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8-20 10:01:48

文档简介

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
一、探寻古生物档案(第1题3分,第2题5分,第3题4分,第4.5题2分,共16分)
1.(2024六上·山亭期中)大家好,我是猛犸象,生活在冰河时期。我的身体庞大,披着厚厚的长毛。我有着强壮的四肢和长长的鼻子。我的嘴部长着一对弯曲的长约1.5米的大门牙,它们可以帮助我挖掘雪下的植物,也可以用来保护自己和族群。为了减少热量流失,我的耳朵比现代大象小得多。我主要以草、树叶、树枝和树皮为食。
(1)阅读材料,找出描述猛犸象特征的词语。
   
(2)分析材料,找一找猛犸象和现代大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3)通过对比化石和现代生物的相似特征,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有趣的联系。请根据图片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的相似之处,将它们相匹配。
A.现代鸟类 B.现代节肢动物 C.现代蕨类 D.现代头足类动物(鹦鹉螺、章鱼等)
(4)进化是生物为了适应环境而发生的逐渐变化。想象一下,猛犸象灭绝的原因可能是:
   
(5)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许多物种因各种原因而灭绝。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做?
   
【答案】(1)身体庞大,厚的长毛;强壮的四肢;长长的鼻子;弯曲的大门牙;小耳朵。
(2)身体庞大;强壮的四肢和长长的鼻子;嘴部长着大门牙;以草、树叶、树枝和树皮为食。;猛犸象耳朵比现代大象小得多;猛犸象披着厚厚的长毛,现代大象没有厚长毛;猛犸象的门齿通常长约1.5米,比现代大象的门齿要长得多,但猛犸象的门齿通常比较弯曲,不如现代大象的那么直。
(3)
(4)气候变得更暖和、更潮湿,导致猛犸象的栖息地严重丧失,数量也急剧锐减, 猛犸象因为难以适应环境变化最后完全灭绝。
(5)不能捕捉小动物,不在树木上刻划,爱护花草树木,做好宣传等。
【知识点】进化论;保护环境;化石;动物的适应能力
【解析】【分析】化石分布与地层年代结合,为气候变暖、栖息地消失导致灭绝提供关键证据。猛犸象化石佐证演化关系,其化石与现代大象骨骼结构的相似性,印证长鼻目生物的进化传承;还原古环境,厚毛、小耳等化石特征,直接揭示冰河期严寒的生存环境。
(1)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和功能相适应。材料围绕猛犸象展开,身体庞大体现其体型,是区分于小型生物的直观特征;厚厚的长毛联系冰河时期寒冷环境,可知长毛是适应低温、保暖的装备;强壮的四肢支撑庞大身躯,利于在冰原行走、觅食;长长的鼻子和现代大象鼻子功能类似,可辅助取食、交流;弯曲的大门牙挖掘雪下植物、防御敌害,是生物结构与生存需求适配的体现;耳朵比现代大象小得多,小耳朵减少热量散失。因此,此空可填“身体庞大,厚的长毛;强壮的四肢;长长的鼻子;弯曲的大门牙;小耳朵。”
(2)①相同之处:从科学概念讲,这体现生物的遗传延续性。“身体庞大”说明二者都演化出大型化体型;“强壮的四肢和长长的鼻子”是它们作为长鼻目动物的典型遗传特征,四肢用于支撑、移动,鼻子是取食、交流的关键器官,传承自共同祖先;“嘴部长着大门牙和以草、树叶、树枝和树皮为食”,大门牙是长鼻目标志性结构,食性相似说明它们在进化中保留了取食习惯。
②不同之处:聚焦“环境对生物进化的塑造”。“猛犸象耳朵比现代大象小得多”,结合环境,现代大象生活在相对温暖环境,大耳朵利于散热;猛犸象身处冰河期,小耳朵减少热量流失,体现环境差异驱动生物结构微调;“猛犸象披着厚厚的长毛,现代大象没有厚长毛”,厚长毛是猛犸象应对严寒的“保暖层”,现代大象生活环境无需,直观展现“环境改变→生物适应性特征改变”;“猛犸象门齿长约1.5米、弯曲,现代大象门齿相对短且直”,猛犸象弯曲长门牙适配挖掘雪下植物(冰河期食物获取方式特殊),现代大象门齿形态则和其在草原、丛林取食(如剥树皮等)场景匹配。
(3)化石是生物进化的证据。
①蕨类化石(图一)与现代蕨类(C选项),从叶片形态、分支结构看高度相似,说明蕨类植物在漫长进化中,基本形态因适应陆生、光合作用等稳定需求,保留原始特征;
②恐龙(或始祖鸟)化石(图2)与现代鸟类(A选项),骨骼结构(如前肢骨骼形态、身体轮廓)有传承,体现鸟类由古生物(如恐龙)进化而来,是生物进化树的具象呈现;
③三叶虫化石(图3)与现代节肢动物(B选项),身体分节、外骨骼等特征一脉相承,节肢动物这一庞大类群,在进化中保留基础结构,适应多样环境分化出不同类群;
④菊石等化石(图4)与现代头足类(D选项,如鹦鹉螺),螺旋形外壳、软体动物身体结构相似,说明头足类在进化中,外壳形态等因海洋环境(如水流、生存空间),保留古老特征又有新演化。
(4)生物、环境相互依存 。冰河期结束,气候改变,猛犸象依赖的寒冷、冰原环境消失,食物(雪下植物)减少,栖息地碎片化,而猛犸象因进化而产生特化,例如厚长毛、小耳朵适配严寒,难快速适应温暖潮湿的环境,种群衰退直至灭绝。因此,此空可填“气候变得更暖和、更潮湿,导致栖息地严重丧失,数量急剧锐减,难以适应环境变化灭绝”。
(5)从生物个体保护切入,小动物是生态链一环,捕捉会破坏种群、生态平衡,个体行为影响生态 ;树木、花草是生物栖息地、生产者,保护它们就是保护生物的家和生态系统基础,渗透生态系统整体性保护观念 ;,做好宣传通过向同学、家人分享保护知识,扩大影响。因此,此处可填“不能捕捉小动物,不在树木上刻划,爱护花草树木,做好宣传等。”(言之有理即可)。
(1)阅读完材料后,我们找到“身体庞大,厚的长毛;强壮的四肢,长长的鼻子;弯曲的大门牙;小耳朵”是描述猛犸象特征的词语。
(2)由材料的文字及图片可知,猛犸象和现代大象都身体庞大,有强壮的四肢和长长的鼻子,嘴部长着大门牙,都以草、树叶、树枝和树皮为食。但猛犸象耳朵比现代大象小得多;猛犸象披着厚厚的长毛,现代大象没有厚长毛;猛犸象的门齿通常长约1.5米,比现代大象的门齿要长得多,但猛犸象的门齿通常比较弯曲,不如现代大象的那么直。
(3)古生物的遗体、遗物和它们的生活遗迹被埋在沉积物中,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化石。根据对化石的观察,化石都是古生物的遗体或遗物,比较形象直观。分析选项图片可知一至四幅图分别是蕨类、鸟类、节肢动物、头足类动物的化石。
(4)进化是生物为了适应环境而发生的逐渐变化,由材料可知,猛犸象本来生活在冰河时期,因此可能是气候的急剧变暖和、变潮湿,导致猛犸象的栖息地严重丧失,数量也急剧锐减,猛犸象最终因难以适应环境变化灭绝。
(5)作为小学生,我们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来保护生物多样性,如:不能捕捉小动物,不在树木上刻划,爱护花草树木,做好宣传等。
二、探究遗传与变异(第1题4分,第2题9分,第3题5分,第4题4分,共22分)
2.(2024六上·山亭期中)探究遗传与变异。
(1)观察猫亲代与子代(任选一只)的异同
外貌特征 亲代 子代
毛皮的颜色
耳朵长短
(2)观察猫子代个体之间的异同
外貌特征 子代(左) 子代(右)
(3)植物是否也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仔细观察,填一填。
形态特征 亲代 子代
花瓣数
花的颜色 一种颜色
叶的形状
(4)通过对动物、植物亲代与子代的对比我发现   。
【答案】(1)
外貌特征 亲代 子代
毛皮的颜色 黑白相间 黑白相间
耳朵长短 短 短
(2)
外貌特征 子代(左) 子代(右)
毛皮颜色 黑白相间 灰色
耳朵长短 短 长
脸型 又大又圆 又小又尖
(3)
形态特征 亲代 子代
花瓣数 5 5
花的颜色 一种颜色 两种颜色
叶的形状 椭圆形 狭长形
(4)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知识点】变异;遗传
【解析】【分析】(1)遗传的核心是生物亲子代间性状的相似传递 。以猫为例,亲代“黑白相间的毛皮颜色”“短耳朵”这些可观察的形态特征,稳定出现在子代身上,是遗传现象的直观体现 。这背后是亲代通过生殖细胞,将控制毛色、耳长的遗传物质传递给子代,使子代继承亲代的部分特征。
(2)变异指亲子代或子代个体间的性状差异 。观察两只子代猫“毛皮颜色(黑白相间和灰色)、耳朵长短(短和长)、脸型(又大又圆和又小又尖)”的不同,清晰展现变异。这是因为,即便子代遗传自同一亲代,它们从亲代获得的遗传物质并非完全一致,再加上生长环境(如营养是否均衡、生活空间光照差异 )的影响,最终导致个体性状不同。
(3)①植物的遗传,同样体现为亲子代性状的相似性 。亲代与子代的花瓣数均为5,说明植物像动物一样,能通过遗传物质传递关键形态特征 。比如豌豆的高茎、矮茎性状,会稳定遗传给后代。
②植物变异,可由遗传物质自发改变(如基因突变)或环境因素(如土壤酸碱度、光照时长)引发。案例中,子代“花的颜色(一种和两种 )、叶的形状(椭圆形和狭长形 )” 与亲代不同,就是变异结果。比如土壤中微量元素差异,可能影响花色素合成,使花色改变;光照强度不同,可能让叶片为适应光合作用,调整形态。
(4)通过动物和植物的探究,发现遗传使生物亲子代保持相似,保证物种的基本模样不变;变异使生物亲子代、子代个体间出现差异,让生物群体有变化的可能。二者共同作用,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规律。因此,此空可填“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1)观察小猫发现亲代毛皮颜色为黑白相间,子代毛皮颜色也是黑白相间。亲代耳朵短,子代耳朵也短。
(2)观察小猫发现左边的子代毛皮颜色是黑白相间、耳朵短、脸又大又圆。右边的子代毛皮颜色是灰色的、耳朵长、脸又小又尖。
(3)观察植物发现亲代和子代的花瓣数都是5个,但花的颜色不同,亲代是一种颜色,子代是两种颜色。亲代叶子的形状是椭圆形,而子代叶子的形状是狭长形。
(4)通过以上观察发现植物和动物都存在着遗传和变异现象,即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三、认识不同类型的生物(第1题5分,第2题4分,第3题7分,第4至6题各6分,共34分)
3.(2024六上·山亭期中)某科学小组在使用显微镜时,遵循了一系列步骤。
(1)请你根据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流程,将以下步骤排序。
   →   →   →   →   。
(2)在显微镜的使用流程图中,有一张图展示了操作失误,请你指出错误。
图中编号   出现错误,   
【答案】(1)①;④;②;③;⑤
(2)③;显微镜镜筒下降时看物镜,防止玻片标本被压碎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结构含光学的目镜、物镜、反光镜,及机械的镜座、镜臂等。使用时,先取镜安放,接着对光调光,再放玻片标本,之后调焦观察(镜筒降时侧视物镜防压片,升时找物像、调细准焦螺旋),最后整理收镜,可简化为取镜→对光→放片→调焦→整理。
(1)显微镜使用流程:取镜安放→对光调光→放置玻片→调焦观察。
第一步,取镜安放: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将显微镜轻放桌上,距边缘约7厘米。对应图1,是使用显微镜的起始,保证仪器稳定、安全;
第二步,对光调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调节遮光器、反光镜,让视野明亮。对应图4 中调整反光镜对光,为观察提供清晰光线基础;
第三步,放置玻片将玻片标本放载物台,用压片夹固定,标本对准通光孔中心。对应图2展示放置玻片,确保观察对象在视野范围内;
第四步,调焦观察,镜筒下降:眼睛侧看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防止物镜压碎玻片。对应图3呈现镜筒下降动作,是调焦关键步骤;
第五步,调焦观察,镜筒上升:左眼注视目镜,反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至看清物像。对应图5镜筒上升找物像,完成观察准备。
所以正确的步骤排序是①→④→②→③→⑤,对应填入空中。
(2)镜筒下降时,必须从侧面看物镜,避免物镜压坏玻片标本。图 3(编号③)的操作违规是镜筒下降时,眼睛未侧视物镜,若持续下降,物镜易直接挤压玻片,导致玻片碎裂、物镜损坏。
(1)根据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显微镜正确使用的先后顺序是:安放:一只手握住镜臂,另一只手托着镜座,将显微镜向着光摆放在平坦的桌面上;对光:转动转换器,将低倍物镜转到镜筒下,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一个亮的光圈;上片:调节粗准焦螺旋将镜筒抬起,使低倍物镜离载物台大约2-3厘米。将想观察的标本的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要使标本恰好在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央;调焦: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眼睛从旁边看着,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方向转动细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观察:慢慢移动载玻片,观察标本的各个部分,注意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因此,使用显微镜的正确步骤:①→④→②→③→⑤。
(2)在调焦时,镜筒下降中眼睛要从旁边看着物镜,而不能看目镜,以防玻片标本被压碎。
(2024六上·山亭期中)小科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发现以下问题,请你帮他解决。
4.视野黑暗,此时他应该转动(  ),使画面明亮。
A.物镜 B.目镜 C.调焦螺旋 D.反光镜
5.视野中的图像非常模糊,此时他应该转动(  ),使图像清晰。
A.物镜 B.目镜 C.调焦螺旋 D.反光镜
6.视野中的图像偏右,此时他应该向(  )移动载玻片。
A.上 B.下 C.左 D.右
【答案】4.D
5.C
6.D
【知识点】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结构含光学的目镜、物镜、反光镜,及机械的镜座、镜臂等。使用时,先取镜安放,接着对光调光,再放玻片标本,之后调焦观察(镜筒降时侧视物镜防压片,升时找物像、调细准焦螺旋),最后整理收镜。
(1)A选项物镜的作用是放大标本(如低倍物镜放大倍数小、视野亮;高倍物镜放大倍数大、视野暗),但它本身不参与光线亮度调节;
B选项,目镜仅负责二次放大物像(把物镜放大的像再放大给人眼看),它的功能和光线亮暗无关 。转动目镜,改变的是观察角度(比如从目镜边缘看转到中心看),但不会让更多光线进入镜筒;
C选项,粗、细准焦螺旋的任务是调节镜筒升降,让物镜靠近、远离标本,从而找到清晰物像 。它们的作用是调清晰,不是调亮度。即使疯狂转动调焦螺旋,镜筒升升降降,也不会让视野变亮;
D选项,反光镜通过反射外界光线(自然光或灯光)进入镜筒 。当视野黑暗,说明反射的光线不够,转动反光镜,把平面镜换成凹面镜就能让更多光线反射进镜筒,照亮标本,使视野明亮。
因此,应选D选项。
(2)A选项,转动物镜本质是切换放大倍数(比如从10×物镜换到40×物镜)。切换物镜后,物像会因为放大倍数改变、物镜与标本距离变化,变得更模糊(高倍镜下更明显);
B选项,目镜和物镜一样,是放大工具,不是调焦工具。转动目镜,最多改变观察角度(比如从目镜左边看到右边),但无法让物像的清晰度改变;
C选项,当物像模糊时,转动调焦螺旋(优先用细准焦螺旋,避免压坏标本),能微调物镜与标本的距离,让物镜精准对焦。比如,物像有点模糊,微调细准焦螺旋,让物像清晰;
D选项,反光镜只负责调节视野亮度,不影响物像清晰度。因此,应选C选项。
(3)A选项,若物像偏右,向上移动玻片,根据物像与玻片移动方向相反,物像会向下移动(因为玻片向上,物像就向下)。此时物像不仅没回到中央,还会更偏离,完全错误;
B选项,向下移动玻片,物像会向上移动,物像会从偏右变成偏右上,离视野中央越来越远;
C选项,物像偏右时,向左移动玻片,物像会向右移动(因为玻片向左,物像就向右)。原本物像已经偏右,再向右移,会直接移出视野,彻底看不见了,属于反向操作;
D选项,向右移动玻片,物像会向左移动(因为玻片向右,物像就向左)。当物像偏右时,把玻片往右推,物像就会从视野右边挪到中央,符合物像与玻片移动方向相反的规律。
综上所述,本题应选D选项。
4.显微镜观察的前提是让光线依次通过反光镜→光圈→通光孔→标本→物镜→镜筒→目镜,最终进入人眼形成明亮视野。当视野黑暗,说明光线在通路中未有效传递,需从调控光线的结构入手解决。反光镜是显微镜的光源调节器,它通过反射外界光线进入镜筒。当视野黑暗,说明反射的光线不够,此时转动反光镜,把平面镜换成凹面镜,就能让更多光线反射进镜筒,照亮标本,使视野明亮。因此,应选D选项。
5.调焦螺旋的作用是改变物镜与标本的距离,粗准焦螺旋大幅度升降镜筒,用于快速找到物像;细准焦螺旋小幅度微调镜筒,用于让找到的物像更清晰。当图像模糊,说明物镜与标本的距离没调好,需用调焦螺旋精准调整。因此,应选C选项。
6.显微镜成的是上下左右都颠倒的虚像 。简单说,视野中看到的物像,和玻片标本的实际位置是相反的,物像在视野右边,实际标本在玻片左边;物像在视野上方,实际标本在玻片下方。物像的移动方向和玻片相反,所以物像偏右,玻片就右移。因此,应选D选项。
7.(2024六上·山亭期中)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相比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都有(  )。
①细胞膜②细胞质③液泡④细胞壁⑤细胞核⑥叶绿体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
【答案】A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解答】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属于不同类型细胞,但作为细胞的基本结构,它们存在许多共通之处。
①细胞膜:细胞膜是所有细胞的边界,无论是动物细胞还是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它的作用是控制物质进出细胞,阻止有害物质随意进入,同时允许有用物质进入,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定。因此,细胞膜是两者共有的结构。
②细胞质:细胞质是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透明胶状物质,其中包含多种细胞器(如线粒体等),是细胞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都需要通过细胞质完成生命活动,所以细胞质是共有的。
③液泡:液泡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成熟的植物细胞中液泡较大,占细胞体积的大部分),内有细胞液,可储存营养物质、色素等;而动物细胞通常没有液泡(或只有极小的、不明显的液泡),因此液泡不属于共同结构。
④细胞壁:细胞壁位于植物细胞的最外层,具有支持和保护细胞的作用,能让植物细胞保持固定的形态(如植物的茎能直立,就与细胞壁有关);但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其细胞形态主要靠细胞膜和细胞骨架维持,因此细胞壁是植物细胞特有的。
⑤细胞核: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内有遗传物质(DNA),控制着细胞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无论是动物细胞还是植物细胞(除少数特殊细胞,如成熟的红细胞外),都具有细胞核,因此细胞核是共有的结构。
⑥叶绿体:叶绿体是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内有叶绿素,能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而动物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没有叶绿体,叶绿体是植物细胞(主要是叶肉细胞等)特有的结构。
综上,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共有的结构是①细胞膜、②细胞质、⑤细胞核,答案选A选项。
8.(2024六上·山亭期中)在潮湿的厨房里,王阿姨洗完的餐具由于没有及时擦干出现了霉斑。与此同时,阳台上王阿姨精心培育的蘑菇正茁壮成长。
(1)结合王阿姨的蘑菇种植,简述霉菌在生活中的正面应用。(提示:考虑食用、经济等方面)
   、   、   、   
(2)根据厨房餐具长霉的情景,分析霉菌对日常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
   、   、   、   
【答案】(1)制作甜面酱、酱油、醋、豆瓣酱、腐乳、酒类可以食用;丰富食品种类;食用菌种植促进了家庭自给自足;提供了营养,买卖获得金钱
(2)馒头发霉、橘子发霉、衣服发霉、书本发霉等;污染食物;有害健康;污染环境
【知识点】微生物与健康
【解析】【分析】霉菌作为微生物的一类,在食品制作、生态循环中发挥积极作用。微生物(包括霉菌)在不适宜的环境中(如潮湿厨房),会大量繁殖,引发食物变质、危害健康。
(1)①霉菌作为微生物的一类,在食品制作、生态循环中发挥积极作用。霉菌是制作发酵类食品的秘密武器。比如制作腐乳时,毛霉等霉菌能分解豆腐中的蛋白质,让豆腐变成风味独特的腐乳;制作酱油时,米曲霉参与发酵,将原料中的淀粉、蛋白质转化为氨基酸、糖类,赋予酱油鲜味和色泽,把普通原料变成美味、营养的食物。因此,可用于制作甜面酱、酱油、醋、豆瓣酱、腐乳、酒类等食品。
②甜面酱的浓郁、腐乳的醇厚、酱油的提鲜……这些独特风味都来自霉菌。霉菌通过发酵,让大豆、小麦等普通食材成为不同的发酵食品,极大丰富了食物种类,让饮食文化更精彩,丰富了食品种类。
③王阿姨种蘑菇(真菌,与霉菌同属真菌类)的行为,是家庭种植微生物的体现,在适宜环境下(如潮湿阳台),种植蘑菇等食用菌,不仅能收获新鲜食材,还能减少外购,实现自给自足。因此,食用菌种植促进了家庭自给自足。
④发酵食品(如腐乳、酱油)富含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蘑菇等食用菌更是高蛋白、低脂肪的健康食材。微生物发酵能提升食物营养价值,家庭种植的食用菌、工厂生产的发酵食品进入市场交易,能创造经济价值。因此,它提供了营养,买卖获得金钱。
(2)微生物(包括霉菌)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会大量繁殖,引发食物变质、危害健康。
①霉菌喜欢潮湿、温暖的环境(如厨房、仓库),一旦物品(食物、衣物、书本)处于这样的环境,霉菌孢子就会萌发、繁殖。馒头、橘子富含有机物和水分,是霉菌的理想食物;衣服的纤维、书本的纸张也会因潮湿滋生霉菌。因此,霉菌导致馒头发霉、橘子发霉、衣服发霉、书本发霉等。
②霉菌在食物上生长时,会分解食物中的有机物(如淀粉、蛋白质),使食物变质(如馒头长毛、橘子腐烂)。发霉的食物含有毒素,不能食用,因为霉菌污染食物后,不仅破坏口感、营养,还会产生黄曲霉毒素等有害物质。因此,霉菌会污染食物。
③食用发霉食物,或长期接触发霉环境(如发霉的衣服、书本),霉菌产生的毒素(如黄曲霉毒素)会危害人体健康,可能引发呕吐、腹泻(吃了发霉食物),或导致呼吸道过敏、感染(接触发霉环境)。因此,霉菌会有害健康。
④霉菌在物品上大量繁殖后,会释放孢子到空气中,孢子又会附着到其他物品上,引发连锁污染(如厨房霉菌孢子飘到客厅,让书本、衣物发霉)。霉菌孢子的扩散会破坏生活环境的整洁,增加清洁难度,甚至影响居住环境的空气质量。因此,霉菌会污染环境。
(1)根据题目结合生活情景我们可以知道,部分霉菌在发酵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能够转化原料成分,产生独特的风味和营养价值。霉菌的发酵作用使得食品种类更加多样化,满足不同人群的口味需求。像王阿姨在阳台上种植蘑菇,不仅可以提供新鲜的食材,还能增加家庭园艺的乐趣。食用菌含有高蛋白、维生素和矿物质,是营养丰富的食品,同时,通过销售食用菌,人们可以获得经济收益。
(2)根据厨房餐具长霉的情景我们可以知道霉菌在潮湿环境中容易生长,导致食物和日常用品发霉。霉菌的生长会破坏食物的结构和营养成分,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某些霉菌可以产生毒素,如黄曲霉毒素,摄入后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霉菌的广泛生长不仅影响室内环境,还可能扩散到室外环境,造成空气和水源的污染。
四、宇宙中的地球(第1题6分,第2题4分,第3题18分,共28分)
9.(2024六上·山亭期中)下图是小科观测的星座的记录,分析图片,找出星座位置变化的规律。
星座名称:   
变化规律:   
【答案】猎户座;逐日西移
【知识点】地球的公转;星座
【解析】【分析】星座是天上一群在天球上投影的位置相近的恒星的组合 。其变化和地球运动有关,地球公转时,在固定时间看星座,会因视角改变,出现逐日西移等规律,像猎户座12月里同一时刻就会慢慢往西挪,这体现地球公转对星座观测的影响。
(1)猎户座作为冬季夜空中极具辨识度的星座,其最典型的标志是腰带三星,它是由 3 颗亮度相近、几乎呈一条直线排列的恒星组成,恰似猎人腰间的腰带。观察题目中的星图,能清晰看到存在这样一组排列规整的亮星,与教材中描述的猎户座“腰带三星”特征高度契合 。此外,猎户座还包含其他特征星,共同构成类似猎人形态的轮廓(如代表猎人肩膀、腿部的恒星),进一步验证了该星座为猎户座。
(2)星座位置看似的移动,实则是地球公转引发的视运动现象,并非星座本身在宇宙中向西奔跑,而是地球公转改变了观测星座的视角。从题目给出的三张星图看:12月5日20时,猎户座在星图中处于相对偏东的位置;到12月15日20时,对比12月5日,猎户座整体向西移动了一段距离;12月25日20时,继续向西移动。连续观测数据清晰呈现出随着日期推移,同一时刻(20 时)猎户座在星图中“持续西移”的规律。
10.(2024六上·山亭期中)下图是小科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请把“黑夜”的部分涂黑。
【答案】
【知识点】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①地球是不透明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昼半球),背对太阳的一半则是黑夜(夜半球);同时,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导致地球上的某一地点会周期性地进入昼半球、夜半球,形成昼夜交替。在这个模拟实验中,手电筒代表太阳(提供光源),地球仪代表地球 。当手电筒(太阳)照射地球仪时,被照亮的部分是白昼,未被照亮的部分就是黑夜。②地球仪上背对手电筒(太阳)的一侧,无法被光线照射,属于夜半球(黑夜)。观察实验装置:手电筒从左侧照射地球仪,地球仪右侧的半球因背对光源,成为黑夜区域。涂黑地球仪右侧,直观呈现夜半球,帮助理解:地球同一时刻,一半是昼、一半是夜(昼半球与夜半球以晨昏线为界);若地球仪(地球)自转,原本的黑夜区域会逐渐转向光源(白昼),原本的白昼区域会转向背光侧(黑夜),模拟出昼夜交替的动态过程。如下图所示,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

11.(2024六上·山亭期中)为了了解四季更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某科学小组开展了一系列探究活动。
(1)小红:“我观测到一年后,星座会回到原来的位置”。
说明:   
(2)小明:“我观测到北极星的位置基本保持不变。”
说明:   
(3)小科在桌子上画了一个圆,模拟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在轨道上选取如图所示4个点……蜡烛模拟的是   ,地球仪模拟的是   。4个点代表二十四节气中的   、   、   、   。
(4)阅读表格,分析四季更替和距离太阳的远近是否有关。
地球与太阳的近距点 1.47亿千米 北京1月份
地球与太阳的远距点 1.52亿千米 北京7月份
分析数据可知,当地球距离太阳较近时,北京是   季节,当地球距离太阳较远时,北京是   季节。
结论:四季更替和距离太阳远近   。
【答案】(1)地球的公转周期是一年
(2)地轴是倾斜的,倾斜方向不变
(3)太阳;地球;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4)冬季;夏季;无关
【知识点】地球的公转;四季成因
【解析】【分析】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是一年(约365天)。同时,星座的周年视运动是地球公转的重要证据。因地球公转,观测星座的视角随季节变化,一年后,地球回到公转轨道原点,星座也会回到初始观测位置。
(1)小红观察到“一年后星座回到原位置”,这一现象的本质是地球公转周期的体现。当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行时,观测者(地球上的人)的视角随地球位置变化而改变,导致星座在天空中的视位置逐渐西移;经过一年(地球公转一圈),观测者的视角完成一次完整循环,星座的视位置也回到初始状态,仿佛绕了一圈又回来。因此,这完美验证了“地球的公转周期是一年”。
(2)地轴是地球自转的假想轴,其倾斜角度约为23.5°(相对于公转轨道平面);无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行到何处,地轴的倾斜方向始终保持不变,即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小明观测到“北极星位置基本不变”,直接反映地轴倾斜方向的稳定性。地轴如同一个指向标,始终瞄准北极星,因此无论地球公转至轨道的哪个位置(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北极星在星空的位置都看似固定;这一特性不仅让北极星成为辨别方向的重要参照(如古代航海靠北极星导航 ),更支撑了四季形成的基础(地轴倾斜导致太阳直射点移动)。因此,这充分说明“地轴是倾斜的,倾斜方向不变”。
(3)常用模拟实验直观呈现地球公转过程,通过简化模型理解复杂的天体运动。实验中,蜡烛代表太阳,模拟太阳的中心光源角色,提供稳定的光照;地球仪代表地球,体现地球的球体形态、地轴倾斜(地球仪的地轴通常与桌面成约23.5°夹角);画在桌上的圆代表地球公转轨道,模拟地球绕太阳运行的椭圆路径。地球公转轨道上的4个点,对应二十四节气中最具代表性的四个节点:
春分,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对应地球公转轨道上太阳直射赤道的位置(对应图中D点);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对应地球仪北极朝向太阳的位置(对应图中A点);秋分,太阳再次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对应地球公转轨道上太阳直射赤道的另一位置(对应图中B点);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对应地球仪南极朝向太阳的位置(对应图中C点)。因此,第1空填“太阳”;第2空填“地球”;第3空填“春分”;第4空填“夏至”;第5空填“秋分”;第6空填“冬至”。
(4)四季更替的根本原因是地轴倾斜和地球公转,而非日地距离的远近。由于地轴倾斜,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会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春分),导致同一地区(如北京)在不同季节获得的太阳热量不同: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热量多,为夏季;冬至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角小,获得热量少,为冬季;春分、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北京获得的热量适中,为春季、秋季。
分析题目中给出的数据:日地近距点(1.47亿千米)对应北京1月份(冬季);日地远距点(1.52亿千米)对应北京7月份(夏季)。若四季更替由日地距离决定,那么近距点应为夏季(获得热量多),远距点应为冬季(获得热量少),但实际情况完全相反 。因此可得出结论四季更替与日地距离无关。
因此,第1空填“冬季”;第2空“夏季”;第3空填“无关”。
(1)小红观测到一年后,星座会回到原来的位置,这说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相对于遥远的恒星背景,会展现出星座位置的变化,但这种变化是有周期性的,一年后会重复。
(2)小明观测到北极星的位置基本保持不变,这是因为地球的自转轴相对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的倾斜角度是固定的,大约是23.5度,且倾斜方向不变。北极星位于地球自转轴的延长线上,因此从地球上看北极星的位置几乎不变。
(3)小科在桌子上画的圆模拟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蜡烛模拟的是太阳,因为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地球仪模拟的是地球,因为地球仪可以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情况。四个点代表的二十四节气分别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四个节气标志着季节的变化,春分和秋分时昼夜等长,夏至时北半球白昼最长,冬至时北半球夜晚最长。
(4)通过分析表格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当地球距离太阳较近时,北京是冬季,而当地球距离太阳较远时,北京是夏季。这看起来似乎与常识相悖,因为我们通常会认为地球离太阳近时应该更热,离太阳远时应该更冷。但实际上,四季更替主要是由于地球自转轴的倾斜造成的,而不是地球与太阳距离的变化。当地球北半球朝向太阳时,即使距离太阳较远,也会因为太阳辐射角度的原因而使得北半球获得更多的太阳辐射,因此是夏季;反之,当北半球背离太阳时,即使距离太阳较近,太阳辐射的角度较小,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因此是冬季。
四季更替和距离太阳的远近无关。四季更替的主要原因是地球自转轴的倾斜,导致不同季节太阳辐射的分布和强度发生变化。
1 / 1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
一、探寻古生物档案(第1题3分,第2题5分,第3题4分,第4.5题2分,共16分)
1.(2024六上·山亭期中)大家好,我是猛犸象,生活在冰河时期。我的身体庞大,披着厚厚的长毛。我有着强壮的四肢和长长的鼻子。我的嘴部长着一对弯曲的长约1.5米的大门牙,它们可以帮助我挖掘雪下的植物,也可以用来保护自己和族群。为了减少热量流失,我的耳朵比现代大象小得多。我主要以草、树叶、树枝和树皮为食。
(1)阅读材料,找出描述猛犸象特征的词语。
   
(2)分析材料,找一找猛犸象和现代大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3)通过对比化石和现代生物的相似特征,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有趣的联系。请根据图片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的相似之处,将它们相匹配。
A.现代鸟类 B.现代节肢动物 C.现代蕨类 D.现代头足类动物(鹦鹉螺、章鱼等)
(4)进化是生物为了适应环境而发生的逐渐变化。想象一下,猛犸象灭绝的原因可能是:
   
(5)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许多物种因各种原因而灭绝。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做?
   
二、探究遗传与变异(第1题4分,第2题9分,第3题5分,第4题4分,共22分)
2.(2024六上·山亭期中)探究遗传与变异。
(1)观察猫亲代与子代(任选一只)的异同
外貌特征 亲代 子代
毛皮的颜色
耳朵长短
(2)观察猫子代个体之间的异同
外貌特征 子代(左) 子代(右)
(3)植物是否也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仔细观察,填一填。
形态特征 亲代 子代
花瓣数
花的颜色 一种颜色
叶的形状
(4)通过对动物、植物亲代与子代的对比我发现   。
三、认识不同类型的生物(第1题5分,第2题4分,第3题7分,第4至6题各6分,共34分)
3.(2024六上·山亭期中)某科学小组在使用显微镜时,遵循了一系列步骤。
(1)请你根据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流程,将以下步骤排序。
   →   →   →   →   。
(2)在显微镜的使用流程图中,有一张图展示了操作失误,请你指出错误。
图中编号   出现错误,   
(2024六上·山亭期中)小科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发现以下问题,请你帮他解决。
4.视野黑暗,此时他应该转动(  ),使画面明亮。
A.物镜 B.目镜 C.调焦螺旋 D.反光镜
5.视野中的图像非常模糊,此时他应该转动(  ),使图像清晰。
A.物镜 B.目镜 C.调焦螺旋 D.反光镜
6.视野中的图像偏右,此时他应该向(  )移动载玻片。
A.上 B.下 C.左 D.右
7.(2024六上·山亭期中)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相比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都有(  )。
①细胞膜②细胞质③液泡④细胞壁⑤细胞核⑥叶绿体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
8.(2024六上·山亭期中)在潮湿的厨房里,王阿姨洗完的餐具由于没有及时擦干出现了霉斑。与此同时,阳台上王阿姨精心培育的蘑菇正茁壮成长。
(1)结合王阿姨的蘑菇种植,简述霉菌在生活中的正面应用。(提示:考虑食用、经济等方面)
   、   、   、   
(2)根据厨房餐具长霉的情景,分析霉菌对日常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
   、   、   、   
四、宇宙中的地球(第1题6分,第2题4分,第3题18分,共28分)
9.(2024六上·山亭期中)下图是小科观测的星座的记录,分析图片,找出星座位置变化的规律。
星座名称:   
变化规律:   
10.(2024六上·山亭期中)下图是小科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请把“黑夜”的部分涂黑。
11.(2024六上·山亭期中)为了了解四季更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某科学小组开展了一系列探究活动。
(1)小红:“我观测到一年后,星座会回到原来的位置”。
说明:   
(2)小明:“我观测到北极星的位置基本保持不变。”
说明:   
(3)小科在桌子上画了一个圆,模拟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在轨道上选取如图所示4个点……蜡烛模拟的是   ,地球仪模拟的是   。4个点代表二十四节气中的   、   、   、   。
(4)阅读表格,分析四季更替和距离太阳的远近是否有关。
地球与太阳的近距点 1.47亿千米 北京1月份
地球与太阳的远距点 1.52亿千米 北京7月份
分析数据可知,当地球距离太阳较近时,北京是   季节,当地球距离太阳较远时,北京是   季节。
结论:四季更替和距离太阳远近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身体庞大,厚的长毛;强壮的四肢;长长的鼻子;弯曲的大门牙;小耳朵。
(2)身体庞大;强壮的四肢和长长的鼻子;嘴部长着大门牙;以草、树叶、树枝和树皮为食。;猛犸象耳朵比现代大象小得多;猛犸象披着厚厚的长毛,现代大象没有厚长毛;猛犸象的门齿通常长约1.5米,比现代大象的门齿要长得多,但猛犸象的门齿通常比较弯曲,不如现代大象的那么直。
(3)
(4)气候变得更暖和、更潮湿,导致猛犸象的栖息地严重丧失,数量也急剧锐减, 猛犸象因为难以适应环境变化最后完全灭绝。
(5)不能捕捉小动物,不在树木上刻划,爱护花草树木,做好宣传等。
【知识点】进化论;保护环境;化石;动物的适应能力
【解析】【分析】化石分布与地层年代结合,为气候变暖、栖息地消失导致灭绝提供关键证据。猛犸象化石佐证演化关系,其化石与现代大象骨骼结构的相似性,印证长鼻目生物的进化传承;还原古环境,厚毛、小耳等化石特征,直接揭示冰河期严寒的生存环境。
(1)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和功能相适应。材料围绕猛犸象展开,身体庞大体现其体型,是区分于小型生物的直观特征;厚厚的长毛联系冰河时期寒冷环境,可知长毛是适应低温、保暖的装备;强壮的四肢支撑庞大身躯,利于在冰原行走、觅食;长长的鼻子和现代大象鼻子功能类似,可辅助取食、交流;弯曲的大门牙挖掘雪下植物、防御敌害,是生物结构与生存需求适配的体现;耳朵比现代大象小得多,小耳朵减少热量散失。因此,此空可填“身体庞大,厚的长毛;强壮的四肢;长长的鼻子;弯曲的大门牙;小耳朵。”
(2)①相同之处:从科学概念讲,这体现生物的遗传延续性。“身体庞大”说明二者都演化出大型化体型;“强壮的四肢和长长的鼻子”是它们作为长鼻目动物的典型遗传特征,四肢用于支撑、移动,鼻子是取食、交流的关键器官,传承自共同祖先;“嘴部长着大门牙和以草、树叶、树枝和树皮为食”,大门牙是长鼻目标志性结构,食性相似说明它们在进化中保留了取食习惯。
②不同之处:聚焦“环境对生物进化的塑造”。“猛犸象耳朵比现代大象小得多”,结合环境,现代大象生活在相对温暖环境,大耳朵利于散热;猛犸象身处冰河期,小耳朵减少热量流失,体现环境差异驱动生物结构微调;“猛犸象披着厚厚的长毛,现代大象没有厚长毛”,厚长毛是猛犸象应对严寒的“保暖层”,现代大象生活环境无需,直观展现“环境改变→生物适应性特征改变”;“猛犸象门齿长约1.5米、弯曲,现代大象门齿相对短且直”,猛犸象弯曲长门牙适配挖掘雪下植物(冰河期食物获取方式特殊),现代大象门齿形态则和其在草原、丛林取食(如剥树皮等)场景匹配。
(3)化石是生物进化的证据。
①蕨类化石(图一)与现代蕨类(C选项),从叶片形态、分支结构看高度相似,说明蕨类植物在漫长进化中,基本形态因适应陆生、光合作用等稳定需求,保留原始特征;
②恐龙(或始祖鸟)化石(图2)与现代鸟类(A选项),骨骼结构(如前肢骨骼形态、身体轮廓)有传承,体现鸟类由古生物(如恐龙)进化而来,是生物进化树的具象呈现;
③三叶虫化石(图3)与现代节肢动物(B选项),身体分节、外骨骼等特征一脉相承,节肢动物这一庞大类群,在进化中保留基础结构,适应多样环境分化出不同类群;
④菊石等化石(图4)与现代头足类(D选项,如鹦鹉螺),螺旋形外壳、软体动物身体结构相似,说明头足类在进化中,外壳形态等因海洋环境(如水流、生存空间),保留古老特征又有新演化。
(4)生物、环境相互依存 。冰河期结束,气候改变,猛犸象依赖的寒冷、冰原环境消失,食物(雪下植物)减少,栖息地碎片化,而猛犸象因进化而产生特化,例如厚长毛、小耳朵适配严寒,难快速适应温暖潮湿的环境,种群衰退直至灭绝。因此,此空可填“气候变得更暖和、更潮湿,导致栖息地严重丧失,数量急剧锐减,难以适应环境变化灭绝”。
(5)从生物个体保护切入,小动物是生态链一环,捕捉会破坏种群、生态平衡,个体行为影响生态 ;树木、花草是生物栖息地、生产者,保护它们就是保护生物的家和生态系统基础,渗透生态系统整体性保护观念 ;,做好宣传通过向同学、家人分享保护知识,扩大影响。因此,此处可填“不能捕捉小动物,不在树木上刻划,爱护花草树木,做好宣传等。”(言之有理即可)。
(1)阅读完材料后,我们找到“身体庞大,厚的长毛;强壮的四肢,长长的鼻子;弯曲的大门牙;小耳朵”是描述猛犸象特征的词语。
(2)由材料的文字及图片可知,猛犸象和现代大象都身体庞大,有强壮的四肢和长长的鼻子,嘴部长着大门牙,都以草、树叶、树枝和树皮为食。但猛犸象耳朵比现代大象小得多;猛犸象披着厚厚的长毛,现代大象没有厚长毛;猛犸象的门齿通常长约1.5米,比现代大象的门齿要长得多,但猛犸象的门齿通常比较弯曲,不如现代大象的那么直。
(3)古生物的遗体、遗物和它们的生活遗迹被埋在沉积物中,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化石。根据对化石的观察,化石都是古生物的遗体或遗物,比较形象直观。分析选项图片可知一至四幅图分别是蕨类、鸟类、节肢动物、头足类动物的化石。
(4)进化是生物为了适应环境而发生的逐渐变化,由材料可知,猛犸象本来生活在冰河时期,因此可能是气候的急剧变暖和、变潮湿,导致猛犸象的栖息地严重丧失,数量也急剧锐减,猛犸象最终因难以适应环境变化灭绝。
(5)作为小学生,我们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来保护生物多样性,如:不能捕捉小动物,不在树木上刻划,爱护花草树木,做好宣传等。
2.【答案】(1)
外貌特征 亲代 子代
毛皮的颜色 黑白相间 黑白相间
耳朵长短 短 短
(2)
外貌特征 子代(左) 子代(右)
毛皮颜色 黑白相间 灰色
耳朵长短 短 长
脸型 又大又圆 又小又尖
(3)
形态特征 亲代 子代
花瓣数 5 5
花的颜色 一种颜色 两种颜色
叶的形状 椭圆形 狭长形
(4)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知识点】变异;遗传
【解析】【分析】(1)遗传的核心是生物亲子代间性状的相似传递 。以猫为例,亲代“黑白相间的毛皮颜色”“短耳朵”这些可观察的形态特征,稳定出现在子代身上,是遗传现象的直观体现 。这背后是亲代通过生殖细胞,将控制毛色、耳长的遗传物质传递给子代,使子代继承亲代的部分特征。
(2)变异指亲子代或子代个体间的性状差异 。观察两只子代猫“毛皮颜色(黑白相间和灰色)、耳朵长短(短和长)、脸型(又大又圆和又小又尖)”的不同,清晰展现变异。这是因为,即便子代遗传自同一亲代,它们从亲代获得的遗传物质并非完全一致,再加上生长环境(如营养是否均衡、生活空间光照差异 )的影响,最终导致个体性状不同。
(3)①植物的遗传,同样体现为亲子代性状的相似性 。亲代与子代的花瓣数均为5,说明植物像动物一样,能通过遗传物质传递关键形态特征 。比如豌豆的高茎、矮茎性状,会稳定遗传给后代。
②植物变异,可由遗传物质自发改变(如基因突变)或环境因素(如土壤酸碱度、光照时长)引发。案例中,子代“花的颜色(一种和两种 )、叶的形状(椭圆形和狭长形 )” 与亲代不同,就是变异结果。比如土壤中微量元素差异,可能影响花色素合成,使花色改变;光照强度不同,可能让叶片为适应光合作用,调整形态。
(4)通过动物和植物的探究,发现遗传使生物亲子代保持相似,保证物种的基本模样不变;变异使生物亲子代、子代个体间出现差异,让生物群体有变化的可能。二者共同作用,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规律。因此,此空可填“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1)观察小猫发现亲代毛皮颜色为黑白相间,子代毛皮颜色也是黑白相间。亲代耳朵短,子代耳朵也短。
(2)观察小猫发现左边的子代毛皮颜色是黑白相间、耳朵短、脸又大又圆。右边的子代毛皮颜色是灰色的、耳朵长、脸又小又尖。
(3)观察植物发现亲代和子代的花瓣数都是5个,但花的颜色不同,亲代是一种颜色,子代是两种颜色。亲代叶子的形状是椭圆形,而子代叶子的形状是狭长形。
(4)通过以上观察发现植物和动物都存在着遗传和变异现象,即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3.【答案】(1)①;④;②;③;⑤
(2)③;显微镜镜筒下降时看物镜,防止玻片标本被压碎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结构含光学的目镜、物镜、反光镜,及机械的镜座、镜臂等。使用时,先取镜安放,接着对光调光,再放玻片标本,之后调焦观察(镜筒降时侧视物镜防压片,升时找物像、调细准焦螺旋),最后整理收镜,可简化为取镜→对光→放片→调焦→整理。
(1)显微镜使用流程:取镜安放→对光调光→放置玻片→调焦观察。
第一步,取镜安放: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将显微镜轻放桌上,距边缘约7厘米。对应图1,是使用显微镜的起始,保证仪器稳定、安全;
第二步,对光调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调节遮光器、反光镜,让视野明亮。对应图4 中调整反光镜对光,为观察提供清晰光线基础;
第三步,放置玻片将玻片标本放载物台,用压片夹固定,标本对准通光孔中心。对应图2展示放置玻片,确保观察对象在视野范围内;
第四步,调焦观察,镜筒下降:眼睛侧看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防止物镜压碎玻片。对应图3呈现镜筒下降动作,是调焦关键步骤;
第五步,调焦观察,镜筒上升:左眼注视目镜,反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至看清物像。对应图5镜筒上升找物像,完成观察准备。
所以正确的步骤排序是①→④→②→③→⑤,对应填入空中。
(2)镜筒下降时,必须从侧面看物镜,避免物镜压坏玻片标本。图 3(编号③)的操作违规是镜筒下降时,眼睛未侧视物镜,若持续下降,物镜易直接挤压玻片,导致玻片碎裂、物镜损坏。
(1)根据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显微镜正确使用的先后顺序是:安放:一只手握住镜臂,另一只手托着镜座,将显微镜向着光摆放在平坦的桌面上;对光:转动转换器,将低倍物镜转到镜筒下,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一个亮的光圈;上片:调节粗准焦螺旋将镜筒抬起,使低倍物镜离载物台大约2-3厘米。将想观察的标本的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要使标本恰好在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央;调焦: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眼睛从旁边看着,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方向转动细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观察:慢慢移动载玻片,观察标本的各个部分,注意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因此,使用显微镜的正确步骤:①→④→②→③→⑤。
(2)在调焦时,镜筒下降中眼睛要从旁边看着物镜,而不能看目镜,以防玻片标本被压碎。
【答案】4.D
5.C
6.D
【知识点】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结构含光学的目镜、物镜、反光镜,及机械的镜座、镜臂等。使用时,先取镜安放,接着对光调光,再放玻片标本,之后调焦观察(镜筒降时侧视物镜防压片,升时找物像、调细准焦螺旋),最后整理收镜。
(1)A选项物镜的作用是放大标本(如低倍物镜放大倍数小、视野亮;高倍物镜放大倍数大、视野暗),但它本身不参与光线亮度调节;
B选项,目镜仅负责二次放大物像(把物镜放大的像再放大给人眼看),它的功能和光线亮暗无关 。转动目镜,改变的是观察角度(比如从目镜边缘看转到中心看),但不会让更多光线进入镜筒;
C选项,粗、细准焦螺旋的任务是调节镜筒升降,让物镜靠近、远离标本,从而找到清晰物像 。它们的作用是调清晰,不是调亮度。即使疯狂转动调焦螺旋,镜筒升升降降,也不会让视野变亮;
D选项,反光镜通过反射外界光线(自然光或灯光)进入镜筒 。当视野黑暗,说明反射的光线不够,转动反光镜,把平面镜换成凹面镜就能让更多光线反射进镜筒,照亮标本,使视野明亮。
因此,应选D选项。
(2)A选项,转动物镜本质是切换放大倍数(比如从10×物镜换到40×物镜)。切换物镜后,物像会因为放大倍数改变、物镜与标本距离变化,变得更模糊(高倍镜下更明显);
B选项,目镜和物镜一样,是放大工具,不是调焦工具。转动目镜,最多改变观察角度(比如从目镜左边看到右边),但无法让物像的清晰度改变;
C选项,当物像模糊时,转动调焦螺旋(优先用细准焦螺旋,避免压坏标本),能微调物镜与标本的距离,让物镜精准对焦。比如,物像有点模糊,微调细准焦螺旋,让物像清晰;
D选项,反光镜只负责调节视野亮度,不影响物像清晰度。因此,应选C选项。
(3)A选项,若物像偏右,向上移动玻片,根据物像与玻片移动方向相反,物像会向下移动(因为玻片向上,物像就向下)。此时物像不仅没回到中央,还会更偏离,完全错误;
B选项,向下移动玻片,物像会向上移动,物像会从偏右变成偏右上,离视野中央越来越远;
C选项,物像偏右时,向左移动玻片,物像会向右移动(因为玻片向左,物像就向右)。原本物像已经偏右,再向右移,会直接移出视野,彻底看不见了,属于反向操作;
D选项,向右移动玻片,物像会向左移动(因为玻片向右,物像就向左)。当物像偏右时,把玻片往右推,物像就会从视野右边挪到中央,符合物像与玻片移动方向相反的规律。
综上所述,本题应选D选项。
4.显微镜观察的前提是让光线依次通过反光镜→光圈→通光孔→标本→物镜→镜筒→目镜,最终进入人眼形成明亮视野。当视野黑暗,说明光线在通路中未有效传递,需从调控光线的结构入手解决。反光镜是显微镜的光源调节器,它通过反射外界光线进入镜筒。当视野黑暗,说明反射的光线不够,此时转动反光镜,把平面镜换成凹面镜,就能让更多光线反射进镜筒,照亮标本,使视野明亮。因此,应选D选项。
5.调焦螺旋的作用是改变物镜与标本的距离,粗准焦螺旋大幅度升降镜筒,用于快速找到物像;细准焦螺旋小幅度微调镜筒,用于让找到的物像更清晰。当图像模糊,说明物镜与标本的距离没调好,需用调焦螺旋精准调整。因此,应选C选项。
6.显微镜成的是上下左右都颠倒的虚像 。简单说,视野中看到的物像,和玻片标本的实际位置是相反的,物像在视野右边,实际标本在玻片左边;物像在视野上方,实际标本在玻片下方。物像的移动方向和玻片相反,所以物像偏右,玻片就右移。因此,应选D选项。
7.【答案】A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解答】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属于不同类型细胞,但作为细胞的基本结构,它们存在许多共通之处。
①细胞膜:细胞膜是所有细胞的边界,无论是动物细胞还是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它的作用是控制物质进出细胞,阻止有害物质随意进入,同时允许有用物质进入,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定。因此,细胞膜是两者共有的结构。
②细胞质:细胞质是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透明胶状物质,其中包含多种细胞器(如线粒体等),是细胞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都需要通过细胞质完成生命活动,所以细胞质是共有的。
③液泡:液泡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成熟的植物细胞中液泡较大,占细胞体积的大部分),内有细胞液,可储存营养物质、色素等;而动物细胞通常没有液泡(或只有极小的、不明显的液泡),因此液泡不属于共同结构。
④细胞壁:细胞壁位于植物细胞的最外层,具有支持和保护细胞的作用,能让植物细胞保持固定的形态(如植物的茎能直立,就与细胞壁有关);但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其细胞形态主要靠细胞膜和细胞骨架维持,因此细胞壁是植物细胞特有的。
⑤细胞核: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内有遗传物质(DNA),控制着细胞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无论是动物细胞还是植物细胞(除少数特殊细胞,如成熟的红细胞外),都具有细胞核,因此细胞核是共有的结构。
⑥叶绿体:叶绿体是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内有叶绿素,能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而动物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没有叶绿体,叶绿体是植物细胞(主要是叶肉细胞等)特有的结构。
综上,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共有的结构是①细胞膜、②细胞质、⑤细胞核,答案选A选项。
8.【答案】(1)制作甜面酱、酱油、醋、豆瓣酱、腐乳、酒类可以食用;丰富食品种类;食用菌种植促进了家庭自给自足;提供了营养,买卖获得金钱
(2)馒头发霉、橘子发霉、衣服发霉、书本发霉等;污染食物;有害健康;污染环境
【知识点】微生物与健康
【解析】【分析】霉菌作为微生物的一类,在食品制作、生态循环中发挥积极作用。微生物(包括霉菌)在不适宜的环境中(如潮湿厨房),会大量繁殖,引发食物变质、危害健康。
(1)①霉菌作为微生物的一类,在食品制作、生态循环中发挥积极作用。霉菌是制作发酵类食品的秘密武器。比如制作腐乳时,毛霉等霉菌能分解豆腐中的蛋白质,让豆腐变成风味独特的腐乳;制作酱油时,米曲霉参与发酵,将原料中的淀粉、蛋白质转化为氨基酸、糖类,赋予酱油鲜味和色泽,把普通原料变成美味、营养的食物。因此,可用于制作甜面酱、酱油、醋、豆瓣酱、腐乳、酒类等食品。
②甜面酱的浓郁、腐乳的醇厚、酱油的提鲜……这些独特风味都来自霉菌。霉菌通过发酵,让大豆、小麦等普通食材成为不同的发酵食品,极大丰富了食物种类,让饮食文化更精彩,丰富了食品种类。
③王阿姨种蘑菇(真菌,与霉菌同属真菌类)的行为,是家庭种植微生物的体现,在适宜环境下(如潮湿阳台),种植蘑菇等食用菌,不仅能收获新鲜食材,还能减少外购,实现自给自足。因此,食用菌种植促进了家庭自给自足。
④发酵食品(如腐乳、酱油)富含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蘑菇等食用菌更是高蛋白、低脂肪的健康食材。微生物发酵能提升食物营养价值,家庭种植的食用菌、工厂生产的发酵食品进入市场交易,能创造经济价值。因此,它提供了营养,买卖获得金钱。
(2)微生物(包括霉菌)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会大量繁殖,引发食物变质、危害健康。
①霉菌喜欢潮湿、温暖的环境(如厨房、仓库),一旦物品(食物、衣物、书本)处于这样的环境,霉菌孢子就会萌发、繁殖。馒头、橘子富含有机物和水分,是霉菌的理想食物;衣服的纤维、书本的纸张也会因潮湿滋生霉菌。因此,霉菌导致馒头发霉、橘子发霉、衣服发霉、书本发霉等。
②霉菌在食物上生长时,会分解食物中的有机物(如淀粉、蛋白质),使食物变质(如馒头长毛、橘子腐烂)。发霉的食物含有毒素,不能食用,因为霉菌污染食物后,不仅破坏口感、营养,还会产生黄曲霉毒素等有害物质。因此,霉菌会污染食物。
③食用发霉食物,或长期接触发霉环境(如发霉的衣服、书本),霉菌产生的毒素(如黄曲霉毒素)会危害人体健康,可能引发呕吐、腹泻(吃了发霉食物),或导致呼吸道过敏、感染(接触发霉环境)。因此,霉菌会有害健康。
④霉菌在物品上大量繁殖后,会释放孢子到空气中,孢子又会附着到其他物品上,引发连锁污染(如厨房霉菌孢子飘到客厅,让书本、衣物发霉)。霉菌孢子的扩散会破坏生活环境的整洁,增加清洁难度,甚至影响居住环境的空气质量。因此,霉菌会污染环境。
(1)根据题目结合生活情景我们可以知道,部分霉菌在发酵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能够转化原料成分,产生独特的风味和营养价值。霉菌的发酵作用使得食品种类更加多样化,满足不同人群的口味需求。像王阿姨在阳台上种植蘑菇,不仅可以提供新鲜的食材,还能增加家庭园艺的乐趣。食用菌含有高蛋白、维生素和矿物质,是营养丰富的食品,同时,通过销售食用菌,人们可以获得经济收益。
(2)根据厨房餐具长霉的情景我们可以知道霉菌在潮湿环境中容易生长,导致食物和日常用品发霉。霉菌的生长会破坏食物的结构和营养成分,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某些霉菌可以产生毒素,如黄曲霉毒素,摄入后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霉菌的广泛生长不仅影响室内环境,还可能扩散到室外环境,造成空气和水源的污染。
9.【答案】猎户座;逐日西移
【知识点】地球的公转;星座
【解析】【分析】星座是天上一群在天球上投影的位置相近的恒星的组合 。其变化和地球运动有关,地球公转时,在固定时间看星座,会因视角改变,出现逐日西移等规律,像猎户座12月里同一时刻就会慢慢往西挪,这体现地球公转对星座观测的影响。
(1)猎户座作为冬季夜空中极具辨识度的星座,其最典型的标志是腰带三星,它是由 3 颗亮度相近、几乎呈一条直线排列的恒星组成,恰似猎人腰间的腰带。观察题目中的星图,能清晰看到存在这样一组排列规整的亮星,与教材中描述的猎户座“腰带三星”特征高度契合 。此外,猎户座还包含其他特征星,共同构成类似猎人形态的轮廓(如代表猎人肩膀、腿部的恒星),进一步验证了该星座为猎户座。
(2)星座位置看似的移动,实则是地球公转引发的视运动现象,并非星座本身在宇宙中向西奔跑,而是地球公转改变了观测星座的视角。从题目给出的三张星图看:12月5日20时,猎户座在星图中处于相对偏东的位置;到12月15日20时,对比12月5日,猎户座整体向西移动了一段距离;12月25日20时,继续向西移动。连续观测数据清晰呈现出随着日期推移,同一时刻(20 时)猎户座在星图中“持续西移”的规律。
10.【答案】
【知识点】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①地球是不透明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昼半球),背对太阳的一半则是黑夜(夜半球);同时,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导致地球上的某一地点会周期性地进入昼半球、夜半球,形成昼夜交替。在这个模拟实验中,手电筒代表太阳(提供光源),地球仪代表地球 。当手电筒(太阳)照射地球仪时,被照亮的部分是白昼,未被照亮的部分就是黑夜。②地球仪上背对手电筒(太阳)的一侧,无法被光线照射,属于夜半球(黑夜)。观察实验装置:手电筒从左侧照射地球仪,地球仪右侧的半球因背对光源,成为黑夜区域。涂黑地球仪右侧,直观呈现夜半球,帮助理解:地球同一时刻,一半是昼、一半是夜(昼半球与夜半球以晨昏线为界);若地球仪(地球)自转,原本的黑夜区域会逐渐转向光源(白昼),原本的白昼区域会转向背光侧(黑夜),模拟出昼夜交替的动态过程。如下图所示,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

11.【答案】(1)地球的公转周期是一年
(2)地轴是倾斜的,倾斜方向不变
(3)太阳;地球;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4)冬季;夏季;无关
【知识点】地球的公转;四季成因
【解析】【分析】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是一年(约365天)。同时,星座的周年视运动是地球公转的重要证据。因地球公转,观测星座的视角随季节变化,一年后,地球回到公转轨道原点,星座也会回到初始观测位置。
(1)小红观察到“一年后星座回到原位置”,这一现象的本质是地球公转周期的体现。当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行时,观测者(地球上的人)的视角随地球位置变化而改变,导致星座在天空中的视位置逐渐西移;经过一年(地球公转一圈),观测者的视角完成一次完整循环,星座的视位置也回到初始状态,仿佛绕了一圈又回来。因此,这完美验证了“地球的公转周期是一年”。
(2)地轴是地球自转的假想轴,其倾斜角度约为23.5°(相对于公转轨道平面);无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行到何处,地轴的倾斜方向始终保持不变,即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小明观测到“北极星位置基本不变”,直接反映地轴倾斜方向的稳定性。地轴如同一个指向标,始终瞄准北极星,因此无论地球公转至轨道的哪个位置(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北极星在星空的位置都看似固定;这一特性不仅让北极星成为辨别方向的重要参照(如古代航海靠北极星导航 ),更支撑了四季形成的基础(地轴倾斜导致太阳直射点移动)。因此,这充分说明“地轴是倾斜的,倾斜方向不变”。
(3)常用模拟实验直观呈现地球公转过程,通过简化模型理解复杂的天体运动。实验中,蜡烛代表太阳,模拟太阳的中心光源角色,提供稳定的光照;地球仪代表地球,体现地球的球体形态、地轴倾斜(地球仪的地轴通常与桌面成约23.5°夹角);画在桌上的圆代表地球公转轨道,模拟地球绕太阳运行的椭圆路径。地球公转轨道上的4个点,对应二十四节气中最具代表性的四个节点:
春分,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对应地球公转轨道上太阳直射赤道的位置(对应图中D点);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对应地球仪北极朝向太阳的位置(对应图中A点);秋分,太阳再次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对应地球公转轨道上太阳直射赤道的另一位置(对应图中B点);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对应地球仪南极朝向太阳的位置(对应图中C点)。因此,第1空填“太阳”;第2空填“地球”;第3空填“春分”;第4空填“夏至”;第5空填“秋分”;第6空填“冬至”。
(4)四季更替的根本原因是地轴倾斜和地球公转,而非日地距离的远近。由于地轴倾斜,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会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春分),导致同一地区(如北京)在不同季节获得的太阳热量不同: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热量多,为夏季;冬至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角小,获得热量少,为冬季;春分、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北京获得的热量适中,为春季、秋季。
分析题目中给出的数据:日地近距点(1.47亿千米)对应北京1月份(冬季);日地远距点(1.52亿千米)对应北京7月份(夏季)。若四季更替由日地距离决定,那么近距点应为夏季(获得热量多),远距点应为冬季(获得热量少),但实际情况完全相反 。因此可得出结论四季更替与日地距离无关。
因此,第1空填“冬季”;第2空“夏季”;第3空填“无关”。
(1)小红观测到一年后,星座会回到原来的位置,这说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相对于遥远的恒星背景,会展现出星座位置的变化,但这种变化是有周期性的,一年后会重复。
(2)小明观测到北极星的位置基本保持不变,这是因为地球的自转轴相对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的倾斜角度是固定的,大约是23.5度,且倾斜方向不变。北极星位于地球自转轴的延长线上,因此从地球上看北极星的位置几乎不变。
(3)小科在桌子上画的圆模拟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蜡烛模拟的是太阳,因为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地球仪模拟的是地球,因为地球仪可以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情况。四个点代表的二十四节气分别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四个节气标志着季节的变化,春分和秋分时昼夜等长,夏至时北半球白昼最长,冬至时北半球夜晚最长。
(4)通过分析表格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当地球距离太阳较近时,北京是冬季,而当地球距离太阳较远时,北京是夏季。这看起来似乎与常识相悖,因为我们通常会认为地球离太阳近时应该更热,离太阳远时应该更冷。但实际上,四季更替主要是由于地球自转轴的倾斜造成的,而不是地球与太阳距离的变化。当地球北半球朝向太阳时,即使距离太阳较远,也会因为太阳辐射角度的原因而使得北半球获得更多的太阳辐射,因此是夏季;反之,当北半球背离太阳时,即使距离太阳较近,太阳辐射的角度较小,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因此是冬季。
四季更替和距离太阳的远近无关。四季更替的主要原因是地球自转轴的倾斜,导致不同季节太阳辐射的分布和强度发生变化。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