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1 11:08:36

文档简介

(共60张PPT)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秦朝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时空定位
任务一 结合秦统一的史实,认识统一多民
族封建国家建立的意义
1.阅读教材第一目“学思之窗”,说说为什么秦国能够统一全国。
提示: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商鞅变法奠定统一的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交融促进国家统一。
2.史学家认为“百代行秦制,中国两千年历史,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秦制”。阅读教材第一目,概括秦制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主要意义。
提示:内容:秦制主要指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包括皇帝制度、郡县制度、三公九卿制度、上计制度、廷议制度等。
意义:秦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问题导学
3.阅读教材第一目“秦朝形势图”并结合教材知识,说明李贽认为“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的主要依据。
提示:①通过远交近攻等策略,实现国家统一;通过北击匈奴,经营西南夷,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②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③国家统一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1.统一的条件
要点梳理
客观条件 人民愿望 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__________
经济需求 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地理位置 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主观条件 励精图治 数代秦王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以法治国 商鞅变法后,秦尊奉______,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
策略得当 采取__________策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
安定统一
法家
远交近攻
2.巩固统一的措施
(1)军事的统一
①灭东方六国:公元前230年至_______年,秦国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定都______。
②统一南方:南征越族,加强对________的控制。
③北击匈奴:击退匈奴进攻,修筑万里长城。
前221
咸阳
西南夷
(2)制度的统一——建立和巩固君主专制__________制度
①措施
②认识:秦朝时期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官僚制取代贵族制,地缘政治组织取代血缘政治组织,一种新型国家形态和国家管理方式及政治体制由此建立起来。
皇帝制度 将新王朝的君主定名为皇帝,嬴政自称“始皇帝”;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高无上
三公九卿制 组成中央政府,负责管理全国的政务。 三公指丞相、太尉、__________,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
郡县制 主要官员由______任免和考核。县以下设乡、里和亭,管理民众和治安
中央集权
御史大夫
中央
图解历史
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
(3)经济文化的统一
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________,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等。
3.统一的意义
(1)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
(2)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3)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____________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度量衡
统一多民族
探究1 信息获取——秦朝的中央官制
材料 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朝设左、右丞相,以右丞相为尊;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副丞相”,主管监察。……职事人员为有才能的文武官员,皆受命于皇帝,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与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备……
——《中华文明史》
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提示:特点: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运行体制,分工明确;充分体现“家天下”特点,诸卿为皇室专设,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互动探究
探究2 问题阐释——秦朝郡县制的意义
材料 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以郡统县,郡行政长官
称郡守,掌一郡行政等事务,郡尉负责军事,郡下设县,县行政长官称县令。每年岁末,郡守派遣官吏赴京师上计(地方官吏于岁末年终将一年的政绩汇报给国君或上级官员),向中央呈交记录本郡情况的计簿。朝廷据此行赏罚。县则在郡上计前,向郡守呈交县计簿。中央派监御史监察郡政,纠举弹劾有罪过的官吏。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探究:根据材料,概括秦朝中央政府通过郡县制来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并说明其意义。
提示:措施:郡县官员分工负责,服从中央;定期对郡县长官进行考核;中央派官员监察地方官。
意义:打破传统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认知深化
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
(1)君主专制:古代中国的政体。指一个人或者少数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2)中央集权:中国古代的主权结构形式。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关系:地方集权于中央,中央集权于皇帝。
1.(2024·河北高一学业考试)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1 000余支,大部分是秦朝的法律条文和相关解释,大大丰富了我们对秦律的认识。这可以用来印证秦朝
A.赋税徭役繁重  B.重视法制建设
C.印刷技术先进 D.注重思想控制

练测评估
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很多关于秦朝法律的竹简,这反映秦朝以法治国,重视法制建设,B项正确;材料反映秦朝注重法制,而不是赋税徭役繁重,排除A项;材料涉及法律,未涉及印刷技术,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思想控制,排除D项。
2.(2025·河南高一联考)2002年,湖南里耶古城出土了3.7万余枚秦代简牍,这是研究秦代历史的重要资料。其中一枚简牍上写有“敢言之洞庭监御史”。秦代监御史一职
A.协助郡守处理军事政务
B.隶属于中央丞相管理
C.代表朝廷监督地方官员
D.大多设置于偏远地区

据材料“敢言之洞庭监御史”可知,洞庭郡是秦朝中央下设的郡之一,秦代监御史一职的职能是监督地方官员,故选C项;郡尉协助郡守处理军事政务,与监御史的职责不符,排除A项;秦朝中央设置三公,分别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监御史隶属于中央御史大夫而不是丞相,排除B项;监御史一职设置在全国各个地方,不只是偏远地区,排除
D项。
返回
任务二 结合秦朝的暴政,分析秦灭亡的原因
1.阅读教材第二目,谈谈对柳宗元所说“秦亡于政,而非亡于制”的
理解。
提示:“秦亡于政”: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徭役沉重,刑罚严苛;焚书坑儒,钳制思想。
秦“非亡于制”: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秦制有利于政治统一、社会稳定,奠定了后世封建王朝政治制度的基础。
问题导学
2.历代对秦始皇褒贬不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秦始皇。
提示:功绩:①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②统一了文字、货币、车轨、度量衡,筑长城,修灵渠,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③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且“统一”的思想在后世影响深远。
过失:①秦始皇以“焚书坑儒”的方式巩固政权,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②秦朝实施暴政、刑法严苛,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终导致秦朝灭亡。
1.暴政的表现
(1)经济:征发繁重,百姓不堪重负。
(2)政治:秦朝刑法严苛。
(3)思想:“__________”,钳制思想。
2.暴政的后果: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尖锐,引发秦末农民起义,秦朝速亡。
(1)公元前_____年,陈胜、吴广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不久失败。
(2)公元前207年,______的军队进占咸阳,秦朝灭亡。
(3)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项羽最终被刘邦击败。
要点梳理
焚书坑儒
209
刘邦
探究 问题阐释——秦亡的原因
材料 秦亡的原因较为复杂,必须从内因和外因的结合点上来进行分析。秦统一不久后,朝内出现了三个派别,一是以扶苏为代表的宗室和军功贵族集团,二是以李斯为首的官僚集团,三是以赵高为魁的宦官集团。
秦始皇死后,统治阶层为了争夺权力,发生了残酷的党争。赵高伙同胡亥、李斯消灭了扶苏集团,夺取了政权。秦二世、赵高血腥镇压反对势力,“群臣人人自危”,朝不保夕。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相互残杀,大大削弱了秦朝的统治力。以致当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之时,昔日席卷天下的秦王朝竟然派不出一支精锐的军队和一员精通谋略的大将。
——摘编自朱子彦《中国封建王朝衰亡原因新探》
互动探究
探究:指出材料中作者认为秦亡的内因和外因。
提示:内因:严苛的法律制度、过度征用民力、封建专制制度的弊端以及思想文化的僵化。
外因:陈胜、吴广起义引发的全国性农民大起义、赵高乱政以及关东诸侯的反叛。
认知深化
秦朝速亡的历史教训
政治实践 统治者没有合理节制自身欲望,反而奉行极欲主义的政治理念,君民之间关系日益恶化
社会民生 秦亡充分展示了人民的力量,秦政之失在于蔑弃“民为国本”的治国原则,在秦王朝建立后没有及时转向文治化的政策方向
战争行为 ①统治者背离了“义为兵本”的原则,严重损害了社会民众的生存利益
②秦王朝建立之后,统治者好大喜功,长期延续战争政策,在战争中耗尽民财国力
吏治 秦朝法律细密严酷,吏治逐渐败坏,使得官吏可以借法欺民,进一步增强苛法的破坏作用,加重了官吏与人民的对立
1.(2025·广东佛山高一期末)秦代商人有专门的户籍,称为“市籍”。根据《史记》《汉书》记载,秦政府将“有市籍者”乃至其子孙都送去戍边。据此可知,秦代
A.户籍管理制度混乱
B.赋税徭役征发繁重
C.推行抑制商人政策
D.鼓励发展边疆经济

练测评估
题干表明秦代商人有专门“市籍”,秦政府将商人及其子孙送去戍边,反映出秦代对商人的抑制态度,即推行抑制商人政策,C项正确;秦代的户籍制度对不同身份人群进行登记管理是其正常的管理手段,“制度混乱”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对商人群体的抑制,无法说明赋税徭役征发繁重,排除B项;将“有市籍者”乃至其子孙送去戍边更多体现了对商人的压制,而非从发展边疆经济角度出发,排除D项。
2.(2024·河南驻马店高一期末)有学者指出:“秦朝建立后,统治阶级内部对新帝国建立怎样的国家结构本身即存在着不同的意见,赞同分封的人很多;六国的政治势力、社会势力仍存,恢复列国并立统治的愿望依然十分强烈;文化的地域性差异仍然十分突出。”该学者意在强调
A.秦末农民起义发展迅速
B.六国旧贵族势力的隐患
C.秦朝统治缺乏文化认同
D.秦朝覆灭原因的多样性

从材料中可以得出,该学者认为,秦朝建立后内部矛盾复杂多样,难以形成统一的意识形态,这些内部矛盾造成了其统一难以持久,因此秦的速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该学者意在强调秦朝覆灭原因的多样性,D项正确;题干内容是通过分析秦朝建立后的内部矛盾加深对秦亡原因的探究,据此不能得出秦朝农民起义的发展状况,排除A项;六国旧贵族势力的隐患是秦朝速亡的原因之一,但并不全面,排除B项;秦朝统治缺乏文化认同是秦亡原因之一,但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的是秦朝覆灭原因的多样性,排除C项。
返回
学习小结
思维导图
史论要旨
1.秦灭东方六国,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秦朝,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2.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确立了皇权至上的地位;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正式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
3.秦始皇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巩固了国家统一,建立起空前强大的国家政权,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返回
课时测评
1.(2025·山东菏泽高一期末)国家一级文物秦诏版刻有铭文:“廿六年(公元前221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这件文物见证了秦朝
A.民族交融 B.刑法严苛
C.大一统 D.郡县制

铭文中“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直接体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事件,“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则反映了秦朝统一度量衡等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所以该文物见证了秦朝的大一统,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秦朝时期不同民族之间交流、交融等相关内容,排除A项;铭文中并没有关于秦朝刑法方面的表述,排除B项;秦诏版铭文没有涉及郡县制的信息,无法体现郡县制,排除D项。
2.(2024·广东深圳高一上期末)秦以前,一般人均可自称“朕”。秦统一后,“朕”成为皇帝的专属自称,皇帝的命令专称为“诏”,其印章专称为“玺”,对皇帝的名字也要进行避讳。这些规定的主要意图是
A.凸显皇帝独尊 B.整顿社会风俗
C.重建礼乐文化 D.宣扬皇帝功业

秦朝时期确立皇帝制度,皇帝制度的特征是皇位世袭、皇权至上和皇帝独尊,因此材料中皇帝专有的称号和避讳体现的是皇帝独尊,A项正确;材料与整顿社会习俗无关,排除B项;秦朝奉行法家思想,“重建礼乐文化”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皇帝称号专属化的主要意图是凸显皇帝独尊的地位,而不是宣扬皇帝功业,排除D项。
3.(2025·江苏宜兴高一检测)据考证,秦朝设置的36郡,大致有三种情况:因袭战国时期各国故郡17个,征服六国新旧国都改置的郡9个,重要地区或交通要道新置郡10个。据此推断,秦朝地方管理机构的设置
A.实现了各地的均衡分布
B.体现了传承与创新的结合
C.继承了传统的贵族政治
D.凸显了秦国故地优先原则

秦朝的郡有的沿袭各国故郡,有的进行改置,有的则为新置,体现了秦朝地方管理机构的传承与创新的特点,故选B项。
4.(2025·山东济宁高一月考)下面是某学生在学习《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课后摘录的笔记。笔记内容反映的是
A.秦统一的背景 B.秦统一的方式
C.秦统一的过程 D.秦统一的意义

秦的统一,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题干中的学生笔记反映了秦朝统一在推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民族交往方面的意义,D项正确;题干未提及秦统一的背景,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秦通过战争完成统一的方式,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秦统一的过程,排除C项。
秦的统一,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5.(2024·广东深圳高一期末)下表关于秦朝的历史评价主要反映了
A.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B.“公天下”取代了“家天下”
C.以法治国理念的推行
D.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摘录内容 来源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班固《汉书·主父偃传》
然而公天下之端至秦始 柳宗元《封建论》
根据表格“明法度”“海内为一”“公天下之端至秦始”等信息可知,材料高度评价秦朝的统一,这反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相关史实,D项正确;春秋时期华夏认同观念形成,排除A项;夏朝时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标志着“公天下”被“家天下”取代,排除B项;秦朝以法治国,材料并未涉及相关内容,排除C项。
摘录内容 来源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班固《汉书·主父偃传》
然而公天下之端至秦始 柳宗元《封建论》
6.(2025·江苏无锡高一期末)2002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龙山里耶古城发现了36 000余枚秦简。简文中出现了“洞庭郡”的郡名,洞庭郡在传世文献中从未出现过。据此可知
A.文献记载不具备可信性
B.秦简更具史料价值
C.考古发现拓展历史认知
D.历史结论无法确定

据材料可知,里耶古城发现的秦简,补充了原有传世文献中关于“洞庭郡”记载的空白,对秦朝郡县制的研究更加全面,说明考古发现拓展历史认知,C项正确;文献记载具有一定的可信性,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考古发现的作用,没有在史料价值上将秦简与其他史料相对比,不能得出“秦简更具史料价值”的结论,排除B项;“历史结论无法确定”说法错误,排除D项。
7.(2024·广东揭阳高一上期末)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仍忠于他们的王室,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不满,平民百姓则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负担。这表明
A.秦朝治国模式较为落后
B.秦朝暴政引发农民起义
C.秦朝覆灭原因的多样性
D.统一六国阻碍历史发展

据材料可知,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精英知识分子、平民百姓都对秦朝的政策不满,这些都成为导致秦朝灭亡的因素,这表明秦朝覆灭的原因具有多样性,C项正确;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判断秦朝治国模式是否落后,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秦朝灭亡的多种因素,而非只有农民起义,排除B项;秦统一六国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并未阻碍历史发展,排除D项。
8.(2025·广东广州高一期末)关于秦朝的灭亡,陆贾认为“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柳宗元则强调“秦之失,在政不在制”。这两者都认为秦朝灭亡的根源在于
A.统治者实施暴政 B.农民起义的频发
C.秦始皇昏庸无能 D.君主专制的实施

根据材料“暴众”“用刑太极”“在政不在制”等观点可知,陆贾和柳宗元都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并非政治制度,而是统治者执政过于残酷,体现了秦推行暴政,没有施行仁政,A项正确;农民起义不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而是秦朝暴政的结果,排除B项;秦始皇并非昏庸无能,排除C项;君主专制的实施并不是秦朝灭亡的根源,排除D项。
9.(10分)(2024·河北保定高一下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一法度衡石丈尺。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始皇廿六年嵌铜诏版铁权(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里耶秦简(部分)(湖南里耶秦简博物馆藏)
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文字:“迁陵洞庭郡”
材料三 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
(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史料类型。(2分)
答案:类型:材料一是文献史料;材料二是实物史料。(2分)
(2)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此变化的原因。(8分)
答案:变化:由土地和心理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2分)
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认同感的增强;中原文化传播的影响;法家思想的影响;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推动。(6分)
10.在秦王朝,皇帝是绝对的主宰,最高皇权与三代以内的家庭结合,父家长与皇帝直接合一,排除了旧的宗法制度对皇权的约束,从宗族的家天下走向家庭的家天下,从重王室宗族转到重皇帝、皇帝家庭。这表明秦朝
A.君主至上的地位逐渐形成
B.父系家长制开始处于统治地位
C.中央对地方实现垂直管理
D.实现了最高权力向君主的集中

根据材料信息“父家长与皇帝直接合一”“排除了旧的宗法制度对皇权的约束”“从重王室宗族转到重皇帝、皇帝家庭”可知,秦朝最高权力从宗族向君主集中,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最高权力由宗族向君主的集中,而非君主至上的地位,排除A项;材料无法反映出“父系家长制开始处于统治地位”,排除B项;“中央对地方实现垂直管理”对应的是郡县制,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
11.(2024·黑龙江龙东高一期中)秦始皇统一后,便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到咸阳,其中一部分人分散到巴蜀等地;又将全国犯逃亡罪的人及赘婿、小商贾征发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并留下五十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秦始皇的这些举措
A.折射出国家组织能力的强大
B.意在缓和与边疆民族间的矛盾
C.使统一多民族政权长治久安
D.加强了区域间的经济文化联系

据材料“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到咸阳”“留下五十万人守五岭”等信息可知,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开展了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反映了国家对社会基层控制力和国家组织能力的强大,故选A项;迁徙天下豪富到咸阳,意在削弱反秦势力,巩固秦朝统治,并非为了缓和与边疆民族间的矛盾,排除B项;秦二世而亡,表明这些举措并不能使秦王朝统治长治久安,排除C项;“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到咸阳”是为了削弱反秦势力,迁徙人口到岭南等地则是为了强化对南方的控制,其主要目的不是加强区域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排除D项。
12.(2024·河南信阳高一上期末)秦朝时,道路多为石板路或泥土路,在关隘之间运输货物的马车遵循同一个标准,来回都驶同一条道,经年累月,会对行驶的车轮有一定的固定作用,也会形成一条条轨道。这一标准的
实行
A.说明修筑驰道的必要性
B.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C.体现大兴土木的破坏性
D.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秦始皇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统一车轨后使得车轴以及其他配件可以标准化生产,交替使用方便,也保护了路面,提高了道路的使用效率,有利于交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修筑驰道的必要性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统一车轨的政策,未体现大兴土木的破坏性,排除C项;车同轨不会加速秦朝的灭亡,排除D项。
13.(2025·河北保定高一阶段练)史籍载,秦律只允许百姓祭祀秦所祭祀的神灵,其他的祭祀包括六国民间原有的祭祀,都加以禁止。但近年出土的秦简显示原属楚地的南郡在秦统治下,楚人仍然“乡俗之心不变”,对于秦法更是“吏民莫用”。这反映了秦朝
A.华夏认同观念弱化 B.法律违背时代潮流
C.南北文化尖锐对立 D.统治秩序面临危机

秦朝对全国社会文化风俗采取了严格的治理手段,但近年来新发现的史料则显示,秦朝的文化专制并没有起到理想中的效果,秦法甚至被一些地区所抵制,这说明秦朝的统治秩序面临危机,D项正确;秦朝试图统一全国祭祀活动,这是华夏认同观念强化的体现,排除A项;秦朝颁布通行全国的成文法,符合巩固大一统国家的时代发展方向,排除B项;材料仅仅以楚国为例,说明秦朝统治在基层受到抵制的状况,并未强调南北文化的对立,排除C项。
14.(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指出图一、图二长城空间分布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14分)
答案:不同:图一中的长城分散分布在北方和诸侯国之间;图二中的长城集中分布在北方。(6分)
原因: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各诸侯国筑长城防御北方游牧民族,而诸侯纷争,又导致各诸侯国筑长城相互防御;秦统一六国后,修筑长城主要防御北方游牧民族。(8分)
第一小问不同,据图一和图二中的长城空间分布信息可知,图一中的长城分散分布在北方和诸侯国之间;图二中的长城集中分布在北方。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战国时期和秦朝时期的史实可得出,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各诸侯国筑长城防御北方游牧民族,而诸侯纷争,又导致各诸侯国筑长城相互防御;秦朝统一六国后,修筑长城主要防御北方游牧民族。
返回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秦朝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时空定位
任务一 结合秦统一的史实,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意义
1.阅读教材第一目“学思之窗”,说说为什么秦国能够统一全国。
提示: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商鞅变法奠定统一的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交融促进国家统一。
2.史学家认为“百代行秦制,中国两千年历史,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秦制”。阅读教材第一目,概括秦制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主要意义。
提示:内容:秦制主要指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包括皇帝制度、郡县制度、三公九卿制度、上计制度、廷议制度等。
意义:秦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3.阅读教材第一目“秦朝形势图”并结合教材知识,说明李贽认为“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的主要依据。
提示:①通过远交近攻等策略,实现国家统一;通过北击匈奴,经营西南夷,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②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③国家统一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1.统一的条件
客观条件 人民愿望 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经济需求 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地理位置 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主观条件 励精图治 数代秦王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以法治国 商鞅变法后,秦尊奉法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
策略得当 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
2.巩固统一的措施
(1)军事的统一
①灭东方六国: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国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②统一南方:南征越族,加强对西南夷的控制。
③北击匈奴:击退匈奴进攻,修筑万里长城。
(2)制度的统一——建立和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①措施
皇帝制度 将新王朝的君主定名为皇帝,嬴政自称“始皇帝”;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高无上
三公九卿制 组成中央政府,负责管理全国的政务。 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
郡县制 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县以下设乡、里和亭,管理民众和治安
②认识:秦朝时期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官僚制取代贵族制,地缘政治组织取代血缘政治组织,一种新型国家形态和国家管理方式及政治体制由此建立起来。
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
(3)经济文化的统一
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等。
3.统一的意义
(1)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
(2)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3)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探究1 信息获取——秦朝的中央官制
材料 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朝设左、右丞相,以右丞相为尊;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副丞相”,主管监察。……职事人员为有才能的文武官员,皆受命于皇帝,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与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备……
——《中华文明史》
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提示:特点: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运行体制,分工明确;充分体现“家天下”特点,诸卿为皇室专设,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探究2 问题阐释——秦朝郡县制的意义
材料 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以郡统县,郡行政长官
称郡守,掌一郡行政等事务,郡尉负责军事,郡下设县,县行政长官称县令。每年岁末,郡守派遣官吏赴京师上计(地方官吏于岁末年终将一年的政绩汇报给国君或上级官员),向中央呈交记录本郡情况的计簿。朝廷据此行赏罚。县则在郡上计前,向郡守呈交县计簿。中央派监御史监察郡政,纠举弹劾有罪过的官吏。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探究:根据材料,概括秦朝中央政府通过郡县制来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并说明其意义。
提示:措施:郡县官员分工负责,服从中央;定期对郡县长官进行考核;中央派官员监察地方官。
意义:打破传统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认知深化】 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
(1)君主专制:古代中国的政体。指一个人或者少数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2)中央集权:中国古代的主权结构形式。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关系:地方集权于中央,中央集权于皇帝。
1.(2024·河北高一学业考试)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1 000余支,大部分是秦朝的法律条文和相关解释,大大丰富了我们对秦律的认识。这可以用来印证秦朝(  )
A.赋税徭役繁重 B.重视法制建设
C.印刷技术先进 D.注重思想控制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很多关于秦朝法律的竹简,这反映秦朝以法治国,重视法制建设,B项正确;材料反映秦朝注重法制,而不是赋税徭役繁重,排除A项;材料涉及法律,未涉及印刷技术,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思想控制,排除D项。
2.(2025·河南高一联考)2002年,湖南里耶古城出土了3.7万余枚秦代简牍,这是研究秦代历史的重要资料。其中一枚简牍上写有“敢言之洞庭监御史”。秦代监御史一职(  )
A.协助郡守处理军事政务
B.隶属于中央丞相管理
C.代表朝廷监督地方官员
D.大多设置于偏远地区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敢言之洞庭监御史”可知,洞庭郡是秦朝中央下设的郡之一,秦代监御史一职的职能是监督地方官员,故选C项;郡尉协助郡守处理军事政务,与监御史的职责不符,排除A项;秦朝中央设置三公,分别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监御史隶属于中央御史大夫而不是丞相,排除B项;监御史一职设置在全国各个地方,不只是偏远地区,排除D项。
任务二 结合秦朝的暴政,分析秦灭亡的原因
1.阅读教材第二目,谈谈对柳宗元所说“秦亡于政,而非亡于制”的理解。
提示:“秦亡于政”: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徭役沉重,刑罚严苛;焚书坑儒,钳制思想。
秦“非亡于制”: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秦制有利于政治统一、社会稳定,奠定了后世封建王朝政治制度的基础。
2.历代对秦始皇褒贬不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秦始皇。
提示:功绩:①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②统一了文字、货币、车轨、度量衡,筑长城,修灵渠,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③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且“统一”的思想在后世影响深远。
过失:①秦始皇以“焚书坑儒”的方式巩固政权,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②秦朝实施暴政、刑法严苛,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终导致秦朝灭亡。
1.暴政的表现
(1)经济:征发繁重,百姓不堪重负。
(2)政治:秦朝刑法严苛。
(3)思想:“焚书坑儒”,钳制思想。
2.暴政的后果: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尖锐,引发秦末农民起义,秦朝速亡。
(1)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不久失败。
(2)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占咸阳,秦朝灭亡。
(3)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项羽最终被刘邦击败。
探究 问题阐释——秦亡的原因
材料 秦亡的原因较为复杂,必须从内因和外因的结合点上来进行分析。秦统一不久后,朝内出现了三个派别,一是以扶苏为代表的宗室和军功贵族集团,二是以李斯为首的官僚集团,三是以赵高为魁的宦官集团。
秦始皇死后,统治阶层为了争夺权力,发生了残酷的党争。赵高伙同胡亥、李斯消灭了扶苏集团,夺取了政权。秦二世、赵高血腥镇压反对势力,“群臣人人自危”,朝不保夕。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相互残杀,大大削弱了秦朝的统治力。以致当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之时,昔日席卷天下的秦王朝竟然派不出一支精锐的军队和一员精通谋略的大将。
——摘编自朱子彦《中国封建王朝衰亡原因新探》
探究:指出材料中作者认为秦亡的内因和外因。
提示:内因:严苛的法律制度、过度征用民力、封建专制制度的弊端以及思想文化的僵化。
外因:陈胜、吴广起义引发的全国性农民大起义、赵高乱政以及关东诸侯的反叛。
【认知深化】 秦朝速亡的历史教训
政治实践 统治者没有合理节制自身欲望,反而奉行极欲主义的政治理念,君民之间关系日益恶化
社会民生 秦亡充分展示了人民的力量,秦政之失在于蔑弃“民为国本”的治国原则,在秦王朝建立后没有及时转向文治化的政策方向
战争行为 ①统治者背离了“义为兵本”的原则,严重损害了社会民众的生存利益 ②秦王朝建立之后,统治者好大喜功,长期延续战争政策,在战争中耗尽民财国力
吏治 秦朝法律细密严酷,吏治逐渐败坏,使得官吏可以借法欺民,进一步增强苛法的破坏作用,加重了官吏与人民的对立
1.(2025·广东佛山高一期末)秦代商人有专门的户籍,称为“市籍”。根据《史记》《汉书》记载,秦政府将“有市籍者”乃至其子孙都送去戍边。据此可知,秦代(  )
A.户籍管理制度混乱
B.赋税徭役征发繁重
C.推行抑制商人政策
D.鼓励发展边疆经济
答案:C
解析:题干表明秦代商人有专门“市籍”,秦政府将商人及其子孙送去戍边,反映出秦代对商人的抑制态度,即推行抑制商人政策,C项正确;秦代的户籍制度对不同身份人群进行登记管理是其正常的管理手段,“制度混乱”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对商人群体的抑制,无法说明赋税徭役征发繁重,排除B项;将“有市籍者”乃至其子孙送去戍边更多体现了对商人的压制,而非从发展边疆经济角度出发,排除D项。
2.(2024·河南驻马店高一期末)有学者指出:“秦朝建立后,统治阶级内部对新帝国建立怎样的国家结构本身即存在着不同的意见,赞同分封的人很多;六国的政治势力、社会势力仍存,恢复列国并立统治的愿望依然十分强烈;文化的地域性差异仍然十分突出。”该学者意在强调(  )
A.秦末农民起义发展迅速
B.六国旧贵族势力的隐患
C.秦朝统治缺乏文化认同
D.秦朝覆灭原因的多样性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得出,该学者认为,秦朝建立后内部矛盾复杂多样,难以形成统一的意识形态,这些内部矛盾造成了其统一难以持久,因此秦的速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该学者意在强调秦朝覆灭原因的多样性,D项正确;题干内容是通过分析秦朝建立后的内部矛盾加深对秦亡原因的探究,据此不能得出秦朝农民起义的发展状况,排除A项;六国旧贵族势力的隐患是秦朝速亡的原因之一,但并不全面,排除B项;秦朝统治缺乏文化认同是秦亡原因之一,但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的是秦朝覆灭原因的多样性,排除C项。
思维导图 史论要旨
1.秦灭东方六国,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秦朝,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2.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确立了皇权至上的地位;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正式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 3.秦始皇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巩固了国家统一,建立起空前强大的国家政权,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课时测评3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第1—8题,每小题3分,第10—13题,每小题3分,第9题10分,第14题14分,共60分)
1.(2025·山东菏泽高一期末)国家一级文物秦诏版刻有铭文:“廿六年(公元前221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这件文物见证了秦朝(  )
A.民族交融 B.刑法严苛
C.大一统 D.郡县制
答案:C
解析:铭文中“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直接体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事件,“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则反映了秦朝统一度量衡等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所以该文物见证了秦朝的大一统,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秦朝时期不同民族之间交流、交融等相关内容,排除A项;铭文中并没有关于秦朝刑法方面的表述,排除B项;秦诏版铭文没有涉及郡县制的信息,无法体现郡县制,排除D项。
2.(2024·广东深圳高一上期末)秦以前,一般人均可自称“朕”。秦统一后,“朕”成为皇帝的专属自称,皇帝的命令专称为“诏”,其印章专称为“玺”,对皇帝的名字也要进行避讳。这些规定的主要意图是(  )
A.凸显皇帝独尊 B.整顿社会风俗
C.重建礼乐文化 D.宣扬皇帝功业
答案:A
解析:秦朝时期确立皇帝制度,皇帝制度的特征是皇位世袭、皇权至上和皇帝独尊,因此材料中皇帝专有的称号和避讳体现的是皇帝独尊,A项正确;材料与整顿社会习俗无关,排除B项;秦朝奉行法家思想,“重建礼乐文化”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皇帝称号专属化的主要意图是凸显皇帝独尊的地位,而不是宣扬皇帝功业,排除D项。
3.(2025·江苏宜兴高一检测)据考证,秦朝设置的36郡,大致有三种情况:因袭战国时期各国故郡17个,征服六国新旧国都改置的郡9个,重要地区或交通要道新置郡10个。据此推断,秦朝地方管理机构的设置(  )
A.实现了各地的均衡分布
B.体现了传承与创新的结合
C.继承了传统的贵族政治
D.凸显了秦国故地优先原则
答案:B
解析:秦朝的郡有的沿袭各国故郡,有的进行改置,有的则为新置,体现了秦朝地方管理机构的传承与创新的特点,故选B项。
4.(2025·山东济宁高一月考)下面是某学生在学习《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课后摘录的笔记。笔记内容反映的是(  )
秦的统一,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A.秦统一的背景 B.秦统一的方式
C.秦统一的过程 D.秦统一的意义
答案:D
解析:题干中的学生笔记反映了秦朝统一在推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民族交往方面的意义,D项正确;题干未提及秦统一的背景,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秦通过战争完成统一的方式,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秦统一的过程,排除C项。
5.(2024·广东深圳高一期末)下表关于秦朝的历史评价主要反映了(  )
摘录内容 来源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班固《汉书·主父偃传》
然而公天下之端至秦始 柳宗元《封建论》
A.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B.“公天下”取代了“家天下”
C.以法治国理念的推行
D.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答案:D
解析:根据表格“明法度”“海内为一”“公天下之端至秦始”等信息可知,材料高度评价秦朝的统一,这反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相关史实,D项正确;春秋时期华夏认同观念形成,排除A项;夏朝时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标志着“公天下”被“家天下”取代,排除B项;秦朝以法治国,材料并未涉及相关内容,排除C项。
6.(2025·江苏无锡高一期末)2002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龙山里耶古城发现了36 000余枚秦简。简文中出现了“洞庭郡”的郡名,洞庭郡在传世文献中从未出现过。据此可知(  )
A.文献记载不具备可信性
B.秦简更具史料价值
C.考古发现拓展历史认知
D.历史结论无法确定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里耶古城发现的秦简,补充了原有传世文献中关于“洞庭郡”记载的空白,对秦朝郡县制的研究更加全面,说明考古发现拓展历史认知,C项正确;文献记载具有一定的可信性,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考古发现的作用,没有在史料价值上将秦简与其他史料相对比,不能得出“秦简更具史料价值”的结论,排除B项;“历史结论无法确定”说法错误,排除D项。
7.(2024·广东揭阳高一上期末)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仍忠于他们的王室,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不满,平民百姓则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负担。这表明(  )
A.秦朝治国模式较为落后
B.秦朝暴政引发农民起义
C.秦朝覆灭原因的多样性
D.统一六国阻碍历史发展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精英知识分子、平民百姓都对秦朝的政策不满,这些都成为导致秦朝灭亡的因素,这表明秦朝覆灭的原因具有多样性,C项正确;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判断秦朝治国模式是否落后,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秦朝灭亡的多种因素,而非只有农民起义,排除B项;秦统一六国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并未阻碍历史发展,排除D项。
8.(2025·广东广州高一期末)关于秦朝的灭亡,陆贾认为“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柳宗元则强调“秦之失,在政不在制”。这两者都认为秦朝灭亡的根源在于(  )
A.统治者实施暴政 B.农民起义的频发
C.秦始皇昏庸无能 D.君主专制的实施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暴众”“用刑太极”“在政不在制”等观点可知,陆贾和柳宗元都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并非政治制度,而是统治者执政过于残酷,体现了秦推行暴政,没有施行仁政,A项正确;农民起义不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而是秦朝暴政的结果,排除B项;秦始皇并非昏庸无能,排除C项;君主专制的实施并不是秦朝灭亡的根源,排除D项。
9.(10分)(2024·河北保定高一下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一法度衡石丈尺。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始皇廿六年嵌铜诏版铁权(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里耶秦简(部分)(湖南里耶秦简博物馆藏)
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文字:“迁陵洞庭郡”
材料三 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
(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史料类型。(2分)
(2)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此变化的原因。(8分)
答案:(1)类型:材料一是文献史料;材料二是实物史料。(2分)
(2)变化:由土地和心理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2分)
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认同感的增强;中原文化传播的影响;法家思想的影响;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推动。(6分)
10.在秦王朝,皇帝是绝对的主宰,最高皇权与三代以内的家庭结合,父家长与皇帝直接合一,排除了旧的宗法制度对皇权的约束,从宗族的家天下走向家庭的家天下,从重王室宗族转到重皇帝、皇帝家庭。这表明秦朝(  )
A.君主至上的地位逐渐形成
B.父系家长制开始处于统治地位
C.中央对地方实现垂直管理
D.实现了最高权力向君主的集中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父家长与皇帝直接合一”“排除了旧的宗法制度对皇权的约束”“从重王室宗族转到重皇帝、皇帝家庭”可知,秦朝最高权力从宗族向君主集中,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最高权力由宗族向君主的集中,而非君主至上的地位,排除A项;材料无法反映出“父系家长制开始处于统治地位”,排除B项;“中央对地方实现垂直管理”对应的是郡县制,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
11.(2024·黑龙江龙东高一期中)秦始皇统一后,便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到咸阳,其中一部分人分散到巴蜀等地;又将全国犯逃亡罪的人及赘婿、小商贾征发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并留下五十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秦始皇的这些举措(  )
A.折射出国家组织能力的强大
B.意在缓和与边疆民族间的矛盾
C.使统一多民族政权长治久安
D.加强了区域间的经济文化联系
答案:A
解析:据材料“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到咸阳”“留下五十万人守五岭”等信息可知,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开展了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反映了国家对社会基层控制力和国家组织能力的强大,故选A项;迁徙天下豪富到咸阳,意在削弱反秦势力,巩固秦朝统治,并非为了缓和与边疆民族间的矛盾,排除B项;秦二世而亡,表明这些举措并不能使秦王朝统治长治久安,排除C项;“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到咸阳”是为了削弱反秦势力,迁徙人口到岭南等地则是为了强化对南方的控制,其主要目的不是加强区域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排除D项。
12.(2024·河南信阳高一上期末)秦朝时,道路多为石板路或泥土路,在关隘之间运输货物的马车遵循同一个标准,来回都驶同一条道,经年累月,会对行驶的车轮有一定的固定作用,也会形成一条条轨道。这一标准的实行(  )
A.说明修筑驰道的必要性
B.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C.体现大兴土木的破坏性
D.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秦始皇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统一车轨后使得车轴以及其他配件可以标准化生产,交替使用方便,也保护了路面,提高了道路的使用效率,有利于交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修筑驰道的必要性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统一车轨的政策,未体现大兴土木的破坏性,排除C项;车同轨不会加速秦朝的灭亡,排除D项。
13.(2025·河北保定高一阶段练)史籍载,秦律只允许百姓祭祀秦所祭祀的神灵,其他的祭祀包括六国民间原有的祭祀,都加以禁止。但近年出土的秦简显示原属楚地的南郡在秦统治下,楚人仍然“乡俗之心不变”,对于秦法更是“吏民莫用”。这反映了秦朝(  )
A.华夏认同观念弱化 B.法律违背时代潮流
C.南北文化尖锐对立 D.统治秩序面临危机
答案:D
解析:秦朝对全国社会文化风俗采取了严格的治理手段,但近年来新发现的史料则显示,秦朝的文化专制并没有起到理想中的效果,秦法甚至被一些地区所抵制,这说明秦朝的统治秩序面临危机,D项正确;秦朝试图统一全国祭祀活动,这是华夏认同观念强化的体现,排除A项;秦朝颁布通行全国的成文法,符合巩固大一统国家的时代发展方向,排除B项;材料仅仅以楚国为例,说明秦朝统治在基层受到抵制的状况,并未强调南北文化的对立,排除C项。
14.(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指出图一、图二长城空间分布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14分)
答案:不同:图一中的长城分散分布在北方和诸侯国之间;图二中的长城集中分布在北方。(6分)
原因: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各诸侯国筑长城防御北方游牧民族,而诸侯纷争,又导致各诸侯国筑长城相互防御;秦统一六国后,修筑长城主要防御北方游牧民族。(8分)
解析:第一小问不同,据图一和图二中的长城空间分布信息可知,图一中的长城分散分布在北方和诸侯国之间;图二中的长城集中分布在北方。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战国时期和秦朝时期的史实可得出,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各诸侯国筑长城防御北方游牧民族,而诸侯纷争,又导致各诸侯国筑长城相互防御;秦朝统一六国后,修筑长城主要防御北方游牧民族。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