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县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检测八年级语文(统编版)
考生注意:本试卷共8页,满分120分,时间150分钟。
一、实践运用·参加校园活动(共7小题,计24分)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拟开展主题为“探寻文化魅力·传承国学经典”的综合实践活动。你作为活动策划,需要完成下面的任务。
【底蕴溯源】
下面是活动一的开场白,请解决其中的语言文字问题。
采集—狩猎是现代人类最早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可追溯至4.4万年前。在经历了慢长的历史过程之后,农耕文明拉开了维幕。农耕文明发源于光照充足、降水充沛、高温湿润适宜农耕生产的地域。农耕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深远而持久,它不仅塑造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格,也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 请确认开场白中加点字的读音。
(1)狩猎(A.shǒu B.shòu) (2)追溯(A.sù B.shuò)
2. 校对开场白时发现其中有错别字,请改正。
(1)慢长( ) (2)维幕( )
【诗文传颂】
3. 下面是活动二部分解说内容原稿,请你补充完成。
经典诗文常蕴含作者的情感志趣。(1)读“______,______”(《诗经·关雎》),我们可以体会到那种爱而不得、日思夜想的执着与深情;(2)读“______,______”(《诗经·子衿》),这夸张的言辞可以让我们体会到女子对恋人的思慕之情;(3)读“______,______”(《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我们可以看出王勃在送别友人时,感叹“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豁达心境;(4)读“俶尔远逝,往来翕忽,______”(《小石潭记》),我们可以感受到柳宗元被贬永州借鱼儿来抒山水之乐;(5)读“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______”(《回延安》),我们可以感受到贺敬之的兴奋、喜悦之情。
【文化创新】
下面是活动三的一段介绍性文字,请修改完善。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②今天,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______并在各领域______,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提供了更多可能。③一方面,通过数智技术的创新应用,让传统文化资源实现数字化存储和展览展示。④另一方面,在数智技术的支撑下,文化遗产的数字化重建和保护不断开创新局面,使得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能够更长久地为人们共享。⑤数智技术的创新应用,( )拓宽了文化产品和服务创新的边界,( )将为保护、活化、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开更多想象空间。
4. 原稿第②句中有两个语句排序混乱,请将它们按正确的次序填写在横线处。(只填序号)
A不断发展 B.广泛应用
5. 你发现原稿第③句存在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你发现第⑤句缺少一组关联词语,请补充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典魅力】
7. 下面是活动四的具体任务,请按要求完成。
活动过程中有人建议阅读《经典常谈》时,可以选择《〈诗经〉第四》《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进行组合阅读,这样能够完整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及其成果。请你结合名著读书方法做具体阐述。
二、文化采风·感受人文底蕴(共14小题,计46分)
【现代文阅读】(共8小题,计30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雨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雨水节气时,一定会下雨吗?还真不一定。事实上,二十四节气中所有与气象有关的节气,一般是指这一时段的气候特征,不是具体的天气。雨水节气也一样,其寓意是指雨水节气时若出现降水,降水的形态开始更多地从降雪转变为降雨。
②雨水时节的降雨贵如油。雨水节气又被称为“可耕之候”,意思是我国南北方的春耕春灌拉开序幕,越冬作物自南向北陆续开始返青,急需雨水的滋润,所以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雨水前后,大田作物油菜、冬麦普遍返青生长,对水分的要求较高,这时出现适宜的降水对作物的生长特别重要,在缺乏降雨时要及时浇水灌溉。
[摘编自《春雨为何多在夜里下(二十四节气二十四问)》,2025.1.30《人民日报》]
【材料二】
①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中医理论认为,在这个时节,人体易出现口干舌燥、目赤肿痛等“春燥”之症,而历经冬藏的梨,恰似自然安排的解燥良方。梨树多在秋季结果,而惊蛰是在农历二月,这期间约有5个月的“时间鸿沟”,古人怎样完成秋果春食的时序衔接?
②其实,节气民俗的形成不仅依赖物质基础,也体现着先民的生态智慧。在《齐民要术》中记载有“窖藏法”,即通过地窖营造恒温恒湿环境为物品保鲜。在今天的华北部分地区,仍有农民建造的梨窖,可以让秋天收获的梨在来年春天仍能保持口感。而且,明代医学家李中梓“藏梨至春,其性转温,尤宜解春燥”的观察,得到了现代研究的印证,冬藏可以使梨发生微妙的生化蜕变,果胶含量下降,降低生冷刺激,可溶性糖含量提升,更符合“春日省酸增甘”的养生法则。
③此外,传统节气习俗中,也往往蕴含着民俗文化的隐喻。在山西祁县,“惊蛰食梨”的习俗体现着晋商“离家创业”的开拓进取。在苏北,“梨离同音,病害不侵”的民谚,表达着对健康生活的美好追求。
(摘编自《二十四节气二十四问》,2025.3.12《人民日报》)
【材料三】
①清明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五个节气,2025年清明始于4月4日。按古人的理解,此时气候清爽,景色明朗,因此得名“清明”。
②清明时节,大地阳气升腾,天空明澈,万物欣荣,正是“好风凭借力”的放鸢良辰。追溯渊源,传说春秋战国时期,墨子或鲁班所制作的木鸢竹鹊即为风筝的雏形。“风筝”这一名称,一般认为产生于五代时期。随着寒食节、上巳节等与清明节相互渗透重叠,放纸鸢渐成风尚,风筝“飞入”寻常百姓家。
③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放风筝活动大多在清明前后进行,这固然与承袭传统有关,但适宜的气象条件和人们的季节性心理需求,才是其顺理成章的重要条件。
④清明时节,是一年中升温幅度较大的时段。此时太阳直射点北移,加之清明气候清爽,空中云的数量较少,我国大部分地区地表接收的太阳辐射增加,地面受热快回暖迅速,热气上升,给风筝以“托力”。
⑤寒冬过后,踏青户外,也满足了人们对春意的向往。在大自然中沐浴阳光,奔跑拉拽活跃筋骨,凝眸飞鸢舒展目力,作为放松身心的休闲活动,放风筝也符合传统医学的养生之道。当然,在有些地方还有以放风筝祈求好运的风俗,待风筝飞起后剪断牵线,寓意放走霉气。
[摘编自《清明为何适宜放风筝(二十四节气二十四问)》,2025.4.4《人民日报》]
【材料四】
①谷雨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取意于“雨生百谷”,承载着古人对年景丰稔的希冀。对于“谷雨”这一称谓的由来,除了古人关于“雨生百谷”的一般认知,还会让人想到“仓颉造字”的故事。
②传说中,黄帝的史官仓颉,依照星斗、山川的走势以及鸟兽的足迹,创造了汉字。上天玉帝知道后对他的工作大为赞赏,决定重奖仓颉。玉帝托梦给仓颉,问他想要什么。仓颉说,希望天下苍生都有饭吃。于是玉帝在第二天降下了谷粒雨。黄帝得知此事后,就把降下谷粒雨这一天定为一个节日,即“谷雨”。对于这个传说,《淮南子》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
③谷雨,因“仓颉造字”而具有了神奇的文化色彩,并因此成为展示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2010年,为了促进汉语、阿拉伯语、英语、法语、俄语和西班牙语这6种正式语文在联合国的平等使用,同时强调语言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联合国相关部门倡议启动联合国语言日。同年,在经过国内专家论证后,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向联合国建议,将中文日定为“谷雨”交节这一天,以纪念“汉字始祖”仓颉造字的贡献。
[摘编自《联合国中文日与谷雨有何关系(二十四节气二十四问)》,2025.4.4《人民日报》]
8. 惊蛰食梨有什么作用?这一习俗有什么意义?请结合【材料二】加以概括。
9. 清明为何适宜放风筝?请结合【材料三】说一说原因。
10.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雨水节气不一定会下雨,事实上,雨水这一节气是指这一时段的气候特征,并不是指具体的天气。
B. 古人通过地窖营造恒温恒湿环境为物品保鲜,这一方法在如今的部分地区仍然存在,体现了先民的生态智慧。
C.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始于每年的4月4日,此时气候清爽,景色明朗,“清明”由此得名。
D. “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这一称谓源于古人关于“雨生百谷”的一般认知,承载着古人对年景丰稔的希冀。
(二)(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肯开张的卖书老人
韩光
①我经常光顾怀远门里的旧书市。有一回向街的纵深挺进,快到尽头时,我看见坐在椅子上的一位老人,他面前的白色塑料布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旧书。
②兴许能发现新大陆呢!我一边想着,一边快步走了过去。
③“别动!只能看不准动!”见我正要将《文心雕龙》从透明的塑料套里抽出来时,老人合上手里的书,指指他脚前平放着的一块纸壳说。
④“它定价才0.8元,你咋卖80元,这也太贵了吧!”我只好将《文心雕龙》放回原处,悻悻地说。
⑤“它是1956年出版的,保存得相当好不说,还有其他门道呢!”老人慢条斯理地说。
⑥老人戴上雪白的薄手套,将他的那本《文心雕龙》从塑料套里抽出来,又将另外一双同样的手套递给我。
⑦老人说得没有错,刚翻开书就有一股淡淡的沁人心脾的书香钻进了我的鼻孔,那味道真让人神清气爽啊!“噢!这书香味太好闻了。”我禁不住赞叹道。
⑧“这书是我用自制的中草药熏过的,不管放多少年,书页也不会变脆,还防潮防虫蛀。”老人眉飞色舞地说,“更神奇的是它的香味能让人不浮躁,让人能心无旁骛地读书。”
⑨我觉得老人过于吹牛了,不过也没跟他抬杠,看起内容来。只见上面空白处全都是工工整整的读书心得,不说内容,就是看字迹也是一种享受。我估计老人之所以一口价,而且要得那么高,不仅仅因为书保存得好,更与书上写的这些读书心得有关。我迟疑了一下,但还是没有买。
⑩自打这回后,我每次都要到老人的书摊前转转。
老人逢双休日必出摊,可他的书摊前常常无人问津。老人的心思好像并未放在卖书上,每次去,我都见他在旁若无人地看书,赶上盛夏他还打起一把很大的遮阳伞,他读书的样子显得更惬意了。
有一回,我淘书时突然下起了雨,老人就招呼我去他的大伞下躲雨。他将我淘得的书小心地托在手中仔细地看了看书脊后,笑眯眯地对我说:“我发现你很爱看国学经典呀!”
我是阅读了不少国学经典,听了老人夸自己就有些飘飘然,便不知深浅地在他面前卖弄起来。
老人始终静静地听着,待我说得口干舌燥后,他才慢慢悠悠地开口道:“国学经典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文化遗产,虽然里面难免有糟粕,但我们更要取其精华。经过几百年、上千年,甚至几千年能留传下来,证明它是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
老人渊博的国学知识让我听入了迷,同时也暗自佩服起他来。打这以后,我再来倒把淘书放在了次要位置上,主要是听老人上课。作为他给我讲课的回报,在听他讲完课后,我打算买他几本书:“这五本我买了。”
老人却将我手里的书果断地抽回去,又原封不动地摆在地摊上,不慌不忙地说:“一本也不卖你!你要是买呀,得多经常跟我交流才行。”
能经常听老人讲课,是我求之不得的事,哪能错失机会呢?于是,我说:“那你把我选的这些书给我留着,等你认为可以卖给我时就告诉我一声。”
见老人很认真地点下头,我又说:“你的书一本都没能卖出去,不如降降价?”
“降价?这怎么可能呢!”老人不慌不忙地说,“我这些书一定都能卖出去的,只是没有到卖出去的时间呢!”
老人这么有信心,我不好再说什么了。
那年冬天到来时,我没有看见老人出摊。我猜想,也许他嫌冬天冷不摆摊了,等来年春天再出摊。
谁知,来年都四月份了,还是没见到老人的身影,我的心不由得悬了起来。
又一个月过去,离老远我看见老人卖书的摊位上支起了那把熟悉的遮阳伞,我欣喜若狂,可等我快步走到跟前,不由得愣住了,遮阳伞下坐着的是一位四十出头的女人。
“老人家呢?他咋老长时间不来了?你是?”我两眼紧紧地盯着女人,迫不及待地问。
女人上上下下地打量了我好一会儿,试探着问:“你就是那位经常听我老师讲课的人吗?”
见我重重地点点头,她的眼睛红了,哽咽着说:“我的老师去年年底就生病了,半个月前去世了,临终前,他嘱咐我,一定将这些书送给你……”
我这才注意到,女人的脚下有两个大提包。我的眼睛也红了,哑着嗓子说:“之前,我想买他就是不卖……”
“老师从来没有打算卖这些书,他之所以每本书都标那么高的价格,就是想通过它找真正爱书的人。如果找到了这个人,他就将自己的这些视为命根子一样的书传下去……”
我将两大提包书拿回了家,将手洗干净后,拉开提包上的拉链,小心翼翼地将套着塑料袋的书一本本地拿出来,不一会儿,屋里便散发出了淡淡的沁人心脾的书香。
(选自2025年第1期《辽河》,有删改)
11. 选文以“不肯开张的卖书老人”为题,是否矛盾?请说明理由。
12. 请结合语境,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它是1956年出版的,保存得相当好不说,还有其他门道呢!”老人慢条斯理地说。(请结合下文说一说这本书有什么“门道”。)
(2)老人戴上雪白的薄手套,将他的那本《文心雕龙》从塑料套里抽出来,又将另外一双同样的手套递给我。(老人的这一系列动作间接说明了什么?)
13. 文中两次出现“沁人心脾的书香”,分别有什么含义?
14. 请结合选文内容说一说这位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5. 读完文章后,小语和同学们就这篇文章的主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得出以下三个观点,你更认同哪一个?请结合全文内容,阐述你的理由。
A.国学爱好者的惺惺相惜 B.超越物质的精神追求 C.国学经典的传承弘扬
【古诗文阅读】(共6小题,计16分)
(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西北重峡之下,一冈东突江右者,是为蛮边。其后重崖上,是为石城。今藉①天子威灵,民安地静,物产丰盈,盛于他所。他处方苦旱,而此地之雨不绝;他处甫②插莳,而此中之新谷已登;他处多盗窃乱贼,而此中夜不闭户。敢谓穷边非乐土乎!时新谷、新花,一时并出,而晚稻香风,盈川被陇,真边境之休③风。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有删改)
【注释】①藉(jiè):依凭、依靠。②甫:开始。③休:吉祥、喜庆。
16.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悉如外人( ) (2)具答之( )
(3)他处方苦旱( ) (4)而此地之雨不绝( )
17.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而此中之新谷已登”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忘路之远近 B. 渔人甚异之 C. 处处志之 D. 能以径寸之木
18.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2)他处多盗窃乱贼,而此中夜不闭户。
19. 你认为【乙】文中关于石城的描绘是否符合陶渊明追求的“理想境地”?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四)(4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20. 本诗每一节开头都写景,描写芦苇、白露、秋水这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21. 有人评价说,“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于《蒹葭》者,诗作中表达思念绵远悠长。”但小语发现诗作中并没有直接诉说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为此她很不解。请你结合诗作内容向小语解释这一评价的合理性。
三、写作表达·抒写青春理想(5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写作任务。
朱自清在《经典常谈》的序言中提到:“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
什么是你们生活中“船”,带着你航行到何处?什么是你心中的“海”,你领略到了怎样的风光?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任选一个任务写一篇文章。
任务一:写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任务二:结合以上材料,就《经典常谈》这部名著写一篇读后感。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文体自选;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⑤不少于600字。
富县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检测八年级语文(统编版)
考生注意:本试卷共8页,满分120分,时间150分钟。
一、实践运用·参加校园活动(共7小题,计24分)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拟开展主题为“探寻文化魅力·传承国学经典”的综合实践活动。你作为活动策划,需要完成下面的任务。
【底蕴溯源】
【1~2题答案】
【答案】1. (1)B(2)A
2. ①. 漫 ②. 帷
【诗文传颂】
【3题答案】
【答案】 ①. 求之不得 ②. 寤寐思服 ③. 一日不见 ④. 如三月兮 ⑤. 海内存知己 ⑥. 天涯若比邻 ⑦. 似与游者相乐 ⑧. 红旗飘飘把手招
【文化创新】
【4~6题答案】
【答案】4. A B
5. 一方面,数智技术的创新应用让传统文化资源实现数字化存储和展览展示。(或:一方面,通过数智技术的创新应用,传统文化资源实现数字化存储和展览展示。)
6. 不仅……还(而且)……(或:不但……而且……)
【经典魅力】
【7题答案】
【答案】示例:《诗经》是古代诗歌的源头,通过阅读《〈诗经〉第四》,可以了解古代诗歌的最初形态和特点;《辞赋第十一》介绍了辞赋的发展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通过阅读可以了解诗歌向辞赋的演变过程;《诗第十二》介绍了诗歌的发展历程,通过阅读可以了解诗歌从古至今的演变轨迹。三者结合阅读,可以完整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及其成果。
二、文化采风·感受人文底蕴(共14小题,计46分)
【现代文阅读】(共8小题,计30分)
(一)(9分)
【8~10题答案】
【答案】8. ①作用:在这个时节,人体易出现口干舌燥、目赤肿痛等“春燥”之症,而历经冬藏的梨,恰似自然安排的解燥良方。②意义:蕴含着民俗文化的隐喻。如山西祁县,“惊蛰食梨”的习俗体现着晋商“离家创业”的开拓进取;在苏北,“梨离同音,病害不侵”的民谚,表达着对健康生活的美好追求。
9. ①承袭传统:风筝传说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寒食节、上巳节等与清明节相互渗透重叠,放纸鸢渐成风尚。②适宜的气象条件:清明时节,是一年中升温幅度较大的时段,热气上升,给风筝以“托力”。③人们的季节性心理需求:满足了人们对春意的向往,放风筝作为放松身心的休闲活动,可以活跃筋骨、舒展目力,还包含祈求好运、放走霉气的寓意。 10. C
(二)(21分)
【11~15题答案】
【答案】11. 不矛盾。“卖书老人”是老人的身份,但“卖书”不是老人真正的目的,老人真正的目的是想通过标高价格的方式找到真正爱书的人,将自己视作命根子的书传下去,所以老人不肯开张。
12. (1)①这本书是老人用自制的中草药熏过的,书页不会变脆,还防潮防虫,香味能让人不浮躁,让人能心无旁骛地读书;②书中的空白处全都是工工整整的读书心得。(2)间接说明了老人对书本非常爱惜,将书保护得很好。
13. 第一次写“沁人心脾的书香”,指的是“我”闻到老人刚打开的《文心雕龙》散发出的中草药的熏香沁人心脾;第二次写“沁人心脾的书香”,不仅是“我”将老人送的书打开后书散发的中草药的熏香,更是指国学经典内容沁人心脾。
14. ①他知识渊博,热爱国学,对国学知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体会;②他爱书如命,将自己的书保存得很好,为了找到真正爱书的人将自己的书传下去,将价格定得很高且坚决不降价;③他信守承诺,答应等可以卖给“我”时就告诉“我”一声后,在临终前嘱咐自己的学生一定要将书送给“我”;④他乐观自信,从不担心自己的书“卖”不出去,他坚信真正爱书、爱国学经典的人一定会遇到,只是时间不到而已。
15. 示例一:选A.国学爱好者的惺惺相惜。选文主要讲述了国学经典爱好者“我”买书,遇到同为国学经典爱好者的老人卖书,两人的相识相交都离不开对国学经典的热爱,两人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我”对老人由衷钦佩,老人对“我”渐渐认可,体现了两位国学爱好者的惺惺相惜。
示例二:选B。超越物质的精神追求。选文以“我”的视角讲述了一位卖书老人不惜以标高价格,绝不降价的方式拒绝开张,表现了老人卖书不为求财,只为找到真正爱书的人,将自己视为命根子的书传下去,体现了老人对书的珍视以及超越物质的精神追求。
示例三:选C。国学经典的传承弘扬。选文通过讲述“我”与老人两位国学爱好者买书与卖书的故事,展现出了两人对国学经典的珍视;老人不惜以标高价格,绝不降价的方式拒绝开张,只为找到真正爱书的人,将自己视为命根子的书传下去;“我”得到老人的认可,老人在临终前嘱咐学生将书一定要送给“我”,体现了老人希望将国学经典传承弘扬的愿望。文章表达了希望将国学经典传承弘扬的主旨。
【古诗文阅读】(共6小题,计16分)
(三)(12分)
【16~19题答案】
【答案】16. ①. 全,都 ②. 详细 ③. 正 ④. 断绝,停止 17. D
18. (1)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2)其他地方偷盗财物和作乱害人的事很多,但是这里夜晚不必关门。
19. 符合。因为石城景色优美,物产丰富,风俗淳朴,社会平等,没有战乱,人们生活和美安乐,所以符合陶渊明心中自由安乐、恬静自然、美好幸福的理想境地。
(四)(4分)
【20~21题答案】
【答案】20. 这些景物描绘了一幅凄清萧瑟的秋景,渲染了凄清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追寻“伊人”不得的怅惘之情。
21. 这首诗虽未直接诉说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但诗作中时间从“白露为霜”“白露未晞”到“白露未已”,道路从“且长”“且跻”到“且右”,表明虽时间长久,道路艰辛,但主人公锲而不舍地执着追寻“伊人”,思念依旧。通过反复吟咏、渲染,表达了主人公的思念之情绵远悠长。
三、写作表达·抒写青春理想(50分)
【22题答案】
【答案】例文一:
那辆旧单车
车棚角落的旧单车又落了层灰,墙根的青苔漫到车轮边,砖缝里钻出几株狗尾草,在穿堂风里轻轻摇。车把上缠着的红绸带褪成了浅粉色,被雨打湿的地方结着细小结晶,倒像缀了串碎星星。那是爷爷送我的十三岁生日礼物,也是载着我驶向世界的第一艘船。
第一次骑它时,爷爷扶着后座在巷口走了整整三圈。巷子里的泡桐树正落花,淡紫色的花瓣粘在他的白衬衫上,他却只顾着念叨:“眼睛看前面,别盯着车轮子。”他的手掌宽厚有力,车座被他垫了层软布,硌得我屁股发麻也舍不得说。直到某天他悄悄松了手,我骑着车掠过杂货店的玻璃门,看见自己歪歪扭扭的影子,才发现早已独自驶出好远。
后来单车成了我的代步工具。春日里骑过河堤,新抽芽的柳丝扫过车筐,惊起一串麻雀;秋日傍晚掠过稻田,金黄的稻穗在风中弯腰,像在为我鼓掌。有次暴雨突至,我慌慌张张把车推进屋檐下,却见车座下的铁盒里,爷爷塞的备用塑料袋正安安稳稳躺着——那是他总说的“晴带雨伞,饱带饥粮”。
最难忘是去年中考前。晚自习后推着车往家走,路灯把影子拉得老长,槐树叶在地上投下斑驳的碎光。车链突然卡住,我蹲在路边急得掉眼泪,忽然后座传来熟悉的声音:“丫头,爷爷帮你看看。”他从怀里掏出机油瓶,昏黄的光线下,粗糙的手指灵活地转动链条,油渍蹭在袖口也不在意。“骑慢点,爷爷在后面跟着。”那天他走得很慢,白头发在风里飘,像船尾扬起的帆。
如今单车的铃铛早已不响,刹车也有些迟钝,我却总爱擦拭它。车把上的红绸带还在晃,像在提醒我:有些船不必远航,却能载着你,在岁月的海里,慢慢看清那些藏在日常褶皱里的温柔。就像此刻,阳光穿过车棚的缝隙落在车座上,暖洋洋的,像爷爷掌心的温度。
例文二:
搭一艘船,向经典深处去
初见《经典常谈》时,我总觉得它像本严肃的字典——封面上“朱自清著”四个字端正得让人不敢随意翻阅。直到某天被“《诗经》里的草木会说话”这句话吸引,才发现这本薄薄的小书,竟是艘通往经典海洋的轻巧木船。
最惊喜是《诗经第四》那篇。从前背“蒹葭苍苍”,只当是拗口的句子,朱自清却像位向导,指着字里行间的芦苇说:“你看,深秋的白露凝在芦叶上,多像心里挥不去的思念。”他讲“风、雅、颂”时,没搬弄术语,只说“风是田埂上的歌,雅是厅堂里的乐,颂是祭台上的声”。那晚我跑到公园,看月光洒在池塘的芦苇上,突然懂了“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怅惘——原来千年前的心跳,和此刻的感动是一样的。
《诸子第十》更让我改变了对先哲的偏见。总以为孔子、墨子是板着脸说教的老先生,朱自清却把他们写活了:“孔子像位温和的教书先生,带着弟子在各国走了十四年,干粮吃完了还在讲‘仁’;墨子像位倔强的工匠,穿着粗布衣,喊着‘兼爱’去阻止战争。”合上书时,窗外的玉兰正落花瓣,我忽然觉得,那些竹简上的文字,从来不是冰冷的道理,而是一群热气腾腾的人,在认真地活。
读到《说文解字第一》,我开始对着课本上的汉字发呆。朱自清说“‘孝’字是‘老’在上,‘子’在下,像孩子背着老人”,我盯着作业本上的“孝”,突然想起奶奶生病时,爸爸整夜守在床边的模样。原来每个汉字里都藏着故事,就像沙滩上的贝壳,被《经典常谈》轻轻拾起,擦去泥沙,便露出璀璨的光。
如今我的书桌上,《经典常谈》总挨着课本。它教会我,经典从不是遥不可及的星辰,而是流淌在生活里的河。这艘由文字做的船,载着我穿过晦涩的迷雾,看见那些古老的智慧如何发芽、开花,最后长成我们身边的风景。或许这就是朱自清先生的心意:不必害怕经典的深邃,他早已为我们备好船,只等我们扬起好奇的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