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 课时练 (含答案)2025-2026学年物理苏科版(2024)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1 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 课时练 (含答案)2025-2026学年物理苏科版(2024)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8-19 22:58: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 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
第1课时 物质的三态 温度及温度计
1. 自然界中,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是    、    和    。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作      。
2. 不同状态的物体具有不同的特点,固体的形状和体积均    ;液体的形状    ,体积    ;气体的形状和体积均    。(固定/不固定)
3. 温度表示物体的    程度,实验室里用      来测量温度,它是利用测温液体    的性质制成的。
4. 温度计上的标度一般采用    温标,单位是    ,用符号    表示。这种温标以标准大气压下      的温度作为0℃,以标准大气压下      的温度作为100℃。
5. 常用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1) 使用前,应观察并了解温度计的      和     。
(2) 测量时,应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    接触。测量液体温度时,玻璃泡要    在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的    或    。
(3) 待温度计的示数    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    (能/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    。
1. 请你将下列物质进行分类:铜块、水银、饼干、水、蜡块、牛奶。其中一类包括         ,其特征为                。
第2题
2. 如图所示为常用温度计的一部分,这种温度计是根据液体    的原理制成的,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    ℃,此时示数为    ℃,读作     。
3. 下列温度最接近23℃的是 (  )
A. 人的正常体温 B. 南方冬季的最低温度
C. 人体感觉舒适的气温 D.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4. (2024·连云港)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下面四幅图中,操作正确的是 (  )
第2课时 温度—时间图像 体温计
1. 一杯热水在冷却过程中每隔一定的时间(如2min)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将测量的数据记在表格中,以    为横坐标轴、    为纵坐标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根据测得的数据,分别在坐标系中描点,并用     将各坐标点连起来,该曲线就是热水冷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简称      图像。
2. 观察液体体温计的刻度和构造你会发现:它的测量范围通常是    ,分度值为    ;它的玻璃泡与毛细管连接处的管径    ,且略有    ,这种构造的好处是            。所以在测量体温前,必须把水银甩回    中,测量后    (能/不能)离开人体读数。
1. 向烧杯中倒入适量热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每隔2min记录一次,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第1题
时间/min 0 2 4 6 8 10 …
温度/℃ 90 65 45 30 20 20 …
(1) 以横轴为时间、纵轴为温度,根据测得的数据,分别在图中描点,并画出温度—时间图像。
(2) 分析图像,请你描述水的温度变化的特点:                。
(3) 当时的室温大约为    。
2. 体温计是根据液体    的规律制成的。体温计离开人体后,直管内的水银    (能/不能)自动退回玻璃泡,所以体温计    (能/不能)离开人体读数。如图所示的体温计示数是    ℃。
3. 给体温计消毒,下列方法可行的是 (  )
A. 用自来水清洗 B. 在沸水中煮 C. 用酒精棉擦 D. 在酒精灯上烧
4. 小明从热水瓶中倒出半杯热水,一段时间后发现水仍很烫,于是又倒入一些冷水,水温下降到适宜饮用的温度。整个过程中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可能是 (  )
一 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
第1课时 物质的三态 温度及温度计
1. 固态 液态 气态 物态变化 2. 固定 不固定 固定 不固定 3. 冷热 液体温度计 热胀冷缩 4. 摄氏 摄氏度 ℃ 冰水混合物 水沸腾时 5. (1) 量程(或测量范围) 分度值 (2) 充分 浸没 底部 侧壁 (3) 稳定后 不能 相平
1. 水银、水、牛奶 有固定的体积、无固定的形状(或铜块、饼干、蜡块 有固定的体积和形状) 2. 热胀冷缩 1 -6 零下6摄氏度 3. C 4. C
第2课时 温度—时间图像 体温计
1. 时间 温度 平滑的曲线 温度—时间 2. 35~42℃ 0.1℃ 更细 弯曲 水银不会自动回落 玻璃泡 能
1. (1) 如图所示 (2) 一开始变化很快,后来变化变慢 (3) 20℃
2. 热胀冷缩 不能 能 36.5 3. C 4. 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