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1张PPT)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
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课标要求
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在经济、社会与文化等方面的新变化
时空定位
任务一 掌握宋元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认识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宋元时期的经济较之前有明显的发展。阅读教材第一目,试以农业、纺织、制瓷、矿冶、印刷等行业的发展加以说明。
提示:农业:耕种制度方面,宋朝时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经济结构方面,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纺织业:棉花种植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矿冶业:煤作为矿冶燃料,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问题导学
制瓷业:宋代瓷以五大名窑为代表、风格各异、色彩多变、质感浑厚,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印刷业、造纸业:印刷业在宋元时期迅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带动了造纸业的进步。
2.阅读教材第一目和右图,指出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
提示:表现:宋朝商品经济繁荣,基层市场和榷场交易活跃;货币需求量剧增,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海外贸易发展,外贸税成为重要财源,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1.农业
要点梳理
角度 表现
耕作制度 宋朝时一年两熟的____________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
经济结构 ①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__________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②棉花在内地的种植始于______,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
边疆开发 漠北、东北、西北、西南的农业和手工业都有显著进步
稻麦复种制
经济作物
宋朝
概念阐释
稻麦复种制
稻麦复种制是一种耕作方法,目的是提高农田的产量。稻麦复种制就是稻、麦两种粮食作物轮种的复种方式,每年六月份种水稻,十月份水稻收获后,翻耕播种小麦,越冬至来年五月收获,麦茬翻耕灌溉后再种水稻,一年两熟。
2.手工业
行业 成就 影响
制瓷业 ①宋朝:出现以定窑、______、哥窑、官窑、钧窑等五大名窑为代表的特色瓷器
②元朝:出现新型彩绘瓷器________和釉里红 ______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矿冶业 北宋都城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____作燃料 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印刷业 在宋元时期发展迅速 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汝窑
青花瓷
瓷器
煤
3.商业发展
(1)国内商业发展
市场 ①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②边境贸易:官方设置______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货币 ①北宋:开始出现纸币——______
②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城市 ①两宋:北宋东京、南宋临安
②元朝:杭州、大都
榷场
交子
(2)海外贸易:非常繁荣
①________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②丝织品、瓷器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输入中国的商品则以香料、珠宝等为主。
③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______、明州等。
外贸税
泉州
概念阐释
榷场
榷场是辽宋夏金元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场内贸易由官吏主持,除官营贸易外,商人须纳税、交牙钱、领得证明文件(关子、标子、关引等)方能交易。对于统治者来说,榷场有控制边境贸易、提供经济利益、安边绥远的作用。
4.经济重心南移
(1)自__________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增长迅速。
(2)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__________的格局也已定型。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3)元朝: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
①全国大部分______和税收集中在江南。
②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对隋唐时期的________进行取直,大大缩短了航程。
③元朝还开辟了______________,主要任务也是运输江南的粮食。
唐朝中期
南多北少
人口
大运河
长途海运航线
图解历史
误区警示
经济重心南移≠政治中心南移
宋元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但中国古代的政治中心很长时间内是在北方,这是由历史文化渊源、战略地位、北方经济的不断恢复等多种因素决定的。
探究1 信息获取——宋代农业的发展
材料 两宋时期,传统农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新发展,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讲究精耕细作的集约化经营……宋初从越南引进早稻优良品种占城稻,在江南普遍种植。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农村中开始出现专门种植经济作物(蚕桑、蔬菜、漆树、花卉、果树、甘蔗)的专业户,从事个体小商品生产,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互动探究
探究:根据材料,概括两宋时期农业发展的新变化。这些变化对两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提示:变化:讲究精耕细作集约化经营;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经济作物种植专业户出现。
影响: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产品;推动两宋商品经济的
发展。
探究2 问题阐释——宋代城市的变化
材料
探究:上图分别是唐长安和北宋东京城市功能图,读图指出商业发展的区域变化,分析变化的本质及其原因。
提示:变化:由封闭的坊市转变为开放的街市,商业区域更为灵活自由,束缚减少。
本质: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渐提高;政府政策的影响,如“抑商”政策的松弛;民族交融的推动;交通发达等。
认知深化
唐宋时期的城市变化
(1)城市类型和职能:以政治、军事为主的传统中心城市进一步向复合型城市转变,城市商业、经济职能逐渐加强,有的已转变为以经济、商业职能为主。
(2)城市空间分布:城市分布重心已由北方向南方转移,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已经打破坊市界限,外部空间结构则突破城墙界限向城周地区扩延。
(3)城市人口结构和数量:大都市政治军事性人口比重减少,经济商业服务性人口比重明显加大;城市人口数量大幅度增长,在整个社会中的人口比重也明显增加;城市人口结构变化中市民阶层初步形成。
(4)城市人口文化结构:商品经济的活跃,营造出开放的社会文化氛围,酝酿出全新的市民文化。
探究3 信息获取——经济重心的南移
材料一 朝廷在故都(东京)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江苏)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摘编自[南宋]陆游《渭南文集》
材料二 我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比重表
——摘编自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之向南发展》
朝代 南方占全国人口数比例 北方占全国人口数比例
西汉 19.8% 80.2%
唐代 43.2% 56.8%
北宋 62.9% 37.1%
探究:两则材料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何价值?
提示:材料一说明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国家赋税仰仗南方;材料二说明北宋南方人口数大大超过北方,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基本定型。
朝代 南方占全国人口数比例 北方占全国人口数比例
西汉 19.8% 80.2%
唐代 43.2% 56.8%
北宋 62.9% 37.1%
1.据统计,989年,北宋全国户数约650万,1110年增长到约2 088万户。这主要得益于
A.社会经济发展
B.高产农作物引进
C.对外贸易发达
D.政府严格限制土地兼并
√
练测评估
根据材料“989年,北宋全国户数约650万,1110年增长到约2 088万户”可知,北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数量大幅增加,A项正确;番薯、玉米等高产农作物于明清时期引进,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对外贸易发达”是人口增加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政府严格限制土地兼并”不符合宋朝史实,排除D项。
2.(2025·河南周口高一期末)在“天时、地利”不利的情况下,宋代的经济仍然有长足的进步。国内很多学者认为,这个时期发生了所谓的“绿色革命”“商业革命”“城市革命”“信息革命”等。属于“商业革命”的是
A.印刷业迅速发展 B.农业发展成就突出
C.纸币交子的出现 D.东京人口超过百万
√
根据材料可知,纸币交子的出现是宋代商业发展的重要表现,属于“商业革命”的内容,C项正确;印刷业迅速发展属于“信息革命”,排除A项;农业发展成就突出属于“绿色革命”,排除B项;东京人口超过百万体现的是城市发展,属于“城市革命”,排除D项。
3.(2025·湖北武汉高一期末)唐后期,“每岁赋入倚办,止于浙西东、宣歙、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等八道”。北宋一代,所谓“今之沃壤,莫如吴越闽蜀”,尤其“东南诸郡,饶实繁盛”。元代“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这说明了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北方赋税收入额逐渐超过南方
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南方人口数量逐渐超过了北方
√
据材料信息可知,从唐后期税收主要从江南地区征收,到北宋江南的繁盛,再到元代税收仰仗江南,这反映了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过程,C项正确;材料信息仅说明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概况,并未涉及人口迁移的信息,无法得出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南北方税收数据的变动情况,无法得出北方赋税收入额逐渐超过南方,排除B项;材料信息未涉及南北方人口的数据对比,无法得出南方人口数量逐渐超过了北方,排除D项。
返回
任务二 掌握宋代社会的新变化,理
解这些变化发生的必然性
1.阅读教材第二目,指出宋代门第观念淡化的原因和表现。
提示:原因:科举制向全社会开放,更加强调公平竞争。
表现:大批平民出身的士人进入政坛,官居高位;婚姻择偶以当下的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而不再关心祖先名望。
2.阅读教材第二目,指出宋代经济中出现“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现象,分析该现象造成的影响。
提示:现象:宋朝时,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
影响:加速了土地流动和社会流动,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削弱了农民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问题导学
1.门第观念淡化
(1)原因
①隋唐时期,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
②宋朝科举制度不仅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而且更加强调__________。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
(2)表现:人们的婚姻择偶,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不再关心祖先
名望。
要点梳理
公平竞争
2.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宋以前 社会上长期存在人身不完全自由并且受到歧视的贱民阶层
宋朝 贱民阶层数量显著减少;家内服役更多地来自雇佣;宋朝无地农民较少受到__________以外的人身束缚
概念阐释
租佃关系
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
契约关系
3.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1)原因: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国家调整政策。
(2)表现
土地交易 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
社会生活 官府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的限制更为松弛
概念阐释
宋代的“不抑兼并”政策
宋朝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对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加干预,从本质上说,就是承认并保护土地私有产权的合法性及土地的商品化,允许地主按经济规律进行流转买卖,国家不再加以干预。
探究1 信息获取——宋代婚姻观念的变化
材料 据《宋史·向敏中传》《续资治通鉴长编》等记载,薛居正子薛惟吉之嫠妇柴氏,将携资再嫁。(士大夫)向敏中、张齐贤都争着求娶,后为张齐贤所得,向敏中为此记恨在心,串通薛居正孙违诏贸其居第,互相闹得不可开交。
探究:根据材料,指出宋代社会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出现的
原因。
提示:变化:择偶标准变化;婚姻注重物质财富。
原因:宋代商品经济发展;门阀士族势力衰落。
互动探究
探究2 问题阐释——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材料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收田毕日,商量去往,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宋会要辑稿》等
探究: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有何作用?
提示:现象: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在选择雇主方面有一定的
权利。
作用:从依附关系中逐渐摆脱出来的农民,生产自主权、支配产品的权利大为提高,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
发展。
认知深化
宋朝社会发生变化的原因
(1)经济原因:宋朝经济继续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对外贸易都有较大的发展。
(2)政策原因:政府对土地买卖基本不加干涉,促进土地私有制迅速发展;土地流动性增强,贱民阶层、奴婢的流动也随之加快,促使奴婢地位提高。
(3)政治原因:唐末五代以来,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变动,门阀士族制度逐渐走向衰亡。
(4)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大批出身于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给政治增添了活力,削弱了士族制度的政治基础。
(5)唐末五代战争的影响:战争打击了腐朽的士族制度,加速了士族制度的衰亡。
1.(2024·山东高一学业考试)下面是对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经济与社会状况的描述。该时期是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
练测评估
陶瓷业出现五大名窑
棉花开始在内地种植
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出现著名的五大名窑,即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其次,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棉花开始在内地种植的时期,这标志着棉纺织业的兴起,北宋时期,四川地区首次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这是货币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最后,“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反映了宋朝社会流动性增强,土地所有权频繁更迭的现象,这与宋朝的土地制度改革有关,综合以上可知,该时期是宋朝,故选C项。
陶瓷业出现五大名窑
棉花开始在内地种植
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
2.(2025·河南洛阳高一期末)唐律规定奴婢阶层“律比畜产”,到宋代奴婢实际上是“雇佣良民”,严禁买卖。唐宋奴婢身份的变化
A.体现出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B.表明宋代门第观念淡化
C.改变了贱民受歧视的社会地位
D.反映了世家大族的衰落
√
根据材料可知,唐代奴婢“律比畜产”,地位极低,宋代奴婢实际上是“雇佣良民”,严禁买卖,这说明奴婢的社会地位从唐代的“畜产”上升到宋代的“良民”,体现出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A项正确;宋代随着科举制的发展,门第观念逐渐淡化,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题目仅涉及奴婢群体社会地位的变化,不能说明整体社会贱民地位的彻底改变,也不能直接说明世家大族的衰落,排除C、D两项。
返回
任务三 掌握宋代儒学复兴的内容,
认识其影响
1.阅读教材第三目并结合所学,从思想文化角度说明儒学复兴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提示:必要性:儒家学说日益僵化,受到佛道两教的冲击。
可能性:北宋崇文抑武方针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
2.结合程朱理学的内容,说明其在南宋后得到统治者尊崇的原因。
提示:原因:程朱理学将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作为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进而要求人们“存天理,灭人欲”,自觉遵守伦理道德的规范,这些都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所以程朱理学在南宋后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尊崇。
问题导学
1.儒学复兴运动——理学兴起
(1)背景: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不及佛教和道教。
(2)时间:北宋中期。
(3)内容
①挖掘__________的思想内涵。
②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特别是希望发挥儒学在强化________________、树立基本________方面的作用。
(4)结果:理学的学派影响逐渐增大。
要点梳理
儒家经书
社会伦理道德秩序
价值观
2.程朱理学
(1)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______。
(2)思想内涵
宇宙观 人生观 方法论
认为“理”即“_____”,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
原则 主张“_______,灭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 “__________”: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逐渐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朱熹
天理
存天理
格物致知
(3)理学的影响
①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为“______”并且加以注释,作为儒学基础读物。
②从南宋后期起,__________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元朝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
为主。
四书
程朱理学
图解历史
程朱理学的内涵
探究1 信息获取——理学的特征
材料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探究:根据材料,概括宋代理学的特点。
提示:特点: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精神;儒学哲学化、思辨化;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是理性主义的哲学。
互动探究
认知深化
宋代理学的基本特点
(1)儒学哲学化:传统的道德信条式的理论经由宋代理学家的改造,发展成哲学理论体系。
(2)儒学佛道化:主要表现在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借鉴佛、道的传教谱系,创立“道统”;吸收佛、道的禁欲主义。
(3)儒学世俗化:程朱理学控制教育与科举,并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朱熹的《家礼》和《小学》也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
(4)强调伦理道德:理学所强调的天理,实质上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理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灭欲”或“存心灭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能论,都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探究2 问题阐释——程朱理学对民族性格的影响
材料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宋明理学对塑造民族性格的影响。
提示:影响: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崇尚道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忧患意识;凸显人性尊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但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也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望。
认知深化
儒学对塑造民族性格的影响
1.(2024·湖北高一期末)宋代理学家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食粮之一。这主要是因为,该思想
A.具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B.便于统治者控制百姓
C.体现个人对社会的担当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
练测评估
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含义是要探求天地真知,要为天下百姓谋求幸福,要继承古代圣贤的思想文化精髓,要开创一个万世太平的和谐社会,体现了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这种个人对社会的担当使张载的“横渠四句”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食粮之一”,故选C项。
2.(2025·江苏淮安高一期末)朱熹认为8—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其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他提出小学教育的内容是“学其事”,主张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由此可见,朱熹的教育理念
A.重视道德修养
B.追求科学真理
C.强调内心反省
D.彰显自由平等
√
“圣贤坯璞”指的是儿童还处于发展阶段,有成为圣贤的潜力,但尚未达到圣贤的境界,因此朱熹主张通过具体行事,使儿童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结合所学,朱熹作为理学家代表,注重维护儒家伦理道德,其儿童教育思想也重视道德修养,A项正确;朱熹作为理学家,强调社会伦理道德秩序,而非追求科学真理,排除B项;材料中朱熹主张通过具体行事而非内心反省来修养道德,排除C项;理学家推崇儒家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秩序,而非强调自由平等,排除D项。
返回
任务四 列举宋代文学艺术和科技成就,
认识文学艺术是社会变化的反映
1.阅读教材第四目,指出宋元时期通俗文学的主要成就,并说明其主要
原因。
提示:成就:宋词、元曲和话本。
原因: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
2.阅读教材第四目,分别指出宋元书法、绘画艺术的突出特征。
提示:书法: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绘画: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问题导学
3.阅读教材第四目,简述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三大发明在宋代的突破,说明其历史地位。
提示:突破:北宋工匠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火药被大量用于军事;人工磁化的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
地位: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1.文学艺术
要点梳理
宋词 概况 唐朝后期出现新诗体——词,宋朝鼎盛,著名词作广泛流传
原因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和士大夫阶层活跃
②两宋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
代表 豪放派的苏轼、________;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
元曲 概况 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更加适合市井演唱的需要;________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代表 关汉卿、王实甫
辛弃疾
元杂剧
话本 宋元时期,说书演出盛行,其底本称为话本,实际上是早期的__________
书法 宋元两朝,书法名家辈出,与唐朝相比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绘画 山水画成就最为突出,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花鸟画、人物画水平也很高
白话小说
概念阐释
市民文化
宋元时期商品经济繁荣,于是逐渐兴起市民阶层,市民文化也随之兴起。快速的都市生活节奏和情感节奏,决定了市民文化热情奔放、浅俗直白的倾向,而市民文化直接推动了宋代诗、词的繁荣发展。
2.科技
(1)三大发明基本成熟,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①印刷术: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北宋工匠______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②火药: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
③指南针:用__________的方法造出的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
毕昇
人工磁化
图解历史
四大发明的影响
(2)科学家
①北宋的沈括:所著《__________》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②元朝的郭守敬:最突出的成就是设计和监制多种天文观测仪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定新的历法《________》,其中测定的数据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③元朝农学家王祯:编撰的《______》,集南北方农业技术于一体,其中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
梦溪笔谈
授时历
农书
探究1 问题阐释——宋朝都城的世俗化趋势
材料 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百万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接管调弦于茶坊酒肆”,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
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世俗化趋势的推动因素。
提示:因素:城市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娱乐设施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人民消费能力的提高;科技发展(印刷术普及)。
互动探究
探究2 信息获取——宋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材料 以下为宋朝重大科技成就简表
成就 简介
火药 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北宋火药武器广泛用于军事。13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在西方社会产生巨大震动
指南针 北宋用于航海,南宋时传到欧洲,在新航路开辟中起了重要作用
地磁偏角 北宋科学家沈括通过精确测量子午线,发现地磁偏角存在,比欧洲早400年
十二气历 北宋科学家沈括把四季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统一起来,利于农时安排
活字印刷术 11世纪中期,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东传到朝鲜、日本,西传到埃及、欧洲。欧洲人用活字排版印刷比中国晚400年
《营造法式》 北宋建筑学家李诫编著,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
探究:根据材料,概括宋朝科技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以上特点的原因。
提示:特点:领先世界;影响深远;实用性强;多领域成就突出。
原因:经济上,农耕文明的繁荣,奠定物质基础(海外贸易发展,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农业发展促使历法发展);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提供了政权保证;文化上,崇文抑武,学术自由,提供了宽松环境;前代科技文化的积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认知深化
北宋时期科技成就突出的原因
(1)北宋时期封建经济在唐朝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发展,推动了我国传统科技的发展。
(2)北宋文化的繁荣对印刷术提出了新要求,对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起了促进作用。
(3)唐朝以来海上贸易和造船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促使指南针在北宋时被广泛应用于航海。
(4)北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战争不断,这促进了火药武器的发展。
1.(2024·广东深圳高一期末)当面对严峻的社会现实时,古代文人纷纷吟出悲壮之音,唱出慷慨之声,将个体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与以上所述主旨相符的宋词是
A.杜甫——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B.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C.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D.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
练测评估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为国效力、收复旧山河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情感,符合材料“将个体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D项正确;A、B两项属于唐诗而非宋词,均排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表达了词人欢快愉悦的心情,与“将个体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无关,排除C项。
2.(2025·山东烟台高一期末)五代以前,社会上出现了一大批为官府、私家抄书或自己抄书出售的群体——“经生”,如“(成都)吴彩鸾善书小字,尝书《唐韵》鬻之”。而到宋代及以后,“经生”群体则大量减少。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科举制度的完善
B.印刷技术的进步
C.市民文化的兴起
D.绘画艺术的发展
√
据材料可知,宋代抄书群体“经生”数量减少,书籍产生方式发生变换,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时期,雕版印刷术相当普及,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为书籍的印刷提供了有力支撑,B项正确;科举制是选官制度,不会影响书籍的产生方式,排除A项;市民文化兴起是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主要影响文学创作的内容,而不是书籍产生方式,排除C项;宋代绘画艺术的发展体现在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方面,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
返回
学习小结
思维导图
史论要旨
1.宋元时期,区域经济作物的种植,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的突破。两宋时期城市商业突破时空限制,大城市与商业发展空前繁荣。
2.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南多北少的格局已定型;元朝的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3.宋代科举制的发展,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的加快;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促使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逐渐减弱,宋元时期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4.程朱理学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强调“格物致知”及“存天理,灭人欲”,理学的出现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5.城市经济繁荣,推动宋元文学新体裁的发展。三大发明在宋朝基本成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返回
课时测评
1.(2024·河南高一期末)北宋时,棉花的种植在闽粤一带已渐盛行;南宋时,棉花种植推向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宋代有诗云:“嘉树种木棉,天何厚八闽……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这反映了宋代
A.南方经济实力超过北方
B.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C.棉花成为主要衣被材料
D.南方棉花种植已逐渐普遍
√
据材料“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可知,宋代棉花种植逐渐推广,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以种植粮食为主的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经济作物的种植增多,出现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故选B项;材料反映了南方部分地区的棉花种植,没有与北方经济状况进行比较,得不出“超过”的结论,排除A项;明代后期,棉花取代丝、麻、毛成为主要衣被材料,排除C项;元朝南方植棉逐渐普遍,排除D项。
2.(2024·河北高一学业考试)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过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元朝时,杭州被外国旅行家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这表明宋元时期
A.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B.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C.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D.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
题干中提到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均超过百万,市场活跃且交易频繁,说明城市的经济活动十分繁荣,此外,元朝时的杭州和大都分别在南、北方作为重要的经济中心,进一步证实了这一时期的城市繁荣和商业发达,这些信息都强调了商业和城市的繁荣,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南北方经济的对比,不能得出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排除B项;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是在明朝中期,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商业和城市的发展,未涉及社会成员间的关系问题,排除D项。
3.(2025·广东佛山高一期末)宋朝熙宁年间,四川九陇县茶园“各为雇召人工,每日雇钱六十文”,并提供口粮。这反映了当地
A.小农经济开始瓦解 B.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C.雇佣关系的货币化 D.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提高
√
据材料“各为雇召人工,每日雇钱六十文”可知,这时期已经存在出卖劳动力获得工钱的现象,说明雇佣关系的货币化,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排除A项;雇佣关系的货币化反映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松弛,而不是强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农业生产技术等相关内容,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
4.(2024·陕西汉中高一上期末)两宋时期京城有固定经营场所的职业商人,通过文字、图形、色彩等招牌、幌子向客户传递其所经营的商品范畴、特点和档次等。如《清明上河图》中,有两家药铺的招牌分别为“赵太丞家”“杨家应诊”,在招牌旁边介绍了大夫的特长与药品功能等。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市场意识较为浓厚 B.商业突破时空限制
C.商家经营诚实无欺 D.风俗画的写实风格
√
根据材料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家对于广告、招牌等宣传手段和品牌效应较为重视,说明他们的市场意识较为浓厚,A项正确;材料反映不出当时的商业突破了时空限制,排除B项;广告只能起到宣传作用,不能证明商家诚实无欺,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风俗画的风格,排除D项。
5.(2024·山东高一期末)钱穆认为:“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朝。……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政府加强社会控制 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婚姻观念注重门第 D.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形成
√
据材料“宋朝……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可知,钱穆认为宋朝在政治经济、社会人生等方面相比于前代发生了重大变化,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贱民阶层数量显著减少,反映了社会成员的身份趋于平等,故选B项。
6.(2024·广东深圳高一上期末)有学者认为,唐代中叶“人民从束缚在土地上的制度中得到自由解放”,到了宋代“人民拥有土地所有权的意义更加确实”。这一观点是基于唐宋时期
A.租佃关系普遍发展 B.赋税制度的改革
C.均田制进一步推行 D.藩镇势力的削弱
√
唐代实行两税法,征税标准由人丁为主转变为田亩和资产为主,对人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宋朝对这一制度进行沿袭,确保人民的土地所有权,所以材料中的观点主要是基于唐宋时期赋税制度的改革,B项正确;唐朝时期租佃关系没有得到普遍发展,排除A项;唐朝中后期均田制已经瓦解,排除C项;宋代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藩镇问题,排除D项。
7.(2025·广东高一上期末)朱熹以儒家《四书》的道德精神从事家族文化建设,其主要文献有《朱子家礼》与《朱子家训》。其中《朱子家礼》一书涉及冠、婚、丧、祭等各种家礼,得到朝廷、儒者的特别赞许,曾经在民间广泛流传。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日常家礼仪式烦琐 B.道德教化得到认同
C.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D.宗法制度得以恢复
√
据材料可知,宋代朝廷、儒者对朱熹含有儒家教化精神的《朱子家礼》与《朱子家训》特别赞许,《朱子家礼》还在民间广泛流传,这说明当时道德教化得到认同,B项正确;题干没有描述这些家礼仪式是否烦琐,不能得出日常家礼仪式烦琐的结论,排除A项;儒学在汉武帝时期就已经成为主流思想,排除C项;宗法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变革逐渐瓦解,但宗法观念一直存在,排除D项。
8.(2024·安徽高一下开学考)柳永的词在形式、语言和用典上都一改文人词的创作路数,变“雅”为“俗”。《四库全书总目·东坡词提要》称:“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据此可知,柳永的词
A.迎合了儒学复兴的潮流
B.折射了崇文抑武的国策
C.契合了市民阶层的需求
D.体现了选官制度的变革
√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词是娱乐场所用于演唱的歌词,要求易于理解,柳永的词通俗易懂,更能够适应市民阶层的需求,C项正确;词的通俗易懂主要受到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的影响,与儒学的复兴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词在形式、语言和用典上的通俗化,没有涉及“抑武”,排除B项;宋朝的选官制度仍旧是科举制,且宋词主要用于娱乐场所的演唱,与选官制度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9.(12分)(2024·江苏南京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一些地区形成了一种兼营绢布、日用小商品,且在村落、附近集镇从事小规模商业活动的模式。在自然环境特殊的地区,人们会共同投入以市场为目标的其他产业,譬如在南方山区,完全市场化的茶、竹、木、漆、纸等行业,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宋代还是十九世纪以前铜产量与铜钱铸造量最高的时代,又曾以年产铁十四万吨的水平在世界前现代国家中高居第一。更多的与土地相分离的人们,则投身商业,涌入城市,使宋代发育出繁盛的商业城市、发达的城镇体系、商品交易网络,也使宋代的城市化水平达到前朝后代均难望其项背的程度。高度发展的经济也带来学术文化的繁荣,唐朝后期出现的新诗体在宋代进入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科技发明更是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摘编自余蔚《士大夫的理想时代:宋》
(1)据材料,指出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6分)
答案:表现:基层市场(市场体系)涌现;小规模商业活动的模式;经济作物成为部分地区的支柱产业;商品生产专业化、市场化、区域化程度加深;货币供应铸造增加;出现发达的城镇体系,城市化水平高,发育出繁盛的商业城市;推动学术文化的繁荣、科技的成熟。(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代思想、文化、科技发展的表现。(6分)
答案:思想:程朱理学兴起;门第观念淡化。(2分)
文化:市民文化发展(文化趋于世俗化和大众化);宋词繁荣;说书演出盛行;书法追求个性、不拘法度;《清明上河图》的绘制。(2分)
科技:三大发明(指南针、印刷术、火药)在宋代成熟;《梦溪笔谈》记载总结科技成果。(2分)
10.(2024·安徽亳州高一上期末)北宋初年,成都出现了专为商人经营现钱保管业务的“交子铺户”。存款人把现金交付给铺户,铺户把存款人存放现金的数额临时填写在用楮纸制作的卷面上,再交还存款人,当存款人提取现金时,收取3%的手续费。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楮纸券便谓之“交子”。可见,交子
A.最初是由政府发行的
B.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流通
C.成为宋代的主要货币
D.是一种存款和取款凭据
√
根据题干“专为商人经营现钱保管业务”“填写存款金额的楮纸券”及所学可知,北宋初期的“交子”是一种存款和取款的凭据,便利了商品交易,促进了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交子最初是在民间流通使用,并不是由政府发行,排除A项;此时“交子”并未在全国范围内流通,排除B项;“交子”是宋朝的辅助货币,根据材料只能看出此时的交子仅是一种凭证,尚未成为货币,排除C项。
11.(2024·湖南长沙高一上期末)下表为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部分路辖城市商税额(单位:贯)
据表可知,当时
A.交通条件影响商业发展 B.首府失去经济中心地位
C.南方商品经济普遍发达 D.商税成为政府主要税源
√
路 城市 商税额
淮南东路 首府扬州(今扬州) 41 000
楚州(运河入淮河处,今淮安) 67 800
荆湖北路 首府江陵(今荆州) 8 000
岳州(今岳阳) 25 000
夔州路 首府夔州(今重庆) 21 000
恭州(长江上游航运中心,今重庆) 31 000
广南西路 首府桂州(今桂林) 6 600
琼州(今海口) 19 000
根据题干表格信息可知,位于运河入淮河处的楚州和位于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的恭州,商税额要远高于其他大部分地区,因此可知,当时的交通条件影响了商业的发展,A项正确;根据表格信息中的个例并不能
路 城市 商税额
淮南东路 首府扬州(今扬州) 41 000
楚州(运河入淮河处,今淮安) 67 800
荆湖北路 首府江陵(今荆州) 8 000
岳州(今岳阳) 25 000
夔州路 首府夔州(今重庆) 21 000
恭州(长江上游航运中心,今重庆) 31 000
广南西路 首府桂州(今桂林) 6 600
琼州(今海口) 19 000
得出“首府失去经济中心地位”的结论,排除B项;表格中仅涉及南方部分城市的商品经济发展情况,并不能据此推知整个南方地区商品经济普遍发达,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比较商税与其他税收的占比,无法说明商税成为政府的主要税源,排除D项。
路 城市 商税额
淮南东路 首府扬州(今扬州) 41 000
楚州(运河入淮河处,今淮安) 67 800
荆湖北路 首府江陵(今荆州) 8 000
岳州(今岳阳) 25 000
夔州路 首府夔州(今重庆) 21 000
恭州(长江上游航运中心,今重庆) 31 000
广南西路 首府桂州(今桂林) 6 600
琼州(今海口) 19 000
12.(2024·广东深圳高一上期末)宋代实行募兵制,兵士及其家属的粮食消费均由官府供给。但是,军队驻扎地的租赋,“不足以供兵费,屯兵营田岁入无几”,调用民力运粮又过于扰民。于是,政府允许商人介入国家边疆军粮贮存与运输。由此可知,宋代军粮的消费
A.加重人民赋税负担 B.造成财政压力
C.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D.提高商人地位
√
据材料可知,宋朝时期,政府允许商人介入国家边疆军粮贮存与运输,在客观上有利于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调用民力运粮过于扰民,宋朝允许商人介入,与人民的赋税负担、财政压力、商人地位无直接关联,排除A、B、D三项。
13.(2024·山东泰安高一上期末)下图为南北方人才比重曲线示意图。这反映了
A.江浙土地开发促进了人口大量增加
B.南方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进步
C.东汉以后南方人才比重持续地增长
D.北宋时期南方上缴赋税超过了北方
√
据材料可知,随着经济重心南移,人才
比重曲线发生变化,南方人才比重曲线
逐渐上升,反映的本质是南方经济的发
展推动了文化的进步,使得南方人才占
比提高,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人才比
重的变化,没有描述人口的增加,排除
A项;清朝时期南方人才比重有所下降,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经济重心南移对人才的影响,没有体现赋税信息,排除D项。
14.(12分)(2025·陕西咸阳高一阶段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简图
观察地图,提取关联信息,确定一个研究题目,并进行论述。(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2分)
答案:(示例)题目:北民南迁推动经济重心南移。(2分)
论述:中国古代战争频繁,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也
引发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自东汉到西晋,西北边陲的
少数民族如匈奴、羯、氐、羌等内迁,并卷入战乱。自
此,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
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促进了江南经
济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安史之乱期间,
北方遭到战争摧残,带来新一轮的北民南迁,中国古代
的经济重心也开始南移,南方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北宋灭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提高了南方的经济地位。(8分)
总之,中国古代的人口迁徙,往往伴随着战争与浩劫,由于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相对安定,以北人南迁为主,极大地促进了南方的发展。(2分)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作答言之有理亦可)
结合图片中移民的方向可得出,北民南迁推
动经济重心南移;其次,结合中国古代三次
大规模的人口南迁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等
相关史实,进行阐述。如中国古代战争频繁,
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引发了大规模
的人口迁徙。结合所学的自东汉到西晋、安
史之乱、北宋灭亡等相关史实,从大批中原人口南渡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进行论述。最后,对所阐述的内容进行总结升华即可。
返回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课标要求 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在经济、社会与文化等方面的新变化
时空定位
任务一 掌握宋元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认识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宋元时期的经济较之前有明显的发展。阅读教材第一目,试以农业、纺织、制瓷、矿冶、印刷等行业的发展加以说明。
提示:农业:耕种制度方面,宋朝时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经济结构方面,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纺织业:棉花种植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矿冶业:煤作为矿冶燃料,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制瓷业:宋代瓷以五大名窑为代表、风格各异、色彩多变、质感浑厚,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印刷业、造纸业:印刷业在宋元时期迅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带动了造纸业的进步。
2.阅读教材第一目和右图,指出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
提示:表现:宋朝商品经济繁荣,基层市场和榷场交易活跃;货币需求量剧增,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海外贸易发展,外贸税成为重要财源,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1.农业
角度 表现
耕作制度 宋朝时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
经济结构 ①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②棉花在内地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
边疆开发 漠北、东北、西北、西南的农业和手工业都有显著进步
稻麦复种制 稻麦复种制是一种耕作方法,目的是提高农田的产量。稻麦复种制就是稻、麦两种粮食作物轮种的复种方式,每年六月份种水稻,十月份水稻收获后,翻耕播种小麦,越冬至来年五月收获,麦茬翻耕灌溉后再种水稻,一年两熟。
2.手工业
行业 成就 影响
制瓷业 ①宋朝:出现以定窑、汝窑、哥窑、官窑、钧窑等五大名窑为代表的特色瓷器 ②元朝:出现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 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矿冶业 北宋都城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印刷业 在宋元时期发展迅速 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3.商业发展
(1)国内商业发展
市场 ①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②边境贸易: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货币 ①北宋:开始出现纸币——交子 ②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城市 ①两宋:北宋东京、南宋临安 ②元朝:杭州、大都
(2)海外贸易:非常繁荣
①外贸税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②丝织品、瓷器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输入中国的商品则以香料、珠宝等为主。
③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
榷场 榷场是辽宋夏金元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场内贸易由官吏主持,除官营贸易外,商人须纳税、交牙钱、领得证明文件(关子、标子、关引等)方能交易。对于统治者来说,榷场有控制边境贸易、提供经济利益、安边绥远的作用。
4.经济重心南移
(1)自唐朝中期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增长迅速。
(2)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3)元朝: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
①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
②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对隋唐时期的大运河进行取直,大大缩短了航程。
③元朝还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也是运输江南的粮食。
经济重心南移≠政治中心南移 宋元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但中国古代的政治中心很长时间内是在北方,这是由历史文化渊源、战略地位、北方经济的不断恢复等多种因素决定的。
探究1 信息获取——宋代农业的发展
材料 两宋时期,传统农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新发展,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讲究精耕细作的集约化经营……宋初从越南引进早稻优良品种占城稻,在江南普遍种植。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农村中开始出现专门种植经济作物(蚕桑、蔬菜、漆树、花卉、果树、甘蔗)的专业户,从事个体小商品生产,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探究:根据材料,概括两宋时期农业发展的新变化。这些变化对两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提示:变化:讲究精耕细作集约化经营;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经济作物种植专业户出现。
影响: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产品;推动两宋商品经济的发展。
探究2 问题阐释——宋代城市的变化
材料
探究:上图分别是唐长安和北宋东京城市功能图,读图指出商业发展的区域变化,分析变化的本质及其原因。
提示:变化:由封闭的坊市转变为开放的街市,商业区域更为灵活自由,束缚减少。
本质: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渐提高;政府政策的影响,如“抑商”政策的松弛;民族交融的推动;交通发达等。
【认知深化】 唐宋时期的城市变化
(1)城市类型和职能:以政治、军事为主的传统中心城市进一步向复合型城市转变,城市商业、经济职能逐渐加强,有的已转变为以经济、商业职能为主。
(2)城市空间分布:城市分布重心已由北方向南方转移,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已经打破坊市界限,外部空间结构则突破城墙界限向城周地区扩延。
(3)城市人口结构和数量:大都市政治军事性人口比重减少,经济商业服务性人口比重明显加大;城市人口数量大幅度增长,在整个社会中的人口比重也明显增加;城市人口结构变化中市民阶层初步形成。
(4)城市人口文化结构:商品经济的活跃,营造出开放的社会文化氛围,酝酿出全新的市民文化。
探究3 信息获取——经济重心的南移
材料一 朝廷在故都(东京)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江苏)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摘编自[南宋]陆游《渭南文集》
材料二 我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比重表
朝代 南方占全国人口数比例 北方占全国人口数比例
西汉 19.8% 80.2%
唐代 43.2% 56.8%
北宋 62.9% 37.1%
——摘编自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之向南发展》
探究:两则材料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何价值?
提示:材料一说明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国家赋税仰仗南方;材料二说明北宋南方人口数大大超过北方,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基本定型。
1.据统计,989年,北宋全国户数约650万,1110年增长到约2 088万户。这主要得益于( )
A.社会经济发展
B.高产农作物引进
C.对外贸易发达
D.政府严格限制土地兼并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989年,北宋全国户数约650万,1110年增长到约2 088万户”可知,北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数量大幅增加,A项正确;番薯、玉米等高产农作物于明清时期引进,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对外贸易发达”是人口增加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政府严格限制土地兼并”不符合宋朝史实,排除D项。
2.(2025·河南周口高一期末)在“天时、地利”不利的情况下,宋代的经济仍然有长足的进步。国内很多学者认为,这个时期发生了所谓的“绿色革命”“商业革命”“城市革命”“信息革命”等。属于“商业革命”的是( )
A.印刷业迅速发展 B.农业发展成就突出
C.纸币交子的出现 D.东京人口超过百万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纸币交子的出现是宋代商业发展的重要表现,属于“商业革命”的内容,C项正确;印刷业迅速发展属于“信息革命”,排除A项;农业发展成就突出属于“绿色革命”,排除B项;东京人口超过百万体现的是城市发展,属于“城市革命”,排除D项。
3.(2025·湖北武汉高一期末)唐后期,“每岁赋入倚办,止于浙西东、宣歙、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等八道”。北宋一代,所谓“今之沃壤,莫如吴越闽蜀”,尤其“东南诸郡,饶实繁盛”。元代“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这说明了( )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北方赋税收入额逐渐超过南方
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南方人口数量逐渐超过了北方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从唐后期税收主要从江南地区征收,到北宋江南的繁盛,再到元代税收仰仗江南,这反映了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过程,C项正确;材料信息仅说明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概况,并未涉及人口迁移的信息,无法得出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南北方税收数据的变动情况,无法得出北方赋税收入额逐渐超过南方,排除B项;材料信息未涉及南北方人口的数据对比,无法得出南方人口数量逐渐超过了北方,排除D项。
任务二 掌握宋代社会的新变化,理解这些变化发生的必然性
1.阅读教材第二目,指出宋代门第观念淡化的原因和表现。
提示:原因:科举制向全社会开放,更加强调公平竞争。
表现:大批平民出身的士人进入政坛,官居高位;婚姻择偶以当下的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而不再关心祖先名望。
2.阅读教材第二目,指出宋代经济中出现“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现象,分析该现象造成的影响。
提示:现象:宋朝时,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
影响:加速了土地流动和社会流动,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削弱了农民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门第观念淡化
(1)原因
①隋唐时期,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
②宋朝科举制度不仅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而且更加强调公平竞争。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
(2)表现:人们的婚姻择偶,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不再关心祖先名望。
2.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宋以前 社会上长期存在人身不完全自由并且受到歧视的贱民阶层
宋朝 贱民阶层数量显著减少;家内服役更多地来自雇佣;宋朝无地农民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
租佃关系 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
3.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1)原因: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国家调整政策。
(2)表现
土地交易 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
社会生活 官府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的限制更为松弛
宋代的“不抑兼并”政策 宋朝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对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加干预,从本质上说,就是承认并保护土地私有产权的合法性及土地的商品化,允许地主按经济规律进行流转买卖,国家不再加以干预。
探究1 信息获取——宋代婚姻观念的变化
材料 据《宋史·向敏中传》《续资治通鉴长编》等记载,薛居正子薛惟吉之嫠妇柴氏,将携资再嫁。(士大夫)向敏中、张齐贤都争着求娶,后为张齐贤所得,向敏中为此记恨在心,串通薛居正孙违诏贸其居第,互相闹得不可开交。
探究:根据材料,指出宋代社会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
提示:变化:择偶标准变化;婚姻注重物质财富。
原因:宋代商品经济发展;门阀士族势力衰落。
探究2 问题阐释——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材料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收田毕日,商量去往,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宋会要辑稿》等
探究: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有何作用?
提示:现象: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在选择雇主方面有一定的权利。
作用:从依附关系中逐渐摆脱出来的农民,生产自主权、支配产品的权利大为提高,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认知深化】 宋朝社会发生变化的原因
(1)经济原因:宋朝经济继续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对外贸易都有较大的发展。
(2)政策原因:政府对土地买卖基本不加干涉,促进土地私有制迅速发展;土地流动性增强,贱民阶层、奴婢的流动也随之加快,促使奴婢地位提高。
(3)政治原因:唐末五代以来,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变动,门阀士族制度逐渐走向衰亡。
(4)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大批出身于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给政治增添了活力,削弱了士族制度的政治基础。
(5)唐末五代战争的影响:战争打击了腐朽的士族制度,加速了士族制度的衰亡。
1.(2024·山东高一学业考试)下面是对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经济与社会状况的描述。该时期是( )
陶瓷业出现五大名窑
棉花开始在内地种植
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出现著名的五大名窑,即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其次,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棉花开始在内地种植的时期,这标志着棉纺织业的兴起,北宋时期,四川地区首次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这是货币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最后,“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反映了宋朝社会流动性增强,土地所有权频繁更迭的现象,这与宋朝的土地制度改革有关,综合以上可知,该时期是宋朝,故选C项。
2.(2025·河南洛阳高一期末)唐律规定奴婢阶层“律比畜产”,到宋代奴婢实际上是“雇佣良民”,严禁买卖。唐宋奴婢身份的变化( )
A.体现出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B.表明宋代门第观念淡化
C.改变了贱民受歧视的社会地位
D.反映了世家大族的衰落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代奴婢“律比畜产”,地位极低,宋代奴婢实际上是“雇佣良民”,严禁买卖,这说明奴婢的社会地位从唐代的“畜产”上升到宋代的“良民”,体现出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A项正确;宋代随着科举制的发展,门第观念逐渐淡化,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题目仅涉及奴婢群体社会地位的变化,不能说明整体社会贱民地位的彻底改变,也不能直接说明世家大族的衰落,排除C、D两项。
任务三 掌握宋代儒学复兴的内容,认识其影响
1.阅读教材第三目并结合所学,从思想文化角度说明儒学复兴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提示:必要性:儒家学说日益僵化,受到佛道两教的冲击。
可能性:北宋崇文抑武方针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
2.结合程朱理学的内容,说明其在南宋后得到统治者尊崇的原因。
提示:原因:程朱理学将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作为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进而要求人们“存天理,灭人欲”,自觉遵守伦理道德的规范,这些都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所以程朱理学在南宋后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尊崇。
1.儒学复兴运动——理学兴起
(1)背景: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不及佛教和道教。
(2)时间:北宋中期。
(3)内容
①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
②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特别是希望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4)结果:理学的学派影响逐渐增大。
2.程朱理学
(1)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
(2)思想内涵
宇宙观 人生观 方法论
认为“理”即“天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 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 “格物致知”: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逐渐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3)理学的影响
①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并且加以注释,作为儒学基础读物。
②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元朝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
程朱理学的内涵
探究1 信息获取——理学的特征
材料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探究:根据材料,概括宋代理学的特点。
提示:特点: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精神;儒学哲学化、思辨化;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是理性主义的哲学。
【认知深化】 宋代理学的基本特点
(1)儒学哲学化:传统的道德信条式的理论经由宋代理学家的改造,发展成哲学理论体系。
(2)儒学佛道化:主要表现在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借鉴佛、道的传教谱系,创立“道统”;吸收佛、道的禁欲主义。
(3)儒学世俗化:程朱理学控制教育与科举,并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朱熹的《家礼》和《小学》也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
(4)强调伦理道德:理学所强调的天理,实质上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理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灭欲”或“存心灭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能论,都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探究2 问题阐释——程朱理学对民族性格的影响
材料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宋明理学对塑造民族性格的影响。
提示:影响: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崇尚道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忧患意识;凸显人性尊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但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也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望。
【认知深化】 儒学对塑造民族性格的影响
1.(2024·湖北高一期末)宋代理学家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食粮之一。这主要是因为,该思想( )
A.具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B.便于统治者控制百姓
C.体现个人对社会的担当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含义是要探求天地真知,要为天下百姓谋求幸福,要继承古代圣贤的思想文化精髓,要开创一个万世太平的和谐社会,体现了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这种个人对社会的担当使张载的“横渠四句”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食粮之一”,故选C项。
2.(2025·江苏淮安高一期末)朱熹认为8—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其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他提出小学教育的内容是“学其事”,主张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由此可见,朱熹的教育理念( )
A.重视道德修养 B.追求科学真理
C.强调内心反省 D.彰显自由平等
答案:A
解析:“圣贤坯璞”指的是儿童还处于发展阶段,有成为圣贤的潜力,但尚未达到圣贤的境界,因此朱熹主张通过具体行事,使儿童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结合所学,朱熹作为理学家代表,注重维护儒家伦理道德,其儿童教育思想也重视道德修养,A项正确;朱熹作为理学家,强调社会伦理道德秩序,而非追求科学真理,排除B项;材料中朱熹主张通过具体行事而非内心反省来修养道德,排除C项;理学家推崇儒家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秩序,而非强调自由平等,排除D项。
任务四 列举宋代文学艺术和科技成就,认识文学艺术是社会变化的反映
1.阅读教材第四目,指出宋元时期通俗文学的主要成就,并说明其主要原因。
提示:成就:宋词、元曲和话本。
原因: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
2.阅读教材第四目,分别指出宋元书法、绘画艺术的突出特征。
提示:书法: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绘画: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3.阅读教材第四目,简述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三大发明在宋代的突破,说明其历史地位。
提示:突破:北宋工匠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火药被大量用于军事;人工磁化的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
地位: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1.文学艺术
宋词 概况 唐朝后期出现新诗体——词,宋朝鼎盛,著名词作广泛流传
原因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和士大夫阶层活跃 ②两宋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
代表 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
元曲 概况 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更加适合市井演唱的需要;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代表 关汉卿、王实甫
话本 宋元时期,说书演出盛行,其底本称为话本,实际上是早期的白话小说
书法 宋元两朝,书法名家辈出,与唐朝相比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绘画 山水画成就最为突出,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花鸟画、人物画水平也很高
市民文化 宋元时期商品经济繁荣,于是逐渐兴起市民阶层,市民文化也随之兴起。快速的都市生活节奏和情感节奏,决定了市民文化热情奔放、浅俗直白的倾向,而市民文化直接推动了宋代诗、词的繁荣发展。
2.科技
(1)三大发明基本成熟,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①印刷术: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北宋工匠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②火药: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
③指南针:用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的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
四大发明的影响
(2)科学家
①北宋的沈括:所著《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②元朝的郭守敬:最突出的成就是设计和监制多种天文观测仪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定新的历法《授时历》,其中测定的数据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③元朝农学家王祯:编撰的《农书》,集南北方农业技术于一体,其中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
探究1 问题阐释——宋朝都城的世俗化趋势
材料 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百万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接管调弦于茶坊酒肆”,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
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世俗化趋势的推动因素。
提示:因素:城市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娱乐设施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人民消费能力的提高;科技发展(印刷术普及)。
探究2 信息获取——宋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材料 以下为宋朝重大科技成就简表
成就 简介
火药 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北宋火药武器广泛用于军事。13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在西方社会产生巨大震动
指南针 北宋用于航海,南宋时传到欧洲,在新航路开辟中起了重要作用
地磁偏角 北宋科学家沈括通过精确测量子午线,发现地磁偏角存在,比欧洲早400年
十二气历 北宋科学家沈括把四季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统一起来,利于农时安排
活字印刷术 11世纪中期,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东传到朝鲜、日本,西传到埃及、欧洲。欧洲人用活字排版印刷比中国晚400年
《营造法式》 北宋建筑学家李诫编著,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
探究:根据材料,概括宋朝科技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以上特点的原因。
提示:特点:领先世界;影响深远;实用性强;多领域成就突出。
原因:经济上,农耕文明的繁荣,奠定物质基础(海外贸易发展,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农业发展促使历法发展);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提供了政权保证;文化上,崇文抑武,学术自由,提供了宽松环境;前代科技文化的积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认知深化】 北宋时期科技成就突出的原因
(1)北宋时期封建经济在唐朝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发展,推动了我国传统科技的发展。
(2)北宋文化的繁荣对印刷术提出了新要求,对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起了促进作用。
(3)唐朝以来海上贸易和造船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促使指南针在北宋时被广泛应用于航海。
(4)北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战争不断,这促进了火药武器的发展。
1.(2024·广东深圳高一期末)当面对严峻的社会现实时,古代文人纷纷吟出悲壮之音,唱出慷慨之声,将个体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与以上所述主旨相符的宋词是( )
A.杜甫——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B.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C.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D.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答案:D
解析:“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为国效力、收复旧山河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情感,符合材料“将个体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D项正确;A、B两项属于唐诗而非宋词,均排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表达了词人欢快愉悦的心情,与“将个体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无关,排除C项。
2.(2025·山东烟台高一期末)五代以前,社会上出现了一大批为官府、私家抄书或自己抄书出售的群体——“经生”,如“(成都)吴彩鸾善书小字,尝书《唐韵》鬻之”。而到宋代及以后,“经生”群体则大量减少。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科举制度的完善 B.印刷技术的进步
C.市民文化的兴起 D.绘画艺术的发展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宋代抄书群体“经生”数量减少,书籍产生方式发生变换,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时期,雕版印刷术相当普及,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为书籍的印刷提供了有力支撑,B项正确;科举制是选官制度,不会影响书籍的产生方式,排除A项;市民文化兴起是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主要影响文学创作的内容,而不是书籍产生方式,排除C项;宋代绘画艺术的发展体现在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方面,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
思维导图 史论要旨
1.宋元时期,区域经济作物的种植,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的突破。两宋时期城市商业突破时空限制,大城市与商业发展空前繁荣。 2.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南多北少的格局已定型;元朝的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3.宋代科举制的发展,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的加快;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促使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逐渐减弱,宋元时期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4.程朱理学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强调“格物致知”及“存天理,灭人欲”,理学的出现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5.城市经济繁荣,推动宋元文学新体裁的发展。三大发明在宋朝基本成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课时测评11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第1—8题,每小题3分,第10—13题,每小题3分,第9题12分,第14题12分,共60分)
1.(2024·河南高一期末)北宋时,棉花的种植在闽粤一带已渐盛行;南宋时,棉花种植推向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宋代有诗云:“嘉树种木棉,天何厚八闽……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这反映了宋代( )
A.南方经济实力超过北方
B.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C.棉花成为主要衣被材料
D.南方棉花种植已逐渐普遍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可知,宋代棉花种植逐渐推广,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以种植粮食为主的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经济作物的种植增多,出现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故选B项;材料反映了南方部分地区的棉花种植,没有与北方经济状况进行比较,得不出“超过”的结论,排除A项;明代后期,棉花取代丝、麻、毛成为主要衣被材料,排除C项;元朝南方植棉逐渐普遍,排除D项。
2.(2024·河北高一学业考试)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过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元朝时,杭州被外国旅行家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这表明宋元时期( )
A.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B.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C.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D.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答案:A
解析:题干中提到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均超过百万,市场活跃且交易频繁,说明城市的经济活动十分繁荣,此外,元朝时的杭州和大都分别在南、北方作为重要的经济中心,进一步证实了这一时期的城市繁荣和商业发达,这些信息都强调了商业和城市的繁荣,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南北方经济的对比,不能得出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排除B项;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是在明朝中期,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商业和城市的发展,未涉及社会成员间的关系问题,排除D项。
3.(2025·广东佛山高一期末)宋朝熙宁年间,四川九陇县茶园“各为雇召人工,每日雇钱六十文”,并提供口粮。这反映了当地( )
A.小农经济开始瓦解 B.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C.雇佣关系的货币化 D.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提高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各为雇召人工,每日雇钱六十文”可知,这时期已经存在出卖劳动力获得工钱的现象,说明雇佣关系的货币化,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排除A项;雇佣关系的货币化反映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松弛,而不是强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农业生产技术等相关内容,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
4.(2024·陕西汉中高一上期末)两宋时期京城有固定经营场所的职业商人,通过文字、图形、色彩等招牌、幌子向客户传递其所经营的商品范畴、特点和档次等。如《清明上河图》中,有两家药铺的招牌分别为“赵太丞家”“杨家应诊”,在招牌旁边介绍了大夫的特长与药品功能等。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市场意识较为浓厚 B.商业突破时空限制
C.商家经营诚实无欺 D.风俗画的写实风格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家对于广告、招牌等宣传手段和品牌效应较为重视,说明他们的市场意识较为浓厚,A项正确;材料反映不出当时的商业突破了时空限制,排除B项;广告只能起到宣传作用,不能证明商家诚实无欺,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风俗画的风格,排除D项。
5.(2024·山东高一期末)钱穆认为:“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朝。……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政府加强社会控制 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婚姻观念注重门第 D.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形成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宋朝……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可知,钱穆认为宋朝在政治经济、社会人生等方面相比于前代发生了重大变化,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贱民阶层数量显著减少,反映了社会成员的身份趋于平等,故选B项。
6.(2024·广东深圳高一上期末)有学者认为,唐代中叶“人民从束缚在土地上的制度中得到自由解放”,到了宋代“人民拥有土地所有权的意义更加确实”。这一观点是基于唐宋时期( )
A.租佃关系普遍发展 B.赋税制度的改革
C.均田制进一步推行 D.藩镇势力的削弱
答案:B
解析:唐代实行两税法,征税标准由人丁为主转变为田亩和资产为主,对人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宋朝对这一制度进行沿袭,确保人民的土地所有权,所以材料中的观点主要是基于唐宋时期赋税制度的改革,B项正确;唐朝时期租佃关系没有得到普遍发展,排除A项;唐朝中后期均田制已经瓦解,排除C项;宋代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藩镇问题,排除D项。
7.(2025·广东高一上期末)朱熹以儒家《四书》的道德精神从事家族文化建设,其主要文献有《朱子家礼》与《朱子家训》。其中《朱子家礼》一书涉及冠、婚、丧、祭等各种家礼,得到朝廷、儒者的特别赞许,曾经在民间广泛流传。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
A.日常家礼仪式烦琐 B.道德教化得到认同
C.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D.宗法制度得以恢复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宋代朝廷、儒者对朱熹含有儒家教化精神的《朱子家礼》与《朱子家训》特别赞许,《朱子家礼》还在民间广泛流传,这说明当时道德教化得到认同,B项正确;题干没有描述这些家礼仪式是否烦琐,不能得出日常家礼仪式烦琐的结论,排除A项;儒学在汉武帝时期就已经成为主流思想,排除C项;宗法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变革逐渐瓦解,但宗法观念一直存在,排除D项。
8.(2024·安徽高一下开学考)柳永的词在形式、语言和用典上都一改文人词的创作路数,变“雅”为“俗”。《四库全书总目·东坡词提要》称:“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据此可知,柳永的词( )
A.迎合了儒学复兴的潮流
B.折射了崇文抑武的国策
C.契合了市民阶层的需求
D.体现了选官制度的变革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词是娱乐场所用于演唱的歌词,要求易于理解,柳永的词通俗易懂,更能够适应市民阶层的需求,C项正确;词的通俗易懂主要受到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的影响,与儒学的复兴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词在形式、语言和用典上的通俗化,没有涉及“抑武”,排除B项;宋朝的选官制度仍旧是科举制,且宋词主要用于娱乐场所的演唱,与选官制度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9.(12分)(2024·江苏南京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一些地区形成了一种兼营绢布、日用小商品,且在村落、附近集镇从事小规模商业活动的模式。在自然环境特殊的地区,人们会共同投入以市场为目标的其他产业,譬如在南方山区,完全市场化的茶、竹、木、漆、纸等行业,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宋代还是十九世纪以前铜产量与铜钱铸造量最高的时代,又曾以年产铁十四万吨的水平在世界前现代国家中高居第一。更多的与土地相分离的人们,则投身商业,涌入城市,使宋代发育出繁盛的商业城市、发达的城镇体系、商品交易网络,也使宋代的城市化水平达到前朝后代均难望其项背的程度。高度发展的经济也带来学术文化的繁荣,唐朝后期出现的新诗体在宋代进入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科技发明更是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摘编自余蔚《士大夫的理想时代:宋》
(1)据材料,指出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代思想、文化、科技发展的表现。(6分)
答案:(1)表现:基层市场(市场体系)涌现;小规模商业活动的模式;经济作物成为部分地区的支柱产业;商品生产专业化、市场化、区域化程度加深;货币供应铸造增加;出现发达的城镇体系,城市化水平高,发育出繁盛的商业城市;推动学术文化的繁荣、科技的成熟。(6分)
(2)思想:程朱理学兴起;门第观念淡化。(2分)
文化:市民文化发展(文化趋于世俗化和大众化);宋词繁荣;说书演出盛行;书法追求个性、不拘法度;《清明上河图》的绘制。(2分)
科技:三大发明(指南针、印刷术、火药)在宋代成熟;《梦溪笔谈》记载总结科技成果。(2分)
10.(2024·安徽亳州高一上期末)北宋初年,成都出现了专为商人经营现钱保管业务的“交子铺户”。存款人把现金交付给铺户,铺户把存款人存放现金的数额临时填写在用楮纸制作的卷面上,再交还存款人,当存款人提取现金时,收取3%的手续费。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楮纸券便谓之“交子”。可见,交子( )
A.最初是由政府发行的
B.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流通
C.成为宋代的主要货币
D.是一种存款和取款凭据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专为商人经营现钱保管业务”“填写存款金额的楮纸券”及所学可知,北宋初期的“交子”是一种存款和取款的凭据,便利了商品交易,促进了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交子最初是在民间流通使用,并不是由政府发行,排除A项;此时“交子”并未在全国范围内流通,排除B项;“交子”是宋朝的辅助货币,根据材料只能看出此时的交子仅是一种凭证,尚未成为货币,排除C项。
11.(2024·湖南长沙高一上期末)下表为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部分路辖城市商税额(单位:贯)
路 城市 商税额
淮南东路 首府扬州(今扬州) 41 000
楚州(运河入淮河处,今淮安) 67 800
荆湖北路 首府江陵(今荆州) 8 000
岳州(今岳阳) 25 000
夔州路 首府夔州(今重庆) 21 000
恭州(长江上游航运中心,今重庆) 31 000
广南西路 首府桂州(今桂林) 6 600
琼州(今海口) 19 000
据表可知,当时( )
A.交通条件影响商业发展
B.首府失去经济中心地位
C.南方商品经济普遍发达
D.商税成为政府主要税源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表格信息可知,位于运河入淮河处的楚州和位于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的恭州,商税额要远高于其他大部分地区,因此可知,当时的交通条件影响了商业的发展,A项正确;根据表格信息中的个例并不能得出“首府失去经济中心地位”的结论,排除B项;表格中仅涉及南方部分城市的商品经济发展情况,并不能据此推知整个南方地区商品经济普遍发达,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比较商税与其他税收的占比,无法说明商税成为政府的主要税源,排除D项。
12.(2024·广东深圳高一上期末)宋代实行募兵制,兵士及其家属的粮食消费均由官府供给。但是,军队驻扎地的租赋,“不足以供兵费,屯兵营田岁入无几”,调用民力运粮又过于扰民。于是,政府允许商人介入国家边疆军粮贮存与运输。由此可知,宋代军粮的消费( )
A.加重人民赋税负担 B.造成财政压力
C.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D.提高商人地位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宋朝时期,政府允许商人介入国家边疆军粮贮存与运输,在客观上有利于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调用民力运粮过于扰民,宋朝允许商人介入,与人民的赋税负担、财政压力、商人地位无直接关联,排除A、B、D三项。
13.(2024·山东泰安高一上期末)下图为南北方人才比重曲线示意图。这反映了( )
A.江浙土地开发促进了人口大量增加
B.南方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进步
C.东汉以后南方人才比重持续地增长
D.北宋时期南方上缴赋税超过了北方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随着经济重心南移,人才比重曲线发生变化,南方人才比重曲线逐渐上升,反映的本质是南方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进步,使得南方人才占比提高,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人才比重的变化,没有描述人口的增加,排除A项;清朝时期南方人才比重有所下降,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经济重心南移对人才的影响,没有体现赋税信息,排除D项。
14.(12分)(2025·陕西咸阳高一阶段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简图
观察地图,提取关联信息,确定一个研究题目,并进行论述。(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2分)
答案:(示例)题目:北民南迁推动经济重心南移。(2分)
论述:中国古代战争频繁,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也引发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自东汉到西晋,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如匈奴、羯、氐、羌等内迁,并卷入战乱。自此,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安史之乱期间,北方遭到战争摧残,带来新一轮的北民南迁,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也开始南移,南方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北宋灭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提高了南方的经济地位。(8分)
总之,中国古代的人口迁徙,往往伴随着战争与浩劫,由于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相对安定,以北人南迁为主,极大地促进了南方的发展。(2分)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作答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结合图片中移民的方向可得出,北民南迁推动经济重心南移;其次,结合中国古代三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等相关史实,进行阐述。如中国古代战争频繁,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引发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结合所学的自东汉到西晋、安史之乱、北宋灭亡等相关史实,从大批中原人口南渡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进行论述。最后,对所阐述的内容进行总结升华即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