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2.2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者
平湖市新华爱心高级中学
姜
涛
教学分析
分析内容分析
学科指导意见要求:基本要求:了解湿地的概念、类型及我国主要湿地的分布特点。以洞庭湖为案例,了解湿地的价值、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及对策。发展要求:了解湿地形成的地理背景;理解湿地开发与保护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湿地的概念、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2、认识湿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3、理解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湿地造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的读取加深对湿地概念的理解、我国湿地的分布情况的了解2、通过阅读课本“洞庭湖湿地的重要价值”和连线题的训练等了解湿地的主要价值3、通过表格数据分析、图片对比、案例呈现等认识湿地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4、通过图片展示、材料分析等探究湿地变化的原因5、通过讨论的形式,列举出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湿地造成的影响6、通过综合分析,尝试提出湿地综合治理保护的措施7、能提出湿地综合治理保护的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岳阳楼记》,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2、通过洞庭湖案例的分析,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进一步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教学重点
1、湿地等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2、理解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湿地造成的影响
教学难点
1、湿地综合治理保护的措施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展示图片:范仲淹。提示岳阳楼、洞庭湖引出岳阳楼记。
猜猜图片中的人物。
通过历史人物导入,给予学生一定的提示,并通过学生逐步联想找到答案,最终点明本课研究的重点区域——洞庭湖。这样的方式较为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齐读《岳阳楼记》选段。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感受古人的美文,展示班级的良好风貌。
承接
“近千年的沧海桑田,如今洞庭湖的情况是如何?”
意图通过古今对比,进一步帮助学生去了解湿地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和对策。
主题一
走进洞庭湖
一、湿地的概念
展示洞庭湖所在的区域示意图。
通过读图,说出洞庭湖所在的省区、周围的河流分布情况等。
见到了解一下洞庭湖的基本概况。初步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给出材料一,引出湿地的概念。
通过阅读书本,初步了解湿地的基本含义
培养学生阅读书本的习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展示6张图片。
根据对湿地的初步理解,采用学生个别回答方式,辨别出6张图片所展示的景观是否属于湿地。
通过书本的阅读,在初步理解湿地基本含义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景观图进行辨别判读。如出现误读误判请生生相互点评,帮助解决。
二、湿地类型
对辨别出来的湿地景观图进行思考。
集体回答的方式说出湿地的共同特点。个别回答的方式说出湿地的类型。
从湿地的基本概念出发,在对景观图进行初步判读的基础上,进行共同特点和类型的探究。符合学生认知层次。
主题二
对比洞庭湖
三、湿地开发利用中的问题
展示洞庭湖丰水时面积与缩减量表、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的两张洞庭湖图。
小组讨论交流(写下来的方式):洞庭湖发生了哪些变化,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通过表格分析、图片对比法,引发学生对洞庭湖湿地变化及其原因的探究。重点探究“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展示洞庭湖今昔的对比图片和材料二。
思考:图片和材料中反映了洞庭湖的哪些变化?(个别回答)
通过材料分析法,引发学生对于洞庭湖湿地变化及其原因的思考。重点探究“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质变差”。
提问:洞庭湖湿地产生这些变化,将对湖区产生哪些不良影响?
思考:洞庭湖湿地产生这些变化,将对湖区产生哪些不良影响?(小组讨论,在黑板上展示讨论成果进行交流)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对于湿地破坏后不良影响的探讨。
教师小结并延伸:破坏生物多样性、导致水旱灾害频发:可供农副产品大量减少。
学生了解相关案例,思考案例中的相关问题。
通过小结深化提高。
四、湿地的价值
抓住学生讨论中的有关“湿地价值”方面的内容,通过连线题加以巩固提高。
学生思考完成连线题。
通过学生的回答,进行恰当引导,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
主题三
思考洞庭湖
五、开发利用中的对策
提问探讨
思考保护洞庭湖湿地的措施有哪些?(“开火车”的形式逐个回答)
通过举个回答的形式,可以有更多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集思广益。
活动探究
让学生探究
为2011年国际湿地日设计一个主题。
了解“世界湿地日”及其主题
学生课堂练习
结束
图片欣赏:嘉兴南湖湿地。提出“美丽湿地 非诚勿扰”
板书设计
教学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