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单元培优(九)
专题整合
整合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发展中的探索(1949—1978年)
(一)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
1.社会性质
(1)从政权组织形式和经济基础而言,是新民主主义国家。
(2)从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是社会主义国家。
2.经济基础
(1)在社会主义改造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成分占有很大比重。
(2)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初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3.主要矛盾
(1)三大改造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2)三大改造完成后,转化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4.政治制度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建立起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
5.对外关系
(1)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改变了中国屈辱的外交局面。
(2)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6.思想指导:毛泽东思想进一步发展,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道路。
√
对应练1.(2025·河南驻马店高一期末)下表为部分学者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某一历史事件的评论。其所评论的历史事件
A.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B.建立了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C.使土地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 D.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模式
评论 内容
1 从根本上摧毁了中国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
2 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村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3 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
根据材料可知,该事件为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土地改革使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A项正确;农业合作化运动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确立集体经营,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将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
(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表现(1956—1976年)
1.政治上:整风运动;反右派斗争开展;“文化大革命”使民主法制建设遭遇挫折。
2.经济上:中共八大和八字方针是当时经济建设的正确探索;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经济建设带来困难。
3.外交上:20世纪7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美走向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等使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
4.科教文卫上:成功爆炸了原子弹、氢弹,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教育、医疗均取得长足进步。
√
对应练2.(2024·安徽蚌埠高一上期末)1962年,中共中央发文强调,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农村人民公社,要将基本核算单位下降到生产小队并长期执行。这反映出中共中央
A.已对人民公社的弊端有所认识
B.开始认识到农业的重要作用
C.准备全面纠正农村“左”倾错误
D.已认识到城乡经济的不协调
人民公社把原本的几十个贫富不同、条件各异的合作社合到一起,财产全部上交公社,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具有“一大二公”的弊端,1962年,中共中央发文强调将基本核算单位下降到生产小队,缩小了核算的人口规模,有利于增强生产小队的自主权,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中央对人民公社弊端有所认识,着手对农村经济政策进行调整,A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认识到农业的重要作用”并非此时才开始,排除B项;当时人民公社制度并未被废除,农村“左”倾错误只是得到部分纠正,排除C项;材料所述属于改革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没有涉及城市,排除D项。
整合二 1949—1956年新中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过程中的创造性举措
1.政治上: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实行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2.经济上: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实现了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3.民族关系上:提出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对外关系上: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
√
对应练3.(2024·云南德宏高一上期末)“一五”计划期间,广西某市实际完成项目投资829.85万元,涉及机械制造、有色冶金、粮油加工、日用化工等十余个行业,全市工业企业由1952年的34家发展到1957年的161家,全市工业总产值的年平均递增率达到24.1%,达到7 738万元,工业发展居广西各城市之首。这些成就
A.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B.得益于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实施
C.推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D.体现“大跃进”造成的浮夸风
材料反映了广西某市在“一五”计划(1953—1957年)期间的工业发展成就,这得益于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制定实施“一五”计划,B项正确;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是在1949—195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人民公社化运动于1958年兴起,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大跃进”于1958年开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整合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工业化建设的特点
1.剧烈的社会变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工业化建设的重要社会背景。在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与此同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专业化高等教育的改革等一系列措施,使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工业化建设的重要背景。
2.外交环境深刻影响了工业化建设的方向和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美国对华采取敌视政策,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国家安全,使工业化建设以重工业为中心;同时,中苏关系密切,中国向苏联学习,使中国的工业化建设获得了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也充斥着苏联色彩。
3.群众运动式的经济建设模式对工业化建设产生了复杂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注重发动人民群众进行工业化建设,调动了广大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形成了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但是群众的过度热情也使工业化建设容易忽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如“大跃进”中出现的不切实际、急于求成的现象。
4.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模式促进了工业化进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渐形成了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国家调动社会资源的能力空前提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化建设基本上是在国家主导下进行的,有利于国家集中全国的财力、人力、物力进行工业化建设。
√
对应练4.(2024·山西运城高一上期末)1957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今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六百二十八亿元》的报道,其中“六百二十八亿元”被编辑加粗,使读者一目了然。文中指出原煤、生铁、钢产量比1956年分别增长1 800万吨、107万吨、77万吨。这个报道
A.说明工业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B.引发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浪潮
C.表明我国建立起完整工业体系
D.体现了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优化
结合我国“一五”计划超额完成的史实可知,《人民日报》的该篇报道说明“一五”计划取得重大成就,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A项正确;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潮,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报道只是指出某些重工业取得的成就,不能表明我国建立起完整工业体系,排除C项;材料只能反映“一五”计划时期中国工业建设的成就,并不能体现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排除D项。
返回
通法悟道
题型九 数字表格类选择题解答策略
【解题路径】
第一步:要善于从表格中总结出数据的基本趋势(升或降),或数据所占比重。
第二步:结合这种趋势背后的历史原因,进行分析、判断并简要表达你的结论。
(2024·广东卷)1952年部分城市大型私营工业统购、包销、订货等类商品的产值比重,由此可知
A.公私合营企业已占据较大份额
B.私营资本主义经济显著增强
C.国家掌握私营产品的主要部分
D.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已经形成
典例
√
城市 上海 天津 武汉 西安 沈阳
比值 59.5% 70% 65.5% 70% 59.9%
技法应用
第一步:看比重:根据数据可知,1952年部分城市大型私营企业统购、包销、订货等类商品的产值比重较高,可见国家在私营企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影响较大。
第二步:对数据进行分析:结合所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私营工业逐渐纳入国家经济轨道,从而做出正确判断。
针对练1.(2025·广东深圳高一期末)下表所示为1950年至1953年广东粮食市场公私营占比情况。这可以用来说明
A.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效果明显 B.广东较早完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C.公私合营形式得到粮商认可 D.政府在战略资源配置中渐居主导
√
时间 销售占市场总成交量(%) 收购占市场总成交量(%)
9个重点市场平均 广州市 9个重点市场平均 广州市
公营 私营 公营 私营 公营 私营 公营 私营
1950年 33.89 66.11 8.15 91.85
1951年 44.00 56.00 53.45 46.55 15.30 84.70 21.28 78.72
1952年 77.26 22.74 80.43 19.57 68.42 31.58 48.43 51.57
1953年
(统购前) 89.19 10.81 90.72 9.28 78.57 21.43 66.11 33.89
点拨 第一步,看比重:从材料中看到,1950年至1953年广东粮食市场中公营占比逐渐增大;第二步,分析数据:这组数据可说明政府在粮食等战略资源配置中渐居主导,由此得出正确选项。
时间 销售占市场总成交量(%) 收购占市场总成交量(%)
9个重点市场平均 广州市 9个重点市场平均 广州市
公营 私营 公营 私营 公营 私营 公营 私营
1950年 33.89 66.11 8.15 91.85
1951年 44.00 56.00 53.45 46.55 15.30 84.70 21.28 78.72
1952年 77.26 22.74 80.43 19.57 68.42 31.58 48.43 51.57
1953年
(统购前) 89.19 10.81 90.72 9.28 78.57 21.43 66.11 33.89
针对练2.(2025·山西高一期末)下表是1952年、195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的两项比值。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变化
B.大规模工业化战略的实施
C.国民经济调整工作顺利完成
D.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
1952年 1957年
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 43.1% 56.7%
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35.5% 45%
点拨 第一步,看比重:材料表明,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52年的43.1%上升到1957年的56.7%,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52年的35.5%升高到1957年的45%;第二步:分析数据:结合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实现工业化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可知,数据变化主要得益于大规模的工业化战略的实施,由此得出正确选项。
返回
1952年 1957年
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 43.1% 56.7%
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35.5% 45%单元培优(九)
整合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发展中的探索(1949—1978年)
(一)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
1.社会性质
(1)从政权组织形式和经济基础而言,是新民主主义国家。
(2)从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是社会主义国家。
2.经济基础
(1)在社会主义改造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成分占有很大比重。
(2)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初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3.主要矛盾
(1)三大改造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2)三大改造完成后,转化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4.政治制度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建立起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
5.对外关系
(1)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改变了中国屈辱的外交局面。
(2)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6.思想指导:毛泽东思想进一步发展,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道路。
对应练1.(2025·河南驻马店高一期末)下表为部分学者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某一历史事件的评论。其所评论的历史事件( )
评论 内容
1 从根本上摧毁了中国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
2 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村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3 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
A.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B.建立了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C.使土地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
D.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模式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事件为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土地改革使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A项正确;农业合作化运动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确立集体经营,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将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
(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表现(1956—1976年)
1.政治上:整风运动;反右派斗争开展;“文化大革命”使民主法制建设遭遇挫折。
2.经济上:中共八大和八字方针是当时经济建设的正确探索;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经济建设带来困难。
3.外交上:20世纪7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美走向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等使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
4.科教文卫上:成功爆炸了原子弹、氢弹,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教育、医疗均取得长足进步。
对应练2.(2024·安徽蚌埠高一上期末)1962年,中共中央发文强调,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农村人民公社,要将基本核算单位下降到生产小队并长期执行。这反映出中共中央( )
A.已对人民公社的弊端有所认识
B.开始认识到农业的重要作用
C.准备全面纠正农村“左”倾错误
D.已认识到城乡经济的不协调
答案:A
解析:人民公社把原本的几十个贫富不同、条件各异的合作社合到一起,财产全部上交公社,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具有“一大二公”的弊端,1962年,中共中央发文强调将基本核算单位下降到生产小队,缩小了核算的人口规模,有利于增强生产小队的自主权,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中央对人民公社弊端有所认识,着手对农村经济政策进行调整,A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认识到农业的重要作用”并非此时才开始,排除B项;当时人民公社制度并未被废除,农村“左”倾错误只是得到部分纠正,排除C项;材料所述属于改革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没有涉及城市,排除D项。
整合二 1949—1956年新中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过程中的创造性举措
1.政治上: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实行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2.经济上: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实现了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3.民族关系上:提出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对外关系上: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
对应练3.(2024·云南德宏高一上期末)“一五”计划期间,广西某市实际完成项目投资829.85万元,涉及机械制造、有色冶金、粮油加工、日用化工等十余个行业,全市工业企业由1952年的34家发展到1957年的161家,全市工业总产值的年平均递增率达到24.1%,达到7 738万元,工业发展居广西各城市之首。这些成就( )
A.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B.得益于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实施
C.推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D.体现“大跃进”造成的浮夸风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广西某市在“一五”计划(1953—1957年)期间的工业发展成就,这得益于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制定实施“一五”计划,B项正确;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是在1949—195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人民公社化运动于1958年兴起,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大跃进”于1958年开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整合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工业化建设的特点
1.剧烈的社会变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工业化建设的重要社会背景。在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与此同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专业化高等教育的改革等一系列措施,使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工业化建设的重要背景。
2.外交环境深刻影响了工业化建设的方向和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美国对华采取敌视政策,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国家安全,使工业化建设以重工业为中心;同时,中苏关系密切,中国向苏联学习,使中国的工业化建设获得了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也充斥着苏联色彩。
3.群众运动式的经济建设模式对工业化建设产生了复杂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注重发动人民群众进行工业化建设,调动了广大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形成了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但是群众的过度热情也使工业化建设容易忽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如“大跃进”中出现的不切实际、急于求成的现象。
4.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模式促进了工业化进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渐形成了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国家调动社会资源的能力空前提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化建设基本上是在国家主导下进行的,有利于国家集中全国的财力、人力、物力进行工业化建设。
对应练4.(2024·山西运城高一上期末)1957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今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六百二十八亿元》的报道,其中“六百二十八亿元”被编辑加粗,使读者一目了然。文中指出原煤、生铁、钢产量比1956年分别增长1 800万吨、107万吨、77万吨。这个报道( )
A.说明工业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B.引发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浪潮
C.表明我国建立起完整工业体系
D.体现了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优化
答案:A
解析:结合我国“一五”计划超额完成的史实可知,《人民日报》的该篇报道说明“一五”计划取得重大成就,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A项正确;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潮,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报道只是指出某些重工业取得的成就,不能表明我国建立起完整工业体系,排除C项;材料只能反映“一五”计划时期中国工业建设的成就,并不能体现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排除D项。
题型九 数字表格类选择题解答策略
【解题路径】
第一步:要善于从表格中总结出数据的基本趋势(升或降),或数据所占比重。
第二步:结合这种趋势背后的历史原因,进行分析、判断并简要表达你的结论。
(2024·广东卷)1952年部分城市大型私营工业统购、包销、订货等类商品的产值比重,由此可知( )
城市 上海 天津 武汉 西安 沈阳
比值 59.5% 70% 65.5% 70% 59.9%
A.公私合营企业已占据较大份额
B.私营资本主义经济显著增强
C.国家掌握私营产品的主要部分
D.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已经形成
答案: C
[技法应用]
第一步:看比重:根据数据可知,1952年部分城市大型私营企业统购、包销、订货等类商品的产值比重较高,可见国家在私营企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影响较大。
第二步:对数据进行分析:结合所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私营工业逐渐纳入国家经济轨道,从而做出正确判断。
针对练1.(2025·广东深圳高一期末)下表所示为1950年至1953年广东粮食市场公私营占比情况。这可以用来说明( )
时间 销售占市场总成交量(%) 收购占市场总成交量(%)
9个重点市场平均 广州市 9个重点市场平均 广州市
公营 私营 公营 私营 公营 私营 公营 私营
1950年 33.89 66.11 8.15 91.85
1951年 44.00 56.00 53.45 46.55 15.30 84.70 21.28 78.72
1952年 77.26 22.74 80.43 19.57 68.42 31.58 48.43 51.57
1953年 (统购前) 89.19 10.81 90.72 9.28 78.57 21.43 66.11 33.89
A.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效果明显
B.广东较早完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C.公私合营形式得到粮商认可
D.政府在战略资源配置中渐居主导
答案: D
[点拨] 第一步,看比重:从材料中看到,1950年至1953年广东粮食市场中公营占比逐渐增大;第二步,分析数据:这组数据可说明政府在粮食等战略资源配置中渐居主导,由此得出正确选项。
针对练2.(2025·山西高一期末)下表是1952年、195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的两项比值。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52年 1957年
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 43.1% 56.7%
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35.5% 45%
A.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变化
B.大规模工业化战略的实施
C.国民经济调整工作顺利完成
D.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答案: B
[点拨] 第一步,看比重:材料表明,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52年的43.1%上升到1957年的56.7%,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52年的35.5%升高到1957年的45%;第二步:分析数据:结合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实现工业化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可知,数据变化主要得益于大规模的工业化战略的实施,由此得出正确选项。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