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4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高效培优讲义)数学人教A版2019高一必修第一册(含答案)高一数学高效培优讲义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1.4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高效培优讲义)数学人教A版2019高一必修第一册(含答案)高一数学高效培优讲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A版(2019)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8-20 17:19:4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1.4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教学目标 1.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的意义.  2.结合具体命题掌握判断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方法.  3.能够利用命题之间的关系判定充要关系或进行充要性的证明.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概念的概念的理解;必要条件的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判断方法. 2.难点:会证明充要条件的关系,能够利用命题之间的关系判定充要关系.
知识点01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概念
符号与的含义
“若,则”为真命题,记作:;“若,则”为假命题,记作:.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
①若,称是的______条件,是的______条件.
②如果既有,又有,就记作,这时是的充分必要条件,称是的______条件.
【即学即练】
1.已知,,则是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2.下列用符号“”“”表示正确的是( )
A.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B.n是4的倍数是偶数
C.是偶数是偶数 D.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四边形是矩形
知识点02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的判断
从逻辑推理关系看
命题“若,则”,其条件p与结论q之间的逻辑关系
①若,但,则是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是的______条件;
②若,但,则是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是的______条件;
③若,且,即,则、互为______条件;
④若,且,则是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从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看
若p:x∈A,q:x∈B,
①若AB,则是的充分条件,是的必要条件;
②若A是B的真子集,则是的______条件;③若A=B,则、互为______条件;
④若A不是B的子集且B不是A的子集,则是的____________条件.
【即学即练】
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A.“”是“”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B.命题“”是“”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C.“”是“”成立的充要条件
D.设,则“”是“”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2.将元素个数为非负整数的集合称为有限集,表示有限集中的元素个数.设A,B都为有限集,则( )
A.的充要条件是 B.的必要条件是
C.的充分条件是 D.的充要条件是
知识点03 充要条件的证明
要证明命题的条件是结论的充要条件,既要证明条件的充分性(即证原命题成立),又要证明条件的必要性(即证原命题的逆命题成立)
对于命题“若,则”
①如果是的充分条件,则原命题“若,则”与其逆否命题“若,则”为______命题;
②如果是的必要条件,则其逆命题“若,则”与其否命题“若,则”为______命题;
③如果是的充要条件,则四种命题均为______命题.
【即学即练】
1.下列命题为真命题的是( )
A.“且”是“”的充要条件
B.“”是“ ”的充分条件
C.“”是“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数根”的充要条件
D.“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满足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的充要条件是“此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2.设,,分别是的三条边,且,则为锐角三角形的充要条件是( )
A. B. C. D.
题型01: 单一值充分、必要、充要条件的判断
【典例1】 是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Ⅰ:基础内容概要
充要条件:如果既有,又有,就记作。我们就说,和互为的充要条件。
说明:⑴符号“”叫做等价符号.“”表示“且”;也表示“等价于”.
“充要条件”有时还可以改用“当且仅当”来表示,其中“当”表示“充分”,“仅当”表示“必要”.
①,则为的充分条件,为的必要条件;②BA, 则为的充要条件,为的充要条件;
由上述命题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判断过程,可确定:命题按条件和结论的充分性、必要性可分四类:
⑴充分不必要条件,即,而;⑵必要不充分条件,即,而;
⑶既充分又必要条件,既,又有;⑷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即,又有.
Ⅱ:单一条件判断充分必要
结论:小范围可以推出大范围,大范围不能推出小范围.
题干给定单一值时,一般情况为小范围,而另一个为大范围,此时充分必要显而易见.
【变式1】设, 则“”是 的( )条件.
A.充分而不必要 B.必要而不充分 C.充分必要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
【变式2】已知且,,则是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变式3】已知函数,则“”是“”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题型02: 单变量不等式充分、必要、充要条件的判断
【典例1】使成立的一个充分条件是( )
A. B. C. D.
【详解】对于选项A,是成立的一个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故A错误;对于选项B,是成立的一个充分条件,故B正确;对于选项C,是成立的一个必要条件,故C错误;对于选项D,是成立的一个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故D错误.
结论:小范围可以推出大范围,大范围不能推出小范围
范围求解的类型(单变量)
类型1:绝对值不等式的求解
形如:根据大于去两边原则
形如:根据小于取中间原则
形如:根据大于去两边原则
变形
形如:根据小于取中间原则
变形
类型2:一元二次不等式求解(十字相乘)
形如:
形如:
类型3:分式方程不等式求解(分式整数化)
形如:
故解集为
形如:
故解集为
【变式1】设,则“”是“”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变式2】已知,,若是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变式3】已知,则“”是“”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题型03: 双变量不等式充分、必要、充要条件的判断
【典例1】已知,则“”是“”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此题作为选择题,可以考虑用特殊值代入求解
一般情况可以取以下几组数据:,,
也可以取其中一个字母为.
【变式1】,且,则p是q的( )条件
A.必要不充分 B.充分不必要 C.充要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
【变式2】“”是“”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变式3】已知实数a,b,则是的( )
A.充分非必要条件B.必要非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题型04: 应用充分、必要、充要条件确定参数的取值范围
【典例1】已知集合.
(1)若“”是“”的充分条件,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2)是否存在实数a,使得“”是“”的充要条件?若存在,求出a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由充分、必要条件求参数范围的策略
(1)巧用转化求参数:把充分、必要条件或充要条件转化为集合的包含、相等关系,然后根据集合之间的关系列出有关参数的不等式(组)求解,注意条件的等价变形
(2)端点值慎取舍:在求参数范围时,要注意区间端点值的检验,从而确定取舍。具体操作方式:
记p,q对应的集合分别为A,B,则
①若p是q的充分条件,则,②p是q的必要条件,则,
③p是q的充要条件,则且,④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则且,
⑤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则且,
⑥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则且,AB且A B
形如:已知集合,集合,若是的充分条件,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步骤】看问题: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属于范围问题)
想方法:(1)不等式思想;(2)函数思想;(3)数形结合思想;
看条件:集合,集合,且A∪B=A,由此知,
定措施:由是的充分条件可得,故由集合A、B中端点值的大小关系建立关于m的不等式,利用不等式思想求出实数m的取值范围。
【变式1】已知.
(1)若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 ;
(2)若仅有一个整数使得“p不成立,且q成立”,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 .
【变式2】已知,若p是q的充分条件,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变式3】已知.
(1)若p是q的必要且不充分条件,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 ;
(2)若p是q的充要条件,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 .
题型05: 充要条件的证明
【典例1】已知的内角,,的对边分别为,,,求证: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与有一个公共根的充要条件是.
技巧总结:
(1)要证明一个条件p是否是q的充要条件,需要从充分性和必要性两个方向进行,即证明两个命题“若p,则q”为真且“若q,则p”为真.
(2)一般地,证明“p成立的充要条件为q”时,在证充分性时应以q为“已知条件”,p是该步中要证明的“结论”,即q p;证明必要性时则是以p为“已知条件”,q为该步中要证明的“结论”,即p q.
(3)在证明的过程中也可以转化为集合的思想来证明,写出集合A={x|p(x)}及B={x|q(x)},利用集合间的包含关系进行判断,证明前必须分清充分性和必要性,即搞清楚由哪些条件推证到哪些结论.
提醒:证明时一定要注意,分清充分性与必要性的证明方向.
【变式1】设函数,且,证明:对于,的充要条件是.
【变式2】设分别是的三条边,且,则为直角三角形的充要条件是.试用边长探究为锐角三角形的一个充要条件,并证明.
【变式3】已知,求证:的充要条件是.
1.已知和,且p是q的必要条件,则实数m的值为( )
A.0 B.2或 C.或 D.0或或
2.已知A,B是全集I的真子集,有下列四个命题:
①;②;③;④“”是“”的必要且不充分条件.
其中与等价的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3.已知,若p是q的充分条件,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若p是q的必要条件,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
4.一元二次方程有一个正根和一个负根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是( )
A. B. C. D.
5.已知a,,则“”是“”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6.在下列条件中,能成为“使二次方程的两根为正数”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是( )
A. B.
C.且 D.,,
7.下列“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q是p的必要条件的是( )
A.若,则
B.若,则
C.若mn为无理数,则m,n为无理数
D.若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则这个四边形是菱形
8.若“”是“”的充要条件,则ab的值为( )
A. B. C.1 D.2
9.已知集合,.
(1)若“”是“”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2)若“”是“”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10.若是或的一个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11.“是“”的( )
A.充分且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且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12.《齐民要术》是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xié)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书中有一句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大意是说根据规律办事,就可以用较少的力收获更多的成功.则“顺天时,量地利”是“用力少而成功多”的( )
A.充要条件 B.充分不必要条件
C.必要不充分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13.已知非空集合,.
(1)若,求;
(2)若“”是“”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14.设全集,集合,非空集合,.
(1)若,求;
(2)若“”是“”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求的取值范围.
15.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数解的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的是( )
A. B. C. D.
16.“月相变化”即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被日光照亮的不同形象.当地球位于月球和太阳之间时,我们可以看到整个被太阳直射的月球部分,这就是“满月”;当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时,我们只能看到月球不被太阳照射的部分,这就是“朔月”;当地月连线和日地连线正好成直角时,若我们正好可以看到月球西半边亮且呈半圆形,这就是“上弦月”,若我们正好可以看到月球东半边亮且呈半圆形,这就是“下弦月”.根据以上信息可知“地月连线和日地连线正好成直角”是“下弦月”的( )
A.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分不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17.已知集合,.
(1)若,求;
(2)若是的充分条件,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18.已知集合,集合.
(1)若是成立的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2)若是成立的充要条件,求实数的值.
19.已知集合,.
(1)若,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2)若,命题,命题,且是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求实数取值集合的所有子集.
20.若“或”是“”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为 .
1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1.4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教学目标 1.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的意义.  2.结合具体命题掌握判断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方法.  3.能够利用命题之间的关系判定充要关系或进行充要性的证明.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概念的概念的理解;必要条件的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判断方法. 2.难点:会证明充要条件的关系,能够利用命题之间的关系判定充要关系.
知识点01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概念
符号与的含义
“若,则”为真命题,记作:;“若,则”为假命题,记作:.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
①若,称是的充分条件,是的必要条件.
②如果既有,又有,就记作,这时是的充分必要条件,称是的充要条件.
【即学即练】
1.已知,,则是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答案】B
【分析】解不等式得,根据与的关系判断p、q的关系.
【详解】因为,所以,能推出,但不能推出,所以是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故选:B
2.下列用符号“”“”表示正确的是( )
A.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B.n是4的倍数是偶数
C.是偶数是偶数 D.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四边形是矩形
【答案】A
【详解】由两直线平行得同位角相等,故A正确:由n是4的倍数得n是偶数,故B错误;由是偶数得不到a,b是偶数,如,,故C错误;由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得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故D错误.
知识点02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的判断
从逻辑推理关系看
命题“若,则”,其条件p与结论q之间的逻辑关系
①若,但,则是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是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②若,但,则是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是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③若,且,即,则、互为充要条件;
④若,且,则是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从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看
若p:x∈A,q:x∈B,
①若AB,则是的充分条件,是的必要条件;
②若A是B的真子集,则是的充分不必要条件;③若A=B,则、互为充要条件;
④若A不是B的子集且B不是A的子集,则是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即学即练】
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A.“”是“”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B.命题“”是“”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C.“”是“”成立的充要条件
D.设,则“”是“”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答案】ABD
【分析】A选项利用充分不必要条件的定义进行判断;B选项利用必要不充分条件的定义进行判断;C选项利用充要条件的定义进行判断;D选项利用必要不充分条件的定义进行判断.
【详解】对于A选项,当时,成立;反之,当时,若,则不能推出,
所以“”是“”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故A正确;
对于B选项,当时,若,则不能推出;反之,当时,成立,
所以“”是“”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故B正确;
对于C选项,当时,,所以由不能推出;
反之当时,若,,则不能推出,
所以“”是“”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故C错误;
对于D选项,当,时,,所以由不能推出;
反之,当时,且,所以由能推出,
所以“”是“”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故D正确.
故选:ABD.
2.将元素个数为非负整数的集合称为有限集,表示有限集中的元素个数.设A,B都为有限集,则( )
A.的充要条件是 B.的必要条件是
C.的充分条件是 D.的充要条件是
【答案】AB
【分析】利用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定义推理判断AB;举例说明判断CD.
【详解】对于A,由及,得,A正确;
对于B,由,得,的必要条件是,B正确;
对于C,取,满足,而,C错误;
对于D,取,满足,而,D错误.
故选:AB.
知识点03 充要条件的证明
要证明命题的条件是结论的充要条件,既要证明条件的充分性(即证原命题成立),又要证明条件的必要性(即证原命题的逆命题成立)
对于命题“若,则”
①如果是的充分条件,则原命题“若,则”与其逆否命题“若,则”为真命题;
②如果是的必要条件,则其逆命题“若,则”与其否命题“若,则”为真命题;
③如果是的充要条件,则四种命题均为真命题.
【即学即练】
1.下列命题为真命题的是( )
A.“且”是“”的充要条件
B.“”是“ ”的充分条件
C.“”是“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数根”的充要条件
D.“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满足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的充要条件是“此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答案】D
【详解】对于A,由“且”得“”,但“”未必能推出“且”,如且满足,但不满足,故A是假命题;对于B,“”未必能推出“ ”,如,故B是假命题;对于C,如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数根,但不满足“”,故C是假命题,D是真命题.
2.设,,分别是的三条边,且,则为锐角三角形的充要条件是( )
A. B. C. D.
【答案】B
【详解】记边a,b,c所对的角分别为A,B,C.根据题意,则,故证明如下:必要性,在中,假设是锐角,作,为垂足,如图1.显然,即.充分性,在中,因为,所以不是直角.假设为钝角,如图2,作,交BC的延长线于点.则,即,与矛盾.故为锐角,则,都为锐角,即为锐角三角形.
题型01: 单一值充分、必要、充要条件的判断
【典例1】 是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答案】A
【分析】根据充分、必要条件的定义判断即可.
【详解】由等价于或,
所以是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故选:A.
Ⅰ:基础内容概要
充要条件:如果既有,又有,就记作。我们就说,和互为的充要条件。
说明:⑴符号“”叫做等价符号.“”表示“且”;也表示“等价于”.
“充要条件”有时还可以改用“当且仅当”来表示,其中“当”表示“充分”,“仅当”表示“必要”.
①,则为的充分条件,为的必要条件;②BA, 则为的充要条件,为的充要条件;
由上述命题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判断过程,可确定:命题按条件和结论的充分性、必要性可分四类:
⑴充分不必要条件,即,而;⑵必要不充分条件,即,而;
⑶既充分又必要条件,既,又有;⑷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即,又有.
Ⅱ:单一条件判断充分必要
结论:小范围可以推出大范围,大范围不能推出小范围.
题干给定单一值时,一般情况为小范围,而另一个为大范围,此时充分必要显而易见.
【变式1】设, 则“”是 的( )条件.
A.充分而不必要 B.必要而不充分 C.充分必要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
【答案】A
【分析】首先求得的充要条件,然后即可判断.
【详解】由题意或,
而若,则有,所以肯定有或,
取,即满足或,但是不满足,
所以“”是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故选:A.
【变式2】已知且,,则是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答案】A
【分析】利用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定义判断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当且,可得,所以是的充分条件;
如,故是的不必要条件;
所以是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故选:A.
【变式3】已知函数,则“”是“”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答案】A
【分析】根据函数解析式,求解时的值,与解方程得的值,结合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进行判断即可.
【详解】若,则,反之,若,则或.
故“”是“”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故选:A.
题型02: 单变量不等式充分、必要、充要条件的判断
【典例1】使成立的一个充分条件是( )
A. B. C. D.
【答案】B
【详解】对于选项A,是成立的一个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故A错误;对于选项B,是成立的一个充分条件,故B正确;对于选项C,是成立的一个必要条件,故C错误;对于选项D,是成立的一个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故D错误.
结论:小范围可以推出大范围,大范围不能推出小范围
范围求解的类型(单变量)
类型1:绝对值不等式的求解
形如:根据大于去两边原则
形如:根据小于取中间原则
形如:根据大于去两边原则
变形
形如:根据小于取中间原则
变形
类型2:一元二次不等式求解(十字相乘)
形如:
形如:
类型3:分式方程不等式求解(分式整数化)
形如:
故解集为
形如:
故解集为
【变式1】设,则“”是“”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答案】B
【详解】由,得,因为不能推出,但可以推出,所以“”是“”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变式2】已知,,若是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答案】A
【详解】因为,所以,即.
【变式3】已知,则“”是“”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答案】A
【分析】求解分式不等式,求得的范围,进而从充分性和必要性进行判断即可.
【详解】,即,,解得或;
故当时,可以推出;当,推不出;
故“”是“”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故选:A.
题型03: 双变量不等式充分、必要、充要条件的判断
【典例1】已知,则“”是“”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答案】D
【分析】通过举反例的方法结合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定义即可判断.
【详解】若,显然所以“”不是“”的充分条件;
若,显然,所以“”不是“”的必要条件;
所以“”是“”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故选:D.
此题作为选择题,可以考虑用特殊值代入求解
一般情况可以取以下几组数据:,,
也可以取其中一个字母为.
【变式1】,且,则p是q的( )条件
A.必要不充分 B.充分不必要 C.充要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
【答案】A
【分析】根据必要不充分条件的定义,可得答案.
【详解】当时,,则不能推,故p是q的不充分条件;
当且时,恒成立,则可以推,故p是q的必要条件.
故选:A.
【变式2】“”是“”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答案】B
【分析】根据充分、必要条件的知识求得正确答案.
【详解】若,如,则,
无法得到.
若,则,
则.
所以“”是“”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故选:B
【变式3】已知实数a,b,则是的( )
A.充分非必要条件B.必要非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答案】D
【分析】利用不等式的性质,结合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和定义判断.
【详解】实数a,b,当时,若,就不能得到;
当时,若,就不能得到.
所以是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故选:D
题型04: 应用充分、必要、充要条件确定参数的取值范围
【典例1】已知集合.
(1)若“”是“”的充分条件,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2)是否存在实数a,使得“”是“”的充要条件?若存在,求出a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1)
(2)不存在,理由见解析
【详解】解:(1)因为,所以.因为“”是“”的充分条件,所以解得,所以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2)因为,若“”是“”的充要条件,则解得故a不存在.
由充分、必要条件求参数范围的策略
(1)巧用转化求参数:把充分、必要条件或充要条件转化为集合的包含、相等关系,然后根据集合之间的关系列出有关参数的不等式(组)求解,注意条件的等价变形
(2)端点值慎取舍:在求参数范围时,要注意区间端点值的检验,从而确定取舍。具体操作方式:
记p,q对应的集合分别为A,B,则
①若p是q的充分条件,则,②p是q的必要条件,则,
③p是q的充要条件,则且,④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则且,
⑤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则且,
⑥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则且,AB且A B
形如:已知集合,集合,若是的充分条件,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步骤】看问题: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属于范围问题)
想方法:(1)不等式思想;(2)函数思想;(3)数形结合思想;
看条件:集合,集合,且A∪B=A,由此知,
定措施:由是的充分条件可得,故由集合A、B中端点值的大小关系建立关于m的不等式,利用不等式思想求出实数m的取值范围。
【变式1】已知.
(1)若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 ;
(2)若仅有一个整数使得“p不成立,且q成立”,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 .
【答案】
【详解】设条件p对应集合A,条件q对应集合B,则.(1)由题得集合B是集合A的真子集,当时,有,此时;当时,有此时,所以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2)或.由题意知,所以.若中只有一个整数,则,得.
【变式2】已知,若p是q的充分条件,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答案】D
【详解】由,得,若p是q的充分条件,则,故.
【变式3】已知.
(1)若p是q的必要且不充分条件,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 ;
(2)若p是q的充要条件,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 .
【答案】
【详解】设集合,集合.(1)若p是q的必要且不充分条件,则.①当时,,此时;②当时,且和不能同时成立,解得.故.(2)因为p是q的充要条件,所以,所以解得.
题型05: 充要条件的证明
【典例1】已知的内角,,的对边分别为,,,求证: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与有一个公共根的充要条件是.
【答案】证明见解析
【分析】先证必要性,根据两方程有公共根,探索的关系,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再证充分性,根据得到的关系,解两个方程,可得它们有公共解.最后总结作答即可.
【详解】必要性:设方程与的公共根为,
则,,两式相加,得或(因为,所以不成立,故舍去),
将代入,得,
整理得,所以,因此,必要性成立.
充分性:当时,.
可化为,即,
所以方程的两根为,.
同理,由可得,
所以方程的两根为,.
显然,故两方程有一个公共根,因此充分性成立.
故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与有一个公共根的充要条件是.
技巧总结:
(1)要证明一个条件p是否是q的充要条件,需要从充分性和必要性两个方向进行,即证明两个命题“若p,则q”为真且“若q,则p”为真.
(2)一般地,证明“p成立的充要条件为q”时,在证充分性时应以q为“已知条件”,p是该步中要证明的“结论”,即q p;证明必要性时则是以p为“已知条件”,q为该步中要证明的“结论”,即p q.
(3)在证明的过程中也可以转化为集合的思想来证明,写出集合A={x|p(x)}及B={x|q(x)},利用集合间的包含关系进行判断,证明前必须分清充分性和必要性,即搞清楚由哪些条件推证到哪些结论.
提醒:证明时一定要注意,分清充分性与必要性的证明方向.
【变式1】设函数,且,证明:对于,的充要条件是.
【答案】证明见解析
【分析】先求出函数的最小值,再分别证明充分性和必要性即可.
【详解】证明:因为,所以函数图象的对称轴为直线,
所以.
先证充分性:因为,且,所以;
再证必要性:因为对于,,所以,即,从而.
综上可知,对于,的充要条件是.
【变式2】设分别是的三条边,且,则为直角三角形的充要条件是.试用边长探究为锐角三角形的一个充要条件,并证明.
【答案】,证明见解析
【分析】为锐角三角形的充要条件为.作出图形,根据勾股定理计算化简分别证明充分性和必要性即可.
【详解】为锐角三角形的充要条件为.
证明:充分性:若,则不是直角三角形.
若为钝角三角形,因为,则.
过点B作的延长线的垂线,垂足为D(如图(1)),
由勾股定理知
,矛盾,
故为锐角三角形,充分性成立.
必要性:过点A作边的垂线,垂足为D(如图(2)),
由勾股定理知,

故必要性成立.
故为锐角三角形的充要条件为.

【变式3】已知,求证:的充要条件是.
【答案】证明见解析
【分析】先分清命题条件是,结论是,再根据充要条件的定义证明即可.
【详解】①必要性:因为.所以.
所以.
②充分性:因为,
所以,又,
所以且.
因为.
所以,即.
综上可得,当时,的充要条件是.
1.已知和,且p是q的必要条件,则实数m的值为( )
A.0 B.2或 C.或 D.0或或
【答案】D
【详解】解法1 .因为p是q的必要条件,所以 .当,即时,符合题意;当时,由 ,得或,解得或.综上所述,m的值为0或或.
解法2(代入法) ,当时,,符合题意;当时,;当时,,均满足题意.
2.已知A,B是全集I的真子集,有下列四个命题:
①;②;③;④“”是“”的必要且不充分条件.
其中与等价的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答案】B
【详解】由得图:

对于①,等价于,故①正确;对于②,等价于,故②错误;对于③,等价于,故③正确;对于④,“”是“”的必要且不充分条件等价于,故④错误.所以与等价的有①③,共2个.
3.已知,若p是q的充分条件,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若p是q的必要条件,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
【答案】
【详解】由p是q的充分条件,知p可推出q,所以;由p是q的必要条件,知q可推出p,所以.
4.一元二次方程有一个正根和一个负根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是( )
A. B. C. D.
【答案】BD
【详解】由题意得解得.本题要求的是充分不必要条件,对照选项只有B,D符合题意.
5.已知a,,则“”是“”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答案】D
【详解】由推不出,例如,;由可得,或,,当,时不能推出,例如,,所以“”是 “”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6.在下列条件中,能成为“使二次方程的两根为正数”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是( )
A. B.
C.且 D.,,
【答案】ABC
【详解】若二次方程的两根为正数,则,,,故满足其中一个或两个不能推出二次方程的两根为正数,所以选项A,B,C能成为使二次方程的两根为正数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7.下列“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q是p的必要条件的是( )
A.若,则
B.若,则
C.若mn为无理数,则m,n为无理数
D.若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则这个四边形是菱形
【答案】AB
【详解】若,则,即是的必要条件,故A正确;由“”可以推出“”,故B正确;取,,满足mn为无理数,但m为有理数,故C错误;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不一定是菱形,故D错误.
8.若“”是“”的充要条件,则ab的值为( )
A. B. C.1 D.2
【答案】A
【详解】由题意得,解得,所以.
9.已知集合,.
(1)若“”是“”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2)若“”是“”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答案】(1)
(2)
【详解】解:(1)因为“”是“”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可得A是B的真子集,则满足,解得,所以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
(2)因为“”是“”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可得B是A的真子集.①当,即时,此时,符合题意;②当,即时,则满足,即,解得.综上可得,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
10.若是或的一个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答案】B
【详解】解法1 设,,由题意可知和都不成立,所以.
解法2 若,则,故不成立,排除A,C;若,则,故不成立,排除D.
11.“是“”的( )
A.充分且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且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答案】A
【分析】利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判断.
【详解】解:由,得,即解得或,
所以是“”的充分且不必要条件,
故选:A
12.《齐民要术》是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xié)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书中有一句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大意是说根据规律办事,就可以用较少的力收获更多的成功.则“顺天时,量地利”是“用力少而成功多”的( )
A.充要条件 B.充分不必要条件
C.必要不充分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答案】B
【分析】由充分不必要条件的概念即可判断.
【详解】充分性:根据这句话的大意可知,如果顺应天时地利的万物规律,就能花费较少的力取得更多成功,所以充分性成立;
必要性:“用力少而成功多”的前提不一定是“顺天时,量地利”,比如某种果实产量高,有可能是播种方式或灌溉频率等人为因素引起的,
故“顺天时,量地利”是“用力少而成功多”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故选:B
13.已知非空集合,.
(1)若,求;
(2)若“”是“”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答案】(1)
(2)
【分析】(1)将代入集合求解,利用集合的运算可求解;
(2)利用充分不必要条件的定义,转化为P是Q的真子集,分类讨论集合可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详解】(1)已知集合,.
当时,,或,
又,
.
(2)因为“”是“”充分不必要条件,所以P是Q的真子集,
又,,
所以,解得,
当时,是Q的真子集;
当时,也满足是Q的真子集,
综上所述:实数的取值范围为.
14.设全集,集合,非空集合,.
(1)若,求;
(2)若“”是“”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求的取值范围.
【答案】(1)或
(2)
【分析】(1)根据补集、交集的定义计算可得;
(2)依题意可得非空集合是集合的真子集,列不等式组,解得即可.
【详解】(1),

当时,,
或.
(2)“”是“”的必要不充分条件等价于非空集合是集合的真子集,
易知,即,
则有,且等号不能同时取到,解得.
故的取值范围为.
15.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数解的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的是( )
A. B. C. D.
【答案】A
【分析】根据一元二次方程有解可得,进而根据充分、必要条件的定义判断即可.
【详解】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数解,
则,解得,
结合选项可知的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的是.
故选:A.
16.“月相变化”即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被日光照亮的不同形象.当地球位于月球和太阳之间时,我们可以看到整个被太阳直射的月球部分,这就是“满月”;当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时,我们只能看到月球不被太阳照射的部分,这就是“朔月”;当地月连线和日地连线正好成直角时,若我们正好可以看到月球西半边亮且呈半圆形,这就是“上弦月”,若我们正好可以看到月球东半边亮且呈半圆形,这就是“下弦月”.根据以上信息可知“地月连线和日地连线正好成直角”是“下弦月”的( )
A.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分不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答案】B
【分析】根据已知及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定义分别判断即可得结论.
【详解】充分性:地月连线和日地连线正好成直角时,我们可能看到“上弦月”或“下弦月”,充分性不成立;
必要性:若为“下弦月”,则地月连线和日地连线正好成直角,必要性成立,
故“地月连线和日地连线正好成直角”是“下弦月”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故选:B.
17.已知集合,.
(1)若,求;
(2)若是的充分条件,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答案】(1)
(2)或.
【分析】(1)利用集合的基本运算即可得到结果.
(2)由是的充分条件可得,讨论和,根据子集的概念即可得结果.
【详解】(1)当时,,,
∴.
(2)∵是的充分条件,∴.
当时,,即,满足;
当时,,
由可得,解得.
综上,实数的取值范围为或.
18.已知集合,集合.
(1)若是成立的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2)若是成立的充要条件,求实数的值.
【答案】(1).
(2)2
【分析】(1)由题意是B的真子集,构造不等式即可求解;
(2)由题意得到,进而可求解.
【详解】(1)由题意 A 是B的真子集,所以,即,
所以实数的取值范围为.
(2)因为是成立的充要条件,所以,
所以,即.即实数的值为2.
19.已知集合,.
(1)若,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2)若,命题,命题,且是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求实数取值集合的所有子集.
【答案】(1)
(2).
【分析】(1)分和进行讨论;
(2)根据条件得到是A的真子集,求出,分和进行讨论,看是否满足是A的真子集,然后再根据子集的概念列出所有情况即可.
【详解】(1)因为,所以方程无实数根,
当,即时,原方程可化为,有实数根2,不满足题意;
当时,一元二次方程无实数根,
则,解得,即实数的取值范围为.
(2),由题意可得,是A的真子集.
当时,得,此时,满足题意;
当时,得,此时不满足题意.
综上,的取值集合为,其所有子集为.
20.若“或”是“”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为 .
【答案】
【详解】由必要不充分条件的定义可知或,或,所以或,即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