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1.3 集合的基本运算
教学目标 1.理解并、交集全集的含义,会求简单的并、交集补集; 2.借助Venn图理解、掌握并、交补集的运算性质; 3.根据并、交集运算的性质求参数问题. 4.理解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并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会用Venn图、数轴进行集合的运算. 2.难点 根据并、交集运算的性质求参数问题.
知识点01 集合的运算之并集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_____,记作:A∪B读作:“A并B”,即:A∪B={x|xA,或xB}
Venn图表示:
(1)“xA,或xB”包含三种情况:“”;“”;“”.
(2)两个集合求并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与B的_____组成的集合(重复元素只出现一次).
【即学即练】
1.已知集合,,,则中的元素个数至少为( )
A.2 B.3 C.4 D.5
2.已知集合,,则 .
知识点02 集合的交集
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与B的_____;记作:A∩B,读作:“A交B”,即A∩B={x|xA,且xB};交集的Venn图表示:
(1)并不是任何两个集合都有公共元素,当集合A与B_____公共元素时,不能说A与B没有交集,而是.
(2)概念中的“所有”两字的含义是,不仅“A∩B中的任意元素都是A与B的公共元素”,同时“A与B的公共元素都属于A∩B”.
(3)两个集合求交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与B的所有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
【即学即练】
1.设,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集合的子集个数为4 B.若,则
C.若,则 D.若,则
2.已知集合,则( )
A. B. C. D.
知识点03 集合的补集
全集: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所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_____,通常记作U.
补集:对于全集U的一个子集A,由全集U中所有不属于集合A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相对于全集U的_____(complementary set),简称为集合A的补集,记作:,即补集的Venn图表示:
(1)理解补集概念时,应注意补集是对给定的集合和相对而言的一个概念,一个确定的集合,对于不同的集合U,补集不同.
(2)全集是相对于研究的问题而言的,如我们只在整数范围内研究问题,则为全集;而当问题扩展到实数集时,则为全集,这时就_____全集.
(3)表示U为全集时的补集,如果全集换成其他集合(如)时,则记号中“U”也必须换成相应的集合(即).
【即学即练】
1.已知集合,则( )
A. B. C. D.
2.设全集,,,则等于( )
A. B. C. D.
知识点04 集合基本运算结论
,,
若A∩B=A,则,反之也成立,若A∪B=B,则,反之也成立
若x(A∩B),则xA且xB,若x(A∪B),则xA,或xB
求集合的并、交、补是集合间的基本运算,运算结果仍然还是集合,区分交集与并集的关键是_____与_____,在处理有关交集与并集的问题时,常常从这两个字眼出发去揭示、挖掘题设条件,结合Venn图或数轴进而用集合语言表达,增强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即学即练】
1.已知集合,若,则m的可能取值组成的集合为 .
2.已知集合.若,则m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题型01:集合的交集运算
【典例1】已知集合,则( )
A. B. C. D.
求集合A∩B的步骤与注意点
(1)步骤:①弄清两个集合的属性及代表元素;
②把所求交集的集合用集合符号表示出来,写成“A∩B”的形式;
③把化简后的集合A,B的所有公共元素都写出来即可(相同元素只写一个).
(2)注意:若A,B是无限连续的数集,可以利用数轴来求解.但要注意,利用数轴表示不等式时,含有端点的值用实点表示,不含有端点的值用空心点表示.
【变式1】已知集合,集合,则的元素个数为( )
A.1 B.2 C.3 D.4
【变式2】已知集合则( )
A. B.
C. D.
【变式3】已知集合,则( )
A. B. C. D.
题型02:并集运算
【典例1】已知集合,,则( )
A. B. C. D.
求集合并集的两个方法
(1)若集合元素个数有限,可根据定义直接写出并集.
(2)若集合元素个数无限,可借助于数轴分析,求出并集,但应注意端点是否能取得.
【变式1】已知集合,,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B.
C. D.
【变式2】已知集合,则( )
A. B.
C. D.
【变式3】对于集合,,定义且,,设,,则( )
A. B.
C. D.
题型03:补集运算
【典例1】设全集,集合,则中元素个数为( )
A.0 B.3 C.5 D.8
补集的求解步骤及方法
(1)步骤:①确定全集:在进行补集的简单运算时,应首先明确全集;
②紧扣定义求解补集.
(2)方法:①借助Venn图或数轴求解;②借助补集性质求解.
【变式1】已知集合,,,则( )
A. B. C. D.
【变式2】已知集合,,则( )
A. B. C. D.
【变式3】已知全集,集合,则( )
A.
B.
C.
D.
题型04:集合的交集、并集与补集的混合运算
【典例1】设集合,,则( )
A. B. C. D.
求解与不等式有关的集合问题的方法
解决与不等式有关的集合问题时,画数轴(这也是集合的图形语言的常用表示方式)可以使问题变得形象直观,要注意求解时端点的值是否能取到.
【变式1】已知集合,则( )
A. B. C. D.
【变式2】已知全集,,,则( )
A. B. C. D.
【变式3】已知集合.
(1)当时, ;
(2)若,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 .
题型05:已知集合的交集、并集求参数
【典例1】已知集合,若,则( )
A.0 B.0或2 C.1或2 D.0或1
首先要明确根据集合间的运算关系确定集合的关系
即:
通过运算关系确定集合间基本关系,最后根据集合间的基本关系确定参数的取值范围,其本质还是通过集合间的基本关系确定参数的取值范围
具体操作:
1、求解集合的运算问题的三个步骤:
(1)看元素构成,集合是由元素组成的,从研究集合中元素的构成入手是解决集合运算问题的关键,即辨清是数集、点集还是图形集等,如{x|y=f(x)},{y|y=f(x)},{(x,y)|y=f(x)}三者是不同的;
(2)对集合化简,有些集合是可以化简的,先化简再研究其关系并进行运算,可使问题简单明了、易于解决;
(3)应用数形结合进行交、并、补等运算,常用的数形结合形式有数轴、坐标系和韦恩图(Venn);
2、根据集合运算的结果确定参数值或范围的步骤
(1)化简所给集合,能用数轴表示的在数轴上表示;
(2)根据集合端点间关系列出方程或不等式(组);
(3)求解方程、不等式(组),然后注意验证;
注意:
①化简集合时运算时,注意解不等式运算出错;
②对集合概念理解不准确,错把数集当作点集,如已知集合 ,求 得出的错误结果;
③忽略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如根据集合A={a-3,2a-1,a2-4},且-3∈A,求实数a的值,忽略检验a=-1时不满足元素的互异性;
④利用求参数取值,忽略判断B是否可以为;如根据集合A={x|x2-x-12≤0},
B={x|2m-1注意:
空集不是没有;它是内部没有元素的集合,而集合是存在的.
例如:{x|x2+1=0,x∈R}=;虽然有x的表达式,但方程中根本就没有这样的实数x使得方程成立,所以方程的解集是空集;
2、由于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所以在遇到“AB”或“AB且B≠” 或A∩B=,时,一定要分A=和A≠两种情况进行讨论,其中A=的情况易被忽略,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3、【技巧点拨】 解答与空集有关的问题,例如集合A∩B=BBA,实际上包含3种情况:
①B=;②BA且B≠;③B=A;往往遗漏B是的情形;
4、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用表示,注意是一个单元素集,不是空集。从而,,都成立;
5、常见的空集
①若,则;
②若,则;
③若,则;
④若,则;
⑤若,则;
⑥若,则。
形如:已知,若=A,求:实数的范围。
破解:由,得;而是由参数所确定的集合,在不同的范围内,可能使得为非空数集,也可能使得为空集;
,
①若,即时,,适合题意;
②若,即时,,适合题意;
③若,即时,要使成立,只需,
解得。从而可得,适合题意;
综上①②③知,所求的范围应为;
【变式1】已知非空集合,,,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 .
【变式2】设,集合,.
(1)若,求;
(2)若,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变式3】设集合,,全集.
(1)若,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2)若,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3)若,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题型06:韦恩图在集合运算中的应用
【典例1】某小学对小学生的课外活动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参加舞蹈课外活动的有人,参加唱歌课外活动的有人,参加体育课外活动的有人,三种课外活动都参加的有人,选择两种课外活动参加的有人,不参加其中任何一种课外活动的有人.则接受调查的小学生共有( )
A.人 B.人 C.人 D.人
1、原理
容斥原理指把包含于某内容中的所有对象的数目先计算出来,然后再把计数时重复计算的数目排斥出去,使得计算的结果既无遗漏又无重复,这种计数的方法称容斥原理。
2、解释
由图可以直接看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由Venn图可知:(A∪B = A+B - A∩B)
由Venn图可知:(A∪B∪C = A+B+C - A∩B - B∩C - C∩A + A∩B∩C)
3、应用
两类:如果被计数的事物有A、B两类,那么,A类B类元素个数总和= 属于A类元素个数+ 属于B类元素个数—既是A类又是B类的元素个数。
三类:如果被计数的事物有A、B、C三类,那么,A类和B类和C类元素个数总和= A类元素个数+ B类元素个数+C类元素个数—既是A类又是B类的元素个数—既是A类又是C类的元素个数—既是B类又是C类的元素个数+既是A类又是B类而且是C类的元素个数。
4、注意
①填图时,应从较小的区域填起②图中各个区域与集合运算之间的关系
形如:某小学对小学生的课外活动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参加舞蹈课外活动的有63人,参加唱歌课外活动的有89人,参加体育课外活动的有47人,三种课外活动都参加的有24人,只选择两种课外活动参加的有46人,不参加其中任何一种课外活动的有15人.问接受调查的小学生共有多少人?
【破解】
如图所示,用韦恩图表示题设中的集合关系,不妨将参加舞蹈、唱歌、体育课外活动的小学生分别用集合表示,
则
不妨设总人数为,韦恩图中三块区域的人数分别为
即
,由容斥原理:
解得:
【变式1】高三1班有12名同学读过《牡丹亭》,有8名同学读过《醒世恒言》,两者都读过的同学有4名,则该班学生中至少读过《牡丹亭》和《醒世恒言》中的一本的学生有( )
A.16人 B.18人 C.20人 D.24人
【变式2】某单位周一、周二开车上班的职工人数分别是14, .若这两天中至少有一天开车上班的职工人数是20,则这两天中一天开车一天不开车上班的职工人数是( )
A. B. C. D.
【变式3】我市某校共有1500名学生在学校用午餐,每次午餐只能选择在楼上或楼下的一个食堂用餐,经统计,当天在楼上食堂用午餐的学生中,有的学生第二天会到楼下食堂用午餐:而当天在楼下食堂用午餐的学生中,有的学生第二天会到楼上食堂用楼午餐,则一学期后,在楼上食堂用午餐的学生数大约为( )
A.700 B.800 C.900 D.1000
1.对于集合M,N,定义差集且,设集合,则 .
2.已知集合 ,集合,则( )
A. B. C. D.
3.已知U为全集,集合M,N是U的子集,若,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 B. C. D.
4.已知集合,且,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5.定义集合的“对称差集”:且.已知集合,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B. C. D.若,则
6.[多选题]对于数集A,B,它们的积,则( )
A. B.若,则
C. D.集合表示y轴所在直线
7.已知集合,集合,则集合( )
A. B. C. D.
8.已知集合,则( )
A. B. C. D.
9.已知集合,,若,且,则a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10.已知全集,集合,,,若,则( )
A.的取值有个 B.
C. D.所有子集的个数为
11.已知全集,集合,,则 ,( .
12.已知集合,.
(1)若,则 ;
(2)若,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
13.设集合,,若,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 .
14.设全集,集合A满足,则( )
A. B. C. D.
15.设集合,,在集合的所有元素中,绝对值最小的元素是 .
16.已知集合 ,
(1)若,求,
(2)若集合是集合的真子集,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17.已知集合.
(1)若,求实数a的值;
(2)从条件①②③中选择一个作为已知条件,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条件:①;②;③.
18.已知全集,集合,,求,.
19.已知集合,.
(1)分别求,;
(2)已知,若,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20.已知集合,,,.
(1)求p,a,b的值;
(2)若,且,求m的值.
1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1.3 集合的基本运算
教学目标 1.理解并、交集全集的含义,会求简单的并、交集补集; 2.借助Venn图理解、掌握并、交补集的运算性质; 3.根据并、交集运算的性质求参数问题. 4.理解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并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会用Venn图、数轴进行集合的运算. 2.难点 根据并、交集运算的性质求参数问题.
知识点01 集合的运算之并集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记作:A∪B读作:“A并B”,即:A∪B={x|xA,或xB}
Venn图表示:
(1)“xA,或xB”包含三种情况:“”;“”;“”.
(2)两个集合求并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与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重复元素只出现一次).
【即学即练】
1.已知集合,,,则中的元素个数至少为( )
A.2 B.3 C.4 D.5
【答案】C
【分析】由集合可得且,再由可得与均互异,结合特例可得正确的选项.
【详解】由中元素的互异性,得,即且,
而,则当且时,与均互异,
因此中至少有元素,取,此时,有4个元素,
∴ 中的元素个数至少为4个.
故选:C
2.已知集合,,则 .
【答案】
【分析】先根据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求出集合,再根据并集的定义求出.
【详解】对于集合,要使根式有意义,即.
解不等式,可得,所以集合.
已知集合,集合.
根据并集的定义,所以.
故答案为:.
知识点02 集合的交集
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与B的交集;记作:A∩B,读作:“A交B”,即A∩B={x|xA,且xB};交集的Venn图表示:
(1)并不是任何两个集合都有公共元素,当集合A与B没有公共元素时,不能说A与B没有交集,而是.
(2)概念中的“所有”两字的含义是,不仅“A∩B中的任意元素都是A与B的公共元素”,同时“A与B的公共元素都属于A∩B”.
(3)两个集合求交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与B的所有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
【即学即练】
1.设,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集合的子集个数为4 B.若,则
C.若,则 D.若,则
【答案】AB
【分析】根据集合元素个数求子集个数判断A,根据交集运算结果求出参数范围判断BC,分类讨论判断D.
【详解】因为,
所以集合的子集个数为,故A正确;
当时,,即,故B正确;
当时,,即,故C错误;
对D,当时,,满足,
当时,,当时,,即,
当时,,当时,,即,
综上,,故D错误.
故选:AB
2.已知集合,则( )
A. B. C. D.
【答案】D
【分析】先求出集合,再根据集合的交集运算即可解出.
【详解】因为,所以,
故选:D.
知识点03 集合的补集
全集: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所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通常记作U.
补集:对于全集U的一个子集A,由全集U中所有不属于集合A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相对于全集U的补集(complementary set),简称为集合A的补集,记作:,即补集的Venn图表示:
(1)理解补集概念时,应注意补集是对给定的集合和相对而言的一个概念,一个确定的集合,对于不同的集合U,补集不同.
(2)全集是相对于研究的问题而言的,如我们只在整数范围内研究问题,则为全集;而当问题扩展到实数集时,则为全集,这时就不是全集.
(3)表示U为全集时的补集,如果全集换成其他集合(如)时,则记号中“U”也必须换成相应的集合(即).
【即学即练】
1.已知集合,则( )
A. B. C. D.
【答案】B
【分析】由集合的基本运算即可求解.
【详解】因为集合,
所以,.
故选:B.
2.设全集,,,则等于( )
A. B. C. D.
【答案】B
【分析】直接利用并集与补集的混合运算求解得答案.
【详解】全集,,
,又,
则.
故选:B.
知识点04 集合基本运算结论
,,
若A∩B=A,则,反之也成立,若A∪B=B,则,反之也成立
若x(A∩B),则xA且xB,若x(A∪B),则xA,或xB
求集合的并、交、补是集合间的基本运算,运算结果仍然还是集合,区分交集与并集的关键是“且”与“或”,在处理有关交集与并集的问题时,常常从这两个字眼出发去揭示、挖掘题设条件,结合Venn图或数轴进而用集合语言表达,增强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即学即练】
1.已知集合,若,则m的可能取值组成的集合为 .
【答案】
【分析】由题意可得,利用子意的意求解即可.
【详解】,∴.
∴当时,;当时,;当时,,
∴m的值为0,1,,∴m的值为.
故答案为:.
2.已知集合.若,则m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答案】B
【分析】根据列式运算得解.
【详解】因为,所以,即且,解得,
所以m的取值范围是.
故选:B.
题型01:集合的交集运算
【典例1】已知集合,则( )
A. B. C. D.
【答案】C
【分析】解不等式可化简集合A,然后由交集定义可得答案.
【详解】因为,故.
故选:C.
求集合A∩B的步骤与注意点
(1)步骤:①弄清两个集合的属性及代表元素;
②把所求交集的集合用集合符号表示出来,写成“A∩B”的形式;
③把化简后的集合A,B的所有公共元素都写出来即可(相同元素只写一个).
(2)注意:若A,B是无限连续的数集,可以利用数轴来求解.但要注意,利用数轴表示不等式时,含有端点的值用实点表示,不含有端点的值用空心点表示.
【变式1】已知集合,集合,则的元素个数为( )
A.1 B.2 C.3 D.4
【答案】B
【分析】由题可得,然后代入可求,再求交集即可.
【详解】,
故选:B.
【变式2】已知集合则( )
A. B.
C. D.
【答案】D
【分析】求出集合后结合交集的定义可求.
【详解】,故,
故选:D.
【变式3】已知集合,则( )
A. B. C. D.
【答案】D
【分析】先求出B,再根据交集并集概念计算判断..
【详解】,又,
,
则,不包含于,不包含于,.
故选:D.
题型02:并集运算
【典例1】已知集合,,则( )
A. B. C. D.
【答案】D
【分析】求出集合M,再根据并集概念计算.
【详解】解:由 ,
所以
故选: D
求集合并集的两个方法
(1)若集合元素个数有限,可根据定义直接写出并集.
(2)若集合元素个数无限,可借助于数轴分析,求出并集,但应注意端点是否能取得.
【变式1】已知集合,,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D
【分析】根据集合的关系及交集、并集的运算进行判断即可.
【详解】因为但、但,所以AB都是错误的;
因为,故C是错误的;
因为,故D是正确的.
故选:D.
【变式2】已知集合,则( )
A. B.
C. D.
【答案】D
【分析】根据并集的定义即可求解.
【详解】由题意可得,
故选:D
【变式3】对于集合,,定义且,,设,,则( )
A. B.
C. D.
【答案】C
【分析】根据题设定义求出和,再求出即可.
【详解】对于集合,,定义且,,
设,,
则,,
所以.
故选:C.
题型03:补集运算
【典例1】设全集,集合,则中元素个数为( )
A.0 B.3 C.5 D.8
【答案】C
【分析】根据补集的定义即可求出.
【详解】因为,所以, 中的元素个数为,
故选:C.
补集的求解步骤及方法
(1)步骤:①确定全集:在进行补集的简单运算时,应首先明确全集;
②紧扣定义求解补集.
(2)方法:①借助Venn图或数轴求解;②借助补集性质求解.
【变式1】已知集合,,,则( )
A. B. C. D.
【答案】B
【分析】先求并集,再求补集即可.
【详解】,,则,
又,则.
故选:B.
【变式2】已知集合,,则( )
A. B. C. D.
【答案】B
【分析】根据补集定义计算求解.
【详解】因为集合,,故.
故选:B.
【变式3】已知全集,集合,则( )
A.
B.
C.
D.
【答案】D
【详解】由补集定义可知.
题型04:集合的交集、并集与补集的混合运算
【典例1】设集合,,则( )
A. B. C. D.
【答案】D
【分析】根据给定条件,利用补集、交集的定义求解.
【详解】依题意,,而,
所以.
故选:D
求解与不等式有关的集合问题的方法
解决与不等式有关的集合问题时,画数轴(这也是集合的图形语言的常用表示方式)可以使问题变得形象直观,要注意求解时端点的值是否能取到.
【变式1】已知集合,则( )
A. B. C. D.
【答案】D
【分析】由集合的并集、补集的运算即可求解.
【详解】由,则,
集合,
故
故选:D.
【变式2】已知全集,,,则( )
A. B. C. D.
【答案】C
【分析】先求全集,进而求,最后根据集合的交集运算即可求解.
【详解】依题意得,,,所以.
故选:C.
【变式3】已知集合.
(1)当时, ;
(2)若,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 .
【答案】
【详解】(1)当时,,则.
又,所以.
(2)由,得解得.故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
题型05:已知集合的交集、并集求参数
【典例1】已知集合,若,则( )
A.0 B.0或2 C.1或2 D.0或1
【答案】B
【分析】由得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进而确定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即可求解.
【详解】由,得,
因为,所以,
因为集合,
所以或,解得或(不合题意舍去),
所以或2.
故选:B.
首先要明确根据集合间的运算关系确定集合的关系
即:
通过运算关系确定集合间基本关系,最后根据集合间的基本关系确定参数的取值范围,其本质还是通过集合间的基本关系确定参数的取值范围
具体操作:
1、求解集合的运算问题的三个步骤:
(1)看元素构成,集合是由元素组成的,从研究集合中元素的构成入手是解决集合运算问题的关键,即辨清是数集、点集还是图形集等,如{x|y=f(x)},{y|y=f(x)},{(x,y)|y=f(x)}三者是不同的;
(2)对集合化简,有些集合是可以化简的,先化简再研究其关系并进行运算,可使问题简单明了、易于解决;
(3)应用数形结合进行交、并、补等运算,常用的数形结合形式有数轴、坐标系和韦恩图(Venn);
2、根据集合运算的结果确定参数值或范围的步骤
(1)化简所给集合,能用数轴表示的在数轴上表示;
(2)根据集合端点间关系列出方程或不等式(组);
(3)求解方程、不等式(组),然后注意验证;
注意:
①化简集合时运算时,注意解不等式运算出错;
②对集合概念理解不准确,错把数集当作点集,如已知集合 ,求 得出的错误结果;
③忽略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如根据集合A={a-3,2a-1,a2-4},且-3∈A,求实数a的值,忽略检验a=-1时不满足元素的互异性;
④利用求参数取值,忽略判断B是否可以为;如根据集合A={x|x2-x-12≤0},
B={x|2m-1注意:
空集不是没有;它是内部没有元素的集合,而集合是存在的.
例如:{x|x2+1=0,x∈R}=;虽然有x的表达式,但方程中根本就没有这样的实数x使得方程成立,所以方程的解集是空集;
2、由于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所以在遇到“AB”或“AB且B≠” 或A∩B=,时,一定要分A=和A≠两种情况进行讨论,其中A=的情况易被忽略,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3、【技巧点拨】 解答与空集有关的问题,例如集合A∩B=BBA,实际上包含3种情况:
①B=;②BA且B≠;③B=A;往往遗漏B是的情形;
4、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用表示,注意是一个单元素集,不是空集。从而,,都成立;
5、常见的空集
①若,则;
②若,则;
③若,则;
④若,则;
⑤若,则;
⑥若,则。
形如:已知,若=A,求:实数的范围。
破解:由,得;而是由参数所确定的集合,在不同的范围内,可能使得为非空数集,也可能使得为空集;
,
①若,即时,,适合题意;
②若,即时,,适合题意;
③若,即时,要使成立,只需,
解得。从而可得,适合题意;
综上①②③知,所求的范围应为;
【变式1】已知非空集合,,,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 .
【答案】
【分析】由可得到,运用集合间的关系可得到关于的不等式,解不等式即可得到答案.
【详解】因为A为非空集合,则,
解得;,
若,则,
则或,
解得或,又,
综上所述,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
故答案为:.
【变式2】设,集合,.
(1)若,求;
(2)若,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答案】(1)(2)
【分析】(1)转化成求与的交点问题,联立求解.
(2)转化为与没有交点,联立,判别式,即可得到答案.
【详解】(1)由,得,解得,
所以.
(2)由,得,
由已知方程的判别式,
从所以.
故实数的取值范围为.
【变式3】设集合,,全集.
(1)若,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2)若,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3)若,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答案】(1)(2)(3).
【详解】解:(1)解法1 易知,所以.又,且,所以,解得,故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解法2 由,知,又,,所以,解得,故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2)因为,,,所以,解得,故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3)因为,或,,所以,解得,故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题型06:韦恩图在集合运算中的应用
【典例1】某小学对小学生的课外活动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参加舞蹈课外活动的有人,参加唱歌课外活动的有人,参加体育课外活动的有人,三种课外活动都参加的有人,选择两种课外活动参加的有人,不参加其中任何一种课外活动的有人.则接受调查的小学生共有( )
A.人 B.人 C.人 D.人
【答案】A
【分析】作出韦恩图,将参加舞蹈、唱歌、体育课外活动的小学生分别用集合、、表示,不妨设总人数为,选择舞蹈和唱歌的人数为,选择舞蹈和体育的人数为,选择唱歌和体育的人数为,利用容斥原理可求得的值,即为所求.
【详解】如图所示,用Venn图表示题设中的集合关系,
不妨将参加舞蹈、唱歌、体育课外活动的小学生分别用集合、、表示,
则,,,.
不妨设总人数为,选择舞蹈和唱歌的人数为,选择舞蹈和体育的人数为,选择唱歌和体育的人数为,
则,,,.
由三个集合的容斥关系公式得,
解得,故接受调查的小学生共有人.
故选:A.
1、原理
容斥原理指把包含于某内容中的所有对象的数目先计算出来,然后再把计数时重复计算的数目排斥出去,使得计算的结果既无遗漏又无重复,这种计数的方法称容斥原理。
2、解释
由图可以直接看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由Venn图可知:(A∪B = A+B - A∩B)
由Venn图可知:(A∪B∪C = A+B+C - A∩B - B∩C - C∩A + A∩B∩C)
3、应用
两类:如果被计数的事物有A、B两类,那么,A类B类元素个数总和= 属于A类元素个数+ 属于B类元素个数—既是A类又是B类的元素个数。
三类:如果被计数的事物有A、B、C三类,那么,A类和B类和C类元素个数总和= A类元素个数+ B类元素个数+C类元素个数—既是A类又是B类的元素个数—既是A类又是C类的元素个数—既是B类又是C类的元素个数+既是A类又是B类而且是C类的元素个数。
4、注意
①填图时,应从较小的区域填起②图中各个区域与集合运算之间的关系
形如:某小学对小学生的课外活动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参加舞蹈课外活动的有63人,参加唱歌课外活动的有89人,参加体育课外活动的有47人,三种课外活动都参加的有24人,只选择两种课外活动参加的有46人,不参加其中任何一种课外活动的有15人.问接受调查的小学生共有多少人?
【破解】
如图所示,用韦恩图表示题设中的集合关系,不妨将参加舞蹈、唱歌、体育课外活动的小学生分别用集合表示,
则
不妨设总人数为,韦恩图中三块区域的人数分别为
即
,由容斥原理:
解得:
【变式1】高三1班有12名同学读过《牡丹亭》,有8名同学读过《醒世恒言》,两者都读过的同学有4名,则该班学生中至少读过《牡丹亭》和《醒世恒言》中的一本的学生有( )
A.16人 B.18人 C.20人 D.24人
【答案】A
【分析】根据集合的容斥原理即可求解.
【详解】设集合“高三1班读过《牡丹亭》的学生”,其元素个数记为;
集合“高三1班读过《醒世恒言》的学生”,其元素个数记为;
则,
则.
故该班学生中至少读过《牡丹亭》和《醒世恒言》中的一本的学生有16人.
故选:A.
【变式2】某单位周一、周二开车上班的职工人数分别是14, .若这两天中至少有一天开车上班的职工人数是20,则这两天中一天开车一天不开车上班的职工人数是( )
A. B. C. D.
【答案】C
【分析】根据集合的交集、并集运算求解即可.
【详解】设仅第一天开车人数为 ,仅第二天开车人数为 ,两天都开车人数为 ,
则由图知 , ,
两式相减得 , .
故选:C.
【变式3】我市某校共有1500名学生在学校用午餐,每次午餐只能选择在楼上或楼下的一个食堂用餐,经统计,当天在楼上食堂用午餐的学生中,有的学生第二天会到楼下食堂用午餐:而当天在楼下食堂用午餐的学生中,有的学生第二天会到楼上食堂用楼午餐,则一学期后,在楼上食堂用午餐的学生数大约为( )
A.700 B.800 C.900 D.1000
【答案】C
【分析】根据题意,列出方程,代入计算,即可得到结果.
【详解】设一学期后,在楼上食堂用午餐的学生数大约为,
则楼下食堂用午餐的学生数大约为,
原本在楼上食堂且留下的学生:占比,即,
从楼下食堂转来的学生:楼下食堂人数的,即,
所以,解得.
所以一学期后,在楼上食堂用午餐的学生数大约为.
故选:C
1.对于集合M,N,定义差集且,设集合,则 .
【答案】
【详解】因为,所以.又当时,,所以.故.
2.已知集合 ,集合,则( )
A. B. C. D.
【答案】B
【分析】根据集合元素满足的条件,确定集合,再根据交集的概念确定.
【详解】因为,
所以.
故选:B
3.已知U为全集,集合M,N是U的子集,若,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 B. C. D.
【答案】ABD
【详解】根据题意画出图,如图所示,由图可知.
4.已知集合,且,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答案】D
【详解】由得或.又,所以,故.
5.定义集合的“对称差集”:且.已知集合,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B. C. D.若,则
【答案】A
【分析】根据题设新定义的概念以及集合的基本运算法则计算即可得结果.
【详解】对于A,由,则,
所以,故A正确;
对于B,由,所以,故B错误;
对于C,由,则,
由,,则,
所以,,则,
所以,故C错误;
对于D,当时,结合选项B知,,故D错误.
故选:A.
6.[多选题]对于数集A,B,它们的积,则( )
A. B.若,则
C. D.集合表示y轴所在直线
【答案】BCD
【详解】由题知,表示数集A中的数表示横坐标,数集B中的数表示纵坐标所组成的点的全体,故,A错误;若,则,B正确;,则,C正确;集合表示y轴所在直线,D正确.
7.已知集合,集合,则集合( )
A. B. C. D.
【答案】A
【分析】根据交集定义计算求解.
【详解】集合,集合,则集合.
故选:A.
8.已知集合,则( )
A. B. C. D.
【答案】A
【分析】先根据并集的定义求出,再根据补集的定义求出.
【详解】已知,,则.
已知,,所以.
故选:A.
9.已知集合,,若,且,则a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答案】D
【详解】若,且,则,即.
10.已知全集,集合,,,若,则( )
A.的取值有个 B.
C. D.所有子集的个数为
【答案】BCD
【分析】利用集合的包含关系结合集合元素的互异性可求出的值,可判断A选项;利用交集的定义可判断B选项;利用并集的定义可判断C选项;利用集合的运算结合子集个数公式可判断D选项.
【详解】对于A选项,因为,,且,
则或,且,,解得,故的取值只有个,故A错误;
对于B选项,,,所以,故B正确;
对于C选项,,,故C正确;
对于D选项,,
所以,,则,
其的子集的个数为,故D正确.
故选:BCD.
11.已知全集,集合,,则 ,( .
【答案】 或 或.
【详解】或 利用数轴,分别表示出全集及集合,,如图:
则或.又,所以或,或.
12.已知集合,.
(1)若,则 ;
(2)若,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
【答案】 或
【详解】(1)当时,,则或.
(2)因为,又,所以解得.故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13.设集合,,若,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 .
【答案】
【详解】,且B为A的子集.当时,,解得.当时,若,即,此时的解为,即,符合题意.若,即,当,即时,此时,即,解得,即,不符合题意;当,即时,由此时集合,得,解得,与矛盾,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
14.设全集,集合A满足,则( )
A. B. C. D.
【答案】C
【分析】根据全集及补集写出集合A即可.
【详解】由题知,
由,得.
故选:C
15.设集合,,在集合的所有元素中,绝对值最小的元素是 .
【答案】
【分析】由集合交集运算易得结果.
【详解】,,
显然集合的所有元素中,绝对值最小的元素是.
故答案为:.
16.已知集合 ,
(1)若,求,
(2)若集合是集合的真子集,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答案】(1),.
(2).
【分析】(1)求出集合,然后结合集合运算可得;
(2)根据包含关系,分集合是否为空集讨论即可得解
【详解】(1)若,,,
所以,.
(2),
当时,此时,即;
当时,此时,即,
则,且两个不等式不能同时取等,解得,
综上,实数的取值范围为.
17.已知集合.
(1)若,求实数a的值;
(2)从条件①②③中选择一个作为已知条件,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条件:①;②;③.
【答案】(1)
(2)答案见解析
【详解】解:(1)由于,所以解得.
(2)若选①,由得.
当时,则,解得,满足条件;
当时,则解得.
综上,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若选②,.
当时,,解得,满足条件:
当时,或,则解得.
综上,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若选③,.
当时,,解得,满足条件;
当时,或,则解得.
综上,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18.已知全集,集合,,求,.
【答案】,或
【分析】直接利用集合交集的运算、集合补集与并集的运算求解即可.
【详解】因为集,集合,,
所以
或
或
19.已知集合,.
(1)分别求,;
(2)已知,若,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答案】(1)或,且;
(2).
【分析】(1)应用集合的交运算求得,再由补运算求,根据的关系求;
(2)根据集合的包含关系有,即可得参数范围.
【详解】(1)由,
所以或,且;
(2)由,显然不是空集,且,
所以,可得.
20.已知集合,,,.
(1)求p,a,b的值;
(2)若,且,求m的值.
【答案】(1),;
(2)或或.
【分析】(1)根据交集结果有求,再由并集结果有,结合根与系数关系求参数值;
(2)由包含关系并讨论、求对应参数值,即可得.
【详解】(1)由,故,可得,则,
又,则,故;
所以,;
(2)由,
若,即,满足题设,
若,即,则,或,
综上,或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