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升华和凝华
1.
有一种固体空气清新剂,打开后,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变小,在这一过程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
A. 汽化 B. 熔化 C. 升华 D. 蒸发
2. (2024·泰州泰兴二模)下列自然现象的形成过程中,属于凝华的是 ( )
3. 下列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升华的是 ( )
4. 下列现象所对应的物态变化中,需要吸收热量的是 ( )
5. 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都放热的是 ( )
A. 液化和升华 B. 升华和凝华 C. 凝华和液化 D. 凝华和汽化
6. (易错题)我国北方的冬天,窗玻璃的 (内/外)表面上会出现冰花,这是因为水蒸气遇到冰冷的窗玻璃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
7. 冬天,用雪堆成的雪人,气温即使在0℃以下,时间久了雪人也会逐渐变小,这是物态变化中的 现象,这个过程中雪需要 热。
8. “苏州园林甲天下”,雪中的苏州园林的庭院更显得淡雅素洁,仿佛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其中雪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而形成的;“下雪不冷化雪冷”是因为雪在熔化时要 热量,导致环境温度降低。
9. 为改善光学性能,可以给太阳眼镜、照相机、望远镜及其他光学仪器的玻璃镜头镀上一层极薄的金属膜,了解到金属一般具有较好的延展性,高温、低压下比较容易由固态变成液态,甚至可直接由固态变为气态。根据题中所给信息,判断在玻璃上镀膜的最佳方法是 ( )
A. 金属压成薄片直接粘到玻璃表面 B. 金属先汽化后液化到玻璃表面
C. 金属先熔化后凝固到玻璃表面 D. 金属先升华后凝华到玻璃表面
10. (2024·苏州张家港校级一模)霰是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形成的白色小冰粒。它是《诗经·小雅·頍弁》中“如彼雨雪,先集维霰”的霰,是《春江花月夜》中“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的霰,古人视为吉祥的象征。关于“霰”形成时的物态变化最可能是 ( )
A. 液化 B. 凝华 C. 凝固 D. 熔化
11. 如图所示为“泼水成冰”现象,在北方室外气温极低时,泼出温度较高的热水,部分水滴先 成为水蒸气,大量水蒸气迅速 成冰晶或者液化成水滴,就出现了图中的壮观场景。(填物态变化名称)
12. 如图,舞台上利用干冰制造白雾,原理是干冰 (填物态变化名称)吸热,使周围环境温度 (升高/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小水滴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白雾。
13. 今年多地出现大旱,为了缓解旱情,人们实施了人工降雨。人工降雨的方式之一是将干冰投撒到云层中,干冰 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 成小水滴或 成小冰晶,下落而形成雨。(填物态变化名称)
14. 图甲是“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的实验。
(1) 如图甲,小丽将碘锤放入热水中,玻璃泡中固态碘逐渐消失, (填物态变化名称)为紫色的碘蒸气。下列生活实例与此相同的是 。
A. 冷藏袋中的干冰消失 B. 水渍过一会儿就不见了
(2) 小勇认为按照图乙方法加热碘锤,升华现象更明显。小丽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在标准大气压下碘的熔点是113.5℃,水的沸点是100℃,蜡烛火焰温度可达600℃。小丽认为,如果按照图乙的方法加热碘锤,那么碘颗粒吸热除了发生图甲中的物态变化外,还可能会 (填物态变化名称)并且进一步 (填物态变化名称)。因此, (小丽/小勇)的实验方法更合理。
(3) 将碘锤从水中取出,碘锤内壁四周会均匀出现紫黑色的碘颗粒,这是碘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小勇将一个浸满酒精的棉球放置在刚从热水中取出的碘锤玻璃泡上方(图丙),请预测将会出现的现象: 。
四、 升华和凝华
1. C 2. C 3. C 4. B 5. C
6. 内 凝华 [易错分析]不理解凝华的条件。
7. 升华 吸 8. 凝华 吸收 9. D 10. B 11. 汽化 凝华 12. 升华 降低 液化 13. 升华 液化 凝华 14. (1) 升华 A (2) 熔化 汽化 小丽 (3) 凝华 碘锤玻璃泡上方的内壁上出现紫黑色的碘颗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