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湿地的概念及我国湿地的分布。
2.
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
3.
初步认识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读取“平湖地区的湿地”图片大致了解湿地的概念和类型。
2.
通过学生对洞庭湖湿地资源重要作用的讨论,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学生对湿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问题的讨论总结,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内容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通过对湿地价值的学习,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环境观教育。
2.
在分析当前不合理利用湿地的过程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观。
3.
通过课堂上对平湖乡土地理的了解,让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点:
1.
湿地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
湿地的综合治理与保护的措施
教学难点:
1.
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1.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教师指导结合
2.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2.2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以洞庭湖区为例
[导入新课]
以“世界湿地日”为主题导入。
师:你们知道2月2日是什么日子吗?
生:……
师:这一天是世界湿地日。那大家又知道什么是湿地吗?其实在我们江南地区有着很多很多的湿地。
(展示“江南水乡”图)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简单的了解“世界湿地日”的由来和历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
[进入主题]
一、湿地含义及价值
(展示各种平湖地区的湿地,以乡土地理来进一步吸引学生的兴趣)这些都是我们平湖地区的湿地,大家在欣赏这些图片的同时能思考下面的问题:
1.
什么是湿地?
2.
湿地有哪些种类?
3.
湿地的特点?
(进行一定的提示和引导,学生应该可以回答)
生:……
1、湿地的定义
(1)简明定义:
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2)世界《湿地公约》对湿地的定义
湿地的定义有多种,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湿地定义: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咸水或淡水,由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地带所构成的地区,包括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
2、湿地的分类
天然湿地:沼泽、滩涂、河流、湖泊、
根据湿地的
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浅海区等
形成原因分类
人工湿地:水库、水稻田等
3、湿地的特点
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地带
[练习巩固]
1.
下列不属于湿地的是(
)
A、平湖东湖
B、海南岛红树林
C、水稻田
D、青藏高原上的冰川
2.
下列事物属于湿地的是(
)
(4张图片中选择)
(承转)湿地的种类有这么多,那它的分布也是相当的广泛。
4、湿地的分布
(展示世界主要湿地分布示意图)
湿地分布很广泛,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山都有分布。
(承转)我国的湿地分布也是相当的广泛。
(展示我国湿地分布示意图)
我国湿地分布总的状况是:东部多,西部少,湿地的地区分布不均匀
5、我国的湿地资源
中国于1992年加入《国际湿地公约》,现有湿地6594万公顷,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前列。
中国湿地类型:
(1)沼泽湿地
(2)湖泊湿地
(3)河流湿地
(4)浅海、滩涂湿地
(5)人工湿地
(展示我国类湿地分布的示意图)
(承转)我国湿地分布这么广泛,那湿地到底对我们来说有什么用呢?
二、“地球之肾”
1、湿地的作用
湿地的作用
湿地的美称
产生粮食、药材、工业原料、农副产品
“资源的宝库”
提供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命的摇篮”
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天然空调机”
涵养水源,调蓄洪水
“天然水库”
净化水中污染物质
“地球之肾”
众多鸟类的栖息地
“鸟类的乐园”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是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据联合国环境署2002年的权威研究数据表明,1公顷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创造的价值高达1.4万美元,是热带雨林的7倍,是农田生态系统的160倍。
其生态价值远远高于其产出价值
(以洞庭湖为案例)阅读P42洞庭湖湿地的重要价值并同桌回答下面问题:
1.
如果失去湿地,鸟类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
2.
谈一谈你对洞庭湖区是天然生物基因库的理解?
3.
有人说:湿地水分的蒸发,可在附近地区形成降雨,具有调节区域气候的作用。你赞成这种说法吗?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1.
如果失去湿地,鸟类会失去栖息地,使鸟类迁徙,破坏了本地的生态平衡,甚至导致鸟类因失去食物,生存面临威胁。
2.
洞庭湖湿地的存在,为许多生物物种提供了生存栖息的环境和场所,植物、鸟类、水生动物等生物种类繁多。洞庭湖因生物物种繁多,被称为天然生物基因库。
3.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湿地水分的蒸发,能增加湿地附近地区大气中水汽的含量,可在附近地区形成降水,并减小气温日较差,所以说具有调节区域小气候的作用。
课堂小结:
教后反思:
本节内容趣味性较浓,学生表现出浓厚的热情,使课堂增添的不少色彩.通过巩固练习,大部分学生能够基本掌握本节的重要知识点,并理解湿地的含义及其作用.
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
复习提问:什么是湿地 湿地的作用有哪些 (学生回答师由此引入新课)
教学过程:
湿地对于我们来说是这么的重要,但有数据显示我国的湿地资源也在不断的减少,我们的“肾”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呢
三、湿地资源问题及保护
阅读P44:“萎缩的洞庭湖”
“枯水几条线,洪水一大片”
思考:
1.
洞庭湖区农业经济发达,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分析洞庭湖区成为“鱼米之乡”的有利条件?
提示:从气候、地形、土壤、河湖分布等方面分析
2.
洞庭湖为什么萎缩了?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1.
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充沛,雨热同期
地势低平的沉积平原,土壤肥沃。
河湖密布,水产养殖业发达。
2.
泥沙淤积、围湖造田
(进一步思考)
洞庭湖区人民为什么要围湖造田?围湖造田对湖区社会经济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1.
洞庭湖区20世纪50—80年代,人口迅速增长,诱发了大规模的围湖造田。
2.
围湖造田能够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粮食产量的增加对湖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好处(增加口粮、经济收入等)。
3.
围湖造田使湖泊湿地面积减少,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导致水患的可能性加大,湖区生态环境恶化,对湖区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隐患。
(进一步思考)
有人说,“保护湿地会阻碍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因为湿地是很好的耕地后备资源。我国当前耕地短缺,湿地应开垦为耕地,以弥补耕地的不足”。针对这种说法,谈一谈你的认识?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我国人多地少,耕地短缺,这是事实。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把一部分湿地当作耕地后备资源来开垦,可以增产粮食,满足人类需要。
但如果大面积开垦湿地,会恶化生态环境,并造成经济损失,是得不偿失的,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所以应该禁止这种不正确的做法。
读图2—10、2—11,说出其含义,并针对这些现象谈一谈你的看法。
图
2—10:过度性捕捞,破坏了湿地的生产能力。
图中渔民连小鱼苗都捕上来了。这种做法会使河湖海中的鱼的繁殖能力下降,导致鱼产量下降。这种杀鸡取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应当采取休渔制度等措施,保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图
2—11:指人们的滥猎行为。
图中的珍稀鸟类被人们捕杀后摆放在地面上,人类滥捕滥猎行为导致一些物种的灭绝,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必将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应当严禁滥捕滥猎,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
(全班大讨论)
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湿地?
[课堂练习]
例题:湿地有“地球之肾”之称,也是鸟类集中的栖息地,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分析“长江中游湿地50年的变迁”图完成下列问题:
(1)简述图中长江中游湿地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湿地面积急剧下降,湖泊数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
自然原因:湖泊的沼泽化,其本身就是泥沙淤积的自然消亡过程。
人为原因:大规模的围湖造田是导致湿地面积减小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还有上游地区对森林的滥砍滥伐和毁林种粮,使水土流失加剧,含沙量增大,也加快了湖泊的沼泽化过程。
(2)扼要说明长江中游湿地变化对环境带来的影响。
①农业生态遭到破坏,加大了旱涝灾害的发生频率;
②削弱了湖泊对长江水量的调蓄功能;
③破坏了水平衡,改变了这里原有的水循环方式;
④削弱了湿地对有害物质的吸收与分解功能;
⑤使水分的蒸发量减少,影响当地局部地区的小气候;
⑥压缩了生物的生存空间,使原有的水生生物大量灭绝。
(3)我们应该怎样保护长江中游湿地?
(略)
十、板书设计
2.2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以洞庭湖区为例
一、湿地含义及价值
1、湿地的定义
2、湿地的分类
3、湿地的特点
4、湿地的分布
5、我国的湿地资源
二、“地球之肾”
1、湿地的作用
三、湿地资源问题及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