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物理真题声现象专题复习分类练习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中考物理真题声现象专题复习分类练习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8-20 09:28: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中考物理真题声现象专题复习分类练习题
创新练
【跨学科实践】
(2025·四川成都)成都天府广场上,喷泉的水柱伴随音乐舞动,如图。关于上述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乐曲的声音是由水柱振动产生
B.根据音调区分不同乐器的声音
C.距广场越远,听到音乐的响度越小
D.水柱的形状只受行人音色的影响
【中考新考法】
(2025·甘肃武威、嘉峪关、临夏)市场上有一种变声器,可以改变声音的特性。某段声音的波形变化如图所示,变声前是A段,变声后是B段,则变声后声音的音调 (选填“变高”“不变”或“变低”),响度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新科技新情境】
(2025·福建)仿生海洋机器鱼模仿鱼类的游动方式,与螺旋桨推进方式相比,噪声小,这是在 处减弱噪声。机器鱼游动时,相对于海岸是 的。
分类练
考点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2025·四川自贡)第九届亚冬会主题歌在开幕式现场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歌手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B.我们能通过响度区分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
C.麦克风的主要功能是使声音的音调变高
D.后排观众听到的声音比前排小,是因为他们听到的声音响度小
2.(2025·四川泸州)“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声音是我们感知缤纷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以下关于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密闭玻璃罩中的空气被逐渐抽出,听到的闹铃声逐渐变小
B.图乙:用手拨动一端伸出桌边的塑料尺,伸出长度越长,音调越高
C.图丙:福建舰舰载机引导员戴上耳罩,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图丁:用“B超”检查身体,主要利用了声音能传递能量
3.(2025·四川达州)我们生活在声音的广袤空间里。下列有关声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声”是指声音的响度大
B.“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中的鼓声是空气振动产生
C.“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是通过音调来识别“蛙声”
D.“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是利用转轴改变声音的音色
4.(2025·四川凉山)月琴是凉山具有代表性的乐器之一(如图)。演奏时,左手按弦,右手弹奏,琴声清脆悦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月琴演奏时发出的声音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
B.现场听众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C.演奏时右手拨弦的力越大,琴声传播得越快
D.演奏时改变左手按弦的位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5.(2025·四川广安)下列关于声说法正确的是(  )
A.真空能够传声
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C.同学们听到上课铃声后迅速进入教室,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D.上自习时,教室禁止喧哗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
6.(2025·甘肃武威、嘉峪关、临夏)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超声波可以击碎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B.音乐教室墙壁安装消音棉是在声音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吹笛子时,笛子发出的声音是由手指振动产生的
D.宇航员在空间站核心舱内能直接对话是因为舱内有气体
7.(2025·安徽)如图所示,用橡胶小锤敲击音叉,音叉发出的声音用话筒接收,将声信号转换成电信号,这个带有声音特征的电信号通过示波器中的波形图显示出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C.话筒的工作原理是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D.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音叉发出的声音,经示波器显示出来的振幅相同
8.(2025·四川眉山)如图所示是考古出土的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乐器,下列关于它们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敲编钟发出的声音是编钟振动产生的
B.编钟和骨笛都是乐器,它们发出的声音一定不是噪声
C.能辨别编钟和骨笛发出的声音,主要是根据它们的响度不同
D.敲编钟发出的声音比吹骨笛发出的声音大,是因为编钟声音的音调高
9.(2025·重庆)2025年5月20日,我国大型音乐舞蹈《编钟乐舞》在法国巴黎上演。美妙的编钟乐声是由编钟 产生的,观众能分辨数十种伴奏古乐器演奏的声音。是因为不同乐器发声的 不同。
10.(2025·江苏苏州)苏州评弹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中常用到琵琶、三弦等乐器,如图所示.当演奏者拨动琴弦时,弦因 而发出声音,且拨的力度越大,声音的 越大;听众能分辨出琵琶和三弦发出的声音,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不同。
考点2 声音的特性
11.(2025·上海)我们能分辨出不同乐器演奏同一首歌,是因为(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频率
12.(2025·江西)如图所示,是华夏先民用飞禽的翅骨制作的古老的笛子——“贾湖骨笛”,对研究中国文化、文明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吹奏骨笛时,抬起不同的手指,就会改变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声音的(  )
A.音色 B.响度 C.音量 D.音调
13.(2025·江苏连云港)音乐课上两位同学用不同的乐器演奏同一首乐曲,我们仅凭声音就能够分辨出不同的乐器,主要是因为它们声音的(  )
A.音色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调不同 D.声速不同
14.(2025·四川德阳)我国民族乐器种类繁多,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人们能区分二胡和竹笛的声音,依据的是声音的(  )
A.音色 B.响度 C.音调 D.频率
15.(2025·江苏扬州)“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16.(2025·四川乐山)下列关于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发声的喇叭使小纸片“跳舞”,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B.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低
C.倒车雷达,是利用声传递信息 D.摩托车的消声器,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17.(2025·四川达州)我们生活在声音的广袤空间里。下列有关声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声”是指声音的响度大
B.“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中的鼓声是空气振动产生
C.“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是通过音调来识别“蛙声”
D.“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是利用转轴改变声音的音色
18.(2025·四川眉山)如图所示是考古出土的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乐器,下列关于它们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敲编钟发出的声音是编钟振动产生的
B.编钟和骨笛都是乐器,它们发出的声音一定不是噪声
C.能辨别编钟和骨笛发出的声音,主要是根据它们的响度不同
D.敲编钟发出的声音比吹骨笛发出的声音大,是因为编钟声音的音调高
19.(2025·湖南)如图,这是湖南省博物馆内保存的一把西汉古瑟,瑟是我国原始的弹拨丝弦类乐器。当琴瑟合奏时,人们能够分辨出瑟的声音,主要根据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
20.(2025·新疆)我们能够区分琵琶、二胡和编钟发出的声音,是依据声音的(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速度
21.(2025·河北)古琴是我国的一种传统弦乐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琴声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 B.琴声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被拨动的琴弦越粗,音调越高 D.拨动琴弦的力度越大,响度越小
22.(2025·四川泸州)“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声音是我们感知缤纷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以下关于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密闭玻璃罩中的空气被逐渐抽出,听到的闹铃声逐渐变小
B.图乙:用手拨动一端伸出桌边的塑料尺,伸出长度越长,音调越高
C.图丙:福建舰舰载机引导员戴上耳罩,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图丁:用“B超”检查身体,主要利用了声音能传递能量
23.(2025·四川自贡)第九届亚冬会主题歌在开幕式现场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歌手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B.我们能通过响度区分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
C.麦克风的主要功能是使声音的音调变高
D.后排观众听到的声音比前排小,是因为他们听到的声音响度小
24.(2025·四川凉山)月琴是凉山具有代表性的乐器之一(如图)。演奏时,左手按弦,右手弹奏,琴声清脆悦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月琴演奏时发出的声音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
B.现场听众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C.演奏时右手拨弦的力越大,琴声传播得越快
D.演奏时改变左手按弦的位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25.(2025·甘肃武威、嘉峪关、临夏)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超声波可以击碎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B.音乐教室墙壁安装消音棉是在声音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吹笛子时,笛子发出的声音是由手指振动产生的
D.宇航员在空间站核心舱内能直接对话是因为舱内有气体
26.(2025·四川遂宁)唐诗宋词是我国优秀的文化瑰宝,从物理角度对下列诗句的解读正确的是(  )
A.“谁家玉笛暗飞声”,诗人根据音色辨别出是笛声
B.“轻舟已过万重山”,以“山”作为参照物,“舟”是静止的
C.“楼台倒影入池塘”,“倒影”是光折射形成的实像
D.“月落乌啼霜满天”,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27.(2025·江苏苏州)苏州评弹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中常用到琵琶、三弦等乐器,如图所示.当演奏者拨动琴弦时,弦因 而发出声音,且拨的力度越大,声音的 越大;听众能分辨出琵琶和三弦发出的声音,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不同。
28.(2025·云南)骨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古人用它能模仿鹿的声音,表明它的声音与鹿发出声音的 相似。图中骨哨的长度为 cm。
29.(2025·重庆)2025年5月20日,我国大型音乐舞蹈《编钟乐舞》在法国巴黎上演。美妙的编钟乐声是由编钟 产生的,观众能分辨数十种伴奏古乐器演奏的声音。是因为不同乐器发声的 不同。
考点3 声的利用
30.(2025·甘肃武威、嘉峪关、临夏)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超声波可以击碎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B.音乐教室墙壁安装消音棉是在声音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吹笛子时,笛子发出的声音是由手指振动产生的
D.宇航员在空间站核心舱内能直接对话是因为舱内有气体
31.(2025·四川泸州)“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声音是我们感知缤纷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以下关于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密闭玻璃罩中的空气被逐渐抽出,听到的闹铃声逐渐变小
B.图乙:用手拨动一端伸出桌边的塑料尺,伸出长度越长,音调越高
C.图丙:福建舰舰载机引导员戴上耳罩,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图丁:用“B超”检查身体,主要利用了声音能传递能量
32.(2025·四川广安)下列关于声说法正确的是(  )
A.真空能够传声
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C.同学们听到上课铃声后迅速进入教室,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D.上自习时,教室禁止喧哗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
33.(2025·四川南充)如图所示是象群迁移时的情景,它们之间是利用 声波交流,这是利用声音传递 。
考点4 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34.(2025·四川广安)下列关于声说法正确的是(  )
A.真空能够传声
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C.同学们听到上课铃声后迅速进入教室,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D.上自习时,教室禁止喧哗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
35.(2025·甘肃武威、嘉峪关、临夏)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超声波可以击碎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B.音乐教室墙壁安装消音棉是在声音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吹笛子时,笛子发出的声音是由手指振动产生的
D.宇航员在空间站核心舱内能直接对话是因为舱内有气体
36.(2025·四川眉山)如图所示是考古出土的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乐器,下列关于它们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敲编钟发出的声音是编钟振动产生的
B.编钟和骨笛都是乐器,它们发出的声音一定不是噪声
C.能辨别编钟和骨笛发出的声音,主要是根据它们的响度不同
D.敲编钟发出的声音比吹骨笛发出的声音大,是因为编钟声音的音调高
37.(2025·四川乐山)下列关于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发声的喇叭使小纸片“跳舞”,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B.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低
C.倒车雷达,是利用声传递信息
D.摩托车的消声器,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38.(2025·四川泸州)“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声音是我们感知缤纷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以下关于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密闭玻璃罩中的空气被逐渐抽出,听到的闹铃声逐渐变小
B.图乙:用手拨动一端伸出桌边的塑料尺,伸出长度越长,音调越高
C.图丙:福建舰舰载机引导员戴上耳罩,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图丁:用“B超”检查身体,主要利用了声音能传递能量
39.(2025·山东烟台)为保护听力,我们可以从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三个方面控制噪声。射击运动员训练时戴耳罩是从声音的 方面进行控制;图书馆中规定不能大声喧哗是从声音的 方面进行控制;家庭窗户安装真空双层玻璃是从声音的 方面进行控制。
答案解析
创新练
【跨学科实践】
(2025·四川成都)成都天府广场上,喷泉的水柱伴随音乐舞动,如图。关于上述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乐曲的声音是由水柱振动产生
B.根据音调区分不同乐器的声音
C.距广场越远,听到音乐的响度越小
D.水柱的形状只受行人音色的影响
【答案】C
【解析】A.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喷泉的乐曲来自音响播放的录制声音,由电子设备的音响振动发声,与水柱无关,故A错误;
B.我们辨别不同乐器的声音,是因为不同乐器的材料与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B错误;
C.响度与振幅还有距离声源的距离有关,距离声源越远,响度越小,所以离广场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故C正确;
D.水柱形态由喷泉的控制系统调节,受播放音乐的响度、音调等因素影响,与行人音色无关,故D错误。
故选C。
【中考新考法】
(2025·甘肃武威、嘉峪关、临夏)市场上有一种变声器,可以改变声音的特性。某段声音的波形变化如图所示,变声前是A段,变声后是B段,则变声后声音的音调 (选填“变高”“不变”或“变低”),响度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答案】不变 变大
【解析】[1][2]由图可知,B段与A段相比,声波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不变,说明频率不变,则变声后声音的音调不变;声波的振幅增大、响度变大。
【新科技新情境】
(2025·福建)仿生海洋机器鱼模仿鱼类的游动方式,与螺旋桨推进方式相比,噪声小,这是在 处减弱噪声。机器鱼游动时,相对于海岸是 的。
【答案】声源 运动
【解析】[1]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个: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仿生海洋机器鱼模仿鱼类的游动方式,与螺旋桨推进方式相比,发出的声音小,减小了声源发出声音的响度,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2]机器鱼游动时,以海岸为参照物,机器鱼与海岸的位置发生变化,则机器鱼相对于海岸是运动的。
分类练
考点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2025·四川自贡)第九届亚冬会主题歌在开幕式现场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歌手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B.我们能通过响度区分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
C.麦克风的主要功能是使声音的音调变高
D.后排观众听到的声音比前排小,是因为他们听到的声音响度小
【答案】D
【解析】A.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歌手发出的声音是声带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不同乐器因材料和结构不同,音色不同,故可以通过音色区分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故B错误;
C.麦克风将声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并放大,提高响度,不改变频率,即不改变音调,故C错误;
D.响度与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远,响度越小,后排距离远,响度小,故D正确。
2.(2025·四川泸州)“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声音是我们感知缤纷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以下关于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密闭玻璃罩中的空气被逐渐抽出,听到的闹铃声逐渐变小
B.图乙:用手拨动一端伸出桌边的塑料尺,伸出长度越长,音调越高
C.图丙:福建舰舰载机引导员戴上耳罩,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图丁:用“B超”检查身体,主要利用了声音能传递能量
【答案】A
【解析】A.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听到闹钟发出的铃声逐渐变小,故A正确;
B. 伸出桌边的长度越长,拨动时越不容易振动,振动的频率变小,发出声音的音调变低,故B错误;
C. 戴上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
D. 用“B超”检查身体,主要利用了声音能传递信息,故D错误。
故选A。
3.(2025·四川达州)我们生活在声音的广袤空间里。下列有关声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声”是指声音的响度大
B.“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中的鼓声是空气振动产生
C.“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是通过音调来识别“蛙声”
D.“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是利用转轴改变声音的音色
【答案】A
【解析】A.发声体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声”是指声音的振幅大、响度大,故A正确;
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中的鼓声是鼓面振动产生,故B错误;
C.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利用音色可以辨别不同的发声体;“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是通过音色来识别“蛙声”的,故C错误;
D.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是利用转轴调节弦的松紧来改变弦振动的频率,从而改变声音的音调,故D错误。
故选A。
4.(2025·四川凉山)月琴是凉山具有代表性的乐器之一(如图)。演奏时,左手按弦,右手弹奏,琴声清脆悦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月琴演奏时发出的声音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
B.现场听众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C.演奏时右手拨弦的力越大,琴声传播得越快
D.演奏时改变左手按弦的位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答案】C
【解析】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月琴演奏时发出的声音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现场听众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演奏时右手拨弦的力越大,响度越大,响度的大小与发声体的振幅及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与声音的传播速度无关,故C错误,符合题意;
D.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演奏时改变左手按弦的位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2025·四川广安)下列关于声说法正确的是(  )
A.真空能够传声
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C.同学们听到上课铃声后迅速进入教室,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D.上自习时,教室禁止喧哗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
【答案】B
【解析】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A错误;
B.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
C.声音可以传递能量,也可以传递信息;学生听到上课铃声就知道应该进入教室,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C错误;
D.教室禁止喧哗是阻止发出声音,属于在声源处控制噪声,故D错误。
故选B。
6.(2025·甘肃武威、嘉峪关、临夏)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超声波可以击碎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B.音乐教室墙壁安装消音棉是在声音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吹笛子时,笛子发出的声音是由手指振动产生的
D.宇航员在空间站核心舱内能直接对话是因为舱内有气体
【答案】C
【解析】A.超声波可以击碎结石,说明超声波具有能能量,利用的是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音乐教室墙壁安装消音棉是为了减少声音的反射,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笛子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空间站的舱内有气体,所以宇航员在空间站核心舱内能直接对话,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2025·安徽)如图所示,用橡胶小锤敲击音叉,音叉发出的声音用话筒接收,将声信号转换成电信号,这个带有声音特征的电信号通过示波器中的波形图显示出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C.话筒的工作原理是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D.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音叉发出的声音,经示波器显示出来的振幅相同
【答案】A
【解析】A.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故A正确;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B错误;
C.话筒的工作原理是电磁感应现象,将声波的振动转化为电信号,故C错误;
D.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音叉发出的声音,响度不同,振幅不同,则经示波器显示出来的振幅不同,故D 错误。
故选A。
8.(2025·四川眉山)如图所示是考古出土的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乐器,下列关于它们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敲编钟发出的声音是编钟振动产生的
B.编钟和骨笛都是乐器,它们发出的声音一定不是噪声
C.能辨别编钟和骨笛发出的声音,主要是根据它们的响度不同
D.敲编钟发出的声音比吹骨笛发出的声音大,是因为编钟声音的音调高
【答案】A
【解析】A.声音是有物体振动产生的,敲编钟发出的声音是编钟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凡事影响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等的声音都是噪声,编钟和骨笛都虽然是乐器,但影响人们生活、工作、学习时也是噪声,故B错误;
C.音色能区分不同发声体,能辨别编钟和骨笛发出的声音,主要是根据它们的音色不同,故C错误;
D.声音的大小指响度,敲编钟发出的声音比吹骨笛发出的声音大,是因为编钟声音的响度大,故D错误。
故选 A。
9.(2025·重庆)2025年5月20日,我国大型音乐舞蹈《编钟乐舞》在法国巴黎上演。美妙的编钟乐声是由编钟 产生的,观众能分辨数十种伴奏古乐器演奏的声音。是因为不同乐器发声的 不同。
【答案】振动 音色
【解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编钟发声是由于编钟振动产生的。
[2]音色是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观众能分辨出演奏同一首乐曲中的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不同乐器发声的音色不同。
10.(2025·江苏苏州)苏州评弹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中常用到琵琶、三弦等乐器,如图所示.当演奏者拨动琴弦时,弦因 而发出声音,且拨的力度越大,声音的 越大;听众能分辨出琵琶和三弦发出的声音,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不同。
【答案】振动 响度 音色
【解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当演奏者拨动琴弦时,弦会振动,从而发出声音。
[2]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它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拨的力度越大,琴弦振动的幅度就越大,即振幅越大,所以声音的响度越大。
[3]音色是指声音的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琵琶和三弦的材料、结构不同,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听众能分辨出琵琶和三弦发出的声音,主要是依据声音的音色不同。
考点2 声音的特性
11.(2025·上海)我们能分辨出不同乐器演奏同一首歌,是因为(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频率
【答案】C
【解析】不同乐器的材料和结构不同,振动时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因此即使响度、音调相同,也能通过音色区分乐器。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2025·江西)如图所示,是华夏先民用飞禽的翅骨制作的古老的笛子——“贾湖骨笛”,对研究中国文化、文明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吹奏骨笛时,抬起不同的手指,就会改变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声音的(  )
A.音色 B.响度 C.音量 D.音调
【答案】D
【解析】吹奏骨笛时,抬起不同的手指,就会改变空气柱的长度,空气柱振动的快慢不同,即空气柱振动的频率不同,从而改变声音的音调,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3.(2025·江苏连云港)音乐课上两位同学用不同的乐器演奏同一首乐曲,我们仅凭声音就能够分辨出不同的乐器,主要是因为它们声音的(  )
A.音色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调不同 D.声速不同
【答案】A
【解析】不同乐器的材料和结构不同,我们仅凭声音就能够分辨出不同的乐器,主要是因为它们声音的音色不同。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4.(2025·四川德阳)我国民族乐器种类繁多,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人们能区分二胡和竹笛的声音,依据的是声音的(  )
A.音色 B.响度 C.音调 D.频率
【答案】A
【解析】A.音色是指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二胡和竹笛是两种不同的乐器,它们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所以人们能区分二胡和竹笛的声音,依据的是声音的音色,故A符合题意;
B.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它与发声体的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响度并不能用来区分二胡和竹笛的声音,故B不符合题意;
C.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虽然二胡和竹笛可以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但音调不是区分它们声音的主要依据,故C不符合题意;
D.频率是指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它决定了声音的音调,而不是用来区分不同发声体声音的特征,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5.(2025·江苏扬州)“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答案】B
【解析】声音有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音调是指声音的高;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大小;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敢高声语”指的是不敢大声说话,这里的高指的是声音的大小,是响度。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16.(2025·四川乐山)下列关于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发声的喇叭使小纸片“跳舞”,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B.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低
C.倒车雷达,是利用声传递信息
D.摩托车的消声器,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答案】B
【解析】A.发声的喇叭使小纸片“跳舞”,说明发声体在振动,小纸片将振动放大,运用了转换法,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尺子伸出桌面越长,频率越低,音调越低,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倒车雷达,是利用声传递信息,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摩托车的消声器,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防止噪声产生,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7.(2025·四川达州)我们生活在声音的广袤空间里。下列有关声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声”是指声音的响度大
B.“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中的鼓声是空气振动产生
C.“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是通过音调来识别“蛙声”
D.“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是利用转轴改变声音的音色
【答案】A
【解析】A.发声体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声”是指声音的振幅大、响度大,故A正确;
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中的鼓声是鼓面振动产生,故B错误;
C.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利用音色可以辨别不同的发声体;“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是通过音色来识别“蛙声”的,故C错误;
D.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是利用转轴调节弦的松紧来改变弦振动的频率,从而改变声音的音调,故D错误。
故选A。
18.(2025·四川眉山)如图所示是考古出土的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乐器,下列关于它们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敲编钟发出的声音是编钟振动产生的
B.编钟和骨笛都是乐器,它们发出的声音一定不是噪声
C.能辨别编钟和骨笛发出的声音,主要是根据它们的响度不同
D.敲编钟发出的声音比吹骨笛发出的声音大,是因为编钟声音的音调高
【答案】A
【解析】A.声音是有物体振动产生的,敲编钟发出的声音是编钟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凡事影响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等的声音都是噪声,编钟和骨笛都虽然是乐器,但影响人们生活、工作、学习时也是噪声,故B错误;
C.音色能区分不同发声体,能辨别编钟和骨笛发出的声音,主要是根据它们的音色不同,故C错误;
D.声音的大小指响度,敲编钟发出的声音比吹骨笛发出的声音大,是因为编钟声音的响度大,故D错误。
故选 A。
19.(2025·湖南)如图,这是湖南省博物馆内保存的一把西汉古瑟,瑟是我国原始的弹拨丝弦类乐器。当琴瑟合奏时,人们能够分辨出瑟的声音,主要根据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
【答案】C
【解析】A.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不同乐器的音调可能相同,因此音调不是区分瑟和其他乐器的依据,故A不符合题意;
B.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不同乐器的响度可以调节到相同水平,因此响度无法用于辨别瑟的声音,故B不符合题意;
C.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不同乐器的音色不同,因此人们能通过音色分辨出瑟的声音,故C符合题意;
D.声速是指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发声体无关,不能用于区分不同乐器的声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0.(2025·新疆)我们能够区分琵琶、二胡和编钟发出的声音,是依据声音的(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速度
【答案】B
【解析】A.音调指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故A不符合题意;
B.音色反映发声体的品质与特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不同,我们能够区分琵琶、二胡和编钟发出的声音,是依据声音的音色,故B符合题意;
C.响度指声音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幅度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古C不符合题意;
D.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1.(2025·河北)古琴是我国的一种传统弦乐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琴声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 B.琴声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被拨动的琴弦越粗,音调越高 D.拨动琴弦的力度越大,响度越小
【答案】A
【解析】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琴声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琴声不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
C.被拨动的琴弦越粗,琴弦振动得越慢,音调越低,故C错误;
D.拨动琴弦的力度越大,琴弦振动幅度较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故D错误。
故选A。
22.(2025·四川泸州)“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声音是我们感知缤纷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以下关于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密闭玻璃罩中的空气被逐渐抽出,听到的闹铃声逐渐变小
B.图乙:用手拨动一端伸出桌边的塑料尺,伸出长度越长,音调越高
C.图丙:福建舰舰载机引导员戴上耳罩,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图丁:用“B超”检查身体,主要利用了声音能传递能量
【答案】A
【解析】A.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听到闹钟发出的铃声逐渐变小,故A正确;
B. 伸出桌边的长度越长,拨动时越不容易振动,振动的频率变小,发出声音的音调变低,故B错误;
C. 戴上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
D. 用“B超”检查身体,主要利用了声音能传递信息,故D错误。
故选A。
23.(2025·四川自贡)第九届亚冬会主题歌在开幕式现场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歌手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B.我们能通过响度区分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
C.麦克风的主要功能是使声音的音调变高
D.后排观众听到的声音比前排小,是因为他们听到的声音响度小
【答案】D
【解析】A.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歌手发出的声音是声带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不同乐器因材料和结构不同,音色不同,故可以通过音色区分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故B错误;
C.麦克风将声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并放大,提高响度,不改变频率,即不改变音调,故C错误;
D.响度与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远,响度越小,后排距离远,响度小,故D正确。
24.(2025·四川凉山)月琴是凉山具有代表性的乐器之一(如图)。演奏时,左手按弦,右手弹奏,琴声清脆悦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月琴演奏时发出的声音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
B.现场听众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C.演奏时右手拨弦的力越大,琴声传播得越快
D.演奏时改变左手按弦的位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答案】C
【解析】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月琴演奏时发出的声音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现场听众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演奏时右手拨弦的力越大,响度越大,响度的大小与发声体的振幅及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与声音的传播速度无关,故C错误,符合题意;
D.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演奏时改变左手按弦的位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5.(2025·甘肃武威、嘉峪关、临夏)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超声波可以击碎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B.音乐教室墙壁安装消音棉是在声音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吹笛子时,笛子发出的声音是由手指振动产生的
D.宇航员在空间站核心舱内能直接对话是因为舱内有气体
【答案】C
【解析】A.超声波可以击碎结石,说明超声波具有能能量,利用的是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音乐教室墙壁安装消音棉是为了减少声音的反射,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笛子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空间站的舱内有气体,所以宇航员在空间站核心舱内能直接对话,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6.(2025·四川遂宁)唐诗宋词是我国优秀的文化瑰宝,从物理角度对下列诗句的解读正确的是(  )
A.“谁家玉笛暗飞声”,诗人根据音色辨别出是笛声
B.“轻舟已过万重山”,以“山”作为参照物,“舟”是静止的
C.“楼台倒影入池塘”,“倒影”是光折射形成的实像
D.“月落乌啼霜满天”,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答案】A
【解析】A.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不同,诗人根据音色辨别出是笛声,故A正确;
B.以 “山” 为参照物,“舟” 相对于山的位置发生变化,“舟” 是运动的,故B错误;
C.“倒影” 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不是折射形成的实像,故C错误;
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A。
27.(2025·江苏苏州)苏州评弹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中常用到琵琶、三弦等乐器,如图所示.当演奏者拨动琴弦时,弦因 而发出声音,且拨的力度越大,声音的 越大;听众能分辨出琵琶和三弦发出的声音,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不同。
【答案】振动 响度 音色
【解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当演奏者拨动琴弦时,弦会振动,从而发出声音。
[2]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它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拨的力度越大,琴弦振动的幅度就越大,即振幅越大,所以声音的响度越大。
[3]音色是指声音的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琵琶和三弦的材料、结构不同,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听众能分辨出琵琶和三弦发出的声音,主要是依据声音的音色不同。
28.(2025·云南)骨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古人用它能模仿鹿的声音,表明它的声音与鹿发出声音的 相似。图中骨哨的长度为 cm。
【答案】音色 6.39
【解析】[1]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根据音色可以辨别不同的发声体,古人用骨哨能模仿鹿的声音,表明它的声音与鹿发出声音的音色相似。
[2]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骨哨左端对准零刻线,右端的读数为6.39cm,所以骨哨的长度为6.39cm。
29.(2025·重庆)2025年5月20日,我国大型音乐舞蹈《编钟乐舞》在法国巴黎上演。美妙的编钟乐声是由编钟 产生的,观众能分辨数十种伴奏古乐器演奏的声音。是因为不同乐器发声的 不同。
【答案】振动 音色
【解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编钟发声是由于编钟振动产生的。
[2]音色是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观众能分辨出演奏同一首乐曲中的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不同乐器发声的音色不同。
考点3 声的利用
30.(2025·甘肃武威、嘉峪关、临夏)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超声波可以击碎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B.音乐教室墙壁安装消音棉是在声音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吹笛子时,笛子发出的声音是由手指振动产生的
D.宇航员在空间站核心舱内能直接对话是因为舱内有气体
【答案】C
【解析】A.超声波可以击碎结石,说明超声波具有能能量,利用的是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音乐教室墙壁安装消音棉是为了减少声音的反射,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笛子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空间站的舱内有气体,所以宇航员在空间站核心舱内能直接对话,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1.(2025·四川泸州)“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声音是我们感知缤纷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以下关于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密闭玻璃罩中的空气被逐渐抽出,听到的闹铃声逐渐变小
B.图乙:用手拨动一端伸出桌边的塑料尺,伸出长度越长,音调越高
C.图丙:福建舰舰载机引导员戴上耳罩,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图丁:用“B超”检查身体,主要利用了声音能传递能量
【答案】A
【解析】A.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听到闹钟发出的铃声逐渐变小,故A正确;
B. 伸出桌边的长度越长,拨动时越不容易振动,振动的频率变小,发出声音的音调变低,故B错误;
C. 戴上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
D. 用“B超”检查身体,主要利用了声音能传递信息,故D错误。
故选A。
32.(2025·四川广安)下列关于声说法正确的是(  )
A.真空能够传声
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C.同学们听到上课铃声后迅速进入教室,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D.上自习时,教室禁止喧哗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
【答案】B
【解析】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A错误;
B.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
C.声音可以传递能量,也可以传递信息;学生听到上课铃声就知道应该进入教室,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C错误;
D.教室禁止喧哗是阻止发出声音,属于在声源处控制噪声,故D错误。
故选B。
33.(2025·四川南充)如图所示是象群迁移时的情景,它们之间是利用 声波交流,这是利用声音传递 。
【答案】次 信息
【解析】[1][2]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波,象群之间交流用的是低于20Hz的声音,即它们之间是用次声波进行交流,这也说明了声音能够传递信息。
考点4 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34.(2025·四川广安)下列关于声说法正确的是(  )
A.真空能够传声
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C.同学们听到上课铃声后迅速进入教室,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D.上自习时,教室禁止喧哗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
【答案】B
【解析】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A错误;
B.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
C.声音可以传递能量,也可以传递信息;学生听到上课铃声就知道应该进入教室,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C错误;
D.教室禁止喧哗是阻止发出声音,属于在声源处控制噪声,故D错误。
故选B。
35.(2025·甘肃武威、嘉峪关、临夏)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超声波可以击碎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B.音乐教室墙壁安装消音棉是在声音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吹笛子时,笛子发出的声音是由手指振动产生的
D.宇航员在空间站核心舱内能直接对话是因为舱内有气体
【答案】C
【解析】A.超声波可以击碎结石,说明超声波具有能能量,利用的是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音乐教室墙壁安装消音棉是为了减少声音的反射,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笛子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空间站的舱内有气体,所以宇航员在空间站核心舱内能直接对话,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6.(2025·四川眉山)如图所示是考古出土的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乐器,下列关于它们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敲编钟发出的声音是编钟振动产生的
B.编钟和骨笛都是乐器,它们发出的声音一定不是噪声
C.能辨别编钟和骨笛发出的声音,主要是根据它们的响度不同
D.敲编钟发出的声音比吹骨笛发出的声音大,是因为编钟声音的音调高
【答案】A
【解析】A.声音是有物体振动产生的,敲编钟发出的声音是编钟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凡事影响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等的声音都是噪声,编钟和骨笛都虽然是乐器,但影响人们生活、工作、学习时也是噪声,故B错误;
C.音色能区分不同发声体,能辨别编钟和骨笛发出的声音,主要是根据它们的音色不同,故C错误;
D.声音的大小指响度,敲编钟发出的声音比吹骨笛发出的声音大,是因为编钟声音的响度大,故D错误。
故选 A。
37.(2025·四川乐山)下列关于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发声的喇叭使小纸片“跳舞”,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B.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低
C.倒车雷达,是利用声传递信息 D.摩托车的消声器,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答案】B
【解析】A.发声的喇叭使小纸片“跳舞”,说明发声体在振动,小纸片将振动放大,运用了转换法,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尺子伸出桌面越长,频率越低,音调越低,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倒车雷达,是利用声传递信息,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摩托车的消声器,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防止噪声产生,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8.(2025·四川泸州)“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声音是我们感知缤纷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以下关于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密闭玻璃罩中的空气被逐渐抽出,听到的闹铃声逐渐变小
B.图乙:用手拨动一端伸出桌边的塑料尺,伸出长度越长,音调越高
C.图丙:福建舰舰载机引导员戴上耳罩,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图丁:用“B超”检查身体,主要利用了声音能传递能量
【答案】A
【解析】A.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听到闹钟发出的铃声逐渐变小,故A正确;
B. 伸出桌边的长度越长,拨动时越不容易振动,振动的频率变小,发出声音的音调变低,故B错误;
C. 戴上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
D. 用“B超”检查身体,主要利用了声音能传递信息,故D错误。
故选A。
39.(2025·山东烟台)为保护听力,我们可以从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三个方面控制噪声。射击运动员训练时戴耳罩是从声音的 方面进行控制;图书馆中规定不能大声喧哗是从声音的 方面进行控制;家庭窗户安装真空双层玻璃是从声音的 方面进行控制。
【答案】接收 产生 传播
【解析】[1][2][3]减弱噪声主要从三种途径入手,一是在声源处减弱,二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三是在接收处减弱。射击运动员戴耳罩,属于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即声音接收方面控制;图书馆中规定不能大声喧哗,属于从声源处减弱噪声,即声音的产生方面进行控制;家庭窗户安装真空双层玻璃,属于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即声音的传播方面进行控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