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海陆变迁
【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学习导航】
学习活动一:地表形态变化
【自主学习】海陆变迁
1.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 与 之中。
2.大多数地表形态的变化往往需要经历 的时间,在短期内不易被人们察觉。
3.有的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在短期内,甚至一瞬间发生的,如 、 。
学习活动二:大陆漂移假说
【自主学习】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
1.时间及提出者:20世纪初,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 提出。
2.基本观点: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做“泛大洋”的广袤海洋所包围。大约两亿年以前, 开始破裂,“碎块”向外越漂越远。距今大约两三百万年,这些漂移的大陆漂到今天的位置,形成现在海陆的基本面貌。
学习活动三:板块构造学说
【自主学习】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1.板块名称
A亚欧板块,B 板块,C印度洋板块,D 板块,E美洲板块,F 板块。
2.基本观点
(1)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大致划分为 大板块,此外,还可以进一步分出若干小板块。
(2)在六大板块中, 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
(3)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运动比较 ;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运动比较 。
【合作探究】板块构造学说
用板块构造原理,解释或预测下列地理事物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
学习活动四:火山与地震
【自主学习】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1.在地球板块张裂或碰撞挤压的地带,火山和地震活动频繁。
2.两大火山地震带: 火山地震带、 火山地震带。
3. 也是火山和地震活动较多的地带。
【学后反思】
【达标训练】
1.我国登山队员在攀登珠穆朗玛峰的途中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说明( )
A.这里未来是海洋
B.这些海洋生物曾经生活在陆地上
C.这里曾经是海洋
D.有海洋生物自行爬上了珠穆朗玛峰
2.读图,两大洲的轮廓相吻合与生物相似的特征证明了( )
A.甲、乙两大洲可能曾经连为一体 B.甲、乙两大洲之间距离不断缩短
C.鸵鸟具有长途飞行的能力 D.海牛具有远渡重洋的能力
2020年12月8日,中国与尼泊尔共同宣布珠穆朗玛峰最新雪面高程为8 848.86米,下图为某地理兴趣小组绘制的“珠峰的前世今生”漫画。据此完成3~4题。
3.漫画中,“关系不和”的两个板块分别是( )
A.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B.非洲板块和欧亚板块
C.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 D.美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
4.漫画中,因两个板块的碰撞挤压,被伤及的“无辜”指( )
A.阿拉伯海扩大 B.古地中海消失 C.红海出现 D.阿尔卑斯山脉隆起
【参考答案】
学习活动一:地表形态变化
【自主学习】海陆变迁
1.运动 变化 2.漫长 3.地震 火山喷发
学习活动二:大陆漂移假说
【自主学习】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
1.魏格纳 泛大陆
学习活动三:板块构造学说
【自主学习】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1.非洲 太平洋 南极洲 2.(1)六 (2)太平洋 (3)稳定 活跃
【合作探究】板块构造学说
喜马拉雅山脉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落基山脉是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安第斯山脉是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地中海位于欧亚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碰撞挤压处,面积不断缩小;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张裂拉伸处,面积不断扩大;大非大裂谷地处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张裂拉伸处,不断扩张,将形成海洋;马里亚纳海沟是板块与板块碰撞挤压形成。
学习活动四:火山与地震
【自主学习】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2.环太平洋 地中海——喜马拉雅 3.大洋中脊
【达标训练】
1.C 【解析】登山队员在登珠穆朗玛峰途中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海洋,这是海洋变成陆地的例证。
2.A 【解析】从图中得知,甲是南美洲,乙是非洲,两大洲的轮廓相吻合与生物相似的特征证明了两大洲可能曾经连为一体。
3.C 4.B 【解析】第3题,结合图示来看,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两板块“关系不和”,互相挤压碰撞,导致喜马拉雅山脉海拔越来越高。第4题,读图可知,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古地中海不断缩小直至消失。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