田 ②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振兴乡村 ③发展龙脊梯田文化景观遗产旅游,增加农民收入 ④提高保护意识,确保龙脊梯田持续利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A 4.D [第3题,由图片景观可知,此时梯田波光粼粼,无水稻生长,应是水稻插秧前整地备播时期。该地海拔高,昼夜温差大,水稻种植一年一熟,一般4~5月播种,所以拍摄的月份最可能接近5月,A正确。8月为成熟期,水稻成熟,水分排干,与图中景观不符,B错误。 10月、1月为收割后农闲时期,水田需要晾晒翻犁,不需要灌水,C、D错误。第4题,龙脊梯田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可以加强该地农业景观的保护,完善基础设施,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振兴乡村发展,提高知名度;
可以发展龙脊梯田文化景观遗产旅游,增加农民收入;可以提高当地政府和居民的保护意识,确保龙脊梯田持续利用,②③④正确。当地地形坡度大,鼓励山区大力开发梯田可能会加剧水土流失,不利于原有文化遗产的保护,①错误。]
绿色发展是以提升生活质量为核心,在尊重、保护和高效利用资源环境的基础上,更多、更好、更节约、可持续地创造经济财富、增进社会福祉的发展模式。城镇化对我国绿色发展效率有重要的影响,绿色发展效率提升是实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下图为2008年、2011年、2014年我国绿色发展效率空间格局示意图。据此完成5~7题。
5.2008~2014年我国绿色发展效率(  )
A.西部低水平的省级行政区有所增加
B.整体呈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
C.高水平区集中分布在珠三角地区
D.较高水平的省级行政区数量持续增加

6.我国绿色发展效率低水平区(  )
A.对资源环境的依赖和索取被科技创新需求所取代
B.处于工业化中期,以重工业为主,生产效率低
C.已经完成在集约型模式下经济高质量的增长
D.工业化起步晚,生产效率低,科技创新能力薄弱
7.城镇化对我国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为(  )
A.先抑制后促进 B.先促进后抑制
C.持续促进 D.持续抑制


5.B 6.D 7.A [第5题,据图可知,2008~2014年我国不同等级绿色发展效率的空间分布变化较大,整体呈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B正确;西部低水平的省级行政区有所减少,A错误;高水平区由珠三角向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延伸,C错误;图中只给了三年的绿色发展效率空间格局,较高水平的省级行政区数量不可能持续增加,三年的绿色发展效率空间格局显示较高水平的省级行政区数量先减少后增加,D错误。第6题,由图可知,我国绿色发展效率高水平省级行政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一带,这些省级行政区在区位
及政策的双重优势推动下,实现集约型模式下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同时,基本完成了产业优化转型和升级,对资源环境的依赖和索取不断被日益增长的科技创新需求取代,A、C错误;较高水平区大多为资源依赖型省级行政区,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以重工业为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活力不足,较低水平区的省级行政区大多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高能耗、高污染制造业的发展导致企业经济效益较低,B错误;低水平区由于受自然因素及历史条件等制约,工业化起步晚,基础薄弱,生产效率低合理,D正确。第7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08~2014年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而绿色发展效率整体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故城镇化对我国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为先抑制后促进。故选A。]
塞罕坝林场(海拔1 010~1 940米)的建设者们,50多年来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造林近百万亩,创造了一个生态文明建设奇迹,感人至深。历史上,塞罕坝曾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如图)。据此完成8~10题。
8.塞罕坝由天然名苑退化成荒漠沙地的原因,可能有(  )
①放苑开垦 ②掠夺式采伐 ③过度捕猎 ④连年山火 ⑤发展旅游业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②⑤

9.50多年前,塞罕坝没有人工林,只在阴坡上长着些不成片的白杨、云杉和山杨,阳坡和平坦地上,几乎一片荒凉。对此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阳坡降水相对较少
B.阳坡土层较薄,砾石较多
C.阴坡蒸发小,土壤墒情好
D.阳坡光照强烈,昼夜温差大

10.适合塞罕坝林场人工造林的主要树种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灌木 D.针叶林

8.A 9.C 10.D [第8题,塞罕坝曾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退化成荒漠沙地说明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放苑开垦、掠夺式采伐,均会破坏植被,①②正确;过度捕猎不是土地荒漠化的原因,③错误;缺乏管理,连年山火,导致土壤荒漠化,④正确;发展旅游业,不是土地荒漠化的原因,⑤错误。故选A。第9题,阳坡为南坡,是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A错误;无法判断阳坡土层厚度和砾石状况,B错误;塞罕坝地区降水较少,气候较为干旱,阴坡蒸发弱,土壤水分条件比阳坡好,利于树木生
长,C正确;光照、昼夜温差不是影响树木生长的主要因素,D错误。第10题,华北平原植被类型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塞罕坝位于华北平原以北且海拔在1 000~2 000米,属于高原地形,地表气温要低于华北平原,适合人工造林的主要树种应属于针叶林,D正确,B错误;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地区,A错误;灌木不属于主要树种,C错误。]
河北省是种植业与畜禽养殖业的重要产区,种植业以小农经营为主,养殖场因不能占用耕地,大多分布在偏远地区,畜禽粪污利用率低。近年来承德市采用种养结合方式,实现粪污就近消纳,构建从种植到养殖全封闭的生态循环农业体系(下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该生态循环农业体系中,生产商品有机肥的原料为(  )
A.秸秆、粪污 B.秸秆、沼气
C.粪污、沼气 D.粪污、玉米籽
12.以往限制承德市畜禽粪污利用率提高的主要原因有(  )
①种养业空间分布不均 ②畜禽养殖业比重较低 ③农业生产技术不成熟 ④生态环保意识不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A 12.C [第11题,由图可知,生态循环农业体系以玉米种植区的农业废弃物秸秆(经沼气池后形成的沼渣)和养鸡场的粪污(经沼气池后形成的沼渣)作为生产商品有机肥的原料。第12题,养殖场因不能占用耕地,大多数分布在偏远地区,导致养殖业与种植业空间布局上分离,养殖场周边没有足够的农田作为粪污消纳地,直接限制畜禽粪污利用率的提高,①正确;畜禽养殖业比重较低不是影响畜禽粪污利用率的主要因素,②错误;由“小农经营”推知当地农业生产技术不成熟,导致畜禽粪污利用率较低,③正确;生态环保意识不强,畜禽粪污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导致利用率较低,④正确。]
13.某中学开展主题为“北京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规划”的调研,同学们搜集、归纳相关资料,并制作资料卡片(下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北京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规划”的调研
北京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要构建“一环、三湾、六廊、百园”的空间格局。
“一环”是首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环,为首都城市建设镶上标志性“绿边”;
“三湾”是生态、生活、生产融合发展的示范湾,实现绿色田园、美丽乡村与现代城镇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六廊”是六条河流(图1)与新城(图2)融合发展的蓝绿生态廊道;
“百园”是环绕二绿地区的百个郊野公园,围绕九个楔形绿地,打造连片成网、各具特色的(湿地、森林、滨河等)公园群。
(1)归纳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的分布特征。(4分)
(2)结合实例,论述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构建“一环、三湾、六廊、百园”空间格局的地理意义。(8分)
[解析] 第(1)题,空间分布特征的描述,主要从分布是否均匀,沿什么分布等方面来描述。据图可知,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分布不均;位于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的外围,中心城区与城市副中心、新城之间;位于新城与新城之间;城市副中心与新城之间;呈环状分布。第(2)题,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构建“一环、三湾、六廊、百园”空间格局的地理意义主要从城镇空间结构、产业布局、碳排放等角度展开论述。城镇空间结构方面:紧密环绕首都功能核心区,形成二绿地区“田园特色城镇”。如:在昌平新城推动生态与科技有机融
合,在大兴新城紧扣滨水体验,推动产学共建。产业布局方面:城乡产业融合互补,加强衔接,促进京郊农业多元功能的深度融合与高质、高效发展,提升农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例如,依托河湖水系、郊野风光等资源,形成一批精品旅游路线和休闲乡村,吸引更多市民参与滨水体验。碳排放方面:围绕山区丰富地形,发展运动观光相关产业,打造户外体育运动品牌,发展体育产业;统筹湿地公园、森林公园、滨河公园等各类公园,规划九个郊野公园群,打造百个郊野公园,可以有效提高全市绿化隔离带的碳汇功能,充分发挥其生态与社会效益,助力碳中和。
[答案] (1)分布不均;位于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的外围(中心城区与城市副中心、新城之间;位于新城与新城之间);城市副中心与新城之间;呈环状分布。
(2)紧密环绕首都功能核心区,形成二绿地区“田园特色城镇”。如:在昌平新城推动生态与科技有机融合,在大兴新城紧扣滨水体验,推动产学共建;城乡产业融合互补,加强衔接,促进京郊农业多元功能的深度融合与高质、高效发展,提升农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例如,依托河湖水系、郊野风光等资源,形成一批精品旅游路线和
休闲乡村,吸引更多市民参与滨水体验;围绕山区丰富地形,发展运动观光相关产业,打造户外体育运动品牌,发展体育产业;统筹湿地公园、森林公园、滨河公园等各类公园,规划九个郊野公园群,打造百个郊野公园,可以有效提高全市绿化隔离带的碳汇功能,充分发挥其生态与社会效益,助力碳中和。
THANK YOU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