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培优(一)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培优(一)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1 11:08:36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培优(一)
专题整合
整合一 阶段特征
(一)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包括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历经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
1.政治上: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西周盛行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各诸侯国改革变法,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形成。
2.经济上:集体劳动,井田制是主要的土地经营方式;青铜铸造业发达;实行“工商食官”。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开始形成;手工业、商业有所发展。
3.文化上: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崩溃,士阶层崛起;百家争鸣局面出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萌生。
对应练1.(2023·湖南卷)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据此可推知
A.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
B.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
C.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
D.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

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关东六国任相多用宗族及国人,而秦国任用的丞相来自不同诸侯国,这表明秦国在选拔官员时,突破了地域和血缘关系的限制,更注重才能等因素,相比之下,秦国的官僚选拔方式更为灵活和先进,说明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A项正确。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阶段,也是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阶段。
1.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巩固;汉承秦制,且有创新。
2.经济上:封建经济初步发展;铁犁牛耕推广到全国,农业生产力不断进步,封建土地私有制和租佃关系发展,汉代田庄经济兴起;手工业较发达,领先世界;商品经济不断发展,陆上丝绸之路繁荣,政府对市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重农抑商政策强化。
3.思想文化上: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秦朝焚书坑儒,汉代尊崇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科技(造纸术等)、文学(汉赋等)初步发展。
4.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上:秦汉时期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是有和平、有战争,和平多于战争,民族关系总体上是和睦友好的;汉代丝绸之路(陆上和海上)开通,沟通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对应练2.(2024·北京石景山高一上期末)下表为汉武帝时期采取的治理措施,其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A.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C.政权的更迭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政治 颁布“推恩令”、设置刺史
经济 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
思想 尊崇儒术
稳固边疆 设置河西四郡
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采取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措施,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项正确;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是在夏、商、周时期,排除A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是在秦朝,排除B项;政权的更迭与民族交融描述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排除C项。
整合二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
项目 转型前 转型后
政治制度 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到破坏,中央集权雏形出现
选官制度 实行世卿世禄制度,形成贵族政治 实行任命制度,形成官僚政治
经济制度 工商食官,井田制,土地国有 工商业私营化,授田制,土地私有或国有
社会结构 宗族占主导,贵族地位高 小家庭形成,贵族衰落,士阶层崛起
思想文化 原始神学思想占主导,思想处于蒙昧状态 思想解放,百家争鸣
教育制度 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教育 私学兴起,平民接受教育
对应练3.(2024·湖北武汉高一上期末)春秋战国时期,在日常青铜用具上常配有图绘画像、雕刻、针刻等,它们大多数表现宴乐、采桑、攻战、弋射等内容,图案多为新兴贵族互相攀比炫富的生活写照。这些新兴贵族的出现反映了当时
A.思想崇尚逍遥自由  B.社会政治结构变革
C.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D.贵族政治不断强化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因此材料中的新兴贵族是新兴地主阶级,他们的出现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结构变革,B项正确;攀比炫富的生活不代表思想崇尚逍遥自由,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礼乐制度,“礼乐制度不复存在”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中新兴贵族的权势主要不是来自血缘,而是来自土地制度,他们的出现反映出贵族政治的衰落,排除D项。
对应练4.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今日看来,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材料中的“独制”与“地方分权制”相比,其不同在于
A.郡守与县令都由地方推荐任职
B.郡守与县令世代镇守地方
C.郡守与县令都由君主直接任命
D.县令接受郡守的监督任命

西周的“地方分权体制”指的是分封制,而秦代的“独制”指的是郡县制,郡县制之下,郡守与县令都是由君主直接任命的,故选C项;郡县制之下,郡守与县令不是由地方推荐任职的,也不是世代镇守地方,故排除A、B两项;县令由君主任命,而不是由郡守监督任命,故排除
D项。
整合三 秦汉两朝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贡献
1.“大一统”的观念认同:秦朝建立后,废分封行郡县,奠定了“大一统”中央政权的政治制度基础,“大一统”的观念逐渐形成。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采取措施,使“大一统”得以巩固和发展。从此以后,“大一统”逐渐发展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2.“中央集权”的制度认同:秦汉时期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时期。随着秦统一王朝的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应运而生,地方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中央权力又高度集中于皇帝。与皇帝制度相适应的是一套完整的官僚机构和官僚体系,保障了中央集权制度有效实施。
3.“中华文明”的文化认同:秦汉时期采取的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不仅很快实现了“书同文,行同伦”的理想,而且汉代尊崇儒术,儒家思想被用作统一思想、道德和文化的武器。从此,统一的文化思想、统一的道德伦理和统一的心理素质,即统一的价值体系,在中华民族中形成了。
对应练5.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版图之恢廓,盖自秦时已奠其规模。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这一统一的变局还体
现出
A.从血缘世袭到宗法世袭
B.从宗法封建到帝制集权
C.从官僚政治到世袭政治
D.从礼乐治理到法律治理

西周实行分封制,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史称“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秦朝确立皇帝制度,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将战国时已经形成的郡县制在全国推广,秦朝开创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推动宗法封建到帝制集权的转变,B项正确。
对应练6.(2024·福建漳州高一上期末)汉高祖刘邦曾下诏禁止商人及其子弟为官。汉武帝不顾汉初以来的传统,任命大量商人出身的官员为其理财,由中央统一调度商业营运,使国家成为市场最大的商业主体。这一举措
A.巩固了大一统国家 B.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C.铲除了诸侯王势力 D.确立了新的选官制度

根据材料“由中央统一调度商业营运,使国家成为市场最大的商业主体”可知,汉武帝之所以大量任命商人出身的官员为其理财,目的在于通过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来加强中央集权,进而巩固大一统国家,A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厉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材料所述内容属于经济上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削弱诸侯王属于政治上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且“铲除”说法绝对,排除C项;汉武帝之所以任命商人出身的官员为其理财,是想借助其力量加强经济方面的中央集权,并不属于选官制度上的创新,排除D项。
返回
通法悟道
题型一 历史图片类选择题解答策略
【解题路径】
第一步:对图片要“三看”。一看图片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图片反映的实质问题,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图片的关键信息,明确内涵和外延。
第二步:对选项要“三思”。一思考每个选项是否符合史实,排除不符合史实的选项;二思考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三思考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的选项。
(2024·湖北卷)湖北襄阳凤凰咀遗址出土的“蛋壳陶杯”(如下图所示),制作精美,陶胎轻薄,杯壁厚度不超过0.5毫米。一般认为,蛋壳陶杯是显示尊贵身份的礼器。该类器物此前主要发现于龙山文化遗存,在其他地区极为罕见。据此可推断
A.早期国家认同已广泛形成
B.南北地区间贸易往来较为频繁
C.史前文明存在远距离交流
D.凤凰咀遗存与大汶口文化同期
典例

技法应用
第一步:观察图片,结合题干信息认识到湖北襄阳凤凰咀遗址出土的“蛋壳陶杯”制作精美,与北方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很相近。
第二步:辨析四个选项,从时空、与题干的逻辑关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的选项。
针对练1.四川三星堆出土的文物羊头罍,与湖南炭河遗址和河南殷墟遗址出土的一些文物有相似之处(如下图所示)。这种现象可用来佐证
A.黄河与长江流域存在区域间文化共鸣
B.各地青铜文明呈现封闭的地区特色
C.中原文明经过丝绸之路传到巴蜀地区
D.商周时期各地区之间交流十分频繁

点拨 第一步,通过观察四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川三星堆、湖南炭河遗址出土的文物与河南殷墟遗址出土文物有相似之处;第二步,结合当时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已经有文化交流的史实,可以判断这四幅图可用来佐证黄河与长江流域存在区域间文化共鸣,由此得出正确选项。
针对练2.(2024·广东深圳高一上期末)下图为东汉画像砖描绘的图像。该图像可用于研究这一时期
A.集市贸易场景 
B.工场劳作状况
C.庄园经济形态
D.贵族生活面貌

点拨 第一步,观察图片可知,画像砖中有许多正在集市进行商品交换的人;第二步,结合所学可知,汉朝商品经济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由此得出正确选项。
返回单元培优(一)
整合一 阶段特征
(一)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包括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历经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
1.政治上: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西周盛行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各诸侯国改革变法,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形成。
2.经济上:集体劳动,井田制是主要的土地经营方式;青铜铸造业发达;实行“工商食官”。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开始形成;手工业、商业有所发展。
3.文化上: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崩溃,士阶层崛起;百家争鸣局面出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萌生。
对应练1.(2023·湖南卷)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据此可推知(  )
A.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
B.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
C.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
D.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关东六国任相多用宗族及国人,而秦国任用的丞相来自不同诸侯国,这表明秦国在选拔官员时,突破了地域和血缘关系的限制,更注重才能等因素,相比之下,秦国的官僚选拔方式更为灵活和先进,说明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A项正确。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阶段,也是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阶段。
1.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巩固;汉承秦制,且有创新。
2.经济上:封建经济初步发展;铁犁牛耕推广到全国,农业生产力不断进步,封建土地私有制和租佃关系发展,汉代田庄经济兴起;手工业较发达,领先世界;商品经济不断发展,陆上丝绸之路繁荣,政府对市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重农抑商政策强化。
3.思想文化上: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秦朝焚书坑儒,汉代尊崇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科技(造纸术等)、文学(汉赋等)初步发展。
4.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上:秦汉时期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是有和平、有战争,和平多于战争,民族关系总体上是和睦友好的;汉代丝绸之路(陆上和海上)开通,沟通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对应练2.(2024·北京石景山高一上期末)下表为汉武帝时期采取的治理措施,其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政治 颁布“推恩令”、设置刺史
经济 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
思想 尊崇儒术
稳固边疆 设置河西四郡
A.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C.政权的更迭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采取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措施,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项正确;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是在夏、商、周时期,排除A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是在秦朝,排除B项;政权的更迭与民族交融描述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排除C项。
整合二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
项目 转型前 转型后
政治制度 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到破坏,中央集权雏形出现
选官制度 实行世卿世禄制度,形成贵族政治 实行任命制度,形成官僚政治
经济制度 工商食官,井田制,土地国有 工商业私营化,授田制,土地私有或国有
社会结构 宗族占主导,贵族地位高 小家庭形成,贵族衰落,士阶层崛起
思想文化 原始神学思想占主导,思想处于蒙昧状态 思想解放,百家争鸣
教育制度 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教育 私学兴起,平民接受教育
对应练3.(2024·湖北武汉高一上期末)春秋战国时期,在日常青铜用具上常配有图绘画像、雕刻、针刻等,它们大多数表现宴乐、采桑、攻战、弋射等内容,图案多为新兴贵族互相攀比炫富的生活写照。这些新兴贵族的出现反映了当时(  )
A.思想崇尚逍遥自由 B.社会政治结构变革
C.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D.贵族政治不断强化
答案:B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因此材料中的新兴贵族是新兴地主阶级,他们的出现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结构变革,B项正确;攀比炫富的生活不代表思想崇尚逍遥自由,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礼乐制度,“礼乐制度不复存在”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中新兴贵族的权势主要不是来自血缘,而是来自土地制度,他们的出现反映出贵族政治的衰落,排除D项。
对应练4.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今日看来,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材料中的“独制”与“地方分权制”相比,其不同在于(  )
A.郡守与县令都由地方推荐任职
B.郡守与县令世代镇守地方
C.郡守与县令都由君主直接任命
D.县令接受郡守的监督任命
答案:C
解析:西周的“地方分权体制”指的是分封制,而秦代的“独制”指的是郡县制,郡县制之下,郡守与县令都是由君主直接任命的,故选C项;郡县制之下,郡守与县令不是由地方推荐任职的,也不是世代镇守地方,故排除A、B两项;县令由君主任命,而不是由郡守监督任命,故排除D项。
整合三 秦汉两朝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贡献
1.“大一统”的观念认同:秦朝建立后,废分封行郡县,奠定了“大一统”中央政权的政治制度基础,“大一统”的观念逐渐形成。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采取措施,使“大一统”得以巩固和发展。从此以后,“大一统”逐渐发展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2.“中央集权”的制度认同:秦汉时期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时期。随着秦统一王朝的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应运而生,地方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中央权力又高度集中于皇帝。与皇帝制度相适应的是一套完整的官僚机构和官僚体系,保障了中央集权制度有效实施。
3.“中华文明”的文化认同:秦汉时期采取的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不仅很快实现了“书同文,行同伦”的理想,而且汉代尊崇儒术,儒家思想被用作统一思想、道德和文化的武器。从此,统一的文化思想、统一的道德伦理和统一的心理素质,即统一的价值体系,在中华民族中形成了。
对应练5.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版图之恢廓,盖自秦时已奠其规模。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这一统一的变局还体现出(  )
A.从血缘世袭到宗法世袭
B.从宗法封建到帝制集权
C.从官僚政治到世袭政治
D.从礼乐治理到法律治理
答案:B
解析:西周实行分封制,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史称“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秦朝确立皇帝制度,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将战国时已经形成的郡县制在全国推广,秦朝开创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推动宗法封建到帝制集权的转变,B项正确。
对应练6.(2024·福建漳州高一上期末)汉高祖刘邦曾下诏禁止商人及其子弟为官。汉武帝不顾汉初以来的传统,任命大量商人出身的官员为其理财,由中央统一调度商业营运,使国家成为市场最大的商业主体。这一举措(  )
A.巩固了大一统国家 B.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C.铲除了诸侯王势力 D.确立了新的选官制度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由中央统一调度商业营运,使国家成为市场最大的商业主体”可知,汉武帝之所以大量任命商人出身的官员为其理财,目的在于通过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来加强中央集权,进而巩固大一统国家,A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厉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材料所述内容属于经济上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削弱诸侯王属于政治上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且“铲除”说法绝对,排除C项;汉武帝之所以任命商人出身的官员为其理财,是想借助其力量加强经济方面的中央集权,并不属于选官制度上的创新,排除D项。
题型一 历史图片类选择题解答策略
【解题路径】
  第一步:对图片要“三看”。一看图片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图片反映的实质问题,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图片的关键信息,明确内涵和外延。
  第二步:对选项要“三思”。一思考每个选项是否符合史实,排除不符合史实的选项;二思考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三思考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的选项。
(2024·湖北卷)湖北襄阳凤凰咀遗址出土的“蛋壳陶杯”(如下图所示),制作精美,陶胎轻薄,杯壁厚度不超过0.5毫米。一般认为,蛋壳陶杯是显示尊贵身份的礼器。该类器物此前主要发现于龙山文化遗存,在其他地区极为罕见。据此可推断(  )
A.早期国家认同已广泛形成
B.南北地区间贸易往来较为频繁
C.史前文明存在远距离交流
D.凤凰咀遗存与大汶口文化同期
答案: C 
[技法应用]
第一步:观察图片,结合题干信息认识到湖北襄阳凤凰咀遗址出土的“蛋壳陶杯”制作精美,与北方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很相近。
第二步:辨析四个选项,从时空、与题干的逻辑关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的选项。
针对练1.四川三星堆出土的文物羊头罍,与湖南炭河遗址和河南殷墟遗址出土的一些文物有相似之处(如下图所示)。这种现象可用来佐证(  )
A.黄河与长江流域存在区域间文化共鸣
B.各地青铜文明呈现封闭的地区特色
C.中原文明经过丝绸之路传到巴蜀地区
D.商周时期各地区之间交流十分频繁
答案: A 
[点拨] 第一步,通过观察四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川三星堆、湖南炭河遗址出土的文物与河南殷墟遗址出土文物有相似之处;第二步,结合当时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已经有文化交流的史实,可以判断这四幅图可用来佐证黄河与长江流域存在区域间文化共鸣,由此得出正确选项。
针对练2.(2024·广东深圳高一上期末)下图为东汉画像砖描绘的图像。该图像可用于研究这一时期(  )
A.集市贸易场景 B.工场劳作状况
C.庄园经济形态 D.贵族生活面貌
答案: A 
[点拨] 第一步,观察图片可知,画像砖中有许多正在集市进行商品交换的人;第二步,结合所学可知,汉朝商品经济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由此得出正确选项。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