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光的直线传播
1.
下列语句不涉及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 )
A.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B. 如影随形,形影相伴 C.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D. 井底之蛙,所见甚小
2. (2024·苏州吴江校级段考)下列关于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B. 光和声音一样,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C. 光的传播速度为3×108m/s D. 光在同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 一个人经过某一盏路灯,在走路过程中,路灯照射人,人的影子长短在变化,其变化情况是 ( )
A. 逐渐变短 B. 先变短再变长 C. 逐渐变长 D. 先变长后变短
4. 关于日食和月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日食和月食都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日食是地球进入了月球的影子
B. 日食和月食都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日食是月球进入了地球的影子
C. 日食和月食都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月食是地球进入了月球的影子
D. 月食是太阳的影子落在月球上
5. (教材P43材料改编)《墨经》中记载了小孔成像现象及其解释,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此实验在大晴天做效果更好 B. 打开窗户,能看到更清晰的像
C. 像的形状与墙上小孔的形状有关 D. 人向左移动,像会变大
6. (2024·苏州吴中模拟)“大树底下好乘凉。”如图所示,从物理学角度可知乘凉的区域实际是大树的 (影子/像),其原理是 。
7. 如图所示,小华想通过A、B两张纸片上的小孔看见烛焰,他应将烛焰、两个小孔和人眼调到 上,这样操作的依据是 。操作过程中他还在B纸片上看到了一个烛焰的像,这个像是 (正立/倒立)的。
8. 如图所示,小明站在路灯下,请画出小明在地面上形成影子的光路,并标出影子的位置。
9. 如图甲所示,利用直立杆的影子可以辨别方向。让杆立于O点,在正午前后将杆顶的影子每间隔15min分别记下,并画出其轨迹,若轨迹上有上午某时刻的A点和下午某时刻的B点,如图乙,且OA=OB,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A→B指向东
B. A→B指向北
C. 若C点离O点最近,则O→C指向南
D. ACB是以O为圆心的一段圆弧
第10题
10. 如图所示为日偏食的示意图,日食的轮廓是弯曲的圆弧,下列事实与圆弧的形成无
关的是 ( )
A. 太阳光的直线传播 B. 地球是球形的
C. 月球是球形的 D. 月球是不透明的
11. 响雷闪电时,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在空气中光速比声速 (快/慢)。若向月球发射的激光到达月球并返回地面共需2.56s,则地球和月球间的距离是 m。(光速为3×108m/s)
12. 成语“凿壁偷光”是指匡衡凿穿墙壁引邻家之烛光读书一事(如图甲)。其原理可简化成如图乙所示的模型,S为邻家烛焰,ABCD是匡衡在厚墙壁上凿穿的孔洞,请作出邻家烛焰S在匡衡家照亮的范围(用阴影线表示),完成相应光路图。
13. “坐井观天,所见甚小”,在图中画出青蛙所能看到范围的光路图,并用阴影表示范围。(黑点表示青蛙的眼睛)
14. (跨学科实践·日常生活)如图所示,小兰用易拉罐制成了一个针孔照相机。将点燃的蜡烛置于小孔前的适当位置,观察并研究小孔成像的特点。
(1) 烛焰在半透明膜上所成的像 (是/不是)实际光线会聚形成的。
(2) 若易拉罐底部小孔是三角形,则她在半透明膜上看到的像是 (填字母)。
A. 三角形光斑 B. 圆形光斑
C. 烛焰的正立像 D. 烛焰的倒立像
(3) 保持蜡烛位置不变,将半透明膜靠近小孔,像将 (变大/不变/变小)。
(4) 晴天正午,小兰走在公园的树林下,她看到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地上留下许多大小不同的圆形光斑,这些光斑是 (太阳/树叶的缝隙/树叶)的 (像/影子),光斑大小不同的原因是 (树叶间缝隙的大小不同/树叶缝隙到地面的高度不同)。
第15题
15. 有两个高矮不同的小朋友A和B,A比B高,夜晚,他们分别站在路灯下,路灯O是光源,O'点是路灯在地面上的投影:A、B两人和O'点在同一直线上,如图所示,他们的头部分别在地面上留下两个影子A'和B'(未画出),相距d'。当两人沿过O'点的直线,以相同的速度向右行进时,我们可以观察到地面上A'和B'之间的距离将 ( )
A. 不断减小 B. 不断增大
C. 先增大后减小 D. 先减小后增大
二 光的直线传播
1. C 2. A 3. B 4. A 5. A 6. 影子 光的直线传播 7. 同一直线 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倒立 8. 如图所示
9. A 10. B 11. 快 3.84×108 12. 如图所示 13. 如图所示
14. (1) 是 (2) D (3) 变小 (4) 太阳 像 树叶缝隙到地面的高度不同 15.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