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1张PPT)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预览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交融时期,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趋势。
1.制度创新:国家分裂,政局动荡,门阀士族政治兴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受到冲击;隋唐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渐演进,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从三省制到三省六部制、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隋唐在制度创新上颇有建树。
2.民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不断加强,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隋唐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进一步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预览
3.南方开发:北方战乱,北民南迁,江南地区得到一定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提供了条件。
4.多元交流:佛道盛行,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同时,儒、佛、道三教并行、相互融合,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发展;对外交流活跃,开放进取、兼收并蓄,形成中华文化圈。
概念构建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标要求
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
2.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区域开发
时空定位
任务一 了解三国与西晋的沿革与统治
1.观察教材第一目“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和“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指出其中的进步性变化。
提示:国家由分裂到统一、少数民族内迁加速民族交融、北民南迁推动南方开发。
2.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二段和“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指出西晋王朝面临的社会矛盾,分析这些矛盾演变的后果。
提示:矛盾:少数民族内迁和西晋的民族压迫政策导致的民族矛盾;分封诸侯导致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后果:八王之乱削弱了西晋的统治力量,导致西晋政权倾覆;少数民族在政治冲突中逐渐主导了局势;造成了东晋十六国的格局,后演变为南北朝的对峙。
问题导学
1.三国
要点梳理
政权 建立 都城 特点
魏 220年,______称帝,国号魏,东汉灭亡 洛阳 魏国国力较强,略占上风
蜀 221年,刘备称帝,史称蜀汉 ______ 蜀、吴两国加强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吴 229年,______称帝,国号吴 建业
曹丕
成都
孙权
思维点拨
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
(1)三国鼎立局面出现前,尽管东汉王朝名义上还存在,但其统治实际上已经瓦解,军阀割据混战,国家分裂。
(2)三国鼎立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相对于东汉末年的割据混战是历史的进步。
2.西晋
(1)建立与统一: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2)灭亡
原因 五胡内迁 东汉以来,匈奴、羯、氐、羌、______等少数民族内迁
__________ 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为内战
结果 _____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影响 中国历史进入长期的政权分立时期
鲜卑
八王之乱
316
图解历史
从三国到西晋统一
1.(2025·陕西西安高一期末)有学者在评述西晋政治时说:“曹魏时代的高官们跟着司马氏祖孙一道迈入了晋代门槛,只要忠心耿耿,就可以禄位永保,世代相袭。父子、兄弟甚至整个家族的成员,源源不断地进入西晋政权。”这主要反映出西晋时期
A.士族政治具有较强的封闭性
B.宗法制度得到了全面的强化
C.宗室诸王争夺中央政治权力
D.取消了依据德才选官的制度
√
练测评估
据材料可知,西晋政权具有浓厚的门阀政治色彩,导致了魏晋政权交替中士族成员仍能世代相袭官位,体现了士族政治的封闭性特征,A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宗法制度得到全面强化,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宗室争权”与西晋后期的宗王内斗有关,材料强调的是士族政治的特征,排除C项;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虽重门第,但并未完全否定德才,排除D项。
2.(2024·广东深圳高一上期末)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西晋末年,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由此可以推断
A.内迁少数民族和汉族交融加强
B.南方取代了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
C.契丹族入主中原迅速统一全国
D.北方人口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
√
据题意可知,东汉以来,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而北方的汉族则为了躲避战乱流亡南下,在人口迁徙的过程中,不同民族的人民不断交流交融,A项正确;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是在宋元时期,排除B项;契丹族建立了辽政权,但并没有统一全国,且契丹族建立政权是在10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北方人口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这仅仅是根据材料部分内容推断出的结论,不能全面体现材料主旨,排除D项。
返回
任务二 掌握东晋与南朝的更替,认识
这一时期南方的开发
1.阅读教材第二目“历史纵横”。思考:东晋建立之初“王与马,共天下”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有何影响?
提示:现象:士族专权。
影响:高门士族支持东晋政权,有利于政治稳定;但他们争权夺利,也造成政局动荡。
2.结合教材第二目和学思之窗,说说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成就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提示:成就: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显著提高;纺织、矿冶等手工业都有明显进步。
原因:北人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山区少数民族与汉族逐步交融。
问题导学
1.南方政权的更替
(1)东晋
要点梳理
建立 317年,司马睿在______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士族政治 成因 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____________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
影响 成为__________的主要支柱;他们争权夺利,势力逐渐衰弱
建康
士大夫家族
东晋政权
(2)南朝:_____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______夺取皇位,改国号宋。此后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______。
(3)“六朝”:三国时期的吴、东晋、宋、齐、梁、陈均定都______,统称为六朝。
概念辨析
士族与门阀政治
士族,就是以家庭为基础、门第为标准,在地主阶级中享有很高政治、经济特权的豪门大族,又称门阀士族。东晋是依靠门阀士族的支持而建立的,因而形成了士族与君主共治的局面,时称“王与马,
共天下”。门阀政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异变形式。
420
刘裕
南朝
建康
2.江南的开发
(1)原因: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________资源。
(2)表现
①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________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②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3)影响:江南开发推动了山区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逐步交融。
劳动力
农作物
误区警示
江南的开发≠南方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北方
东晋与南朝时期,虽然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但当时我国的经济重心仍然在黄河流域,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落后于北方。
3.南方统一的趋势:东晋的军事实力逐渐削弱;陈朝时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覆亡大局已定。
探究1 问题阐释——东晋政权的特征
材料 “门阀政治,质言之,是士族与皇权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严格意义的门阀政治只存在于江左的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存在并起着不同程度政治作用的历史时期,并不都是门阀政治时期。”“门阀政治,是皇权与士族势力的某种平衡,也是适逢其会得以上升的某几家士族权力的某种平衡。”
——摘编自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探究:概括东晋时期政治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影响。
提示:特征:士族专权,与皇权共治。
影响:世家大族长期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互动探究
探究2 信息获取——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的经济开发
材料一 大抵东晋时之侨民半因不屑服属于胡族,半因于避兵祸及北人之酷虐,故由淮北而淮南,由淮南而江南,当其相率而来也。
——周一良《南朝境内之各种人及政府对待之政策》
材料二 江南……自义熙十一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
——摘自[南朝·梁]沈约《宋书》
探究:材料一、二体现了哪些现象?与江南的发展有何关系?
提示:现象:材料一体现了北方人民大量南迁;材料二体现了封建统治者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关系:材料一、二的现象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认知深化
认识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与影响
(1)原因
①人口因素: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②自然条件:南方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自然条件。
③社会环境:南方的战乱比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④政府政策:南方的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如兴修水利。
⑤其他条件: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生产力较快发展。
(2)影响
角度 阐释
经济发展 促进了南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民族交融 推动了南方山区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融
国家统一 为隋朝实现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1.(2024·山东日照高一上期末)南朝时期,多由士族担任的中书省长官中书令地位很高,但没有实权;多由庶族担任、负责传宣诏命的中书舍人受到重用,“既总重权,势倾天下”。这一设计
A.基于强化皇权的需要
B.意在防止政治腐败
C.导致中枢权力失衡
D.淡化门第等级观念
√
练测评估
根据材料“多由士族担任的中书省长官中书令地位很高,但没有实权;多由庶族担任、负责传宣诏命的中书舍人受到重用”和所学知识可知,南朝皇帝利用庶族地主打击门阀士族,故这一设计是基于强化皇权的需要,A项正确;专制体制下的官员腐败是无法避免的,排除B项;士族担任的中书省长官中书令地位很高,庶族担任的中书舍人受到重用,使中枢权力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排除C项;士族担任的中书省长官中书令地位很高,说明门第观念并未淡化,排除D项。
2.(2025·河南洛阳高一期末)下表是史书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部分记载。据此可被认定为历史事实的是
A.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B.江南经济开发取得较大成就
C.北民南迁促进南方发展
D.荆扬成为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
史书 记载
《三国志》 (太湖平原及其相邻地区)“谷帛如山,稻田沃野,民无饥岁,所谓金城汤池,强富之国也”
《宋书》 (荆、扬二州)“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齐书》 “吴兴无秋,会稽丰登,商旅往来,倍多常岁”
材料反映了当时南方地区土地大量开垦,农业和手工业产量提高,商品经济发展,说明当时江南经济开发取得较大成就,B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宋元时期,排除A项;尽管江南地区发展与北民南迁有关,但材料没有涉及北民南迁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荆、扬二州丝绵布帛丰饶,但无法说明其是丝织业中心,排除D项。
返回
史书 记载
《三国志》 (太湖平原及其相邻地区)“谷帛如山,稻田沃野,民无饥岁,所谓金城汤池,强富之国也”
《宋书》 (荆、扬二州)“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齐书》 “吴兴无秋,会稽丰登,商旅往来,倍多常岁”
任务三 掌握十六国和北朝的政权更替,认识北方民
族大交融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意义
1.阅读教材第三目,指出十六国时期民族交融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
影响。
提示:表现: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频繁接触,差异缩小。
影响:奠定北方统一的基础。
2.阅读教材第三目,指出淝水之战的结果并分析其政治原因。
提示:结果:前秦被东晋击败。
原因:东晋得到南北士族支持,政局相对稳定;前秦短暂统一,各族尚未充分交融,统治基础薄弱。
问题导学
3.阅读教材第三目,谈谈你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的理解。
提示:经济基础:实行均田制,推动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政治基础:仿照魏晋以来的士族制度,缓解了汉族地主与鲜卑贵族的
矛盾。
民族基础:改籍贯、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等政策缩小了民族差异,促进了民族交融。
思想基础:尊崇儒学,奠定统一的思想基础。
1.十六国
(1)政权更迭: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的成汉,合称“十六国”。
(2)特点
(3)前秦短暂统一北方:4世纪下半叶,前秦统一北方,后被东晋击败于______,政权迅速崩溃。
要点梳理
政权建设 少数民族政权采用__________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__________
民族交融 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
中原模式
典章制度
淝水
概念阐释
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等趋向
一致。
2.北朝
(1)北魏孝文帝改革(5世纪后期)
背景 4世纪末,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_____年统一北方
改革措施 迁都______;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仿士族划分门第,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历史意义 ①民族关系: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__________
②经济: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③政局: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439
洛阳
民族矛盾
(2)政权更迭
①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
②北周灭掉北齐,不久,____取代北周,统一全国。
隋
思维点拨
辩证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
(1)进步性: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接受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交融;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2)局限性:全面推行汉化,移植东晋南朝腐朽的“士族制度”,使鲜卑贵族迅速腐化;迁都洛阳,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等导致北魏的败亡。
探究1 信息获取——魏晋时期的政权更迭
材料
互动探究
探究:根据材料,说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特点。
提示:特点:朝代更替频繁,多个政权并立,南北对峙;小统一,大分裂;大一统和局部统一的时间短,分裂时间长,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认知深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不断加强,特别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民族大交融,民族矛盾缓和,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局部统一,如三国、前秦、北魏、北周、东晋南朝各政权。东晋南朝虽然朝代更替频繁,但南方相对统一。这些统一因素的存在,为隋唐统一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4)国家的分裂给人民带来苦难,人民渴望统一。
探究2 问题阐释——北魏孝文帝改革
材料一 北魏兴起于蒙古高原,初以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首都,为便于向南扩张而以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为南都,后遂迁都平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平城被称为北京。
——摘编自华林甫《中国地名史话》
材料二 迁居洛阳的鲜卑族人,经过三十年,大体上已经“汉化”。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十年时间,就与被统治民族相交融,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成功。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探究:(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提示:原因:平城(旧都)位置偏僻,不利于加强北魏对中原地区的治理;不利于改革鲜卑旧俗、采纳汉族的文化制度;洛阳自古就是帝王之都,更有利于北魏统治。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改革的历史影响。
提示: 历史影响:孝文帝的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认知深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1)原因
①在共同生活的地域内,民族之间密切交往,互相影响。
②先进文化吸引;战争影响;统治政策推进。
(2)方式
①民族迁徙:少数民族内迁,北民南迁,各族人民杂居相处。
②联合斗争:各族人民联合斗争,反对统治者剥削压迫。
③友好往来:短暂统一造就的和平环境使民族交融加快。
④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推行封建化政策,促进了民族
交融。
(3)评价
①总体上,民族关系趋于缓和。
②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1.(2024·河北高一学业考试)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各民族相互影响。窄袖的胡服十分流行,与宽袖的汉服平分秋色。十六国政权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这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A.民族交融 B.政局稳定
C.文化繁荣 D.江南开发
√
练测评估
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各民族在服饰等方面相互学习交融,少数民族也学习中原的政权组织形式和制度,这反映的时代特征是民族交融,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各民族相互影响”,而不是强调政局稳定和文化繁荣,排除B、C两项;材料没有涉及江南开发的内容,排除D项。
2.(2024·北京通州高一上期末)495年,孝文帝下诏定姓族,依官爵高低确定鲜卑贵族门阀序列,并使之与汉族头等士族门第相当、社会地位相同,并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这一举措
A.实现了北方统一 B.激化了民族矛盾
C.导致了内部叛乱 D.促进了民族交融
√
据材料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仿中原士族门第划分了鲜卑族门第,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通婚,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D项正确;439年,孝文帝改革前,北魏就已经实现了北方统一,排除A项;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排除B项;孝文帝改革没有导致内部叛乱,排除C项。
返回
学习小结
思维导图
史论要旨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政局动荡,但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
2.士族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淝水之战的结果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袭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
3.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为以后的南北统一及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
基础。
返回
课时测评
1.(2025·广东佛山高一期末)汉代私学与官学相映生辉,而魏晋时期官学普遍衰落,“学在家族”的现象大量涌现,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少数民族内迁
B.儒学受到冲击
C.南方环境稳定
D.士族势力强化
√
魏晋时期,士族势力显著增强,他们拥有强大的经济和文化资源,能够支持家族内部的教育活动,这种力量的强化使得教育逐渐从官方转移到家族层面,从而导致了官学的衰落和“学在家族”现象的大量涌现,D项正确;少数民族内迁最主要影响的是国家政权更替与江南地区开发,它并非官学衰落和“学在家族”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儒学在魏晋时期确实受到玄学等其他思想的冲击,但这属于思想层面的变化,与材料现象无关,排除B项;南方环境的稳定性可能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但是不可能对私学与官学产生不同的影响,排除C项。
2.(2025·广东湛江高一检测)《王俭传》中写道: “自晋以阀阅用人,王、谢二氏,最为望族。”其中“阀”“阅”原指东晋时期世家大族在家门两侧竖立的柱子名称,专门用来悬挂朝廷授予的表彰。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平民重视家族荣誉
B.士族的政治影响力较大
C.建筑技术蓬勃发展
D.士族与皇权的冲突激烈
√
据材料“自晋以阀阅用人”并结合所学可知,自晋以来是以门第为标准进行选官的,国家重要政治职位被士族把持,士族的政治影响力较大,故选B项;材料中重视家族荣誉的是士族,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建筑技术问题,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皇权,不能说明士族与皇权的冲突激烈,排除D项。
3.(2025·安徽蚌埠高一期末)秦汉时期,南方地区仍然实行“火耕水耨”。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使用铁犁、耙、耖等铁农具进行稻田耕作。这反映了南方地区
A.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优越
B.经济已经超越北方
C.铁犁牛耕技术已完全普及
D.耕作方式得到改进
√
据材料可知,南方耕作方式由较为原始的“火耕水耨”发展为使用先进铁农具的精耕细作,耕作方式得到了改进,D项正确;题干没有着重体现南方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优越这一信息,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宋元时期,排除B项;“完全普及”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4.(2025·江苏镇江高一月考)下表是某历史兴趣小组在研究魏晋南北朝历史时查阅的资料。
据上表可知,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A.南方经济的开发和发展
B.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增强
C.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汉化
D.文明在和平交流中演进
√
项目 内容
民族迁徙 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大批内迁
联合斗争 十六国时期连年战乱,人民生活困苦,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反抗政府
友好往来 魏晋以来,在和平环境中,各族人民频繁交往;在战乱期间,这种交往也始终未断
据材料“大批内迁”“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各族人民频繁交往”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族人民在迁徙中相互杂居、交流,在反抗暴政的过程中相互配合,说明当时民族交融的趋势不断增强,故选B项;“五胡内迁”和十六国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材料未涉及南方经济发展的信息,排除A项;“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反抗政府”“频繁交往”体现的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交融,而不只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排除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林立,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相互交织,社会局势动荡不安,文明不只是在和平交流中演进,在战争中也存在着文明交流,排除D项。
项目 内容
民族迁徙 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大批内迁
联合斗争 十六国时期连年战乱,人民生活困苦,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反抗政府
友好往来 魏晋以来,在和平环境中,各族人民频繁交往;在战乱期间,这种交往也始终未断
5.(2024·广东深圳高一上期末)汉代以后,明堂一直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先后在平城南郊和洛阳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孝文帝旨在
A.学习汉族文化礼仪 B.推动各民族的交融
C.宣扬儒家正统思想 D.强化政权的合法性
√
根据材料可知,北魏孝文帝效仿汉代建立明堂,祭先祖、“布政事”,这一举措旨在强化其政权的合法性,D项正确;“学习汉族文化礼仪”是手段,而非主要目的,排除A项;“推动各民族的交融”是孝文帝改革一系列措施带来的客观结果,而非材料中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排除B项;“宣扬儒家正统思想”属于手段,而非根本目的,排除C项。
6.《齐民要术》中记载,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胡人在烹饪牛羊肉时加入了米和面;在汉代之前汉民族的饮食中很少有乳制品,此时饮酪也慢慢在汉族中普及开来。此现象说明
A.汉族饮食更受游牧民族喜爱
B.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C.胡人颠覆了汉族的饮食习惯
D.民族交融丰富了饮食文化
√
据题干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胡人吸收了汉人饮食中的“米和面”,而汉人普及胡人的饮酪,说明民族交融丰富了各族的饮食文化,故选D项;材料体现不出汉族饮食“更受”游牧民族喜爱,排除A项;“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不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南方经济的发展及南北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排除B项;“颠覆”不符合史实,应为“影响”,排除C项。
7.(2025·江苏无锡高一期末)南朝《南齐书》曾用“魏虏”“索头”称呼北魏部族,北朝所撰的《魏书》则将南朝宋、齐、梁三朝称为“岛夷”。这一现象反映出
A.正统观影响史书编撰
B.南北对峙难以弥合
C.民族称呼呈现多样化
D.民族矛盾非常尖锐
√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古代,正统观念根深蒂固,南北朝对峙时期,双方都认为自己是正统,对方是蛮夷,这种正统观影响了史书的编撰,才会出现互相贬低的称呼,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史书编撰中的称呼问题,不能直接反映南北对峙局面是否难以弥合,排除B项;这些称呼带有明显的贬低和偏见,并非单纯体现民族称呼多样化,排除C项;材料中的称呼不能直接等同于当时民族矛盾非常尖锐,其强调双方对彼此建立的政权的不认可,与民族矛盾无直接联系,排除
D项。
8.北魏统一北方后,经过孝文帝改革,农业生产领域中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有了很大改进。同时,水利事业也得到恢复和发展,随着游牧民族的进入,北方畜牧业也有所发展。以至于呈现出“百姓殷阜,年登俗乐”的繁荣景象。此种变化
A.延缓了北方政权的频繁更替
B.说明了游牧民族具有先进性
C.违背了当时社会的发展趋势
D.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基础
√
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故选D项;据所学可知,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所以北方政权的更替依然频繁,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北魏政权的农业发展及北方畜牧业的发展,未与其他民族作比较,无法得出“游牧民族具有先进性”的结论,排除B项;孝文帝改革学习了汉族的农耕文明,促进了游牧民族的封建化,符合当时社会的发展趋势,排除
C项。
9.(10分)(2025·广东湛江高一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朝时期的土地开发利用取得重大成就,不仅平原地区的荒田得到进一步的垦辟,而且偏狭的山间土地以及大量的池泽湖荡也被相继耕垦。士家大族大力营建田园,把一直沉睡的荒山野岭改变成农业生产基地。……宋孝武帝大明初年颁布“占山格”,规定官吏依品占有山林川泽,第一品允许占3顷,直至“第九品及百姓一顷”,经过长期的开发,洞庭、鄱阳、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粮食产区。
——摘编自赵毅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六朝时期城市大量兴起,其中很多由草市发展而来。这些新兴的城市也给南方的城市经济带来了某些新特征,如在南朝的市场中有了住家的出现和存在,“日中人已合,黄昏故未疏”,黄昏时市场中依旧熙熙
攘攘。
——摘编自朱和平《试论六朝南方城市大量涌现的原因、表现及城市经济的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时期江南开发的特点。 (6分)
答案:特点:耕地面积增加;新耕地的来源多;士族积极参与;政府大力支持;北民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和技术;具有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和有利的地理环境;发展速度快,与北方渐趋平衡。(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时期南方城市经济发展的表现。(4分)
答案: 表现:城市数量增加;坊市商业活动的空间界限有所突破;商业活动的时间有所延长。(4分)
10.(2025·江西上饶高一检测)东晋政府起初登记北方“侨人”户籍为“白籍”,以区别于南方土著居民的“黄籍”,享有免调和免役的优待。后来,东晋王朝对他们实施“土断”政策,就地编入“黄籍”,取消优待。东晋“侨人”政策变化
A.满足了东晋王朝的兵源需要
B.解决了东晋王朝的社会矛盾
C.加速了南北人民的交往交融
D.推动了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
√
据材料“就地编入‘黄籍’,取消优待”可知,东晋政府实行“土断”政策,将北方的“侨人”和南方的土著居民同等对待,有利于促进南北方人民之间的交融,故选C项;户籍登记方式的改变与兵源无直接联系,排除A项;该政策可以缓解矛盾,但是不能“解决”,排除B项;“取消优待”有助于南北人民交融,但该政策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关系不大,排除D项。
11.(2025·广东深圳高一联考)北魏统一北方以后,逐渐以“中国”自居而以南朝为僭伪。孝文帝时期,北魏以齐地在魏而质疑南齐国号的合理性。这反映了
A.北魏政权华夏认同的增强
B.南北文化交融的不断发展
C.南北政权长期互动与竞争
D.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北魏统一北方以后,逐渐以“中国”自居,同时北魏以齐地在魏而质疑南齐国号的合理性,这说明北魏统治者以“华夏”正统自居,反映了北魏政权的华夏认同观念的增强,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南北的冲突,而不是文化交融,排除B项;“南北政权长期互动与竞争”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且材料未体现“互动”,排除C项;北魏时期南北经济发展并未趋于平衡,排除D项。
12.(2025·河南信阳高一检测)史学家何兹全说:“(两晋南北朝时)经济的逆转,大体上只限于黄河流域,很少波及长江流域的江南”,“交换经济的衰歇……实以北方中原地带为对象而论;若以长江流域而言,则不能不承认其交换经济及货币使用之发达。”据此可知
A.北方被南方所超越
B.北方商品经济发展逆转
C.南方没有发生战乱
D.南方商品经济比较活跃
√
根据材料“交换经济的衰歇……货币使用之发达”可知,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商品经济衰歇,而南方商品经济比较活跃,D项正确;材料没有比较南北方的经济发展状况,不能得出“北方被南方所超越”的结论,排除A项;根据材料“交换经济的衰歇……以北方中原地带为对象而论”可知,北方商品经济发展并未逆转,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南方战乱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
13.(2024·广东东莞高一上期末)封禅泰山是统一帝国的国家盛典。魏晋南北朝时期,围绕天下分合与正统争夺问题,一直有着关于封禅的讨论,如南朝刘宋朝、梁武帝朝、前秦苻坚朝、北魏孝文帝时期均有封禅之议。这主要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B.同源同祖的意识逐渐萌发
C.南北政权对峙的局面加剧
D.民族冲突与民族交融并存
√
根据材料可知,封禅泰山是统一国家的象征,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政权均有封禅之议,体现了当时国家统一意识的发展,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国家统一意识,与同源同祖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关于封禅的讨论有助于国家统一,且材料并未直接提及南北政权的对峙,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民族之间的冲突,排除
D项。
14.(14分)(2025·江苏徐州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使华夏诸国和戎夷蛮狄部落及国家合并为几个较大的国家。战争给各族人民带来痛苦和灾难,但也为各族提供了互相融合的机会。戎夷蛮狄等族进入了黄河流域这个华夏文明的摇篮,逐渐融合于具有较高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华夏族之中。
——摘编自张润棠等《先秦民族大融合与汉民族的形成》
材料二 北朝民族认同的推进与完成,并非自下而上的社会矛盾倒逼或者强敌进攻外推的结果,而是在统治者主导和引导下渐次完成的,具有明显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内生性和人为建构性特征。北朝的民族认同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局部的表面上的强制性是建立在整体的自觉性基础上的。
——摘编自段锐超《北朝民族认同研究》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出现的新变化,说明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8分)
答案:新变化:民族交融;华夏认同增强。(2分)
原因:中原地区生产力进步;政治制度先进;思想文化繁荣;兼并战争的推动;少数民族向中原移民;各族互相学习。(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朝民族认同的典型事例及其举措。
(6分)
答案:事例:北魏孝文帝改革。(2分)
举措:迁都洛阳;改籍贯;着汉服;易汉姓;说汉话;通婚姻。(4分)
返回单元预览 概念构建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交融时期,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趋势。 1.制度创新:国家分裂,政局动荡,门阀士族政治兴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受到冲击;隋唐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渐演进,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从三省制到三省六部制、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隋唐在制度创新上颇有建树。 2.民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不断加强,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隋唐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进一步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3.南方开发:北方战乱,北民南迁,江南地区得到一定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提供了条件。 4.多元交流:佛道盛行,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同时,儒、佛、道三教并行、相互融合,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发展;对外交流活跃,开放进取、兼收并蓄,形成中华文化圈。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标要求 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 2.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区域开发
时空定位
任务一 了解三国与西晋的沿革与统治
1.观察教材第一目“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和“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指出其中的进步性变化。
提示:国家由分裂到统一、少数民族内迁加速民族交融、北民南迁推动南方开发。
2.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二段和“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指出西晋王朝面临的社会矛盾,分析这些矛盾演变的后果。
提示:矛盾:少数民族内迁和西晋的民族压迫政策导致的民族矛盾;分封诸侯导致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后果:八王之乱削弱了西晋的统治力量,导致西晋政权倾覆;少数民族在政治冲突中逐渐主导了局势;造成了东晋十六国的格局,后演变为南北朝的对峙。
学生用书 第27页
1.三国
政权 建立 都城 特点
魏 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东汉灭亡 洛阳 魏国国力较强,略占上风
蜀 221年,刘备称帝,史称蜀汉 成都 蜀、吴两国加强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吴 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 建业
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 (1)三国鼎立局面出现前,尽管东汉王朝名义上还存在,但其统治实际上已经瓦解,军阀割据混战,国家分裂。 (2)三国鼎立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相对于东汉末年的割据混战是历史的进步。
2.西晋
(1)建立与统一: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2)灭亡
原因 五胡内迁 东汉以来,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内迁
八王之乱 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为内战
结果 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影响 中国历史进入长期的政权分立时期
从三国到西晋统一
1.(2025·陕西西安高一期末)有学者在评述西晋政治时说:“曹魏时代的高官们跟着司马氏祖孙一道迈入了晋代门槛,只要忠心耿耿,就可以禄位永保,世代相袭。父子、兄弟甚至整个家族的成员,源源不断地进入西晋政权。”这主要反映出西晋时期( )
A.士族政治具有较强的封闭性
B.宗法制度得到了全面的强化
C.宗室诸王争夺中央政治权力
D.取消了依据德才选官的制度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西晋政权具有浓厚的门阀政治色彩,导致了魏晋政权交替中士族成员仍能世代相袭官位,体现了士族政治的封闭性特征,A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宗法制度得到全面强化,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宗室争权”与西晋后期的宗王内斗有关,材料强调的是士族政治的特征,排除C项;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虽重门第,但并未完全否定德才,排除D项。
2.(2024·广东深圳高一上期末)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西晋末年,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由此可以推断( )
A.内迁少数民族和汉族交融加强
B.南方取代了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
C.契丹族入主中原迅速统一全国
D.北方人口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
答案:A
解析:据题意可知,东汉以来,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而北方的汉族则为了躲避战乱流亡南下,在人口迁徙的过程中,不同民族的人民不断交流交融,A项正确;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是在宋元时期,排除B项;契丹族建立了辽政权,但并没有统一全国,且契丹族建立政权是在10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北方人口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这仅仅是根据材料部分内容推断出的结论,不能全面体现材料主旨,排除D项。
任务二 掌握东晋与南朝的更替,认识这一时期南方的开发
1.阅读教材第二目“历史纵横”。思考:东晋建立之初“王与马,共天下”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有何影响?
提示:现象:士族专权。
影响:高门士族支持东晋政权,有利于政治稳定;但他们争权夺利,也造成政局动荡。
2.结合教材第二目和学思之窗,说说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成就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提示:成就: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显著提高;纺织、矿冶等手工业都有明显进步。
原因:北人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山区少数民族与汉族逐步交融。
学生用书 第28页
1.南方政权的更替
(1)东晋
建立 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士族政治 成因 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
影响 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他们争权夺利,势力逐渐衰弱
(2)南朝: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此后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
(3)“六朝”:三国时期的吴、东晋、宋、齐、梁、陈均定都建康,统称为六朝。
士族与门阀政治 士族,就是以家庭为基础、门第为标准,在地主阶级中享有很高政治、经济特权的豪门大族,又称门阀士族。东晋是依靠门阀士族的支持而建立的,因而形成了士族与君主共治的局面,时称“王与马,共天下”。门阀政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异变形式。
2.江南的开发
(1)原因: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2)表现
①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②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3)影响:江南开发推动了山区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逐步交融。
江南的开发≠南方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北方 东晋与南朝时期,虽然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但当时我国的经济重心仍然在黄河流域,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落后于北方。
3.南方统一的趋势:东晋的军事实力逐渐削弱;陈朝时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覆亡大局已定。
探究1 问题阐释——东晋政权的特征
材料 “门阀政治,质言之,是士族与皇权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严格意义的门阀政治只存在于江左的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存在并起着不同程度政治作用的历史时期,并不都是门阀政治时期。”“门阀政治,是皇权与士族势力的某种平衡,也是适逢其会得以上升的某几家士族权力的某种平衡。”
——摘编自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探究:概括东晋时期政治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影响。
提示:特征:士族专权,与皇权共治。
影响:世家大族长期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探究2 信息获取——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的经济开发
材料一 大抵东晋时之侨民半因不屑服属于胡族,半因于避兵祸及北人之酷虐,故由淮北而淮南,由淮南而江南,当其相率而来也。
——周一良《南朝境内之各种人及政府对待之政策》
材料二 江南……自义熙十一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
——摘自[南朝·梁]沈约《宋书》
探究:材料一、二体现了哪些现象?与江南的发展有何关系?
提示:现象:材料一体现了北方人民大量南迁;材料二体现了封建统治者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关系:材料一、二的现象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认知深化】 认识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与影响
(1)原因
①人口因素: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②自然条件:南方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自然条件。
学生用书 第29页
③社会环境:南方的战乱比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④政府政策:南方的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如兴修水利。
⑤其他条件: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生产力较快发展。
(2)影响
角度 阐释
经济发展 促进了南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民族交融 推动了南方山区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融
国家统一 为隋朝实现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1.(2024·山东日照高一上期末)南朝时期,多由士族担任的中书省长官中书令地位很高,但没有实权;多由庶族担任、负责传宣诏命的中书舍人受到重用,“既总重权,势倾天下”。这一设计( )
A.基于强化皇权的需要
B.意在防止政治腐败
C.导致中枢权力失衡
D.淡化门第等级观念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多由士族担任的中书省长官中书令地位很高,但没有实权;多由庶族担任、负责传宣诏命的中书舍人受到重用”和所学知识可知,南朝皇帝利用庶族地主打击门阀士族,故这一设计是基于强化皇权的需要,A项正确;专制体制下的官员腐败是无法避免的,排除B项;士族担任的中书省长官中书令地位很高,庶族担任的中书舍人受到重用,使中枢权力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排除C项;士族担任的中书省长官中书令地位很高,说明门第观念并未淡化,排除D项。
2.(2025·河南洛阳高一期末)下表是史书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部分记载。据此可被认定为历史事实的是( )
史书 记载
《三国志》 (太湖平原及其相邻地区)“谷帛如山,稻田沃野,民无饥岁,所谓金城汤池,强富之国也”
《宋书》 (荆、扬二州)“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齐书》 “吴兴无秋,会稽丰登,商旅往来,倍多常岁”
A.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B.江南经济开发取得较大成就
C.北民南迁促进南方发展
D.荆扬成为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当时南方地区土地大量开垦,农业和手工业产量提高,商品经济发展,说明当时江南经济开发取得较大成就,B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宋元时期,排除A项;尽管江南地区发展与北民南迁有关,但材料没有涉及北民南迁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荆、扬二州丝绵布帛丰饶,但无法说明其是丝织业中心,排除D项。
任务三 掌握十六国和北朝的政权更替,认识北方民族大交融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意义
1.阅读教材第三目,指出十六国时期民族交融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提示:表现: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频繁接触,差异缩小。
影响:奠定北方统一的基础。
2.阅读教材第三目,指出淝水之战的结果并分析其政治原因。
提示:结果:前秦被东晋击败。
原因:东晋得到南北士族支持,政局相对稳定;前秦短暂统一,各族尚未充分交融,统治基础薄弱。
3.阅读教材第三目,谈谈你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的理解。
提示:经济基础:实行均田制,推动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政治基础:仿照魏晋以来的士族制度,缓解了汉族地主与鲜卑贵族的矛盾。
民族基础:改籍贯、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等政策缩小了民族差异,促进了民族交融。
思想基础:尊崇儒学,奠定统一的思想基础。
1.十六国
(1)政权更迭: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的成汉,合称“十六国”。
学生用书 第30页
(2)特点
政权建设 少数民族政权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民族交融 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
(3)前秦短暂统一北方:4世纪下半叶,前秦统一北方,后被东晋击败于淝水,政权迅速崩溃。
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等趋向一致。
2.北朝
(1)北魏孝文帝改革(5世纪后期)
背景 4世纪末,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
改革措施 迁都洛阳;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仿士族划分门第,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历史意义 ①民族关系: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②经济: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③政局: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2)政权更迭
①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
②北周灭掉北齐,不久,隋取代北周,统一全国。
辩证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 (1)进步性: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接受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交融;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2)局限性:全面推行汉化,移植东晋南朝腐朽的“士族制度”,使鲜卑贵族迅速腐化;迁都洛阳,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等导致北魏的败亡。
探究1 信息获取——魏晋时期的政权更迭
材料
探究:根据材料,说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特点。
提示:特点:朝代更替频繁,多个政权并立,南北对峙;小统一,大分裂;大一统和局部统一的时间短,分裂时间长,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认知深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不断加强,特别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民族大交融,民族矛盾缓和,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局部统一,如三国、前秦、北魏、北周、东晋南朝各政权。东晋南朝虽然朝代更替频繁,但南方相对统一。这些统一因素的存在,为隋唐统一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4)国家的分裂给人民带来苦难,人民渴望统一。
探究2 问题阐释——北魏孝文帝改革
材料一 北魏兴起于蒙古高原,初以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首都,为便于向南扩张而以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为南都,后遂迁都平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平城被称为北京。
——摘编自华林甫《中国地名史话》
学生用书 第31页
材料二 迁居洛阳的鲜卑族人,经过三十年,大体上已经“汉化”。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十年时间,就与被统治民族相交融,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成功。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探究:(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改革的历史影响。
提示:(1)原因:平城(旧都)位置偏僻,不利于加强北魏对中原地区的治理;不利于改革鲜卑旧俗、采纳汉族的文化制度;洛阳自古就是帝王之都,更有利于北魏统治。
(2)历史影响:孝文帝的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认知深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1)原因
①在共同生活的地域内,民族之间密切交往,互相影响。
②先进文化吸引;战争影响;统治政策推进。
(2)方式
①民族迁徙:少数民族内迁,北民南迁,各族人民杂居相处。
②联合斗争:各族人民联合斗争,反对统治者剥削压迫。
③友好往来:短暂统一造就的和平环境使民族交融加快。
④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推行封建化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
(3)评价
①总体上,民族关系趋于缓和。
②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1.(2024·河北高一学业考试)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各民族相互影响。窄袖的胡服十分流行,与宽袖的汉服平分秋色。十六国政权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这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A.民族交融 B.政局稳定
C.文化繁荣 D.江南开发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各民族在服饰等方面相互学习交融,少数民族也学习中原的政权组织形式和制度,这反映的时代特征是民族交融,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各民族相互影响”,而不是强调政局稳定和文化繁荣,排除B、C两项;材料没有涉及江南开发的内容,排除D项。
2.(2024·北京通州高一上期末)495年,孝文帝下诏定姓族,依官爵高低确定鲜卑贵族门阀序列,并使之与汉族头等士族门第相当、社会地位相同,并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这一举措( )
A.实现了北方统一 B.激化了民族矛盾
C.导致了内部叛乱 D.促进了民族交融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仿中原士族门第划分了鲜卑族门第,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通婚,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D项正确;439年,孝文帝改革前,北魏就已经实现了北方统一,排除A项;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排除B项;孝文帝改革没有导致内部叛乱,排除C项。
思维导图 史论要旨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政局动荡,但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 2.士族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淝水之战的结果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袭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 3.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为以后的南北统一及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课时测评5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第1—8题,每小题3分,第10—13题,每小题3分,第9题10分,第14题14分,共60分)
1.(2025·广东佛山高一期末)汉代私学与官学相映生辉,而魏晋时期官学普遍衰落,“学在家族”的现象大量涌现,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少数民族内迁 B.儒学受到冲击
C.南方环境稳定 D.士族势力强化
答案:D
解析:魏晋时期,士族势力显著增强,他们拥有强大的经济和文化资源,能够支持家族内部的教育活动,这种力量的强化使得教育逐渐从官方转移到家族层面,从而导致了官学的衰落和“学在家族”现象的大量涌现,D项正确;少数民族内迁最主要影响的是国家政权更替与江南地区开发,它并非官学衰落和“学在家族”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儒学在魏晋时期确实受到玄学等其他思想的冲击,但这属于思想层面的变化,与材料现象无关,排除B项;南方环境的稳定性可能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但是不可能对私学与官学产生不同的影响,排除C项。
2.(2025·广东湛江高一检测)《王俭传》中写道: “自晋以阀阅用人,王、谢二氏,最为望族。”其中“阀”“阅”原指东晋时期世家大族在家门两侧竖立的柱子名称,专门用来悬挂朝廷授予的表彰。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平民重视家族荣誉
B.士族的政治影响力较大
C.建筑技术蓬勃发展
D.士族与皇权的冲突激烈
答案:B
解析:据材料“自晋以阀阅用人”并结合所学可知,自晋以来是以门第为标准进行选官的,国家重要政治职位被士族把持,士族的政治影响力较大,故选B项;材料中重视家族荣誉的是士族,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建筑技术问题,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皇权,不能说明士族与皇权的冲突激烈,排除D项。
3.(2025·安徽蚌埠高一期末)秦汉时期,南方地区仍然实行“火耕水耨”。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使用铁犁、耙、耖等铁农具进行稻田耕作。这反映了南方地区( )
A.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优越
B.经济已经超越北方
C.铁犁牛耕技术已完全普及
D.耕作方式得到改进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南方耕作方式由较为原始的“火耕水耨”发展为使用先进铁农具的精耕细作,耕作方式得到了改进,D项正确;题干没有着重体现南方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优越这一信息,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宋元时期,排除B项;“完全普及”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4.(2025·江苏镇江高一月考)下表是某历史兴趣小组在研究魏晋南北朝历史时查阅的资料。
项目 内容
民族迁徙 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大批内迁
联合斗争 十六国时期连年战乱,人民生活困苦,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反抗政府
友好往来 魏晋以来,在和平环境中,各族人民频繁交往;在战乱期间,这种交往也始终未断
据上表可知,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南方经济的开发和发展
B.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增强
C.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汉化
D.文明在和平交流中演进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大批内迁”“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各族人民频繁交往”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族人民在迁徙中相互杂居、交流,在反抗暴政的过程中相互配合,说明当时民族交融的趋势不断增强,故选B项;“五胡内迁”和十六国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材料未涉及南方经济发展的信息,排除A项;“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反抗政府”“频繁交往”体现的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交融,而不只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排除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林立,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相互交织,社会局势动荡不安,文明不只是在和平交流中演进,在战争中也存在着文明交流,排除D项。
5.(2024·广东深圳高一上期末)汉代以后,明堂一直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先后在平城南郊和洛阳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孝文帝旨在( )
A.学习汉族文化礼仪 B.推动各民族的交融
C.宣扬儒家正统思想 D.强化政权的合法性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魏孝文帝效仿汉代建立明堂,祭先祖、“布政事”,这一举措旨在强化其政权的合法性,D项正确;“学习汉族文化礼仪”是手段,而非主要目的,排除A项;“推动各民族的交融”是孝文帝改革一系列措施带来的客观结果,而非材料中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排除B项;“宣扬儒家正统思想”属于手段,而非根本目的,排除C项。
6.《齐民要术》中记载,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胡人在烹饪牛羊肉时加入了米和面;在汉代之前汉民族的饮食中很少有乳制品,此时饮酪也慢慢在汉族中普及开来。此现象说明( )
A.汉族饮食更受游牧民族喜爱
B.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C.胡人颠覆了汉族的饮食习惯
D.民族交融丰富了饮食文化
答案:D
解析:据题干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胡人吸收了汉人饮食中的“米和面”,而汉人普及胡人的饮酪,说明民族交融丰富了各族的饮食文化,故选D项;材料体现不出汉族饮食“更受”游牧民族喜爱,排除A项;“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不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南方经济的发展及南北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排除B项;“颠覆”不符合史实,应为“影响”,排除C项。
7.(2025·江苏无锡高一期末)南朝《南齐书》曾用“魏虏”“索头”称呼北魏部族,北朝所撰的《魏书》则将南朝宋、齐、梁三朝称为“岛夷”。这一现象反映出( )
A.正统观影响史书编撰 B.南北对峙难以弥合
C.民族称呼呈现多样化 D.民族矛盾非常尖锐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古代,正统观念根深蒂固,南北朝对峙时期,双方都认为自己是正统,对方是蛮夷,这种正统观影响了史书的编撰,才会出现互相贬低的称呼,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史书编撰中的称呼问题,不能直接反映南北对峙局面是否难以弥合,排除B项;这些称呼带有明显的贬低和偏见,并非单纯体现民族称呼多样化,排除C项;材料中的称呼不能直接等同于当时民族矛盾非常尖锐,其强调双方对彼此建立的政权的不认可,与民族矛盾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
8.北魏统一北方后,经过孝文帝改革,农业生产领域中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有了很大改进。同时,水利事业也得到恢复和发展,随着游牧民族的进入,北方畜牧业也有所发展。以至于呈现出“百姓殷阜,年登俗乐”的繁荣景象。此种变化( )
A.延缓了北方政权的频繁更替
B.说明了游牧民族具有先进性
C.违背了当时社会的发展趋势
D.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基础
答案:D
解析: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故选D项;据所学可知,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所以北方政权的更替依然频繁,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北魏政权的农业发展及北方畜牧业的发展,未与其他民族作比较,无法得出“游牧民族具有先进性”的结论,排除B项;孝文帝改革学习了汉族的农耕文明,促进了游牧民族的封建化,符合当时社会的发展趋势,排除C项。
9.(10分)(2025·广东湛江高一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朝时期的土地开发利用取得重大成就,不仅平原地区的荒田得到进一步的垦辟,而且偏狭的山间土地以及大量的池泽湖荡也被相继耕垦。士家大族大力营建田园,把一直沉睡的荒山野岭改变成农业生产基地。……宋孝武帝大明初年颁布“占山格”,规定官吏依品占有山林川泽,第一品允许占3顷,直至“第九品及百姓一顷”,经过长期的开发,洞庭、鄱阳、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粮食产区。
——摘编自赵毅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六朝时期城市大量兴起,其中很多由草市发展而来。这些新兴的城市也给南方的城市经济带来了某些新特征,如在南朝的市场中有了住家的出现和存在,“日中人已合,黄昏故未疏”,黄昏时市场中依旧熙熙攘攘。
——摘编自朱和平《试论六朝南方城市大量涌现的原因、表现及城市经济的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时期江南开发的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时期南方城市经济发展的表现。(4分)
答案:(1)特点:耕地面积增加;新耕地的来源多;士族积极参与;政府大力支持;北民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和技术;具有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和有利的地理环境;发展速度快,与北方渐趋平衡。(6分)
(2)表现:城市数量增加;坊市商业活动的空间界限有所突破;商业活动的时间有所延长。(4分)
10.(2025·江西上饶高一检测)东晋政府起初登记北方“侨人”户籍为“白籍”,以区别于南方土著居民的“黄籍”,享有免调和免役的优待。后来,东晋王朝对他们实施“土断”政策,就地编入“黄籍”,取消优待。东晋“侨人”政策变化( )
A.满足了东晋王朝的兵源需要
B.解决了东晋王朝的社会矛盾
C.加速了南北人民的交往交融
D.推动了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就地编入‘黄籍’,取消优待”可知,东晋政府实行“土断”政策,将北方的“侨人”和南方的土著居民同等对待,有利于促进南北方人民之间的交融,故选C项;户籍登记方式的改变与兵源无直接联系,排除A项;该政策可以缓解矛盾,但是不能“解决”,排除B项;“取消优待”有助于南北人民交融,但该政策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关系不大,排除D项。
11.(2025·广东深圳高一联考)北魏统一北方以后,逐渐以“中国”自居而以南朝为僭伪。孝文帝时期,北魏以齐地在魏而质疑南齐国号的合理性。这反映了( )
A.北魏政权华夏认同的增强
B.南北文化交融的不断发展
C.南北政权长期互动与竞争
D.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北魏统一北方以后,逐渐以“中国”自居,同时北魏以齐地在魏而质疑南齐国号的合理性,这说明北魏统治者以“华夏”正统自居,反映了北魏政权的华夏认同观念的增强,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南北的冲突,而不是文化交融,排除B项;“南北政权长期互动与竞争”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且材料未体现“互动”,排除C项;北魏时期南北经济发展并未趋于平衡,排除D项。
12.(2025·河南信阳高一检测)史学家何兹全说:“(两晋南北朝时)经济的逆转,大体上只限于黄河流域,很少波及长江流域的江南”,“交换经济的衰歇……实以北方中原地带为对象而论;若以长江流域而言,则不能不承认其交换经济及货币使用之发达。”据此可知( )
A.北方被南方所超越
B.北方商品经济发展逆转
C.南方没有发生战乱
D.南方商品经济比较活跃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交换经济的衰歇……货币使用之发达”可知,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商品经济衰歇,而南方商品经济比较活跃,D项正确;材料没有比较南北方的经济发展状况,不能得出“北方被南方所超越”的结论,排除A项;根据材料“交换经济的衰歇……以北方中原地带为对象而论”可知,北方商品经济发展并未逆转,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南方战乱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
13.(2024·广东东莞高一上期末)封禅泰山是统一帝国的国家盛典。魏晋南北朝时期,围绕天下分合与正统争夺问题,一直有着关于封禅的讨论,如南朝刘宋朝、梁武帝朝、前秦苻坚朝、北魏孝文帝时期均有封禅之议。这主要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B.同源同祖的意识逐渐萌发
C.南北政权对峙的局面加剧
D.民族冲突与民族交融并存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封禅泰山是统一国家的象征,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政权均有封禅之议,体现了当时国家统一意识的发展,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国家统一意识,与同源同祖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关于封禅的讨论有助于国家统一,且材料并未直接提及南北政权的对峙,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民族之间的冲突,排除D项。
14.(14分)(2025·江苏徐州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使华夏诸国和戎夷蛮狄部落及国家合并为几个较大的国家。战争给各族人民带来痛苦和灾难,但也为各族提供了互相融合的机会。戎夷蛮狄等族进入了黄河流域这个华夏文明的摇篮,逐渐融合于具有较高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华夏族之中。
——摘编自张润棠等《先秦民族大融合与汉民族的形成》
材料二 北朝民族认同的推进与完成,并非自下而上的社会矛盾倒逼或者强敌进攻外推的结果,而是在统治者主导和引导下渐次完成的,具有明显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内生性和人为建构性特征。北朝的民族认同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局部的表面上的强制性是建立在整体的自觉性基础上的。
——摘编自段锐超《北朝民族认同研究》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出现的新变化,说明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朝民族认同的典型事例及其举措。(6分)
答案:(1)新变化:民族交融;华夏认同增强。(2分)
原因:中原地区生产力进步;政治制度先进;思想文化繁荣;兼并战争的推动;少数民族向中原移民;各族互相学习。(6分)
(2)事例:北魏孝文帝改革。(2分)
举措:迁都洛阳;改籍贯;着汉服;易汉姓;说汉话;通婚姻。(4分)
学生用书 第32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