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1.3逐层分类与整理
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1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分类与整理”单元的进阶知识,基于前期简单分类(单一标准),聚焦多层分类(按不同标准逐步细分)。教材以“纽扣分类”为载体,呈现“形状→颜色→其他特征”的逐层分类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分类标准的多样性与层次性,体会“分类-再分类”能让事物归属更清晰,为后续统计与数据分析奠定思维基础,也贴合生活中整理物品、信息筛选的实际需求。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掌握单一标准分类(如按形状、颜色分),但对多层分类(分类后继续细分)的逻辑理解较模糊。他们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操作类、生活关联强的内容兴趣浓厚,但梳理分类层次、总结分类规律的能力较弱。教学需依托具体实物(纽扣、卡片),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发现“分类可迭代”的特点,逐步提升有序思考与归纳能力。
三、核心素养目标: ①情景与问题:能在生活情境中发现需要对事物进行分类和统计的问题。 ②知识与技能:能按不同标准对熟悉的事物进行二次分类,并用简单的统计表记录和表示数量。 ③思维与表达:经历逐层分类和统计的过程,发展数据分析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④交流与反思:在分类与统计活动中,能与他人交流合作,回顾过程并反思方法的有效性。
思政元素:培养有序思维,渗透条理意识与责任担当,感受分类的逻辑美,体会生活中有序规划的价值。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多层分类的方法,能按标准逐步细分物体并记录结果。 教学难点:理解多层分类的逻辑(分类后可继续细分),总结分类过程中的规律(如标准与结果的关系)。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情境与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说一说,下面这些扣子你可以怎样分类 还可以按什么分类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预设1:可以按形状分。 预设2:可以按颜色分。 激发多角度分类思维,拓展分类标准。
教学环节二:探究与发现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课件出示教科书P5例3 丽丽不小心打翻了纽扣盒。这些纽扣怎样分类? 小组讨论:怎样分类 用下面的纽扣图片分一分。 师:这些纽扣有些什么特征呢? 师:我们如何进行分类 预设1:我按形状分。 上面分类的结果,还可以继续分吗 可以再按颜色继续分 师:第二次分类的结果,还可以继续分吗 生:可以再按扣眼分, 最后分成了8类。 师:还可以在分吗 还可以按下面的顺序逐层分类。 (1)①按颜色分 ②按形状分③按扣眼分 (2)①按扣眼分②按形状分③按颜色分 师:回顾分类过程,对比每次分类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师总结:像这样逐层分类后,更方便使用纽扣。 如果做一件新衣服需要2粒相同的扣子,有几种选择 所分的8类扣子中只有一类是1个,其 他7类都有2粒相同的扣子供选择,所 以 一共有7种选择。 小组讨论:怎样分类 并用下面的纽扣图片分一分。 思考:这些纽扣有些什么特征。 预设1:形状不同,有圆形的,也有方形的。 预设2:颜色也不同,有蓝色的,也有红色的。 学生对比每次分类结果,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预设1:我发现按一定标准分 类后,还可以再分。 预设2:我发现不管按什 么顺序分类,最 后都分成了8类。 预设3:我还发现最终的分类结果都是一样的。 通过逐层分类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与层次性,理解不同分类顺序的最终结果一致性,渗透数学中的“分类不重复、不遗漏”思想,同时结合生活实际(选扣子)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环节三:巩固与应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1.准备好下面的卡片,分一分。 (1)先按卡片形状分类,再把结果记录在下表中。 (2)上面的分类结果,还可以继续分吗 怎样分 2. (1)将这些算式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 把分类的结果 记录在下表中。 (2)上面的分类结果,还可以继续分吗 和同学交流一下吧。 3.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你想怎样分 用自己喜 欢的方式表示分类的结果,并与同伴交流。 4. (1)把上面的图形分为两类,可以怎样分 把分类的结 果记录在下表中。 (2)上面的分类结果,还可以继续分吗 分一分并表示出分类的结果。 (3)根据第二次分类的结果,与同桌互相提一个数学问题。 学生按卡片形状分类,把结果记录在表中。 思考是否可以继续分,怎么分。 将这些算式分成两类,怎样分 把分类的结果记录在表中。 和同学交流一下是否可以继续分。 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你想怎样分 用自己喜 欢的方式表示分类的结果,并与同伴交流。 根据第二次分类的结果,与同桌互相提一个数学问题。 通过分类活动,让学生初步理解分类的意义和方法,学会按不同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并能用表格或语言表达分类结果,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交流能力。
教学环节四:总结与评价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回顾学习的内容和过程,交流收获。 预设1:有些物品按一定标准分类后, 结果还可以再分。 预设2:用图表表示分类的结果真清楚啊! 引导学生总结分类方法及统计表作用,提升反思能力。
七、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整理书包:先按“课本/练习本/文具”分,再将课本按学科细分,用简单图画记录分类过程。 巩固作业:寻找生活中“多层分类”的例子。 提升作业:观察超市蔬菜区,记录其分层分类的标准(如“根茎类→白菜/萝卜”)。
八、板书设计: 逐层分类与整理 → 初次分:按形状(圆形、方形) → 二次分:形状分后按颜色(深色、浅色) → 三次分:还可按纽扣孔数量等 ☆ 发现:分类可逐层细化,标准顺序可变,总数不变!
九、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教学中借助纽扣分类这一具体实例,让学生经历从单一标准到多标准的分类过程,逐步建立分类的层次性和逻辑性。 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对“分类标准”的理解还不够清晰,容易混淆分类顺序;个别学生在表达分类思路时语言不够准确。 改进措施:加强分类逻辑的训练,并提供更多表达与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提升数学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