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1 11:08:36

文档简介

(共82张PPT)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标要求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时空定位
任务一 掌握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认识古
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和历史意义
1.阅读教材第一目。思考:“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反映了哪一选官制度?该制度从曹魏到西晋发生了怎样的异变?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提示:制度:九品中正制。
异变:选官标准从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变为主要看重家世;选官主动权从中央政府转移到世家大族手中。
后果: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问题导学
2.阅读教材第一目,简述科举制创立与发展的过程,谈谈对“科举制的创立标志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的理解。
提示:过程: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创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武则天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理解:科举制采用分科考试方式选拔官员,更加公平公正;采取“自由投考”的方式便利了庶族地主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以儒学为主要考试内容,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
集权。
1.九品中正制
(1)背景:汉代察举制弊端逐渐显露;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察举制无法推行。
(2)概况
要点梳理
时间 曹魏时期
选官方式 中央委任______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
选官标准 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______
影响 积极:将评议权收归中央,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后期逐渐成为维护______特权的工具
中正官
家世
士族
概念辨析
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异同
(1)共同点
①继承性:九品中正制是在继承与改进察举制的基础上创设的,实际是一种发展了的察举制。
②选才依据:才德都成为其选拔人才的依据。
③特点:以官举士,权操于上,民意无从体现。
(2)不同点
①荐举方式:前者推举和考试相辅而行;后者后来主要看是否出身于世家大族。
②选才重点:前者主要看重才德;后者偏重门第高低。
2.科举制
(1)背景:九品中正制不能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社会阶层分化,士族没落,庶族地主崛起。
(2)进程
①创立:隋朝开始采用__________的方式选拔官员。________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②发展
唐太宗 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 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______
唐玄宗 任用______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分科考试
隋炀帝
殿试
高官
(3)评价
积极 ①使出身____________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②把选官权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加强了__________
消极 考试内容以儒学经义为主,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
社会中下层
中央集权
图解历史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探究1 信息获取——九品中正制的特点
材料 在九品中正制创立初期,中正评定人物时还能注意清议,做到德才并举,秉公办理……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不断深入,在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下,独占政治、经济等不同领域大权的门阀士族地主阶层,为了自身的地位和利益,逐渐封闭选官制度,操纵中正的评议和任免,并日益扩大中正的权力。
——摘编自周升华《试论九品中正制创立之由及其蜕变》
探究:根据材料,说明九品中正制下选官标准的变化及原因。
提示:变化:从以重视德才为主到以重家世为主。
原因:士族门阀势力的崛起;社会秩序的动荡。
互动探究
探究2 问题阐释——科举制的特点与影响
材料一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
——摘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秦汉至晚清社会形态研究》
材料二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这种……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朝代 东晋 隋 唐
比例 4.0% 17.2% 24.5%
探究:(1)根据材料一,分析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的主要作用。结合这一变化指出古代政治的发展趋势。
提示:作用: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公正。
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2)根据材料二,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提示:进步性: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提供了“机会均等”的机制;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认知深化
古代科举制的意义
社会整合 打破了历史上的特权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
儒学发展 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了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国家统一 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促进了民族交融,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文明发展 早在唐朝时,科举制就被“东亚文化圈”的国家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还被西方国家吸收,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
1.(2025·江西南昌高一期末)曹丕继任魏王后,颁行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这在一定时期内
A.完善了察举制度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加剧了局势动荡
D.杜绝了政治腐败

练测评估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的一种选官制度,它将地方对官员候选人的评议权集中到中央,这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的统治,B项正确;西汉实行察举制,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九品中正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局势动荡”与选官制度无关,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为有权势的人提供了操纵选官的机会,加剧了政治腐败的现象,排除D项。
2.(2025·福建宁德高一期末)魏晋时期,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唐朝则是“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终不为美”。这反
映了
A.士族阶层的崛起
B.选官制度的成熟
C.人身控制的松弛
D.市民文化的兴起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体现了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选官主要看门第出身,“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终不为美”体现了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得到发展和完善,尤其是进士科受到高度重视,选官更加注重才学等因素,反映出唐朝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B项正确;唐朝“不由进士终不为美”体现的是科举制对官员的影响,唐朝的士族逐渐走向衰落,排除A项;人身控制是指封建国家、地主对农民等的管理、控制,题干没有涉及人身控制方面的内容,排除C项;市民文化兴起主要与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等因素有关,与材料现象无关,排除D项。
返回
任务二 了解三省六部制的发展沿革,认识三省六
部制在中国政治制度演变中的重大意义
1.阅读教材第二目,简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历程。
提示:初步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三省体制;正式确立:隋文帝时期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分工明确。
完备:唐太宗时扩大了任用宰相的范围,设置政事堂。
2.结合教材第二目,分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理解“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提示:特点:以皇权为中心;相权三分,职权分明;以相权节制君权。
理解:决策体制,分割相权,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三省职权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三省集思广益,有利于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行政体系,尚书省负责执行政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提高行政效率。
问题导学
要点梳理
1.发展沿革
雏形 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确立 ________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发展 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隋文帝
2.职责与演变
3.意义: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职责 ________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______,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一体化趋势 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________的趋势
中书省
执行
一体化
易混易错
三省六部制与近代分权思想有根本不同
三省六部制有三省分权制衡的一面,但从主观动机到客观效果都在于削弱相权和强化君权,因而与近代分权思想有根本不同。
探究1 信息获取——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材料 三省六部制是唐代职官设置的整体,三省是对重要最高权力的划分,将以前属于宰相的政府决策和执行权分开,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中书、门下两省是以皇帝的名义草拟和颁发诏令,且门下审复的第一个手续就是向皇帝复奏画敕,最后一个手续是用皇帝的宝玺进行“印逢”,就是说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皇帝所赋予。在以皇帝和三省为核心的最高领导机构之下,政令的具体执行由六部与尚书省具体负责。
——摘编自赵冬云等《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设置及其发展》等
互动探究
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三省六部制的主要特点。
提示:特点:政府决策与执行分离;三省与六部分工明确;运转具有程序性,且突出皇权。
认知深化
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相权三分 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
职权分明 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政令从起草、审核至执行,都经由三省处理
加强皇权 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尚书省权分六部,加强了皇权
提高效率 设立政事堂,宰相集体议政,提高行政效率,三省趋向一体化
节制君权 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
探究2 问题阐释——三省六部制的运转及影响
材料 唐代中央行政管理机制的完善
探究:结合材料中示意图,分析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提示:作用:三省六部制是较完备的中央行政管理制度,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在一定程度上能节制君权,防止皇权的滥用和误用。
认知深化
认识隋唐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表现及影响
表现 中央官制 唐朝在国家统一的基础上,实行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官制,三省既分工明确,又相互牵制,避免权臣大权独揽,提高了行政效率
选官制度 在选官用人上实行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成熟,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有效地保持了隋唐社会的繁荣稳定
监察 由御史台负责,起到保证官员高效廉洁的作用,维护了中央集权
影响 促进了隋唐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造就“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
1.(2025·江苏扬州高一期末)隋唐时期,“中书门下发出的制敕,均由本省转发到中央各官署及地方州县衙门,或根据制敕精神制成政令,交有关官署执行”。材料中的“本省”指的是
A.中书省  B.尚书省
C.门下省 D.行中书省

练测评估
中书省和门下省共掌决策权,中书门下发出的制敕,皆由尚书省转发到中央各部门及地方州县执行,尚书省的职能是执行政令,故材料中的“本省”指的是尚书省,B项正确;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排除A项;门下省负责审核封驳政令,排除C项;行中书省是元朝设立的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行政区,排除D项。
2.(2025·山东济宁高一检测)唐初,三省长官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议政;光宅元年(684年),政事堂迁于中书省;开元十一年(723年),政事堂改名为“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事机构,堂后设立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这表明,“中书门下”
A.严格控制官员的铨选
B.使得三省职权逐步统一
C.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
D.将决策与执行机构分开

据材料“政事堂迁于中书省”“设立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可知,中书门下兼掌决策、行政和执行,使三省的职权逐步统一,B项正确,排除D项;材料没有涉及官员的选拔问题,排除A项;中书门下作为中央机构,与完善中央集权制度无关,排除C项。
返回
任务三 掌握魏晋隋唐时期赋税制度的演
变,认识赋税改革的深刻影响
1.阅读教材第三目,指出初唐比魏晋赋税制度的进步之处,说明其意义。
提示:进步:唐初男子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即庸。
意义:以庸代役保证了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有了保障。
2.阅读教材第三目,说明唐朝赋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指出其产生的影响。
提示:变化:从租庸调到两税法。
影响: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问题导学
1.租调制
(1)确立:魏晋时期,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2)发展:北魏孝文帝颁布________,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2.唐初租庸调制
要点梳理
内容 ①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至59 岁的成年男子
②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____
影响 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__________,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均田令

生产时间
图解历史
均田制与租庸调制示意图
(1)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和存在的依据。租庸调制规定,凡是均田制下受田的农民,每年必须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和代役税(庸);同样,推行租庸调制的前提是授田给农民,即推行均田制。
(2)由于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在中唐之后为两税法所取代。
3.两税法(唐朝中后期)
(1)背景: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__________也无法维持。
(2)目的、时间:为了解决______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 实行两税法。
(3)内容
标准 每户按户等缴纳户税,按______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时间 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租庸调制
财政
田亩
(4)评价
①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__________。
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______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财政收入
人丁
概念阐释
两税法
两税法将各种名目的赋税统一并到户税和地税这两税中,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征税,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
探究1 信息获取——租庸调制
材料 “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絁者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凡丁户皆有优复蠲免之制。诸皇宗籍属宗正者及诸亲,五品已上父祖、兄弟、子孙,及诸色杂有职掌人……悉免课役。”
——摘自《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
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租庸调制的主要特点。
提示:特点:按人口征税;以实物税为主;纳绢和布代役,称为“庸”;贵族官僚享有免交租庸调的特权。
互动探究
探究2 问题阐释——两税法的革新及影响
材料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丁、中(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将贵族也纳入征税范围。
——黄永年《唐史十二讲》
探究:根据材料,概括两税法在征收标准和纳税对象上的新变化及其影响。
提示:变化: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到以资产、土地为主;增加纳税对象(贵族官僚也要交税)。
影响: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认知深化
辩证认识两税法的影响
(1)积极作用
①两税法统一了税制,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
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和进步。
③扩大了征税对象,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④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经济发展。
(2)局限性: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越来越严重,激化了阶级矛盾;大地主隐瞒财产,转嫁赋税,政府又增加许多苛捐杂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
1.(2025·江苏淮安高一上期末)下图所示文物出土于陕西西安何家村,是唐代岭南道广州怀集百姓所纳庸调在上缴朝廷时,由地方官员折纳的银饼。作为史料,它可以直接用于研究
A.选官制度 
B.中外交流
C.民族交融
D.赋税制度

练测评估
唐朝岭南道广州怀集百姓要纳“庸”“调”,地方官府要折成银饼上缴朝廷,其中庸、调属于当时的租庸调制,因此该史料可直接用于研究唐朝的赋税制度,D项正确;唐朝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而题干涉及的是赋税制度,排除A项;唐朝赋税制度适用于国内的财政收支,与中外交流无关,排除B项;材料所示文物并未涉及民族关系,排除C项。
2.(2025·河北张家口高一期末)天宝年间,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公元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这一改革
A.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
B.意在解决国家财政困难
C.抑制了土地兼并之风
D.推动了租庸调制的恢复

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减,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B项正确;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材料并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A项;两税法虽然以户等和田亩纳税,但是没有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排除C项;两税法取消了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排除D项。
返回
学习小结
思维导图
史论要旨
1.九品中正制既继承了察举制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2.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3.三省六部制较好地处理了分割相权、减少决策失误与提高行政效率的关系,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4.两税法是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财产多少为主,反映了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逐渐放松,体现了社会的进步。
返回
课时测评
1.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乌衣巷》中写道:“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该诗表明了唐朝
A.九品中正制的发展 B.士族政治势力的衰弱
C.工商业经济的繁荣 D.儒学、道教与佛教发展

据材料“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实行,士族政治势力进一步衰弱,故选B项;唐朝时期,九品中正制被科举制取代,排除A项;工商业经济繁荣与工商业发展的规模和国家政策等方面有关,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儒学、道教、佛教的发展与材料中的现象没有直接关系,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2.(2025·山东威海高一期末)南北朝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隋唐政府顺应这一趋势而实施的制度是
A.九品中正制 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两税法

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建立后,九品中正制的弊端逐渐暴露,伴随着庶族地主地位的上升与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隋唐统治者实行科举制以选拔人才,B项正确;隋朝时废除九品中正制,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是中央行政制度,调整了相权与君权的关系,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两税法是赋税制度,唐德宗时期开始实行,排除D项。
3.(2024·河北沧州高一上期末)隋文帝下令宣布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州县地方官举荐人才的办法。到了隋炀帝大业元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的办法选取进士。这一发展
A.强化了士族特权 B.消除了门阀政治
C.固化了社会阶层 D.扩大了统治基础

据材料可知,隋朝开创科举制,它把读书、考试和做官三者联系起来,成为士人入仕的必由之路,打破了官僚和门阀大族世代把持政治大权的状况,为庶族地主和寒门出身的读书人参与政治开辟了道路,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D项正确;这一发展有利于打破士族特权,排除A项;科举制有利于打破门阀政治,“消除”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排除C项。
4.(2025·山东菏泽高一期末)唐高宗李治执政期间,尚书省仆射必须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能位列宰职;武则天时期,通过给低级官员加封“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扩大了宰相数量。以上做法旨在
A.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B.为低品级官员提供晋升机会
C.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D.扩大中书、门下的职权范围

唐高宗让尚书省仆射加特定头衔才能位列宰职,武则天加封低级官员为宰相,都是为了分化相权,避免宰相权力过于集中,从而将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A项正确;给低品级官员加封头衔使其行使宰相之权是加强皇权的方式方法,而非目的,虽然客观上给低品级官员提供了晋升机会,但主要还是为了加强皇权、控制朝政,排除B项;改变宰相的构成和权力格局,更多的是为了便于皇帝对朝政的掌控,而不是为了强化官员议政能力,排除C项;题干中的做法主要是关于宰相任职资格和人员构成的调整,并非为了扩大中书、门下的职权范围,排除D项。
5.(2024·安徽安庆高一上期末)据学者考证,唐代公文格式如右图,这说明唐代
A.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素质
B.行政程序烦琐效率低下
C.三省各司其职相互牵制
D.中央决策过程审慎严谨

门下、云云(具体事务)。主者施行。
 年 月 日
中书令具官封姓名 宣
中书侍郎具官封姓名 奉
中书舍人具官封姓名 行
侍中(门下官职)具官封臣名
黄门侍郎(门下官职)具官封臣名
给事中(门下官职)具官封臣名 等言
制书如右请奉
制付外施行 谨言
 年 月 日
可(皇帝御画)
据材料可知,唐朝公文处理需多个
部门参与,最终由皇帝御批且格式
规范,体现了决策过程的审慎严谨,
D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科举制对官
员素质的影响, 排除A项;唐朝中
央决策有严格的程序和分工,这有
助于提升行政效率, 排除B项;材
料未涉及三省长官的职责,体现不
出相互牵制的特点,排除C项。
门下、云云(具体事务)。主者施行。
 年 月 日
中书令具官封姓名 宣
中书侍郎具官封姓名 奉
中书舍人具官封姓名 行
侍中(门下官职)具官封臣名
黄门侍郎(门下官职)具官封臣名
给事中(门下官职)具官封臣名 等言
制书如右请奉
制付外施行 谨言
  年 月 日
可(皇帝御画)
6.(2024·山东高一下期末)下表所示为唐朝中后期宰相中科举出身者所占比例。由此可知,科举制
A.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扩大了宰相的政治权力
C.提高了官员的道德素养
D.维护了士族贵族的特权

时期 宰相总数(人) 进士出身的宰相所占比例(%)
唐穆宗时期 14 57.1
唐文宗时期 24 75
唐懿宗时期 21 81
据题干表格信息可知,唐朝中后期宰相中科举出身者占一半以上,且比例不断升高,反映科举制成为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选A项。
时期 宰相总数(人) 进士出身的宰相所占比例(%)
唐穆宗时期 14 57.1
唐文宗时期 24 75
唐懿宗时期 21 81
7.(2025·山东泰安高一检测)租庸调制是“租出谷,庸出绢,调出缯纩布麻”,还有各种杂税、杂役。与租庸调制相比,两税法
A.简化了税收程序 B.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
C.有利于经济发展 D.减轻了人身依附关系

租庸调制既有租、庸、调,还有各种杂税、杂役,征税类目非常复杂,而两税法征税非常简单,只征收户税与地税,分夏秋两次征收,大大简化了税收程序,A项正确;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是因为扩大了收税的对象,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C项不是题目强调的重点,排除;减轻了人身依附关系主要是因为征税标准不再以人丁为主,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
8.(2024·广东揭阳高一上期末)《资治通鉴》记载:“玄宗之末……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至是,(杨)炎建议作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由此可判断,唐朝推行两税法
A.有效缓解了贫民的赋税负担
B.冲击了门阀士族的特权地位
C.推动了社会关系平等化发展
D.有缓和社会阶级矛盾的目的

据材料可知,唐朝推行两税法,征税标准以资产为主,人头税不再为主要税种,有利于减轻贫困人口的赋税负担,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两税法征税的标准,与门阀士族的地位无关,排除B项;“社会关系平等化发展”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唐朝推行两税法的目的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巩固唐朝中央政府统治,缓和阶级矛盾不是其最终目的,排除D项。
9.(12分)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内容,唐朝加强制度建设推动社会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杨坚毅然废去九品中正制度,行科举之制。隋代的常选有进士、明经和秀才。隋代开科考试选拔人才,尚未形成一种完备的制度。到了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扩而大之。取士之科分秀才、进士、俊士、明经、明法、明书、明算等科,其他医、卜、星、相、琴、棋、书、画均可登科。科举除常举外还有制举,由皇帝亲自主持,制举录取人数一次只一二人到五六人,因而在科举考试中不占重要地位。唐代积极推行和发展科举制,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为庶族地主开辟了入仕的途径。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材料三 唐承隋制,前期赋役上实行______。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它以民户授田为基础和前提。安史之乱后,中原经济残破,土地兼并严重,国库空虚,赋役失衡,农民负担严重。_______是针对以上诸多社会问题而制定的,“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
——摘编自朱红琼《唐朝财政制度演变对国家治理能力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政治制度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作用。(4分)
答案:名称:三省六部制。(1分)
作用:减少了决策失误,提高了行政效率;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代对科举制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意义。(4分)
答案:发展:增设考试科目;分常举和制举两种模式;扩大应试群体。
(2分)
意义:扩大了统治基础;打破了士族对官场的垄断;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公开和公平,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创新,为后世提供了借鉴。(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①、②所示的赋税制度的名称,并据此说明唐代赋税征收依据的变化。(4分)
答案:名称:①租庸调制;②两税法。(2分)
变化: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资产为主。(2分)
10.(2024·广东佛山高一上期末)有学者指出,与中世纪欧洲和前现代的日本相比,古代中国的政治是“开放”的,其主要依据是科举制度
A.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B.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C.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形成学而优则仕的风气

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使下层的庶族地主也能通过考试做官,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体现了古代中国政治的“开放”特征,C项正确;科举制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科举制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科举制采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有助于形成学而优则仕的风气,但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11.(2024·广东东莞高一上期末)在唐代,举人在考试前要象征性地给考官提供一个名单,上面有五位担保自己品行和背景的州县官员。接着他们要和考官建立社会关系,登门拜访,抬出家室原来的纽带,献上自己创作的作品。考生期待和考官之间的情谊能帮助自己通过科举。据此可知,唐代
A.门阀士族控制官员选拔
B.选官以品行为标准
C.地方豪强势力依然强大
D.科举制度有待完善

根据材料可知,唐朝科举考试中,举人要向考官提供名单,出示自己的担保人,还要登门拜访,与考官建立联系,以期待考官帮助自己通过科举,由此可知,唐代科举考试并不完全以考试成绩为主,损害了科举的公平性,说明唐代科举制度有待完善,D项正确;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员选拔的垄断,排除A项;科举制的选官标准是考试成绩,品行具有参考价值但不是决定因素,排除B项;材料与地方豪强势力无关,排除C项。
12.(2025·湖南衡阳高一月考)唐代前期,皇帝的诏令和尚书省各部的奏议文书,在送交宰相正式讨论之前,均须交由中书舍人讨论,形成初步意见后才署名进呈给宰相,故中书舍人被称为“宰相判官”。这一行政运作
方式
A.削弱了宰相的决策权力
B.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
C.规范了权力的制衡机制
D.利于提高决策的合理性

根据材料可知,唐代前期在宰相决策前由中书舍人进行讨论,这样可以集思广益,从而提高决策的合理性,D项正确;“宰相判官”并未分割宰相的决策权力,而是提前讨论,形成初步意见供宰相决策时参考,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唐代中枢决策前有一道预先商讨的程序,这种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行政效率,排除 B项;材料没有体现权力部门间的相互制约,排除C项。
13.(2024·安徽合肥高一期末)唐代宰相陆贽在谈及一项赋税制度时提道:“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他意在强调
A.吏治弊端制约改革成效
B.赋税改革减轻人身控制
C.制度改革存在设计缺陷
D.地方权力过重威胁中央

根据材料可知,唐代宰相陆贽认为两税法加重了百姓负担,有敛财的目的,他意在强调制度改革存在设计缺陷,C项正确;吏治弊端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陆贽并未提及赋税改革对人身控制的影响,也未涉及地方权力过重,排除B、D两项。
14.(12分)(2024·湖北十堰高一上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为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授田数量(单位:亩)
朝代 男 女 一夫一妻授田 园宅 备注
露田 桑田 露田
北魏 40亩、率倍之为80亩 20 20亩率倍
之为40亩 140 三口给1亩,奴婢五口1亩 老弱病残减半分配
北周 丁男百亩,有室者140亩 - 140 口十以上给5亩,口九以上4亩,五口以下2亩 —
朝代 男 女 一夫一妻授田 园宅 备注
露田 桑田 露田
隋 80 20 40 140 三口给1亩,奴婢五口1亩 —
唐 80 20 寡妻妾各
给30亩 100 三口以下给1亩;每三口加1亩;贱口五口给1亩;每五口加1亩 工商业者,永业、口分各减半给予,狭乡者不给
北魏前期征收租调,首先由当地官员召集乡三老,把本地各个家庭按照贫富划分为九等(上中下三等,每一等又分上中下三等,共九等户),然后把根据平均定额所规定的租调总额按品级分摊。太和八年(484年)北魏对租调进行了改革。这种赋税制度的改革是与均田制相适应的。
材料二 两税法推动了赋税对象从丁身向财产转变,即从“舍地税人”向“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唐宋是中国古代社会变革的重要阶段,其中最为重要的表现就是大土地所有制的进一步发展,国家难以遏制土地兼并导致的贫富差距扩大,丁身作为税收主要标准的方式无法继续有效运行。以土地为主要标志的财产,成为唐宋以后国家赋税征收的主要衡量标准。
——摘编自许超雄《唐代两税法确立两大税收原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北魏至隋唐的授田概况及北魏推行均田制后租调制度的变化。(6分)
答案:概况:农户获得一定数量的田地;受田数量男丁基本是女丁的倍数;特殊人群减半或不给受田。(3分)
变化:以户为单位进行租调的征收变成按受田对象为单位进行租调的征收;“九品混通”法征收租调变成以受田丁口、耕牛的数量来计算每户纳税额。(3分)
第一小问概况,根据材料一“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受田数量”可知,农户获得一定数量的田地;根据材料一“40亩率倍之为80亩”“20亩率倍之为40亩”可知,受田数量男丁基本是女丁的倍数;根据材料一“老弱病残减半分配”“工商业者,永业、口分各减半给予,狭乡者不给”可知,特殊人群减半或不给受田。 第二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一“北魏前期征收租调……这种赋税制度的改革是与均田制相适应的”并结合所学可知,以户为单位进行租调的征收变成按受田对象为单位进行租调的征收;“九品混通”法征收租调变成以受田丁口、耕牛的数量来计算每户纳税额。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唐朝实行两税法的主要原因,并说明两税法实行的历史作用。(6分)
答案:原因: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手上可直接支配的土地有限;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3分)
历史作用: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奠定了唐后期到明中叶的赋税制度基础。(3分)
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大土地所有制的进一步发展,国家难以遏制土地兼并导致的贫富差距扩大,丁身作为税收主要标准的方式无法继续有效运行”并结合所学可知,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手上可直接支配的土地有限,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第二小问历史作用,根据材料二“两税法推动了赋税对象从丁身向财产转变”并结合所学可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根据材料二“以土地为主要标志的财产,成为唐宋以后国家赋税征收的主要衡量标准”可知,奠定了唐后期到明中叶的赋税制度基础。
返回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标要求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时空定位
任务一 掌握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认识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和历史意义
1.阅读教材第一目。思考:“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反映了哪一选官制度?该制度从曹魏到西晋发生了怎样的异变?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提示:制度:九品中正制。
异变:选官标准从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变为主要看重家世;选官主动权从中央政府转移到世家大族手中。
后果: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2.阅读教材第一目,简述科举制创立与发展的过程,谈谈对“科举制的创立标志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的理解。
提示:过程: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创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武则天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理解:科举制采用分科考试方式选拔官员,更加公平公正;采取“自由投考”的方式便利了庶族地主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以儒学为主要考试内容,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1.九品中正制
(1)背景:汉代察举制弊端逐渐显露;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察举制无法推行。
(2)概况
时间 曹魏时期
选官方式 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
选官标准 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影响 积极:将评议权收归中央,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后期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异同 (1)共同点 ①继承性:九品中正制是在继承与改进察举制的基础上创设的,实际是一种发展了的察举制。 ②选才依据:才德都成为其选拔人才的依据。 ③特点:以官举士,权操于上,民意无从体现。 (2)不同点 ①荐举方式:前者推举和考试相辅而行;后者后来主要看是否出身于世家大族。 ②选才重点:前者主要看重才德;后者偏重门第高低。
2.科举制
(1)背景:九品中正制不能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社会阶层分化,士族没落,庶族地主崛起。
(2)进程
①创立:隋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②发展
唐太宗 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 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3)评价
积极 ①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②把选官权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 考试内容以儒学经义为主,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探究1 信息获取——九品中正制的特点
材料 在九品中正制创立初期,中正评定人物时还能注意清议,做到德才并举,秉公办理……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不断深入,在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下,独占政治、经济等不同领域大权的门阀士族地主阶层,为了自身的地位和利益,逐渐封闭选官制度,操纵中正的评议和任免,并日益扩大中正的权力。
——摘编自周升华《试论九品中正制创立之由及其蜕变》
探究:根据材料,说明九品中正制下选官标准的变化及原因。
提示:变化:从以重视德才为主到以重家世为主。
原因:士族门阀势力的崛起;社会秩序的动荡。
探究2 问题阐释——科举制的特点与影响
材料一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
朝代 东晋 隋 唐
比例 4.0% 17.2% 24.5%
——摘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秦汉至晚清社会形态研究》
材料二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这种……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探究:(1)根据材料一,分析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的主要作用。结合这一变化指出古代政治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提示:(1)作用: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公正。
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2)进步性: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提供了“机会均等”的机制;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认知深化】 古代科举制的意义
社会整合 打破了历史上的特权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
儒学发展 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了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国家统一 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促进了民族交融,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文明发展 早在唐朝时,科举制就被“东亚文化圈”的国家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还被西方国家吸收,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
1.(2025·江西南昌高一期末)曹丕继任魏王后,颁行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这在一定时期内(  )
A.完善了察举制度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加剧了局势动荡 D.杜绝了政治腐败
答案:B
解析: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的一种选官制度,它将地方对官员候选人的评议权集中到中央,这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的统治,B项正确;西汉实行察举制,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九品中正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局势动荡”与选官制度无关,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为有权势的人提供了操纵选官的机会,加剧了政治腐败的现象,排除D项。
2.(2025·福建宁德高一期末)魏晋时期,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唐朝则是“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终不为美”。这反映了(  )
A.士族阶层的崛起 B.选官制度的成熟
C.人身控制的松弛 D.市民文化的兴起
答案:B
解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体现了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选官主要看门第出身,“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终不为美”体现了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得到发展和完善,尤其是进士科受到高度重视,选官更加注重才学等因素,反映出唐朝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B项正确;唐朝“不由进士终不为美”体现的是科举制对官员的影响,唐朝的士族逐渐走向衰落,排除A项;人身控制是指封建国家、地主对农民等的管理、控制,题干没有涉及人身控制方面的内容,排除C项;市民文化兴起主要与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等因素有关,与材料现象无关,排除D项。
任务二 了解三省六部制的发展沿革,认识三省六部制在中国政治制度演变中的重大意义
1.阅读教材第二目,简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历程。
提示:初步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三省体制;正式确立:隋文帝时期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分工明确。
完备:唐太宗时扩大了任用宰相的范围,设置政事堂。
2.结合教材第二目,分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理解“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提示:特点:以皇权为中心;相权三分,职权分明;以相权节制君权。
理解:决策体制,分割相权,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三省职权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三省集思广益,有利于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行政体系,尚书省负责执行政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提高行政效率。
1.发展沿革
雏形 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确立 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发展 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2.职责与演变
职责 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一体化趋势 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3.意义: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省六部制与近代分权思想有根本不同   三省六部制有三省分权制衡的一面,但从主观动机到客观效果都在于削弱相权和强化君权,因而与近代分权思想有根本不同。
探究1 信息获取——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材料 三省六部制是唐代职官设置的整体,三省是对重要最高权力的划分,将以前属于宰相的政府决策和执行权分开,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中书、门下两省是以皇帝的名义草拟和颁发诏令,且门下审复的第一个手续就是向皇帝复奏画敕,最后一个手续是用皇帝的宝玺进行“印逢”,就是说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皇帝所赋予。在以皇帝和三省为核心的最高领导机构之下,政令的具体执行由六部与尚书省具体负责。
——摘编自赵冬云等《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设置及其发展》等
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三省六部制的主要特点。
提示:特点:政府决策与执行分离;三省与六部分工明确;运转具有程序性,且突出皇权。
【认知深化】 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相权三分 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
职权分明 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政令从起草、审核至执行,都经由三省处理
加强皇权 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尚书省权分六部,加强了皇权
提高效率 设立政事堂,宰相集体议政,提高行政效率,三省趋向一体化
节制君权 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
探究2 问题阐释——三省六部制的运转及影响
材料 唐代中央行政管理机制的完善
探究:结合材料中示意图,分析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提示:作用:三省六部制是较完备的中央行政管理制度,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在一定程度上能节制君权,防止皇权的滥用和误用。
【认知深化】 认识隋唐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表现及影响
表现 中央官制 唐朝在国家统一的基础上,实行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官制,三省既分工明确,又相互牵制,避免权臣大权独揽,提高了行政效率
选官制度 在选官用人上实行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成熟,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有效地保持了隋唐社会的繁荣稳定
监察 由御史台负责,起到保证官员高效廉洁的作用,维护了中央集权
影响 促进了隋唐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造就“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
1.(2025·江苏扬州高一期末)隋唐时期,“中书门下发出的制敕,均由本省转发到中央各官署及地方州县衙门,或根据制敕精神制成政令,交有关官署执行”。材料中的“本省”指的是(  )
A.中书省 B.尚书省
C.门下省 D.行中书省
答案:B
解析:中书省和门下省共掌决策权,中书门下发出的制敕,皆由尚书省转发到中央各部门及地方州县执行,尚书省的职能是执行政令,故材料中的“本省”指的是尚书省,B项正确;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排除A项;门下省负责审核封驳政令,排除C项;行中书省是元朝设立的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行政区,排除D项。
2.(2025·山东济宁高一检测)唐初,三省长官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议政;光宅元年(684年),政事堂迁于中书省;开元十一年(723年),政事堂改名为“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事机构,堂后设立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这表明,“中书门下”(  )
A.严格控制官员的铨选
B.使得三省职权逐步统一
C.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
D.将决策与执行机构分开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政事堂迁于中书省”“设立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可知,中书门下兼掌决策、行政和执行,使三省的职权逐步统一,B项正确,排除D项;材料没有涉及官员的选拔问题,排除A项;中书门下作为中央机构,与完善中央集权制度无关,排除C项。
任务三 掌握魏晋隋唐时期赋税制度的演变,认识赋税改革的深刻影响
1.阅读教材第三目,指出初唐比魏晋赋税制度的进步之处,说明其意义。
提示:进步:唐初男子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即庸。
意义:以庸代役保证了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有了保障。
2.阅读教材第三目,说明唐朝赋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指出其产生的影响。
提示:变化:从租庸调到两税法。
影响: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1.租调制
(1)确立:魏晋时期,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2)发展: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2.唐初租庸调制
内容 ①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至59 岁的成年男子 ②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影响 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均田制与租庸调制示意图 (1)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和存在的依据。租庸调制规定,凡是均田制下受田的农民,每年必须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和代役税(庸);同样,推行租庸调制的前提是授田给农民,即推行均田制。 (2)由于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在中唐之后为两税法所取代。
3.两税法(唐朝中后期)
(1)背景: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
(2)目的、时间: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 实行两税法。
(3)内容
标准 每户按户等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时间 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4)评价
①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两税法   两税法将各种名目的赋税统一并到户税和地税这两税中,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征税,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
探究1 信息获取——租庸调制
材料 “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絁者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凡丁户皆有优复蠲免之制。诸皇宗籍属宗正者及诸亲,五品已上父祖、兄弟、子孙,及诸色杂有职掌人……悉免课役。”
——摘自《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
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租庸调制的主要特点。
提示:特点:按人口征税;以实物税为主;纳绢和布代役,称为“庸”;贵族官僚享有免交租庸调的特权。
探究2 问题阐释——两税法的革新及影响
材料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丁、中(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将贵族也纳入征税范围。
——黄永年《唐史十二讲》
探究:根据材料,概括两税法在征收标准和纳税对象上的新变化及其影响。
提示:变化: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到以资产、土地为主;增加纳税对象(贵族官僚也要交税)。
影响: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认知深化】 辩证认识两税法的影响
(1)积极作用
①两税法统一了税制,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
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和进步。
③扩大了征税对象,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④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经济发展。
(2)局限性: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越来越严重,激化了阶级矛盾;大地主隐瞒财产,转嫁赋税,政府又增加许多苛捐杂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
1.(2025·江苏淮安高一上期末)下图所示文物出土于陕西西安何家村,是唐代岭南道广州怀集百姓所纳庸调在上缴朝廷时,由地方官员折纳的银饼。作为史料,它可以直接用于研究(  )
A.选官制度 B.中外交流
C.民族交融 D.赋税制度
答案:D
解析:唐朝岭南道广州怀集百姓要纳“庸”“调”,地方官府要折成银饼上缴朝廷,其中庸、调属于当时的租庸调制,因此该史料可直接用于研究唐朝的赋税制度,D项正确;唐朝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而题干涉及的是赋税制度,排除A项;唐朝赋税制度适用于国内的财政收支,与中外交流无关,排除B项;材料所示文物并未涉及民族关系,排除C项。
2.(2025·河北张家口高一期末)天宝年间,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公元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这一改革(  )
A.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
B.意在解决国家财政困难
C.抑制了土地兼并之风
D.推动了租庸调制的恢复
答案:B
解析: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减,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B项正确;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材料并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A项;两税法虽然以户等和田亩纳税,但是没有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排除C项;两税法取消了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排除D项。
思维导图 史论要旨
1.九品中正制既继承了察举制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2.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3.三省六部制较好地处理了分割相权、减少决策失误与提高行政效率的关系,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4.两税法是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财产多少为主,反映了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逐渐放松,体现了社会的进步。
课时测评7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第1—8题,每小题3分,第10—13题,每小题3分,第9题12分,第14题12分,共60分)
1.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乌衣巷》中写道:“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该诗表明了唐朝(  )
A.九品中正制的发展 B.士族政治势力的衰弱
C.工商业经济的繁荣 D.儒学、道教与佛教发展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实行,士族政治势力进一步衰弱,故选B项;唐朝时期,九品中正制被科举制取代,排除A项;工商业经济繁荣与工商业发展的规模和国家政策等方面有关,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儒学、道教、佛教的发展与材料中的现象没有直接关系,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2.(2025·山东威海高一期末)南北朝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隋唐政府顺应这一趋势而实施的制度是(  )
A.九品中正制 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两税法
答案:B
解析: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建立后,九品中正制的弊端逐渐暴露,伴随着庶族地主地位的上升与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隋唐统治者实行科举制以选拔人才,B项正确;隋朝时废除九品中正制,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是中央行政制度,调整了相权与君权的关系,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两税法是赋税制度,唐德宗时期开始实行,排除D项。
3.(2024·河北沧州高一上期末)隋文帝下令宣布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州县地方官举荐人才的办法。到了隋炀帝大业元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的办法选取进士。这一发展(  )
A.强化了士族特权 B.消除了门阀政治
C.固化了社会阶层 D.扩大了统治基础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隋朝开创科举制,它把读书、考试和做官三者联系起来,成为士人入仕的必由之路,打破了官僚和门阀大族世代把持政治大权的状况,为庶族地主和寒门出身的读书人参与政治开辟了道路,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D项正确;这一发展有利于打破士族特权,排除A项;科举制有利于打破门阀政治,“消除”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排除C项。
4.(2025·山东菏泽高一期末)唐高宗李治执政期间,尚书省仆射必须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能位列宰职;武则天时期,通过给低级官员加封“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扩大了宰相数量。以上做法旨在(  )
A.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B.为低品级官员提供晋升机会
C.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D.扩大中书、门下的职权范围
答案:A
解析:唐高宗让尚书省仆射加特定头衔才能位列宰职,武则天加封低级官员为宰相,都是为了分化相权,避免宰相权力过于集中,从而将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A项正确;给低品级官员加封头衔使其行使宰相之权是加强皇权的方式方法,而非目的,虽然客观上给低品级官员提供了晋升机会,但主要还是为了加强皇权、控制朝政,排除B项;改变宰相的构成和权力格局,更多的是为了便于皇帝对朝政的掌控,而不是为了强化官员议政能力,排除C项;题干中的做法主要是关于宰相任职资格和人员构成的调整,并非为了扩大中书、门下的职权范围,排除D项。
5.(2024·安徽安庆高一上期末)据学者考证,唐代公文格式如下图,这说明唐代(  )
门下、云云(具体事务)。主者施行。 年 月 日 中书令具官封姓名 宣 中书侍郎具官封姓名 奉 中书舍人具官封姓名 行 侍中(门下官职)具官封臣名 黄门侍郎(门下官职)具官封臣名 给事中(门下官职)具官封臣名 等言 制书如右  请奉 制付外施行 谨言      年 月 日 可(皇帝御画)
A.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素质
B.行政程序烦琐效率低下
C.三省各司其职相互牵制
D.中央决策过程审慎严谨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唐朝公文处理需多个部门参与,最终由皇帝御批且格式规范,体现了决策过程的审慎严谨,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科举制对官员素质的影响,排除A项;唐朝中央决策有严格的程序和分工,这有助于提升行政效率,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三省长官的职责,体现不出相互牵制的特点,排除C项。
6.(2024·山东高一下期末)下表所示为唐朝中后期宰相中科举出身者所占比例。由此可知,科举制(  )
时期 宰相总数(人) 进士出身的宰相所占比例(%)
唐穆宗时期 14 57.1
唐文宗时期 24 75
唐懿宗时期 21 81
A.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扩大了宰相的政治权力
C.提高了官员的道德素养
D.维护了士族贵族的特权
答案:A
解析:据题干表格信息可知,唐朝中后期宰相中科举出身者占一半以上,且比例不断升高,反映科举制成为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选A项。
7.(2025·山东泰安高一检测)租庸调制是“租出谷,庸出绢,调出缯纩布麻”,还有各种杂税、杂役。与租庸调制相比,两税法(  )
A.简化了税收程序 B.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
C.有利于经济发展 D.减轻了人身依附关系
答案:A
解析:租庸调制既有租、庸、调,还有各种杂税、杂役,征税类目非常复杂,而两税法征税非常简单,只征收户税与地税,分夏秋两次征收,大大简化了税收程序,A项正确;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是因为扩大了收税的对象,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C项不是题目强调的重点,排除;减轻了人身依附关系主要是因为征税标准不再以人丁为主,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
8.(2024·广东揭阳高一上期末)《资治通鉴》记载:“玄宗之末……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至是,(杨)炎建议作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由此可判断,唐朝推行两税法(  )
A.有效缓解了贫民的赋税负担
B.冲击了门阀士族的特权地位
C.推动了社会关系平等化发展
D.有缓和社会阶级矛盾的目的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唐朝推行两税法,征税标准以资产为主,人头税不再为主要税种,有利于减轻贫困人口的赋税负担,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两税法征税的标准,与门阀士族的地位无关,排除B项;“社会关系平等化发展”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唐朝推行两税法的目的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巩固唐朝中央政府统治,缓和阶级矛盾不是其最终目的,排除D项。
9.(12分)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内容,唐朝加强制度建设推动社会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杨坚毅然废去九品中正制度,行科举之制。隋代的常选有进士、明经和秀才。隋代开科考试选拔人才,尚未形成一种完备的制度。到了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扩而大之。取士之科分秀才、进士、俊士、明经、明法、明书、明算等科,其他医、卜、星、相、琴、棋、书、画均可登科。科举除常举外还有制举,由皇帝亲自主持,制举录取人数一次只一二人到五六人,因而在科举考试中不占重要地位。唐代积极推行和发展科举制,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为庶族地主开辟了入仕的途径。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材料三 唐承隋制,前期赋役上实行 ① 。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它以民户授田为基础和前提。安史之乱后,中原经济残破,土地兼并严重,国库空虚,赋役失衡,农民负担严重。 ② 是针对以上诸多社会问题而制定的,“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
——摘编自朱红琼《唐朝财政制度演变对国家治理能力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政治制度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作用。(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代对科举制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意义。(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①、②所示的赋税制度的名称,并据此说明唐代赋税征收依据的变化。(4分)
答案:(1)名称:三省六部制。(1分)
作用:减少了决策失误,提高了行政效率;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分)
(2)发展:增设考试科目;分常举和制举两种模式;扩大应试群体。(2分)
意义:扩大了统治基础;打破了士族对官场的垄断;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公开和公平,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创新,为后世提供了借鉴。(2分)
(3)名称:①租庸调制;②两税法。(2分)
变化: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资产为主。(2分)
10.(2024·广东佛山高一上期末)有学者指出,与中世纪欧洲和前现代的日本相比,古代中国的政治是“开放”的,其主要依据是科举制度(  )
A.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B.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C.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形成学而优则仕的风气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使下层的庶族地主也能通过考试做官,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体现了古代中国政治的“开放”特征,C项正确;科举制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科举制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科举制采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有助于形成学而优则仕的风气,但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11.(2024·广东东莞高一上期末)在唐代,举人在考试前要象征性地给考官提供一个名单,上面有五位担保自己品行和背景的州县官员。接着他们要和考官建立社会关系,登门拜访,抬出家室原来的纽带,献上自己创作的作品。考生期待和考官之间的情谊能帮助自己通过科举。据此可知,唐代(  )
A.门阀士族控制官员选拔
B.选官以品行为标准
C.地方豪强势力依然强大
D.科举制度有待完善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科举考试中,举人要向考官提供名单,出示自己的担保人,还要登门拜访,与考官建立联系,以期待考官帮助自己通过科举,由此可知,唐代科举考试并不完全以考试成绩为主,损害了科举的公平性,说明唐代科举制度有待完善,D项正确;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员选拔的垄断,排除A项;科举制的选官标准是考试成绩,品行具有参考价值但不是决定因素,排除B项;材料与地方豪强势力无关,排除C项。
12.(2025·湖南衡阳高一月考)唐代前期,皇帝的诏令和尚书省各部的奏议文书,在送交宰相正式讨论之前,均须交由中书舍人讨论,形成初步意见后才署名进呈给宰相,故中书舍人被称为“宰相判官”。这一行政运作方式(  )
A.削弱了宰相的决策权力
B.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
C.规范了权力的制衡机制
D.利于提高决策的合理性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代前期在宰相决策前由中书舍人进行讨论,这样可以集思广益,从而提高决策的合理性,D项正确;“宰相判官”并未分割宰相的决策权力,而是提前讨论,形成初步意见供宰相决策时参考,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唐代中枢决策前有一道预先商讨的程序,这种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行政效率,排除 B项;材料没有体现权力部门间的相互制约,排除C项。
13.(2024·安徽合肥高一期末)唐代宰相陆贽在谈及一项赋税制度时提道:“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他意在强调(  )
A.吏治弊端制约改革成效
B.赋税改革减轻人身控制
C.制度改革存在设计缺陷
D.地方权力过重威胁中央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代宰相陆贽认为两税法加重了百姓负担,有敛财的目的,他意在强调制度改革存在设计缺陷,C项正确;吏治弊端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陆贽并未提及赋税改革对人身控制的影响,也未涉及地方权力过重,排除B、D两项。
14.(12分)(2024·湖北十堰高一上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为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授田数量(单位:亩)
朝代 男 女 一夫一妻授田 园宅 备注
露田 桑田 露田
北魏 40亩 率倍 之为 80亩 20 20亩率倍 之为40亩 140 三口给1亩,奴婢五口1亩 老弱病残减半分配
北周 丁男百亩,有室者140亩 - 140 口十以上给5亩,口九以上4亩,五口以下2亩 —
隋 80 20 40 140 三口给1亩,奴婢五口1亩 —
唐 80 20 寡妻妾各 给30亩 100 三口以下给1亩;每三口加1亩;贱口五口给1亩;每五口加1亩 工商业者,永业、口分各减半给予,狭乡者不给
  北魏前期征收租调,首先由当地官员召集乡三老,把本地各个家庭按照贫富划分为九等(上中下三等,每一等又分上中下三等,共九等户),然后把根据平均定额所规定的租调总额按品级分摊。太和八年(484年)北魏对租调进行了改革。这种赋税制度的改革是与均田制相适应的。
材料二 两税法推动了赋税对象从丁身向财产转变,即从“舍地税人”向“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唐宋是中国古代社会变革的重要阶段,其中最为重要的表现就是大土地所有制的进一步发展,国家难以遏制土地兼并导致的贫富差距扩大,丁身作为税收主要标准的方式无法继续有效运行。以土地为主要标志的财产,成为唐宋以后国家赋税征收的主要衡量标准。
——摘编自许超雄《唐代两税法确立两大税收原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北魏至隋唐的授田概况及北魏推行均田制后租调制度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唐朝实行两税法的主要原因,并说明两税法实行的历史作用。(6分)
答案:(1)概况:农户获得一定数量的田地;受田数量男丁基本是女丁的倍数;特殊人群减半或不给受田。(3分)
变化:以户为单位进行租调的征收变成按受田对象为单位进行租调的征收;“九品混通”法征收租调变成以受田丁口、耕牛的数量来计算每户纳税额。(3分)
(2)原因: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手上可直接支配的土地有限;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3分)
历史作用: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奠定了唐后期到明中叶的赋税制度基础。(3分)
解析:(1)第一小问概况,根据材料一“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受田数量”可知,农户获得一定数量的田地;根据材料一“40亩率倍之为80亩”“20亩率倍之为40亩”可知,受田数量男丁基本是女丁的倍数;根据材料一“老弱病残减半分配”“工商业者,永业、口分各减半给予,狭乡者不给”可知,特殊人群减半或不给受田。 第二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一“北魏前期征收租调……这种赋税制度的改革是与均田制相适应的”并结合所学可知,以户为单位进行租调的征收变成按受田对象为单位进行租调的征收;“九品混通”法征收租调变成以受田丁口、耕牛的数量来计算每户纳税额。(2)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大土地所有制的进一步发展,国家难以遏制土地兼并导致的贫富差距扩大,丁身作为税收主要标准的方式无法继续有效运行”并结合所学可知,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手上可直接支配的土地有限,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第二小问历史作用,根据材料二“两税法推动了赋税对象从丁身向财产转变”并结合所学可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根据材料二“以土地为主要标志的财产,成为唐宋以后国家赋税征收的主要衡量标准”可知,奠定了唐后期到明中叶的赋税制度基础。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