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培优(十一)
整合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阶段特征
中共十八大以来(2012年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1.政治上
(1)先后召开三次历史性代表大会,确立了习近平党中央的核心地位、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
(2)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确立起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新目标。
(3)采取重大举措,推动港澳长期稳定发展;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两岸关系翻开了历史性的一页。
(4)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
2.经济上
(1)提出“精准扶贫”理念,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物质基础。
(2)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主要矛盾作出科学判断,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3)我国综合国力、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发展的基础更牢、条件更优、动力更足,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
3.思想文化上
(1)习近平多次在重要场合阐明中国梦的本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思想指南。
(3)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科技全面繁荣,生活时尚、思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
对应练1.(2025·河北保定高一检测)2020年我国研发经费支出24 426亿元,比2015年增长10 256亿元,稳居世界第二,科技进步对GDP的贡献率达到60.2%,若干领域在国际上从“跟跑”“并跑”跃升到“领跑”。这表明我国( )
A.开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B.正在大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C.已跻身世界发达国家的行列
D.基础设施的建设走在世界前列
答案:B
解析:据材料“2020年我国研发经费支出24 426亿元,比2015年增长10 256亿元”可知,我国加大科研投入,说明我国正大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故选B项;1995年我国开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科研经费的投入稳居世界第二,不代表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已跻身世界发达国家的行列,C项与事实不符,排除;材料论述的主体是科研水平的发展,并非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排除D项。
整合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项目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背景 20世纪80年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世纪之交,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面对人民生活在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后的新形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中共十五大 中共十六大 中共十八大 中共十九大
解决问题 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 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
历史地位 指导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 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关系 (1)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2)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3)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对应练2.(2025·山东菏泽高一检测)20世纪以来,先进的中国人把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同振兴中华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重大理论成果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对这些重大理论成果“一致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都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以民族复兴为宗旨
B.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C.都是20世纪推动中国历史前进的思想武器
D.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产物
答案:A
解析:据所学可知,材料中的重大理论成果都符合当时的国情,都以民族复兴为宗旨,A项正确;三民主义并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B项错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于21世纪,C项错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社会主义建设有关,不是民主革命的产物,D项错误。
整合三 新中国外交的“变”与“不变”
改变的是心态,不变的是姿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遭到西方各国的孤立和遏制,内外交困、举步维艰——打破外部封锁是当时国内外形势的迫切需要,获得外交承认则是开展对外交往的前提。70多年后,中国与全球18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加入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有着密切的友好往来
改变的是政情,不变的是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对外交往受到国际形势的制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外交上奉行“一边倒”方针,即使如此,在中苏关系最密切的时期中国也没有在国家主权独立、政策立场自主问题上向苏联让步或唯苏联马首是瞻。70多年后,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致力于开展全方位外交,主张“求同存异、合作共赢”,在与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携手合作的同时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
改变的是地位,不变的是定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政治上不被大多数国家承认,经济上一穷二白、千疮百孔,可谓积贫积弱、百废待兴,国际地位和影响无从谈起。70多年后,中国既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在重大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又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
改变的是战术,不变的是战略 20世纪50年代“一边倒”、20世纪60年代“两面出击”、20世纪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方位外交”,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方针、不同的战术,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始终不变的。今天的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显著提升,实力也极大增强,但与发达国家尚有很大差距的状况并没有、也不会在短期内改变。因而今日之中国会继续发展经济,把握形势、找准定位,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对应练3.(2025·山东威海高一期末)20世纪50年代,我国实行“一边倒”方针;20世纪70年代,我国逐渐同美国改善外交关系;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多次强调“中国同任何国家没有结盟的关系”。这些调整( )
A.反映了中苏关系的持续恶化
B.与国际形势的变化紧密相关
C.是独立自主意识增强的表现
D.是综合国力提升的必然结果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我国的外交政策也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更好地适应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B项正确;中苏关系到20世纪80年代逐渐缓和,而非持续恶化,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外交政策变化与世界局势的关系,没有涉及独立自主意识增强的相关信息,也没有涉及综合国力提升的相关信息,排除C、D两项。
题型十一 数字类选择题解答策略
【解题路径】
第一步:阅读材料,寻找数字变化趋势。即总结题干中的数字变化趋势,如上升、下降、曲折等,明确求答的方向。
第二步:进行时空定位。结合材料出现的时间,明确这一时期的时代背景,分析与材料有关的信息。
第三步:分析选项,即依据材料主旨,分析备选项是否符合材料主旨要求,最后确定答案。
(2023·海南卷)2018年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指出,我国中小企业具备了“五六七八九”的典型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这一成就( )
A.表明我国现代化建设开启了新时期
B.体现了政治体制改革取得最新突破
C.说明现代企业制度激发了国企活力
D.验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成效
答案: D
[技法应用]
第一步:读材料抓关键:根据材料数字可知,我国中小企业具备了“五六七八九”的典型特征,表明中小企业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第二步:进行时空定位: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1992年到2018年,我国改革开放持续推进,这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第三步:分析选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继形成,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理论的重大突破,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中小企业取得的成就,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成效的有力验证。
针对练1.(2025·广东佛山高一检测)下图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表,能得出的合理结论是( )
A.“一国两制”的成就突出
B.形成了点线面开放格局
C.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
D.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答案: C
[点拨] 第一步抓关键:由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表可知,不同的年份对应不同的数值,且呈现递增趋势;第二步进行时空定位:从1978年到2020年,尤其是1990年后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迅速增长;第三步分析选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反映了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由此得出正确选项。
针对练2.下图为2005—2020年联合国会费中国分摊比例和中国缴纳会费的走势,中国所承担份额升至第二位。这可以用来说明( )
A.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
B.中国方案得到世界认可
C.中国加快改革全球治理体系
D.中国积极履行国际责任
答案: D
[点拨] 第一步抓关键:据材料可知,左轴对应的中国会费分摊比例和右轴对应的会费毛额均呈现上升趋势;第二步进行时空定位:2005—2020年,中国缴纳的联合国会费呈逐年增长状态并升至第二位;第三步分析选项:中国承担联合国会费比例上升,缴纳会费额增加说明中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履行国际责任,由此得出正确选项。
阶段检测卷(五)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4·福建漳州高一上期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巩固政权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其中有利于人民政府迅速稳定物价、掌握市场主动权的举措是( )
A.土地改革 B.“米棉之战”
C.三线建设 D.三大改造
答案:B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进行了“米棉之战”,稳定了物价,掌握了市场主动权,B项正确;土地改革并不能稳定物价,排除A项;三线建设开展于20世纪60年代,有助于提升国防实力,排除C项;三大改造是社会主义改造,改革了生产资料所有制,与稳定物价和掌握市场主动权无关,排除D项。
2.(2024·河南驻马店高一上期末)根据政务院《劳动部关于在私营企业中设立劳资协商会议的指示》,1950年4月以来,私营工商企业先后设立了劳资协商会议,力图建立“民主、平等、两利、契约”的新型劳资关系。这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
A.新民主主义政策得到贯彻
B.社会主义改造势在必行
C.工人阶级已处于领导地位
D.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发展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劳资协商会议的设立有利于保障工人权益,在允许私有制存在的同时,也限制民族资产阶级对工人的剥削,具有新民主主义政策的特点,A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于1953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力图建立‘民主、平等、两利、契约’的新型劳资关系”说明劳方资方两者地位平等,民主协商,不能说明工人阶级处于领导地位,排除C项;当时中国还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未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不能体现“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发展”,排除D项。
3.(2025·山东日照高一期末)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展了60多次纪念世界文化名人的活动,包括苏联、美国、英国、古巴、意大利、日本等近20个国家的文化界人士。与这一举动相契合的外交理念是( )
A.睦邻友好 B.反殖反霸
C.求同存异 D.和平共处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20世纪50年代,中国不但走向了国际舞台,还为国际上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可供参阅的基本原则,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此政策的指引下,中国开展了60多次纪念世界文化名人的活动,D项正确;睦邻友好是处理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外交政策,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反殖反霸与材料描述的开展多次纪念世界文化名人的活动信息不符,排除B项;求同存异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举办纪念世界文化名人活动不能体现求同存异理念,排除C项。
4.(2024·广东高一期末)据统计,1963年后我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连续三年分别提高了26.7%、20.1%和22.5%,轻工业产值从404亿元增加到703亿元。这缘于( )
A.中美关系的改善 B.国民经济的调整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国企改革的推进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1963年后国民经济稳步增长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1年1月,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进行国民经济调整,材料所述数据变化反映出了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重要成果,B项正确;中美关系的改善始于1972年的尼克松访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三大改造完成于195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国企改革开始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5.(2024·河南高一期末)20世纪60年代初期,沿海城市大批人口向内地迁移,在中西部地区形成了一批新的城镇,促进了中国城市分布向中西部扩散的格局。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大跃进”的开展 B.沿海人口的膨胀
C.城镇化战略实施 D.工业布局的调整
答案:D
解析:20世纪60年代初期,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我国实行三线建设,发展西南、西北地区工业,调整工业布局,沿海地区支援中西部工业建设,因此出现了沿海城市大批人口向内地迁移,在中西部地区形成了一批新的城镇的现象,D项正确;“大跃进”追求工业化建设的高指标,与工业化布局无关,排除A项;1959—1961年我国发生了较为严重的经济困难,人口并未膨胀,排除B项;城镇化战略当时尚未实施,排除C项。
6.(2024·重庆高一上期末)1978年6月,中央分管宣传工作的负责人召集中宣部和中央直属新闻单位的负责人开会,批评了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另一篇经邓小平、陈云审阅的关于按劳分配的文章的刊发,并指责《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新华社等单位负责人党性不强、把关不严。这说明当时( )
A.思想解放依然任重道远
B.按劳分配原则获得普遍赞许
C.改革开放成为社会共识
D.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针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与关于按劳分配的文章的刊发,中央分管宣传工作的负责人进行了批评指责,体现出当时人们的思想束缚依然存在,说明思想解放任重道远,故选A项;材料中中央分管宣传工作的负责人批评按劳分配,说明这一时期按劳分配原则没有获得普遍赞许,排除B项;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才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C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
7.(2025·陕西西安高一期末)20世纪80年代初,供销社与农村生产队、专业组、专业户、重点户广泛开展种植、养殖、加工、贮藏、购销等多种形式的农商联营;及时向农民提供城市市场信息,指导和调节商品生产项目;努力为农民推销多余产品。这一时期供销社的活动( )
A.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B.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有利于对外开放全面展开
D.激发了农村经济的活力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农商联营”“及时向农民提供城市市场信息”“努力为农民推销多余产品”等可知,当时的供销社活跃于农业生产、农村市场、农产品销售的各个环节,这激发了农村经济的活力,D项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就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无关,强调的是供销社的作用,排除B项;这一时期的供销社活动有利于对内改革的展开,而不是对外开放,排除C项。
8.(2024·广东深圳高一期末)下表为我国“七五”计划(1986—1990年)和“八五”计划(1991—1995年)执行情况。
计划的名称 “七五”计划 “八五”计划
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 7.8% 12%
对外贸易年均增长率 10.6% 19.5%
年出口额占世界商品贸易比重 1.6% 3%
这些变化得益于( )
A.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B.我国社会发展主要矛盾发生了质变
C.科学发展观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相比于“七五”计划,“八五”计划期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对外贸易年均增长率以及年出口额占世界商品贸易比重都有大幅度增长,结合“八五”计划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正是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故选D项。
9.(2024·山西太原高一上期末)2010年至2012年,中国对外援建49个农业项目;向发展中国家无偿提供了60批抗疟疾药、甲流疫苗及霍乱疫苗,并开展传染病防治培训;还援建了60余个信息化项目;在非洲援建了105个清洁能源和供水项目等。据此可知,中国外交( )
A.充分体现中国大国担当
B.以世界和平为出发点
C.重视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D.以发展中国家为中心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2010年至2012年,中国对外援建49个农业项目……开展传染病防治培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进入21世纪后,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充分体现负责任大国形象,A项正确;中国外交以维护本国利益为出发点,以维护世界和平为目标,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国的周边国家,无法体现“睦邻友好关系”,排除C项;仅凭材料无法得出中国外交“以发展中国家为中心”的结论,排除D项。
10.(2024·江苏南通高一期末)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地区切实贯彻落实政策要求,拥有的公共服务产品、可享受的公共服务改革成果逐渐增多,促进了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实质性地享受到与非民族地区大致均等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这些成就( )
A.表明民族地区率先实现脱贫
B.反映了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
C.促进全方位的开放格局形成
D.凸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实质性地享受到与非民族地区大致均等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可知,我国坚持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家加大了对民族地区的投资力度,使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新的活力,凸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D项正确;根据材料不能判断民族地区脱贫情况,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政府职能不断转变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全方位的开放格局无关,排除C项。
11.(2024·陕西高一期末)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017年,中共十九大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变化反映出( )
A.我国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B.适应了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
C.我国社会矛盾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D.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影响社会矛盾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从1956年到2017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实现了巨大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影响社会矛盾,因此中共十九大对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新的概括,D项正确;目前我国还没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排除A项;材料侧重国内矛盾的变化,没有提及国际格局的变化,排除B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排除C项。
12.(2025·江西高一联考)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应正确处理十个方面的关系;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2017年,中共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党章。其根本目的都是( )
A.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B.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
C.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要求
D.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属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停止使用错误口号是为了转移全党工作中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党章为建设现代化强国提供理论指导;这些举措的根本目的是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故选D项。
13.(2025·河南平顶山高一开学考)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推动国际社会全面有效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2017年,中国推动并发起建立了“基础四国”气候变化部长级会议和气候行动部长级会议等多边磋商机制;2021年与美国共同发布了《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这表明我国( )
A.强化与美国的外交关系
B.创新大国合作的新机制
C.主导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D.积极参与全球社会治理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积极推动国际社会全面有效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推动并发起建立了多边磋商机制,特别是与美国共同发布了《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这表明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社会治理,D项正确;“强化与美国的外交关系”的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大国合作新机制,排除B项;中国并未主导国际新秩序的建立,排除C项。
14.(2024·福建南平高一期末)2018年至2022年,中国共对外提供800多项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总价值超过150亿元人民币,援助对象遍及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南太平洋和欧洲等地区国家。这反映出中国( )
A.推动了政治多极化的进程
B.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缩小了南北国家贫富差距
D.重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我国积极对外伸出援助之手,重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D项正确;材料强调我国的人道主义援助,与政治多极化无关,排除A项;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强调维护国家独立与主权完整,材料并未涉及,排除B项;“缩小了南北国家贫富差距”的说法夸大了我国人道主义援助的意义,排除C项。
15.(2025·江苏淮安高一期末)下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不同时期涌现的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他们( )
A.献身社会主义建设 B.体现特定时代内涵
C.引领世界发展潮流 D.坚守开拓创新精神
答案:B
解析:杨根思的英雄事迹体现了抗美援朝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保家卫国、不畏强敌的时代内涵;“铁人”王进喜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时代内涵;邓稼先体现了新中国面临国际核威慑,急需发展自己的核力量以维护国家安全和民族尊严的时代内涵;张桂梅体现了新时代重视教育公平、关注弱势群体受教育权利的时代内涵;由此可知,不同时期的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都体现了特定时期的时代内涵,故选B项。
16.(2024·湖南高一期末)《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于2023年12月13日在阿联酋迪拜落下帷幕。此次大会期间,中方全面深入参与各议题磋商,与主席国及其他各方密切协商,就谈判关键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推动各方聚同化异,为会议取得积极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体现了( )
A.我国奉行“不结盟”外交方针
B.我国实行“真实亲诚”的外交理念
C.我国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外交
D.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期间,中国与各国磋商,提出了解决方案,是我国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外交的体现,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我国奉行‘不结盟’外交方针”,排除A项;“真实亲诚”外交理念用于处理与非洲国家的关系,排除B项;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0分,第20题14分,共52分)
17.(14分)(2024·山东潍坊高一上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6年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
1956年5月1日,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在北京开幕,出席本次会议的正式代表和特邀代表6 156人,代表着全国二十一个民族的先进生产者,在这里誓师向社会主义进军。
1956年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组成(节选)
类别 总人数 女性代表 少数民族代表
重工业 472 19 18
轻工业 292 49 2
商业 290 49 20
教育 244 41 14
文化 211 31 18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50 4 1
农业合作社 48 1 10
——整理自张明师《1949—1978:共和国英模人物群体研究》
根据材料,概括1956年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组成的特点,并分别进行说明。(14分)
答案:特点:先进生产者代表来源广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激发了各行业劳动者的生产热情。(4分)
说明:工业领域,尤其是重工业领域代表最多。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轻工业、商业等领域代表也有较大比例。“一五”计划相应地发展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关产业得到较快发展。文化教育领域代表有较大比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农业合作社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代表有一定比例。“一五”计划期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和手工业合作社广泛建立。有一定比例的女性代表、少数民族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视提高女性地位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1954年宪法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6分)
综上所述,国家表彰先进生产者反映了崇尚劳动的价值导向,代表的组成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领域和群体的重视,反映了新中国初期的社会发展状况。(4分)
解析:本题首先要根据材料概括出1956年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组成的特点,再结合所学知识,对其特点进行说明。
18.(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人民画报》:大国脸谱,时代变迁
1950—1965年《人民画报》的封面以工人作为封面图片的有23幅,农民18幅,儿童28幅,少数民族群众10幅,军人6幅。例如:1955年年度封面,农村合作社农民手捧着丰收的稻谷,脸上露出喜悦的表情,展现了农民春风满面、欢乐和幸福的形象;1957年年度封面是鞍山钢铁厂生产的夜景。
1977—1999年《人民画报》的封面,呈多样态势,体育健儿、影视明星、科研人员、风景花卉等频频出现。封面人物中演艺人员达44幅,运动员24幅,科学工作者17幅。例如:1980年第8期为女排主攻手郎平赛场扣球的画面;1997年第4期为影视演员;1998年第5期是骑着自行车的北京大学校长陈佳洱。
2000—2016年《人民画报》的视野不局限于国内,封面设计、排版和图片设计方面更具国际风格;选择内容愈益丰富,不管是政府官员、行业大腕还是普通百姓,人物形象生动丰富。例如:2003年年度封面是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发射及返回成功,整张图片通过电脑合成技术将三种元素组合到一起,图片中心为宇航员杨利伟;2004年的年度封面是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的冠军刘翔;2014年有5期封面反映习近平及第一夫人的外事活动。
——摘编自朱子涵《大国脸谱,时代烙印——〈人民画报〉的封面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大国脸谱与时代变迁”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4分)
答案:(示例)题目:大国脸谱与时代变迁(2分)
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了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主义国家,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国家通过“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推动了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这一时期画报的封面人物以工农兵学为主,个体身份模糊,强调集体共性,展现新中国工农建设和发展成果以及人民对社会主义政权的认同。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国的经济、教育、科技、体育等各个领域发展迅速,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这一时期画报的封面人物涉及工、农、体、艺等多个领域,突出个性和多元方向,反映了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6分)
进入21世纪后,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科技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综合国力跃居世界前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这一时期画报的封面形象面向国际,多用电脑技术合成照片,展现了中国在各个领域的成就,见证着中国的崛起和以强大的自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4分)
《人民画报》的封面影像记录时代,反映时代,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见证着中华民族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历程。(2分)
19.(10分)(2024·内蒙古高一上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北地区借助较早解放以及经济基础较好的优势,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占有突出的经济地位。在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东北地区不仅工业快速发展,而且以资源开发形成新的产业优势,并取得了经济增长的全国领先地位。改革开放后的东北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拐点。其经济优势逐步丧失,经济增长速度也相对减缓。1978年至2017年,东北三省的平均增长速度为9.1%,而同期全国的平均增长速度为9.5%。到2017年,东北经济规模占全国总规模的比重降到6.7%,这表明东北地区变成了一个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
——摘编自乔榛、路兴隆《新中国70年东北经济发展:回顾与思考》
材料二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吉林时指出,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着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增强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抗风险能力;要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机遇;要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要贯彻落实好新时代的组织路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逐渐失去发展优势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实现东北振兴的历史意义。(6分)
答案:(1)原因:国家政策的调整;地理位置的影响、资源枯竭,产业结构单一。(4分)
(2)意义:促进东北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东北人民生活水平;缩小南北经济差距;增强实现民族复兴的信心和勇气。(6分,任答三点)
20.(14分)(2024·河北保定高一下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海军对外交往的对象主要是苏联和第三世界国家,形式主要是海军援助。在中苏友好时期,苏联向中国提供了海军装备援助、技术援助和人员援助等多种形式的援助。中国海军外交在这一阶段还表现为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援助,如向坦桑尼亚赠送数艘巡逻艇,与阿尔巴尼亚签订海军援助协定,向巴基斯坦海军提供武器装备,援助越南建设海军修理厂,以及援助朝鲜的“十三号”工程。
自1978年以来,中国海军与大多数西方国家建立了良好的海军外交关系,军舰互访频繁。1978年4月,法国舰队访问中国,开创了中国与西方国家开展海军外交的先河。此后,美国、新加坡、英国、意大利、瑞典、阿根廷等国家军舰先后来访。1985年11月,中国海军主动走出国门,出访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和孟加拉三个南亚国家,掀开其作为“国际军种”新的一页。2000年,中国舰队访问马来西亚巴生港,吸引当地民众参观达2.5万人次。2002年5月至9月,中国海军舰艇编队进行首次环球航行,访问了10个国家。除船舰互访外,中国海军还频繁展开海军交流、联合军演、护航、医疗救援等。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海军加强了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力度,保护航行在该海域的中国船舶人员安全以及保护世界粮食计划署等世界组织运送人道主义物资船舶安全,其中一些外交活动备受世界瞩目。如在2015年的也门撤侨行动中,中国海军3艘舰艇成功将621名中国同胞和15个国家的276名外国公民安全撤离,赢得国际社会赞誉。美国《纽约时报》称此次行动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实践”。英国《每日邮报》对此评论称,这是中国前所未有的举动,表现出中国正在更多地参与全球人道主义救援工作,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也在愈发增强。
——摘编自张佳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海军外交:成就与经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海军外交的发展趋势。(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海军外交的意义。(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海军外交发展的因素。(4分)
答案:(1)发展趋势:交往的对象不断增多,交往的频率不断提高;交往的形式愈发多样;承担的任务逐渐丰富。(4分,任答两点)
(2)意义: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了中外军事交流;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彰显了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助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6分,任答三点)
(3)因素:综合国力(海军实力);意识形态;国家利益;国内外形势;国防政策;外交政策。(4分,任答四点)
解析:(1)发展趋势: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海军对外交往的对象主要是苏联和第三世界国家,形式主要是海军援助”“自1978年以来,中国海军与大多数西方国家建立了良好的海军外交关系,军舰互访频繁”可得出,交往的对象不断增多,交往的频率不断提高;根据材料“中国海军还频繁展开海军交流、联合军演、护航、医疗救援等”可得出,交往的形式愈发多样,承担的任务逐渐丰富。(2)意义:根据材料“中国海军加强了在亚丁湾……世界组织运送人道主义物资船舶安全”“中国海军3艘舰艇成功将621名中国同胞和15个国家的276名外国公民安全撤离,赢得国际社会赞誉”“这是中国前所未有的举动,表现出中国正在更多地参与全球人道主义救援工作,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也在愈发增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了中外军事交流,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彰显了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助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3)因素: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海军对外交往的对象主要是苏联和第三世界国家”“自1978年以来,中国海军与大多数西方国家建立了良好的海军外交关系,军舰互访频繁”“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海军加强了在亚丁湾……世界组织运送人道主义物资船舶安全,其中一些外交活动备受世界瞩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影响因素主要有综合国力(海军实力)、意识形态、国家利益、国内外形势、国防政策、外交政策等。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73张PPT)
第十一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单元培优(十一)
专题整合
整合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阶段特征
中共十八大以来(2012年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1.政治上
(1)先后召开三次历史性代表大会,确立了习近平党中央的核心地位、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
(2)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确立起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新目标。
(3)采取重大举措,推动港澳长期稳定发展;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两岸关系翻开了历史性的一页。
(4)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
2.经济上
(1)提出“精准扶贫”理念,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物质基础。
(2)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主要矛盾作出科学判断,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3)我国综合国力、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发展的基础更牢、条件更优、动力更足,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
东方。
3.思想文化上
(1)习近平多次在重要场合阐明中国梦的本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思想指南。
(3)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科技全面繁荣,生活时尚、思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
√
对应练1.(2025·河北保定高一检测)2020年我国研发经费支出24 426亿元,比2015年增长10 256亿元,稳居世界第二,科技进步对GDP的贡献率达到60.2%,若干领域在国际上从“跟跑”“并跑”跃升到“领跑”。这表明我国
A.开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B.正在大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C.已跻身世界发达国家的行列
D.基础设施的建设走在世界前列
据材料“2020年我国研发经费支出24 426亿元,比2015年增长10 256亿元”可知,我国加大科研投入,说明我国正大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故选B项;1995年我国开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科研经费的投入稳居世界第二,不代表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已跻身世界发达国家的行列,C项与事实不符,排除;材料论述的主体是科研水平的发展,并非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排除D项。
整合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项目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背景 20世纪80年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世纪之交,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面对人民生活在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后的新形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中共十五大 中共十六大 中共十八大 中共十九大
解决
问题 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 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
历史
地位 指导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 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中共十五大 中共十六大 中共十八大 中共十九大
关系 (1)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2)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3)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
对应练2.(2025·山东菏泽高一检测)20世纪以来,先进的中国人把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同振兴中华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重大理论成果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对这些重大理论成果“一致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以民族复兴为宗旨
B.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C.都是20世纪推动中国历史前进的思想武器
D.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产物
据所学可知,材料中的重大理论成果都符合当时的国情,都以民族复兴为宗旨,A项正确;三民主义并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B项错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于21世纪,C项错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社会主义建设有关,不是民主革命的产物,D项错误。
整合三 新中国外交的“变”与“不变”
改变的是心态,不变的是姿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遭到西方各国的孤立和遏制,内外交困、举步维艰——打破外部封锁是当时国内外形势的迫切需要,获得外交承认则是开展对外交往的前提。70多年后,中国与全球18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加入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有着密切的友好往来
改变的是政情,不变的是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对外交往受到国际形势的制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外交上奉行“一边倒”方针,即使如此,在中苏关系最密切的时期中国也没有在国家主权独立、政策立场自主问题上向苏联让步或唯苏联马首是瞻。70多年后,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致力于开展全方位外交,主张“求同存异、合作共赢”,在与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携手合作的同时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
改变的是地位,不变的是定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政治上不被大多数国家承认,经济上一穷二白、千疮百孔,可谓积贫积弱、百废待兴,国际地位和影响无从谈起。70多年后,中国既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在重大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又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
改变的是战术,不变的是战略 20世纪50年代“一边倒”、20世纪60年代“两面出击”、20世纪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方位外交”,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方针、不同的战术,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始终不变的。今天的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显著提升,实力也极大增强,但与发达国家尚有很大差距的状况并没有、也不会在短期内改变。因而今日之中国会继续发展经济,把握形势、找准定位,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对应练3.(2025·山东威海高一期末)20世纪50年代,我国实行“一边倒”方针;20世纪70年代,我国逐渐同美国改善外交关系;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多次强调“中国同任何国家没有结盟的关系”。这些调整
A.反映了中苏关系的持续恶化
B.与国际形势的变化紧密相关
C.是独立自主意识增强的表现
D.是综合国力提升的必然结果
据材料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我国的外交政策也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更好地适应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B项正确;中苏关系到20世纪80年代逐渐缓和,而非持续恶化,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外交政策变化与世界局势的关系,没有涉及独立自主意识增强的相关信息,也没有涉及综合国力提升的相关信息,排除C、D两项。
返回
通法悟道
题型十一 数字类选择题解答策略
【解题路径】
第一步:阅读材料,寻找数字变化趋势。即总结题干中的数字变化趋势,如上升、下降、曲折等,明确求答的方向。
第二步:进行时空定位。结合材料出现的时间,明确这一时期的时代背景,分析与材料有关的信息。
第三步:分析选项,即依据材料主旨,分析备选项是否符合材料主旨要求,最后确定答案。
(2023·海南卷)2018年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指出,我国中小企业具备了“五六七八九”的典型特征,即贡献了
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这一成就
A.表明我国现代化建设开启了新时期
B.体现了政治体制改革取得最新突破
C.说明现代企业制度激发了国企活力
D.验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成效
典例
√
技法应用
第一步:读材料抓关键:根据材料数字可知,我国中小企业具备了“五六七八九”的典型特征,表明中小企业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第二步:进行时空定位: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1992年到2018年,我国改革开放持续推进,这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第三步:分析选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继形成,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理论的重大突破,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中小企业取得的成就,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成效的有力验证。
针对练1.(2025·广东佛山高一检测)下图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表,能得出的合理结论是
A.“一国两制”的成就突出
B.形成了点线面开放格局
C.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
D.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
点拨 第一步抓关键:由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表可知,不同的年份对应不同的数值,且呈现递增趋势;第二步进行时空定位:从1978年到2020年,尤其是1990年后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迅速增长;第三步分析选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反映了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由此得出正确选项。
针对练2.下图为2005—2020年联合国会费中国分摊比例和中国缴纳会费的走势,中国所承担份额升至第二位。这可以用来说明
A.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
B.中国方案得到世界认可
C.中国加快改革全球治理体系
D.中国积极履行国际责任
√
点拨 第一步抓关键:据材料可知,左轴对应的中国会费分摊比例和右轴对应的会费毛额均呈现上升趋势;第二步进行时空定位:2005—2020年,中国缴纳的联合国会费呈逐年增长状态并升至第二位;第三步分析选项:中国承担联合国会费比例上升,缴纳会费额增加说明中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履行国际责任,由此得出正确选项。
返回
阶段检测卷
√
1.(2024·福建漳州高一上期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巩固政权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其中有利于人民政府迅速稳定物价、掌握市场主动权的举措是
A.土地改革 B.“米棉之战”
C.三线建设 D.三大改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进行了“米棉之战”,稳定了物价,掌握了市场主动权,B项正确;土地改革并不能稳定物价,排除A项;三线建设开展于20世纪60年代,有助于提升国防实力,排除C项;三大改造是社会主义改造,改革了生产资料所有制,与稳定物价和掌握市场主动权无关,排除D项。
2.(2024·河南驻马店高一上期末)根据政务院《劳动部关于在私营企业中设立劳资协商会议的指示》,1950年4月以来,私营工商企业先后设立了劳资协商会议,力图建立“民主、平等、两利、契约”的新型劳资关系。这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A.新民主主义政策得到贯彻
B.社会主义改造势在必行
C.工人阶级已处于领导地位
D.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发展
√
根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劳资协商会议的设立有利于保障工人权益,在允许私有制存在的同时,也限制民族资产阶级对工人的剥削,具有新民主主义政策的特点,A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于1953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力图建立‘民主、平等、两利、契约’的新型劳资关系”说明劳方资方两者地位平等,民主协商,不能说明工人阶级处于领导地位,排除C项;当时中国还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未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不能体现“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发展”,排除D项。
3.(2025·山东日照高一期末)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展了60多次纪念世界文化名人的活动,包括苏联、美国、英国、古巴、意大利、日本等近20个国家的文化界人士。与这一举动相契合的外交理念是
A.睦邻友好
B.反殖反霸
C.求同存异
D.和平共处
√
据材料可知,20世纪50年代,中国不但走向了国际舞台,还为国际上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可供参阅的基本原则,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此政策的指引下,中国开展了60多次纪念世界文化名人的活动,D项正确;睦邻友好是处理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外交政策,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反殖反霸与材料描述的开展多次纪念世界文化名人的活动信息不符,排除B项;求同存异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举办纪念世界文化名人活动不能体现求同存异理念,排除C项。
4.(2024·广东高一期末)据统计,1963年后我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连续三年分别提高了26.7%、20.1%和22.5%,轻工业产值从404亿元增加到703亿元。这缘于
A.中美关系的改善
B.国民经济的调整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国企改革的推进
√
材料反映了1963年后国民经济稳步增长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1年1月,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进行国民经济调整,材料所述数据变化反映出了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重要成果,B项正确;中美关系的改善始于1972年的尼克松访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三大改造完成于195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国企改革开始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5.(2024·河南高一期末)20世纪60年代初期,沿海城市大批人口向内地迁移,在中西部地区形成了一批新的城镇,促进了中国城市分布向中西部扩散的格局。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大跃进”的开展
B.沿海人口的膨胀
C.城镇化战略实施
D.工业布局的调整
√
20世纪60年代初期,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我国实行三线建设,发展西南、西北地区工业,调整工业布局,沿海地区支援中西部工业建设,因此出现了沿海城市大批人口向内地迁移,在中西部地区形成了一批新的城镇的现象,D项正确;“大跃进”追求工业化建设的高指标,与工业化布局无关,排除A项;1959—1961年我国发生了较为严重的经济困难,人口并未膨胀,排除B项;城镇化战略当时尚未实施,排除C项。
6.(2024·重庆高一上期末)1978年6月,中央分管宣传工作的负责人召集中宣部和中央直属新闻单位的负责人开会,批评了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另一篇经邓小平、陈云审阅的关于按劳分配的文章的刊发,并指责《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新华社等单位负责人党性不强、把关不严。这说明当时
A.思想解放依然任重道远
B.按劳分配原则获得普遍赞许
C.改革开放成为社会共识
D.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针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与关于按劳分配的文章的刊发,中央分管宣传工作的负责人进行了批评指责,体现出当时人们的思想束缚依然存在,说明思想解放任重道远,故选A项;材料中中央分管宣传工作的负责人批评按劳分配,说明这一时期按劳分配原则没有获得普遍赞许,排除B项;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才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C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
7.(2025·陕西西安高一期末)20世纪80年代初,供销社与农村生产队、专业组、专业户、重点户广泛开展种植、养殖、加工、贮藏、购销等多种形式的农商联营;及时向农民提供城市市场信息,指导和调节商品生产项目;努力为农民推销多余产品。这一时期供销社的活动
A.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B.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有利于对外开放全面展开
D.激发了农村经济的活力
√
依据材料“农商联营”“及时向农民提供城市市场信息”“努力为农民推销多余产品”等可知,当时的供销社活跃于农业生产、农村市场、农产品销售的各个环节,这激发了农村经济的活力,D项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就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无关,强调的是供销社的作用,排除B项;这一时期的供销社活动有利于对内改革的展开,而不是对外开放,排除C项。
8.(2024·广东深圳高一期末)下表为我国“七五”计划(1986—1990年)和“八五”计划(1991—1995年)执行情况。
这些变化得益于
A.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B.我国社会发展主要矛盾发生了质变
C.科学发展观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
计划的名称 “七五”计划 “八五”计划
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 7.8% 12%
对外贸易年均增长率 10.6% 19.5%
年出口额占世界商品贸易比重 1.6% 3%
根据材料可知,相比于“七五”计划,“八五”计划期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对外贸易年均增长率以及年出口额占世界商品贸易比重都有大幅度增长,结合“八五”计划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正是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故选D项。
计划的名称 “七五”计划 “八五”计划
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 7.8% 12%
对外贸易年均增长率 10.6% 19.5%
年出口额占世界商品贸易比重 1.6% 3%
9.(2024·山西太原高一上期末)2010年至2012年,中国对外援建49个农业项目;向发展中国家无偿提供了60批抗疟疾药、甲流疫苗及霍乱疫苗,并开展传染病防治培训;还援建了60余个信息化项目;在非洲援建了105个清洁能源和供水项目等。据此可知,中国外交
A.充分体现中国大国担当
B.以世界和平为出发点
C.重视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D.以发展中国家为中心
√
根据材料“2010年至2012年,中国对外援建49个农业项目……开展传染病防治培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进入21世纪后,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充分体现负责任大国形象,A项正确;中国外交以维护本国利益为出发点,以维护世界和平为目标,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国的周边国家,无法体现“睦邻友好关系”,排除C项;仅凭材料无法得出中国外交“以发展中国家为中心”的结论,排除D项。
10.(2024·江苏南通高一期末)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地区切实贯彻落实政策要求,拥有的公共服务产品、可享受的公共服务改革成果逐渐增多,促进了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实质性地享受到与非民族地区大致均等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这些成就
A.表明民族地区率先实现脱贫
B.反映了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
C.促进全方位的开放格局形成
D.凸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
根据材料“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实质性地享受到与非民族地区大致均等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可知,我国坚持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家加大了对民族地区的投资力度,使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新的活力,凸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D项正确;根据材料不能判断民族地区脱贫情况,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政府职能不断转变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全方位的开放格局无关,排除C项。
11.(2024·陕西高一期末)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017年,中共十九大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变化反映出
A.我国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B.适应了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
C.我国社会矛盾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D.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影响社会矛盾
√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从1956年到2017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实现了巨大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影响社会矛盾,因此中共十九大对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新的概括,D项正确;目前我国还没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排除A项;材料侧重国内矛盾的变化,没有提及国际格局的变化,排除B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排除C项。
12.(2025·江西高一联考)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应正确处理十个方面的关系;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2017年,中共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党章。其根本目的都是
A.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B.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
C.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要求
D.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属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停止使用错误口号是为了转移全党工作中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党章为建设现代化强国提供理论指导;这些举措的根本目的是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故选D项。
13.(2025·河南平顶山高一开学考)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推动国际社会全面有效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2017年,中国推动并发起建立了“基础四国”气候变化部长级会议和气候行动部长级会议等多边磋商机制;2021年与美国共同发布了《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这表明我国
A.强化与美国的外交关系
B.创新大国合作的新机制
C.主导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D.积极参与全球社会治理
√
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积极推动国际社会全面有效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推动并发起建立了多边磋商机制,特别是与美国共同发布了《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这表明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社会治理,D项正确;“强化与美国的外交关系”的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大国合作新机制,排除B项;中国并未主导国际新秩序的建立,排除C项。
14.(2024·福建南平高一期末)2018年至2022年,中国共对外提供800多项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总价值超过150亿元人民币,援助对象遍及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南太平洋和欧洲等地区国家。这反映出中国
A.推动了政治多极化的进程
B.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缩小了南北国家贫富差距
D.重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据材料可知,我国积极对外伸出援助之手,重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D项正确;材料强调我国的人道主义援助,与政治多极化无关,排除A项;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强调维护国家独立与主权完整,材料并未涉及,排除B项;“缩小了南北国家贫富差距”的说法夸大了我国人道主义援助的意义,排除C项。
15.(2025·江苏淮安高一期末)下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不同时期涌现的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他们
A.献身社会主义建设 B.体现特定时代内涵
C.引领世界发展潮流 D.坚守开拓创新精神
√
杨根思的英雄事迹体现了抗美援朝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保家卫国、不畏强敌的时代内涵;“铁人”王进喜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时代内涵;邓稼先体现了新中国面临国际核威慑,急需发展自己的核力量以维护国家安全和民族尊严的时代内涵;张桂梅体现了新时代重视教育公平、关注弱势群体受教育权利的时代内涵;由此可知,不同时期的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都体现了特定时期的时代内涵,故选B项。
16.(2024·湖南高一期末)《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于2023年12月13日在阿联酋迪拜落下帷幕。此次大会期间,中方全面深入参与各议题磋商,与主席国及其他各方密切协商,就谈判关键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推动各方聚同化异,为会议取得积极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体现了
A.我国奉行“不结盟”外交方针
B.我国实行“真实亲诚”的外交理念
C.我国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外交
D.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
据材料可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期间,中国与各国磋商,提出了解决方案,是我国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外交的体现,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我国奉行‘不结盟’外交方针”,排除A项;“真实亲诚”外交理念用于处理与非洲国家的关系,排除B项;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7.(14分)(2024·山东潍坊高一上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6年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
1956年5月1日,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在北京开幕,出席本次会议的正式代表和特邀代表6 156人,代表着全国二十一个民族的先进生产者,在这里誓师向社会主义进军。
1956年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组成(节选)
——整理自张明师《1949—1978:共和国英模人物群体研究》
类别 总人数 女性代表 少数民族代表
重工业 472 19 18
轻工业 292 49 2
商业 290 49 20
教育 244 41 14
文化 211 31 18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50 4 1
农业合作社 48 1 10
根据材料,概括1956年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组成的特点,并分别进行说明。(14分)
答案:特点:先进生产者代表来源广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激发了各行业劳动者的生产热情。(4分)
说明:工业领域,尤其是重工业领域代表最多。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轻工业、商业等领域代表也有较大比例。“一五”计划相应地发展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关产业得到较快发展。文化教育领域代表有较大比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农业合作社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代表有一定比例。“一五”计划期
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和手工业合作社广泛建立。有一定比例的女性代表、少数民族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视提高女性地位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1954年宪法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6分)
综上所述,国家表彰先进生产者反映了崇尚劳动的价值导向,代表的组成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领域和群体的重视,反映了新中国初期的社会发展状况。(4分)
本题首先要根据材料概括出1956年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组成的特点,再结合所学知识,对其特点进行说明。
18.(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人民画报》:大国脸谱,时代变迁
1950—1965年《人民画报》的封面以工人作为封面图片的有23幅,农民18幅,儿童28幅,少数民族群众10幅,军人6幅。例如:1955年年度封面,农村合作社农民手捧着丰收的稻谷,脸上露出喜悦的表情,展现了农民春风满面、欢乐和幸福的形象;1957年年度封面是鞍山钢铁厂生产的夜景。
1977—1999年《人民画报》的封面,呈多样态势,体育健儿、影视明星、科研人员、风景花卉等频频出现。封面人物中演艺人员达44幅,运动员24幅,科学工作者17幅。例如:1980年第8期为女排主攻手郎平赛场扣球的画面;1997年第4期为影视演员;1998年第5期是骑着自行车的北京大学校长陈佳洱。
2000—2016年《人民画报》的视野不局限于国内,封面设计、排版和图片设计方面更具国际风格;选择内容愈益丰富,不管是政府官员、行业大腕还是普通百姓,人物形象生动丰富。例如:2003年年度封面是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发射及返回成功,整张图片通过电脑合成技术将三种元素组合到一起,图片中心为宇航员杨利伟;2004年的年度封面是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的冠军刘翔;2014年有5期封面反映习近平及第一夫人的外事
活动。
——摘编自朱子涵《大国脸谱,时代烙印——〈人民画报〉的封面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大国脸谱与时代变迁”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4分)
答案:(示例)题目:大国脸谱与时代变迁(2分)
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了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主义国家,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国家通过“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推动了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这一时期画报的封面人物以工农兵学为主,个体身份模糊,强调集体共性,展现新中国工农建设和发展成果以及人民对社会主义政权的认同。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国的经济、教育、科技、体育等各个领域发展迅速,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这一时期画报的封面人物涉及工、农、体、艺等多个领域,突出个性和多元方向,反映了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6分)
进入21世纪后,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科技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综合国力跃居世界前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这一时期画报的封面形象面向国际,多用电脑技术合成照片,展现了中国在各个领域的成就,见证着中国的崛起和以强大的自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4分)
《人民画报》的封面影像记录时代,反映时代,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见证着中华民族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历程。(2分)
19.(10分)(2024·内蒙古高一上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北地区借助较早解放以及经济基础较好的优势,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占有突出的经济地位。在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东北地区不仅工业快速发展,而且以资源开发形成新的产业优势,并取得了经济增长的全国领先地位。改革开放后的东北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拐点。其经济优势逐步丧失,经济增长速度也相对减缓。1978年至2017年,东北三省的平均增长速度为9.1%,而同期全国的平均增长速度为9.5%。到2017年,东北经济规模占全国总规模的比重降到6.7%,这表明东北地区变成了一个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
——摘编自乔榛、路兴隆《新中国70年东北经济发展:回顾与思考》
材料二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吉林时指出,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着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增强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抗风险能力;要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机遇;要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要贯彻落实好新时代的组织路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逐渐失去发展优势的原因。(4分)
答案:原因:国家政策的调整;地理位置的影响、资源枯竭,产业结构单一。(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实现东北振兴的历史意义。(6分)
答案:意义:促进东北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东北人民生活水平;缩小南北经济差距;增强实现民族复兴的信心和勇气。(6分,任答三点)
20.(14分)(2024·河北保定高一下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海军对外交往的对象主要是苏联和第三世界国家,形式主要是海军援助。在中苏友好时期,苏联向中国提供了海军装备援助、技术援助和人员援助等多种形式的援助。中国海军外交在这一阶段还表现为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援助,如向坦桑尼亚赠送数艘巡逻艇,与阿尔巴尼亚签订海军援助协定,向巴基斯坦海军提供武器装备,援助越南建设海军修理厂,以及援助朝鲜的“十三号”工程。
自1978年以来,中国海军与大多数西方国家建立了良好的海军外交关系,军舰互访频繁。1978年4月,法国舰队访问中国,开创了中国与西方国家开展海军外交的先河。此后,美国、新加坡、英国、意大利、瑞典、阿根廷等国家军舰先后来访。1985年11月,中国海军主动走出国门,出访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和孟加拉三个南亚国家,掀开其作为“国际军种”新的一页。2000年,中国舰队访问马来西亚巴生港,吸引当地民众参观达2.5万人次。2002年5月至9月,中国海军舰艇编队进行首次环球航行,访问了10个国家。除船舰互访外,中国海军还频繁展开海军交流、联合军演、护航、医疗救援等。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海军加强了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力度,保护航行在该海域的中国船舶人员安全以及保护世界粮食计划署等世界组织运送人道主义物资船舶安全,其中一些外交活动备受世界瞩目。如在2015年的也门撤侨行动中,中国海军3艘舰艇成功将621名中国同胞和15个国家的276名外国公民安全撤离,赢得国际社会赞誉。美国《纽约时报》称此次行动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实践”。英国《每日邮报》对此评论称,这是中国前所未有的举动,表现出中国正在更多地参与全球人道主义救援工作,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也在愈发增强。
——摘编自张佳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海军外交:成就与经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海军外交的发展趋势。(4分)
答案:发展趋势:交往的对象不断增多,交往的频率不断提高;交往的形式愈发多样;承担的任务逐渐丰富。(4分,任答两点)
发展趋势: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海军对外交往的对象主要是苏联和第三世界国家,形式主要是海军援助”“自1978年以来,中国海军与大多数西方国家建立了良好的海军外交关系,军舰互访频繁”可得出,交往的对象不断增多,交往的频率不断提高;根据材料“中国海军还频繁展开海军交流、联合军演、护航、医疗救援等”可得出,交往的形式愈发多样,承担的任务逐渐丰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海军外交的意义。(6分)
答案:意义: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了中外军事交流;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彰显了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助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6分,任答三点)
意义:根据材料“中国海军加强了在亚丁湾……世界组织运送人道主义物资船舶安全”“中国海军3艘舰艇成功将621名中国同胞和15个国家的276名外国公民安全撤离,赢得国际社会赞誉”“这是中国前所未有的举动,表现出中国正在更多地参与全球人道主义救援工作,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也在愈发增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了中外军事交流,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彰显了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助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海军外交发展的因素。(4分)
答案:因素:综合国力(海军实力);意识形态;国家利益;国内外形势;国防政策;外交政策。(4分,任答四点)
返回
因素: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海军对外交往的对象主要是苏联和第三世界国家”“自1978年以来,中国海军与大多数西方国家建立了良好的海军外交关系,军舰互访频繁”“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海军加强了在亚丁湾……世界组织运送人道主义物资船舶安全,其中一些外交活动备受世界瞩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影响因素主要有综合国力(海军实力)、意识形态、国家利益、国内外形势、国防政策、外交政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