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
知识方面:学生在此前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掌握了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简单应用,学生在此基础上探究菱形的性质。由于八年级的学生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丰富,正在向抽象思维转型,所以本节课本节课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利用菱形的性质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思维发展,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型。
? 心理方面:八年级学生已不再好动,好奇,好表现,取而代之的是更为沉稳。课堂表现欲差。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生理上,学生注意力易分散,因而老师要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与肯定、鼓励,以激发学生的主动积极性.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总的来说,他们呈现出思维活跃,但课堂羞于发言,素质多层次等特点。因此,在习题上要有梯度,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挥。
效果分析
本节课和课前预设的情况差不多,由于学生的课前预习比较充分,所以这节课后效果还可以。
1、学生经历了探索、猜测、证明的过程,体会了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各自作用。
课堂上,利用“折纸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学生从边、角、对角线、对称性等方面探索菱形的性质,得到结论后再证明,理解获得结论后还应予以证明的意义,感受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
2、注重了对学生证明思路的启发和证明方法的多样性。
本节设计了折纸活动来探究菱形的性质,同时这一活动也对后续证明的思路与方法带来了一定的启示。
3、学生感悟了数学思想方法
在菱形性质的探索与证明过程中,学生感悟领会了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如归纳、类比、转化等,并应用于解决相关问题的过程中。
但是,在菱形性质的应用中,由于时间的关系,学生所做练习题数量有限。
《菱形的性质》教学反思
18.2.2 菱形的性质 教案
温馨寄语: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你发现了吗?
【学习目标】1、学生知道菱形的定义;
2、学生会通过观察、探索、猜想归纳出菱形的性质并会进行理论证明;
3、学生能运用菱形的性质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与证明.
【重点知识】菱形性质的探索和应用.【难点知识】菱形性质的证明和应用.
【学具准备】长方形纸片、剪刀.
【学法指导】通过折叠等方法,从边、角、对角线三个角度探索菱形的性质.
一、新课导学(预习课本P97-P98).
1、你还记得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吗?我们学过的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叫什么?它的性质呢?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的性质:
边: 边:
角: 角:
对角线: 对角线:
2、除矩形外,对平行四边形进行一定变形,我们能否得到另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呢?
二、新课探究
探究一:问题1 平移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使它与相邻的一条边相等,那么得到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
这个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由此可以得到菱形定义:
有一组 的 叫做菱形。
问题2 生活中,你看到的菱形有哪些呢?
探究二 :动手操作:将一张矩形的纸对折两次,沿图中的虚线剪下,再打开。画出你的打开后的图形并回答下列问题:(观察)
1、打开后得到的图形是 ,你还能看出图中有哪些线段相等呢?它是轴对称图形吗?
有几条对称轴?对称轴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呢?
2、你能看出图中有哪些角相等?
3、对角线之间有什么关系?
4.它是轴对称图形吗?有几条对称轴?对称轴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呢?
由此,我们猜想得到菱形不同于平行四边行的性质:(试着证明这几个性质,共用一个图)
1、
2、
已知:
求证:
形成性质
1、
2、
3、
4、
一试身手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有 (填番号)
①菱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
②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③菱形的对角线相等.
④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⑤菱形的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⑥菱形的对角相等.
2.已知菱形的周长是12cm,那么它的边长是______.
3.如下图:菱形ABCD中∠BAD=60度,则∠ABD=_______.
4、菱形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为6cm和8cm,则菱形的边长是( )
A.10cm B.7cm C. 5cm D.4cm
菱形的面积公式
归纳:1若已知菱形的高,则S 菱形ABCD=
2.若已知菱形对角线长,则S 菱形ABCD=
三、例题赏析
如图,菱形花坛ABCD的边长为20m, ABC=60,沿着菱形的对角线修建了两条小路AC和BD求AC.BD的长和花坛的面积
变式练习
如图,菱形花坛ABCD中间的两条小路AC和BD的长分别是6m和8m,求花坛的周长和面积。
四、课堂检测
1、已知菱形的周长是12cm,那么它的边长是______.
2、菱形ABCD中∠A=60度,则∠C =___度,∠ADB=____度.
3、菱形的一条对角线长等于边长,则菱形的两邻角的度数是__________
4、菱形的两条对角线分别为4和7,则菱形的面积为 .
五、我的反思
请对比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性质:
区别与联系
平行四边形
矩形
菱形
边
角
对角线
你还有其他收获和疑惑吗?
课件22张PPT。18.2.2特殊的平行四边形18.2.2菱形第一实验中学 : 王慧对边平行且相等 对角相等 对角线互相平分 对角线把平行四边
形分成四个面积相
等的三角形 对边平行且相等 四个角都是直角 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 对角线把矩形分成四个
面积相等的等腰三角形温故知新 在平行四边形中,如果内角大小保持不变仅改变边的长度,能否得到一个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 菱形想一想一组邻边相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菱形∵AB=BC∴四边形ABCD是菱形菱形定义感受生活三菱汽车标志欣赏感受生活 首先,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再对折,然后沿图中的虚线剪下,打开即可.折一折 剪一剪1、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那么对称轴是什么?
2.你能看出图中那些相等的线段?
3、你能看出图中那些相等的角?
4、对角线之间有什么关系?
想一想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证明(1)∵四边形ABCD是菱形∴DA=DC(菱形的定义)DA=BC,AB=DC∴AB=BC=DC=DA∴DB⊥AC,
DB平分∠ADC(三线合一)同理: DB平分∠ABC;
AC平分∠DAB和∠DCB(1)AB=BC=CD=DA (2)AC⊥BD AC平分∠DAB和∠DCB BD平分∠ADC和∠ABC求证:(2)∵四边形ABCD是菱形∴AD=CD,OA=OC对边平行且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对角线互相
平分且相等对边平行且四边相等对角相等两条对角线互相垂
直平分,并且每一
条对角线平分一组
对角比一比,填写下表: 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的对称轴是什么?形成性质一试身手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菱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
②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③菱形的对角线相等.
④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⑤菱形的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⑥菱形的对角相等.一试身手3cm600C菱形的面积公式分析:如图,菱形花坛ABCD的边长为20m, ∠ABC=60度,沿着菱形的对角线修建了两条小路AC和BD,求两条小路的长和花坛的面积例题赏析生活中的数学1、菱形ABCD两条对角线BD、AC长分别是6cm和8cm,求菱形的周长和面积。变式练习 对自己说我有哪些收获? 对老师说你还有哪些困惑? 对同学有哪些温馨提示?畅所欲言1个定义2个公式3个特性: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菱形:S菱形=底×高
S菱形= 对角线乘积的一半:特在“边、对角线、对称性”知识再现同步学习第57页
必做题:第1,2,3, 4, 5 题.选做题:能力提升第6题.课后作业一起放飞理想的翅膀
在知识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教师寄语教材分析
与八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一章类似,本节仍将采用探究与证明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相关内容。
从内容上讲,在已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的基础上,对菱形的有关性质与常用方法进行探索与证明,可以丰富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从方法上来看,本节从多角度引导学生探索菱形的有关性质和常用判定方法,并对探索的得到的结论进行证明。
呈现形式上,教科书力求尽可能创设一些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发现的空间,让学生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使证明成为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此外,本节的学习还有助于深化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理解,以及对识图、画图等操作技能的掌握;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和体验,促进其良好数学观的形成。
具体地,本节设计了3课时的内容:第1课时探索并证明菱形的性质定理,第2课时探索并证明菱形的判定定理,第3课时运用菱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解决一些问题。
整节设计注意渗透归纳、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注意通过引导探索过程来渗透与展现证明的思路。此外,还注意引导学生探索证明的不同思路与方法,并进行适当的比较与讨论,提高学生分析、寻求证明思路的能力。如常常在一种证明结束后提出“你还有其他证明方法吗?与同伴进行交流”。
菱形的性质(观评记录)
本节课主要是研究菱形的性质,对于本节课的观评记录如下:
李艳华老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紧扣教材,处理教材恰当,准确把握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整个教学过程自然流畅,层次清楚,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刘秋芳老师:整堂课的教学中,活动、观察特别多,无论是个人的活动,还是同伴的互相交流,在课堂的教学中都有所体现。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启发猜想——得出猜想——验证”从而获取知识,体现了自主探究学习。
毛庆丰老师:总是面带微笑,带着欣赏的眼光投入教学。整堂课体现了以引导为辅,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每个学生都有一种参与意识。
李文友老师:灵动有效的课堂评价语言是点燃学生智力的火花。评价语言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即使学生回答出现问题,也能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在纠正学习中的错误的同时,还能有信心投入学习。
刘美娟:敢于让学生说,注重一题多解,寻求更简单的证题方法。注重数学方法的渗透,板书有条理,重点知识明确。
课堂检测
1、已知菱形的周长是12cm,那么它的边长是______.
2、菱形ABCD中∠A=60度,则∠C =___度,∠ADB=____度.
3、菱形的一条对角线长等于边长,则菱形的两邻角的度数是__________
4、菱形的两条对角线分别为4和7,则菱形的面积为 .
课标分析
1、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的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
3、理解菱形的概念,以及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4、探索并证明菱形的性质定理:菱形的四条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以及它的判定定理: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