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0张PPT)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标要求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时空定位
任务一 梳理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理
解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的多元特征
1.根据下图,指出该图体现的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思想文化的特点,阅读教材第一目,概括指出该时期这一特点的表现。
提示:特点:思想多元融合。
表现:道教主张“贵儒”“尊道”;佛教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禅宗影响较大;儒学开始吸收佛道精神,促进自身发展。
问题导学
2.阅读教材第一目,思考佛教兴盛对中国社会造成怎样的冲击,指出当时在思想、政治两方面应对的举措。
提示:冲击:佛教盛行,耗费了大量钱财,严重影响政府财政收入;佛教说教与儒学伦理道德激烈碰撞。
举措:思想上,范缜提出“神灭论”,对佛教进行抨击;政治上,北魏、北周、唐朝统治者几度灭佛。
1.思想的多元融合
(1)汉朝至魏晋南北朝
要点梳理
流派 汉朝 魏晋南北朝
儒学 汉武帝时确立__________ 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道教 东汉末年兴起的本土宗教 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______”和“尊道”
佛教 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吸收儒、道思想,渐趋________
正统地位
贵儒
本土化
误区警示
佛教本土化≠世俗化
佛教本土化是指佛教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时期,产生禅宗等本土教派,而世俗化是指宗教逐渐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影响深远,这与佛教在隋唐时期发展的史实不相符。
(2)隋唐时期
隋 儒学家提出儒、佛、道“____________”,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
唐 ①奉行__________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②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禅宗的修行比较简便,对后世影响最大
三教合归儒
三教并行
概念辨析
“三教合归儒”与“三教并行”
“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并不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而是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三教并行”,即主张尊道、礼佛、崇儒。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虽然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但仍然占据统治地位。
2.反佛斗争
原因 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
内容 民间 南朝________思想家范缜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官方 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
影响 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无神论
3.儒学复兴运动
(1)背景: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__________受到挑战。
(2)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3)概况: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用儒家的________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
(4)影响:巩固了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正统地位
天命论
概念阐释
道统说
道统理论是韩愈复兴儒学的重要思想。他认为“道”从尧、舜、禹、汤就开始了,中间历经文王、周公、孔子、孟子代代相传,此后中断,一直到韩愈本人,才又延续下来。
探究1 问题阐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特征
材料一 北魏之际,寺塔林立,僧尼广布。仅京师洛阳就“寺有一千三百六十七所”,至孝静帝元善“迁都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洛阳余寺四百二十一所。
——摘编自[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二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入于佛。
——[唐]韩愈《原道》
互动探究
探究: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的特征,说明呈现这些特征的原因。
提示:特征:多元、融合;佛道盛行、儒学正统地位受冲击。
原因:社会动乱,大一统遭到破坏,百姓生活困苦,需要心灵慰藉;统治者利用佛道思想麻痹人心,巩固统治;儒学理论本身存在弊病,不适应时代需要。
认知深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的原因
(1)社会动荡不安,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为佛教的流行提供了土壤,人民容易接受宗教。
(2)佛教所宣传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思想,很容易安抚广大劳动
人民。
(3)统治阶级的提倡支持,对佛教发展起到极大促进作用。
探究2 信息获取——中唐儒学复兴
材料 在儒学发展史上,唐宋转型无疑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隋唐以来,儒、释、道三教鼎立,但在斗争中它们彼此融合、相互渗透。面对三教并存,尤其是佛教的异军
突起和势力膨胀,儒学内部就如何应对佛教的挑战,存在着分歧:一派以韩愈为代表,他认为佛老不讲君臣礼义、伦理纲常,破坏了中国传统的君臣、父子、夫妻关系,扰乱了封建的等级秩序,故力主建立儒家道统,排除异学;另一派以柳宗元为代表,主张以儒学主体,兼容各家之长,以开放的思维使儒学获得新的生命力。唐代的思想论争开启了宋学的新局面。
——摘编自李伏清《柳宗元:唐宋思想转型与宋明儒学复兴的先驱》
探究:根据材料,概括韩愈、柳宗元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者思想产生的相似背景。
提示:思想主张:韩愈主张排除异学,建立儒家道统,重新确立儒学正统地位;柳宗元主张以儒学为主体,兼容各家之长,重新塑造儒家。
背景:隋唐时期,佛、道盛行,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传统伦理(道统)思想出现混乱。
1.(2025·河北承德高一开学考)南北朝时期,南北儒学学风有别,南学“约简”,北学“深芜”。到隋代刘焯、刘炫“学通南北”,还为儒家典籍及旧注做解释,士大夫“咸师宗之”。这体现了
A.“三教合一”倾向逐渐显现
B.选官的改革扩大了统治基础
C.儒学的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D.政治格局变动影响学术发展
√
练测评估
南北朝时期,国家南北分裂,所以南北儒学学风有别,南学“约简”,北学“深芜”,而隋朝国家实现了统一,刘焯、刘炫“学通南北”,还为儒家典籍及旧注做解释,士大夫“咸师宗之”,儒学学风不再分南北,也实现了统一,由此可见,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儒学的学术发展,D项正确;题干只体现儒学的发展变化,不能据此得出“三教合一”倾向逐渐显现的结论,排除A项;题干只体现儒学学风的变化,与选官制度改革无关,排除B项;“儒学的正统地位得以确立”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C项。
2.(2025·江苏无锡高一期末)唐朝儒士韦渠牟少年时攻读诗歌,曾受到李白赏识,此后一度去当道士,又出家为僧,后复冠入仕。这说明
A.朋党之争现象突出 B.唐诗深受佛道影响
C.儒学面临严重挑战 D.三教交融趋势渐显
√
据材料可知,韦渠牟少年习儒、中年入道、出家为僧、最终复归仕途的轨迹,展现了个人对儒、道、佛三教的自由涉猎与实践,这种跨越三教的身份转换,反映了唐代士人群体思想的包容性与灵活性,是三教交融的表现,D项正确。
返回
任务二 列举魏晋至隋唐的文学艺术成就,理解文学艺术的时代特征
1.阅读教材第二目,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成就突出的主要原因。
提示:原因:政局动荡,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文学家、艺术家的努力。
2.唐代文学艺术达到新高峰,试以李杜诗歌为例,说明文学艺术的时
代性。
提示:李白的诗歌自由奔放,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抒发了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是唐帝国强盛的反映;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现实反映。
问题导学
1.文学
(1)魏晋南北朝文学:从东汉末年开始,先后出现了以______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________、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
(2)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盛唐时期的______、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杜甫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
要点梳理
曹操
田园诗
李白
思维点拨
唐朝社会变迁对诗歌风格的影响
盛唐时诗风开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晚唐时诗风凝重浓郁,反映了唐朝的衰落。
2.艺术
(1)书法
①书法在______末年成为一种艺术。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
③东晋大书法家________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④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________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
东汉
王羲之
颜真卿
(2)绘画
东晋 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代表,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是《__________》和《洛神赋图》
隋唐 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唐朝的________被尊为“画圣”
(3)石窟
①背景:魏晋至隋唐时期,佛教广泛传播的影响。
②代表: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___________、甘肃______莫高窟等。
女史箴图
吴道子
龙门石窟
敦煌
探究1 信息获取——唐朝诗歌的特点
材料一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清代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收录的诗作就有48 000多首。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又涉及亲情、友谊、怀古、山水、田园;作者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还有外国人。
——摘编自陈炎等《中国审美文化史》
材料二 唐朝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京城和各大城市居住着很多域外来的使节和留学生,有不少人与当地人通婚。武则天下令组织编纂的《三教珠英》一书,儒、佛、道的内容都包括在其中。
——摘编自朱汉国主编《历史》
互动探究
探究:(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别概括唐诗、唐朝精神风貌的
特点。
提示:唐诗的特点:艺术成就高;数量较多;题材丰富;作者众多。
唐朝精神风貌的特点:兼收并蓄;中西贯通;博大宏放;昂扬进取。
(2)结合所学,分析上述特点形成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提示:原因: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政策开明,对外交流频繁。
认知深化
隋唐文化繁荣的原因
角度 阐释
前提 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繁荣,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政策 隋唐统治者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为文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氛围
民族 国内各民族交往密切,文化相互交流、交融
对外 中外交往频繁,文化上吸取了外来文化优秀成分
基础 隋唐继承发扬了历代的传统文化,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探究2 问题阐释——隋唐书法艺术的特征
材料
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两位书法家书法的艺术特点及其体现的时代特征。
提示:特点:张旭的草书狂放不羁;颜真卿的楷书气势雄浑,雍容大度,讲求规范法度。
特征:体现了国家统一强盛的盛唐气象。
认知深化
盛唐气象下的文化特征
(1)艳丽明快的色彩。既体现在唐三彩、铜镜、丝绸织物、金银器、敦煌壁画等物质性文化上,也体现在盛唐诗歌等非物质性文化中。
(2)生动自然的情调。唐人自信,思想解放,在一些壁画中,世俗人物高大不凡,率性自然。
(3)博大恢宏的气势。如唐朝长安城是汉朝长安城的六倍。
(4)雍容华贵的风度。洛阳龙门石窟是盛唐文化典雅秀美、雍容华贵的集中体现。观赏牡丹成为当时最时髦的娱乐活动,展现了唐人的风度。
(5)昂扬坚定的进取精神,兼容并蓄的开放性格。唐朝的时代精神,可以用开放、进取、尚武、多元等词语进行概括,这是一种新民族、新文化的优势所在。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有多元化的选择和较大的个人空间。
1.在书法艺术中,草书以其狂放不羁的特点独具审美价值。下图属于该书体的是
√
练测评估
A项属于篆书,B项属于隶书,C项属于楷书,D项属于草书,故选D项。
2.(2024·河南洛阳高一上期末)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取材于释迦牟尼降生的故事,但画中侍女与官员的衣着、造型与盛唐时期的宫女、官员十分相似;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也多借汉地的人物故事阐述佛学的道理。这反映了唐代
A.宗教是绘画的主要题材
B.统治者奉行三教合一政策
C.民族交融助推文化繁荣
D.文化呈现开放兼容的特点
√
根据材料“取材于释迦牟尼降生的故事,但画中侍女与官员的衣着、造型与盛唐时期的宫女、官员十分相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图描绘异域故事,而画中的人物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了当时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文化呈现开放兼容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讲述佛教的本土化,未和其他类型的绘画对比,无法得出宗教是绘画的主要题材,排除A项;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排除B项;佛教属于外来文化,不属于民族交融的成果,排除C项。
返回
任务三 列举魏晋至隋唐的科技成就,理解
这些成就的世界意义
1.列举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的新成果。
提示: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农学和地理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果。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 592 6~3.141 592 7之间。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西晋杰出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2.阅读教材第三目,谈谈你对“隋唐时期科技走在世界前列”的理解。
提示:隋朝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唐朝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问题导学
科技
要点梳理
数学 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
农学 北朝贾思勰的《__________》,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地理学 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建筑 隋朝______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印刷 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火药 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天文 唐朝天文学家________,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
医学 孙思邈完成《千金方》;唐高宗时编修的《________》,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齐民要术
李春
僧一行
唐本草
概念阐释
《齐民要术》
“齐民”即有户籍的农民,“要术”即谋生的主要技术,其意思是平民百姓谋生的主要技术。“农圣”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既总结了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又记录了鲜卑族的畜牧经验。这是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成果。
1.(2025·重庆高一上期末)唐代以后,雕版印刷的图书数量逐渐超过手抄、石刻拓印等方法制作的图书,从前分散于民间的小作坊逐渐发展为大规模印刷成套经典书籍的大工坊。这些变化
A.反映了佛教文化的衰落
B.阻断了儒学思想的发展
C.加剧了社会矛盾的积累
D.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传承
√
练测评估
根据材料“从前分散于民间的小作坊逐渐发展为大规模印刷成套经典书籍的大工坊”可知,印刷术的发展推动了经典书籍的印刷,有利于学术文化的传承,故选D项;雕版印刷的发展有利于儒学和佛教相关书籍的传播,促进佛教文化的发展、推进儒学思想的发展,排除A、B两项;印刷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矛盾的积累”无关,排除C项。
2.(2025·湖南长沙高一开学考)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指出,“凡春种欲深,宜曳重挞;夏种欲浅,直置自生”“地势有良薄,山、泽有异宜”“良田宜种晚,薄田宜种早”。据此可知,贾思勰
A.主张通过垦荒来发展农业生产
B.具有丰富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
C.注重对农业生产技术进行总结
D.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
√
据材料可知,贾思勰强调了不同季节播种深度不同,不同地势、不同肥力的土地种植作物的时间也不同,这体现了他认为农业生产要根据季节、土地等自然条件来进行,即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D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通过垦荒来发展农业生产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录了农民的生产经验,而非他自己的实践经验,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他注重对农业生产技术进行总结,排除
C项。
返回
任务四 掌握魏晋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史
实,理解文化领域开放包容的特点
1.阅读教材第四目,完成下面的连线。
问题导学
2.阅读教材第四目并结合所学,列举三国至隋唐时期中国外传的文化
成就。
提示:东传:政治制度、儒学、汉字、书法、历法、医学。
西传:造纸术、十进位计数法、医学等。
1.以佛教为载体的中外文化交流
要点梳理
时期 表现
东汉到北朝 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______翻译成汉文
东晋 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
唐朝 玄奘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______取经
鉴真六次东渡,到达______,传授佛法
日本的空海来长安求法,回国时携带了许多佛经和诗文集
佛经
天竺
日本
2.其他文化交流
(1)唐都城______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2)新罗、日本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它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
(3)唐朝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______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长安
西亚
探究 观点论证——唐代中外文化的交流
材料一 盛唐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呈现一派高度繁荣景象,与少数民族和外国交流频繁,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和艺术,这些都使得唐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呈现出多元开放的时代特征,充满着蓬勃向上的活力。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
互动探究
材料二 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得当时的中外交流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中国同亚非欧频繁往来,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域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相继传入中原地区,并日益流行,出现了“胡风盛行”的景象。玄奘西行带回大量佛经,他撰写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天竺等地区的宝贵资料;鉴真东渡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探究: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举出一个典型事例,说明盛唐时期中华文明“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概括唐文化的特点。
提示:(示例)选取玄奘西行。主要体现在学习外国文化,使其为我所用。唐贞观年间,为了求取佛经精义,玄奘毅然西行前往佛教圣地天竺。在天竺,玄奘用大约17年的时间遍游各地,寻师访友,研习佛法,在他晚年的时候,其弟子根据他的口述写成《大唐西域记》,把天竺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介绍到中国,是研究7世纪中亚和南亚各国,特别是研究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文化特点:多元开放;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
认知深化
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范围广泛 对外交往的国家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同时与欧洲、非洲也有往来
连续性强 交往并不因中国国内发生动荡而中断,有明显的连续性
领域广泛 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
渠道众多 有官方外交往来、公派及民间留学、国家间及民间贸易、佛教的传播
内容不同 中国外传的主要是制度、文化、生产技术等;外国传入的主要是土特产、物种、艺术等
影响深远 中华文化圈形成,唐朝成为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影响
①对外交往促进了唐朝经济进一步繁荣,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②对外交往加强了中国同亚、欧、非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以及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③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对亚洲和世界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2025·湖南长沙高一检测)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天竺取经,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日本、新罗等国多次向唐朝派遣使节和留学生。材料说明唐朝
A.法律体系逐渐形成
B.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C.民族交融逐步加强
D.选官制度渐趋完善
√
材料体现的是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以及日本、新罗使节和留学生来唐,都属于对外交往的表现,体现了中外文化交流频繁,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法律体系,排除A项;材料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选官制度,排除D项。
练测评估
2.(2024·广东清远高一上期末)唐代,葡萄在人们的心目中仍然保持着与西方的密切关系,一直被当作外来装饰的基本图样而在彩色锦缎上使用。由此可见,葡萄
A.是当时中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B.在唐朝境内还没有种植
C.是民族交往和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
D.在唐朝受贵族喜欢和追捧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葡萄被当时的人看作西方文化的象征,并且将其当作外来装饰的基本图样而在彩色锦缎上使用,这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民族交往,C项正确;依据材料无法判断“葡萄是当时中外贸易的主要商品”,排除A项;题干仅体现出葡萄被当作外来装饰图样在彩色锦缎上使用,并未涉及葡萄在唐朝境内的种植情况,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贵族喜欢和追捧葡萄,排除D项。
返回
学习小结
思维导图
史论要旨
1.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学、道教与佛教发展,思想活跃,呈现多元特征。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出现了儒学复兴运动。
2.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艺术成就突出、风格形式各异;唐朝时期中国文学艺术达到新的高峰。
3.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利于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返回
课时测评
1.(2024·广东广州高一上期末)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这体现了当时
A.儒学思想主导地位动摇
B.玄学思想逐渐成为统治思想
C.佛道思想成为主导思想
D.不同思想文化之间交流互融
√
根据材料“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道、佛三教之间相互影响,出现三教并立的发展趋势,反映了不同思想文化之间交流互融,D项正确;自汉武帝尊崇儒术后,儒家思想就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排除A项;玄学思想没有成为统治思想,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思想没有成为当时的主导思想,排除
C项。
2.(2025·江苏淮安高一上期末)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佛、道有了新发展;文学艺术成就突出,出现了诗圣、画圣、书圣等杰出人物;科学技术在诸多领域硕果累累,走在了世界前列并影响了周边国家。这主要体现了当时
A.贵儒尊道 三教并行 B.文学繁荣 城市发展
C.兼容并蓄 多元发展 D.科技发达 世界领先
√
根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佛、道三教都有发展且相互影响、相互吸收,体现了当时思想界兼容并蓄的特点,这一时期风格各异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在诸多领域硕果累累,体现了当时诸多领域多元发展的特征,故选C项。
3.(2025·山东高一期中)佛塔起源于古代印度,是佛教的象征。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塔逐渐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层建筑物。如文峰塔承载着“财源之茂、人文之举、连绵科甲”的愿望。佛塔的演变折射出
A.社会审美水平出现根本变化
B.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趋势
C.佛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之一
D.儒、释、道相互融合不断创新
√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塔逐渐发展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层纪念性建筑,并承载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说明佛教在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体现了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趋势,故选B项。
4.(2024·广东茂名高一上期末)唐诗内容的广泛性是空前的,它反映了唐代历史发展的过程,也全面反映了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可以说,唐诗是唐代社会的一部生动的艺术历史。由此可见
A.学术研究应回归世俗生活
B.三教合一赋予唐诗丰富内容
C.倡导以唐诗解决现实问题
D.社会政治经济影响文学艺术
√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诗反映了唐代历史的发展,反映了当时人民生活的面貌,唐朝的历史进程发展影响着唐诗的发展,即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影响文学艺术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旨在说明唐诗描写了生动的唐朝历史,与学术研究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影响文学艺术,“三教合一”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唐诗反映现实问题,而不是解决现实问题,排除C项。
5.(2025·河北衡水高一阶段练)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代之以沉郁悲壮的情调了。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A.社会发展深受文学影响
B.诗歌风格反映诗人素养
C.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
D.唐诗折射社会发展变迁
√
据题干和所学可知,盛唐时期的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为主,而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唐诗主要以沉郁悲壮色彩为主,说明社会发展变迁影响唐诗创作的风格特征,D项正确;材料表明唐代的文学创作深受社会发展变迁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具体的诗人创作的唐诗作品,无法说明“诗歌风格反映诗人素养”,排除B项;国力、经济、社会局势等综合因素导致唐诗衰微,而非安史之乱导致的,且材料没有强调唐诗衰微的问题,排除C项。
6.(2024·浙江台州高一下期末)古代中国科学技术曾经走在世界前列。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选项 科技 评价
A 《千金方》 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B 《齐民要术》 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C 赵州桥 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石拱桥
D 《唐本草》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
根据材料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代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故选C项;《千金方》是私人撰述的医学书籍,《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排除A、D两项;《齐民要术》属于农书,排除B项。
7.(2025·广东佛山高一期末)右图为西安唐墓出土的三彩角杯。据考证,角杯上的人物是唐朝工匠选择异域人物的真实图像制造出的希腊小海神特里同。该角杯作为实物证据,可用于研究唐朝
A.三教并行的政策
B.长途贩运的商品种类
C.中西交流的现象
D.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
据题干“角杯上的人物是唐朝工匠选择异域人物的真
实图像制造出的希腊小海神特里同”并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唐朝实行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推动了中西方
在文化、艺术等多领域的交流,在唐代文物上出现了希腊神话中的形象,正是中西方交流的实证,C项正确;三教并行是指儒、佛、道三教共同发展,材料并未涉及,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唐代文物上出现希腊神话形象,并非长途贩运的商品种类,排除B项;少数民族封建化主要指少数民族封建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的形成、确立过程,与本题无关,排除D项。
8.唐政府在外侨聚居区专门设立“蕃坊”,可以自由居住、自由贸易。然而安史之乱后,“京兆府奏……准式令,中国人不合私与外国人交通、买卖、婚娶、来往,又举取蕃客栈……重请禁之”。这一变化反映出唐朝
A.朝贡贸易体制废弛
B.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C.领土主权意识增强
D.对外政策因时而变
√
据材料可知,初唐时期,社会稳定,国家强盛,唐朝政府在外侨聚居区专门设立“蕃坊”,推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而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转衰,社会动荡,对外政策相对保守,体现了唐朝对外政策因时而变,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朝贡贸易,且“废弛”说法错误,排除A项;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开展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唐朝不同历史时期对外政策的不同,与领土主权意识增强无关,排除C项。
9.(10分)(2024·重庆高一上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上较早使用、生产和输入香料的国家之一。由于中国仅能生产麝香、肉桂等部分香料,因此从汉代开始,所需的大量香料就从阿拉伯、非洲等地区进口。至唐代,香料在医药领域和日常生活中获得更为广泛的使用。唐代从域外输入的香料更多,其中相当部分来自大食(阿拉伯)地区。与此同时,沉香等中国特色的香料也对外广泛输出。源源不断的香料船,使广州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香料市场之一。由于广州市舶税收数额相当大,已在唐代财政收入中具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包括香料在内的诸多来自阿拉伯等地区的货物已逐渐成为唐政府不得不进口的特需商品,进一步刺激了中阿间香料等互补性商品贸易的发展。
——摘编自景兆玺《唐朝与阿拉伯帝国海路香料贸易初探》
材料二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 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
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时期香料贸易盛行的原因。
(4分)
答案:原因:中国生产的香料有限,需求量增加;医药与生活中大量使用香料;中国特色香料出口;国际贸易的繁荣。(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的历史意义。(4分)
答案:意义: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异域文化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代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途径。(2分)
答案:途径:使节往来、派遣游学、经商、和亲、战争等。(2分)
10.(2024·江西上饶高一上期末)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士陶弘景将忠孝观念充实到道教理论中,并强调遵行礼教为修道成仙的重要途径;一些佛教思想家也用因果报应论警醒世人践行忠孝。这反映出当时
A.儒学的主流地位开始确立
B.三教并行的局面正式形成
C.思想领域交流融合的现象
D.道教与佛教相互吸收借鉴
√
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士陶弘景将儒家的忠孝观念充实到道教理论中,一些佛教思想家也在肯定儒家的忠孝观,这充分体现了这一时期儒、佛、道的思想交流融合,C项正确;儒学的主流地位开始确立于汉武帝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三教并行的局面正式形成于唐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道教和佛教吸收儒家思想,D项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
11.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的正统艺术以空灵、平淡为尚,文人书法表现为洒脱、阴柔气象,而北朝天真质朴、雄强大气的石刻文字——魏碑成了后人反对正统书法的范式;自隋至唐,极重法度的楷书在有唐一代达到高潮,温柔敦厚、法度森严的颜体楷书是唐代书法艺术发展的标志。这一时期书法艺术的变化
A.深受儒学思想境遇起伏的影响
B.反映民众审美观念趋向一致
C.取决于统治阶级的偏好与推崇
D.体现了书写者不受礼法约束
√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佛道兴起,儒学衰微,文人多谈玄说道,追求“越名教而任自然”,从而出现了材料中“空灵”“阴柔”“天真质朴”的艺术特征;自隋至唐,儒学思想的统治地位得到了加强,统治者加强对社会秩序的强化,尤其是政治家兼为书法家的现象,使极重法度的楷书在有唐一代达到高潮,所以这种变化深受儒学思想境遇起伏的影响,故选A项。
12.(2024·福建漳州高一上期末)隋唐时期,天文历法教育被国家完全垄断,民间被禁止传授天文历法知识,违反者会被处以严厉的惩罚,对此,《旧唐书》解释道:“天文著象,职在于畴人;谶纬(预示吉凶的隐语)不经,蠹深于疑众。”政府禁止民间传习天象,反映了唐代
A.忽视科技人才培养
B.儒学政治地位受到冲击
C.注重维护政治稳定
D.天文研究的实用性较弱
√
据材料可知,隋唐时期政府禁止民间传授天文历法知识,这是因为在“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下,天象会被解读为国家统治的福与祸,政府为了避免民间利用天象妄议朝政,维护政治稳定,垄断了天文历法教育,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将对天象的解读与政治统治相联系,与科技人才培养无关,排除A项;材料可以说明儒家的“天人感应”思想影响力较大,不能推断儒学政治地位受到冲击,排除B项;材料强调唐政府禁止民间学习天文知识,并未强调唐代天文研究的实用性弱,排除
D项。
13.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自周、隋以来,管弦杂曲将数百曲,多用西凉乐;鼓舞曲多用龟兹乐。其曲度皆时俗所知也。”这反映了当时
A.民族之间文化认同加深
B.中外经济交流较为频繁
C.政治导向影响社会风尚
D.汉族地区胡化现象严重
√
材料“管弦杂曲将数百曲,多用西凉乐;鼓舞曲多用龟兹乐”体现的是许多西域的音乐品种和形式被吸收到宫廷音乐中,结合当时民族交融的政治状况,说明政治导向影响社会风尚,C项正确;材料与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文化交流,并非经济交流,排除B项;材料与汉族地区的胡化现象无关,排除D项。
14.(14分)(2025·湖南长沙高一月考)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莫高窟中所发现的绘制于北魏的《萨埵那太子本生图》,以连环绘画的方式,将故事发展的顺序表现在画面上。该图叙述了太子从出家到圆寂的故事,主要描绘了太子舍生饲虎等悲剧性场面。在这一作品中,灰冷色调与阴暗的气氛相配合,整个洞窟的气氛凝重,完美地渲染出了主题的气氛。绘制于唐朝时期的《西方净土变》,构图宏伟,气魄庞大,巨大的画面从整体到局部控制得恰当自如,浑然一体,在技法上亦能看出画家的高深修养。围绕着经变(指描绘佛经内容或佛传故事的绘画),还穿插了许多生活的场景,如宴饮、阅兵、行医、行旅、耕作等,简练真实而有生趣。
——摘编自胡光泽《浅谈魏晋南北朝时期与隋唐时期敦煌壁画的比较》
材料二 像早期壁画中富于西域犍陀罗风格的造像,以及隋代洞窟中大量出现的各类具有浓厚波斯萨珊风格的联珠纹样、三兔藻井,隋唐五代洞窟壁画观音经变中的胡商遇盗图,直接反映丝绸之路交通往来的张骞出使西域图,维摩诘经变中大规模出现的各国王子问疾图,五台山图中大量的交通贸易图像,降魔经变中来自世界各地的士兵形象,其他经变中反映丝绸之路风情的大量图像,如各类音乐、舞蹈、交通、军事、服饰、家具、图案、颜料、技术等,都是敦煌壁画留给我们今天认识丝绸之路、理解丝绸之路、发展丝绸之路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摘编自沙武田《丝路成就敦煌 敦煌提升丝路——敦煌与丝绸之路关系的理论认识》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萨埵那太子本生图》与《西方净土变》的艺术特征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6分)
答案:特征:《萨埵那太子本生图》悲剧性场面突出;色调灰冷;气氛阴暗凝重。《西方净土变》构图宏伟;气魄庞大;技法高深;穿插生活场景,简练真实。(4分)
原因: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佛教传播广泛;唐朝时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社会风气开放;民族政策开明。(2分)
(2)根据材料二,简述敦煌出土壁画的史料价值。(4分)
答案:史料价值:可用于研究犍陀罗艺术风格对中国美术的影响;可用于研究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交流;可用于研究西域的风土人情;可用于研究中国古代的绘画、雕塑等艺术。(4分)
(3)综合以上材料,简述敦煌文化与丝绸之路的关系。(4分)
答案:关系:丝绸之路孕育了敦煌文化;敦煌文化是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人民的共同历史文化遗产,是“丝路精神”的典型代表;敦煌文化是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开展经济文化交流的成果。(4分)
返回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标要求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时空定位
任务一 梳理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理解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的多元特征
1.根据右图,指出该图体现的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思想文化的特点,阅读教材第一目,概括指出该时期这一特点的表现。
提示:特点:思想多元融合。
表现:道教主张“贵儒”“尊道”;佛教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禅宗影响较大;儒学开始吸收佛道精神,促进自身发展。
2.阅读教材第一目,思考佛教兴盛对中国社会造成怎样的冲击,指出当时在思想、政治两方面应对的举措。
提示:冲击:佛教盛行,耗费了大量钱财,严重影响政府财政收入;佛教说教与儒学伦理道德激烈碰撞。
举措:思想上,范缜提出“神灭论”,对佛教进行抨击;政治上,北魏、北周、唐朝统治者几度灭佛。
1.思想的多元融合
(1)汉朝至魏晋南北朝
流派 汉朝 魏晋南北朝
儒学 汉武帝时确立正统地位 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道教 东汉末年兴起的本土宗教 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
佛教 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
佛教本土化≠世俗化 佛教本土化是指佛教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时期,产生禅宗等本土教派,而世俗化是指宗教逐渐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影响深远,这与佛教在隋唐时期发展的史实不相符。
(2)隋唐时期
隋 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
唐 ①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②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禅宗的修行比较简便,对后世影响最大
“三教合归儒”与“三教并行” “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并不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而是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三教并行”,即主张尊道、礼佛、崇儒。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虽然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但仍然占据统治地位。
2.反佛斗争
原因 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
内容 民间 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官方 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
影响 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3.儒学复兴运动
(1)背景: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2)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3)概况: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
(4)影响:巩固了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道统说 道统理论是韩愈复兴儒学的重要思想。他认为“道”从尧、舜、禹、汤就开始了,中间历经文王、周公、孔子、孟子代代相传,此后中断,一直到韩愈本人,才又延续下来。
探究1 问题阐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特征
材料一 北魏之际,寺塔林立,僧尼广布。仅京师洛阳就“寺有一千三百六十七所”,至孝静帝元善“迁都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洛阳余寺四百二十一所。
——摘编自[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二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入于佛。
——[唐]韩愈《原道》
探究: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的特征,说明呈现这些特征的原因。
提示:特征:多元、融合;佛道盛行、儒学正统地位受冲击。
原因:社会动乱,大一统遭到破坏,百姓生活困苦,需要心灵慰藉;统治者利用佛道思想麻痹人心,巩固统治;儒学理论本身存在弊病,不适应时代需要。
【认知深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的原因
(1)社会动荡不安,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为佛教的流行提供了土壤,人民容易接受宗教。
(2)佛教所宣传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思想,很容易安抚广大劳动人民。
(3)统治阶级的提倡支持,对佛教发展起到极大促进作用。
探究2 信息获取——中唐儒学复兴
材料 在儒学发展史上,唐宋转型无疑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隋唐以来,儒、释、道三教鼎立,但在斗争中它们彼此融合、相互渗透。面对三教并存,尤其是佛教的异军
突起和势力膨胀,儒学内部就如何应对佛教的挑战,存在着分歧:一派以韩愈为代表,他认为佛老不讲君臣礼义、伦理纲常,破坏了中国传统的君臣、父子、夫妻关系,扰乱了封建的等级秩序,故力主建立儒家道统,排除异学;另一派以柳宗元为代表,主张以儒学主体,兼容各家之长,以开放的思维使儒学获得新的生命力。唐代的思想论争开启了宋学的新局面。
——摘编自李伏清《柳宗元:唐宋思想转型与宋明儒学复兴的先驱》
探究:根据材料,概括韩愈、柳宗元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者思想产生的相似背景。
提示:思想主张:韩愈主张排除异学,建立儒家道统,重新确立儒学正统地位;柳宗元主张以儒学为主体,兼容各家之长,重新塑造儒家。
背景:隋唐时期,佛、道盛行,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传统伦理(道统)思想出现混乱。
1.(2025·河北承德高一开学考)南北朝时期,南北儒学学风有别,南学“约简”,北学“深芜”。到隋代刘焯、刘炫“学通南北”,还为儒家典籍及旧注做解释,士大夫“咸师宗之”。这体现了( )
A.“三教合一”倾向逐渐显现
B.选官的改革扩大了统治基础
C.儒学的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D.政治格局变动影响学术发展
答案:D
解析:南北朝时期,国家南北分裂,所以南北儒学学风有别,南学“约简”,北学“深芜”,而隋朝国家实现了统一,刘焯、刘炫“学通南北”,还为儒家典籍及旧注做解释,士大夫“咸师宗之”,儒学学风不再分南北,也实现了统一,由此可见,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儒学的学术发展,D项正确;题干只体现儒学的发展变化,不能据此得出“三教合一”倾向逐渐显现的结论,排除A项;题干只体现儒学学风的变化,与选官制度改革无关,排除B项;“儒学的正统地位得以确立”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C项。
2.(2025·江苏无锡高一期末)唐朝儒士韦渠牟少年时攻读诗歌,曾受到李白赏识,此后一度去当道士,又出家为僧,后复冠入仕。这说明( )
A.朋党之争现象突出 B.唐诗深受佛道影响
C.儒学面临严重挑战 D.三教交融趋势渐显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韦渠牟少年习儒、中年入道、出家为僧、最终复归仕途的轨迹,展现了个人对儒、道、佛三教的自由涉猎与实践,这种跨越三教的身份转换,反映了唐代士人群体思想的包容性与灵活性,是三教交融的表现,D项正确。
任务二 列举魏晋至隋唐的文学艺术成就,理解文学艺术的时代特征
1.阅读教材第二目,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成就突出的主要原因。
提示:原因:政局动荡,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文学家、艺术家的努力。
2.唐代文学艺术达到新高峰,试以李杜诗歌为例,说明文学艺术的时代性。
提示:李白的诗歌自由奔放,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抒发了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是唐帝国强盛的反映;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现实反映。
1.文学
(1)魏晋南北朝文学:从东汉末年开始,先后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
(2)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盛唐时期的李白、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杜甫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
唐朝社会变迁对诗歌风格的影响 盛唐时诗风开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晚唐时诗风凝重浓郁,反映了唐朝的衰落。
2.艺术
(1)书法
①书法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
③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④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
(2)绘画
东晋 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代表,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是《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隋唐 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画圣”
(3)石窟
①背景:魏晋至隋唐时期,佛教广泛传播的影响。
②代表: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
探究1 信息获取——唐朝诗歌的特点
材料一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清代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收录的诗作就有48 000多首。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又涉及亲情、友谊、怀古、山水、田园;作者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还有外国人。
——摘编自陈炎等《中国审美文化史》
材料二 唐朝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京城和各大城市居住着很多域外来的使节和留学生,有不少人与当地人通婚。武则天下令组织编纂的《三教珠英》一书,儒、佛、道的内容都包括在其中。
——摘编自朱汉国主编《历史》
探究:(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别概括唐诗、唐朝精神风貌的特点。
(2)结合所学,分析上述特点形成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提示:(1)唐诗的特点:艺术成就高;数量较多;题材丰富;作者众多。
唐朝精神风貌的特点:兼收并蓄;中西贯通;博大宏放;昂扬进取。
(2)原因: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政策开明,对外交流频繁。
【认知深化】 隋唐文化繁荣的原因
角度 阐释
前提 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繁荣,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政策 隋唐统治者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为文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氛围
民族 国内各民族交往密切,文化相互交流、交融
对外 中外交往频繁,文化上吸取了外来文化优秀成分
基础 隋唐继承发扬了历代的传统文化,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探究2 问题阐释——隋唐书法艺术的特征
材料
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两位书法家书法的艺术特点及其体现的时代特征。
提示:特点:张旭的草书狂放不羁;颜真卿的楷书气势雄浑,雍容大度,讲求规范法度。
特征:体现了国家统一强盛的盛唐气象。
【认知深化】 盛唐气象下的文化特征
(1)艳丽明快的色彩。既体现在唐三彩、铜镜、丝绸织物、金银器、敦煌壁画等物质性文化上,也体现在盛唐诗歌等非物质性文化中。
(2)生动自然的情调。唐人自信,思想解放,在一些壁画中,世俗人物高大不凡,率性自然。
(3)博大恢宏的气势。如唐朝长安城是汉朝长安城的六倍。
(4)雍容华贵的风度。洛阳龙门石窟是盛唐文化典雅秀美、雍容华贵的集中体现。观赏牡丹成为当时最时髦的娱乐活动,展现了唐人的风度。
(5)昂扬坚定的进取精神,兼容并蓄的开放性格。唐朝的时代精神,可以用开放、进取、尚武、多元等词语进行概括,这是一种新民族、新文化的优势所在。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有多元化的选择和较大的个人空间。
1.在书法艺术中,草书以其狂放不羁的特点独具审美价值。下图属于该书体的是( )
答案:D
解析:A项属于篆书,B项属于隶书,C项属于楷书,D项属于草书,故选D项。
2.(2024·河南洛阳高一上期末)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取材于释迦牟尼降生的故事,但画中侍女与官员的衣着、造型与盛唐时期的宫女、官员十分相似;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也多借汉地的人物故事阐述佛学的道理。这反映了唐代( )
A.宗教是绘画的主要题材
B.统治者奉行三教合一政策
C.民族交融助推文化繁荣
D.文化呈现开放兼容的特点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取材于释迦牟尼降生的故事,但画中侍女与官员的衣着、造型与盛唐时期的宫女、官员十分相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图描绘异域故事,而画中的人物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了当时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文化呈现开放兼容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讲述佛教的本土化,未和其他类型的绘画对比,无法得出宗教是绘画的主要题材,排除A项;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排除B项;佛教属于外来文化,不属于民族交融的成果,排除C项。
任务三 列举魏晋至隋唐的科技成就,理解这些成就的世界意义
1.列举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的新成果。
提示: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农学和地理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果。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 592 6~3.141 592 7之间。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西晋杰出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2.阅读教材第三目,谈谈你对“隋唐时期科技走在世界前列”的理解。
提示:隋朝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唐朝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科技
数学 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
农学 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地理学 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建筑 隋朝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印刷 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火药 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天文 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
医学 孙思邈完成《千金方》;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齐民要术》 “齐民”即有户籍的农民,“要术”即谋生的主要技术,其意思是平民百姓谋生的主要技术。“农圣”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既总结了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又记录了鲜卑族的畜牧经验。这是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成果。
1.(2025·重庆高一上期末)唐代以后,雕版印刷的图书数量逐渐超过手抄、石刻拓印等方法制作的图书,从前分散于民间的小作坊逐渐发展为大规模印刷成套经典书籍的大工坊。这些变化( )
A.反映了佛教文化的衰落
B.阻断了儒学思想的发展
C.加剧了社会矛盾的积累
D.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传承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从前分散于民间的小作坊逐渐发展为大规模印刷成套经典书籍的大工坊”可知,印刷术的发展推动了经典书籍的印刷,有利于学术文化的传承,故选D项;雕版印刷的发展有利于儒学和佛教相关书籍的传播,促进佛教文化的发展、推进儒学思想的发展,排除A、B两项;印刷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矛盾的积累”无关,排除C项。
2.(2025·湖南长沙高一开学考)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指出,“凡春种欲深,宜曳重挞;夏种欲浅,直置自生”“地势有良薄,山、泽有异宜”“良田宜种晚,薄田宜种早”。据此可知,贾思勰( )
A.主张通过垦荒来发展农业生产
B.具有丰富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
C.注重对农业生产技术进行总结
D.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贾思勰强调了不同季节播种深度不同,不同地势、不同肥力的土地种植作物的时间也不同,这体现了他认为农业生产要根据季节、土地等自然条件来进行,即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D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通过垦荒来发展农业生产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录了农民的生产经验,而非他自己的实践经验,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他注重对农业生产技术进行总结,排除C项。
任务四 掌握魏晋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理解文化领域开放包容的特点
1.阅读教材第四目,完成下面的连线。
提示:
2.阅读教材第四目并结合所学,列举三国至隋唐时期中国外传的文化成就。
提示:东传:政治制度、儒学、汉字、书法、历法、医学。
西传:造纸术、十进位计数法、医学等。
1.以佛教为载体的中外文化交流
时期 表现
东汉到北朝 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东晋 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
唐朝 玄奘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天竺取经
鉴真六次东渡,到达日本,传授佛法
日本的空海来长安求法,回国时携带了许多佛经和诗文集
2.其他文化交流
(1)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2)新罗、日本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它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
(3)唐朝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探究 观点论证——唐代中外文化的交流
材料一 盛唐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呈现一派高度繁荣景象,与少数民族和外国交流频繁,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和艺术,这些都使得唐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呈现出多元开放的时代特征,充满着蓬勃向上的活力。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
材料二 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得当时的中外交流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中国同亚非欧频繁往来,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域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相继传入中原地区,并日益流行,出现了“胡风盛行”的景象。玄奘西行带回大量佛经,他撰写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天竺等地区的宝贵资料;鉴真东渡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探究: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举出一个典型事例,说明盛唐时期中华文明“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概括唐文化的特点。
提示:(示例)选取玄奘西行。主要体现在学习外国文化,使其为我所用。唐贞观年间,为了求取佛经精义,玄奘毅然西行前往佛教圣地天竺。在天竺,玄奘用大约17年的时间遍游各地,寻师访友,研习佛法,在他晚年的时候,其弟子根据他的口述写成《大唐西域记》,把天竺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介绍到中国,是研究7世纪中亚和南亚各国,特别是研究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文化特点:多元开放;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
【认知深化】 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范围广泛 对外交往的国家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同时与欧洲、非洲也有往来
连续性强 交往并不因中国国内发生动荡而中断,有明显的连续性
领域广泛 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
渠道众多 有官方外交往来、公派及民间留学、国家间及民间贸易、佛教的传播
内容不同 中国外传的主要是制度、文化、生产技术等;外国传入的主要是土特产、物种、艺术等
影响深远 中华文化圈形成,唐朝成为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影响
①对外交往促进了唐朝经济进一步繁荣,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②对外交往加强了中国同亚、欧、非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以及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③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对亚洲和世界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2025·湖南长沙高一检测)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天竺取经,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日本、新罗等国多次向唐朝派遣使节和留学生。材料说明唐朝( )
A.法律体系逐渐形成
B.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C.民族交融逐步加强
D.选官制度渐趋完善
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以及日本、新罗使节和留学生来唐,都属于对外交往的表现,体现了中外文化交流频繁,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法律体系,排除A项;材料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选官制度,排除D项。
2.(2024·广东清远高一上期末)唐代,葡萄在人们的心目中仍然保持着与西方的密切关系,一直被当作外来装饰的基本图样而在彩色锦缎上使用。由此可见,葡萄( )
A.是当时中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B.在唐朝境内还没有种植
C.是民族交往和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
D.在唐朝受贵族喜欢和追捧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葡萄被当时的人看作西方文化的象征,并且将其当作外来装饰的基本图样而在彩色锦缎上使用,这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民族交往,C项正确;依据材料无法判断“葡萄是当时中外贸易的主要商品”,排除A项;题干仅体现出葡萄被当作外来装饰图样在彩色锦缎上使用,并未涉及葡萄在唐朝境内的种植情况,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贵族喜欢和追捧葡萄,排除D项。
思维导图 史论要旨
1.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学、道教与佛教发展,思想活跃,呈现多元特征。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出现了儒学复兴运动。 2.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艺术成就突出、风格形式各异;唐朝时期中国文学艺术达到新的高峰。 3.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利于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课时测评8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第1—8题,每小题3分,第10—13题,每小题3分,第9题10分,第14题14分,共60分)
1.(2024·广东广州高一上期末)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这体现了当时( )
A.儒学思想主导地位动摇
B.玄学思想逐渐成为统治思想
C.佛道思想成为主导思想
D.不同思想文化之间交流互融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道、佛三教之间相互影响,出现三教并立的发展趋势,反映了不同思想文化之间交流互融,D项正确;自汉武帝尊崇儒术后,儒家思想就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排除A项;玄学思想没有成为统治思想,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思想没有成为当时的主导思想,排除C项。
2.(2025·江苏淮安高一上期末)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佛、道有了新发展;文学艺术成就突出,出现了诗圣、画圣、书圣等杰出人物;科学技术在诸多领域硕果累累,走在了世界前列并影响了周边国家。这主要体现了当时( )
A.贵儒尊道 三教并行 B.文学繁荣 城市发展
C.兼容并蓄 多元发展 D.科技发达 世界领先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佛、道三教都有发展且相互影响、相互吸收,体现了当时思想界兼容并蓄的特点,这一时期风格各异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在诸多领域硕果累累,体现了当时诸多领域多元发展的特征,故选C项。
3.(2025·山东高一期中)佛塔起源于古代印度,是佛教的象征。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塔逐渐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层建筑物。如文峰塔承载着“财源之茂、人文之举、连绵科甲”的愿望。佛塔的演变折射出( )
A.社会审美水平出现根本变化
B.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趋势
C.佛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之一
D.儒、释、道相互融合不断创新
答案:B
解析: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塔逐渐发展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层纪念性建筑,并承载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说明佛教在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体现了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趋势,故选B项。
4.(2024·广东茂名高一上期末)唐诗内容的广泛性是空前的,它反映了唐代历史发展的过程,也全面反映了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可以说,唐诗是唐代社会的一部生动的艺术历史。由此可见( )
A.学术研究应回归世俗生活
B.三教合一赋予唐诗丰富内容
C.倡导以唐诗解决现实问题
D.社会政治经济影响文学艺术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诗反映了唐代历史的发展,反映了当时人民生活的面貌,唐朝的历史进程发展影响着唐诗的发展,即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影响文学艺术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旨在说明唐诗描写了生动的唐朝历史,与学术研究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影响文学艺术,“三教合一”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唐诗反映现实问题,而不是解决现实问题,排除C项。
5.(2025·河北衡水高一阶段练)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代之以沉郁悲壮的情调了。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
A.社会发展深受文学影响
B.诗歌风格反映诗人素养
C.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
D.唐诗折射社会发展变迁
答案:D
解析:据题干和所学可知,盛唐时期的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为主,而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唐诗主要以沉郁悲壮色彩为主,说明社会发展变迁影响唐诗创作的风格特征,D项正确;材料表明唐代的文学创作深受社会发展变迁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具体的诗人创作的唐诗作品,无法说明“诗歌风格反映诗人素养”,排除B项;国力、经济、社会局势等综合因素导致唐诗衰微,而非安史之乱导致的,且材料没有强调唐诗衰微的问题,排除C项。
6.(2024·浙江台州高一下期末)古代中国科学技术曾经走在世界前列。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选项 科技 评价
A 《千金方》 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B 《齐民要术》 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C 赵州桥 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石拱桥
D 《唐本草》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代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故选C项;《千金方》是私人撰述的医学书籍,《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排除A、D两项;《齐民要术》属于农书,排除B项。
7.(2025·广东佛山高一期末)右图为西安唐墓出土的三彩角杯。据考证,角杯上的人物是唐朝工匠选择异域人物的真实图像制造出的希腊小海神特里同。该角杯作为实物证据,可用于研究唐朝( )
A.三教并行的政策 B.长途贩运的商品种类
C.中西交流的现象 D.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答案:C
解析:据题干“角杯上的人物是唐朝工匠选择异域人物的真实图像制造出的希腊小海神特里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推动了中西方在文化、艺术等多领域的交流,在唐代文物上出现了希腊神话中的形象,正是中西方交流的实证,C项正确;三教并行是指儒、佛、道三教共同发展,材料并未涉及,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唐代文物上出现希腊神话形象,并非长途贩运的商品种类,排除B项;少数民族封建化主要指少数民族封建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的形成、确立过程,与本题无关,排除D项。
8.唐政府在外侨聚居区专门设立“蕃坊”,可以自由居住、自由贸易。然而安史之乱后,“京兆府奏……准式令,中国人不合私与外国人交通、买卖、婚娶、来往,又举取蕃客栈……重请禁之”。这一变化反映出唐朝( )
A.朝贡贸易体制废弛
B.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C.领土主权意识增强
D.对外政策因时而变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初唐时期,社会稳定,国家强盛,唐朝政府在外侨聚居区专门设立“蕃坊”,推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而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转衰,社会动荡,对外政策相对保守,体现了唐朝对外政策因时而变,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朝贡贸易,且“废弛”说法错误,排除A项;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开展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唐朝不同历史时期对外政策的不同,与领土主权意识增强无关,排除C项。
9.(10分)(2024·重庆高一上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上较早使用、生产和输入香料的国家之一。由于中国仅能生产麝香、肉桂等部分香料,因此从汉代开始,所需的大量香料就从阿拉伯、非洲等地区进口。至唐代,香料在医药领域和日常生活中获得更为广泛的使用。唐代从域外输入的香料更多,其中相当部分来自大食(阿拉伯)地区。与此同时,沉香等中国特色的香料也对外广泛输出。源源不断的香料船,使广州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香料市场之一。由于广州市舶税收数额相当大,已在唐代财政收入中具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包括香料在内的诸多来自阿拉伯等地区的货物已逐渐成为唐政府不得不进口的特需商品,进一步刺激了中阿间香料等互补性商品贸易的发展。
——摘编自景兆玺《唐朝与阿拉伯帝国海路香料贸易初探》
材料二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 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时期香料贸易盛行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的历史意义。(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代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途径。(2分)
答案:(1)原因:中国生产的香料有限,需求量增加;医药与生活中大量使用香料;中国特色香料出口;国际贸易的繁荣。(4分)
(2)意义: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异域文化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4分)
(3)途径:使节往来、派遣游学、经商、和亲、战争等。(2分)
10.(2024·江西上饶高一上期末)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士陶弘景将忠孝观念充实到道教理论中,并强调遵行礼教为修道成仙的重要途径;一些佛教思想家也用因果报应论警醒世人践行忠孝。这反映出当时( )
A.儒学的主流地位开始确立
B.三教并行的局面正式形成
C.思想领域交流融合的现象
D.道教与佛教相互吸收借鉴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士陶弘景将儒家的忠孝观念充实到道教理论中,一些佛教思想家也在肯定儒家的忠孝观,这充分体现了这一时期儒、佛、道的思想交流融合,C项正确;儒学的主流地位开始确立于汉武帝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三教并行的局面正式形成于唐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道教和佛教吸收儒家思想,D项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
11.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的正统艺术以空灵、平淡为尚,文人书法表现为洒脱、阴柔气象,而北朝天真质朴、雄强大气的石刻文字——魏碑成了后人反对正统书法的范式;自隋至唐,极重法度的楷书在有唐一代达到高潮,温柔敦厚、法度森严的颜体楷书是唐代书法艺术发展的标志。这一时期书法艺术的变化( )
A.深受儒学思想境遇起伏的影响
B.反映民众审美观念趋向一致
C.取决于统治阶级的偏好与推崇
D.体现了书写者不受礼法约束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佛道兴起,儒学衰微,文人多谈玄说道,追求“越名教而任自然”,从而出现了材料中“空灵”“阴柔”“天真质朴”的艺术特征;自隋至唐,儒学思想的统治地位得到了加强,统治者加强对社会秩序的强化,尤其是政治家兼为书法家的现象,使极重法度的楷书在有唐一代达到高潮,所以这种变化深受儒学思想境遇起伏的影响,故选A项。
12.(2024·福建漳州高一上期末)隋唐时期,天文历法教育被国家完全垄断,民间被禁止传授天文历法知识,违反者会被处以严厉的惩罚,对此,《旧唐书》解释道:“天文著象,职在于畴人;谶纬(预示吉凶的隐语)不经,蠹深于疑众。”政府禁止民间传习天象,反映了唐代( )
A.忽视科技人才培养
B.儒学政治地位受到冲击
C.注重维护政治稳定
D.天文研究的实用性较弱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隋唐时期政府禁止民间传授天文历法知识,这是因为在“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下,天象会被解读为国家统治的福与祸,政府为了避免民间利用天象妄议朝政,维护政治稳定,垄断了天文历法教育,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将对天象的解读与政治统治相联系,与科技人才培养无关,排除A项;材料可以说明儒家的“天人感应”思想影响力较大,不能推断儒学政治地位受到冲击,排除B项;材料强调唐政府禁止民间学习天文知识,并未强调唐代天文研究的实用性弱,排除D项。
13.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自周、隋以来,管弦杂曲将数百曲,多用西凉乐;鼓舞曲多用龟兹乐。其曲度皆时俗所知也。”这反映了当时( )
A.民族之间文化认同加深
B.中外经济交流较为频繁
C.政治导向影响社会风尚
D.汉族地区胡化现象严重
答案:C
解析:材料“管弦杂曲将数百曲,多用西凉乐;鼓舞曲多用龟兹乐”体现的是许多西域的音乐品种和形式被吸收到宫廷音乐中,结合当时民族交融的政治状况,说明政治导向影响社会风尚,C项正确;材料与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文化交流,并非经济交流,排除B项;材料与汉族地区的胡化现象无关,排除D项。
14.(14分)(2025·湖南长沙高一月考)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莫高窟中所发现的绘制于北魏的《萨埵那太子本生图》,以连环绘画的方式,将故事发展的顺序表现在画面上。该图叙述了太子从出家到圆寂的故事,主要描绘了太子舍生饲虎等悲剧性场面。在这一作品中,灰冷色调与阴暗的气氛相配合,整个洞窟的气氛凝重,完美地渲染出了主题的气氛。绘制于唐朝时期的《西方净土变》,构图宏伟,气魄庞大,巨大的画面从整体到局部控制得恰当自如,浑然一体,在技法上亦能看出画家的高深修养。围绕着经变(指描绘佛经内容或佛传故事的绘画),还穿插了许多生活的场景,如宴饮、阅兵、行医、行旅、耕作等,简练真实而有生趣。
——摘编自胡光泽《浅谈魏晋南北朝时期与隋唐时期敦煌壁画的比较》
材料二 像早期壁画中富于西域犍陀罗风格的造像,以及隋代洞窟中大量出现的各类具有浓厚波斯萨珊风格的联珠纹样、三兔藻井,隋唐五代洞窟壁画观音经变中的胡商遇盗图,直接反映丝绸之路交通往来的张骞出使西域图,维摩诘经变中大规模出现的各国王子问疾图,五台山图中大量的交通贸易图像,降魔经变中来自世界各地的士兵形象,其他经变中反映丝绸之路风情的大量图像,如各类音乐、舞蹈、交通、军事、服饰、家具、图案、颜料、技术等,都是敦煌壁画留给我们今天认识丝绸之路、理解丝绸之路、发展丝绸之路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摘编自沙武田《丝路成就敦煌 敦煌提升丝路——敦煌与丝绸之路关系的理论认识》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萨埵那太子本生图》与《西方净土变》的艺术特征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简述敦煌出土壁画的史料价值。(4分)
(3)综合以上材料,简述敦煌文化与丝绸之路的关系。(4分)
答案:(1)特征:《萨埵那太子本生图》悲剧性场面突出;色调灰冷;气氛阴暗凝重。《西方净土变》构图宏伟;气魄庞大;技法高深;穿插生活场景,简练真实。(4分)
原因: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佛教传播广泛;唐朝时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社会风气开放;民族政策开明。(2分)
(2)史料价值:可用于研究犍陀罗艺术风格对中国美术的影响;可用于研究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交流;可用于研究西域的风土人情;可用于研究中国古代的绘画、雕塑等艺术。(4分)
(3)关系:丝绸之路孕育了敦煌文化;敦煌文化是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人民的共同历史文化遗产,是“丝路精神”的典型代表;敦煌文化是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开展经济文化交流的成果。(4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