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1 11:08:36

文档简介

(共72张PPT)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标要求
1.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
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时空定位
任务一 掌握戊戌维新运动的背景和过程,
辩证认识戊戌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
1.百日维新反映了时代的要求。阅读教材第一目,谈谈百日维新内容的时代性。
提示:内容的时代性: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政治上,允许官民上书言事,为资产阶级参政提供了条件;文化上,开办新式学堂,有利于西学传播,这些举措都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潮流。
问题导学
2.阅读教材第一目,简述维新变法运动的经过,说明维新变法运动的
意义。
提示:经过:序幕是“公车上书”;高潮是百日维新;失败的标志是戊戌政变。
意义: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1.背景
(1)时代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2)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条件:维新思想的兴起。
①康有为撰写的《新学伪经考》《____________》,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
②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__________》等文章,宣传维新变法。
要点梳理
孔子改制考
变法通议
2.过程
(1)序幕——公车上书
①背景: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__________》的消息传回国内,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对声浪。
②概况: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__________”,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马关条约
公车上书
思维点拨
维新运动开始的标志
  “公车上书”将维新思想的宣传与政治上的救亡运动相结合,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1898年“明定国是”诏书的颁布,标志着维新运动的开始。
(2)高潮——百日维新
①时间:______年6月11日到9月21日。
②标志: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__________”诏书。
(3)结果: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____________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
(4)失败的原因
①客观原因:__________仍很强大。
②主观原因:维新派缺乏可靠的__________,没有严密的组织,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
③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
1898
明定国是
京师大学堂
守旧势力
社会基础
3.意义
(1)经济上:推动中国______________的发展。
(2)思想上:有利于推动新思想的传播。
(3)政治上: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______________。
民族资本主义
旧式官僚体制
探究1 问题阐释——康梁维新思想
材料 1895年“公车上书”事件标志着维新派正式形成。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宪政治。“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主张在中国实现三权分立,拟订宪法,召开国会,君民共主。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探究:依据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制度设计上有何创新,又有哪些保留?
提示:创新:实行立宪政治(君主立宪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
分立。
保留:保留了君主的权力和地位。
互动探究
认知深化
对康有为维新思想的认识
(1)特点:把西方的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从传统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
(2)利与弊
①利: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为旗号,巧妙地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
②弊: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探究2 信息获取——维新运动的意义
材料 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惊醒于民族危机。他们处多灾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时之思……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
提示:历史意义: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具有启蒙、思想解放的意义;主张救亡图存,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意识;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认知深化
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
(1)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2)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要用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制度,其改革措施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3)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有利于民主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4)改革社会风气:维新派主张革除吸食鸦片及妇女缠足等陋习,主张“剪辫易服”,倡导讲文明、重卫生、反跪拜等。
1.号召“与欧美同俗”的康有为,曾专门向光绪皇帝上了一道《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认为“西服未文,然衣制严肃,领袖洁白,衣长后衽,乃孔子三统之一”。该主张体现了康有为
A.中体西用思想的延续
B.变法策略的灵活务实
C.推动文化交融的愿望
D.传承传统文化的要求

练测评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康有为主张“易服”,学习欧美,将西服特征与孔子思想联系起来,希望以孔子的权威来引导民众,从而减少变法的阻力,体现了其灵活务实的变法策略,B项正确;“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核心思想,而康有为的主张更多涉及制度和文化层面的改革,不是中体西用思想的简单延续,排除A项;康有为以孔子学说包装西俗,核心目的是为变法减少阻力,而非推动文化交融互鉴,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借用传统文化改革,不是传承传统文化,排除D项。
2.(2024·安徽亳州高一上期末)康有为说:“无征不信,不信民不从。故一切制度,托之于三代先王以行之。若谓圣人行事不可以依托,则是以硁硁之小人律神化之孔子矣。”“世多是古而非今,故不得不托先王以明权,且以远祸矣。”康有为提出的主张意在
A.借助孔子减少变法阻力 B.效仿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
C.树立儒家思想绝对权威 D.维护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康有为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尤以孔子改制之说为重,希望借助孔子的学说进行托古改制,以减少变法阻力,A项正确;康有为借助孔子变法改制,而不是树立儒家思想的绝对权威,排除C项;效仿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维护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并不是材料中观点的主要目的,排除B、D两项。
返回
任务二 分析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正确 评价义和团运动
1.阅读教材第二目,概括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
提示:原因: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反洋教斗争的发展。
2.阅读教材第二目,指出义和团运动的口号,说明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提示:口号:“扶清灭洋”。
意义: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
局限:义和团运动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
问题导学
1.原因
(1)根本原因:《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__________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2)重要原因: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
(3)直接原因: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
要点梳理
瓜分中国
2.过程
口号 “__________”
范围 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
政策 ①先后担任山东巡抚的毓贤、袁世凯等,对义和团采取__________的举措
②慈禧太后采用“______”义和团的办法,企图对义和团加以控制利用
结果 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扶清灭洋
先抚后剿
招抚
概念阐释
扶清灭洋
(1)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2)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带有盲目、笼统的排外
性质。
(3)扶清灭洋:具有爱国性质,突出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3.评价
(1)进步性: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__________倾向,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迫使列强改变了瓜分中国的侵略计划。
(2)局限性:义和团运动存在明显的__________行为;由于没有__________的领导,无法阻止中国滑向__________的深渊。
反帝爱国
盲目排外
先进阶级
半殖民地
图解历史
义和团、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关系
  
义和团运动反映了农民阶级朴素的反帝爱国热情,义和团并未认清清政府的本质,导致被利用,最后被剿杀。
1.下表内容是西方媒体在义和团运动前后对中国的评价。这种变化说明义和团运动
A.完成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挽救了濒临崩溃的清政府
C.打退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D.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

练测评估
义和团运动前 “一群没有活力的群众”“无可救药”“没有希望的民族”
义和团运动后 “有光荣革命传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义和团运动的爆发使西方媒体对中国的评价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使西方媒体对中国的评价由负面转向正面,由此说明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D项正确;义和团没有完成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最终失败,既没能挽救濒临崩溃的清政府,也没有打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排除B、C两项。
义和团运动前 “一群没有活力的群众”“无可救药”“没有希望的民族”
义和团运动后 “有光荣革命传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2025·河南郑州高一月考)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曾说道:“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无德行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之生气。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该言论可以用来佐证义和团运动
A.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B.彻底阻止了列强的对华侵略
C.呈现出明显的盲目排外思想
D.彰显出反帝爱国的民族精神

根据材料可知,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认为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之生气”“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说明义和团运动有效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彰显了反帝爱国的民族精神,D项正确;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以义和团运动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的英勇反抗使得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无法得逞,但并未彻底阻止列强侵略,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义和团盲目排外的信息,排除C项。
返回
任务三 掌握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理解20
世纪初民族危机的加深
1.阅读教材第三目,分析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概括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后,中国南北方不同的应对策略。
提示: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应对:北方由清军和义和团阻击八国联军的侵略;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
2.阅读教材第四目,为什么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提示:《辛丑条约》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清政府沦为“洋人的
朝廷”。
问题导学
1.侵华原因:镇压________运动。
2.概况
(1)北方
(2)南方: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__________”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3)列强罪行
①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继续派兵侵略其他地方,在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
②______军队趁机侵占中国东北。
要点梳理
义和团
东南互保
俄国
概念阐释
东南互保
  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担心波及其势力范围——长江流域,遂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1900年达成“东南互保”协议,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等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双方互不侵犯。东南互保运动,保护了南方许多地区免于义和团和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亦使地方的政治与军事权力进一步扩张,中央的权威大为下降。
3.结果: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
(1)内容
《辛丑条约》的内容 主要危害
惩办“__________”,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禁止______等地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等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
朝廷”
向各国赔款白银_____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白银约9.82亿两 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将北京__________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使馆界”实际成为
“国中之国”
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_____完整
首祸诸臣
华北
4.5
东交民巷
主权
(2)影响
①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②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____________________的深渊。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误区警示
《辛丑条约》与其他不平等条约的区别
  《辛丑条约》没有割地、开放通商口岸等内容,但增加了设立军事据点、占领区以及在外交上加强对清政府控制的内容,反映了列强把清政府作为侵华的工具和维护其利益的代理人。
探究 信息获取——列强侵华策略的转变
材料 大清国国家应允许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臣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
——《辛丑条约》
探究:材料反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侵华方式有何变化?为什么?
提示:变化:开始采取“以华治华”策略。
原因: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伟大力量和坚定意志,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
互动探究
认知深化
全面认识近代前期的列强侵华
(1)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
(2)从列强侵华目的看: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
(3)列强侵华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造成了中国的贫穷落后,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冲击了中国旧的经济和政治秩序,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畴和规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1.(2024·安徽马鞍山高一上期末)1902年,梁启超在《中国史纲》序言中指出中国“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遂特意以“中国史”命名本书,以助爱国思想之发达。这缘于
A.变法失败的刺激     B.革命思潮风起云涌
C.民族危机的加深 D.传统史学渐趋没落

练测评估
根据材料“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与“遂特意以‘中国史’命名本书,以助爱国思想之发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后,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严重,这促使知识分子反思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寻求中国人的思想解放,激发国人的爱国情怀,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C项正确;维新变法失败于1898年,《中国史纲》是梁启超个人历史观点的总结,与变法失败无关,排除A项;1902年中国还未兴起革命思潮,排除B项;“传统史学渐趋没落”是表面现象,不是其本质,材料并未体现中国史学的发展趋势,排除D项。
2.(2025·福建福州高一检测)下面是近代某一不平等条约的部分内容,据此可知
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西方列强转变侵华策略
C.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转变 D.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①惩办“首祸诸臣”
②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
③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派军队驻扎
④禁止华北等地科举考试5年
据材料“惩办‘首祸诸臣’……禁止华北等地科举考试5年”可知,该条约为《辛丑条约》,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由直接控制中国转变为在华扶植代理人,故选B项;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A项;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开始转变,排除C项;《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中国的国际地位降低,排除D项。
返回
①惩办“首祸诸臣”
②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
③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派军队驻扎
④禁止华北等地科举考试5年
学习小结
思维导图
史论要旨
1.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传统的儒家思想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相结合。
2.百日维新反映了时代的要求,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具有进步意义,但在守旧势力的阻挠下最终失败。
3.义和团运动的兴起,缘于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后引发的教民与当地民众的冲突。
4.义和团运动具有反帝爱国的正义性,但其盲目排外的特点又具有落
后性。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返回
课 时 测 评
1.(2025·山东日照高一期末)1901年,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说:“(李鸿章)于西国所以富强之原,茫乎未有闻焉。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梁启超意在
A.推动政治变革     B.鼓吹实业救国
C.批判洋务运动 D.抨击西方文明

据材料可知,梁启超认为李鸿章并不理解西方较中国先进的原因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进步性,反而认为中国的各项制度都强于他国,只有枪炮、机器、铁路等方面落后,因此只需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即可,说明梁启超意在主张进行政治变革,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实业救国的信息,排除B项;梁启超指出了中体西用的不足,未对洋务运动进行评判,排除C项;梁启超主张学习西方,而非抨击西方文明,排除D项。
2.(2025·广东梅州高一期末)甲午战败,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官员认识到必须扩大现代化的纲领。然而,即使在后期阶段,维新分子也并不倡导完全西化,而只是鼓吹建立一种融合中西诸因素于一体的混合政体。这
A.是民主共和思想影响的结果
B.预示变法限于器物层面
C.源于民族资本主义力量薄弱
D.未能冲击旧式官僚体制

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虽有一定发展,但整体力量仍然弱小,导致维新派缺乏彻底变革的社会经济基础,只能以妥协方式探索中西融合的改良路径,故选C项。
3.(2024·广东东莞高一上期末)甲午战争后,康有为在北京首创《中外纪闻》,每期发行量多时有两三千份;1896年,维新派在上海创办《时务报》,几个月内发行量飙升至1.7万份;1897年,《国闻报》在天津创刊。至百日维新前,全国至少成立了70个民间学会、学堂。这表明
A.改良的社会力量逐渐凝聚
B.民主共和成为社会共识
C.中国的社会性质根本改变
D.近代教育事业发展迅速

根据材料可得,甲午战争后维新派推动全国报刊、学会、学堂的发展,体现出改良派的社会力量逐渐凝聚,A项正确;“民主共和”是革命派的主张,而非维新派的,排除B项;中国的社会性质从鸦片战争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维新派创立的学堂学会数量增加,无法说明近代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排除D项。
4.(2025·江西赣州高一月考)梁启超说:“清初几位大师,实即残明遗老,黄梨洲、顾炎武、朱舜水、王船山之流,他们很多话,在过去二百年间,大家熟视无睹,到这时忽然象(像)电气一般把许多青年的心弦震得直跳。”这反映出,当时
A.反对君主政体成为共识
B.变法思想源于传统文化
C.侧重动员民众参与变法
D.救亡图存成为社会主题

根据材料可知,明末清初,黄宗羲等思想家提出了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在当时未得到重视,却对清末资产阶级青年的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反映了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下,从前的进步思想又被发掘出来,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反对君主政体成为共识”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变法思想源于传统文化”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动员民众参与变法的信息,排除C项。
5.(2025·山东济南高一期末)1895年,严复指出:“天下之势已日趋于混同矣,吾欲富强,西洋富强之政有在也,何不踵而用之。”这一言论反映了当时
A.洋务新政持续推行
B.变法自强思潮涌现
C.实业救国热潮兴起
D.革命运动广泛开展

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有识之士纷纷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严复主张学习西方富强之政,即西方的政治体制,这体现了当时要求变法自强的思潮,B项正确;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排除A项;严复这里强调的是学习西方的“富强之政”,主要侧重于政治方面,与实业救国的内涵不符,排除C项;严复属于维新派,不是革命派,革命运动广泛开展是在20世纪初,排除D项。
6.(2025·云南昭通高一期末)1900年,天津义和团散布揭帖:“只因四十余年内,中国洋人到处行。三月之中都杀尽,中原不准有洋人,余都逐回外国去,免被割据逞其能。”据此可知,义和团
A.具有盲目排外性质 B.反帝斗争遭遇挫折
C.对清政府抱有幻想 D.宣传封建迷信思想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它不仅反对列强的侵略,还排斥一切的西方文明,这反映出义和团并没有区别侵略和外来的进步文明,具有盲目排外性质,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义和团的反帝精神,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迷信思想,排除D项。
7.(2025·广东佛山高一期末)《辛丑条约》规定:赔款4.5亿两白银;严惩“首祸诸臣”;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与诸国仇敌之会”。列强制定这些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侵犯中国主权 B.打击国人抗争心理
C.阻碍经济发展 D.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列强通过这些规定对中国进行严厉惩罚,旨在从心理上打击中国人民的抗争,消除中国人民的反抗意识,B项正确;《辛丑条约》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描述的是条约的危害,而非列强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列强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经济手段控制中国,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排除C项;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D项。
8.(2025·山东临沂高一期末)1900年6月,清政府向列强十一国宣战后,南方各省督抚却与英美各国缔结“东南互保”协议,寻求“自保”以稳定地方局势。这反映出
A.地方督抚已经成为列强在华代理人
B.清政府中央权威下降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

根据材料可知,1900年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各国缔结“东南互保”协议,表明清政府中央权威下降,地方督抚势力增强,B项正确;题干表明地方督抚脱离清政府的管控,但不能说地方督抚已经成为列强在华代理人,排除A项;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排除C项;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排除D项。
9.(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后,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梁启超)。戊戌政变后,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警醒于民族危机,使中国人看到了群体的形式和力量,为广开民智而介绍了西方的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在近代中国转化为政治力量。新式知识分子是“中等社会”最进步的部分,但他们的思想、观念并不是直接从中国社会里孕育出来的,而是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这与他们所代表的社会之间有着某种程度的
脱节。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难之时,变法维新思潮的灵魂是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与以前相比,变法维新思潮的爱国主义思想要更加广泛和更为深刻。维新思想家以抵御外国侵略为基点、着重于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改革和经济贸易的发展,从根本上实现祖国的富强,才能彻底摆脱民族危机。维新派所从事的变法宣传和历次上书言事的内容中,无不把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作为当务之急。
——摘编自张越《中国全史:中国清代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背景。(4分)
答案: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先进知识分子主动探索救国救民之路;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民族国家观念的传播。(4分,任答两点)
背景:据材料一“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根据材料一“戊戌政变后,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知识在近代中国转化为政治力量”并结合所学可知,先进知识分子主动探索救国救民之路;根据材料一“他们的思想、观念并不是直接从中国社会里孕育出来的,而是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可知,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民族国家观念的传播。
(2)根据材料二,指出维新派民族主义思想的特点。(4分)
答案:特点: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政治经济措施具有务实性;以富强救国为主要内容。(4分,任答两点)
特点:据材料二“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难之时,变法维新思潮的灵魂是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可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根据材料二“维新思想家以抵御外国侵略为基点、着重于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改革和经济贸易的发展”可知,政治经济措施具有务实性;根据材料二“无不把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作为当务之急”可知,以富强救国为主要内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影响。(4分)
答案:影响: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推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以挽救民族危机为号召,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4分,任答两点)
影响: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进行分析。
10.(2024·广东广州高一上期末)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期间完成《新学伪经考》,在书中他认为东汉以来独尊为儒学正宗的古文经,不过是刘歆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新学”,湮没了孔子学说的“微言大义”。据此可知,康有为意在
A.重构儒家思想的体系
B.宣传西方的民主共和思想
C.为变法寻求合理依据
D.为改良寻求广泛社会支持

据题意可知,康有为认为东汉以来的儒学都是伪造的“新学”,不是孔子的学说,所以他意在借恢复孔子的学说推行变法,从而为变法寻求合理的依据,C项正确;康有为著书立说的目的是为变法寻求合理依据,而不是重构儒家思想体系,排除A项;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不会宣传西方的民主共和思想,排除B项;康有为掀起的戊戌变法始终没有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新学伪经考》目的在于争取知识阶层的认同,以减轻变法阻力,排除D项。
11.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将孔子称为“神明圣王,改制教主”,把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附会于孔子身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维新派借孔子思想维护专制皇权
B.西方近代政治思想源于古代中国
C.清王朝试图以托古改制挽救危亡
D.康有为借孔子权威阐释变法理论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康有为之所以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附会于孔子,是为了借助孔子来减少变革的阻力,也就是借助孔子的权威阐释变法的合理性,D项正确;维新派附会孔子的主要目的是减少改革阻力,并不是维护专制皇权,排除A项;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不是源于中国,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康有为的行为,不是清王朝托古改制,排除C项。
12.(2025·福建厦门高一期末)1895年以前,中国官绅创办报纸、组织学会少有先例。1895—1900年间,中国官绅创办的报纸至少21种,组织各类学会至少73所。这反映出当时
A.知识分子群体的觉悟
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近代科学教育的普及
D.洋务新政取得了成效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知识分子掀起救亡图存运动,因此1895年后的报纸、学会增长显著,说明知识分子群体的觉悟,A项正确;官绅创办的报纸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直接关系,官绅属于封建地主阶级,而非民族资产阶级,排除B项;受时代局限性影响,近代科学教育在当时并未普及,排除C项;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的失败,宣告了洋务新政的失败,排除D项。
13.(2024·重庆高一下期中)有学者指出:士大夫一方面组织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另一方面又不敢取清政府而代之;一方面提出区别于中央的“东南互保”政策,另一方面没有组建新政权。这种“矛盾”的存在说明当时
A.汉族官僚极力维护清廷权威
B.清政府统治已经土崩瓦解
C.传统儒家忠君观念影响深远
D.科举制是封建统治的基础

根据材料“士大夫一方面组织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另一方面没有组建新政权”可知,正是因为受到儒家忠君思想的影响,当时开明的士大夫并未将推翻清政府作为斗争的主要目标,不敢取清政府而代之,以避免儒家“不忠”的舆论攻击,故选C项;汉族官员提出区别于中央的“东南互保”政策,不是维护清廷权威的体现,排除A项;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宣布独立,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排除D项。
14.(12分)(2025·山东高一阶段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两次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瓜分中国的狂潮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的加深
[(注)每课课题之下所列,为本课子目内容。]
根据以上材料,以“19世纪中后期国家出路的探索”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阐释合理,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2分)
答案:(示例)论题:19世纪中后期国家出路的探索。(2分)
论述:19世纪中后期,列强侵华是导致民族危机加深、国家呈现颓势与衰败趋向的主导因素,这决定了救亡图存是社会各阶级抗争与努力的根本出发点;列强勾结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残酷现实,决定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同时必须反封建。(3分)
为挽救国家颓势,林则徐、魏源等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这对后世有重要的思想启迪作用。洋务派推行了一系列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新政,成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太平天国提出了一系列社会改造方案,但因不能突破封建秩序而归于失败。19世纪
返回
末康梁维新派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但未能实现预期目标。义和团运动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但它所展现出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4分)
综上所述,晚清社会各阶级对中国革命认识的不足,特别是其自身的阶级局限性,使得其反抗斗争与救亡努力均归于失败。中国国运堪忧,民主革命任重而道远。但一代代先进中国人不畏强暴、勇于抗争的斗争精神与不懈探索国家出路的爱国情怀,是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为当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3分)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标要求 1.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时空定位
任务一 掌握戊戌维新运动的背景和过程,辩证认识戊戌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
1.百日维新反映了时代的要求。阅读教材第一目,谈谈百日维新内容的时代性。
提示:内容的时代性: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政治上,允许官民上书言事,为资产阶级参政提供了条件;文化上,开办新式学堂,有利于西学传播,这些举措都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潮流。
2.阅读教材第一目,简述维新变法运动的经过,说明维新变法运动的意义。
提示:经过:序幕是“公车上书”;高潮是百日维新;失败的标志是戊戌政变。
意义: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1.背景
(1)时代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2)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条件:维新思想的兴起。
①康有为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
②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宣传维新变法。
2.过程
(1)序幕——公车上书
①背景: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回国内,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对声浪。
②概况: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维新运动开始的标志   “公车上书”将维新思想的宣传与政治上的救亡运动相结合,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1898年“明定国是”诏书的颁布,标志着维新运动的开始。
(2)高潮——百日维新
①时间: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
②标志: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3)结果: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
(4)失败的原因
①客观原因:守旧势力仍很强大。
②主观原因: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
③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
3.意义
(1)经济上: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思想上:有利于推动新思想的传播。
(3)政治上: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探究1 问题阐释——康梁维新思想
材料 1895年“公车上书”事件标志着维新派正式形成。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宪政治。“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主张在中国实现三权分立,拟订宪法,召开国会,君民共主。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探究:依据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制度设计上有何创新,又有哪些保留?
提示:创新:实行立宪政治(君主立宪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保留:保留了君主的权力和地位。
【认知深化】 对康有为维新思想的认识
(1)特点:把西方的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从传统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
(2)利与弊
①利: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为旗号,巧妙地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
②弊: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探究2 信息获取——维新运动的意义
材料 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惊醒于民族危机。他们处多灾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时之思……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
提示:历史意义: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具有启蒙、思想解放的意义;主张救亡图存,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意识;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认知深化】 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
(1)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2)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要用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制度,其改革措施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3)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有利于民主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4)改革社会风气:维新派主张革除吸食鸦片及妇女缠足等陋习,主张“剪辫易服”,倡导讲文明、重卫生、反跪拜等。
1.号召“与欧美同俗”的康有为,曾专门向光绪皇帝上了一道《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认为“西服未文,然衣制严肃,领袖洁白,衣长后衽,乃孔子三统之一”。该主张体现了康有为(  )
A.中体西用思想的延续
B.变法策略的灵活务实
C.推动文化交融的愿望
D.传承传统文化的要求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康有为主张“易服”,学习欧美,将西服特征与孔子思想联系起来,希望以孔子的权威来引导民众,从而减少变法的阻力,体现了其灵活务实的变法策略,B项正确;“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核心思想,而康有为的主张更多涉及制度和文化层面的改革,不是中体西用思想的简单延续,排除A项;康有为以孔子学说包装西俗,核心目的是为变法减少阻力,而非推动文化交融互鉴,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借用传统文化改革,不是传承传统文化,排除D项。
2.(2024·安徽亳州高一上期末)康有为说:“无征不信,不信民不从。故一切制度,托之于三代先王以行之。若谓圣人行事不可以依托,则是以硁硁之小人律神化之孔子矣。”“世多是古而非今,故不得不托先王以明权,且以远祸矣。”康有为提出的主张意在(  )
A.借助孔子减少变法阻力
B.效仿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
C.树立儒家思想绝对权威
D.维护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康有为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尤以孔子改制之说为重,希望借助孔子的学说进行托古改制,以减少变法阻力,A项正确;康有为借助孔子变法改制,而不是树立儒家思想的绝对权威,排除C项;效仿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维护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并不是材料中观点的主要目的,排除B、D两项。
任务二 分析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正确评价义和团运动
1.阅读教材第二目,概括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
提示:原因: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反洋教斗争的发展。
2.阅读教材第二目,指出义和团运动的口号,说明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提示:口号:“扶清灭洋”。
意义: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
局限:义和团运动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
1.原因
(1)根本原因:《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2)重要原因: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
(3)直接原因: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
2.过程
口号 “扶清灭洋”
范围 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
政策 ①先后担任山东巡抚的毓贤、袁世凯等,对义和团采取先抚后剿的举措 ②慈禧太后采用“招抚”义和团的办法,企图对义和团加以控制利用
结果 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扶清灭洋 (1)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2)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带有盲目、笼统的排外性质。 (3)扶清灭洋:具有爱国性质,突出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3.评价
(1)进步性: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迫使列强改变了瓜分中国的侵略计划。
(2)局限性:义和团运动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由于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义和团、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关系   义和团运动反映了农民阶级朴素的反帝爱国热情,义和团并未认清清政府的本质,导致被利用,最后被剿杀。
1.下表内容是西方媒体在义和团运动前后对中国的评价。这种变化说明义和团运动(  )
义和团运动前 “一群没有活力的群众”“无可救药”“没有希望的民族”
义和团运动后 “有光荣革命传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A.完成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挽救了濒临崩溃的清政府
C.打退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D.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
答案:D
解析:义和团运动的爆发使西方媒体对中国的评价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使西方媒体对中国的评价由负面转向正面,由此说明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D项正确;义和团没有完成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最终失败,既没能挽救濒临崩溃的清政府,也没有打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排除B、C两项。
2.(2025·河南郑州高一月考)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曾说道:“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无德行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之生气。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该言论可以用来佐证义和团运动(  )
A.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B.彻底阻止了列强的对华侵略
C.呈现出明显的盲目排外思想
D.彰显出反帝爱国的民族精神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认为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之生气”“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说明义和团运动有效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彰显了反帝爱国的民族精神,D项正确;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以义和团运动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的英勇反抗使得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无法得逞,但并未彻底阻止列强侵略,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义和团盲目排外的信息,排除C项。
任务三 掌握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理解20世纪初民族危机的加深
1.阅读教材第三目,分析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概括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后,中国南北方不同的应对策略。
提示: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应对:北方由清军和义和团阻击八国联军的侵略;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
2.阅读教材第四目,为什么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提示:《辛丑条约》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1.侵华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2.概况
(1)北方
(2)南方: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3)列强罪行
①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继续派兵侵略其他地方,在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
②俄国军队趁机侵占中国东北。
东南互保   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担心波及其势力范围——长江流域,遂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1900年达成“东南互保”协议,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等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双方互不侵犯。东南互保运动,保护了南方许多地区免于义和团和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亦使地方的政治与军事权力进一步扩张,中央的权威大为下降。
3.结果: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
(1)内容
《辛丑条约》的内容 主要危害
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禁止华北等地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等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白银约9.82亿两 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使馆界”实际成为“国中之国”
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2)影响
①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②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辛丑条约》与其他不平等条约的区别   《辛丑条约》没有割地、开放通商口岸等内容,但增加了设立军事据点、占领区以及在外交上加强对清政府控制的内容,反映了列强把清政府作为侵华的工具和维护其利益的代理人。
探究 信息获取——列强侵华策略的转变
材料 大清国国家应允许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臣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
——《辛丑条约》
探究:材料反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侵华方式有何变化?为什么?
提示:变化:开始采取“以华治华”策略。
原因: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伟大力量和坚定意志,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
【认知深化】 全面认识近代前期的列强侵华
(1)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
(2)从列强侵华目的看: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
(3)列强侵华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造成了中国的贫穷落后,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冲击了中国旧的经济和政治秩序,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畴和规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1.(2024·安徽马鞍山高一上期末)1902年,梁启超在《中国史纲》序言中指出中国“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遂特意以“中国史”命名本书,以助爱国思想之发达。这缘于(  )
A.变法失败的刺激     B.革命思潮风起云涌
C.民族危机的加深 D.传统史学渐趋没落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与“遂特意以‘中国史’命名本书,以助爱国思想之发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后,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严重,这促使知识分子反思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寻求中国人的思想解放,激发国人的爱国情怀,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C项正确;维新变法失败于1898年,《中国史纲》是梁启超个人历史观点的总结,与变法失败无关,排除A项;1902年中国还未兴起革命思潮,排除B项;“传统史学渐趋没落”是表面现象,不是其本质,材料并未体现中国史学的发展趋势,排除D项。
2.(2025·福建福州高一检测)下面是近代某一不平等条约的部分内容,据此可知(  )
①惩办“首祸诸臣” ②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 ③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派军队驻扎 ④禁止华北等地科举考试5年
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西方列强转变侵华策略
C.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转变
D.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惩办‘首祸诸臣’……禁止华北等地科举考试5年”可知,该条约为《辛丑条约》,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由直接控制中国转变为在华扶植代理人,故选B项;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A项;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开始转变,排除C项;《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中国的国际地位降低,排除D项。
思维导图 史论要旨
1.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传统的儒家思想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相结合。 2.百日维新反映了时代的要求,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具有进步意义,但在守旧势力的阻挠下最终失败。 3.义和团运动的兴起,缘于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后引发的教民与当地民众的冲突。 4.义和团运动具有反帝爱国的正义性,但其盲目排外的特点又具有落后性。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课时测评17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第1—8题,每小题3分,第10—13题,每小题3分,第9题12分,第14题12分,共60分)
1.(2025·山东日照高一期末)1901年,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说:“(李鸿章)于西国所以富强之原,茫乎未有闻焉。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梁启超意在(  )
A.推动政治变革     B.鼓吹实业救国
C.批判洋务运动 D.抨击西方文明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梁启超认为李鸿章并不理解西方较中国先进的原因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进步性,反而认为中国的各项制度都强于他国,只有枪炮、机器、铁路等方面落后,因此只需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即可,说明梁启超意在主张进行政治变革,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实业救国的信息,排除B项;梁启超指出了中体西用的不足,未对洋务运动进行评判,排除C项;梁启超主张学习西方,而非抨击西方文明,排除D项。
2.(2025·广东梅州高一期末)甲午战败,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官员认识到必须扩大现代化的纲领。然而,即使在后期阶段,维新分子也并不倡导完全西化,而只是鼓吹建立一种融合中西诸因素于一体的混合政体。这(  )
A.是民主共和思想影响的结果
B.预示变法限于器物层面
C.源于民族资本主义力量薄弱
D.未能冲击旧式官僚体制
答案:C
解析: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虽有一定发展,但整体力量仍然弱小,导致维新派缺乏彻底变革的社会经济基础,只能以妥协方式探索中西融合的改良路径,故选C项。
3.(2024·广东东莞高一上期末)甲午战争后,康有为在北京首创《中外纪闻》,每期发行量多时有两三千份;1896年,维新派在上海创办《时务报》,几个月内发行量飙升至1.7万份;1897年,《国闻报》在天津创刊。至百日维新前,全国至少成立了70个民间学会、学堂。这表明(  )
A.改良的社会力量逐渐凝聚
B.民主共和成为社会共识
C.中国的社会性质根本改变
D.近代教育事业发展迅速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得,甲午战争后维新派推动全国报刊、学会、学堂的发展,体现出改良派的社会力量逐渐凝聚,A项正确;“民主共和”是革命派的主张,而非维新派的,排除B项;中国的社会性质从鸦片战争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维新派创立的学堂学会数量增加,无法说明近代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排除D项。
4.(2025·江西赣州高一月考)梁启超说:“清初几位大师,实即残明遗老,黄梨洲、顾炎武、朱舜水、王船山之流,他们很多话,在过去二百年间,大家熟视无睹,到这时忽然象(像)电气一般把许多青年的心弦震得直跳。”这反映出,当时(  )
A.反对君主政体成为共识
B.变法思想源于传统文化
C.侧重动员民众参与变法
D.救亡图存成为社会主题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末清初,黄宗羲等思想家提出了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在当时未得到重视,却对清末资产阶级青年的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反映了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下,从前的进步思想又被发掘出来,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反对君主政体成为共识”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变法思想源于传统文化”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动员民众参与变法的信息,排除C项。
5.(2025·山东济南高一期末)1895年,严复指出:“天下之势已日趋于混同矣,吾欲富强,西洋富强之政有在也,何不踵而用之。”这一言论反映了当时(  )
A.洋务新政持续推行
B.变法自强思潮涌现
C.实业救国热潮兴起
D.革命运动广泛开展
答案:B
解析: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有识之士纷纷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严复主张学习西方富强之政,即西方的政治体制,这体现了当时要求变法自强的思潮,B项正确;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排除A项;严复这里强调的是学习西方的“富强之政”,主要侧重于政治方面,与实业救国的内涵不符,排除C项;严复属于维新派,不是革命派,革命运动广泛开展是在20世纪初,排除D项。
6.(2025·云南昭通高一期末)1900年,天津义和团散布揭帖:“只因四十余年内,中国洋人到处行。三月之中都杀尽,中原不准有洋人,余都逐回外国去,免被割据逞其能。”据此可知,义和团(  )
A.具有盲目排外性质 B.反帝斗争遭遇挫折
C.对清政府抱有幻想 D.宣传封建迷信思想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它不仅反对列强的侵略,还排斥一切的西方文明,这反映出义和团并没有区别侵略和外来的进步文明,具有盲目排外性质,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义和团的反帝精神,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迷信思想,排除D项。
7.(2025·广东佛山高一期末)《辛丑条约》规定:赔款4.5亿两白银;严惩“首祸诸臣”;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与诸国仇敌之会”。列强制定这些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侵犯中国主权 B.打击国人抗争心理
C.阻碍经济发展 D.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列强通过这些规定对中国进行严厉惩罚,旨在从心理上打击中国人民的抗争,消除中国人民的反抗意识,B项正确;《辛丑条约》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描述的是条约的危害,而非列强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列强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经济手段控制中国,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排除C项;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D项。
8.(2025·山东临沂高一期末)1900年6月,清政府向列强十一国宣战后,南方各省督抚却与英美各国缔结“东南互保”协议,寻求“自保”以稳定地方局势。这反映出(  )
A.地方督抚已经成为列强在华代理人
B.清政府中央权威下降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00年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各国缔结“东南互保”协议,表明清政府中央权威下降,地方督抚势力增强,B项正确;题干表明地方督抚脱离清政府的管控,但不能说地方督抚已经成为列强在华代理人,排除A项;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排除C项;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排除D项。
9.(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后,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梁启超)。戊戌政变后,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警醒于民族危机,使中国人看到了群体的形式和力量,为广开民智而介绍了西方的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在近代中国转化为政治力量。新式知识分子是“中等社会”最进步的部分,但他们的思想、观念并不是直接从中国社会里孕育出来的,而是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这与他们所代表的社会之间有着某种程度的脱节。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难之时,变法维新思潮的灵魂是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与以前相比,变法维新思潮的爱国主义思想要更加广泛和更为深刻。维新思想家以抵御外国侵略为基点、着重于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改革和经济贸易的发展,从根本上实现祖国的富强,才能彻底摆脱民族危机。维新派所从事的变法宣传和历次上书言事的内容中,无不把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作为当务之急。
——摘编自张越《中国全史:中国清代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维新派民族主义思想的特点。(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影响。(4分)
答案:(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先进知识分子主动探索救国救民之路;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民族国家观念的传播。(4分,任答两点)
(2)特点: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政治经济措施具有务实性;以富强救国为主要内容。(4分,任答两点)
(3)影响: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推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以挽救民族危机为号召,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4分,任答两点)
解析:(1)背景:据材料一“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根据材料一“戊戌政变后,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知识在近代中国转化为政治力量”并结合所学可知,先进知识分子主动探索救国救民之路;根据材料一“他们的思想、观念并不是直接从中国社会里孕育出来的,而是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可知,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民族国家观念的传播。(2)特点:据材料二“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难之时,变法维新思潮的灵魂是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可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根据材料二“维新思想家以抵御外国侵略为基点、着重于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改革和经济贸易的发展”可知,政治经济措施具有务实性;根据材料二“无不把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作为当务之急”可知,以富强救国为主要内容。(3)影响: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进行分析。
10.(2024·广东广州高一上期末)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期间完成《新学伪经考》,在书中他认为东汉以来独尊为儒学正宗的古文经,不过是刘歆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新学”,湮没了孔子学说的“微言大义”。据此可知,康有为意在(  )
A.重构儒家思想的体系
B.宣传西方的民主共和思想
C.为变法寻求合理依据
D.为改良寻求广泛社会支持
答案:C
解析:据题意可知,康有为认为东汉以来的儒学都是伪造的“新学”,不是孔子的学说,所以他意在借恢复孔子的学说推行变法,从而为变法寻求合理的依据,C项正确;康有为著书立说的目的是为变法寻求合理依据,而不是重构儒家思想体系,排除A项;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不会宣传西方的民主共和思想,排除B项;康有为掀起的戊戌变法始终没有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新学伪经考》目的在于争取知识阶层的认同,以减轻变法阻力,排除D项。
11.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将孔子称为“神明圣王,改制教主”,把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附会于孔子身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维新派借孔子思想维护专制皇权
B.西方近代政治思想源于古代中国
C.清王朝试图以托古改制挽救危亡
D.康有为借孔子权威阐释变法理论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康有为之所以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附会于孔子,是为了借助孔子来减少变革的阻力,也就是借助孔子的权威阐释变法的合理性,D项正确;维新派附会孔子的主要目的是减少改革阻力,并不是维护专制皇权,排除A项;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不是源于中国,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康有为的行为,不是清王朝托古改制,排除C项。
12.(2025·福建厦门高一期末)1895年以前,中国官绅创办报纸、组织学会少有先例。1895—1900年间,中国官绅创办的报纸至少21种,组织各类学会至少73所。这反映出当时(  )
A.知识分子群体的觉悟
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近代科学教育的普及
D.洋务新政取得了成效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知识分子掀起救亡图存运动,因此1895年后的报纸、学会增长显著,说明知识分子群体的觉悟,A项正确;官绅创办的报纸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直接关系,官绅属于封建地主阶级,而非民族资产阶级,排除B项;受时代局限性影响,近代科学教育在当时并未普及,排除C项;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的失败,宣告了洋务新政的失败,排除D项。
13.(2024·重庆高一下期中)有学者指出:士大夫一方面组织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另一方面又不敢取清政府而代之;一方面提出区别于中央的“东南互保”政策,另一方面没有组建新政权。这种“矛盾”的存在说明当时(  )
A.汉族官僚极力维护清廷权威
B.清政府统治已经土崩瓦解
C.传统儒家忠君观念影响深远
D.科举制是封建统治的基础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士大夫一方面组织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另一方面没有组建新政权”可知,正是因为受到儒家忠君思想的影响,当时开明的士大夫并未将推翻清政府作为斗争的主要目标,不敢取清政府而代之,以避免儒家“不忠”的舆论攻击,故选C项;汉族官员提出区别于中央的“东南互保”政策,不是维护清廷权威的体现,排除A项;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宣布独立,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排除D项。
14.(12分)(2025·山东高一阶段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两次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瓜分中国的狂潮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的加深
[(注)每课课题之下所列,为本课子目内容。]
根据以上材料,以“19世纪中后期国家出路的探索”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阐释合理,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2分)
答案:(示例)论题:19世纪中后期国家出路的探索。(2分)
论述:19世纪中后期,列强侵华是导致民族危机加深、国家呈现颓势与衰败趋向的主导因素,这决定了救亡图存是社会各阶级抗争与努力的根本出发点;列强勾结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残酷现实,决定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同时必须反封建。(3分)
为挽救国家颓势,林则徐、魏源等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这对后世有重要的思想启迪作用。洋务派推行了一系列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新政,成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太平天国提出了一系列社会改造方案,但因不能突破封建秩序而归于失败。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但未能实现预期目标。义和团运动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但它所展现出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4分)
综上所述,晚清社会各阶级对中国革命认识的不足,特别是其自身的阶级局限性,使得其反抗斗争与救亡努力均归于失败。中国国运堪忧,民主革命任重而道远。但一代代先进中国人不畏强暴、勇于抗争的斗争精神与不懈探索国家出路的爱国情怀,是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为当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3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