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变化
1.城镇与乡村的景观有什么不同?2.城镇与乡村的景观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A 基础达标
知识点一 城镇与乡村
1.以下属于乡村主要特点的是 ( )
A.人口密集,主要从事服务业
B.规模小,人口分散,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C.通常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D.出现时间晚于城镇
2.城镇的主要特点不包括 ( )
A.规模较大,人口密集
B.人们主要从事工业生产
C.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D.出现时间晚于乡村
城镇主要特点包括人口密度较高,以非农业经济为主(工商业、服务业);基础设施较完善,公共服务集中;建筑密集,功能分区初步形成;兼具一定生产、消费和文化功能,是周边乡村的区域中心。
3.目前,全世界居住在城镇的人口比例 ( )
A.不到30% B.约50%
C.超过50% D.超过80%
4.城镇的形成既要具备一定的自然条件,也要具备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列条件有利于城镇形成的是 ( )
①地形平坦 ②水源充足 ③交通便利 ④气候湿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知识点二 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
5.关于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城市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密度高
B.乡村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
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多
D.乡村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
6.跨学科·语文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这样描写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文中描述的“桃花源”景观类型及判断理由是( )
A.城镇,这里房屋密集
B.乡村,这里以农业生产为主
C.乡村,这里住房紧张
D.城镇,这里以工业生产为主
7.关于乡村空间形态的分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乡村只分为团块状村和带状村两种类型
B.分散型乡村的房屋和院落多零散分布
C.集聚型乡村的房屋完全分散在农田中
D.带状村属于分散型乡村的典型代表
8.关于城镇景观布局与文化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中国古代城镇多讲究左右对称
B.欧洲城镇常以教堂或城堡为中心
C.美国城镇布局受多元文化影响,风格活泼
D.所有国家的城镇布局均严格遵循几何对称
知识点三 城镇与乡村的景观变化
9.聚落都有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如图聚落景观变化的本质是 ( )
A.规模更大 B.人口越来越多
C.服务业不断完善 D.劳动生产方式改变
从沙漠边缘的小渔村到闻名全球的大都市,过去几十年里,迪拜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右图为迪拜1964年和2020年景观图。据此完成10—11题。
10.与1964年的迪拜相比,2020年迪拜 ( )
A.水草丰美 B.绿树成荫
C.房屋低矮 D.建筑密集
11.现阶段迪拜的生产活动方式可能是 ( )
①工业生产 ②撒网捕鱼 ③观光旅游 ④农田耕作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B 能力拔高
12.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聚落是人类聚居地和劳动的场所,分为城镇和乡村,某地经历了乡村逐渐演变为城镇的过程。读“某地建设用地演变过程图”“聚落形态变化示意图”和“人口变化统计表”,回答下列问题。
人口变化年份 自然增长率 人口迁出率 人口迁入率
1940年 0.86% 11.43% 27.77%
1990年 0.67% 8.69% 35.92%
2024年 0.34% 5.10% 48.28%
(1)由建设用地变化示意图可知,该地聚落形成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在用地演变过程中建设用地范围不断 (扩大/缩小)。
(2)该地聚落形态初期,人们主要从事 生产活动,演变到现在成为多元化、多业态的城镇。
(3)城镇化的过程中,人口数量不断增加,除了受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最主要是来自 的影响。
(4)随着当地建设用地变化和人口增长,对于一些古老的传统建筑有“全部拆除”和“保护为主”两种观点。写出你赞成的观点及理由。
@C 思维拓展
帐篷式民居,通常是由松散的羊毛编织而成,可以散发白天的热量,同时将强烈的日光变成舒适的微光。下雨时,这些松散的天然纤维会膨胀,足以应对当地罕见的降水。据此完成13—14题。
13.该民居所在地的气候特征是 ( )
A.全年寒冷干燥 B.全年高温多雨
C.终年炎热干燥 D.全年温和湿润
14.该民居集中分布地区的聚落类型及主要农业部门是 ( )
A.城市 畜牧业 B.乡村 畜牧业
C.城市 种植业 D.乡村 种植业第二节 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变化
※[课标要求] 1.城镇与乡村的景观有什么不同?2.城镇与乡村的景观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A 基础达标
知识点一 城镇与乡村
1.以下属于乡村主要特点的是 ( B )
A.人口密集,主要从事服务业
B.规模小,人口分散,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C.通常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D.出现时间晚于城镇
2.城镇的主要特点不包括 ( B )
A.规模较大,人口密集
B.人们主要从事工业生产
C.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D.出现时间晚于乡村
城镇主要特点包括人口密度较高,以非农业经济为主(工商业、服务业);基础设施较完善,公共服务集中;建筑密集,功能分区初步形成;兼具一定生产、消费和文化功能,是周边乡村的区域中心。
3.目前,全世界居住在城镇的人口比例 ( C )
A.不到30% B.约50%
C.超过50% D.超过80%
4.城镇的形成既要具备一定的自然条件,也要具备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列条件有利于城镇形成的是 ( A )
①地形平坦 ②水源充足 ③交通便利 ④气候湿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知识点二 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
5.关于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 C )
A.城市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密度高
B.乡村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
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多
D.乡村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
6.跨学科·语文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这样描写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文中描述的“桃花源”景观类型及判断理由是( B )
A.城镇,这里房屋密集
B.乡村,这里以农业生产为主
C.乡村,这里住房紧张
D.城镇,这里以工业生产为主
7.关于乡村空间形态的分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B )
A.乡村只分为团块状村和带状村两种类型
B.分散型乡村的房屋和院落多零散分布
C.集聚型乡村的房屋完全分散在农田中
D.带状村属于分散型乡村的典型代表
8.关于城镇景观布局与文化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D )
A.中国古代城镇多讲究左右对称
B.欧洲城镇常以教堂或城堡为中心
C.美国城镇布局受多元文化影响,风格活泼
D.所有国家的城镇布局均严格遵循几何对称
知识点三 城镇与乡村的景观变化
9.聚落都有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如图聚落景观变化的本质是 ( D )
A.规模更大 B.人口越来越多
C.服务业不断完善 D.劳动生产方式改变
从沙漠边缘的小渔村到闻名全球的大都市,过去几十年里,迪拜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右图为迪拜1964年和2020年景观图。据此完成10—11题。
10.与1964年的迪拜相比,2020年迪拜 ( D )
A.水草丰美 B.绿树成荫
C.房屋低矮 D.建筑密集
11.现阶段迪拜的生产活动方式可能是 ( A )
①工业生产 ②撒网捕鱼 ③观光旅游 ④农田耕作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B 能力拔高
12.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聚落是人类聚居地和劳动的场所,分为城镇和乡村,某地经历了乡村逐渐演变为城镇的过程。读“某地建设用地演变过程图”“聚落形态变化示意图”和“人口变化统计表”,回答下列问题。
人口变化年份 自然增长率 人口迁出率 人口迁入率
1940年 0.86% 11.43% 27.77%
1990年 0.67% 8.69% 35.92%
2024年 0.34% 5.10% 48.28%
(1)由建设用地变化示意图可知,该地聚落形成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靠近河流,水源充足 ,在用地演变过程中建设用地范围不断 扩大 (扩大/缩小)。
(2)该地聚落形态初期,人们主要从事 农业 生产活动,演变到现在成为多元化、多业态的城镇。
(3)城镇化的过程中,人口数量不断增加,除了受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最主要是来自 流动人口和机械增长 的影响。
(4)随着当地建设用地变化和人口增长,对于一些古老的传统建筑有“全部拆除”和“保护为主”两种观点。写出你赞成的观点及理由。
保护为主。古老建筑是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保护古建筑就是保护文化遗产,因为古建筑是历史的见证,提供了和过去具体的联系;如果拆除古老建筑,人类的历史就成为一团迷雾,城市也失去了其特征。
@C 思维拓展
帐篷式民居,通常是由松散的羊毛编织而成,可以散发白天的热量,同时将强烈的日光变成舒适的微光。下雨时,这些松散的天然纤维会膨胀,足以应对当地罕见的降水。据此完成13—14题。
13.该民居所在地的气候特征是 ( C )
A.全年寒冷干燥 B.全年高温多雨
C.终年炎热干燥 D.全年温和湿润
14.该民居集中分布地区的聚落类型及主要农业部门是 ( B )
A.城市 畜牧业 B.乡村 畜牧业
C.城市 种植业 D.乡村 种植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