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山中访友
(一)教材解读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www.21-cn-jy.com
(二)学习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www-2-1-cnjy-com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三)背景资料
作者简介
1. 李汉荣 (1958-- ),著名诗人、散文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笔名牧童、林中河,陕西勉县人。多年来写作诗歌约3000多首,散文2000多篇,中短小说30余篇。1982年毕业于陕西汉中师范学院中文系(今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曾任略阳县一中教师,调任略阳县司法局副局长,自愿辞官到略阳文化馆当馆员,后调至《汉中日报》社当编辑至今。
2.主要著作 著有诗集《驶向星空》、《母亲》、《想象李白》,散文集《与天地精神往来》等。获各类奖项50余次。作品入选一百多部选集。长诗《秦岭,命运的巨型群雕》获1988年陕西省优秀诗歌奖。诗集《驶向星空》获陕西省作协505文学奖最佳作品奖。
(四)重点词语、句子解析
(1)对词语的理解。
幽径:隐蔽、僻静的小路。
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波光明灭:水波忽明忽暗的样子。
唱和:一个人做了诗或词,别的人相应作答。
津津乐道:很感兴趣地谈论。
吟咏:“咏”的基本意思是指有节奏地诵读诗文。“吟”往往跟“咏”连在一起,含义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古人有一说,动声叫吟,长言叫咏。2-1-c-n-j-y
(2)对句子的理解。
①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撞了个满怀”,形象地写出了沐浴在令人心旷神怡的和风中的那种感觉。因为风中含着“露水”,所以特别滋润心脾;也因为风中含着栀子花的气息,所以在滋润中还带着一丝甜蜜。这“走出门”后给作者的第一感受,就不同寻常,说明了“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同时,也间接地点明山中访友是在初夏的一个早晨。【出处:21教育名师】
②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③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鸟儿不是在啁啾,而是在“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也不是在晨光中闪亮,而是在“与我交换眼神”。一声“呼唤”,一个“眼神”,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2·1·c·n·j·y
④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21*cnjy*com
这是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联想。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⑤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
这一组句子是写“我”跟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内容一致,结构相似,是一组排比句,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采用第二人称,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⑥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这句中,“它们”指的是落花和落叶,“仪式”指的是落花、落叶从枝上掉下并融入泥土的过程。时间虽然短暂,却有深意。因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大自然就这样在循环中生生不息,于是便引出了“捧起一块石头……”这一层,因为石头就是由火山爆发的岩浆凝结而成,在普通的石头身上也有着大自然轮回变化、生生不息的足印,所以从石头的轻轻敲击中可以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作者感受到了时间的变迁,生命的轮回。可见,作者是用心在感受。
(五)课文点拨
本文出自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之手,是他发表于1995年第三期《散文》杂志的一篇佳作。
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一读题目,触发思绪的便是作者到山中去拜访一位老朋友了。但读到文章的第3自然段时,读者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悬崖……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进入到画面中,进入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倍感亲切。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恰当地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
本文想象丰富、新奇,有浪漫色彩。如,“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作者把自己想象为一棵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又如,“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想象中,悬崖似乎成了一位智者。由此可见,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同时,作者还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使文笔生动活泼,而且,也很好地表达了对山中“朋友”的那份深厚感情。读着这篇散文,绝不会有呆板、陈腐的感觉,你会强烈地感受到那种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你会时时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所打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想想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美好境界。
本文作为本组“感受自然”的第一篇课文,目的一是通过感受作者描绘的境界,体会他一路上的好心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二是学习作者通过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情感的方法,并积累语言。21cnjy.com
本课的重点是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六)预习建议
1.课题《山中访友》既是全文立意之本,又是以联想和想象构筑情境这一独特、鲜明的表现手法之凝聚,是这篇作品中不可忽视的文眼。揭题后,可让学生猜测作者去山中访友的对象,以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2.预习时,可以以《山中访友》这个题目展开,结合课后的思考练习题,链接起导读本文的线索:
(1)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通过初读课文,明白作者拜访的“朋友”原来是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概括地说,这山林中的一切都是作者的朋友。
(2)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细致深入地读文,找出描写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感情的有关语句,交流自己的体会。【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老桥——“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树——“是我的知己”,“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山泉——“要我重新梳妆”;溪流——邀我“唱和”;瀑布——“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悬崖——“挺拔的身躯”,“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白云——“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云雀——谈“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它们成了我们的朋友。作者进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访友”。
(3)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生活体验?学生回忆类似的体验,并在同学之间交流。在交流中再一次体验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3.这篇文章的语言丰富生动,作者对山中景物的观察细致入微,体验十分深刻,许多描述能以极富变化的句式来表现,是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好材料。课后练习3也正体现了这样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生动地表达自己对山中“朋友”感情的方法。
4.本文有着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飞扬着作者丰富的想象,从文字背后透射出诗人一般鲜活的气质和性情。因此,教学本文要重在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像第5自然段,作者采用第二人称,跟山中的“朋友”打招呼。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模拟当时情境,跟山中的“朋友”打打招呼。同时,文章所特有的那种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韵律、诗一样的情怀,都可以在学生的朗读中体现。
没有学生反复地诵读课文,很难领悟作者描写的意境、表达的感情。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可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背诵。
5.生字、新词教学可以通过自学掌握。注意下列这些字的字音、字形:“唱和”中的“和”读作“hè”,“蕴”的下面不是“温”。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栀( )子 唱和( ) 犬吠( )
chán( )心 zhàn( )蓝 qiáo cuì( )( )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和 旋 冠21·世纪*教育网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柏 禅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3.下列各项中全部属于形声字的是( )
A.憔、清、禅 B.澈、川、栀 C.淌、径、手 D.邀、唱、休
4.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 ( )
②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 )
③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返的逝川…… ( )
④早晨,好清爽!心里的感觉好清爽! ( )
5.作者所说的“山中访友”其实就是“进山看景”,那如果把题目改成“进山看景”或是“游山看景”一类的形式好不好?21·cn·jy·com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语段点将。
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 )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 )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 )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 )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 )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喂,( )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1)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中填入恰当的词语。
(2)选文采用_________ 、_________的修辞手法,依次写了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生动而强烈地表达了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情。21教育网
(3)文中划线的句子是( )句,请将它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中的人称有什么变化,这样的变化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迫切( ) 吟唱( ) 浑厚( ) 映衬( )调皮( )
(6)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并用它另写一句话。
津津乐道: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能用它写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7)把本段的中心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用“ ”画出文中的一句拟人句,并仿写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答案】
1.zhī hè quǎn 禅心 湛 憔悴
2.和:hé和平 hè唱和 旋:xuán旋转 xuàn旋风
冠:guān树冠 guàn冠军 柏:bǎi柏树 bó柏林
禅:chán 禅心 shàn禅让
3.A
4.①拟人 ②反问 ③比喻 ④反复
5.不好。以“山中访友”为题充分体现了文章的奇妙构思,更能抒发作者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21*cnjy*com
6.(1)清凉 汩汩 飞流 陡峭 悠悠 淘气
(2)拟人 排比 山泉 溪流 瀑布 悬崖 白云 云雀
对山中朋友亲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
(3)反问 这山中的一切,全都是我的朋友。
(4)文段中由第三人称转换为第二人称,让人觉得更加亲切,从而使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
(5)热切 吟诵 雄浑 衬托 淘气
(6)很感兴趣地谈论 姥姥谈论起童年的故事时,总是津津乐道 。
(7)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8)示例:“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
仿写:你好,美丽的蝴蝶!你扇动着翅膀,是邀我和你跳舞吗?
【解析】
1.课内拼音、生字的考查。一要掌握基本的拼写规则,注意多音字和易误读的字音,如“和”;二要注意生字的笔顺和形声字的特点。【版权所有:21教育】
2.多音字的考查。注意平时积累,可通过组词,理解词义加深记忆。
3.形声字特点的考查。“形声字”由两部分构成:有一个部分表示“形(象)”,另一部分代表“声(音)”——即该字的读音。故曰“形声字”。比如: “憔”字,左边的“忄”代表“形”,右边的“焦”表示“声(音)”。
4.修辞手法的考查。第①题,“德高望重”的“老桥”“站”,赋予老乔以人的行为,是拟人。
第②题,答案就蕴含在问句中,即:谁都说这是天地给我的恩泽。这是反问句。
第③题,把“岁月”比作“逝川”,是表示暗喻。是比喻句。
第④题。“好清爽”“好清爽” 间隔反复。
5.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中心的理解和把握。首先要把握题目的作用,再结合文章内容或者中心来回答。
标题的作用:概括主要内容,线索,修辞(具有象征意义、语带双关、比喻、拟人),提示文章中心,吸引读者兴趣等。本文的标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更有利于作者抒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来源:21cnj*y.co*m】
6.阅读能力的考查。
(1)课文背诵的考查。不要多字、错字、漏字。
(2)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掌握和对提取有效信息能力的考查。一是把握拟人、排比等修辞的基本特点及作用;二是学会提取概括文章中的有效信息,把握作者的情感。
比喻: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情境或道理来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语气基本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递相排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语意的修辞方法。
作用: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感情强烈,使气势贯通、流畅,使形式整齐,音节响亮。
(3)句式转换的考查。反问句改成陈述句:需要把句中表示肯定或否定的词改成否定或肯定的词,再将原句中的问号改成句号,并去掉“难道……吗”和“怎么……呢”语气助词。
(4)人称的作用。一是结合第一、第二、第三人称的特点回答;二是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用于读者,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有呼告效果,便于对话,利于抒情,富有感染力,容易引起共鸣;用于物,有拟人效果,便于直接对话,真切自然,利于直接表达对物的感情。
第三人称:能直接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更自由。
人称的交互使用,可以使叙述手段丰富变化,更有利于表情达意。
(5)近义词的考查。近义词指同一范畴意义的词,本题从文中可直接找出。
(6)成语的理解及运用。注意积累,结合语境回答。
(7)中心句的考查。中心句是能够概括内容或者中心的句子。本段内容是总分的结构,中心句正是第一句话。
中心句的特点:
①一般在段的开头的中心句起概括和总述作用。
②一般在段的中间的中心句起承上启下作用。
③一般在段的末尾的中心句起归纳和总结作用。
④起强调和增强印象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开头和结尾。
(8)拟人修辞手法的考查。拟人:拟物为人,把事物人格化,将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行为的修辞方法。
本文中拟人是最大的语言特色,因而答案不唯一。仿写时注意句式结构和修辞,以及句子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