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十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这种兴趣你现在不能寻出,将来永不会寻出的。凡人都越老越麻木,你现在已比不上三五岁的小孩子那样好奇、那样兴味淋漓了。你长大一岁,你感觉兴味的锐敏力便须迟钝一分。达尔文在自传里曾经说过,他幼时颇好文学和音乐,壮时因为研究生物学,把文学和音乐都丢开了,到老来他再想拿诗歌来消遣,便寻不出趣味来了。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便会萎谢。比方打网球,你在中学时欢喜打,你到老都欢喜打。假如你在中学时代错过机会,后来要发愿去学,比登天还要难十倍。养成读书习惯也是这样。
你也许说,你在学校里终日念讲义看课本就是读书吗?讲义课本着意在平均发展基本知识,固亦不可不读。但是你如果以为念讲义看课本,便尽读书之能事,就是大错特错。第一,学校功课门类虽多,而范围终究窄狭。你的天才也许与学校所有功课都不相近,自己在课外研究,去发现自己性之所近的学问。再比方你对于某种功课不感兴趣,这也许并非由于性不相近,只是规定课本不合你的口胃。你如果能自己在课外发现好书籍,你对于那种功课的兴趣也许就因而浓厚起来了。第二,念讲义看课本,免不掉若干拘束,想借此培养兴趣,颇是难事。比方有一本小说,平时自由拿来消遣,觉得多么有趣,一旦把它拿来当课本读,用预备考试的方法去读,便不免索然寡味了。兴趣要逍遥自在地不受拘束地发展,所以为培养读书兴趣起见,应该从读课外书入手。
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没有一读的价值。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你须慎加选择。我不能告诉你必读的书,我能告诉你不必读的书。许多人曾抱定宗旨不读现代出版的新书。因为许多流行的新书只是迎合一时社会心理,实在毫无价值,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的书才有永久性,才值得读一遍两遍以至于无数遍。我不敢劝你完全不读新书,我却希望你特别注意这一点,因为现代青年颇有非新书不读的风气。别的事都可以学时髦,惟有读书做学问不能学时髦。我所指不必读的书,不是新书,是谈书的书,是值不得读第二遍的书。走进一个图书馆,你尽管看见千卷万卷的纸本子,其中真正能够称为“书”的恐怕难上十卷百卷。你应该读的只是这十卷百卷的书。在这些书中间,你不但可以得较真确的知识,而且可以于无形中吸收大学者治学的精神和方法。这些书才能撼动你的心灵,激动你的思考。其他像“文学大纲”“科学大纲”以及杂志报章上的书评,实在都不能供你受用。你与其读千卷万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你与其读千卷万卷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
(节选自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材料二:
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读者的第一要务乃是认识自己进而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共鸣的作品,而不要遵循任何的模式或者教学大纲!他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仅仅因为某部作品有名,因为羞于不了解它就强迫自己去阅读,实乃大错而特错。恰恰相反,每个人都该在他感觉最自然的地方,开始对书籍的阅读、了解和喜爱。有的人在学生时代已早早发现自己对优美诗歌的爱好,也有人更爱好历史和乡土传说;有的人也许喜欢民歌,还有人觉得阅读那种细致考察我们心灵的感受并给予高度理性解释的作品,更加富有魅力和令人欣喜。阅读之路有千万条。可以从小学课本和日历出发,而终结于莎士比亚、歌德或者但丁。一本别人称赞而我们也试图阅读却引不起兴趣的作品,一本令我们反感、无法读进去的作品,千万别强迫自己耐着性子硬往下读,应该干脆放弃。所以也不要过分鼓励和规劝小孩子和年轻人去读某一专门范围内的书;否则,会搞得他们终生厌恶那些最优美的著作,是的,甚至厌恶读书本身。让每个人凭自己的爱好去开始阅读,读一部文学作品或者一首诗,或者一则报道、一篇论文,以此为出发点,然后再扩而大之。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节选自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养成读书这种良好的习惯,才可能在闲暇时有精神寄托,避免被恶习惯引诱。
B.门类较多的学校课程注重平均发展基本知识,导致课本难以培养学生的兴趣。
C.黑塞认为,对读者的心灵感受给予高度理性解释的作品魅力高于历史类作品。
D.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读者的个性或人格,影响着他从阅读中获得教养的效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用打网球的例子,意在说明读书习惯要设法在青年时培养,错过时机就很难培养了。
B.朱光潜提醒青年读书要“慎加选择”,因为许多书并没有阅读的价值,其中包括某些新书。
C.黑塞说读书无须走“义务之路”,指阅读应是基于爱的主动选择,不必听从他人的建议。
D.两位作者都认为阅读的效果与读书的数量没有必然联系,并都指出了不恰当阅读的危害。
3.下列材料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很多读书家从孩提的时候便在课本中发现若干诗或故事之美,随着年龄增长到能够轻松地读通那些之后,便舍不得丢开它们,一步一步向书籍的世界中踏进去了。
B.米兰·昆德拉指出,一部小说作品能够顺利改编成其他艺术形式,是这一作品艺术上还不够纯粹的标志。无论如何改编,其思想内涵和艺术匠心也必然会有所丢弃。
C.《上图书馆》的作者王佐良,上中学时在《中学生》杂志上读到有关斯蒂文生的小说《宝岛》的文字,颇感有趣,于是对斯蒂文生的其他小说也产生了好奇心。
D.黑塞认为,阅读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
4.两则材料分别用“信”和“随笔”的形式来写,但都具有议论的性质,请简要分析两者在论证方法上的相同点。
5.结合两则材料的观点,补全下表“启示”一栏中的内容。
人物 阅读经历 启示
作家余华 在他小学毕业的那一年,父亲为他办了一张图书馆的借书证,自那时起他就开始喜欢阅读小说了 ①
某高中生 想读莫言的《檀香刑》,为节省时间,先读了书评,看到其中一条“写的太残忍了,不要看”,于是弃读。 ②
作家黑塞 发现自己对祖父的巨大藏书室里的绝大多数书籍不感兴趣,但却从中发觉到自己感兴趣的《鲁滨逊漂流记》,从此就孜孜不倦地阅读一摞一摞的书。 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杭江之秋
傅东华
①从前谢灵运游山,“伐木取径,……从者数百人”,以致被人疑为山贼。现在人在火车上看风景,虽不至像康乐公那样杀风景,但在那种主张策杖独步而将自己也装进去做山水人物的诗人们看来,总觉得这样的事情是有伤风雅的。不过,我们如果暂时不谈风雅,那么觉得火车上看风景也有一种特别的风味。
风景本是静物,坐在火车上看就变动的了。那风景会移步换形,供给你一套连续不断的不同景象,使你在数小时之内就能获得数百里风景的轮廓。这样的风景就是一部以自然美做题材的小说,它是有情节的,有布局的——有开场,有Climax[1]也有大团圆的。
新辟的杭江铁路从去年春天通车到兰溪,我们的自然文坛就又新出版了一部这样的小说。批评家的赞美声早已传到我耳朵里,但我直到秋天才有工夫去读它。然而秋天是多么幸运的一个日子啊!我竟于无意之中得见杭江风景最美的表现。
秋是老的了,天又下着蒙蒙雨,正是读好书的时节。
从江边开行以后,我就一直凝神的准备着——准备着尽情赏鉴一番,准备着一幅幅的画图连续映照在两边玻璃窗上。
萧山站过去了,临浦站过去了。这样差不多一个多钟头,只偶然瞥见一两点遥远的山影,大部分还是沪杭路上那种紧接地平线的平畴,我便开始有点觉得失望。于是到了尖山站,你瞧,来了——山来了。
山来了,平畴突然被山吞下去了。我们夹进了山的行列,山做我们前面的仪仗了。有时你伸出手去差不多就可摸着山壁,但是大部分地方山的倾斜都极大。你虽在两面山脚的缝里走,离开山的本峰仍旧还很远,因而使你有相当的角度可以窥见山的全形。②但是哪一块山肯把它的全形给你看呢?哪一块山都和它的同伴们或者并肩,或者交臂,或者搂抱,或者叠股。有的从她伙伴们的肩膊缝里露出半个罩着面幕的容颜,有的从她姊妹行的云鬓边透出一弯轻扫淡妆的眉黛。浓妆的居于前列,随着你行程的弯曲献媚呈妍;淡妆的躲在后边,目送你忍心奔驶而前,有若依依不舍的态度。
于是过了湄池,便又换了一幕。突然间,我们车上的光线失掉均衡了。突然间,有一道黑影闯入我们的右侧。急忙抬头看时,原来是一列重叠的山嶂从烟雾迷漫中慢慢地遮上前来。
这时最奇的景象,就是左右两侧山容明暗之不一。你向左看时,山的轮廓很暧昧;向右看时,却如几何图画一般的分明。你以为这当然是“秋雨隔田塍”的现象所致,但是走过几分钟之后,暧昧和分明的方向忽然互换了,而我们却是明明按直线走的。谁能解释这种神秘呢?
到直埠了。从此神秘剧就告结束,而浓艳的中古浪漫剧开幕了。幕开之后,就见两旁竖着不断的围屏,地上铺着一条广漠的厚毯。围屏是一律浓绿色的,地毯则由黄、红、绿三种彩色构成。黄的是未割的绥稻,红的是荞麦,绿的是菜蔬。可是谁管它什么是什么呢?我们目不暇接了。这三种彩色构成了平面几何的一切图形,织成了波斯毯、荷兰毯、纬成绸、云霞缎……一切人类所能想象的花样。
且因我们自己如飞的奔驶,那三种基本色素就起了三色板的作用,在向后飞驰的过程中化成一切可能的彩色。浓艳极了,富丽极了!我们领略着文艺复兴期的荷兰的画图,我们身入了《天方夜谭》的苏丹的宫殿。
而且水也出来了。一路来我们也曾见过许多水,但都不是构成风景的因素。过了郑家坞之后,才见有曲折澄莹的山涧山溪,随山势的纡回共同构成了旋律。杭江路的风景到郑家坞而后山水备。
③于是我们转了一个弯,就要和杭江秋景最精彩的部分对面——就要达到我们的Climax了。
苏溪!——就是这个名字也像具有几分的魅惑,但已不属出产西施的诸暨境了。
既有定形,就有尽处,有尽处就单调了。你站在这个地方,你是要对几何家的本身也发生怀疑的。你如果尝试说:在某一瞬间,我前面有一条路。左手有一座山,右手有一条水。不,不对;绝没有这样整齐。事实上,你前面是没有路的,最多也不过几码的路,就又被山挡住,然而你的火车仍可开过去,路自然出来了。你说山在左手,也许它实在在你的背后;你说水在右手,也许它实在在你的面前。④因为一切几何学的图形都被打破了,你这一瞬间是在这样一个畸形的圈子里,过了一瞬间就换了一个圈子,依旧是畸形的,却已经完全不同了……
寻常,风景是由山水两种要素构成的,平畴不是风景的因素。所以山水画者大都由水畔起山,山脚带水,断没有把一片平畴画入山水之间的。在这一带,有山,有水,有溪滩,却也有平畴,但都布置得那么错落,支配得那么调和,并不因有平畴而破坏了山水自然的结构,这就又是这最精彩部分的风景的一个特色。
此后将近义乌县城一带,自然的美就不得不让步给人类更平凡的需要了,山水退为田畴了,红叶也渐稀疏了。不过,我们这部小说现在尚未完成,其余三分之一的回目不知究竟怎样[2],将来的大团圆只好听下回分解了。
(有删改)
注:[1]C1imax:英语,高潮。[2]其余三分之一的回目不知究竟怎样:杭江铁路全长三百多公里,其中兰溪至江山一百多公里当时尚未完成。
6.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①从谢灵运游山和现代人坐火车看风景的对照落笔,作者认为后者虽有伤风雅,但也别有风味。
B.句②运用排比、拟人等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群山的姿态万千,表达了作者对山峦的喜爱之情。
C.句③写出车上看到的秋景就像一部有情节、有布局、有开场、有高潮的活动影片,苏溪是影片高潮。
D.句④的“畸形”一词并不突兀,形容此处都不是规则常态的圆形,体现了作者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制作这部以自然美为题材的活动影片时,他既是摄影师,也是小说家、戏剧家和画家。
B.风景是静的,火车是动的,有动有静,由此构成的连绵风景画给读者带来别具一格的审美体验。
C.文章对山、水、草、木、平畴等做了客观冷静的记述,令未曾目睹这一带秋景的读者如临其境。
D.本篇和《故都的秋》两文的结尾在表达时都运用了数字,具体鲜明地传达出作者对自然的独特情感。
8.结合文本,解释加点词“神秘剧”和“中古浪漫剧”的含意。
9.本文的结构“散而不乱”,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一特征。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1]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⑤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2],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⑥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3],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注:[1]语出《诗经·小雅·小明》。靖共,即“靖恭”,恭谨地奉守。介,佐助。景,大。[2]滫,臭水。[3]柱,同“祝”,折断。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子不近A庶B人C不服D其质E非F不美也G所渐者H然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就,意为“靠近”“接近”,与下文“火就燥也”“水就湿也”两“就”字含义相同。
B.生,意为“出生”“一出生”,与《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句中“生”字含义相同。
C.言,意为“说”“表述”,与《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句中“言”含义相同。
D.而,与《赤壁赋》“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句中“而”均为转折连词,可译为“却”。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②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句中的“日”字,呼应文首“学不可以已”的说法。
B.文中举用蒙鸠、射干等事例,意在阐释君子应立身谨慎、切忌居高位而忘危的观点。
C.②至⑦节,每节论述一个问题,或先提观点再阐释,或先论证再得出结论,形式灵活。
D.作者认为,学习的重要目的是积善成德,涵育君子人格。此观点符合儒家传统思想。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
14.教材编者认为课文《劝学》所选四节“在原文中并不前后相连”,但“可以看作独立的篇章”。结合材料内容,简要阐释编者在选编课文时,删弃材料③⑤⑥节的原因。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移居二首(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1]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2],力耕不吾欺。
注:[1]将,岂。[2]纪,料理。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两句,写诗人于春秋佳日登高赋诗,虽无一字描摹景物,而当时风光、诗人襟怀,令人追慕怀想。
B.“过门”两句,描写邻人相会场景,大家互相招呼,来往随便,没有士大夫间拜会的虚礼,反见情意真率。
C.“此理”两句,采用设问手法,表现诗人与邻居相聚言笑之乐,“无为去兹”的劝告,更突出了其淳朴情谊。
D.本诗与《归园田居(其一)》均写田园之乐,但本诗侧重写与人相得之欢,《归》侧重写田园风光之美。
16.画线句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音乐史记载,唐朝时期,琵琶演奏手法丰富,曲目繁多。白居易《琵琶行》中的“ , ”可作为上述观点的佐证。
(2)“酹江月”为词牌“念奴娇”的别称,其得名源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名句“ , ”。
(3)记述海上日出奇景,李白“半壁见海日”句是概写,姚鼐《登泰山记》“ , ”句则是精描。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作者、作品与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很有趣!我们不能反过来谈这三者的关系。比如,我们不能通过作者来证明读者的存在。我们只能说,作品可以证明作者存在,读者又可以证明作者与作品存在。因此,表面看是作者最重要,但是深层的思考后,你就会发现: (1) 。作者享受了荣耀,但是谁证明了这荣耀的存在呢?是读者!
同时,所有的创作活动皆已经预含了对读者的设定,一个作者在进行创作时,一般都已经有了“给谁读”的假定。
有些创作活动其实是没有读者的, (2) 。比如我们在洗澡时唱歌,自己哼歌自得其乐。旁人若听着了都要觉得难为情:怎么这般难听呢?可是,你要明白,他本来就不是唱给你听的。这在文学创作中称为“劳者自歌,非求倾听”。在山中伐木的人,劳动时哼着小曲,这时的读者事实上只有自己。
这种形态,读者与作者是合一的。这时候,创作就变成了纯粹的“诗言志”,自己讲自己的话。文学创作,就像洗澡时唱歌、睡觉时打呼噜,有着自我满足、自我愉悦、自我发泄。这是一部分在谈文学的功能与作用时的人的主张。有人强调文章乃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些人却认为并非如此,他们认为文学最重要的功能乃是梳理我自己,让心中郁结得以发抒。这种文学的功能观,把自我抒情作为文学最主要的功能。
18.下列句子中的“谁”与文中加点的“谁”,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可谁知道反动派竟从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
B.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C.“谁像你们,专看人家脸黑脸白。”凤娇的嘴很硬。
D.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的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在家族中,以己为中心,血缘关系越近,关系网络就越紧密。依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言,五服之内一般被视为差序格局的里层,五服之外则可伸缩,弹性度较大;外戚中,更是“一表三千里”。从广泛意义上论,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入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等民谚俚语对这种情形作了生动的描摹。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
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体现的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模式。当资源稀缺时,如何分配资源,在没有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的情况下往往由个人依据与“己”关系亲疏远近这一标准进行。离“己”愈近,得到的资源可能就愈多。究其实质,这种资源配置模式的根本目的是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保持已有差序格局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强烈的排外性。
(摘编自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转型》)
21.下列各项与画横线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黄庭坚写出了《登快阁》那首诗中的名句:“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B.“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
C.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D.1831年,法拉第发明了发电机,于是人类开始能够使用“电”这种新能源。
22.下面两个熟语分别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差序格局”的特点,请结合文本分析。
(1)树倒猢狲散 (2)近水楼台先得月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大自然是一张巨大的互联网,它向人类传递丰富的信息。苏格拉底、柏拉图、老子、孔子接收到了信息,于是人类有了哲学;荷马、莎士比亚、屈原、苏东坡接收到了信息,于是人类有了文学……今天,当技术互联网的触角伸向生活的各个角落,我们还需要去接收大自然这个互联网传递给我们的讯息吗?
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D 2.C 3.B 4.(1)举例论证。材料一用达尔文的例子,论述读书习惯的养成要趁早;材料二用三类人的不同喜好,来证明每个人要凭自己的爱好去开始阅读。
(2)对比论证。材料一用读课本讲义与读课外书的效果做对比,论证培养读书兴趣,应该从课外书入手的观点材料二用阅读者阅读数量的对比,说明读书的关键不在于数量,而在于是否有爱和敬重的观点。
(3)因果论证。材料一第三段用因果推理得出读书要慎加选择的结论;材料二在解释一些读书极多的人一切努力都白费的原因时,用因果推理阐述个性或人格是获得教养的重要前提。 5.①应该利用好小孩子的好奇心,在正常的时节培养阅读兴趣。
②读书要慎加选择,书评可能会影响阅读者的判断,不必读。
③读者的第一要务是要认识自己,进而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共鸣的作品。
【导语】这两篇阅读文章分别来自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和黑塞的《读书:目的和前提》,均围绕阅读习惯与兴趣展开。朱光潜强调在青年时期培养读书兴趣的重要性,认为读书应自由选择,避免被课本和流行书籍束缚。黑塞则主张阅读应基于个人兴趣和心灵共鸣,反对模式化的阅读方式。两篇文章都指出阅读的核心在于个性与心灵的共鸣,而非数量或形式。朱光潜的论述更为具体,强调选择经典书籍;黑塞则更注重阅读的自主性与内在体验。两者共同呼吁读者在阅读中找到真正的兴趣与精神寄托。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养成读书这种良好的习惯,才可能……”偷换概念。材料一第一段说“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正常的嗜好”不一定是“读书”。
B.“导致”强加因果。根据文意,“门类较多的学校课程注重平均发展基本知识”与“课本难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并不存在因果关系。
C.“黑塞认为”张冠李戴。由材料二第一段“还有人觉得阅读那种细致考察我们心灵的感受并给予高度理性解释的作品,更加富有魅力和令人欣喜”可知,这并非黑塞的观点。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不必听从他人的建议”属于无中生有。原文“他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强调阅读是主动选择,而不是强迫自己去阅读。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讲的是改编文学作品的弊端,与材料一观点无关。
A.可以证明材料一“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的观点。
C.可以证明材料一“兴趣要逍遥自在地不受拘束地发展,所以为培养读书兴趣起见,应该从读课外书入手”的观点。
D.可以证明材料一“你应该读的只是这十卷百卷的书。在这些书中间,你不但可以得较真确的知识,而且可以于无形中吸收大学者治学的精神和方法。这些书才能撼动你的心灵,激动你的思考”的观点。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1)举例论证
材料一:通过达尔文的亲身经历,即他幼时爱好文学和音乐,壮时因研究生物学丢弃了它们,到老来想再从诗歌中寻趣味却已不能,具体生动地论证了“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便会萎谢”这一观点,进而强调读书习惯要趁早养成,使论证更具说服力。材料二:列举了“有的人在学生时代已早早发现自己对优美诗歌的爱好,也有人更爱好历史和乡土传说;有的人也许喜欢民歌,还有人觉得阅读那种细致考察我们心灵的感受并给予高度理性解释的作品,更加富有魅力和令人欣喜”这三类人的不同喜好,充分说明了每个人的阅读兴趣点不同,所以应该凭自己的爱好去开始阅读,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
(2)对比论证
材料一:将读课本讲义和读课外书进行对比,指出读课本讲义存在范围窄狭、有拘束等问题,而读课外书能让兴趣逍遥自在地发展,从而突出了培养读书兴趣应从读课外书入手的观点,使论证更加鲜明有力。材料二:把“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与“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进行对比,鲜明地强调了读书的关键不在于数量,而在于是否有个性或人格,是否对书籍有爱和敬重,增强了论证的效果,让读者对观点的认识更深刻。
(3)因果论证
材料一:在第三段中,作者先指出“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没有一读的价值。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这是原因,然后得出“所以你须慎加选择”的结论,通过这种因果推理,使论证逻辑严密,富有说服力。材料二:在解释“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的原因时,指出“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通过因果推理,阐述了个性或人格是获得教养的重要前提这一观点,让论证更具逻辑性和深度。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从材料一“凡人都越老越麻木,你现在已比不上三五岁的小孩子那样好奇、那样兴味淋漓了。你长大一岁,你感觉兴味的锐敏力便须迟钝一分。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便会萎谢”可知,应该利用好小孩子的好奇心,在正常的时节培养阅读兴趣。
材料一提到“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没有一读的价值。你须慎加选择”,同时指出“杂志报章上的书评,实在都不能供你受用”,某高中生因为看了书评就放弃读《檀香刑》,说明书评可能会左右阅读者的判断。可知,读书要慎加选择,书评可能会影响阅读者的判断,不必读。
材料二明确指出“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读者的第一要务乃是认识自己进而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共鸣的作品”,黑塞从对祖父藏书室里众多书不感兴趣到发现感兴趣的《鲁滨逊漂流记》,正是认识自己阅读兴趣的过程。可知,读者的第一要务是要认识自己,进而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共鸣的作品。
6.A 7.C 8.两个词都喻指作者眼前所看到的景象。“神秘剧”是指山体在蒙蒙细雨中“暧昧和分明”交替,变幻莫测,给人以神秘感;“中古浪漫剧”是指眼前的景象色彩斑斓,富有浪漫情调。 9.①行文思路层层推进,开篇通过对比引出火车上看风景的独特风味,接着详细描述沿途的风景变化,最后表达了自然风景之美以及对杭江铁路完成的期待。
②以时空为序,移步换景,火车沿途所见的景色依次展开。
③对自然风貌的描写有序,由平畴到山地,再到江水,不同风貌依次呈现。
④首尾呼应,开头以小说作比引入,结尾以小说作比收束。
【导语】这篇充满诗意的散文,作者以火车旅行为线索,描绘了杭江铁路沿线的秋景,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文章语言优美,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将静态的风景动态化,赋予山水以生命和情感。作者巧妙地将风景比作小说、戏剧和画作,既展现了自然的多变与壮丽,又表达了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全文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生的思考。
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中精彩语句的能力。
A.“作者认为后者虽有伤风雅”错误,原文表达的是像谢灵运这些主张策杖独步看风景的诗人们觉得这样的事情有伤风雅,而不是作者认为“有伤风雅”。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对山、水、草、木、平畴等做了客观冷静的记述”错误,作者情溢于物,对景物的描写带有主观的喜爱之情。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
①“神秘剧”:结合上文“过了湄池”“我们车上的光线失掉均衡”“左右两侧山容明暗之不一”“走过几分钟之后,暧昧和分明的方向忽然互换”可知,是作者描述火车经过湄池后,山景明暗变化莫测的场景,这一段旅程最奇的景象,是“左右两侧山容明暗之不一”,并且这种明暗方向会突然“暧昧和分明的方向”,令人感到神秘莫测。这种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仿佛是一场充满悬念和神秘感的戏剧。
②“中古浪漫剧”:结合“到直埠”“就见两旁竖着不断的围屏,地上铺着一条广漠的厚毯。围屏是一律浓绿色的,地毯则由黄、红、绿三种彩色构成。黄的是未割的绥稻,红的是荞麦,绿的是菜蔬”,是火车到达直埠后,作者看到的浓艳的田园风光,两旁是浓绿色的围屏,地上铺着由黄、红、绿三种彩色构成的“地毯”,色彩斑斓,富丽堂皇。这种景象呈现出一种浪漫而梦幻的氛围。
“神秘剧”和“中古浪漫剧”是比喻作者在旅途中眼前所看到的不同景象。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特征的能力。
①行文思路上,文章从谢灵运“伐木取径,……从者数百人”的游山与现代人“在火车上看风景”的对比入手,引出火车上看风景“也有一种特别的风味”的独特体验。接着,作者详细描述了火车行进过程中所见的风景变化,从萧山站到临浦站,再到尖山站,风景逐渐从平畴过渡到山峦,再到山水相间的复杂景象。最后,文章以苏溪作为高潮,总结了杭江秋景的精彩部分。整个行文思路层层推进,逻辑清晰。
②从顺序上,文章以火车行进的时间和空间为序,随着火车的移动,风景也随之变化。从江边开行,经过萧山站、临浦站、尖山站、湄池、直埠、郑家坞,最终到达苏溪,每一段路程都有不同的风景描写。这种移步换景的手法,使得文章的结构紧凑,脉络分明。
③景物描写上,作者对自然风貌的描写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例如,先描写平畴,再描写山峦,接着是山水相间的景象,最后是苏溪的高潮部分。每一部分的描写都紧扣主题,有序展开,使得文章的内容丰富而不杂乱。
④文章开头将火车上看风景比作一部以自然美为题材的小说,有情节、有布局、有开场、有高潮。结尾处再次提到“我们这部小说现在尚未完成”,呼应了开篇的比喻。这种首尾呼应的手法,使得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主题更加鲜明。
10.ADG 11.A 12.B 13.(1)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大江大河。
(2)所以,靶子设置好了,就会引来弓箭的射击;树木长茂盛了,就会招来斧头的砍伐。 14.(1)课文以“学不可以已”为论点,分别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态度等方面对此观点展开论述,条理清晰,自成一体。(2)材料③⑤⑥节则分别阐述先王遗言的作用、外在环境对人成长的影响、谨言慎行的必要性,与“学不可以已”这一观点的论述关系并不紧密。故而删除。
【导语】这篇文章选自《荀子·劝学》,通过丰富的比喻和事例,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文章以“学不可以已”开篇,强调学习的持续性,随后通过“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等自然现象,说明学习可以使人超越自我。文中还指出,君子应善于借助外物,注重积累,并谨慎立身,以避免祸患。文章结构严谨,论述层层递进,既有理论阐述,又有具体例证,充分体现了荀子重视学习、强调实践的思想。整体语言简练,富有哲理,具有强烈的劝诫意义。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君子就不愿意接近它,普通人就不愿意佩戴它,它的本质并非不美好,是浸泡它的臭水使它这样的。
“君子不近”与“庶人不服”结构一致,各自断开,AD处断开;
“其质非不美也”与“所渐者然也”都是判断句,G处断开。
故选ADG。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句意: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火一定向干燥处延烧。/水一定向湿润处流动。
B.错误。选文中“生”同“性”,意为“天性”/一出生。句意: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人不是生下来就都懂得许多道理的。
C.错误。名词,意为“语言”/助词,无义。句意:所以言语可能带来祸患。/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
D.错误。选文中“而”表并列/表转折。句意: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江水总是不停的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意在阐释君子应立身谨慎、切忌居高位而忘危的观点”错,主要阐述君子为防邪僻而近中正,应“择乡”“就士”,注意学习环境的观点。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假”,借助;“水”,游泳;“绝”,横渡。
(2)“是故”,所以、因此;“质的”,靶子;“张”,设置。
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思想观点的能力。
(1)课文论述集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内容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即可以提升和改变自己;“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论述了学习的作用,强调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等则从积累、坚持、专心等方面论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课文围绕“学不可以已”,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展开,逻辑连贯,体系完整,能让读者清晰理解核心观点。
(2)材料③⑤⑥节偏离主题:材料③强调先王遗言作用,材料⑤侧重外在环境影响,材料⑥关乎谨言慎行,均与 “学不可以已” 的直接关联性弱,会使论述焦点分散。因此,为突出主题、保持论述的集中性和逻辑性,选编课文时删弃了这几节。
参考译文:
①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②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③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有多高;不亲临深涧,就不知道地有多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有多博大。干地、越国、东夷、北貉之人,出生时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诗经》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恭谨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之道。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洪福、祥瑞。”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了。
④我曾经整天发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臂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比原来加大,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大江大河。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⑤南方有一种鸟,名字叫蒙鸠,用羽毛作巢,还用毛发把巢细细编结,它把巢筑在芦苇上。大风吹过,苇秆折断,鸟蛋摔烂了,幼鸟摔死了。这不是鸟巢不完美,而是它所依托的芦苇使它这样的。西方有一种草,名字叫射干,茎秆长仅四寸,它生长在高山上,能俯临百丈深渊。不是它的茎秆能长得这么高,而是它所处的地势使它这样。蓬草长在麻中,不用扶持就能长直; 白沙混杂在黑泥中,自然和它一起变黑。兰槐的根叫香芷,如果用臭水浸泡它,君子就不愿意接近它,普通人就不愿意佩戴它,它的本质并非不美好,是浸泡它的臭水使它这样的。所以君子居住一定要选择好的环境,交游一定要亲近有品学的士人,以此来接近中正之道,防止沾染邪恶。
⑥事物的兴起,一定有它的根源。荣辱的降临,一定与其德行相应。肉腐烂后会生蛆,鱼枯死后会生虫。懈怠疏忽,忘乎所以,灾祸就会发生。太过刚强,会自取摧折:太过柔弱,则会自取束缚。自身沾染邪恶污秽,就会招致怨恨。铺设柴草,使其如出一辙,火一定向干燥处延烧; 平整地面,使其毫无二致,水一定向湿润处流动。草木丛生,野兽成群,万物皆以类聚。所以,靶子设置好了,就会引来弓箭的射击,树木长茂盛了,就会招来斧头的砍伐树林繁茂荫凉,众鸟就会来投宿;醋变酸了,就会招聚蚊虫。所以言语可能带来祸患,行为可能招致受辱,君子为人处世不能不保持谨慎。
⑦堆土成山,风雨就在这里兴起;积累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这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非凡的智慧就会得到,圣人的心怀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还没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功效来源于走个不停。拿刀刻东西,如果中途放弃,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泉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实为“八”)条腿,还有两只钳,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它用心浮躁的缘故。
15.C 16.(1)“衣食”“力耕”数语回应上文“农务各自归”句,突出村居生活的农事之繁。
(2)“不吾欺”的感叹,表达了诗人对躬耕自给生活的适意和满足。
(3)逆接上句句意,阐明勤力躬耕为诗酒、相聚之乐基础的道理。
【导语】《移居二首(其二)》极具田园生活魅力。诗中描绘春秋登高赋诗,邻里随意招呼、共饮美酒的场景,尽显真挚情谊。“农务”与“相思”交替,勾勒村居日常。结尾强调力耕自给,全诗质朴自然,将田园之乐与生活哲理相融,满是诗人对这种生活的眷恋。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采用设问手法”错误。“此理”两句采用的是反问,并非设问。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1)诗中前面提到“农务各自归”,强调了大家都有农事要忙,而“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中“衣食”是生活的基本需求,“力耕”是获得衣食的方式,所以“衣食”“力耕”数语回应了上文关于农事的描述,突出了村居生活中农事的重要性,虽然说农事之繁,也是为了强调生活的基础是劳作。
(2)“力耕不吾欺”意思是只要努力耕种,就不会欺骗自己,即能获得相应的收获,满足生活所需。这里诗人通过“不吾欺”的感叹,表达了对自己通过辛勤劳作实现自给自足生活的一种认可和满足,体现了他对这种生活的适意之感。
(3)“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表达了诗人对与邻居相聚这种生活乐趣的喜爱和珍惜,而“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则说明要想维持这种生活乐趣,就需要通过努力耕种来解决衣食问题,即勤力躬耕是享受诗酒、相聚之乐的基础,从逻辑上逆接了上句,进一步阐明了生活的道理。
17. 轻拢慢捻抹复挑 初为《霓裳》后《六幺》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正赤如丹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拢、捻、抹、霓、尊、酹、承。
18.B 19.(1)读者才最重要(2)读者只是作者自己 20.(1)宾语残缺。“有着”缺宾语,在“自我发泄”后加上“的功能”。
(2)语序不当。“一部分”应该修饰“人”,调整到“人”前面。改为“这是在谈文学的功能与作用时一部分人的主张。”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不同语境词语含义的能力。
B.与文中加点的“谁”都是代词,是“哪些人”的意思。
A.表示反问,“没有人”的意思。
C.表示反问,“没有人”的意思。
D.表示“任何人”的意思。
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1)前文先是阐述了作者、作品与读者三者关系中“作品可以证明作者存在,读者又可以证明作者与作品存在”,接着提到“表面看是作者最重要,但是深层的思考后”,这里“但是”表示转折,说明要得出与“表面看作者最重要”相反的结论。所以应填“读者才最重要”。
(2)前文说“有些创作活动其实是没有读者的”,这是一个总起的陈述,后面需要对这种没有读者的创作活动进行进一步说明。接着以“洗澡时唱歌”“山中伐木的人劳动时哼小曲”为例,说明这些创作(唱歌哼曲)的读者事实上只有自己。所以补写“读者只是作者自己”。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成分残缺,“有着……”缺宾语中心语,在“自我发泄”后加上“的功能”。
语序不当,“一部分在谈文学的功能与作用时的人”中“一部分”直接修饰的是“人”,调整到“人”前面。
21.D 22.(1)伸缩性强,因中心势力而变化。
(2)亲疏有别,亲疏决定资源的分配。
23.例文:
倾听自然脉动,守护精神原乡
当技术互联网以光速编织起全球网络,人类的生活与认知被数据洪流裹挟。在算法推送与虚拟社交构筑的数字世界里,人们不禁发问:在这个技术狂飙的时代,我们是否还需要聆听大自然这张古老“互联网”的讯息?答案是肯定的——大自然不仅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更是在技术时代校准心灵坐标、滋养精神世界的关键力量。
大自然的“讯息”是人类智慧的源头活水。老子观“上善若水”,领悟到柔弱胜刚强的辩证哲学;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由山川的雄浑壮阔生发出“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的担当。古希腊哲人柏拉图在雅典学园的林荫下沉思,将自然的秩序与和谐融入理念论;荷马在爱琴海的波涛声中吟唱,让特洛伊的战火与奥德修斯的漂泊成为文学永恒的母题。这些文明先哲从自然中汲取灵感,构建起人类思想的根基,证明自然绝非单纯的物质存在,而是蕴含着启迪智慧的深邃密码。
然而,在技术互联网主导的当下,人与自然的联结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卫星定位取代了观星辨向,天气预报软件让人们不再关注候鸟迁徙、云卷云舒。当孩子们习惯在屏幕上滑动地图,却认不出夜空中的北斗七星;当城市人在钢筋森林中疲于奔命,逐渐丧失对四季更迭的感知,人类正悄然失去与自然对话的能力。这种疏离不仅割裂了我们与生存根基的联系,更导致精神世界的贫瘠——失去了自然的启示,人类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也将逐渐枯竭。
自然更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引。从亚马逊雨林的生态系统到青藏高原的冰川消融,大自然以直观的方式警示着人类:违背自然规律终将自食恶果。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正是对自然讯息的积极回应——当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生态规律,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这种对自然智慧的汲取,将为技术文明的未来指明方向。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当主动重建与自然的联结。闲暇时走出家门,去聆听林间鸟鸣、观察草木荣枯;在学习与创作中,从自然现象中寻找灵感,让科技发展与自然智慧相互交融。唯有如此,我们才能避免陷入技术的牢笼,在物质丰裕的同时保持精神的丰盈。
技术互联网或许能改变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但永远无法取代大自然给予人类的精神滋养。让我们以谦卑的姿态倾听自然的脉动,在与自然的对话中,守护人类的精神原乡,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文明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