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培优(三)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培优(三)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3.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1 11:08:36

文档简介

单元培优(三)
整合一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阶段特征
  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文化成就达到我国封建文化的又一高峰。
1.政治上:由国家分裂割据、民族政权并立到走向统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民族危机、统治危机不断加深;元朝行省制度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
2.经济上: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商业发达,出现纸币交子;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城市经济功能增强;海外贸易兴盛,出现许多大港口;棉纺织业成为新兴手工业部门;烧出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辽、西夏、金的民族经济有所发展。
3.民族关系上:民族政权并立;有战有和,以和为主,和平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各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4.对外关系上:海外贸易发达,对外贸易由传统陆路为主转到以海路为主。航海技术发达,对外交往频繁,对外贸易繁荣。
5.文化上:封建文化高度繁荣,理学产生,推动儒学进一步发展;科技成就突出,继续领先世界并推动世界进步。
对应练1.(2024·河南洛阳高一期末)南宋末年,浙江嘉兴魏塘镇的佃农经常带着自产的米,到市场上交易香烛、油盐、药饵之类的日常用品。当地米肆往往将米运至杭州、苏州等地出售,再用所得收入在当地购买货物,再运回到浙江市场上销售。这说明此时的魏塘镇(  )
A.商业经营缺乏监管
B.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
C.市场交易比较活跃
D.传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佃农经常带着自产的米,到市场上交易香烛、油盐、药饵之类的日常用品”可知,农民带着农产品到市场上出售后购买其他的日用品,米肆也将米出售后购进货物销售,说明此时的魏塘镇将农村和城市商品交易结合起来,市场交易比较活跃,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商业经营的监管情况,排除A项;这一时期的农业依然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其生产并不以市场为导向,排除B项;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D项。
整合二 唐宋之际,我国社会的重大变化
1.政治上: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得到解决,从此,地方无力与中央对抗;秦汉魏晋以来的豪强世族势力衰落,科举制下出现了大批平民出身的官僚。
2.经济上:国家土地政策调整,国家土地所有制占优势转变为地主私有制占优势;租佃经济成为仅次于自耕农经济的经营方式;两税法取代了租庸调制;由实物经济开始向货币经济转型;纸币交子出现,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海上丝绸之路更加发达;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3.军事上:募兵制取代了府兵制。
4.城市发展上:打破市坊的界限,草市更加普遍;不再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削弱。
5.文化上:在儒学的基础上产生了理学;普通百姓得到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市民文化兴起,词的创作繁荣,话本小说兴起,文人画更加强调意境,风俗画得到发展。
6.社会习俗上:科举制度开放了社会等级,各阶层流动加快;婚姻、社交打破了严格的士庶界限;国家放松对社会的控制,人们的活动更加自由。
对应练2.(2025·北京房山高一期末)宋朝地方行政体制实行州(府、军、监)县二级制(如下表所示)。在州、府、军、监之上有中央的派出机构“路”,对地方辖区进行有效的监督;在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上述措施(  )
宋朝地方机构设置
路 安抚使 帅司
转运使 漕司
提点刑狱 宪司
提举常平 仓司
府、州、军、监 知州、知府
通判
县 知县、县令
A.容易造成边防武将专权割据
B.旨在解决宰相权力过大问题
C.分化地方事权强化中央集权
D.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朝统治者用路这一派出机构以及增设通判等措施来分化地方事权,从而达到强化中央集权的目的,C项正确;宋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崇文抑武、更戍法等防止武将专权割据,不会造成边防武将专权割据,排除A项;材料中的措施针对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并不针对宰相权力过大问题,排除B项;这些措施使得地方权力相互牵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排除D项。
整合三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规律
1.过程
(1)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开始于唐中叶。安史之乱以后,北方社会经济环境恶化,经济发展艰难,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了北方,唐朝中央政府财赋重心南移,经济重心也开始向南移动。
(2)从唐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至北宋时期越来越明显。至北宋后期,南方户数在全国所占比例已经超过三分之二。总体来看,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南宋和元朝时期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
2.规律
(1)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由内地向沿海地区逐渐转移。
(2)南移趋势在国家分裂、割据战乱时较为明显。
(3)经济重心的南移凸显了区域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互补性。
对应练3.(2025·河北张家口高一期末)元朝的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为弥补大运河运力的不足,元朝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元朝此举意在(  )
A.促进经济重心南移
B.推动南方财赋北运
C.缩小南北经济差距
D.加快海外贸易发展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元朝的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地区,元朝政府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是运输江南的财赋,B项正确;此时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完成,排除A项;元朝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而且C项不是元政府的主要目的,排除;长途海运航线是南方到北方的航线,用于财赋运输,并不是为了发展海外贸易,排除D项。
题型三 反映、体现类选择题解答策略
【解题路径】
第一步:通过题干概括情境中的“现象”信息。
第二步:寻找选项里面能体现从现象透视到“本质”或者揭示其“特点”的选项,“本质”强调深入到属性层面、抽象到规律层次、总结到最核心的特点。
第三步:注意排除选项中的干扰项,不要用现象来“反映”现象。
(2023·湖北卷)宋代依据有无田产,将全国户口分为主户和客户。下表是北宋宝元元年(1038)和元丰元年(1078)三路主户、客户的统计数据,表中客户比率变化反映(  )
政区 荆湖南路
户别 主户 客户 客户比率
宝元元年 456 431 354 626 0.437
元丰元年 475 677 395 537 0.454
政区 荆湖北路
户别 主户 客户 客户比率
宝元元年 350 593 238 709 0.405
元丰元年 280 000 377 533 0.574
政区 江南东路
户别 主户 客户 客户比率
宝元元年 902 261 171 499 0.160
元丰元年 926 225 201 086 0.178
A.土地兼并程度加深
B.地域经济差别扩大
C.商品经济发展加快
D.贫富差距逐渐缩小
答案: A 
[技法应用]
第一步:观察表格,注意北宋宝元元年和元丰元年三路主户、客户数据和客户比率数据的变化。
第二步:联系所学知识,分析三路客户数量和比率不断增加的原因。
第三步:辨析选项,排除与题干信息无关的选项。
针对练1.(2025·广东惠州高一调研)辽、金统治者都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建造孔子庙,勤加祭祀。西夏统治者甚至“尊孔子为文宣帝,令州郡悉立庙祀”,尊孔子隆重,为汉族所不及。这反映了当时(  )
A.理学思想的传播 B.民族关系的缓和
C.文化交融的发展 D.统一趋势的出现
答案: C 
[点拨] 据材料“建造孔子庙……尊孔子隆重”可知,辽、金、西夏统治者都十分推崇孔子与儒学,体现了北方游牧文化在与汉文化碰撞、交融过程中,吸收中原地区的文化,反映了文化交融的发展,由此得出正确选项。
针对练2.(2024·江苏常州高一上期末)在宋以前,“无讼”是地方官追求的执政境界之一,但是到两宋时期,民间显现“尚讼”风气,“编户之内,学讼成风”。这本质上反映了(  )
A.儒家思想的影响力下降
B.社会秩序较为稳定
C.经济发展助推社会进步
D.官员执政水平较高
答案: C 
[点拨] 据材料可知,两宋时期,民间显现“尚讼”风气,“编户之内,学讼成风”的原因是宋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发展壮大,其维护自身利益的意识增强,说明经济发展助推社会进步,由此得出正确选项。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2张PPT)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
立与元朝的统一
单元培优(三)
专题整合
整合一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阶段特征
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文化成就达到我国封建文化的又一高峰。
1.政治上:由国家分裂割据、民族政权并立到走向统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民族危机、统治危机不断加深;元朝行省制度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
2.经济上: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商业发达,出现纸币交子;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城市经济功能增强;海外贸易兴盛,出现许多大港口;棉纺织业成为新兴手工业部门;烧出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辽、西夏、金的民族经济有所发展。
3.民族关系上:民族政权并立;有战有和,以和为主,和平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各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4.对外关系上:海外贸易发达,对外贸易由传统陆路为主转到以海路为主。航海技术发达,对外交往频繁,对外贸易繁荣。
5.文化上:封建文化高度繁荣,理学产生,推动儒学进一步发展;科技成就突出,继续领先世界并推动世界进步。

对应练1.(2024·河南洛阳高一期末)南宋末年,浙江嘉兴魏塘镇的佃农经常带着自产的米,到市场上交易香烛、油盐、药饵之类的日常用品。当地米肆往往将米运至杭州、苏州等地出售,再用所得收入在当地购买货物,再运回到浙江市场上销售。这说明此时的魏塘镇
A.商业经营缺乏监管
B.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
C.市场交易比较活跃
D.传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根据材料“佃农经常带着自产的米,到市场上交易香烛、油盐、药饵之类的日常用品”可知,农民带着农产品到市场上出售后购买其他的日用品,米肆也将米出售后购进货物销售,说明此时的魏塘镇将农村和城市商品交易结合起来,市场交易比较活跃,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商业经营的监管情况,排除A项;这一时期的农业依然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其生产并不以市场为导向,排除B项;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D项。
整合二 唐宋之际,我国社会的重大变化
1.政治上: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得到解决,从此,地方无力与中央对抗;秦汉魏晋以来的豪强世族势力衰落,科举制下出现了大批平民出身的官僚。
2.经济上:国家土地政策调整,国家土地所有制占优势转变为地主私有制占优势;租佃经济成为仅次于自耕农经济的经营方式;两税法取代了租庸调制;由实物经济开始向货币经济转型;纸币交子出现,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海上丝绸之路更加发达;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3.军事上:募兵制取代了府兵制。
4.城市发展上:打破市坊的界限,草市更加普遍;不再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削弱。
5.文化上:在儒学的基础上产生了理学;普通百姓得到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市民文化兴起,词的创作繁荣,话本小说兴起,文人画更加强调意境,风俗画得到发展。
6.社会习俗上:科举制度开放了社会等级,各阶层流动加快;婚姻、社交打破了严格的士庶界限;国家放松对社会的控制,人们的活动更加自由。

对应练2.(2025·北京房山高一期末)宋朝地方行政体制实行州(府、军、监)县二级制(如下表所示)。在州、府、军、监之上有中央的派出机构“路”,对地方辖区进行有效的监督;在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上述措施
A.容易造成边防武将专权割据 B.旨在解决宰相权力过大问题
C.分化地方事权强化中央集权 D.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
宋朝地方机构设置
路 安抚使 帅司
转运使 漕司
提点刑狱 宪司
提举常平 仓司
府、州、军、监 知州、知府
通判
县 知县、县令
根据材料可知,宋朝统治者用路这一派出机构以及增设通判等措施来分化地方事权,从而达到强化中央集权的目的,C项正确;宋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崇文抑武、更戍法等防止武将专权割据,不会造成边防
宋朝地方机构设置
路 安抚使 帅司
转运使 漕司
提点刑狱 宪司
提举常平 仓司
府、州、军、监 知州、知府
通判
县 知县、县令
武将专权割据,排除A项;材料中的措施针对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并不针对宰相权力过大问题,排除B项;这些措施使得地方权力相互牵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排除D项。
宋朝地方机构设置
路 安抚使 帅司
转运使 漕司
提点刑狱 宪司
提举常平 仓司
府、州、军、监 知州、知府
通判
县 知县、县令
整合三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规律
1.过程
(1)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开始于唐中叶。安史之乱以后,北方社会经济环境恶化,经济发展艰难,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了北方,唐朝中央政府财赋重心南移,经济重心也开始向南移动。
(2)从唐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至北宋时期越来越明显。至北宋后期,南方户数在全国所占比例已经超过三分之二。总体来看,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南宋和元朝时期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
2.规律
(1)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由内地向沿海地区逐渐转移。
(2)南移趋势在国家分裂、割据战乱时较为明显。
(3)经济重心的南移凸显了区域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互补性。

对应练3.(2025·河北张家口高一期末)元朝的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为弥补大运河运力的不足,元朝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元朝此举意在
A.促进经济重心南移
B.推动南方财赋北运
C.缩小南北经济差距
D.加快海外贸易发展
根据材料可知,元朝的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地区,元朝政府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是运输江南的财赋,B项正确;此时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完成,排除A项;元朝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而且C项不是元政府的主要目的,排除;长途海运航线是南方到北方的航线,用于财赋运输,并不是为了发展海外贸易,排除D项。
返回
通法悟道
题型三 反映、体现类选择题解答策略
【解题路径】
第一步:通过题干概括情境中的“现象”信息。
第二步:寻找选项里面能体现从现象透视到“本质”或者揭示其“特点”的选项,“本质”强调深入到属性层面、抽象到规律层次、总结到最核心的特点。
第三步:注意排除选项中的干扰项,不要用现象来“反映”现象。
(2023·湖北卷)宋代依据有无田产,将全国户口分为主户和客户。下表是北宋宝元元年(1038)和元丰元年(1078)三路主户、客户的统计数据,表中客户比率变化反映
A.土地兼并程度加深 B.地域经济差别扩大
C.商品经济发展加快 D.贫富差距逐渐缩小
典例

政区 荆湖南路
户别 主户 客户 客户比率
宝元元年 456 431 354 626 0.437
元丰元年 475 677 395 537 0.454
政区 荆湖北路
户别 主户 客户 客户比率
宝元元年 350 593 238 709 0.405
元丰元年 280 000 377 533 0.574
政区 江南东路
户别 主户 客户 客户比率
宝元元年 902 261 171 499 0.160
元丰元年 926 225 201 086 0.178
技法应用
第一步:观察表格,注意北宋宝元元年和元丰元年三路主户、客户数据和客户比率数据的变化。
第二步:联系所学知识,分析三路客户数量和比率不断增加的原因。
第三步:辨析选项,排除与题干信息无关的选项。
针对练1.(2025·广东惠州高一调研)辽、金统治者都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建造孔子庙,勤加祭祀。西夏统治者甚至“尊孔子为文宣帝,令州郡悉立庙祀”,尊孔子隆重,为汉族所不及。这反映了当时
A.理学思想的传播  B.民族关系的缓和
C.文化交融的发展 D.统一趋势的出现

点拨 据材料“建造孔子庙……尊孔子隆重”可知,辽、金、西夏统治者都十分推崇孔子与儒学,体现了北方游牧文化在与汉文化碰撞、交融过程中,吸收中原地区的文化,反映了文化交融的发展,由此得出正确选项。
针对练2.(2024·江苏常州高一上期末)在宋以前,“无讼”是地方官追求的执政境界之一,但是到两宋时期,民间显现“尚讼”风气,“编户之内,学讼成风”。这本质上反映了
A.儒家思想的影响力下降
B.社会秩序较为稳定
C.经济发展助推社会进步
D.官员执政水平较高

点拨 据材料可知,两宋时期,民间显现“尚讼”风气,“编户之内,学讼成风”的原因是宋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发展壮大,其维护自身利益的意识增强,说明经济发展助推社会进步,由此得出正确选项。
返回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