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1 11:08:36

文档简介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时空定位
任务一 结合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理解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动的本质
1.历史上通常把东周分为哪两个时期?这两个时期各有什么突出的特征?
提示:时期: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特征: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2.从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战争的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怎样的历史趋势?
提示:变化:由争霸战争向兼并战争转化。
趋势:国家趋向统一。
3.阅读教材第一目,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形成的过程,并分析其原因。
提示:过程: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为“华夏”,周边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原因:经济发展和战争频繁。
1.列国纷争
(1)春秋五霸:春秋时期,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
(2)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
(3)战国七雄: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了,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周王室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
  春秋时期是奴隶主阶级开展争霸战争的时期,他们的目的是争夺土地、人口,实现霸业,号令诸侯;战国时期是地主阶级进行兼并战争的时期,目的是完成统一大业。
2.华夏认同
原因 列国纷争打破原有民族界限;各民族之间往来频繁、联系密切
概况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影响 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民族交融加深;华夏文化影响扩大,为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认同观念
探究 信息获取——列国纷争
材料
探究:对比西周分封制,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版图变化的信息。
提示:周王室政治中心东移;诸侯国数量大量减少,凸显兼并战争激烈,统一趋势增强;少数民族内迁融入华夏民族,华夏民族认同感加强;与匈奴族关系紧张,长城大量出现。
1.(2025·陕西高一学业考试)春秋时期,晋昭侯(大宗)与曲沃桓叔(小宗)之间爆发了旷日持久的战争,最终桓叔取胜,夺得晋国正统地位,史称“曲沃代晋”。这一事件反映了(  )
A.禅让制得以延续 B.华夏认同观念加强
C.宗法制遭到破坏 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答案:C
解析:西周实行宗法制,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曲沃桓叔(小宗)推翻晋昭侯(大宗),反映了当时宗法制遭到破坏,C项正确;禅让制早在夏朝就被王位世袭制取代,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小宗挑战大宗,不能体现华夏认同观念加强,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井田制被废除和承认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不能说明土地私有制确立,排除D项。
2.(2024·北京通州高一上期末)公元前9世纪,楚国先祖熊渠自称“我蛮夷也”;后其国君又宣称“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这一变化体现了(  )
A.社会秩序的崩溃 B.诸侯争霸的格局
C.华夏认同的观念 D.楚国实力的增强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楚国先祖熊渠自称‘我蛮夷也’”“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的楚国自认为是蛮夷,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自认为是黄帝之后,即认为楚国文化是中原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楚国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反映了楚国华夏认同观念的增强,故选C项。
任务二 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理解战国时期变法的必然性
1.阅读教材第二目“史料阅读”,分析“家殷人足,志高气扬”体现了怎样的社会现象,这种社会现象和变法运动有何关系?
提示:现象:战国时期,临淄经济发达。
关系: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发展,促进了新型生产关系的形成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导致上层建筑变革。
2.如何运用唯物史观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提示:推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具体表现在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变革,又进一步推动了地主阶级的变法改革,使封建制度在各国确立。
3.“富国”“强兵”“君主集权”是春秋战国时期变法的三大主题,阅读教材第二目,指出商鞅变法在这三方面的具体表现。
提示:“富国”: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强兵”: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
“君主集权”: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1.经济发展
农业 ①农业技术: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手工业 冶铁技术出现;分工更加细密
商业 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
认识 铁器牛耕促进小农经济产生,为精耕细作提供了条件,也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2.变法运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背景
①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②为了富国强兵,各国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
(2)成效: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3)代表:商鞅变法
内容 政治 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稳定社会秩序
经济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发展
内容 军事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增强了军事实力
社会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推动小农经济发展,增加国家赋税
评价 特点 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影响 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探究1 信息获取——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转型
材料
探究:分别提取材料中两幅图的信息,并从唯物史观角度指出二者之间的关系。
提示:图一:铁农具的使用;图二:井田制废除,土地私有制确立。
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
探究2 问题阐释——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材料 商鞅吸取了魏楚等国变法的经验教训,创造出了一整套适合秦国国情的变法思想体系,并以合理的策略和步骤在秦国推行。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为主旨说服秦国君臣,以“南门徙木”取信于民。分两次颁布变法法令,让秦人逐步接受和遵从新法。在变法法令上,他十分注意抓住秦人的特点,以“名、利”为导向移风易俗,促其“农、战”,效果颇著。
——摘编自张守慧《论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之成败及其现实意义》
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效果颇著”的原因。
提示:原因:将他国经验与秦国国情相结合;循序渐进,策略得当;重视扩大群众基础;秦孝公的支持;商鞅个人的信念和决心;改革顺应时代潮流。
【认知深化】 全面认识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是各国变法出现的根本原因,铁犁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是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
阶级变动 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进行变法是满足他们要求的最有效的途径
政治需要 为了在战争中掌握主动权,避免失败或成为别国兼并的对象,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
思想助力 法家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
1.(2025·江苏无锡高一期末)1956年河北兴隆大副将沟发现燕国的冶铁遗址,出土了一批铁范,共计四十八副八十七件,农具范有二十八副五十一件。据此可以推断这一时期(  )
A.铁犁牛耕开始出现 B.农耕技术有所发展
C.华夏认同不断增强 D.燕国实现富国强兵
答案:B
解析:铁范的大量出土,表明燕国已掌握成熟的冶铁铸造技术,能够批量生产铁制农具,是农耕技术进步的核心标志,B项正确;通过铁范数量无法直接证明铁犁牛耕“开始出现”,排除A项;华夏认同指的是周边各族对华夏族政治、文化的认同,属于各族同源共祖观念的发展,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农具的出土不能证明军事的强大,排除D项。
2.(2024·河南洛阳高一上期末)商鞅变法时颁布《分户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后又颁布禁令,“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这一做法(  )
A.推动宗法血缘制度开始瓦解
B.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C.破坏了基层社会秩序的稳定
D.旨在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凡是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男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这一做法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推动了小农经济的确立和发展,B项正确;春秋时期宗法血缘制度已经开始瓦解,排除A项;材料中的这些措施能够加强政府对民众的控制,有利于基层社会秩序的稳定,排除C项;商鞅变法强制大家庭拆散为小家庭,旨在增加国家赋税,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排除D项。
任务三 结合孔子和老子的思想,理解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差异
1.孔子和老子分别是我国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阅读教材第三目,分别指出他们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提示: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为政以德”;老子的核心思想是“道”、辩证法、无为而治。
2.阅读教材第三目,指出孔子和老子关于社会理想和国家治理的主张有何不同。
提示:在社会理想上,孔子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而老子则主张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在政治上,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为政以德”,通过礼乐教化来达到国家的有效治理,而老子则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反对制度束缚。
1.孔子
(1)地位身世: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出身于春秋后期鲁国没落贵族家庭。
(2)思想主张
核心观念 “仁”,意为关爱他人
治国思想 ①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②恢复礼乐制度,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教育方面 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典籍整理 对《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孔子的思想言论记载于《论语》中
孔子关于“仁”与“礼”的关系 ◎“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即“礼”以“仁”为基础,“仁”靠“礼”来维护,两者相辅相成。◎孔子的“仁者爱人”中爱是有差等的,主张对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爱要有差别、秩序。 ◎孔子赋予僵化了的“礼”以“仁”的灵魂,期望通过教育,从外在的行为规范唤醒自己的心灵,做一个立志于修养品德的君子。
2.老子
(1)地位身世: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后期楚国人。其观点见于《老子》一书。
(2)思想主张
世界观 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追求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
方法论 思想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政治观 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是指不过多地干预、不妄为、不胡作非为,要顺其自然,遵循客观规律而为。其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无不为”。
1.(2025·山东济南高一期末)孔子的学生身份多样,有贵族出身的孟懿子、南宫敬叔、司马牛,有“家累千金”的商人子弟子贡,也有贫民出身的颜路、颜渊、子张等。这体现了孔子(  )
A.“学思结合”的学习主张
B.“尊卑有序”的伦理观念
C.“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
D.“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答案:D
解析:孔子的弟子身份多样,包括贵族、商人子弟和贫民子弟,体现了孔子对教育的开放性态度,不因学生的出身身份而有所差别,反映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在学习中学与思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教学上有教无类,并非“尊卑有序”的伦理观念,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治国理念的内容,排除C项。
2.孔子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老子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据此推知,他们(  )
A.要求顺应时代改良政治
B.表达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
C.主张维护西周政治制度
D.迎合了封建贵族政治诉求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孔子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并结合所学可知,孔子面对激烈的社会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主张维护奴隶社会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据材料“老子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并结合所学可知,老子面对激烈的社会变革无能为力,主张消极避世,他们都表达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故选B项。
任务四 结合史实,理解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1.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这里的所谓“大变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生产工具(铁制农具)和生产技术(牛耕)的改进;新阶级(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出现,旧的贵族等级体系解体,新兴士阶层崛起,阶级关系发生新变化;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2.结合教材第四目的内容,完成诸子与其思想的连线。
提示:
1.背景——社会大变革(唯物史观)
(1)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制和分封制崩溃,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
(3)阶级:奴隶主贵族衰落,新兴地主阶级兴起;士阶层崛起。
(4)文化:学术下移,出现私人讲学,文化知识向民间普及。
2.主题:针对社会现实问题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和要求。
3.主要学派
学派 时期 代表 思想主张 影响
儒家 战国 孟子 性善论(人性善);提倡“仁政”
荀子 性恶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儒法兼采)
道家 战国 庄子 崇尚逍遥自由
阴阳家 战国 邹衍 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相生相胜”理论 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墨家 战国 墨子 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法家 战国 韩非 主张以法治国,控制臣民 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4.影响
(1)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3)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认识诸子百家的相似性 (1)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问题,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2)诸子百家追求的目标都是为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将社会从混乱中救出,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
探究1 问题阐释——儒家思想的发展
材料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摘编自《论语》
  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摘编自《孟子》
探究:依据材料,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
提示:相同点:实现国家统一,恢复礼乐制度。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礼崩乐坏,民心思定。
不同点: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
原因:春秋时期,周王室仍有影响力,孔子对周天子抱有期望;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孟子对周王室不再抱有幻想。
【认知深化】 正确认识百家争鸣中的治国理念
(1)儒家的孔子主张“仁”“克己复礼”,反映了奴隶主贵族面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社会矛盾剧烈的局面,希望缓和社会矛盾,继续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分别主张“仁政”“仁义”,反映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调和阶级矛盾、改造社会的愿望。
(2)法家(韩非)主张改革、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法治,代表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通过改革来加强中央集权的愿望。
(3)道家主张“道”和“无为而治”的小国寡民社会,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没落奴隶主贵族面对诸侯争霸、割据林立局面的一种消极情绪。
(4)战国时期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代表了小生产者要求分享利益、渴望社会安定的愿望。
探究2 观点论证——百家争鸣的影响
材料一 凡一时代,经济上若发生了变动,思想上也必发生变动。换句话说,就是经济的变动是思想变动的重要原因。
——李大钊《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
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出现了举世闻名的“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解释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应该说,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
——摘编自薛国中《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
探究:指出材料一中李大钊唯物史观方面的观点,并运用这一观点对材料二中“百家争鸣”这一历史现象进行合理解释。
提示: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解释: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得到重大发展,铁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出现。
社会经济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各国统治者礼贤下士,私学兴起,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的反映,推动了社会转型。
【认知深化】 诸子百家的地位
1.(2025·山东日照高一期末)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韩非主张以法治国。二者都着眼于(  )
A.礼法并施 B.建构秩序
C.厚古薄今 D.重视人伦
答案:B
解析:荀子主张统治者隆礼重法,韩非主张实行法治控制民众,他们都强调构建社会秩序,以维护统治,B项正确;礼法并施是荀子的思想,不符合韩非的思想,排除A项;厚古薄今是庄子的思想,排除C项;重视人伦是儒家的思想,排除D项。
2.(2025·河北石家庄高一期末)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不同学派之间互相评价的现象。《墨子》评价儒家“累寿不能尽其学,当年不能行其礼……其道不可以期世,其学不可以导众”,而孟子则评价墨家“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由此可见(  )
A.儒墨思想趋向融合
B.儒家思想已经获得正统地位
C.墨家主张隆礼重法
D.阶级立场差异影响价值评判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墨子批评儒家思想的礼制和等级秩序,孟子则认为墨家的兼爱是“无父无君”,这主要是因为儒家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来规划的,而墨家站在当时社会底层民众的立场上直接要求无差别的“兼爱”,忽视了阶级与秩序的存在,因此阶级立场差异影响价值评判,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儒墨思想有着显著的不同,而非趋向融合,排除A项;汉武帝尊崇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排除B项;荀子主张隆礼重法,而非墨家,排除C项。
思维导图 史论要旨
1.从春秋争霸战争到战国兼并战争的变化,反映了国家统一的趋势。春秋时期中原民族自称“华夏”,华夏观念产生;战国时期周边民族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发展壮大。 2.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发展推动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导致上层建筑发生变革。 3.商鞅变法以法家思想为指导,以实现富国强兵为目的,推动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 4.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课时测评2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第1—8题,每小题3分,第10—13题,每小题3分,第9题10分,第14题14分,共60分)
1.(2025·北京房山高一期末)《史记》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静公迁为家人,晋绝不祀”。材料反映了(  )
A.封建土地私有制度完全确立
B.变法图强推动了社会转型
C.周朝传统政治秩序走向瓦解
D.兼并战争使国家完成统一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周平王迁都洛邑后,出现了齐、楚、秦、晋等大的诸侯国,晋国被三家瓜分,这些都体现了周朝分封制、宗法制等传统政治秩序受到严重冲击,逐渐走向瓦解,C项正确;材料主要描述的是政治格局的变化,并未提及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各诸侯国变法图强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兼并战争使国家完成统一”指的是秦朝的建立,排除D项。
2.(2025·山东临沂高一期末)右图是春秋时期的酒器青铜牺尊,整体为牛形,牛鼻上穿有一环。该文物可用来证明当时(  )
A.牛耕技术可能出现 B.冶铜技术达到鼎峰
C.饮酒之风风靡一时 D.礼乐制度依然盛行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酒器青铜牺尊中的牛鼻穿环,说明当时可能已经对牛进行了驯化和使用,可用来证明当时牛耕技术可能出现,A项正确;仅依据一件酒器不能说明冶铜技术达到顶峰,也无法得出饮酒之风的风靡情况,排除B、C两项;春秋时期,周王室走向衰微,礼乐制度不断遭到破坏,排除D项。
3.(2024·广东深圳高一上期末)下面图片描绘的是(  )
A.郑国渠 B.都江堰
C.芍陂 D.灵渠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由渠首枢纽(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灌区各级引水渠道、各类工程建筑物、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堰等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工程系统,与材料中岷江、鱼嘴等信息吻合,故选B项。
4.(2024·湖南湘潭高一上期末)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秦国修建都江堰、郑国渠,楚国修建芍陂,魏国修建引漳十二渠等。这(  )
A.体现了国家组织能力的提升
B.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C.促进了区域长途贩运的兴起
D.推动了各民族间的交融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各国加大对于农业经济的重视力度,为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纷纷兴修水利灌溉工程,而兴建水利灌溉工程是一个复杂与庞大的工程,体现了国家组织能力的提升,A项正确。
5.(2024·安徽安庆高一上期末)史载晋国富商巨贾“以末富之,以本守之”,用经商所得财富“收田宅牛马”,土地买卖市场初具雏形。上述现象反映了春秋时期(  )
A.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B.私有土地已出现
C.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 D.分封制彻底崩溃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以末富之,以本守之”“土地买卖市场初具雏形”可知,春秋时期已出现土地买卖现象,且土地买卖市场初具雏形,这反映出此时已出现私有土地,B项正确;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推重农抑商政策,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社会阶层流动的信息,排除C项;春秋时期,分封制并未彻底崩溃,D项表述错误,排除。
6.(2025·广东高一月考)老子主张恢复到“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社会状态;孔子认为“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墨子提出“昔者三代圣王禹汤文武,方为政乎天性之时”。三人的这些言论(  )
A.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肯定
B.说明复古已成为时代潮流
C.体现一种强烈的民本色彩
D.希望匡正当时的社会秩序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中老子、孔子和墨子的言论都具有极强的理想色彩,他们从不同方面表达了对当时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匡正当时的社会秩序,故选D项,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转型时期,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成为时代潮流,复古并不是时代潮流,排除B项;材料中老子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状态,孔子推崇周礼,墨子主张尚贤,并未体现民本色彩,排除C项。
7.(2024·山东济南高一上期末)战国时期,代表平民利益,主张“兼爱”“非乐”“非攻”“节用”的思想家是(  )
A.孟子 B.荀子
C.韩非 D.墨子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代表平民利益,主张“兼爱”“非乐”“非攻”“节用”思想,D项正确;孟子主张民贵君轻,排除A项;荀子主张隆礼重法,排除B项;韩非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排除C项。
8.(2024·河北高一学业考试)荀子说:“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政)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由此可见,荀子主张(  )
A.隆礼重法 B.逍遥自由
C.无为而治 D.“兼爱”“非攻”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荀子主张明礼仪,起法正,重刑法,既崇尚礼制,又注重法治,即“隆礼重法”,A项正确;逍遥自由是庄子的主张,排除B项;无为而治是老子的主张,排除C项;“兼爱”“非攻”是墨子的主张,排除D项。
9.(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张海鹏等《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二 到战国末土地买卖的频繁,促进了新兴地主的形成和发展。当然,当时地主土地来源并不仅限于购买,更多的还是来自封建国家的赏赐。……贫富迅速分化使新兴的地主阶级取得了大量的土地,同时也获得了政治上的统治权。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国家治理的制度体系发生的变化,并说明孔子对此所持的观点。(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经济领域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4分)
答案:(1)变化:从夏、商、西周时期的“以礼治国”到春秋战国时期“以法治国”。(2分)
观点: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使社会能够君臣有别,长幼有序。(4分)
(2)变化:新兴地主正在形成和发展,贫富分化加速,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2分)
原因: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分)
10.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
A.禅让制度得到各族公认
B.世袭制度不再延续
C.华夏认同观念正在形成
D.宗族观念逐渐弱化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夏、商、周三族都认为拥有同一祖先,都是黄帝族系的后裔,具有民族认同的意识,反映出当时华夏认同观念正在形成,C项正确;材料与禅让制无关,排除A项;夏、商、周三族内部都实行世袭制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观念而非宗族观念,排除D项。
11.(2025·广东汕头高一期末)春秋时期,北方有楼烦、林胡、赤狄、北戎、山戎等民族部落,而南方有巴、楚、吴、越等诸侯国;至战国后期,北方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东胡,而南方也仅余楚、越两个诸侯国。这一变化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A.中原文化影响扩大
B.孕育着统一的趋势
C.华夏民族认同产生
D.南北文化交流加强
答案:B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在春秋战国时期,通过不断的兼并与战争,各个分散的小国和部落逐渐被较大的诸侯国征服,表明这一时期,统一的趋势正在逐渐形成和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原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排除A项;题干并未直接反映这一时期华夏民族认同已经产生,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南北文化交流的论述,排除D项。
12.(2024·河南安阳高一上期末)孟子认为人性善,主张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韩非认为人性恶,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两者都(  )
A.重视社会道德与人伦
B.适应了兼并战争的需要
C.强调社会秩序的稳定
D.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韩非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倡导实行法治,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减轻刑罚,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因此两者都强调社会秩序的稳定,C项正确;重视社会道德与人伦是孟子思想的特点,排除A项;韩非的思想适应了兼并战争的需要,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诸子百家思想对于孟子和韩非的影响,排除D项。
13.(2025·河南周口高一期末)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部分思想家的政治主张。这体现出(  )
人物 政治主张
孔子 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老子 我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
墨子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韩非 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圣人之治也,审于法禁
A.分封宗法制度日益完善
B.士人的社会责任意识增强
C.诸子学说之间相互借鉴
D.法家思想更受统治者重视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为政以德”“无为,则无不治”“天下兼相爱则治”“以法治国”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老子、墨子、韩非等思想家纷纷提出政治主张,试图解决社会问题,体现了士人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B项正确;当时分封宗法制度逐渐瓦解,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诸子学说之间的相互借鉴,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统治者对各家思想的态度,排除D项。
14.(14分)(2025·河南新乡高一上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源远流长。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仁”,即关爱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还倡导“礼”,主张恢复周礼,以规范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秩序。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认为统治者应该关心百姓的疾苦,以民为本。荀子则融合了各家思想,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总结和发展,他强调礼法并用,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材料二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认为统治者应该顺应自然,不妄为,让百姓自由发展。道家强调顺应自然的规律,追求精神的自由和超脱。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世间万物都遵循着“道”的规律运行。庄子进一步发展了道家思想,他倡导逍遥游,追求无拘无束的精神境界。
材料三 法家强调以法治国,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商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秦国推行变法,通过严刑峻法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加强君主的权力。韩非子则集法家思想之大成,他主张法、术、势相结合,以实现君主的绝对权威和国家的有效治理。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儒、道、法三家思想的互补性。(8分)
答案:(1)历程:春秋末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主张“仁”“礼”;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了儒家思想,主张“仁政”;荀子融合各家思想,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总结,强调礼法并用。(6分)
(2)互补性:儒家强调道德和社会秩序,道家主张顺应自然、追求自由,法家注重法治和集权,三者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丰富的思想体系;在治理国家方面,儒家思想适合社会稳定时期的治理,道家思想可在社会动荡后的恢复时期发挥作用,法家思想则有助于建立强有力的统治秩序。(8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84张PPT)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时空定位
任务一 结合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理解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动的本质
1.历史上通常把东周分为哪两个时期?这两个时期各有什么突出的特征?
提示:时期: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特征: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
时期。
2.从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战争的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怎样的历史趋势?
提示:变化:由争霸战争向兼并战争转化。
趋势:国家趋向统一。
问题导学
3.阅读教材第一目,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形成的过程,并分析其
原因。
提示:过程: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为“华夏”,周边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原因:经济发展和战争频繁。
1.列国纷争
(1)春秋五霸:春秋时期,____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
(2)__________与田氏代齐: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________掌握了实权,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
(3)战国七雄: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了,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周王室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
要点梳理

三家分晋
卿大夫
误区警示
春秋时期是奴隶主阶级开展争霸战争的时期,他们的目的是争夺土地、人口,实现霸业,号令诸侯;战国时期是地主阶级进行兼并战争的时期,目的是完成统一大业。
2.华夏认同
原因 列国纷争打破原有民族界限;各民族之间往来频繁、联系密切
概况 春秋时期,______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影响 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民族交融加深;华夏文化影响扩大,为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基础
中原
图解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认同观念
探究 信息获取——列国纷争
材料
互动探究
探究:对比西周分封制,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版图变化的信息。
提示:周王室政治中心东移;诸侯国数量大量减少,凸显兼并战争激烈,统一趋势增强;少数民族内迁融入华夏民族,华夏民族认同感加强;与匈奴族关系紧张,长城大量出现。
1.(2025·陕西高一学业考试)春秋时期,晋昭侯(大宗)与曲沃桓叔(小宗)之间爆发了旷日持久的战争,最终桓叔取胜,夺得晋国正统地位,史称“曲沃代晋”。这一事件反映了
A.禅让制得以延续 B.华夏认同观念加强
C.宗法制遭到破坏 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练测评估
西周实行宗法制,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曲沃桓叔(小宗)推翻晋昭侯(大宗),反映了当时宗法制遭到破坏,C项正确;禅让制早在夏朝就被王位世袭制取代,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小宗挑战大宗,不能体现华夏认同观念加强,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井田制被废除和承认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不能说明土地私有制确立,排除D项。
2.(2024·北京通州高一上期末)公元前9世纪,楚国先祖熊渠自称“我蛮夷也”;后其国君又宣称“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这一变化体现了
A.社会秩序的崩溃 B.诸侯争霸的格局
C.华夏认同的观念 D.楚国实力的增强

据材料“楚国先祖熊渠自称‘我蛮夷也’”“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的楚国自认为是蛮夷,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自认为是黄帝之后,即认为楚国文化是中原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楚国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反映了楚国华夏认同观念的增强,故选C项。
返回
任务二 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
现,理解战国时期变法的必然性
1.阅读教材第二目“史料阅读”,分析“家殷人足,志高气扬”体现了怎样的社会现象,这种社会现象和变法运动有何关系?
提示:现象:战国时期,临淄经济发达。
关系: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发展,促进了新型生产关系的形成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导致上层建筑变革。
2.如何运用唯物史观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提示:推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具体表现在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变革,又进一步推动了地主阶级的变法改革,使封建制度在各国确立。
问题导学
3.“富国”“强兵”“君主集权”是春秋战国时期变法的三大主题,阅读教材第二目,指出商鞅变法在这三方面的具体表现。
提示:“富国”: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强兵”: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
“君主集权”: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1.经济发展
要点梳理
农业 ①农业技术:冶铁技术出现,__________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水利工程:________、郑国渠、芍陂
手工业 冶铁技术出现;分工更加细密
商业 ______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__________
认识 铁器牛耕促进小农经济产生,为精耕细作提供了条件,也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铁制农具
都江堰
货币
中心城市
2.变法运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背景
①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②为了__________,各国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
(2)成效: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__________的政治制度。
(3)代表:商鞅变法
内容 政治 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______,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稳定社会秩序
经济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_________________”,授田于百姓 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发展
富国强兵
君主专制
县制
废井田,开阡陌
内容 军事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增强了军事实力
社会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____________ 推动小农经济发展,增加国家赋税
评价 特点 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影响 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个体小家庭
探究1 信息获取——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转型
材料
探究:分别提取材料中两幅图的信息,并从唯物史观角度指出二者之间的关系。
提示:图一:铁农具的使用;图二:井田制废除,土地私有制确立。
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
互动探究
探究2 问题阐释——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材料 商鞅吸取了魏楚等国变法的经验教训,创造出了一整套适合秦国国情的变法思想体系,并以合理的策略和步骤在秦国推行。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为主旨说服秦国君臣,以“南门徙木”取信于民。分两次颁布变法法令,让秦人逐步接受和遵从新法。在变法法令上,他十分注意抓住秦人的特点,以“名、利”为导向移风易俗,促其“农、战”,效果颇著。
——摘编自张守慧《论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之成败及其现实意义》
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效果颇著”的原因。
提示:原因:将他国经验与秦国国情相结合;循序渐进,策略得当;重视扩大群众基础;秦孝公的支持;商鞅个人的信念和决心;改革顺应时代潮流。
认知深化
全面认识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是各国变法出现的根本原因,铁犁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是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
阶级变动 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进行变法是满足他们要求的最有效的途径
政治需要 为了在战争中掌握主动权,避免失败或成为别国兼并的对象,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
思想助力 法家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
1.(2025·江苏无锡高一期末)1956年河北兴隆大副将沟发现燕国的冶铁遗址,出土了一批铁范,共计四十八副八十七件,农具范有二十八副五十一件。据此可以推断这一时期
A.铁犁牛耕开始出现  B.农耕技术有所发展
C.华夏认同不断增强 D.燕国实现富国强兵

练测评估
铁范的大量出土,表明燕国已掌握成熟的冶铁铸造技术,能够批量生产铁制农具,是农耕技术进步的核心标志,B项正确;通过铁范数量无法直接证明铁犁牛耕“开始出现”,排除A项;华夏认同指的是周边各族对华夏族政治、文化的认同,属于各族同源共祖观念的发展,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农具的出土不能证明军事的强大,排除D项。
2.(2024·河南洛阳高一上期末)商鞅变法时颁布《分户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后又颁布禁令,“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这一做法
A.推动宗法血缘制度开始瓦解
B.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C.破坏了基层社会秩序的稳定
D.旨在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据材料可知,凡是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男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这一做法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推动了小农经济的确立和发展,B项正确;春秋时期宗法血缘制度已经开始瓦解,排除A项;材料中的这些措施能够加强政府对民众的控制,有利于基层社会秩序的稳定,排除C项;商鞅变法强制大家庭拆散为小家庭,旨在增加国家赋税,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排除D项。
返回
任务三 结合孔子和老子的思想,理解儒
家和道家思想的差异
1.孔子和老子分别是我国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阅读教材第三目,分别指出他们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提示: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为政以德”;老子的核心思想是“道”、辩证法、无为而治。
2.阅读教材第三目,指出孔子和老子关于社会理想和国家治理的主张有何不同。
提示:在社会理想上,孔子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而老子则主张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在政治上,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为政以德”,通过礼乐教化来达到国家的有效治理,而老子则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反对制度束缚。
问题导学
1.孔子
(1)地位身世:______学派的创始人,出身于春秋后期鲁国没落贵族家庭。
(2)思想主张
要点梳理
核心观念 “____”,意为关爱他人
治国思想 ①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②恢复__________,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教育方面 以“__________”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典籍整理 对《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孔子的思想言论记载于《______》中
儒家

礼乐制度
有教无类
论语
图解历史
孔子关于“仁”与“礼”的关系
◎“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即“礼”以“仁”为基础,“仁”靠“礼”来维护,两者相辅相成。
◎孔子的“仁者爱人”中爱是有差等的,主张对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爱要有差别、秩序。
◎孔子赋予僵化了的“礼”以“仁”的灵魂,期望通过教育,从外在的行为规范唤醒自己的心灵,做一个立志于修养品德的君子。
2.老子
(1)地位身世:______学派的创始人,春秋后期楚国人。其观点见于《老子》一书。
(2)思想主张
世界观 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追求__________,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
方法论 思想包含着朴素的________,揭示出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政治观 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__________,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道家
天人合一
辩证法
无为而治
概念阐释
“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是指不过多地干预、不妄为、不胡作非为,要顺其自然,遵循客观规律而为。其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无不为”。
1.(2025·山东济南高一期末)孔子的学生身份多样,有贵族出身的孟懿子、南宫敬叔、司马牛,有“家累千金”的商人子弟子贡,也有贫民出身的颜路、颜渊、子张等。这体现了孔子
A.“学思结合”的学习主张
B.“尊卑有序”的伦理观念
C.“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
D.“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练测评估
孔子的弟子身份多样,包括贵族、商人子弟和贫民子弟,体现了孔子对教育的开放性态度,不因学生的出身身份而有所差别,反映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在学习中学与思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教学上有教无类,并非“尊卑有序”的伦理观念,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治国理念的内容,排除C项。
2.孔子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老子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据此推知,他们
A.要求顺应时代改良政治
B.表达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
C.主张维护西周政治制度
D.迎合了封建贵族政治诉求

据材料“孔子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并结合所学可知,孔子面对激烈的社会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主张维护奴隶社会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据材料“老子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并结合所学可知,老子面对激烈的社会变革无能为力,主张消极避世,他们都表达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故选
B项。
返回
任务四 结合史实,理解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1.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这里的所谓“大变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生产工具(铁制农具)和生产技术(牛耕)的改进;新阶级(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出现,旧的贵族等级体系解体,新兴士阶层崛起,阶级关系发生新变化;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问题导学
2.结合教材第四目的内容,完成诸子与其思想的连线。
1.背景——社会大变革(唯物史观)
(1)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
条件。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________和分封制崩溃,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
(3)阶级:奴隶主贵族衰落,新兴地主阶级兴起;____阶层崛起。
(4)文化:学术下移,出现__________,文化知识向民间普及。
2.主题:针对社会现实问题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和要求。
要点梳理
宗法制

私人讲学
3.主要学派
学派 时期 代表 思想主张 影响
儒家 战国 孟子 性善论(人性善);提倡“______”
荀子 性恶论(人性恶);主张__________(儒法兼采)
道家 战国 庄子 崇尚逍遥自由
阴阳家 战国 邹衍 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__________”理论 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墨家 战国 墨子 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代表__________利益
法家 战国 韩非 主张以法治国,控制臣民 体现了__________的政治思想;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仁政
隆礼重法
相生相胜
下层平民
中央集权
4.影响
(1)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______________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为新兴__________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3)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阶级关系变化
地主阶级
思维点拨
认识诸子百家的相似性
(1)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问题,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2)诸子百家追求的目标都是为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将社会从混乱中救出,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
探究1 问题阐释——儒家思想的发展
材料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摘编自《论语》
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摘编自《孟子》
互动探究
探究:依据材料,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
提示:相同点:实现国家统一,恢复礼乐制度。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礼崩乐坏,民心思定。
不同点: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
王朝。
原因:春秋时期,周王室仍有影响力,孔子对周天子抱有期望;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孟子对周王室不再抱有幻想。
认知深化
正确认识百家争鸣中的治国理念
(1)儒家的孔子主张“仁”“克己复礼”,反映了奴隶主贵族面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社会矛盾剧烈的局面,希望缓和社会矛盾,继续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分别主张“仁政”“仁义”,反映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调和阶级矛盾、改造社会的愿望。
(2)法家(韩非)主张改革、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法治,代表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通过改革来加强中央集权的愿望。
(3)道家主张“道”和“无为而治”的小国寡民社会,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没落奴隶主贵族面对诸侯争霸、割据林立局面的一种消极情绪。
(4)战国时期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代表了小生产者要求分享利益、渴望社会安定的愿望。
探究2 观点论证——百家争鸣的影响
材料一 凡一时代,经济上若发生了变动,思想上也必发生变动。换句话说,就是经济的变动是思想变动的重要原因。
——李大钊《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
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出现了举世闻名的“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解释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应该说,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
——摘编自薛国中《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
探究:指出材料一中李大钊唯物史观方面的观点,并运用这一观点对材料二中“百家争鸣”这一历史现象进行合理解释。
提示: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解释: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得到重大发展,铁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出现。
社会经济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各国统治者礼贤下士,私学兴起,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的反映,推动了社会转型。
认知深化
正确认识百家争鸣中的治国理念
1.(2025·山东日照高一期末)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韩非主张以法治国。二者都着眼于
A.礼法并施 B.建构秩序
C.厚古薄今 D.重视人伦

荀子主张统治者隆礼重法,韩非主张实行法治控制民众,他们都强调构建社会秩序,以维护统治,B项正确;礼法并施是荀子的思想,不符合韩非的思想,排除A项;厚古薄今是庄子的思想,排除C项;重视人伦是儒家的思想,排除D项。
练测评估
2.(2025·河北石家庄高一期末)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不同学派之间互相评价的现象。《墨子》评价儒家“累寿不能尽其学,当年不能行其礼……其道不可以期世,其学不可以导众”,而孟子则评价墨家“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由此可见
A.儒墨思想趋向融合
B.儒家思想已经获得正统地位
C.墨家主张隆礼重法
D.阶级立场差异影响价值评判

根据材料可知,墨子批评儒家思想的礼制和等级秩序,孟子则认为墨家的兼爱是“无父无君”,这主要是因为儒家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来规划的,而墨家站在当时社会底层民众的立场上直接要求无差别的“兼爱”,忽视了阶级与秩序的存在,因此阶级立场差异影响价值评判,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儒墨思想有着显著的不同,而非趋向融合,排除A项;汉武帝尊崇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排除B项;荀子主张隆礼重法,而非墨家,排除C项。
返回
学习小结
思维导图
史论要旨
1.从春秋争霸战争到战国兼并战争的变化,反映了国家统一的趋势。春秋时期中原民族自称“华夏”,华夏观念产生;战国时期周边民族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发展壮大。
2.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发展推动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导致上层建筑发生变革。
3.商鞅变法以法家思想为指导,以实现富国强兵为目的,推动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
4.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返回
课时测评
1.(2025·北京房山高一期末)《史记》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静公迁为家人,晋绝不祀”。材料反映了
A.封建土地私有制度完全确立
B.变法图强推动了社会转型
C.周朝传统政治秩序走向瓦解
D.兼并战争使国家完成统一

根据材料可知,周平王迁都洛邑后,出现了齐、楚、秦、晋等大的诸侯国,晋国被三家瓜分,这些都体现了周朝分封制、宗法制等传统政治秩序受到严重冲击,逐渐走向瓦解,C项正确;材料主要描述的是政治格局的变化,并未提及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各诸侯国变法图强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兼并战争使国家完成统一”指的是秦朝的建立,排除D项。
2.(2025·山东临沂高一期末)右图是春秋时期的酒器青铜牺尊,整体为牛形,牛鼻上穿有一环。该文物可用来证明当时
A.牛耕技术可能出现 
B.冶铜技术达到鼎峰
C.饮酒之风风靡一时
D.礼乐制度依然盛行

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酒器青铜牺尊中的牛鼻穿环,说明当时可能已经对牛进行了驯化和使用,可用来证明当时牛耕技术可能出现,A项正确;仅依据一件酒器不能说明冶铜技术达到顶峰,也无法得出饮酒之风的风靡情况,排除B、C两项;春秋时期,周王室走向衰微,礼乐制度不断遭到破坏,排除D项。
3.(2024·广东深圳高一上期末)下面图片描绘的是
A.郑国渠
B.都江堰
C.芍陂
D.灵渠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由渠首枢纽(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灌区各级引水渠道、各类工程建筑物、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堰等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工程系统,与材料中岷江、鱼嘴等信息吻合,故选B项。
4.(2024·湖南湘潭高一上期末)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秦国修建都江堰、郑国渠,楚国修建芍陂,魏国修建引漳十二渠等。这
A.体现了国家组织能力的提升
B.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C.促进了区域长途贩运的兴起
D.推动了各民族间的交融

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各国加大对于农业经济的重视力度,为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纷纷兴修水利灌溉工程,而兴建水利灌溉工程是一个复杂与庞大的工程,体现了国家组织能力的提升,A项正确。
5.(2024·安徽安庆高一上期末)史载晋国富商巨贾“以末富之,以本守之”,用经商所得财富“收田宅牛马”,土地买卖市场初具雏形。上述现象反映了春秋时期
A.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B.私有土地已出现
C.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 D.分封制彻底崩溃

根据材料“以末富之,以本守之”“土地买卖市场初具雏形”可知,春秋时期已出现土地买卖现象,且土地买卖市场初具雏形,这反映出此时已出现私有土地,B项正确;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推重农抑商政策,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社会阶层流动的信息,排除C项;春秋时期,分封制并未彻底崩溃,D项表述错误,排除。
6.(2025·广东高一月考)老子主张恢复到“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社会状态;孔子认为“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墨子提出“昔者三代圣王禹汤文武,方为政乎天性之时”。三人的这些言论
A.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肯定
B.说明复古已成为时代潮流
C.体现一种强烈的民本色彩
D.希望匡正当时的社会秩序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中老子、孔子和墨子的言论都具有极强的理想色彩,他们从不同方面表达了对当时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匡正当时的社会秩序,故选D项,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转型时期,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成为时代潮流,复古并不是时代潮流,排除B项;材料中老子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状态,孔子推崇周礼,墨子主张尚贤,并未体现民本色彩,排除C项。
7.(2024·山东济南高一上期末)战国时期,代表平民利益,主张“兼爱”“非乐”“非攻”“节用”的思想家是
A.孟子  B.荀子
C.韩非  D.墨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代表平民利益,主张“兼爱”“非乐”“非攻”“节用”思想,D项正确;孟子主张民贵君轻,排除A项;荀子主张隆礼重法,排除B项;韩非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排除C项。
8.(2024·河北高一学业考试)荀子说:“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政)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由此可见,荀子主张
A.隆礼重法 B.逍遥自由
C.无为而治 D.“兼爱”“非攻”

材料反映了荀子主张明礼仪,起法正,重刑法,既崇尚礼制,又注重法治,即“隆礼重法”,A项正确;逍遥自由是庄子的主张,排除B项;无为而治是老子的主张,排除C项;“兼爱”“非攻”是墨子的主张,排除D项。
9.(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张海鹏等《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二 到战国末土地买卖的频繁,促进了新兴地主的形成和发展。当然,当时地主土地来源并不仅限于购买,更多的还是来自封建国家的赏赐。……贫富迅速分化使新兴的地主阶级取得了大量的土地,同时也获得了政治上的统治权。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国家治理的制度体系发生的变化,并说明孔子对此所持的观点。(6分)
答案:变化:从夏、商、西周时期的“以礼治国”到春秋战国时期“以法治国”。(2分)
观点: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使社会能够君臣有别,长幼有序。(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经济领域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4分)
答案:变化:新兴地主正在形成和发展,贫富分化加速,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2分)
原因: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分)
10.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禅让制度得到各族公认
B.世袭制度不再延续
C.华夏认同观念正在形成
D.宗族观念逐渐弱化

根据材料可知,夏、商、周三族都认为拥有同一祖先,都是黄帝族系的后裔,具有民族认同的意识,反映出当时华夏认同观念正在形成,C项正确;材料与禅让制无关,排除A项;夏、商、周三族内部都实行世袭制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观念而非宗族观念,排除D项。
11.(2025·广东汕头高一期末)春秋时期,北方有楼烦、林胡、赤狄、北戎、山戎等民族部落,而南方有巴、楚、吴、越等诸侯国;至战国后期,北方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东胡,而南方也仅余楚、越两个诸侯国。这一变化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A.中原文化影响扩大
B.孕育着统一的趋势
C.华夏民族认同产生
D.南北文化交流加强

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在春秋战国时期,通过不断的兼并与战争,各个分散的小国和部落逐渐被较大的诸侯国征服,表明这一时期,统一的趋势正在逐渐形成和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原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排除A项;题干并未直接反映这一时期华夏民族认同已经产生,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南北文化交流的论述,排除D项。
12.(2024·河南安阳高一上期末)孟子认为人性善,主张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韩非认为人性恶,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两者都
A.重视社会道德与人伦
B.适应了兼并战争的需要
C.强调社会秩序的稳定
D.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

根据材料可知,韩非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倡导实行法治,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减轻刑罚,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因此两者都强调社会秩序的稳定,C项正确;重视社会道德与人伦是孟子思想的特点,排除A项;韩非的思想适应了兼并战争的需要,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诸子百家思想对于孟子和韩非的影响,排除D项。
13.(2025·河南周口高一期末)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部分思想家的政治主张。这体现出
A.分封宗法制度日益完善
B.士人的社会责任意识增强
C.诸子学说之间相互借鉴
D.法家思想更受统治者重视
人物 政治主张
孔子 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老子 我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
墨子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韩非 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圣人之治也,审于法禁

据材料“为政以德”“无为,则无不治”“天下兼相爱则治”“以法治国”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老子、墨子、韩非等思想家纷纷提出政治主张,试图解决社会问题,体现了士人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B项正确;当时分封宗法制度逐渐瓦解,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诸子学说之间的相互借鉴,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统治者对各家思想的态度,排除D项。
人物 政治主张
孔子 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老子 我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
墨子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韩非 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圣人之治也,审于法禁
14.(14分)(2025·河南新乡高一上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源远流长。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仁”,即关爱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还倡导“礼”,主张恢复周礼,以规范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秩序。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认为统治者应该关心百姓的疾苦,以民为本。荀子则融合了各家思想,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总结和发展,他强调礼法并用,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材料二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认为统治者应该顺应自然,不妄为,让百姓自由发展。道家强调顺应自然的规律,追求精神的自由和超脱。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世间万物都遵循着“道”的规律运行。庄子进一步发展了道家思想,他倡导逍遥游,追求无拘无束的精神境界。
材料三 法家强调以法治国,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商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秦国推行变法,通过严刑峻法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加强君主的权力。韩非子则集法家思想之大成,他主张法、术、势相结合,以实现君主的绝对权威和国家的有效治理。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6分)
答案:历程:春秋末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主张“仁”“礼”;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了儒家思想,主张“仁政”;荀子融合各家思想,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总结,强调礼法并用。(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儒、道、法三家思想的互补性。(8分)
答案:互补性:儒家强调道德和社会秩序,道家主张顺应自然、追求自由,法家注重法治和集权,三者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丰富的思想体系;在治理国家方面,儒家思想适合社会稳定时期的治理,道家思想可在社会动荡后的恢复时期发挥作用,法家思想则有助于建立强有力的统治秩序。(8分)
返回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