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分享调查结果》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三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第一单元
课题 《分享调查结果》 课时 一课时
课标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要求培养量感,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质量概念,感知物体轻重,通过调查、操作认识称重工具,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根据物体特性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教材分析 教材以生活中称重物体的真实情境为依托,通过从食品包装中提取净含量数据,体会单位应用的现实意义。辨认不同物体的重量所使用的质量单位,建立轻重物体使用不同单位的直观认知;接着通过讨论有关质量单位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从辨认具体重量单位,过渡到称重物体的工具,认识盘秤、电子秤、天平等工具的功能差异,培养工具选择能力,逐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是培养学生量感观念的重要内容。教材在编排上遵循儿童认知规律,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首次系统学习“克”与“千克”,为后续学习吨、解决质量问题奠基。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称重物体的经验,接触过“斤”、“公斤”的概念,但尚未系统、清晰地掌握称重物体所使用的工具和质量单位,对知识的理解较浅显。三年级的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他们能较好地动手操作,但要建立有关物体的具体的量感,需要借助大量直接经验和活动辅助理解。学生对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兴趣浓厚,喜欢通过亲身经历、直观感受获取知识,但在概括能力和总结方面,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
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调查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食品,初步感受有的食品用“克”作单位,有的食品用“千克”作单位。 2.通过观察、操作、记录、体验等一系列活动,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 。 3.初步认识称量物体质量的常用工具,感受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认识常用称重工具及其用途。
教学难点 理解“质量与形态无关”,灵活选择工具和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秤、天平、砝码、食品包装袋(标有净含量)、1元硬币(约6g)、1kg大米 学具:学生课前完成的《家庭食品调查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情境导入,引入新知 出示PPT“超市购物”情境 师:“同学们,观察这张超市购物图(PPT展示),爸爸轻松地提着米袋,小朋友开心地抱着盐袋。老师很好奇——为什么两人都觉得很轻松呢?” 讨论: 问题1:为什么爸爸拿米很轻松,孩子拿盐也很轻松? 提示:仔细看包装袋:米袋写着‘净含量10kg’,盐袋写着‘净含量400g’。 师:这些数字和字母代表什么?‘净含量’又是什么意思? 师:这些疑问都指向‘物体的重量’。今天,我们就通过大家的调查结果,揭开质量单位的神秘面纱! 观察情境图并思考
自由表达生活经验 尝试解读“净含量”含义 利用生活场景制造“重量感知”冲突,激活前经验; 聚焦“净含量”概念,直指质量单位的必要性;通过“kg/g”符号的直观呈现,自然引入本课核心概念。
二、探究 任务1:调查结果分享 师:课前同学们调查了家庭食品,请分享组内最有意思的发现! 小组展示《食品调查表》(如大米5kg、食盐400g) (1)交流整理的结果,每种食品净含量的单位是什么? (2)观察不同食品用的质量单位,你发现了什么? 追问: 问题1:这些食品用了什么单位?能否分类? 问题2:为什么大米用kg,食盐用g?背后有什么规律? 问题3:(展示饮料瓶)500ml是质量单位吗?ml和g有什么区别? 板书:原来,像大米这样较重的物品用千克(kg),像食盐这样较轻的物品用克(g)! 任务2:称重工具探索 师:要准确知道物体重量,需要工具帮忙。(展示实物秤具)这些工具你见过吗? 讨论与交流 (1)你能说出哪些用“千克”或“克”作质量单位的物品? (2)度量物体的长度时,你用过哪些工具? (3)称量物体质量需要什么工具? (4)交流大家收集的称重工具,说一说它们的特点。 教师活动: 展示工具图片(天平、体重秤等),分组讨论问题: 1. 这些工具能称什么? 2. 称量时用什么单位? 教师引导:强调“千克”是国际单位 分组探究任务: ① 称硬币(天平):1枚1元硬币多重?天平怎样读数? ② 称书本(电子秤):这本数学书多少克?如何切换kg/g单位? 核心问题: “为什么菜市场不用天平称蔬菜?中药秤的小钩子有什么特殊作用?” 讨论与交流 (1)不同的工具分别能称量哪些物体的质量? (2)用每种工具称量物体质量时,各用什么质量单位? (3)你还知道哪些和物体质量相关的常识? 学生分小组讨论。 学生:“大米、面粉用kg,盐、薯片用g”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学生:体重秤 “称人的” “单位是斤” 学生:天平 “称小东西”“实验室用” 学生:中药秤 “像小钩子”“称药材”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通过真实数据归纳单位选择规律,区分质量与体积单位。 概念建构阶梯:①经验具象化:将零散生活观察上升为“重-千克/轻-克”的规律; ②工具功能化:通过实物操作理解“粗测工具(电子秤)”与“精测工具(天平)”的适用场景,渗透工具进化史。
任务3:突破认知难点 师:老师带来两个‘神秘盒子’(左手托棉花,右手托铁块)。猜猜哪个重? (学生猜测后) “现在请大家闭眼——感受它们压手的力度!你的发现是?” 左手托1kg棉花,右手托1kg铁块 提问: “哪个更重?为什么棉花看起来更大?” 得出结论:1kg棉花和1kg铁质量相等!棉花‘显大’是因它蓬松——质量与体积无关! 学生:铁重!因为它小 学生:一样重!棉花蓬松 通过触觉颠覆“体积大=质量大”的直觉,建立科学质量观。
四、变式 师生互动,变式深化 播放PPT“国际单位制”页面,提问: “为什么全球科学家都用‘克’和‘千克’?” 师:如果中国人用‘斤’,美国人用‘磅’,会发生什么? 过渡语:统一单位让世界更高效!现在用这份智慧解决实际问题吧! 学生:为了方便比较。 学生:如果单位不同会混乱。 通过SI单位制渗透“标准统一”的科学价值观;借斤与磅的比较,培养文化自信与国际视野的双重认同。
五、尝试 尝试练习,巩固提高 1.选择合适的称量工具,连一连! 2.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明明的体重是31( ) 一条金项链重25( ) 一个西瓜重8( ) 3.选一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一辆自行车大约重( )。 A. 15克 B. 15千克 C. 150千克 (2)1千克棉花和1千克铁比较( )。 A. 棉花重 B. 铁重 C. 一样重 4.妈妈购物清单: 面粉:2千克 白糖:500克 鸡蛋:1千克200克 (1) 总重量 =________ 千克______克 (2) 用电子秤付款时,屏幕显示数字应为多少?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堂练习的完成过程中对要点知识加深巩固,有效应用。
六、提升 适时小结,兴趣延伸 回顾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师:愿大家带着数学的眼光,发现生活中更多“轻重”的奥秘! 学生1:千克用kg表示,克用g表示 学生2:常用的称重工具有盘秤、电子秤、手提秤、台秤、磅秤。 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研究方法以及运用过程三个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让学生全面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启发学生用类比或迁移的方法学习后续课程。
板书设计 分享调查结果 千克( kg)称量比较重的物品 质量单位 克(g )称量比较轻的物品 利用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呈现本节课的新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作业设计 (课外练习) 基础达标: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个苹果重150( ) 一桶食用油重5( ) 一只小狗重8( ) 一袋大米重10( ) 2.判一判(对的打√,错的打×) 1. 小明体重30克。 ( ) 2. 克是比千克更大的质量单位。 ( ) 3. 3000克苹果比3千克西瓜重。 ( ) 4. 电子秤上显示“1.5”,表示物体重1千克500克。 ( ) 3.工具选择 情景选择称重工具(可多选): (1) 称一袋10千克的大米 → __________ (2) 称一块200克巧克力 → __________ (3) 称一颗珍珠(约1克)→ __________ (选项:A. 台秤 B. 天平 C. 厨房秤 D. 磅秤) 能力提升: 1.用天平称一包茶叶: 左盘放茶叶,右盘放1个100g + 2个20g砝码 茶叶质量 = ______克 若改用电子秤,应选用哪种?______ (A. 厨房秤 B. 磅秤) 2.拓展迁移:观察家中3种带包装的食品: 1. 记录名称、净含量和单位; 2. 思考:为什么酱油瓶标“500ml”而不标质量?
教学反思 1.亮点:具身认知突破抽象量感 棉花与铁实验:学生通过闭眼触摸体验,颠覆“体积大=质量大”的迷思;工具认知融合传统文化中药秤操作:称量菊花(3g)、枸杞(5g),发现小钩子能挂药材袋,设计真巧妙;单位换算对接生活现实,“斤与千克”冲突转化:针对学生提问“超市标签写500g,奶奶却说1斤”,现场用电子秤称500g大米并标注“1斤”,建立直观对应。 2. 调整点: 量感建立增补“阶梯式对比包”,增加三组触觉对比;学生可能混淆“质量”与“体积”,需强化棉花与铁的对比实验。工具操作时易忽略“归零”,课前需检查仪器精度。 国际单位制内容作为拓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