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三上1.2《称重物体》(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冀教版三上1.2《称重物体》(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1.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8-20 15:04: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称量物体》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三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第一单元
课题 《称量物体》 课时 第2课时
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要求 要通过“掂、估、称”等操作活动培养量感,建立对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的直观感知,理解单位关系(1kg=1000g),形成对物体轻重的判断能力;在真实情境中(如称量食品、设计健康午餐)解决简单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渗透“数学服务生活”的理念。
教材分析 本课从食品包装的“净含量”引入单位意义(如食盐500g、苹果150g),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对比盘秤、电子秤、天平等工具的差异,培养合理选择工具的能力;从单位换算(1kg=1000g)→估算物体质量(鸡蛋70g)→解决健康问题(午餐≤500g),实现知识螺旋上升。同时本课承接低年级“比较轻重”的定性认知,发展为定量测量;又为后续学习“吨”及复杂质量计算(如密度问题)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斤”“公斤”等传统单位(如买菜称重),但对国际标准单位“克/千克”陌生;能简单能使用简易秤具,但易忽略单位读取;三年级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需通过实物操作(掂盐袋、称鸡蛋)建立量感。要使学生理解“1kg=1000g”需突破“数字大小”的视觉误导,如1000>1,但1000g=1kg。
核心素养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通过称一称、算一算、掂一掂、估一估等活动,知道1千克=1000克,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结合现实情境,学会用盘秤称量物体,丰富对常见物体轻重的感知,形成对物体实际轻重的判断能力,初步发展量感。 。 3.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的基础上,会估计物体的质量,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建立1kg=1000克观念,掌握“先估后测”科学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质量下,数量与单重成反比”, 健康标准中的数学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盘秤/电子秤、1kg食盐(500g×2袋)、熟鸡蛋、棋子、1元硬币、蚕豆 数学书+语文书、学生书包、 健康午餐食材卡片(苹果150g、牛奶250g、面包100g)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温故孕新 投影超市称重场景图(西瓜标“kg”、糖果标“g”) 提问:“为什么称西瓜用kg,称糖果用g?若用错单位会发生什么?” 讨论后总结:“大物体用kg,小物体用g,否则数字会读错!” 学生: 买西瓜付“5g”的钱?荒谬! 通过生活实例凸显单位选择的必要性,避免后续操作出现“5kg=5g”的常识性错误,强化量感应用意识。
二、导入 教师操作: 1. 实物展示标有“g”和“kg”的盘秤 2. 称量100g饼干放g单位秤,再放kg单位秤 师:这块饼干在‘g秤’上显示100, 在‘kg秤’上只有0.1。 为什么同一块饼干,秤上数字不同? 如果称一粒蚕豆(约2g),该选哪个秤?为什么? 学生分小组讨论。 学生:因为‘g秤’最大能称1000g,‘kg秤’最大称10kg,小物品用g更精确! 通过实物对比,理解单位选择与量程的关系,渗透“精确测量”思想。
二、探究 活动1:千克与克的奥秘 教师活动:分发500g食盐袋,学生两人一组操作。 要求:请拿起1袋盐掂一掂,记录手感; 现在将两袋盐放一起,再掂一掂; 放到kg秤上,你看到了什么? 关键问题: “1000g和1kg,哪个数字更大?为什么实际一样重?” 教师板书: 500g + 500g = 1000g 1000g = 1kg 追问: 如果老师有4袋盐,是______kg?______g? (同步板书:2kg=2000g) 活动2:常见物品称量赛 任务单: 物品 预估重量 实际重量 熟鸡蛋 ( )克 70g 1个棋子 ( ) 克 4g 1元硬币 ( )克 6g 师:先闭眼掂鸡蛋,猜猜有1袋盐的几分之一?打开学具盒用电子秤验证。 活动3:课本的重量 师:请两位同学上台:小明估数学书重量,小红估书包重量,看谁估计的重量更接近实际重量。其他同学用‘手势投票’选择你支持的重量。 教师将课本放到电子秤上称一称,展示实际称重结果。 学生:秤显示“1kg” 学生:2kg!2000g! 生:比盐轻很多、几乎没重量、像一粒小石子 通过多重感官体验(掂+称+算),深度建构1kg=1000克概念。 用“参照物对比法”建立理性估测模型。
四、变式 实物展示蚕豆和黄豆,PPT出示:“1700粒蚕豆=2400粒黄豆” 教师追问: 1. 哪种植物的单粒更重?为什么? 2. 如果一粒蚕豆2g,2400粒黄豆共多少克? 3. 用天平验证:取10粒蚕豆 vs 14粒黄豆,观察是否平衡 学生:蚕豆重!因为数量少却一样重 学生:1700×2=3400g 3400÷2400≈1.4g 经历“假设→计算→验证→反思”全过程,理解“单重与数量成反比”的数学本质,培养实证精神。
五、尝试 尝试练习,巩固提高 1.填空。 2000克=( )千克 3千克=( )克 1500克=( )千克( )克 300克+( )克= 1千克 2. 多少袋下面的食品是1千克。 ( )袋 ( )袋 ( )袋 ( )袋 3.选一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 一辆自行车大约重( )。 A. 15克 B. 15千克 C. 150千克 (2).1千克棉花和1千克铁比较( )。 A. 棉花重 B. 铁重 C. 一样重 4.设计“健康午餐”: 1个苹果(150克) + 1盒牛奶(250克) + 2片面包(100克) 是否符合“午餐食物总重不超过500克”的建议?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堂练习的完成过程中对要点知识加深巩固,有效应用。
六、提升 适时小结,兴趣延伸 回顾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研究方法以及运用过程三个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让学生全面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启发学生用类比或迁移的方法学习后续课程。
板书设计 称量物品 1千克=1000克 1kg=1000g 利用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呈现本节课的新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作业设计 (课外练习) 基础达标: 1. 填空题 (1) 2000克 = ( )千克 (2) 3千克 = ( )克 (3) 1500克 = ( )千克( )克 (4) 300克 + ( )克 = 1千克 (5) 1袋食盐重500克,2袋食盐共重( )千克 2、判一判(对的打√,错的打×) 1. 3千克500克 = 3500克。 ( ) 2. 称量一本书的重量,用天平比体重秤更合适。 ( ) 3. 2400粒黄豆比1700粒蚕豆重。 ( ) 4. 1枚1元硬币约重6克,5枚硬币重30克。( ) 能力提升: 3.综合应用题 (1) 妈妈买了三种食材: 大米:2千克(每袋1kg) 苹果:1500克(每500克一盒) 食盐:300克(每袋100克) 问题: a) 总质量 = ______千克______克 b) 苹果比食盐重多少克? c) 若大米每千克8元,应付______元 (2) 设计健康午餐方案(要求总质量≤500克): 食物1:______( 克) 食物2:______( 克) 食物3:______( 克) 验证: 总质量 = ______克(是否达标: / ) 拓展迁移: 4.为同学设计符合健康标准的书包(≤体重10%) ① 测量同学体重:______千克 书包上限 : ______千克 ② 称量现有书包:______千克 → 需减重:______千克
教学反思 1.亮点: 掂量对比策略显著提升量感:98%学生能准确估算200g以内物品。 健康午餐设计激发高阶思维:学生自主讨论“500g巧克力≠健康”。 2. 不足与改进: 时间分配:称量活动超时3分钟 → 优化为“旋转任务台”(每组只测2样)。 抽象单位难点:学生混淆“1700粒蚕豆”问题 , 增配动画演示“一粒蚕豆=1.4粒黄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