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三角形中的线段和角 同步练 (含答案)2025-2026学年数学苏科版(2024)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 三角形中的线段和角 同步练 (含答案)2025-2026学年数学苏科版(2024)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8-20 15:20: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 三角形中的线段和角
第1课时 三角形的边和角
1. 掌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和三角形边和角的关系.
2. 能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判断已知三边能否构成三角形,已知两边能求第三边长的取值范围.
建议用时:15分钟
1 (2024淮安)用一根小木棒与两根长度分别为3 cm,5 cm的小木棒组成三角形,则这根小木棒的长度可以是(  )
A. 9 cm B. 7 cm C. 2 cm D. 1 cm
2 如图,AB=6,AD=5,BC=3,CD=12,则BD的长度可能是(  )
A. 8 B. 10 C. 11 D. 12
(第2题) (第5题) (第6题)
3 (2024镇江)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6和2,则第三边长为________.
4 (2024徐州邳州一模)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2和9,周长为偶数,则第三边长为________.
5 (1) 如图,共有________个三角形,其中以线段BC为一边的三角形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以∠EAD为一内角的三角形是______________;
(2) 如图,在△ABD中,∠BAD的对边是________,在△ABE中,∠ABE的对边是________;
(3) 如图,AB既是三角形________中角________的对边,又是三角形________中角________的对边,还是三角形________中角________的对边.
6 如图,共有________个三角形,其中________是锐角三角形,____________________是直角三角形,________是钝角三角形.
7 (2024扬州邗江期中)已知△ABC的三边长是a,b,c.
(1) 若a=6,b=8,且三角形的周长是小于22的偶数,求c的值;
(2) 化简|a+b-c|+|c-a-b|.
8 (教材P5例1变式)如图,已知D为△ABC内一点,求证:AB+AC>BD+CD.
建议用时:20+5分钟
9 如图,在△ABC中,∠ACB=90°,CD⊥AB于点D,则线段AC,AB,BC,CD中长度最短的是(  )
A. AB B. AC C. BC D. CD
(第9题) (第10题)
10 如图,用四颗螺丝将不能弯曲的木条围成一个木框,不计螺丝大小,其中相邻两颗螺丝的距离依次为3,4,6,8,且相邻两根木条的夹角均可以调整,若调整木条的夹角时不破坏此木框,则任意两颗螺丝的距离的最大值是(  )
A. 7 B. 10 C. 11 D. 14
11 (2025宿迁泗洪期中)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中线把它的周长分为12∶9两部分,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1,则它的腰长为________.
12 已知a,b,c为△ABC的三边长,且a,b满足|3-b|+a2-12a+36=0,c为奇数,则c的值为________.
13 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均为正整数,若其中仅有一条边长为5,且不是最短边,则满足条件的三角形有________个.
14 如图,AC,BD是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且AC,BD相交于点O.求证:
(1) AB+CD<AC+BD;
(2) AC+BD>(AB+BC+CD+AD).
15 将长度为2n(n为不小于4的自然数)的一根铅丝折成各边长均为整数的三角形.把三边长分别为a,b,c且满足a≤b≤c的三角形简记为数组(a,b,c),如当n=4时,有(2,3,3).
(1) 当n=5或n=6时,分别写出所有满足题意的(a,b,c);
(2) 根据前面的结果猜想:当铅丝的长度为2n(n为不小于4的自然数)时,对应(a,b,c)的个数是________,为了检验这个的猜想是否正确,请分别写出当n=8或n=10时,所有可能的(a,b,c),并判断这个猜想__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
第2课时 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
1. 掌握三角形三线的特征.
2. 会解与中线有关的三角形面积问题.
建议用时:15分钟
1 (2024南通崇川期末)在△ABC中,作出边AC上的高,下列图象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2 如图,在△ABC中,AD是高,AE是角平分线,AF是中线,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BF=CF B.∠C+∠CAD=90°
C.∠BAF=∠CAF D. S△ABC=2S△ABF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第5题)
3 如图,已知AB⊥BC,EF⊥BC,CD⊥AD.
(1) 在△ABC中,边BC上的高是________;
(2) 在△AEC中,边AE上的高是________;
(3) 在△FEC中,边EC上的高是________.
4 如图,已知AD为△ABC的中线,AB=10 cm,AC=7 cm,△ACD的周长为20 cm,则△ABD的周长为________cm.
5 (2024宿迁)如图,在△ABC中,∠B=50°,∠C=30°,AD是高,以点A为圆心,AB长为半径画弧,交AC于点E,再分别以点B,E为圆心,大于BE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在∠BAC的内部交于点F,作射线AF,则∠DAF=________.
6 如图1,已知在△ABC中,CD是高,∠A=∠DCB.
(1) 试判断△ABC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2) 如图2,若AE是△ABC的角平分线,AE与CD相交于点F.求证:∠CFE=∠CEF.
图1 图2
建议用时:20+5分钟
7 (2025无锡新吴期中)如图,若△ABC的三条角平分线AD,BE,CF相交于点G,则与∠FAG互余的角是(  )
A.∠CGD B.∠AGE C.∠EGC D.∠AFG
(第7题) (第8题) (第9题)
8 (2024徐州期中)如图,∠MON=90°,点A,B分别在射线OM,ON上运动,BE平分∠NBA,BE的反向延长线与∠BAO的平分线交于点C,∠BAO=45°,则∠C=________.
9 (2025扬州邗江月考)如图,在△ABC中,已知D,E,F分别为线段BC,AD,CE的中点,且S△ABC=4 cm2,则S阴影=________ cm2.
10 (2024淮安清江浦期末)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是三角形的重要线段,我们知道,三角形的3条高所在直线交于同一点.请应用这个结论解决以下问题:
(1) 如图1,在△ABC中,∠A=90°,则△ABC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交于点________;
(2) 请仅用无刻度直尺按要求画图,不写画法,保留画图痕迹(用虚线表示画图过程,实线表示画图结果).
①如图2,在△ABC中,∠ACB>90°,已知两条高CD,AE,请你画出△ABC的第三条高BF;
②如图3,在给定的正方形网格中,△ABC的三个顶点均为格点,请你画出△ABC的高BH.
图1 图2 图3
11 (2024无锡惠山期中)如图,在△ABC中,∠BAC=α(0°<α<180°),BD⊥AC于点D,CE⊥AB于点E,BD,CE所在直线相交于点F.
(1) 当∠BAC=45°时,求∠BFC的度数;
(2) 若在∠BFC,∠BAC这两个角中,有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2倍,求α的值;
(3) 若∠ABD的平分线与∠ACE的平分线交于点G,则∠BGC的度数是否是一个定值?如果是,求出这个定值;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1.1 三角形中的线段和角
第1课时 三角形的边和角
1. B 2. B 3. 6 4. 9
5. (1) 8 △BCE,△BCD,△ABC △ADE,△AEC
(2) BD AE (3) ABE AEB ABD ADB ABC ACB
6. 6 △ADC △ABE,△ADE,△AEC,△ABC △ABD 
7. 解:(1) 因为a,b,c是△ABC的三边,a=6,b=8,
所以2<c<14.
因为三角形的周长是小于22的偶数,
所以2<c<8,
所以c=4或c=6.
(2) |a+b-c|+|c-a-b|
=a+b-c-c+a+b
=2a+2b-2c.
8. 证明:延长BD与AC相交于点E.
因为AB+AE>BD+DE,DE+EC>DC,
所以AB+AE+DE+EC>DC+BD+DE,
所以AB+AC>DC+BD.
9. D 10. B 11. 6或8 12. 5或7 13. 10
14. 证明:(1) 因为在△ABO和△COD中,AO+BO>AB,CO+DO>DC,
所以AO+CO+BO+DO>AB+DC,
即AB+CD<AC+BD.
(2) 由(1),得AB+CD<AC+BD,
同理可得AD+BC<AC+BD,
则2(AC+BD)>AB+BC+CD+AD,
故AC+BD>(AB+BC+CD+AD).
15. 解:(1) 当n=5时,有(2,4,4),(3,3,4);
当n=6时,有(2,5,5),(3,4,5),(4,4,4).
(2) n-3 不正确 提示:当n=8时,有(2,7,7),(3,6,7),(4,5,7),(4,6,6),(5,5,6),共5个,5=8-3,猜想正确;当n=10时,有(2,9,9),(3,8,9),(4,7,9),(5,6,9),(4,8,8),(5,7,8),(6,6,8),(6,7,7),共8个,8≠10-3,猜想不正确.
第2课时 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
1. D 2. C 3. (1) AB (2) CD (3) EF 4. 23 5. 10°
6. (1) 解:△ABC是直角三角形.理由如下:
因为在△ABC中,CD是高,∠A=∠DCB,
所以∠CDA=90°,
所以∠A+∠ACD=90°,
所以∠DCB+∠ACD=90°,
所以∠ACB=90°,
所以△ABC是直角三角形.
(2) 证明:因为AE是角平分线,
所以∠DAF=∠CAE.
因为∠FDA=90°,∠ACE=90°,
所以∠DAF+∠AFD=90°,∠CAE+∠CEA=90°,
所以∠AFD=∠CEA.
因为∠AFD=∠CFE,
所以∠CFE=∠CEA,
即∠CFE=∠CEF.
7. C 8. 45° 9. 1
10. 解:(1) A
(2) ①如图1,BF即为所求.
②如图2,BH即为所求.
图1 图2
11. 解:(1) 因为BD⊥AC,CE⊥AB,
所以∠ADF=∠AEF=90°.
因为∠ADF+∠BAC+∠DFE+∠AEF=360°,∠BAC=45°,
所以∠DFE=135°,
所以∠BFC=∠DFE=135°.
(2) 因为BD⊥AC,CE⊥AB,
所以∠ADF=∠AEF=90°.
因为∠ADF+∠BAC+∠DFE+∠AEF=360°,
所以∠BAC+∠DFE=180°.
因为∠BFC=∠DFE,
所以∠BAC+∠BFC=180°.
当∠BFC=∠DFE=2∠BAC=2α时,3α=180°,解得α=60°;
当∠BFC=∠DFE=∠BAC=α时,α=180°,解得α=120°.
综上,α=60°或α=120°;
(3) 因为BD⊥AC,CE⊥AB,
所以∠ADF=∠AEF=90°.
因为∠ADF+∠BAC+∠DFE+∠AEF=360°,
所以∠BAC+∠DFE=180°.
因为∠BFC=∠DFE,
所以∠BAC+∠BFC=180°.
因为∠BAC=α,∠FBC+∠FCB+∠BFC=180°,
所以∠FBC+∠FCB=∠BAC=α,∠BFC=180°-α.
因为∠BFE=∠CFD,
所以∠EBF=∠DCF,
所以∠EBF=∠DCF=∠BFC-∠BEC=90°-α.
因为∠ABD的平分线与∠ACE的平分线交于点G,
所以∠GBF=∠GCF=∠EBF=∠DCF,
所以∠GBF+∠GCF=2×∠EBF=∠DCF=90°-α,
所以∠BGC=180°-∠GBF-∠GCF-∠FBC-∠FCB=90°.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