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调研测试生物试卷(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重庆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调研测试生物试卷(有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8-20 17:34: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重庆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调研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
1.巨噬细胞中溶酶体酶合成的场所是( )
A.核糖体 B.溶酶体 C.线粒体 D.中心体
2.婴幼儿若缺乏某些必需元素,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症状。根据表中所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元素 正常值参考范围全血 ( mmol/L) 缺乏时的症状
锌 58-110 厌食、脱发、智力低下、痤疮
铁 6.50-8.49 贫血、厌食、免疫力低下
钙 2.25-2.75 骨软化症、佝偻病
碘 尿液中100-300 (μg/L) 甲状腺肿大、智力低下
A.在细胞中,上述元素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
B.当血液中铁元素的含量低于6.50mmol/L时,可能会引发镰状细胞贫血
C.当血液中钙的含量降至2.25 mmol/L 以下时,可能会引发抽搐
D.碘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被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吸收
3.瞳孔的活动是由瞳孔括约肌和瞳孔开大肌(也称为辐射肌)共同控制的。当瞳孔括约肌收缩时,瞳孔会缩小; 而当瞳孔开大肌收缩时,瞳孔则会扩大。硫酸阿托品是一种乙酰胆碱的拮抗剂,它通过与乙酰胆碱受体竞争性结合来阻止乙酰胆碱的作用。在医学实践中,医生通常会给患者滴入硫酸阿托品眼药水,目的是使瞳孔扩大。这种做法有助于进行眼部检查或治疗某些眼部疾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硫酸阿托品导致瞳孔的变化与紧张状态下瞳孔的变化特点相反
B.硫酸阿托品与乙酰胆碱受体的结合力强于乙酰胆碱
C.如果副交感神经都以乙酰胆碱为递质,则心肌和小肠平滑肌的乙酰胆碱受体不同
D.睡觉时,支配瞳孔括约肌的副交感神经兴奋
4.免疫逃逸是指病原体或肿瘤细胞通过多种机制避免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肿瘤细胞实现免疫逃逸的一种策略是降低肿瘤抗原基因的表达,这通常是由于肿瘤抗原基因发生突变,导致肿瘤抗原不能合成或者合成减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肿瘤细胞由于快速分裂,相较于神经细胞,更易频繁发生基因突变
B.从进化的视角来看,肿瘤的形成是免疫系统和细胞凋亡机制选择的结果
C.降低肿瘤抗原基因的表达,能够使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系统的监控
D.原癌基因可能控制肿瘤抗原合成,导致免疫逃逸
5.研究发现,血液中碘浓度上升初期会促进甲状腺激素合成; 然而,碘摄入过量则会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长期过量摄入碘会使抑制作用减弱,合成量恢复。碘摄入不足时,甲状腺的上皮细胞会提高碘吸收能力,以促进激素合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婴幼儿大量摄入碘可能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
B.甲状腺细胞摄入碘的能力与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存在反馈调节
C.增加碘的摄入有利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D.甲状腺可以根据血碘含量调节激素分泌,确保甲状腺功能维持在适宜水平
6.九段沙是长江口一个新生沙洲,成陆历史仅60余年。形成之初,仅有蔗草和海三棱薰草生长。慢慢地,在一些高潮时露出水平面的地方生长出芦苇种群。1997年,岛上开始出现外来物种互花米草。表中列出了1998 年、2002年、2004 年三个时期九段沙的岛屿面积以及三种植被面积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变化情况 1998年 2002 年 2004年
面积(hm ) 比例(%) 面积( hm ) 比例(%) 面积(hm ) 比例(%)
芦苇 156.50 9.68 910.22 23.17 1516.42 22.76
互花米草 15.76 0.97 427.37 10.87 1458.08 21.88
薰草/海三棱煎草 1445.30 89.35 2591.47 65.96 3688.37 55.36
岛屿面积 1617.56 3929.06 6662.87
A.岛上群落演替的类型属于次生演替
B.蕉草、海三棱蔗草群落正在向以芦苇和互花米草作为优势物种的群落演替
C.互花米草和芦苇之间属于种间竞争关系
D.互花米草的生态习性与芦苇相似,互花米草入侵不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
7.在哺乳动物体内,某些细胞的葡萄糖氧化过程可以通过三种不同的途径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有氧氧化以及磷酸戊糖途径。磷酸戊糖途径分解葡萄糖产生NADPH,CO2和戊糖等多种中间产物,该途径的中间产物可进一步合成核苷酸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癌细胞磷酸戊糖途径比肌肉细胞旺盛
B.针对磷酸戊糖途径的抑制可能成为癌症治疗的潜在策略
C.NADPH是一种活跃的还原剂,可以防止细胞中的重要结构被氧化损伤
D.磷酸戊糖途径和有氧呼吸都会产生NADPH
8.某植物卷叶和直叶是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D、d控制,D、d位于常染色体上,且D对d表现为完全显性。大面积种植的直叶植物地里偶然发现一株卷叶植株甲。育种专家利用甲植株培育出了一系列植株,并且用这些植株做了如下的杂交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杂交编号 亲本组合 结实数/授粉的小花数目 结实率
① ♀纯合直叶×♂纯合卷叶 90/360 25%
② ♀纯合卷叶×♂纯合直叶 360/360 100%
③ ♀纯合直叶×♂纯合直叶 360/360 100%
A.卷叶基因最可能为显性基因
B.把D基因和d基因在同种条件下进行电泳,电泳条带的位置可能一样
C.用杂合子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1∶8
D.由三组杂交实验推断,该变异导致含有卷叶基因的雄配子育性降低
9.病毒感染会导致植物生病,进而影响其产量和品质。育种专家采用多种方法来培育脱毒植物,使用嘌呤和嘧啶的类似物来处理植株,从而获得健康的脱毒植株是一种常用方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通常使用嘌呤和嘧啶的类似物处理植株,其原理是碱基类似物能够干扰病毒核酸的复制过程
B.常常用马铃薯块茎培养脱毒苗,培养前先用75%的酒精和次氯酸钠溶液对块茎进行消毒
C.香蕉比玉米更容易把感染的病毒传给后代
D.在培养脱毒苗的过程中,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等物质
10.科学家将多种转录因子基因转入已分化的体细胞,实现了细胞的重编程,成功培育出了一种与胚胎干细胞相似的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iPS)。随后,他们逐步减少导入的基因数量,最终确定仅使用四种转录因子基因:c- Myc、Oct3/4、Sox2和Klf4就能够将成纤维细胞转化为iPS细胞,根据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将患者细胞转化为iPS细胞,再培养成视网膜细胞并移植到其体内,可以避免免疫排斥
B.在研究过程中,科学家采用了减法原理来控制变量
C.培养基中必须添加血清,因为它含有生长因子、氨基酸、生长素等多种成分
D.在体外培养iPS细胞时,定期更换培养液可以清除细胞代谢产物
11.西湖大学柴继杰团队的研究发现,番茄植株中的抗病蛋白(NRC蛋白)即使在无病原体入侵时也维持较高水平,却能避免过度免疫。其原因在于NRC蛋白倾向于形成二聚体或四聚体,并且这些多聚体处于非活性构象。关于 NRC 蛋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让NRC蛋白二聚体和四聚体解聚可能增强番茄对病虫害的抵抗力
B.NRC蛋白的N原子主要蕴含在氨基中
C.高温条件易引发植物病害,可能与NRC蛋白构象改变有关
D.通过盐析提取的NRC蛋白有抗虫活性
12.采用巴氏消毒法进行杀菌处理的牛奶通常被称为“巴氏杀菌乳”,某款牛奶的产品介绍如图所示。根据图上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巴氏消毒的优点是既能杀死所有微生物,又不破坏牛奶的成分
B.如果盒装牛奶出现鼓包,很可能是乳酸菌污染导致
C.鲜牛奶应保存在2-6℃条件下,因为在这个区间的温度能够杀死微生物
D.巴氏消毒可以破坏微生物的蛋白质结构,使其失去活性
13.下图阐释了激素Y对X细胞的调节机制。激素Y与X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促进GTP取代G蛋白上的GDP,激活G蛋白,触发一系列细胞内的信号传导过程,从而调节细胞的代谢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激素Y可能是蛋白质类激素、也可能是亲脂性小分子激素
B.受体蛋白跨膜部分的亲水性较强
C.G 蛋白的结构随其结合GDP 或 GTP 而变化
D.该细胞可能是肌肉细胞
14.当巨噬细胞遇到病原体,释放白细胞介素-1等细胞因子,这些因子通过血液运至大脑,激活下丘脑神经元,引起发热。发热增强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能力,同时促进肝脏和脾脏储存铁离子,限制细菌生长,这是机体的一种防御机制,但高热可能损害身体,甚至可能致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适当发热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
B.铁离子可能是细菌生长繁殖的必需元素
C.发热过程受神经—体液—免疫系统调节
D.被激活的白细胞介素-1能直接杀灭入侵的微生物
15.图为某家族的遗传图谱,甲病的相关基因用A、á表示,乙病的相关基因用B、b表示。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A.如果有一种病是伴性遗传,只可能是乙病
B.若7号患甲病的概率是1/303,则人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1%
C.1、2号再生一个两病均患的孩子的概率为1/16
D.4号与2号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3
二、解答题
16. 长江某支流F江,实施十年禁渔措施后,鱼类资源得到了显著恢复。特别是一些品质上乘的鱼种,如马口鱼、红眼鳟、鳜鱼等。
(1)F江中所有马口鱼构成的生命系统层次为 。直接决定马口鱼数量增长的种群数量特征为 。
(2)在自然环境中,马口鱼的数量增长呈现“S”型曲线,其数学模型可以表示为:种群增长速率=rN(K-N)/K其中,N为某时期种群的数量,r为瞬时增长率,K为环境容纳量。建立该数学模型的步骤为t ①观察研究对象; ②提出合理假设; ③建立数学模型; ④ ,该模型的建立没有考虑 (请填一个) 等非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如果未来解禁,要实现马口鱼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捕捞后其种群数量应保持在 。
(3)马口鱼、红眼鳟、鳜鱼常常分布在不同深度的水层中,这主要是由 等因素决定。
17. 强光会导致光合作用下降,即光抑制现象。其原因之一是强光下植物体内NADP 不足,使得电子传递给氧气形成有害的超氧阴离子,损害光合结构。玉米和大豆可以通过光呼吸消耗氧气,从而减轻光抑制的影响。在光呼吸过程中,Rubisco 酶在高氧低二氧化碳的环境中促使RuBP发生氧化反应,而在正常的光合作用条件下,它则催化 RuBP 固定CO2。根据信息回答问题:

(1)Rubisco酶分布的场所是 ,玉米、大豆等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中消耗O2的场所有 。
(2)在高O 含量的环境中,植物 (填“能”或“不能”) 进行光合作用。列举出生产中促进大棚玉米、大豆等作物增产的措施: (至少两个)。
(3)强光条件下 NADP+不足是因为 。科学家利用能接收电子的人工电子梭(铁氰化钾) 有效解除微藻的光抑制现象。当光照强度过大时,加入铁氰化钾能够有效解除光抑制的原理是 。
18. 斯威尔综合征患者身体特征表现为女性,其体内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研究发现患者Y染色体上SRY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中,一个酪氨酸变成了苯丙氨酸,其余氨基酸序列未发生改变。一位患红绿色盲(致病基因用b表示)的斯威尔综合征患者与一名正常男性结婚并产下后代(已知含YY染色体的个体不能存活,不考虑其他变异情况),如图是该家庭的部分遗传图谱。
(1)导致斯威尔综合征出现的变异类型是 。
(2)个体Ⅱ-1患红绿色盲的概率为 ,Ⅱ-3的基因型为
(3)人群中,色盲基因b的频率为7%,则Ⅱ3与一个无亲缘关系的不患斯威尔综合征的女性结婚,后代患色盲的概率为 。
(4)如果Ⅱ-1与正常男性结婚,下列方法中能够检测后代是否患斯威尔综合征的有 。
A.羊水检测 B.基因检测 C.B超
19.为了精确定位cotB蛋白质在细胞中的分布,科学家们构建了一种融合蛋白,即将外源的绿色荧光蛋白 gfp基因与cotB蛋白基因结合。通过将这一融合基因构建到基因表达载体中,并将其导入芽孢杆菌中,通过观察芽孢杆菌中绿色荧光的分布,就能够确定cotB 蛋白在细胞内的确切位置。
(1)上图中,最适合用绿色荧光来检测融合基因是否表达的基因表达载体是 (填“甲”或“乙”)。最适合的基因表达载体中, 号脱氧核苷酸链是转录时的模板链。
(2)把导入基因表达载体后的芽孢杆菌接种在含有 的固体培养基上,以获得若干菌落。该过程能否筛选出含有目的基因的纯培养物 (填“能”或“否”)。
(3)为了提高芽孢杆菌转化率,常常用 处理芽孢杆菌细胞,使细胞处于一种能吸收周围环境中DNA分子的生理状态。若要确定基因表达载体是否导入细胞,还可以用电泳等方法在 水平检测。
三、实验题
20.乙草胺是一种除草剂。杂草的种子在萌发过程中,主要通过胚芽鞘吸收乙草胺,导致其在出土前或刚出土时死亡。乙草胺的作用机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阻止细胞增殖。如果使用乙草胺较晚,幼芽及胚芽鞘出土后,除草效果就会下降。作物通常对此除草剂具有较高的耐受性。研究人员以棉花根尖为材料,探究乙草胺对其有丝分裂的影响。图中细胞分裂指数(%)的计算公式为:细胞分裂指数(%)=分裂的细胞数/观察总细胞数×100%。

(1)据图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 , 因变量是 。
(2)乙草胺浓度为0mg/L的处理组为对照组,设置对照组的作用是 。
(3)乙草胺直接发挥作用的时期为 。
(4)乙草胺对 (填“单子叶植物”或“双子叶植物”)杂草种子萌发的抑制效果较为显著。
(5)科学家在研究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时,应选择根尖的 (填部位)作为观察材料,因为这一区域细胞分裂活跃,便于观察细胞周期的不同阶段。
参考答案
1.A
2.B
3.A
4.D
5.C
6.D
7.D
8.C
9.B
10.C
11.B
12.D
13.C
14.D
15.D
16.(1) 种群 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
(2) 对模型进行检验和修正 气温、降水等气候因素 K/2
(3)栖息空间和食物
17.(1) 叶绿体基质 叶绿体和线粒体
(2) 能 光照管理、控制温度、湿度调节、控制好大棚中 O 的浓度、合理施肥
(3) 强光下光反应远远快于暗反应,光反应消耗NADP 速率大; 暗反应提供的NADP 不足 铁氰化钾能接收电子从而降低超氧阴离子对光合结构损伤的程度
18.(1)基因突变
(2) 0 XbY
(3)7%
(4)AB
19.(1) 甲 1
(2) Ampr (氨卡青霉素) 否
(3) Ca2+ 分子
20.(1) 乙草胺浓度和处理时间 细胞分裂指数
(2)排除自变量之外的其他因素对实验的干扰
(3)前期
(4)单子叶植物
(5)分生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