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尊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尊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1 11:08:36

文档简介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标要求 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时空定位
任务一 了解明清时期经济的新现象,认识明清经济的局限性
1.阅读教材第一目,概括明清时期各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
提示:农业:高产粮食作物的引入与推广,江南等地区农业多种经营日益兴盛;手工业:南方一些地区的一些行业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商业:白银货币化,长途贸易发展,商帮出现,工商业市镇兴起。
2.阅读教材第一目,指出明清时期社会转型的阻碍因素。
提示:因素: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占压倒性优势;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阻碍着社会进步和转型。
1.经济的发展
农业 作物品种 高产粮食作物输入、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种植结构 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
手工业 经营方式 明朝后期,南方一些地区的一些行业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商业 货币 原因 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
影响 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
商业 商帮 一些地方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
市镇 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新的经营方式产生
市镇和市镇经济   市镇是行政划分的一种,县级以下,有一定区域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的镇,商业活动较为发达,由集镇发展而来。市镇经济是商品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其类型包括手工业市镇、商业市镇、交通市镇等。市镇经济促进了乡村城镇化;对传统社会意识和社会生活产生冲击。
2.发展的局限
经济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
政治 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探究1 信息获取——明清农业发展的特点
材料 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比,在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方面,则有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农业发展的特点。
提示:特点:农作物品种增加;经营方式多样;高产作物提高粮食总产量;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等。
探究2 问题阐释——明清商业领域的新现象
材料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呈现的新特点。
提示:新特点:工商业市镇兴起;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农产品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区域性商人群体出现;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大规模生产。
【认知深化】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中的新现象
维度 阐释
新的生产关系 明代中后期以雇佣劳动为主的新经营方式在江南出现,在清代得到继续发展
新的国际环境 新航路开辟和世界市场的发展深刻影响着明清的经济,高产农作物传入,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新的商人群体 长途和大额贸易得到发展,并涌现出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的形成反映了商人群体共同的经济诉求
新的货币形态 明代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中国进入货币经济时代
新的商业中心 地区性商业中心形成,城市地位更加突出,地域分工明显,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1.(2024·广东高一学业考试)明清时期,北方省份所产棉花,除缴纳租税外,几乎全部运至南方销售;北方省份所需棉布,则依靠江南供应。这反映当时(  )
A.丝绸之路的兴盛
B.高产农作物的传入
C.区域分工的发展
D.农民租税负担沉重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北方省份所产棉花,除缴纳租税外,几乎全部运至南方销售;北方省份所需棉布,则依靠江南供应”可知,明清时期经济分工有了明显的区域特征,这反映了区域分工的发展,C项正确;丝绸之路主要涉及中外贸易,而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国内南北方的经济分工,排除A项;材料所述主要是经济作物棉花,和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传入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农民租税负担沉重,排除D项。
2.(2024·山东高一学业考试)下表是摘编自明清史志的三则资料。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江南地区(  )
苏州府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 “俗皆织绢”;南浔镇“烟火万家”
A.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农业经济衰退
C.雇佣生产关系普及
D.市镇经济繁荣
答案:D
解析:据材料“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达,多地以纺织业为主,出现专业化的手工业市镇,市镇经济繁荣,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来证明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只能体现其经济具有重要性,排除A项;材料主要表现江南地区的手工业繁荣,没有表现其农业发展,无法得出“农业经济逐渐衰退”的结论,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以雇佣生产关系为特点的经营方式并没有在江南地区普及,排除C项。
任务二 掌握思想领域的变化,认识思想变化的时代性
1.明朝中期,思想家出现了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阅读教材第二目,以王守仁和李贽为例,谈谈这种倾向的表现。
提示:王守仁主张“良知”就是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只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这说明“天理”以个人的内心为准则,由主观认识代替了客观标准;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可见,他们的思想带有提倡个性的色彩。
2.明清之际,朝代更替,社会变革,试说明这种变化在思想上的反映。
提示: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制度,还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王夫之批判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主张。
1.陆王心学
背景 程朱理学逐渐失去活力
兴起 明朝中期,王守仁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
内容 “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
评价 ①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②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③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致良知   王守仁提出“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人生而有“圣人之心”,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其实就存在于本心之中,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良知往往被私欲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关系
2.李贽的思想
(1)主张: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2)影响: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
3.明末清初的思想家
(1)背景
①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
②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
③君主专制统治加强,吏治腐败。
④“西学东渐”带来的先进科技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2)代表人物及主张
代表人物 主张
黄宗羲 ①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②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
顾炎武、王夫之 ①批判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 ②顾炎武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明末清初进步思想的局限性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是对传统儒学的批评、继承与发展,虽具有进步性,但始终未突破传统的桎梏,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儒学。
探究1 问题阐释——明朝后期的反传统思想
材料一 此心若能存天理,是个圣贤的心;口虽不能言,耳虽不能听,也是个不能言不能听的圣贤。
  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摘编自[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
探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王守仁的主要思想,说明其意义。
提示:主要思想:心即理(理即良知);提倡“致良知”,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通过内心反省就能得到天理。
意义: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隐含平等和叛逆色彩。
材料二 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明]李贽《焚书·何心隐论》
探究(2):根据材料二,指出李贽的主要思想,说明其与王守仁思想的联系。
提示:主要思想:破除对儒家经典的迷信,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联系:王守仁思想是李贽思想的基础,李贽思想进一步发展了王守仁思想。
【认知深化】 明清儒学与传统儒学的关系
思想家 批判 继承 发展
明末李贽 程朱理学 民本 个性自由、平等
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程朱理学、君主专制、空谈、唯心 民本、关注现实、唯物观念  工商皆本、反对专制、经世致用、唯物思想
探究2 观点论证——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材料 明清之际文化,横亘在传统和近代的交界处。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明清之际文化的性质,有多种意见。在这些意见中,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明清之际是“中国哲学的启蒙”,其性质与西方的文艺复兴相类似,是近代文化的曙光;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明清之际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自我调整”,绝不是“启蒙文化”,只是日落西山时天空中的“一抹晚霞”。
——陈卫平《第一页与胚胎: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比较》
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种观点加以论证。
提示:(示例一)“曙光说”:明清时期,西学东渐与新的经营方式发展孕育出进步的思想家,他们反对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主张“工商皆本”,符合近代历史的发展潮流,并对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思潮的兴起起到了启蒙作用。
(示例二)“晚霞说”: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儒家思想仍占统治地位,新的经营方式发展极其缓慢。明清的进步思想未能从根本上突破传统文化的桎梏,只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和继承,仍以维护封建秩序为根本目的,最终也没有改变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命运。
【认知深化】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与表现
特点 表现
提倡个性自由 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反对封建专制 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制度,认为专制帝王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王夫之对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进行批判
带有民主色彩 黄宗羲提出反对君主专制;顾炎武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反映时代要求 黄宗羲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提出“工商皆本”
1.(2025·河北石家庄高一期末)王守仁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这表明王守仁(  )
A.提出格物致知 B.全面否定儒学
C.强调遵循内心 D.抨击集权制度
答案:C
解析:王守仁这句话的意思是做学问贵在用心去体会,如果心中认为是不对的,即使是孔子说的话,也不敢认为是正确的,这体现了他主张以自己的内心为判断标准,强调了要遵循内心的感受和认知,C项正确;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主张,王守仁心学主张通过内心的反省来认识天理,排除A项;王守仁心学是对儒学的发展和创新,并未全面否定儒学,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对集权制度的抨击内容,王夫之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排除D项。
2.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指出“自古用蛮夷攻中国者,始自周武王”,强调民族大义高于君臣之义,人民福祉高于一姓之兴亡。这表明顾炎武(  )
A.蕴含民族国家观念
B.继承传统儒家思想
C.革命意识非常鲜明
D.反对封建君主制度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顾炎武批判专制统治者的政治哲学,强调民族大义高于君臣之义,人民的福祉高于一姓之兴亡,说明顾炎武的思想蕴含民族国家观念,A项正确;材料中顾炎武的思想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创新,而非继承,排除B项;顾炎武虽批判君主专制,但并不具有“革命意识”,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反对封建君主制度”的信息,排除D项。
任务三 列举明清文化艺术和科技成就,理解文艺、科技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阅读教材第三目,指出明清小说的主要成就。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一现象与当时社会发展有怎样的关系?
提示:成就:《水浒传》《三国志通俗演义》《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
关系:文学创作往往是现实的镜子。小说主人公身份的转变是明朝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城镇繁荣、思想领域变化等诸多社会现实发生变化的结果。
2.列举明朝后期有代表性的科技著作,指出其突出特点。
提示:著作: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和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
特点:总结性强。
3.明清之际出现了文化史上“西学东渐”的新气象,概括其主要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提示:成就:明朝后期,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清朝前期,传教士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较精确的全国地图。
原因: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天主教传教士来华传教。
1.明清小说
时间 作者 成就 意义
元末明初 施耐庵 《水浒传》 是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
罗贯中 《三国志通俗演义》
明朝中期 吴承恩 《西游记》 神话小说的杰作
清朝中期 吴敬梓 《儒林外史》 讽刺小说的杰作
曹雪芹 《红楼梦》 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
2.戏曲
(1)传奇:明清戏曲创作也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称为传奇,代表作家有明朝汤显祖、清朝孔尚任等。
(2)昆曲:舞台演出方面,从江苏昆山一带发源的昆曲长期流行。
(3)京剧:清朝道光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形成了京剧,并且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3.传统科学技术的总结
(1)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和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分别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医药学、农学、工艺学的相关知识,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
(2)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
4.西方科技的传播——“西学东渐”
背景 从明朝后期起,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
代表 意大利人利玛窦等
活动 译书 ①目的:借助传播科学知识传教 ②概况: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 ③影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
绘图 清朝前期,传教士运用欧洲先进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
“中学西传”与“西学东渐” (1)中学西传:指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对世界的影响。如中国古代的汉唐文化圈,明清时期进步思想的西传等。 (2)西学东渐:明代万历年间,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传教士在传播基督教教义的同时,也传入大量科学技术,以对西方科学著作的翻译为主,对中国的影响也主要在天文学、数学和地图学方面,没有能够很好地普及。
探究 信息获取——明清时期科技发展的特点
材料 在古典科技方面,明清之交出现了一批科学技术巨著。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药物学、植物和矿物学分类方面达到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既集传统农业之大成,又总结了明末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还吸收部分传入的西方灌溉技术的资料;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已经注意到运用数据来说明生产质量和效率的方法……已经接近近代科学研究中的实验方法。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等《中国古代史》
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科技发展的特点。
提示:特点: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服务于农耕文明;体现出西学东渐的现象;出现接近于近代科技的研究方法。
【认知深化】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世界领先 中国在传统科技领域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系统总结 带有明显的总结性色彩,如《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分别系统记载中国古代医药学、农学、工艺学的相关知识,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
西学东渐 出现西学东渐的新特征,如欧洲先进水利方法的传入,欧洲自然科学著作的翻译、传入等
1.(2025·四川遂宁高一上期末)《农政全书》共60卷,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蚕桑等12门。书中除大量征引已有的农业文献外,还记录了徐氏亲自从老农那里搜集到的种植、养殖验方,以及从事农事实验的心得经验。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A.农学著作重视理论创新
B.实验科学受到重视
C.传统农学进入总结阶段
D.农本思想逐渐瓦解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书中除大量征引已有的农业文献外,还记录了徐氏亲自从老农那里搜集到的种植、养殖验方,以及从事农事实验的心得经验”可知,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既整理了以前农业书籍的内容又补充了民间已有的种植、养殖经验,这是他对传统农学进行的总结,说明当时传统农学进入总结阶段,故选C项;中国古代科技重视经验总结,缺乏理论创新,排除A项;“实验科学受到重视”是近代自然科学的主要特征之一,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农本思想贯穿于中国农耕社会的始终,并未瓦解,排除D项。
2.(2024·河南许昌高一上期末)明朝后期,欧洲传教士将包括“四书”“五经”在内的七八十种中国典籍,陆续译介到西方;另一方面,由传教士利玛窦口授、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向中国人展现了欧洲科学理论,书中首创的几何术语如点、线、平面、四边形等沿用至今。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对外政策开明开放
B.儒家经典远播海外
C.东西差距逐渐缩小
D.中西文化双向交流
答案:D
解析:明朝后期,欧洲传教士将中国典籍介绍到西方,同时将西方的科学理论传入中国,这说明当时中西的交流是双向的,D项正确;明代实行海禁政策,排除A项;“儒家经典远播海外”属于片面解读材料,排除B项;材料只介绍了传教士传播东西方文化,这并不等于东西方差距逐渐缩小,排除C项。
思维导图 史论要旨
1.自明朝后期起,农业、手工业、商业各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由于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政府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新的经济因素未能推动中国实现社会转型。 2.明朝中期起,思想界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陆王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既能激励人们奋发励志,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3.明清小说和戏曲体现了世俗化的特点,反映出市民阶层队伍的壮大。 4.明朝后期大量传教士来华,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课时测评14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第1—8题,每小题3分,第10—13题,每小题3分,第9题10分,第14题14分,共60分)
1.对下图中第四次人口高峰出现的原因,解读合理的是(  )
A.甲: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
B.乙:曲辕犁的发明和使用
C.丙: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D.丁:国家统一与经济发展
答案:D
解析:据题干折线图和所学知识可知,第四次人口高峰是在1700年左右,这一时期中国处于康乾盛世时期,因此人口增长的原因是国家统一与经济发展,故选D项;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是在春秋时期,排除A项;曲辕犁是在唐朝时期出现的,排除B项;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排除C项。
2.(2025·河南洛阳高一期末)明代的“三言”“二拍”把普通市民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并有大量描写商贾及其商业技巧特点的篇章。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
A.文化知识的普及 B.商品经济的繁荣
C.封建秩序的瓦解 D.进步思想的传播
答案:B
解析: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得到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因此小说中的主人公多为市民,且有描写商贾及其商业技巧特点的内容,B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与文化知识的普及相关,但不是小说主人公为普通市民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明朝封建秩序没有瓦解,排除C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进步思想的传播不是材料中普通市民成为小说主人公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3.(2024·广东高一期末)明中后期,随着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和大批读书人弃儒从商,人们对商贾中之儒者的赞扬出现并逐渐流行,儒商、儒贾渐成以褒义为主的词语。这一现象表明(  )
A.商人社会地位普遍提高
B.传统重义轻利思想被抛弃
C.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D.传统文化与商业发展结合
答案:C
解析:据题干可知,明朝中后期,“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和大批读书人弃儒从商”冲击了传统重农抑商的观念,使得“儒商、儒贾渐成以褒义为主的词语”,故选C项;“普遍提高”不符合史实,当时统治者仍固守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社会地位仍然较低,排除A项;“传统重义轻利思想被抛弃”的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商业发展冲击了传统观念及传统文化,而不是二者的结合,排除D项。
4.(2024·安徽安庆高一上期末)清代商帮积极从事灾荒赈济,他们筹集资金资助流离失所的百姓,修建粮仓并运粮配合官府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形成了官商一体的灾荒赈济体系。商帮此举(  )
A.彰显了社会责任感
B.大大地提升了商人的地位
C.传承地域民俗文化
D.体现工商皆本的经济政策
答案:A
解析:清代商帮积极从事灾荒赈济,配合官府援助灾民,此举彰显了民族大义,体现了商帮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A项正确;商帮此举和商人地位大大提升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地域民俗文化”,排除C项;当时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
5.(2024·河南洛阳高一上期末)明末清初,顾炎武提出了“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天下之人,各怀其家,各私其子,其常情也”,还提出“疾耕”与“通商”并重的主张。这些主张(  )
A.折射出了社会转型的趋势
B.否定了儒家伦理道德
C.体现了主流价值观的嬗变
D.继承了传统民本思想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顾炎武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肯定人的私利,重视通商,这些主张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折射出了社会转型的趋势,A项正确;顾炎武的主张属于儒家思想,其并不否定儒家伦理道德,排除B项;明清时期的主流价值观仍然是儒家思想,并未发生变化,排除C项;顾炎武的民本思想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创新,而非继承,排除D项。
6.(2025·陕西安康高一期末)下表是明末清初部分思想家的主张。这些主张的共同点是(  )
主张 思想家
国破家亡,流毒无穷,孰为之而孰主之?非君其谁乎! 唐甄
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王夫之
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 黄宗羲
A.抗击清朝统治 B.批判君主专制
C.同情民生疾苦 D.批驳理学空疏
答案:B
解析: 由“国破家亡,流毒无穷” 可知,唐甄直接将矛头指向了君主,批判了君主所带来的危害;“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意将朝代兴亡与百姓生死区别开来,实际上是对君主为了一家一姓之私而不顾百姓死活的批判,蕴含着对君主专制的不满, “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打破了传统的君主至上观念,认为君臣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是对传统君主专制下君臣关系的重新审视和批判,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君主的绝对权威,所以这些主张的共同点是批判君主专制,故选B项。
7.(2025·安徽蚌埠高一期末)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B.明代经济的高度繁荣
C.高超的文学艺术水准 D.对封建礼教猛烈批判
答案:A
解析: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壮大,这些商人、工匠、市井游民等群体在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文学作品以他们为主人公,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A项正确;题干重点在于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内涵,明朝后期经济繁荣不是其直接反映的内容,而是其出现的背景,排除B项;题干重点在于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内涵,而不是文学艺术水准本身,排除C项;题干不能直接体现出对封建礼教的猛烈批判,排除D项。
8.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在编写《崇祯历书》时引进了圆形地球的概念,介绍了地球的经度和纬度;在数学方面,与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并提出了实用的“度数之学”的思想。这反映了(  )
A.东西方文化全面融合
B.传统科技呈现总结性
C.西学东渐为时代潮流
D.包容开放的文明心态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徐光启在著作中引入了欧洲的水利方法、经度和纬度等西方科技知识,体现了中国士大夫对西方科技的学习,反映了他们包容开放的文明心态,故选D项;明清时期只有少量西方文化在部分士大夫群体中流行,“全面融合”说法错误,排除A项;明清时期的传统科技呈现总结性特点,但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明清时期,西学东渐只是刚刚兴起,并未成为“时代潮流”,排除C项。
9.(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的《竹枝词》描绘道:“济宁人号小苏州,城面青山州枕流。宣阜门前争眺望,云帆无数傍人舟。城中阛阓杂嚣尘,城外人家接水滨。红日一竿晨起候,通衢多是卖鱼人。”
材料二 乾隆时编修的《济宁直隶州志》记载:“济州城南天井闸之东有祠曰报功,祀宋康惠(明朝工部尚书,治河名臣)而下治河诸名臣于其中。”道光时编修的《济宁直隶州志》记载:“总督河院在州治东,或曰元总管府旧治,明永乐九年工部尚书宋礼建。弘治间尚书陈某、隆庆间都御史翁大立重修。”
材料三 明朝时,皇帝下令疏浚大运河,罢黜海运漕粮,全由运河运输,不断减少漕运船只顺载货物的限制,济宁地区的经济迅速恢复。明太祖下令“开垦成熟者,听为己业”“敢有荒芜田地流移者,全家还发北外充军”。此外,明政府还蠲除了山东一些特殊年份的秋粮,这使得济宁的山东经济中心地位不断恢复。明永乐年间会通河畅通后,“南控徐沛,北接汶泗”,成为南北漕粮与商品运输的重要码头,济宁迎来了它的兴盛与繁荣。
——摘编自于腾《试探明清时期华北沿运城市夜市经济的繁盛——以济宁为例》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二则材料对研究明清时期的济宁社会有哪些价值。(6分)
(2)根据材料三,分析明代济宁城市繁荣的原因。(4分)
答案:(1)价值:材料一是文学作品,描绘明清时期济宁的地理、交通和经济发展情况,可用于研究明清时期济宁的商业发展。(3分)材料二是官修地方志,记载了明清时期济宁祭祀治河诸名臣和运河管理机构的设置情况,可用于研究明清时期济宁的城市布局、运河管理和城市生活等。(3分)
(2)原因:大运河的疏浚,海运漕粮的废除,漕运船只顺载货物限制的减少等;济宁地区经济的发展与其山东经济中心地位的恢复;政府重视农业及减税改革的推动;交通便利,优越的地理位置。(4分)
10.(2025·河南驻马店高一期末)明清时期,“一田二主”现象在我国南方逐渐盛行,田底主(拥有土地的人)具有土地所有权;田面主(承租土地的人)享有耕作权和土地的其他使用权;田底和田面可以自由独立买卖。这一现象(  )
A.瓦解了封建统治基础
B.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加速了传统社会转型
D.导致了新经济因素萌发
答案:B
解析:题干描述了明清时期“一田二主”现象的特点:田底主拥有土地所有权,田面主享有耕作权和其他使用权,且田底和田面可以自由独立买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的“一田二主”现象及对各自权利的行使,顺应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反映了商业发展对农业生产变革的推动作用,B项正确;明清时期封建统治的基础并没有瓦解,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明清时期并没有因为土地的买卖而加速传统社会的转型,排除C项;明清时期新经济因素的萌发主要体现在新的经营方式出现,材料中土地的租赁与新的经营方式出现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11.(2025·广东高一阶段练)1828年,江苏巡抚陶澍奏称:“苏城(苏州)为百货聚集之区,银钱交易全藉商贾流通。向来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等处每年来苏办货,约可到银数百万两。……自上年秋冬至今,各省商贾俱系汇票往来,并无现银运到。”该史料可用于说明当时的苏州(  )
A.传统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大量使用自由雇佣劳动力
C.纸币成为主流支付手段
D.长途和大额贸易有所发展
答案:D
解析:据题干“苏城(苏州)为百货聚集之区”可知,该地区长途贩运贸易比较发达,“约可到银数百万两”“各省商贾俱系汇票往来……并无现银运到”可知,该地区大额贸易比较普遍,故选D项;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之后,传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排除A项;雇佣劳动述及的是手工业中出现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但是题干并没有述及该内容,排除B项;题干述及的是各省商贾使用汇票,并不能扩大为“纸币成为主流支付手段”,排除C项。
12.(2024·河南新乡高一上期末)有学者在研究晚明至清中叶的江南经济时提出,商业的繁荣不仅没有逐步瓦解传统的家族和宗族组织,相反,区域范围内的大市场是以血缘为核心,以地缘为辐射,通过其构筑的商业网络将分散的区域市场沟通起来而形成的。能够为该结论提供佐证的是,当时江南(  )
A.农业趋于商品化 B.乡约的普遍推行
C.区域性商帮崛起 D.新生产关系浮现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区域范围……形成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明朝后期起,随着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商业资本的集聚,区域性商帮崛起,促进了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故选C项;农业的商品化趋势和新生产关系浮现均对传统宗族社会具有瓦解作用,故排除A、D两项;“乡约的普遍推行”和当时的商业发展无关,故排除B项。
13.(2024·河南信阳高一上期末)明代中后期,儒学宗师提出了“四民异业同道”说,“(四民)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于生人之道”。晋商王文显训诫诸子曰:“商与士也,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唯利而不污。故利以义制,名以清修,各安其业。”这反映了人们(  )
A.逐渐重视工商活动 B.放弃重农抑商观念
C.逐渐改变职业观念 D.回归传统义利思想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明代中后期,社会上出现了“四民异业同道”的思想,认为商人和士、农都是谋生的职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职业观念的改变,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有所动摇,出现了四民平等、工商皆本的思想,故选C项;宋朝时期工商业就有很大程度发展,并非到明朝中后期人们才逐渐注重工商活动,排除A项;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仍旧占据主导地位,人们并没有放弃重农抑商观念,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传统的义利观思想强调重义轻利,而材料中晋商王文显认为“利以义制”,不同于传统的义利思想,排除D项。
14.(14分)(2024·安徽合肥高一上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晋末年,北方陷入了少数民族割据混战的局面,中原地区人民被迫四处流迁。而东晋的建立,为南迁百姓提供了一个庇护所。在南迁人民的影响下,南方农业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获得了较大的提高,使得南方自然条件的优越性得以体现。此外,麦、菽等北方农作物在南方大量种植,使江南地区由水稻一收转向稻麦双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长江流域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也日益提高。
——摘编自刘璐《试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材料二 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和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明清时期,苏州、松江、杭州等地工商业市镇密集,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等行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
——摘编自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地位日益提高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从宋至明清我国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6分)
答案:(1)原因:北方地区的战乱,导致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充实了江南地区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南方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秩序比较安定;南方具有农业开发的优越条件;南方统治者实行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8分)
(2)影响:人口分布格局发生变化;南北交通发展,联系加强;促进海上贸易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带来文化中心的南移;促进了民族交融;南方环境遭到破坏;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分离;奠定了当今经济格局的基础。(6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80张PPT)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尊定
与面临的挑战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标要求
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时空定位
任务一 了解明清时期经济的新现象,认识
明清经济的局限性
1.阅读教材第一目,概括明清时期各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
提示:农业:高产粮食作物的引入与推广,江南等地区农业多种经营日益兴盛;手工业:南方一些地区的一些行业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商业:白银货币化,长途贸易发展,商帮出现,工商业市镇兴起。
2.阅读教材第一目,指出明清时期社会转型的阻碍因素。
提示:因素: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占压倒性优势;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阻碍着社会进步和转型。
问题导学
1.经济的发展
农业 作物品种 高产粮食作物输入、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种植结构 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
手工业 经营方式 明朝后期,南方一些地区的一些行业开设工场,使用____________
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商业 货币 原因 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
影响 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有利于__________的集聚
商业 商帮 一些地方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
市镇 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成为______________的核心
要点梳理
自由雇佣劳动
长途和大额贸易
商业资本
地区贸易网络
图解历史
新的经营方式产生
概念辨析
市镇和市镇经济
市镇是行政划分的一种,县级以下,有一定区域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的镇,商业活动较为发达,由集镇发展而来。市镇经济是商品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其类型包括手工业市镇、商业市镇、交通市镇等。市镇经济促进了乡村城镇化;对传统社会意识和社会生活产生冲击。
2.发展的局限
经济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__________占据压倒优势
政治 日益僵化的__________,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小农经济
专制统治
探究1 信息获取——明清农业发展的特点
材料 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比,在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方面,则有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农业发展的特点。
提示:特点:农作物品种增加;经营方式多样;高产作物提高粮食总产量;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等。
互动探究
探究2 问题阐释——明清商业领域的新现象
材料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呈现的新特点。
提示:新特点:工商业市镇兴起;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农产品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区域性商人群体出现;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大规模生产。
认知深化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中的新现象
维度 阐释
新的生产关系 明代中后期以雇佣劳动为主的新经营方式在江南出现,在清代得到继续发展
新的国际环境 新航路开辟和世界市场的发展深刻影响着明清的经济,高产农作物传入,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新的商人群体 长途和大额贸易得到发展,并涌现出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的形成反映了商人群体共同的经济诉求
新的货币形态 明代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中国进入货币经济时代
新的商业中心 地区性商业中心形成,城市地位更加突出,地域分工明显,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1.(2024·广东高一学业考试)明清时期,北方省份所产棉花,除缴纳租税外,几乎全部运至南方销售;北方省份所需棉布,则依靠江南供应。这反映当时
A.丝绸之路的兴盛
B.高产农作物的传入
C.区域分工的发展
D.农民租税负担沉重

练测评估
根据材料“北方省份所产棉花,除缴纳租税外,几乎全部运至南方销售;北方省份所需棉布,则依靠江南供应”可知,明清时期经济分工有了明显的区域特征,这反映了区域分工的发展,C项正确;丝绸之路主要涉及中外贸易,而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国内南北方的经济分工,排除A项;材料所述主要是经济作物棉花,和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传入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农民租税负担沉重,排除D项。
2.(2024·山东高一学业考试)下表是摘编自明清史志的三则资料。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江南地区
A.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农业经济衰退
C.雇佣生产关系普及
D.市镇经济繁荣

苏州府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 “俗皆织绢”;南浔镇“烟火万家”
据材料“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达,多地以纺织业为主,出现专业化的手工业市镇,市镇经济繁荣,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来证明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只能体现其经济具有重要性,排除A项;材料主要表现江南地区的手工业繁荣,没有表现其农业发展,无法得出“农业经济逐渐衰退”的结论,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以雇佣生产关系为特点的经营方式并没有在江南地区普及,排除C项。
返回
苏州府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 “俗皆织绢”;南浔镇“烟火万家”
任务二 掌握思想领域的变化,认识思想变
化的时代性
1.明朝中期,思想家出现了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阅读教材第二目,以王守仁和李贽为例,谈谈这种倾向的表现。
提示:王守仁主张“良知”就是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只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这说明“天理”以个人的内心为准则,由主观认识代替了客观标准;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可见,他们的思想带有提倡个性的色彩。
2.明清之际,朝代更替,社会变革,试说明这种变化在思想上的反映。
提示: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制度,还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王夫之批判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主张。
问题导学
1.陆王心学
要点梳理
背景 程朱理学逐渐失去活力
兴起 明朝中期,王守仁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________”为核心的理论
内容 “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______”,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
评价 ①强调____________,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②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③带有______________倾向
致良知
天理
主观能动性
主观唯心主义
概念阐释
致良知
王守仁提出“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人生而有“圣人之心”,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其实就存在于本心之中,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良知往往被私欲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
图解历史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关系
2.李贽的思想
(1)主张:提倡_____________,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
标准。
(2)影响: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
3.明末清初的思想家
(1)背景
①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
②商品经济的发展和__________的壮大。
③君主专制统治加强,吏治腐败。
④“西学东渐”带来的先进科技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个性自由
市民阶层
(2)代表人物及主张
代表人物 主张
黄宗羲 ①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②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__________”
顾炎武、王夫之 ①批判__________的政治制度
②顾炎武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工商皆本
高度集权
思维点拨
明末清初进步思想的局限性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是对传统儒学的批评、继承与发展,虽具有进步性,但始终未突破传统的桎梏,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儒学。
探究1 问题阐释——明朝后期的反传统思想
材料一 此心若能存天理,是个圣贤的心;口虽不能言,耳虽不能听,也是个不能言不能听的圣贤。
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摘编自[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
探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王守仁的主要思想,说明其意义。
提示:主要思想:心即理(理即良知);提倡“致良知”,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通过内心反省就能得到天理。
意义: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隐含平等和叛逆色彩。
互动探究
材料二 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明]李贽《焚书·何心隐论》
探究(2):根据材料二,指出李贽的主要思想,说明其与王守仁思想的
联系。
提示:主要思想:破除对儒家经典的迷信,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联系:王守仁思想是李贽思想的基础,李贽思想进一步发展了王守仁
思想。
认知深化
明清儒学与传统儒学的关系
思想家 批判 继承 发展
明末李贽 程朱理学 民本 个性自由、平等
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程朱理学、君主专制、空谈、唯心 民本、关注现实、唯物观念  工商皆本、反对专制、经世致用、唯物思想
探究2 观点论证——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材料 明清之际文化,横亘在传统和近代的交界处。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明清之际文化的性质,有多种意见。在这些意见中,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明清之际是“中国哲学的启蒙”,其性质与西方的文艺复兴相类似,是近代文化的曙光;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明清之际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自我调整”,绝不是“启蒙文化”,只是日落西山时天空中的“一抹晚霞”。
——陈卫平《第一页与胚胎: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比较》
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种观点加以论证。
提示:(示例一)“曙光说”:明清时期,西学东渐与新的经营方式发展孕育出进步的思想家,他们反对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主张“工商皆本”,符合近代历史的发展潮流,并对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思潮的兴起起到了启蒙作用。
(示例二)“晚霞说”: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儒家思想仍占统治地位,新的经营方式发展极其缓慢。明清的进步思想未能从根本上突破传统文化的桎梏,只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和继承,仍以维护封建秩序为根本目的,最终也没有改变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命运。
认知深化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与表现
特点 表现
提倡个性自由 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反对封建专制 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制度,认为专制帝王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王夫之对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进行批判
带有民主色彩 黄宗羲提出反对君主专制;顾炎武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反映时代要求 黄宗羲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提出“工商皆本”
1.(2025·河北石家庄高一期末)王守仁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这表明王守仁
A.提出格物致知  
B.全面否定儒学
C.强调遵循内心
D.抨击集权制度

练测评估
王守仁这句话的意思是做学问贵在用心去体会,如果心中认为是不对的,即使是孔子说的话,也不敢认为是正确的,这体现了他主张以自己的内心为判断标准,强调了要遵循内心的感受和认知,C项正确;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主张,王守仁心学主张通过内心的反省来认识天理,排除A项;王守仁心学是对儒学的发展和创新,并未全面否定儒学,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对集权制度的抨击内容,王夫之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排除D项。
2.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指出“自古用蛮夷攻中国者,始自周武王”,强调民族大义高于君臣之义,人民福祉高于一姓之兴亡。这表明顾炎武
A.蕴含民族国家观念
B.继承传统儒家思想
C.革命意识非常鲜明
D.反对封建君主制度

根据材料可知,顾炎武批判专制统治者的政治哲学,强调民族大义高于君臣之义,人民的福祉高于一姓之兴亡,说明顾炎武的思想蕴含民族国家观念,A项正确;材料中顾炎武的思想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创新,而非继承,排除B项;顾炎武虽批判君主专制,但并不具有“革命意识”,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反对封建君主制度”的信息,排除
D项。
返回
任务三 列举明清文化艺术和科技成就,理
解文艺、科技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阅读教材第三目,指出明清小说的主要成就。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一现象与当时社会发展有怎样的关系?
提示:成就:《水浒传》《三国志通俗演义》《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
关系:文学创作往往是现实的镜子。小说主人公身份的转变是明朝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城镇繁荣、思想领域变化等诸多社会现实发生变化的结果。
问题导学
2.列举明朝后期有代表性的科技著作,指出其突出特点。
提示:著作: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和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
特点:总结性强。
3.明清之际出现了文化史上“西学东渐”的新气象,概括其主要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提示:成就:明朝后期,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清朝前期,传教士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较精确的全国地图。
原因: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天主教传教士来华传教。
1.明清小说
要点梳理
时间 作者 成就 意义
元末明初 施耐庵 《________》 是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________的写作体裁
罗贯中 《三国志通俗演义》
明朝中期 吴承恩 《________》 神话小说的杰作
清朝中期 吴敬梓 《儒林外史》 讽刺小说的杰作
曹雪芹 《红楼梦》 是我国古典__________文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
水浒传
章回体
西游记
现实主义
2.戏曲
(1)传奇:明清戏曲创作也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称为传奇,代表作家有明朝________、清朝孔尚任等。
(2)昆曲:舞台演出方面,从江苏昆山一带发源的______长期流行。
(3)京剧:清朝道光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______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形成了______,并且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汤显祖
昆曲
昆曲
京剧
3.传统科学技术的总结
(1)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徐光启所著《__________》和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分别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医药学、农学、工艺学的相关知识,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
(2)徐弘祖的《____________》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
农政全书
徐霞客游记
4.西方科技的传播——“西学东渐”
背景 从明朝后期起,一些欧洲________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
代表 意大利人________等
活动 译书 ①目的:借助传播科学知识传教
②概况:与一些开明的____________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
③影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
绘图 清朝前期,传教士运用欧洲先进__________,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
天主教
利玛窦
中国士大夫
测绘技术
概念辨析
“中学西传”与“西学东渐”
(1)中学西传:指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对世界的影响。如中国古代的汉唐文化圈,明清时期进步思想的西传等。
(2)西学东渐:明代万历年间,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传教士在传播基督教教义的同时,也传入大量科学技术,以对西方科学著作的翻译为主,对中国的影响也主要在天文学、数学和地图学方面,没有能够很好地普及。
探究 信息获取——明清时期科技发展的特点
材料 在古典科技方面,明清之交出现了一批科学技术巨著。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药物学、植物和矿物学分类方面达到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既集传统农业之大成,又总结了明末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还吸收部分传入的西方灌溉技术的资料;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已经注意到运用数据来说明生产质量和效率的方法……已经接近近代科学研究中的实验方法。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等《中国古代史》
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科技发展的特点。
提示:特点: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服务于农耕文明;体现出西学东渐的现象;出现接近于近代科技的研究方法。
互动探究
认知深化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世界领先 中国在传统科技领域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系统总结 带有明显的总结性色彩,如《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分别系统记载中国古代医药学、农学、工艺学的相关知识,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
西学东渐 出现西学东渐的新特征,如欧洲先进水利方法的传入,欧洲自然科学著作的翻译、传入等
1.(2025·四川遂宁高一上期末)《农政全书》共60卷,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蚕桑等12门。书中除大量征引已有的农业文献外,还记录了徐氏亲自从老农那里搜集到的种植、养殖验方,以及从事农事实验的心得经验。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农学著作重视理论创新
B.实验科学受到重视
C.传统农学进入总结阶段
D.农本思想逐渐瓦解

练测评估
根据材料“书中除大量征引已有的农业文献外,还记录了徐氏亲自从老农那里搜集到的种植、养殖验方,以及从事农事实验的心得经验”可知,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既整理了以前农业书籍的内容又补充了民间已有的种植、养殖经验,这是他对传统农学进行的总结,说明当时传统农学进入总结阶段,故选C项;中国古代科技重视经验总结,缺乏理论创新,排除A项;“实验科学受到重视”是近代自然科学的主要特征之一,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农本思想贯穿于中国农耕社会的始终,并未瓦解,排除D项。
2.(2024·河南许昌高一上期末)明朝后期,欧洲传教士将包括“四书”“五经”在内的七八十种中国典籍,陆续译介到西方;另一方面,由传教士利玛窦口授、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向中国人展现了欧洲科学理论,书中首创的几何术语如点、线、平面、四边形等沿用至今。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对外政策开明开放
B.儒家经典远播海外
C.东西差距逐渐缩小
D.中西文化双向交流

明朝后期,欧洲传教士将中国典籍介绍到西方,同时将西方的科学理论传入中国,这说明当时中西的交流是双向的,D项正确;明代实行海禁政策,排除A项;“儒家经典远播海外”属于片面解读材料,排除B项;材料只介绍了传教士传播东西方文化,这并不等于东西方差距逐渐缩小,排除C项。
返回
学习小结
思维导图
史论要旨
1.自明朝后期起,农业、手工业、商业各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由于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政府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新的经济因素未能推动中国实现社会转型。
2.明朝中期起,思想界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陆王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既能激励人们奋发励志,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
色彩。
3.明清小说和戏曲体现了世俗化的特点,反映出市民阶层队伍的壮大。
4.明朝后期大量传教士来华,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返回
课时测评
1.对下图中第四次人口高峰出现的原因,解读合理的是
A.甲: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
B.乙:曲辕犁的发明和使用
C.丙: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D.丁:国家统一与经济发展

据题干折线图和所学知识可知,第四次人口高峰是在1700年左右,这一时期中国处于康乾盛世时期,因此人口增长的原因是国家统一与经济发展,故选D项;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是在春秋时期,排除A项;曲辕犁是在唐朝时期出现的,排除B项;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排除C项。
2.(2025·河南洛阳高一期末)明代的“三言”“二拍”把普通市民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并有大量描写商贾及其商业技巧特点的篇章。这主要是因为
当时
A.文化知识的普及 
B.商品经济的繁荣
C.封建秩序的瓦解
D.进步思想的传播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得到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因此小说中的主人公多为市民,且有描写商贾及其商业技巧特点的内容,B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与文化知识的普及相关,但不是小说主人公为普通市民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明朝封建秩序没有瓦解,排除C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进步思想的传播不是材料中普通市民成为小说主人公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3.(2024·广东高一期末)明中后期,随着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和大批读书人弃儒从商,人们对商贾中之儒者的赞扬出现并逐渐流行,儒商、儒贾渐成以褒义为主的词语。这一现象表明
A.商人社会地位普遍提高
B.传统重义轻利思想被抛弃
C.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D.传统文化与商业发展结合

据题干可知,明朝中后期,“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和大批读书人弃儒从商”冲击了传统重农抑商的观念,使得“儒商、儒贾渐成以褒义为主的词语”,故选C项;“普遍提高”不符合史实,当时统治者仍固守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社会地位仍然较低,排除A项;“传统重义轻利思想被抛弃”的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商业发展冲击了传统观念及传统文化,而不是二者的结合,排除D项。
4.(2024·安徽安庆高一上期末)清代商帮积极从事灾荒赈济,他们筹集资金资助流离失所的百姓,修建粮仓并运粮配合官府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形成了官商一体的灾荒赈济体系。商帮此举
A.彰显了社会责任感
B.大大地提升了商人的地位
C.传承地域民俗文化
D.体现工商皆本的经济政策

清代商帮积极从事灾荒赈济,配合官府援助灾民,此举彰显了民族大义,体现了商帮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A项正确;商帮此举和商人地位大大提升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地域民俗文化”,排除C项;当时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
5.(2024·河南洛阳高一上期末)明末清初,顾炎武提出了“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天下之人,各怀其家,各私其子,其常情也”,还提出“疾耕”与“通商”并重的主张。这些主张
A.折射出了社会转型的趋势
B.否定了儒家伦理道德
C.体现了主流价值观的嬗变
D.继承了传统民本思想

根据材料可知,顾炎武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肯定人的私利,重视通商,这些主张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折射出了社会转型的趋势,A项正确;顾炎武的主张属于儒家思想,其并不否定儒家伦理道德,排除B项;明清时期的主流价值观仍然是儒家思想,并未发生变化,排除C项;顾炎武的民本思想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创新,而非继承,排除D项。
6.(2025·陕西安康高一期末)下表是明末清初部分思想家的主张。这些主张的共同点是
A.抗击清朝统治 B.批判君主专制
C.同情民生疾苦 D.批驳理学空疏

主张 思想家
国破家亡,流毒无穷,孰为之而孰主之?非君其谁乎! 唐甄
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王夫之
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 黄宗羲
由“国破家亡,流毒无穷” 可知,唐甄直接将矛头指向了君主,批判了君主所带来的危害;“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意将朝代兴亡与百姓生死区别开来,实际上是对君主为了一家一姓之私而不顾百姓死活的批判,蕴含着对君主专制的不满, “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打破了传统的君主至上观念,认为君臣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是对传统君主专制下君臣关系的重新审视和批判,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君主的绝对权威,所以这些主张的共同点是批判君主专制,故选B项。
主张 思想家
国破家亡,流毒无穷,孰为之而孰主之?非君其谁乎! 唐甄
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王夫之
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 黄宗羲
7.(2025·安徽蚌埠高一期末)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一现象反映了
A.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B.明代经济的高度繁荣
C.高超的文学艺术水准 D.对封建礼教猛烈批判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壮大,这些商人、工匠、市井游民等群体在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文学作品以他们为主人公,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A项正确;题干重点在于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内涵,明朝后期经济繁荣不是其直接反映的内容,而是其出现的背景,排除B项;题干重点在于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内涵,而不是文学艺术水准本身,排除C项;题干不能直接体现出对封建礼教的猛烈批判,排除D项。
8.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在编写《崇祯历书》时引进了圆形地球的概念,介绍了地球的经度和纬度;在数学方面,与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并提出了实用的“度数之学”的思想。这反映了
A.东西方文化全面融合
B.传统科技呈现总结性
C.西学东渐为时代潮流
D.包容开放的文明心态

据材料可知,徐光启在著作中引入了欧洲的水利方法、经度和纬度等西方科技知识,体现了中国士大夫对西方科技的学习,反映了他们包容开放的文明心态,故选D项;明清时期只有少量西方文化在部分士大夫群体中流行,“全面融合”说法错误,排除A项;明清时期的传统科技呈现总结性特点,但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明清时期,西学东渐只是刚刚兴起,并未成为“时代潮流”,排除C项。
9.(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的《竹枝词》描绘道:“济宁人号小苏州,城面青山州枕流。宣阜门前争眺望,云帆无数傍人舟。城中阛阓杂嚣尘,城外人家接水滨。红日一竿晨起候,通衢多是卖鱼人。”
材料二 乾隆时编修的《济宁直隶州志》记载:“济州城南天井闸之东有祠曰报功,祀宋康惠(明朝工部尚书,治河名臣)而下治河诸名臣于其中。”道光时编修的《济宁直隶州志》记载:“总督河院在州治东,或曰元总管府旧治,明永乐九年工部尚书宋礼建。弘治间尚书陈某、隆庆间都御史翁大立重修。”
材料三 明朝时,皇帝下令疏浚大运河,罢黜海运漕粮,全由运河运输,不断减少漕运船只顺载货物的限制,济宁地区的经济迅速恢复。明太祖下令“开垦成熟者,听为己业”“敢有荒芜田地流移者,全家还发北外充军”。此外,明政府还蠲除了山东一些特殊年份的秋粮,这使得济宁的山东经济中心地位不断恢复。明永乐年间会通河畅通后,“南控徐沛,北接汶泗”,成为南北漕粮与商品运输的重要码头,济宁迎来了它的兴盛与
繁荣。
——摘编自于腾《试探明清时期华北沿运城市夜市经济的繁盛——以济宁为例》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二则材料对研究明清时期的济宁社会有哪些价值。(6分)
答案:价值:材料一是文学作品,描绘明清时期济宁的地理、交通和经济发展情况,可用于研究明清时期济宁的商业发展。(3分)材料二是官修地方志,记载了明清时期济宁祭祀治河诸名臣和运河管理机构的设置情况,可用于研究明清时期济宁的城市布局、运河管理和城市生活等。(3分)
(2)根据材料三,分析明代济宁城市繁荣的原因。(4分)
答案:原因:大运河的疏浚,海运漕粮的废除,漕运船只顺载货物限制的减少等;济宁地区经济的发展与其山东经济中心地位的恢复;政府重视农业及减税改革的推动;交通便利,优越的地理位置。(4分)
10.(2025·河南驻马店高一期末)明清时期,“一田二主”现象在我国南方逐渐盛行,田底主(拥有土地的人)具有土地所有权;田面主(承租土地的人)享有耕作权和土地的其他使用权;田底和田面可以自由独立买卖。这一现象
A.瓦解了封建统治基础
B.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加速了传统社会转型
D.导致了新经济因素萌发

题干描述了明清时期“一田二主”现象的特点:田底主拥有土地所有权,田面主享有耕作权和其他使用权,且田底和田面可以自由独立买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的“一田二主”现象及对各自权利的行使,顺应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反映了商业发展对农业生产变革的推动作用,B项正确;明清时期封建统治的基础并没有瓦解,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明清时期并没有因为土地的买卖而加速传统社会的转型,排除C项;明清时期新经济因素的萌发主要体现在新的经营方式出现,材料中土地的租赁与新的经营方式出现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11.(2025·广东高一阶段练)1828年,江苏巡抚陶澍奏称:“苏城(苏州)为百货聚集之区,银钱交易全藉商贾流通。向来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等处每年来苏办货,约可到银数百万两。……自上年秋冬至今,各省商贾俱系汇票往来,并无现银运到。”该史料可用于说明当时的苏州
A.传统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大量使用自由雇佣劳动力
C.纸币成为主流支付手段
D.长途和大额贸易有所发展

据题干“苏城(苏州)为百货聚集之区”可知,该地区长途贩运贸易比较发达,“约可到银数百万两”“各省商贾俱系汇票往来……并无现银运到”可知,该地区大额贸易比较普遍,故选D项;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之后,传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排除A项;雇佣劳动述及的是手工业中出现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但是题干并没有述及该内容,排除B项;题干述及的是各省商贾使用汇票,并不能扩大为“纸币成为主流支付手段”,排除C项。
12.(2024·河南新乡高一上期末)有学者在研究晚明至清中叶的江南经济时提出,商业的繁荣不仅没有逐步瓦解传统的家族和宗族组织,相反,区域范围内的大市场是以血缘为核心,以地缘为辐射,通过其构筑的商业网络将分散的区域市场沟通起来而形成的。能够为该结论提供佐证的是,当时江南
A.农业趋于商品化 B.乡约的普遍推行
C.区域性商帮崛起 D.新生产关系浮现

根据材料“区域范围……形成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明朝后期起,随着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商业资本的集聚,区域性商帮崛起,促进了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故选C项;农业的商品化趋势和新生产关系浮现均对传统宗族社会具有瓦解作用,故排除A、D两项;“乡约的普遍推行”和当时的商业发展无关,故排除B项。
13.(2024·河南信阳高一上期末)明代中后期,儒学宗师提出了“四民异业同道”说,“(四民)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于生人之道”。晋商王文显训诫诸子曰:“商与士也,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唯利而不污。故利以义制,名以清修,各安其业。”这反映了人们
A.逐渐重视工商活动 B.放弃重农抑商观念
C.逐渐改变职业观念 D.回归传统义利思想

据材料可知,明代中后期,社会上出现了“四民异业同道”的思想,认为商人和士、农都是谋生的职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职业观念的改变,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有所动摇,出现了四民平等、工商皆本的思想,故选C项;宋朝时期工商业就有很大程度发展,并非到明朝中后期人们才逐渐注重工商活动,排除A项;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仍旧占据主导地位,人们并没有放弃重农抑商观念,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传统的义利观思想强调重义轻利,而材料中晋商王文显认为“利以义制”,不同于传统的义利思想,排除D项。
14.(14分)(2024·安徽合肥高一上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晋末年,北方陷入了少数民族割据混战的局面,中原地区人民被迫四处流迁。而东晋的建立,为南迁百姓提供了一个庇护所。在南迁人民的影响下,南方农业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获得了较大的提高,使得南方自然条件的优越性得以体现。此外,麦、菽等北方农作物在南方大量种植,使江南地区由水稻一收转向稻麦双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长江流域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也日益提高。
——摘编自刘璐《试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材料二 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和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明清时期,苏州、松江、杭州等地工商业市镇密集,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等行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
——摘编自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地位日益提高的原因。(8分)
答案:原因:北方地区的战乱,导致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充实了江南地区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南方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秩序比较安定;南方具有农业开发的优越条件;南方统治者实行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从宋至明清我国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6分)
答案:影响:人口分布格局发生变化;南北交通发展,联系加强;促进海上贸易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带来文化中心的南移;促进了民族交融;南方环境遭到破坏;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分离;奠定了当今经济格局的基础。(6分)
返回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